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要有效营造优良的软环境

关键是要有效营造优良的软环境

一、关键在于切实创优软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屈腾[1](2020)在《Q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先手棋,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共识。从世行2003年《营商环境报告》发布开始,营商环境的优化问题逐步为世界各国政府、学者所关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日益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营商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活动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涵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准入、生产经营、对外合作等。运用新公共管理、服务型政府等基础理论,在借鉴山东省营商环境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基础上,运用问卷、实地访谈等多种实证调研方式,对Q市营商环境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探究出制约Q市营商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因素,具体涵盖“政务服务成效不佳”“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剧”“硬件设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区域政策导向不明确”“市场环境不稳定”等问题。有鉴于此,建议从优化审批制度、要素保障、市场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在政务体制改革上下大功夫,大力加强营商环境优化制度建设、加强审批服务制度化建设、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提升惠企政策实效、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进而全方位提升Q市的营商环境,同时为相关地区营商环境优化实践提供参考,也为相关理论的丰富提供依据。此外,还重点探究了Q市的文化产业优势、新为民服务中心等软硬件条件对Q市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意义。质言之,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满足企业生产运营、对外合作交流、财产安全保障、社会责任履行等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薛广雨[2](2020)在《总承包管理模式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以青岛幼师建筑施工项目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建筑工程行业在我国发展态势迅速,建筑行业的总承包管理和总承包管理下的项目施工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关于建筑工程的总承包管理及其条件下的具体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价方面,大都只进行单一的研究,不仅缺乏针对性,同时,针对具体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及其工程施工安全评价结合起来,还未有较多的涉及。基于此,本文以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为例,分别从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的组织架构、施工进程、施工质量等3个角度深入分析总承包管理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和整改落实措施,并由基于总承包管理条件下的工程施工全过程,研究分析施工安全问题,进一步对基于总承包管理条件下的施工风险进行安全评价,最终给出施工的安全对策和措施。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首先,研究建筑施工总承包过程管理的方法,从管理的概念、范围、相关理论和规划编制对建筑工程承包管理进行分析。此后对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价进行总结,围绕风险辨识、事故致因理论和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其次,围绕学校建筑工程总承包的管理问题,对施工总承包的组架构、施工进程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对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分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对策及建议。再次,围绕具体青岛幼师专科学校总承包管理条件下的建筑工程的问题,在总承包施工条件下,对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责任划分不清是总承包施工安全的两大问题。针对上述两大问题,分别从清华安全管理机构、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优化施工技术等方面给出了安全措施。该部分为基于总承包管理条件下的施工风险进行安全评价指标选取给出依据。根据以上分析,对基于总承包管理条件下的项目施工风险进行评价,采用功效系数法,建立了该施工工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4个二级评价指标,进一步从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隶属度的划分等方面进行风险等级评价,并以具体施工过程中的整体工程、桩基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特别是针对长螺旋钻孔压灌柱共5个部分进行评价,给出了施工工程的风险等级,并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本文的研究对于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及管理模式下的工程安全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徐丽[3](2020)在《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党中央顶层设计还是地方政府本土化实践,都在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政府绩效管理新路径。从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两次重要报告的要求可以看出,我们国家针对政府绩效管理,从推动实施转向全面实施,这为绩效管理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自2015年灌云县委县政府于当年年底印发《灌云县2015年度机关绩效考评办法》,六年来,灌云县县委编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机关绩效管理探索工作。本研究基于目标管理、阿吉斯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和服务型政府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灵活运用4E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和标杆管理法等政府绩效管理方法,分析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主要做法、特点和成效,并从业务能力不强、目标设置不够合理、考核方法不够规范、影响发挥员工激励作用的因素有待完善等四个方面分析该县机关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机关绩效管理成功经验基础上,分析这些成功经验是否适用于灌云县开展相关工作,指出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的未来指向,在此基础上,依托实际情况给予相关建议和意见。本文在原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要优化机关绩效管理环境的对策,创新提出将机关党建作为机关绩效管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以灌云县县委编办机关党建实践经验来例证加强机关党建是促使机关工作人员提升效率,实现更好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

何云霞[4](2019)在《提升税务部门纳税服务水平对优化海南营商环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地区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税务部门之纳税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南作为典型的岛屿型经济体,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年多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海南经济基础仍然较薄弱。在涉及营商环境的硬环境、软环境要素建设方面,海南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海南目前正处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键阶段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央12号文件”明确要求:到2025年,海南“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海南“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在推进自贸区(港)建设之背景下,海南营造国内一流、国际前列的营商环境之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本研究从纳税服务这一“小处着手”,探讨海南营商环境的建设这一“大处着眼”的问题。本研究首先系统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纳税服务、营商环境三者的基本内涵,并梳理总结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其次,结合专业调查公司对海南下辖区县开展的“海南省税务部门纳税服务水平满意度调查”对海南省税务部门纳税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之后,本研究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海南省税务部门营商环境建设现状与存现问题。最后,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三个国内外税务部门提升纳税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系统提出海南税务部门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四点建议:(1)完善纳税服务法律法规体系,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2)推动纳税服务规范创新,优化便利化营商环境;(3)加强纳税服务信息化,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4)改善纳税服务软环境,促进营商环境国际化。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能够充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利用专业市场调研公司开展的针对性问卷调查之数据,阐述海南税务部门纳税服务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税务部门纳税服务为切入点,就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提出系统深入的思考和切实可行的建议,研究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之意义。但受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等的限制,对于部分问题之分析在全面性和思考深度上或有所不足,且部分所提对策建议之可行性尚有待实践检验。

张艳丽[5](2019)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之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本研究除绪论外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和生成机制的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包括文章的前三章。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界定和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和特性,从获得感的提出开始,层层递进地提出获得感的涵义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进行字面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逻辑思考和新时代背景,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个体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包含有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习得的满足感、情感体验的共鸣感、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并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来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其本质内涵与特征。本文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的过程与内、外部机制,认为大学生需要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参与是关键,满足是基础,大学生的认同则是获得感生成的主旨。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包括文章的第四、五章。第四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这部分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出发,科学编制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调查,从东部、中部、西部的各个层次的高校1100多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第一手的资料中系统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整体状况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获得感,对课程和教师具有比较高的认可度,但是还呈现不平衡、不充分、不稳定及低效能等问题。第五章则是着重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形成原因,结合本文对思政课获得感生成机制的研究,动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多方影响因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伦理课课程建设和教学供给的不充分与不平衡以及大学生主体需求发展的不充分和平衡是主要原因。最后一部分为本研究的落脚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本研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是为了找到一个最有效地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途径。针对性地提出了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高水准教材为遵循,以高水平教学资源为支撑,以高质量示范课堂为抓手,以高效率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为目标,深入掌握学生需求、拓宽思政课改革思路、强化师资、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法、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等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李震[6](2019)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动荡加剧,组织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越来越呈现出迪伊·哈克所揭示的“混序”的特征,即世界具有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预测性,促使组织的兴衰更替在加速。即使处于领先地位的组织,如果不能有效整合组织内外资源并进行持续的革新,也有可能失去领先优势,甚至走向衰落和消亡。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曾列出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十大根本威胁,除了核战争和全球性流行疾病,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质量排在第三位。可见,组织管理不善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应对愈加复杂的环境,需要更加注重组织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需要系统地提高组织整合内外部资源和支持力量的质量。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组织的运行、制度的建构、技术的创新,还是人才的吸引和潜能激发,领导力都是最活跃的因素,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剂作用。“个体—领导者”的领导力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中心范式。在领导科学的理论谱系中,无论是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情境理论、变革理论都是围绕着领导者作用的有效发挥而展开研究与实践的。但是,愈加复杂的环境、爆炸式增长的知识、飞跃发展的技术以及愈加强大的组织成员等严峻的挑战,使越来越多地组织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过去的以个体为核心的领导力发展是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形成和增强以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力,从而形成一种应对复杂挑战的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方法。理论界对组织的假设,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从机械论向有机论转变,即从强调规则、程序与分体到重视弹性、融合与整体。领导科学的研究需要适应时代要求,逐步实现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转换,由强调个人领导力到关注组织领导力,从而实现不断把研究重点从个体(特质、能力、素质)转移到团队(行为、关系、情景)再到组织(体制、机制、文化)的范式转变。这是一个组织随着实践需要,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求变、破茧成蝶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世界公认。可以说,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困难,取得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高素质的队伍和执行的文化等组织因素。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既是对过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保障,提高组织领导力就成为提高党的领导力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的组织性和领导力。组织领导力,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关键要素,同时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实践意义。党的组织领导力的研究,通过研究领导力在组织目标确立、组织体系完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纪律执行、组织学习发展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总结其规律,有助于丰富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更好地指导组织建设实践,有助于促进组织和领导者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本文将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制度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遵照“作用方式—存在问题—提升途径”的内在逻辑开展研究。在史实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把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涵盖“势”“道”“术”的逻辑清晰、体系完整和重点突出的研究框架。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在背景分析、文献综述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的概念阐释、评价标准、理论基础进行归纳。第二、三、四、五、六章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研究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的构成因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解析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在对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的五大要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的“五力互动”模型,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七章结语,对本文的论点进行强调,同时对组织领导力未来发展的的精神内核——组织特质进行展望。

孙志云[7](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执政为民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树立的价值导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执政为民理念进行发展创新,实现对执政实践的有力指导。目标方针确定后,实践的关键在于人。干部是执政实践的执行者,也是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对象,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最终要落实到干部的实际行动中,在政府组织执政为民的实践过程中显现成效。为了考察对干部进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实际效果,本研究从基层视阈切入,对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府实践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观察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基层政府实践存在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现象,反映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指导基层实践的权威性、统一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究其原因,一些基层政府在利益博弈中存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因,对中央利民政策在执行上有所保留,对执政资源的配置、执政方略的选择有所偏好;一些基层干部在多重利益关系影响下体现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特点,存在认识偏差和逐利行为;基层的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有所欠缺。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本研究在对执政为民理念进行深刻认识、对其基层实践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执政为民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推动基层政府执政为民实践的对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期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影响干部认识与实践“知行”转换的外在因素,探寻研究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新视野、新途径,由此增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期望引起相关研究者对于干部实践行为的关注,为相关研究者和干部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期望执政为民理念对基层政府实践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更好地实现。本论文共有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对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释义,分析利益关系对基层政府实践的影响,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概括。第三章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渊源,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创新过程,总结各个历史时期基层政府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主要经验。第四章从基层政府与群众、基层政府与中央和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之间、基层干部自身4个层次,分析基层政府和干部出现群众观、政绩观、发展观和个体价值观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问题。第五章分析基层政府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原因,对基层政府利益偏好、基层政府博弈、干部私利、基层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等因素进行反思。第六章就执政为民价值理性复归和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进行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建构、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进行分析,对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要求进行概括,对执政为民理念教育主要途径和有效性的增强进行阐述,探讨促进干部从认识到实践的“知行合一”问题。第七章提出基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向,对加强利益协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基层政府实践创新等进行阐述。论文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主要观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有三个方面创新之处:第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问题的理论论域。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以执政为民理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本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和本质进行阐释,并对其理论渊源、历史发展进程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要点,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体系建构。第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视野。执政为民理念教育作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推动执政为民实践。干部是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对象也是基层政府实践的执行性主体,考察基层政府实践状况可以对干部群体接受执政为民教育的实际成效加以研判。本文从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对基层政府实践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基层政府实践所呈现的“价值导向—价值偏离—价值理性复归”演进趋势,探讨如何解决现实的利益矛盾,使接受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干部实现执政为民从认识到实践的“二次飞跃”,促进干部“知行合一”。第三,对如何促进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落实提出对策,使研究具备了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工具,从中观和微观多层次进行考察,分析基层政府和干部在实践中出现的价值偏离问题及其原因,从价值理性复归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基层政府实践路向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为强化执政为民理念的统一引领、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参考。

祁英民,李彦丽[8](2017)在《海西州优化投资环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投资环境是投资者投资区位选择的关键,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高效、最直接的推动力。投资环境的好与坏是影响投资活动安全和收益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效果。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投资环境是否适应发展的需求是能否吸引、留住投资的关键。海西州是青海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促进优势资源开发,关键就要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

戴祥玉[9](2017)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深化改革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战略的能动回应,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持续适应治理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地设计和建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既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的前提条件。但是,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效果来看,由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受其独立的利益取向和原有治理模式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推进创新过程中时常伴随着运动化、形式化、偏利化等短效化、难以持续发展的创新困境,不仅造成治理创新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存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项目与社会创新需求的供需错位的问题,影响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来实现并展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潜在优势。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现有文献虽已就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效果、创新内容和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分范式,缺乏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情境复杂性和治理创新模式适应性的系统考量,并未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机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运行逻辑和有效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预设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内在发展诉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有效发展路径。就研究内容而言,本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视角,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两个层面,对该机制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阐述。其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产生、再创新过程与地方政府对于治理创新环境的创新动议、创新规则和创新形式密切相关,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践特征,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信息探查-内置规则-结构化行为”三个维度,探究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其三,通过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构建有效自我推进机制,以期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创新效能。本文的研究展开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本章作为全文的开篇,主要是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明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该研究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晰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提出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本章首先对既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回顾和反思,概括出既有研究中关于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创新议题、创新偏好和创新形式;然后详细阐释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研究进路,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复杂运行环境、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特征及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等方面,阐释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行本文研究的契合性,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的自适应模型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特点,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第三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本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缕析出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所经历的机械式适应实施、依附式适应实施和偏利式适应实施三种基本的创新实施形态,并呈现出“失谐增量”的创新实施特征。继而,基于2016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对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创新切入点、创新维度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化存量这一实践路向,并提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发展逻辑。第四章,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创新动议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运行的启动环节,信息探查表征着地方政府在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从治理环境中抽取创新信息的过程。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过程,促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形成创新动议的信息源主要包括创新环境信息源、创新主体信息源和创新功能信息源三个方面。现阶段,驱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政策引导、区位竞争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持存性发展要求,结合各地政府治理创新成功案例,保持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灵敏性和环境适应性,需能动的地方政府、宽松的系统耦合、去中心化和制度化的治理过程为保障。第五章,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内置规则约束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处理治理创新信息、选择创新内容的整个过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包括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两种类型,是各种治理制度、治理规范、治理理念和组织文化的综合,规定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具体行为模式。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过程中,规则的有效运行需要根据环境要求进行持续的修正,其修订模式主要包括外嵌型、内源型和融合型三种类型。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置规则在潜在利益冲突、原有路径惯性和现实制度环境的作用下,面临偏利性、前摄性和盲从性等适用性挑战。第六章,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结构化行为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创新动议和内置规则的综合作用下,而呈现出的作用于治理环境的模式化创新行为,呈现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定向发展趋势。基于创新样态的表征性创新实践和基于创新策略的权宜性创新实践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两种基本结构化创新行为,其中,表征性创新实践包括创新内容、创新功能和创新工具等创新样态,策略性创新实践则是影响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现实图景的内在选择逻辑。结合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可知,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政府层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不过,成功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路径在价值驱动、决策导向、创新主客体定位和过程导向等方面是基本一一致的。第七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本章立足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有效发展路径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设计,首先对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要素、内在逻辑和运行条件进行理论阐释,然后结合我国各地成功的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以“问题引领、结构支撑、管理配套“为关键环节,从“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阐明有效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整体性实践路径。

刘镜婧[10](2017)在《国家统计局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各个组成单元也在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以适应时代浪潮的发展。作为维护经济秩序、服务公众民生的政府部门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水平是各国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这一领域的绩效评价是始终存在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西方学者吸收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理论,提出政府也应当以市场和和客户为导向,进行绩效管理。这一观点逐渐发展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中各派别的共同主张。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不再只活跃于理论层面,它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管理之中,成为实现政府流程再造、帮助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也较少,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发达国家上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的深层次社会变革促使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转变,中国的公共部门完成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因此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它的工作成效关乎政府整体绩效表现,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在此背景下,本人选取了国家统计局NJ调查队为研究对象。国家统计局NJ调查队既是政府统计调查机构,也是执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监督的职权。由于领导理念的偏差、评估方法的落后,NJ调查队的绩效评价工作一直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而这一问题也是国内许多公共部门共同面临的,也即NJ调查队在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缺陷具有共性和参考意义。因此,本人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达到两个效果:(1)帮助国家统计局NJ调查队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帮助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提高其员工工作效率,更进一步得解决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2)以此为蓝本,提炼出可以运用到我国其他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共性经验,指明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为我国政府部门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借鉴。本文开篇点明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回顾了国内外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经典或最新研究结论。其次,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再次,选取了国家统计局NJ调查队为研究对象,指明了其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又次,因地制宜结合NJ调查队工作实际为其设计了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并验证了可行性与实用性。最后,点出了 NJ调查队使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做出的后期保障措施。文章的难点在于定量分析部分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本人拟通过层次分析法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但是在整理问卷时就出现了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困难,例如单份问卷存在内部选项矛盾、汇总问卷不满足一致性条件等等,从而导致了定量分析进入了停滞阶段。后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改进了问卷设计方式,筛选了相对素质较高的被调查者,并在被调查者问卷填写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沟通和适当的辅导,仔细推敲数据处理的步骤,进而使得问卷数据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一致性结果。本文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研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进行了研究。

二、关键在于切实创优软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键在于切实创优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Q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先进地区营商环境经验分析
    (一)基本概念
        1.营商环境
        2.政务营商环境
    (二)相关理论概述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公共产品理论
    (三)国内先进地区营商环境经验分析
        1.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责任,精准定位
        2.天津市滨海新区:服务完善,便利优先
二、Q市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一)Q市营商环境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对比分析
    (二)Q市营商环境概况分析
        1.推进硬件设施提升
        2.创新审批服务机制
        3.发挥文化旅游产业优势
        4.减轻企业费用负担
        5.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6.打造高质量营商服务队伍
    (三)Q市营商环境的调查分析
        1.Q市营商环境总体满意度调查分析
        2.Q市营商环境突出优势及短板分析
        3.Q市政务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
        4.Q市发展要素供给的调查分析
        5.Q市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6.Q市市场环境的调查分析
三、Q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Q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
        1.政务服务成效不佳
        2.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剧
        3.硬件设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4.受环保等政策约束明显
        5.市场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
        6.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二)Q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营商环境制度不完善
        2.产业结构构成不合理
        3.培养、引进人才能力不强
        4.营商政策受管理体制影响
        5.依法行政、执法监督不到位
四、Q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营商环境优化总体设计
        1.量化营商环境优化目标
        2.转变营商环境发展方式
    (二)加强审批服务制度化建设
        1.规范审批考评机制建设
        2.加快推进智慧政务建设
        3.增强行政审批服务意识
    (三)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
        1.强化土地要素供应
        2.解决资金困难
        3.培养人才优势
    (四)提升惠企政策实效
    (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严格市场准入标准
        2.加大市场执法力度
    (六)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总承包管理模式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以青岛幼师建筑施工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建筑总承包管理及风险评价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建筑项目总承包管理研究
    2.2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学校建筑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过程研究
    3.1 学校施工总承包组织架构的建立
    3.2 学校建筑施工进程管理及分析
    3.3 学校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学校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4.1 学校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4.2 学校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及实施研究
    4.3 学校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学校建筑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5.1 功效系数法基本理论
    5.2 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 学校建筑项目安全风险评价应用
    5.4 风险评价后的安全管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3 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特点和成效
    3.1 灌云县县级机关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3.2 灌云县县级机关绩效管理的主要特点
    3.3 灌云县县级机关绩效管理的主要成效
4 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政府绩效管理的国内外实践借鉴
    5.1 政府绩效管理的国外实践
    5.2 政府绩效管理的国内实践
    5.3 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启示
6 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机关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6.2 优化机关绩效管理环境
    6.3 加强评估结果运用
    6.4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提升税务部门纳税服务水平对优化海南营商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可行路径
        1.4.2 分析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1.4.3 从政府公共管理视角,展开深入思考
2 核心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阐释
        2.1.1 营商环境概述
        2.1.2 营商环境质量评价
        2.1.3 影响营商环境质量的要素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纳税服务
        2.3.1 纳税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纳税服务的影响
        2.3.3 纳税服务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影响
3 海南省税务部门纳税服务现状分析
    3.1 海南省税务部门纳税服务的现状
    3.2 海南省税务部门纳税服务水平满意度问卷调查
        3.2.1 样本选取与问卷设计
        3.2.2 调查结果描述
        3.2.3 针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建议
4 海南省税务部门营商环境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4.1 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
        4.1.1 奠定了公平、公正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坚实基础
        4.1.2 构建了开放、包容之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良好开端
        4.1.3 营造了高效、快捷之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4.2 海南省纳税服务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
        4.2.1 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求的纳税服务有待完善
        4.2.2 纳税服务的管理制度对营商环境优化促进不足
        4.2.3 信息化营商环境在纳税服务方面建设相对落后
        4.2.4 营商环境建设要求的纳税服务理念与氛围仍有欠缺
5 税务部门纳税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国内外案例
    5.1 香港税务部门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5.1.1 纳税服务之法律与政策体系健全
        5.1.2 坚持“大市场、小政府”,创造自由的市场环境
        5.1.3 国际化优先的营商环境建设模式
        5.1.4 打造电子政务系统,强化信息管理技术
        5.1.5 注重政府人力资源的管理
    5.2 新加坡税务部门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5.2.1 机构设置扁平化,税收程序简单化
        5.2.2 树立倒金字塔型理念,提供不同的纳税服务
        5.2.3 提供永远优质的纳税服务
        5.2.4 注重信息化技术以提升纳税服务
        5.2.5 合理有效的奖惩管理制度为纳税服务提供保障
    5.3 加拿大税务部门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5.3.1 健全纳税人权益保障机制
        5.3.2 便捷纳税人宣传沟通机制
        5.3.3 办税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5.3.4 考核评价机制科学优化
    5.4 国内外经验小结
        5.4.1 完善纳税服务法律法规,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5.4.2 推动纳税服务规范创新,优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5.4.3 改善纳税服务软环境,促进国际化营商环境
6 提升税务部门纳税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纳税服务法律法规体系,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6.1.1 完善纳税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6.1.2 制定纳税服务优惠政策
        6.1.3 加强纳税服务法治宣传
    6.2 推动纳税服务规范创新,优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6.2.1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体系,推进服务科学化、规范化
        6.2.2 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建立服务型政府
        6.2.3 优化纳税服务流程,推进纳税服务精细化
        6.2.4 引入社会纳税服务力量,提供多样化的纳税服务
    6.3 加强纳税服务信息化,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
        6.3.1 建立纳税服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与平台
        6.3.2 加强信息化技术在纳税服务中的应用
    6.4 改善纳税服务软环境,促进营商环境国际化
        6.4.1 强化纳税服务专业化人才培养
        6.4.2 健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6.4.3 建立纳税服务监督问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1、研究的缘起
        2、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获得感的研究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与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
        3、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研究综述 10(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理论蕴涵
    (一) 获得感的相关概念
        1、获得感的提出
        2、获得感的概念阐释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界定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与几个相似概念的辨析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哲学分析
        1、基于认识论的分析
        2、基于价值论的分析
        3、基于实践论的分析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与特性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
        1、理论知识习得的满足感
        2、情感体验的共鸣感
        3、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
        4、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在特性
        1、主观性
        2、能动性
        3、实践性
        4、长期性
        5、反复性
        6、内隐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要素和机制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基本要素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体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客体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介体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过程
        1、大学生的需要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
        2、大学生的参与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
        3、大学生的满足是获得感生成的基础
        4、大学生的认同是获得感生成的根本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机制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内部机制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外部机制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
    (一) 调查与问卷设计思路
        1、调查设计思路
        2、数据分析方法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
        1、被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有获得感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维度的获得感状况
        4、大学生高度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5、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基本状况
        6、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
    (三) 调查数据的交叉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有差异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中值得思考的现象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平衡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充分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4、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效率不高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矛盾
        1、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中的主要矛盾
        2、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中的具体矛盾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3、大学生个体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对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不充分、不平衡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不充分
        3、大学生主体需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选择
    (一) 掌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1、激活大学生对需求认知
        2、引导大学生对需求的辨别
        3、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
    (二) 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路
        1、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需求,找准平衡
        2、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直面问题
        3、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规律,夯实根基
        4、拓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路,打开局面
    (三)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
        1、注重配齐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
        3、注重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四)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1、编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2、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库
        3、加强立体化教辅体系建设
    (五)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
        1、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
    (六) 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2、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
        3、完善评价机制
    (七)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
        2、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3、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4、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价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依据
        一、组织理论
        二、领导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组织建设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
    第六节 发展历程
        一、历史分期及特征
        二、经验综述:组织、环境与人的紧密互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引领力
    第一节 组织引领力的作用方式
        一、使命:组织目标的确立
        二、愿景:组织目标的认同
        三、信仰:组织目标的坚守
    第二节 注重环境分析,确立正确组织目标
        一、领导环境及其作用
        二、环境分析方法
        三、环境因应逻辑
    第三节 以组织目标为引领,提高思想工作成效
        一、重视思想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
        二、组织要善于建构价值和意义
        三、要注意采取说服的方法
    第四节 以组织目标为检验,坚定信仰
        一、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在与群众互动中坚定信仰
        二、明晰路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坚定信仰
        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理论创新中坚定信仰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执行力
    第一节 组织执行力的作用方式
        一、组织结构的确立与调适
        二、组织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三、组织成员的选拔与培养
    第二节 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发挥基层组织功能
        一、组织设置依据
        二、创新组织设置形式
        三、将支部打造为基本执行单元
    第三节 依托组织体系,打造创造性执行机制
        一、调研机制:了解真实情况
        二、试点机制:积累初步经验
        三、决策机制:达成行动共识
        四、用人机制:确定执行人选
        五、行动机制:目标衡量一切
        六、督查机制:总结经验教训
    第四节 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领导团队整体合力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
        二、发挥领导团队整体合力
    第五节 建设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干部队伍
        一、明确角色定位
        二、提高授权水平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凝聚力
    第一节 组织凝聚力的作用方式
        一、仪式感召
        二、榜样示范
        三、宣传引导
        四、理论创造
    第二节 冷静应对挑战,打造开放信任负责的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二、建设开放信任负责的组织文化
    第三节 建立正向激励体系,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一、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因素分析
        二、营造宽松容错的组织氛围
        三、倡导“三个留人”的组织措施
        四、领导者要善于自我激励
    第四节 注重环境塑造,建设良好政治生态
        一、塑造组织环境
        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约束力
    第一节 组织约束力的作用方式
        一、明晰纪律要求
        二、加强纪律教育
        三、严格纪律执行
        四、培养遵纪自觉
    第二节 以政治纪律为统领,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第三节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培养组织规矩意识
        一、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
        二、培养组织规矩意识
    第四节 加强历史传统教育,传承优良组织作风
        一、明晰历史定位
        二、学习工作方法
        三、增强精神动力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学习力
    第一节 组织学习力的作用方式
        一、问题意识
        二、反思能力
        三、纠错方法
        四、制度建设
    第二节 坚持问题导向,严肃组织生活
    第三节 坚持整体提升,改进整党整风
        一、整党整风及其作用
        二、整党整风的历程
        三、提升整体效果
    第四节 突出政治教育,加强干部培训
        一、加强宏观管理
        二、突出政治教育
        三、推动方式创新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组织领导力的作用基础:五大要素
    第二节 组织领导力的作用模式:五力互动
    第三节 组织领导力的精神内核:组织特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信息汇总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
        2.1.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
        2.1.2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质
    2.2 基层政府实践
        2.2.1 基层政府实践的概念
        2.2.2 基层政府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2.2.3 基层政府实践的影响因素
        2.2.4 基层政府实践的价值标准与评估框架
    2.3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
        2.3.1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内涵
        2.3.2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
        2.4.2 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理论
        2.4.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利益理论
        2.4.5 理论的应用及关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脉络与实践经验
    3.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渊源
        3.1.1 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传统
        3.1.2 汲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
    3.2 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创新
        3.2.1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党的宗旨
        3.2.2 明确“以经济建设中心”,抓住为民根本
        3.2.3 强调“三个代表”,保持党的先进性
        3.2.4 树立“以人为本”核心立场,推动科学发展
        3.2.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描绘新时代发展蓝图
    3.3 基层政府贯彻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经验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谋取实利,赢得人民拥护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基层广大民众为主体推动社会变革
        3.3.3 改革开放时期:满足群众现实需要,激发发展活力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第4章 改革开放进程中基层政府实践的价值偏离问题
    4.1 群众观偏离:基层政府的责权利失衡现象
        4.1.1 基层政府履责过程中存在公共服务缺位现象
        4.1.2 基层政府执政过程中群众的政治参与不足
        4.1.3 基层政府主导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争利行为
    4.2 政绩观偏离:基层政府对中央利民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4.2.1 基层政府“选择性执行”的突出表现
        4.2.2 “选择性执行”使基层政府绩效产生价值偏离
    4.3 发展观偏离:基层政府发展实践的价值选择
        4.3.1 基层政府面临“公平—效率”选择矛盾
        4.3.2 一些基层政府制定发展策略趋向功利化
        4.3.3 基层政府采取功利型发展策略产生负面影响
    4.4 个体价值观偏离:基层干部党风廉政问题
        4.4.1 “官本位”意识与表现
        4.4.2 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现象
        4.4.3 贪污腐化与“隐性腐败”
第5章 基层政府实践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原因反思
    5.1 基层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产生及工具理性膨胀
        5.1.1 基层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5.1.2 利益集团对基层政府产生显着影响
        5.1.3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利益冲突
        5.1.4 基层政府决策存在利益偏好
    5.2 基层政府博弈挑战政治伦理秩序并导致自身异化
        5.2.1 纵向博弈对中央—基层政治伦理秩序的影响
        5.2.2 横向博弈对基层政府组织自身的异化
        5.2.3 地方保护主义使中央调控面临现实阻力
    5.3 干部个人主义利益追求对人的物化
        5.3.1 生活世界中商品价值观的销蚀
        5.3.2 基层干部的代理人角色
        5.3.3 制约失效下的权力寻租
    5.4 基层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
        5.4.1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对教育主体形成干扰
        5.4.2 教育者有效性缺失影响受教育者的认同
        5.4.3 教育方法单一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6章 执政为民价值理性复归和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
    6.1 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旨归
        6.1.1 提高干部执政为民意识
        6.1.2 增强干部的政治认同
        6.1.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6.1.4 发扬党的宗旨保持优良作风
    6.2 以培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群众路线
        6.2.2 端正政绩观权力观,升华人生价值旨趣
        6.2.3 重塑价值观利益观,统一精神物质生活
    6.3 科学把握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原则与要求
        6.3.1 明确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6.3.2 把握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现实要求
    6.4 对干部进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6.4.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6.4.2 深化主题教育活动
        6.4.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6.4.4 优化典型示范教育
    6.5 知行合一:增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
        6.5.1 发挥基层干部在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
        6.5.2 实现执政为民理念到实践的“二次飞跃”
第7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实践路向
    7.1 推进利益协调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7.1.1 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7.1.2 优化基层政府利益博弈关系
        7.1.3 促进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
        7.1.4 共建共享让利于民
    7.2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责任
        7.2.1 加强政府机构效能建设
        7.2.2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7.2.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2.4 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7.3 建设法治政府提供制度保障
        7.3.1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依法治理
        7.3.2 优化基层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7.3.3 完善基层考核晋升激励机制
    7.4 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政府创新
        7.4.1 弘扬中华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启示
        7.4.2 推动乡村振兴:Y县经济发展方式考察
        7.4.3 优化利益表达:L市网络问政状况分析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本文研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录2: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基层实践状况调查问卷(A卷)
附录3: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基层实践状况调查问卷(B卷)

(8)海西州优化投资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西州投资环境现状
    (一) 海西州投资环境优势条件
        1. 区位优势。
        2. 资源优势。
        3. 政策优势。
    (二) 海西州投资环境的现状
二、优化投资环境对海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 优化投资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 优化投资环境是加快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2. 优化投资环境是招商选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迫切需要。
        3. 优化投资环境是加快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
    (二) 评价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
三、海西州投资环境发展瓶颈分析
    (一) 投资硬环境方面
        1. 基础设施竞争力较弱。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3. 资源利用率低。
    (二) 投资软环境方面
        1. 思想禁锢, 观念滞后。
        2. 行政审批效率不高。
        3. 服务机构、法律法规跟进不及时。
四、海西投资环境优化对策及长效机制
    (一) 投资硬环境方面
        1. 大力建设基础设施,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2. 调整产业结构。
        3. 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 在投资软环境方面
        1. 破除思想禁锢, 更新观念。
        2. 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3. 努力打造重商、亲商、护商的人文环境。
        4. 打造安全、进步的法治环境。
        5. 加强监督, 建立长效机制, 使投资环境优化长效化。

(9)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
        二、治理创新
        三、自我推进机制
    第四节 研究理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既有研究范式回顾及分析要素
        一、既有研究范式回顾与反思
        二、议题、偏好与形式: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要素
    第二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及其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
        二、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解读
        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第三节 CAS理论视域下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一、创新动议:推进治理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内置规则:选择创新行为的内在依据
        三、结构化行为:作用于创新环境的行动定势
        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维度
第三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执行型创新阶段:机械式增量适应(1949年-1978年)
        二、赋权试验型创新阶段:依附式增量适应(1978年-1994年)
        三、项目自选型创新阶段:偏利式增量适应(1994年—至今)
    第二节 优化存量: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向——基于2016 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
        二、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切入点解构
        三、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维度与模式
        四、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路向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发展逻辑的理论揭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二、失谐的“增量创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现实辐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类型与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信息源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环境信息源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体信息源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功能信息源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三维动力
        一、以政策引导为推力:维系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方向
        二、以区位竞争为拉力:维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价值
        三、以技术创新为促力:维护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适应性保障
        一、主动性保障:能动的地方政府
        二、多样性保障:宽松的系统耦合
        三、回应性保障:去中心化与制度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显性规则
        二、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隐性规则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修正模式
        一、事件驱动的外嵌型规则修正模式
        二、竞争导向的内源型规则修正模式
        三、发展取向的融合型规则修正模式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适用性挑战
        一、潜在利益冲突引致的“偏利性”创新挑战
        二、原有路径惯性召致的“前摄性”创新挑战
        三、现实制度环境导致的“盲从性”创新挑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结构化行为及基本特点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样态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内容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功能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增效工具
    第三节 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策略:审视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的现实视角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情境动因与创新策略形式
        三、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策略选择逻辑与运作图景
    第四节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主要差异与有效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基于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要差异
        二、地方政府成功治理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理论构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机理启示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构要素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条件
        一、动议层面:增益创新的“痛点思维”及其创新原则
        二、规则层面:自适应创新的功能要求及再造方式
        三、行为层面:创新控制的管理内涵及控制维度
    第三节 重塑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创新回应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治理创新的“痛点思维”
        二、提升规则适用性:以合作为指向搭建治理创新的开放平台
        三、强化创新公共性:以效能为方向内置治理创新的“增效芯片”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2000-2015年)
    附录2:山东省L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国家统计局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
    2.1 绩效评价理论与主要方法
        2.1.1. 绩效评价的概念、目标及流程
        2.1.2. —般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2.1.3. 平衡计分卡(BSC)简介及其适用性
    2.2 典型案例分析
        2.2.1. 国外典型案例及启示
        2.2.2. 国内典型案例及启示
第三章 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现状介绍
    3.1 NJ调查队基本情况介绍
    3.2 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第四章 NJ调查队现有绩效评价体系运行效果及主要问题
    4.1 NJ调查队绩效评价取得的成效
        4.1.1. 劳动纪律得到强化
        4.1.2. 工作质量有所提升
        4.1.3. 信息透明便于监督
        4.1.4. 反馈及时激励有效
    4.2 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评价体系与战略目标脱节
        4.2.2. 指标设置不合理
        4.2.3. 考核主体不明确
        4.2.4. 配套机制不完善
    4.3 原因分析
        4.3.1. 评估方法不够科学
        4.3.2. 岗位设置不够明确
        4.3.3. 信息建设存在缺位
        4.3.4. 绩效理念存在偏差
第五章 利用平衡计分卡改进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
    5.1 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整体目标
        5.1.1. 基本原则
        5.1.2. 整体目标
    5.2 引入平衡计分卡改进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5.2.1 理论可行性
        5.2.2. 实践可行性
    5.3 绘制战略地图
    5.4 确定评价指标
        5.4.1. 财务维度
        5.4.2. 服务对象维度
        5.4.3.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5.4.4. 学习与成长维度
    5.5 确定指标权重
        5.5.1. 层次分析法概述
        5.5.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5.3. 问卷设计与收集
        5.5.4. 构造成对比较阵
        5.5.5.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5.6 利用平衡计分卡评价NJ调查队的工作成效
    5.7 在NJ调查队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后期保障措施
        5.7.1.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体系运行
        5.7.2. 实行动态管理,做好调整维护
        5.7.3. 重视沟通交流,确保信息通畅
        5.7.4. 优化信息系统,顺畅传递数据
        5.7.5. 完善奖惩机制,对接评价体系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对于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改进方案的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本文创新
        6.2.2.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键在于切实创优软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Q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D]. 屈腾.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总承包管理模式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以青岛幼师建筑施工项目为例[D]. 薛广雨.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3]灌云县机关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徐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提升税务部门纳税服务水平对优化海南营商环境的研究[D]. 何云霞. 海南大学, 2019(05)
  • [5]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D]. 张艳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研究[D]. 李震.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D]. 孙志云.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海西州优化投资环境问题研究[J]. 祁英民,李彦丽.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06)
  • [9]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D]. 戴祥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国家统计局NJ调查队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D]. 刘镜婧. 南京大学, 2017(05)

标签:;  ;  ;  ;  

关键是要有效营造优良的软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