名人故居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名人故居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一、名人故居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论文文献综述)

魏颖[1](2021)在《文旅视域下湖湘名人故居的价值管窥》文中指出文化旅游视域下挖掘湖湘名人故居的精神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湖湘名人故居与湖湘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思想精神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成为湖湘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名人故居文化本身是区域经济赖以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能够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文化资本,从而增强地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依托湖湘名人故居规划建设具有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乡镇形象,使名人故居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生态文化有机交融;文化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融汇共进,不失为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刘洁莹[2](2021)在《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智洋[3](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胡杨[4](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魏颖[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湖湘名人故居的价值管窥》文中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挖掘湖湘名人故居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湖湘名人故居与湖湘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思想精神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成为湖湘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名人故居文化本身是区域经济赖以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能够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文化资本,从而增强地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依托湖湘名人故居规划建设具有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乡镇形象,使名人故居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历史教育协调发展;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生态文化有机交融;文化生态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融汇共进,不失为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梁秦毓[6](2021)在《我国红色名人故居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综述——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根据中国知网及其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献发现,近十年关于我国红色名人故居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的文章已有百余篇。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我国红色名人故居资源的概念、开发和保护利用的意义、开发与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开发对策和保护利用对策,分析了我国红色名人故居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我国红色名人故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李奇[7](2021)在《基于信仰情结的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研究 ——以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革命文化(亦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一环。红色旅游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既可以开发利用历史资源,又可以促进红色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国家大力推广红色旅游,针对红色旅游胜地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目前红色旅游设计过程中存在活力度较低、吸引力较小、设计缺乏创意等问题。为提升红色旅游地景观活力,使参与红色旅游的群体得到更好体验,本文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实地调研法、调查问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影响红色旅游的活力度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以红色信仰情结为理论依据的红色旅游地设计优化提升策略,并将该优化提升策略运用到青岛市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景观改造之中,以验证其落地性与可实施性。该研究成果和思路可以为今后红色文化题材的旅游地景观改造与设计提供借鉴作用。首先,对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将红色文化资源依据功能、品质、区域、年代、题材的不同进行划分,再结合实地调研过程中整理的数据,梳理与分析红色旅游设计体系,为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地优化提升体系提供理论背景。其次,综合分析关于红色文化、纪念性空间、红色旅游、红色文化胜地等与景观活力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利用文献综述法、频度统计法归纳整理出12个影响红色旅游活力的因素,构建出包含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2个影响因素的红色旅游活力评价指标,对127份有效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活力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层级影响度进行计算,得出优先权重,根据权重排列顺序提出优化设计策略。该体系可从定量角度对红色旅游优化设计进行指导,为红色旅游地构建优化提升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再次,总结类比相关信仰与情结的应用,对信仰情结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界定;根据活力度模型体系获得的相对重要权值,结合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心理学效应等理论,提出基于心理学角度的信仰情结的优化提升策略,建立多学科、浸入式互动模式。最后,利用红色旅游活力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因子影响度,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细化整理针对青岛地区红色旅游优化模式,对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进行优化提升设计,该策略可以为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公园的景观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梁定钧[8](2021)在《惠州市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以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一项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相结合为物源,依托农村悠久农耕文化和历史沉淀,吸引和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热门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发展乡村旅游业亦成为我国许多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之一。乡村旅游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可以融合乡村各项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促进乡村建设,让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加速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变化。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升级的作用越发明显。秋长街道紧靠惠州主城区,临近深圳市和东莞市,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增长稳定,历史文化多彩,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惠州市秋长街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不懈的努力,秋长街道的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下一步发展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在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和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惠州市秋长街道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市场环境、旅游资源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等问题,通过案例实证研究,探寻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从加强政府主导、明确定位规划、深化产业融合、强化机制建设、落实综合保障等方面为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和提升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主要有二个特点:一是通过惠州市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证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突显特色,快速形成品牌、产生效益,这对乡村旅游开发具有较大的普遍现实意义;二是研究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企业参与、惠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开发模式,这对惠州市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杨津[9](2021)在《湖北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也日益得到大众的认可。红色文化主要是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多种内涵共同构成,其对于促进当下大众树立正确三观具有很大的意义。在进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红色文化产品,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当前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大潮流,席卷全国。红色文化对于当代大众的思想价值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也是当前的一个新趋势。湖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中国红色革命重要遗址,这些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武汉、黄冈(大别山)、洪湖、监利、监利、大悟、阳新、鹤峰等地。湖北也是组建中国共产党早起组织的6个省市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规模浩大的中国革命,这也让大别山区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别山区在进行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本文主要是通过选取湖北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为案例,对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进行探究。通过阅读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方面的国内外文献,了解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的研究现状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时工作经历,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找出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对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进行优化。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单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概述,阐述红色教育基地概念、体验旅游概念、体验经济理论、旅游体验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RMP理论等;第三部分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现状,了解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概况,进行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的RMP调查,并分析数据;第四部分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利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进行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指标的选择,然后构建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模型,最后得到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结果;第五部分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问题与策略,挖掘出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存在产品缺乏创新性、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与管理滞后等,提出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与管理质量等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的基本结论,发现研究存在的局限,对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对于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当前的一个新形势,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样才可以的推动红色文化继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大别山红色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具体阐述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含义特点及作用,以此引导大众加强对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认识,看到其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为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发展提供指导。红色教育基地是以革命理论为依托开展的教育工作及有助于更好的促进大众增强对于我党艰苦,学着革命历程的了解,在其中也加强对于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感受。这有助于更好的弘扬红色文化,能让人们对于自强不息,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与高尚情操有准确把握。目前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红色文化理论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综合实力。

王文鑫[10](2021)在《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它承载着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勇于斗争和牺牲的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兼容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发展红色旅游,是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灵魂,红色旅游亦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文旅融合的发展。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今人们的精神塑造和理想信念的重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方面,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旧址等因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而获得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它们也肩负着进一步传播、传承红色文化的任务。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是为纪念“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而修建的,是内蒙古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区,名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当今,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研究其红色文化传播现状,提升其传播效果,是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必然要求。但遗憾的是,学界尚未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做系统研究。本论文以乌兰夫纪念馆为研究主体,以其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为目的,在利用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点;第二,分析了国内外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传播研究综述;第三,对文化传播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界定了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传播相关概念,为论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概况进行描述,主要分为乌兰夫同志及乌兰夫纪念馆介绍、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第五,运用SPSS 25.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播效果由满意程度因子、文化认知因子、发展前景因子和宣传效应因子所构成。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得出:满意程度、文化认知、发展前景、宣传效应这四个因子均对传播效果有显着影响,且呈显着的正相关性。分析还得到,对传播效果起作用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文化认知、满意程度、发展前景、宣传效应,只有在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使乌兰夫纪念馆的红色文化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后针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策略,具体包括:打造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讲好乌兰夫同志的故事;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

二、名人故居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人故居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1)文旅视域下湖湘名人故居的价值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旅游与湖湘名人故居的开发
二湖湘名人故居的精神价值
    (一)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
    (二)经世致用的担当精神
    (三)心忧天下的使命意识
    (四)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湖湘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名人故居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二)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有机交融
    (三)文化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融汇共进

(3)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我国红色名人故居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综述——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近十年我国红色名人故居的概念研究
二、开发和保护利用的意义研究
三、开发与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四、开发和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一)开发原则
    (二)保护利用对策
五、我国红色名人故居研究评述和展望
    (一)我国红色名人故居研究评述
    (二)我国红色名人故居研究展望

(7)基于信仰情结的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研究 ——以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红色文化相关概念及环境分析
    2.1 纪念性空间概念界定
        2.1.1 纪念性空间定义
        2.1.2 纪念性情感表达
        2.1.3 纪念性空间类型
        2.1.4 国外纪念性场地
        2.1.5 国内纪念性场地
        2.1.6 小结
    2.2 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
        2.2.1 红色文化定义
        2.2.2 红色文化阶段
        2.2.3 红色文化遗产
    2.3 红色资源分类与分布
        2.3.1 红色文化资源分类
        2.3.2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
    2.4 红色文化资源功能分类
        2.4.1 红色旅游资源
        2.4.2 革命根据旧址
        2.4.3 红色主题公园
        2.4.4 革命烈士陵园
        2.4.5 革命纪念馆
        2.4.6 城市公共红色文化场所
    2.5 红色文化资源品质分类
        2.5.1 自然景观秀丽,人文精神丰富
        2.5.2 自然景观偏少,人工景观为主
        2.5.3 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均有缺失
    2.6 红色文化资源区位分布
        2.6.1 华北地区
        2.6.2 东北地区
        2.6.3 华东地区
        2.6.4 华南地区
        2.6.5 西北地区
        2.6.6 西南地区
        2.6.7 港澳台地区
    2.7 红色文化资源年代分类
        2.7.1 初期精神形成阶段
        2.7.2 中期对外抗战阶段
        2.7.3 中期解放战争阶段
        2.7.4 后期自卫反击战
    2.8 红色文化资源题材分类
        2.8.1 人物题材
        2.8.2 事件题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色旅游相关概念及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旅游模式发展进程
        3.1.1 旅游的发展现状
        3.1.2 旅游的影响因素
        3.1.3 旅游的动力系统
    3.2 红色旅游发展进程
        3.2.1 红色旅游的内涵
        3.2.2 红色旅游的类别
        3.2.3 红色旅游的目的
        3.2.4 红色旅游的特点
        3.2.5 红色旅游的意义
    3.3 红色旅游案例分析
        3.3.1 井冈山革命景区
        3.3.2 延安革命纪念馆
    3.4 红色旅游设计体系
        3.4.1 相关理论
        3.4.2 设计原则
        3.4.3 设计方法
    3.5 红色旅游活力评价体系
        3.5.1 评价体系的构建
        3.5.2 体系的构建原则
        3.5.3 评价层次的构建
        3.5.4 评价数据的获得
        3.5.5 活力度等级制定
        3.5.6 评价指标的确定
        3.5.7 评价结果的分析
    3.6 红色旅游调研数据分析
        3.6.1 红色旅游受众人群分析
        3.6.2 红色旅游区域活力度分析
        3.6.3 红色旅游景点感知度分析
        3.6.4 红色资源景观丰富度分析
        3.6.5 红色资源年代感知度分析
        3.6.6 红色旅游现状问题小结
    3. 7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仰情结的诠释及红色旅游地设计优化策略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心理学理论基础
        4.1.2 环境心理学理论
        4.1.3 心理学效应理论
    4.2 信仰情结概念界定
        4.2.1 信仰的概念界定
        4.2.2 情结的概念界定
        4.2.3 信仰情结体系的概念界定
    4.3 信仰情结相关应用
        4.3.1 山水情结的应用
        4.3.2 自然情结的应用
        4.3.3 红色信仰的应用
    4.4 红色旅游地优化提升策略
        4.4.1 红色旅游地活力程度优化提升
        4.4.2 红色旅游地受众人群优化提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地区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体系应用
    5.1 青岛地区红色文化脉络
        5.1.1 红色精神初成
        5.1.2 红色抗战历史
        5.1.3 红色文化底蕴
    5.2 青岛红色旅游地现状分析
        5.2.1 红色旅游体系构成
        5.2.2 红色旅游景点现状
        5.2.3 景点设计手法分析
        5.2.4 红色旅游优化分析
    5.3 青岛红色旅游地优化理念
        5.3.1 管理层面优化策略
        5.3.2 设计层面优化策略
        5.3.3 社会认知层面优化策略
    5.4 区域改造及设计成果
        5.4.1 设计场地概况
        5.4.2 设计目标与主题
        5.4.3 设计原则与特色
        5.4.4 项目总体布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 1 本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存在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红色旅游地景观活力度感知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惠州市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实证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梳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村
        (二)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相关基础理论
        (一)区位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资源开发利用理论
第3章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市场现状和市场特征
        (一)市场现状
        (二)市场特征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一)向乡村现代发展的新战略转变
        (二)向品牌化产品转变
        (三)向多种合作经营模式转变
        (四)向传承乡村文化特性转变
        (五)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第4章 惠州市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分析与模式研究
    一、秋长街道简介
    二、秋长街道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条件
        (二)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
        (三)底蕴浓厚的人文资源
        (四)丰富多样的农业基础条件
    三、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一)市场发展阶段
        (二)市场供需情况
        (三)市场经营情况
    四、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总体思路
        (一)开发构想
        (二)主题定位
        (三)开发布局
        (四)功能分区
    五、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现状
        (一)主要开发产品
        (二)重点资源项目开发
    六、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秋长谷里为案例
        (一)项目概括和背景
        (二)开发路径
        (三)具体做法
        (四)开发效果显着
第5章 惠州市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缺乏政府良好的引导
    二、乡村旅游主题不突出
    三、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融合不够
    四、乡村旅游合作机制存在不足
    五、乡村旅游保障体系不完善
    六、乡村旅游人才缺乏
第6章 惠州市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一、加强政府主导,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一)强化乡村旅游的全局性发展
        (二)政策引导乡村旅游开发方向
        (三)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二、合理规划资源,塑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一)科学规划旅游环境
        (二)整合乡村优势资源
        (三)营造品牌影响力
    三、深化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一)凸显文旅产业的内在价值
        (二)实现农旅产业的经济价值
    四、集约资本运用,实现乡村旅游共建共赢
        (一)激活乡村集体资本和村民参与的机制
        (二)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三)灵活乡村土地资源运用
    五、提升综合能力,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落实环境保护与安全建设
        (二)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三)智慧旅游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六、实施人才战略,保持乡村旅游发展后劲
        (一)培育和引入专业化人才
        (二)支持人才创业
        (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湖北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红色文化的概念与分类的研究
        (二)有关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三)有关红色教育基地开发模式的研究
        (四)有关红色文化未来趋势的研究
        (五)有关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红色教育
        (二)红色旅游
        (三)RMP理论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现状
    一、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慨况
        (一)基地设施现状
        (二)产品开发现状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赋存状况
        (一)革命遗址
        (二)名人故居
        (三)革命历史纪念场所
        (四)革命歌谣
        (五)革命事迹、人物故事
        (六)革命精神
    三、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的RMP调查分析
    一、游客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一)性别分析
        (二)年龄分析
        (三)游客来源分析
        (四)教育程度分析
        (五)月收入分析
        (六)职业分析
    二、R(资源)分析
        (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二)资源组合开发分析
    三、M(市场)分析
        (一)游客了解与参与度
        (二)游客信息获取渠道
        (三)游客体验旅游行为动机
        (四)游客体验旅游喜爱程度
        (五)游客体验旅游体验感知
        (六)游客体验项目主题需求
    四、P(产品)分析
        (一)产品开发特色分析
        (二)产品开发问题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
    一、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指标的选择
        (一)指标选择方法
        (二)评估指标设计
    二、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模型构建
        (一)风险评估评分方法
        (二)建立系统的层次模型
        (三)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四)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评估结果
    三、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缺乏创新性
        (二)市场导向性不足
        (三)服务与管理滞后
    四、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开发策略
    一、进行产品创新设计
        (一)产品定位
        (二)开发体验考察游
        (三)开发修学游
        (四)励志拓展旅游
        (五)衍生产品设计
    二、增强市场导向性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打造品牌形象
    三、提升服务与管理质量
        (一)提高服务质量
        (二)优化员工素质
        (三)优化员工素质
        (四)建设动态管理
    四、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四) 研究创新点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 红色文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红色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文化传播相关理论
        1.拉斯韦尔5W理论
        2.文化传播效果理论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1.红色旅游
        2.红色文化
        3.红色文化传播
四、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概况
    (一) 乌兰夫同志及乌兰夫纪念馆介绍
        1.乌兰夫同志介绍
        2.乌兰夫纪念馆介绍
    (二) 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1.场馆展陈
        2.传播主体
        3.传播媒介
        4.云游模式
        5.文创产品
五、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一) 问卷设计与分析方法
        1.问卷设计
        2.问卷收集
        3.问卷结果分析方法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
        2.问卷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检验
    (四) 相关性分析
    (五) 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六) 问卷分析小结
    (七) 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没有形成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
        2.先烈故事简略,文化内涵不足
        3.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低
        4.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传播方式滞后
六、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一) 打造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
        1.融合区域文化,突出内蒙古文化特色
        2.优化运营模式,引导多方融资
        3.增强文化意识,打造文化创意产品
    (二) 讲好乌兰夫同志的故事
        1.保持客观和真实
        2.注重体验,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
    (三) 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1.树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2.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3.加大财政投入,吸引专业人才
    (四) 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
        1.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创新传播内容
        2.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附录 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调査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名人故居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旅视域下湖湘名人故居的价值管窥[J]. 魏颖. 长沙大学学报, 2021(06)
  • [2]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刘洁莹. 江南大学, 2021
  • [3]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湖湘名人故居的价值管窥[A]. 魏颖. 第六届城市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1
  • [6]我国红色名人故居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综述——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J]. 梁秦毓. 旅游纵览, 2021(11)
  • [7]基于信仰情结的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研究 ——以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为例[D]. 李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8]惠州市秋长街道乡村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D]. 梁定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湖北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体验旅游研究[D]. 杨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研究[D]. 王文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名人故居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