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痹病278例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怡欢[1](2020)在《基于活血透表法观察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对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评估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红斑、鳞屑、浸润度及自觉瘙痒情况,评价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活血透表法指导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治疗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及理论基础,进而发挥中医外治法在本病的治疗优势。研究方法共纳入30例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患者,遵循自身对照原则,选取同一患者背部或下肢屈侧同一部位大小相当(直径4cm左右)的两处皮损,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处皮损予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干预,每周2次,连续6周,对照处皮损予黄芩油膏(江苏省中医院自制)治疗,两组治疗全程均予基础治疗(中药内服)。在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对皮损红斑、浸润度、鳞屑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记录。同时,比较治疗组背部及下肢皮损变化情况,探究临床疗效与治疗部位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皮损单项症状评分比较:①治疗3周,两组红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鳞屑、浸润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6周,两组红斑、鳞屑、浸润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瘙痒程度评分比较:①治疗3周,两组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6周,两组瘙痒程度评分结果存在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严重程度评分:①治疗3周,两组靶皮损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6周,治疗组靶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结果存在显着差异(P<0.01)。4.总疗效比较:①治疗3周,治疗组治愈0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对照组分别为0例、2例、1 1例、17例,总有效率43.3%。经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6周,治疗组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分别为1例、9例、12例、8例,总有效率73.3%。经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背部与下肢皮损评分及差值比较:①一般资料比较:背部及下肢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组间比较:(1)在治疗3周、治疗6周,两组红斑、鳞屑、浸润度及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周,治疗组(背部)红斑、浸润度及严重程度评分差值均高于治疗组(下肢),鳞屑评分差值略低于治疗组(下肢);治疗6周,治疗组(背部)红斑、鳞屑、浸润度及严重程度评分差值均高于治疗组(下肢)。在治疗3周、治疗6周,两组红斑、鳞屑、浸润度及严重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背部与下肢疗效相当。结论1.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治疗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皮损红斑、鳞屑、浸润度及瘙痒程度,长期疗效(治疗6周)优于黄芩油膏,且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2.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治疗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疗效与治疗部位(背部及下肢)无相关性,背部及下肢疗效相当。
朱斌[2](2019)在《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对传统温针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治疗腰突症的效果进行比较,探讨临床使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腰突症的必要性。总结规范基层社区应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腰突症的操作要求,为临床治疗腰突症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之间,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符合条件的腰突症患者,共计84例,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疼痛指数(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定腰突症症状、采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评定腰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来评价疗效。在相对集中时间段内,对前来就诊的寒湿痹阻型和气滞血瘀型腰突症患者在治疗时进行局部皮肤温度数据采集,包括最高温度、升温幅度、达到最高温度时间以及升温持续时间等,分三次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结果⑴两组患者治疗前辨证分型、分经、影像学检查、节段、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比较,相比治疗前都显着改善(P均<0.001),即两组治疗均为有效治疗,且治疗组随着时间变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1)。⑶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⑷最高温度三次测量比较显示,第二次测量和第三次测量最高温度均高于第一次测量最高温度(P<0.05)。升温幅度三次测量比较显示,第二次测量和第三次测量升温幅度均高于第一次测量升温幅度(P<0.05)。4.结论:⑴疗效分析显示,无论是近期疗效(治疗完成后),还是远期疗效(治疗后1个月),传统温针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腰突症症状,降低腰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并且疗效相对稳定,值得在临床推广。⑵温针过程中,艾灸第二次燃烧和第三次燃烧,相较第一次燃烧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以及升温幅度,而第三次燃烧相较第二次燃烧并不能达到更高的温度及升温幅度。
赵晨曦[3](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刘美燕,刘维,杨会军[4](2016)在《中药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搜集中药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外用复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4年1月—2015年3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搜索到的国内有关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临床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有效文献共62篇,中药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主要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补益肝肾为主,性味归经主要以温平、辛苦甘、肝脾肾经为主。结论:中药外治法在局部疗效上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显着优势,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对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初步探索,以期找出更有效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张静[5](2014)在《妙手回春,创医学奇迹——记南京玄武张安林风湿病诊所张安林所长》文中指出风湿性疾病分为十大类百余种,是世界性疑难病症。他虽已到了花甲之年,仍不断钻研,为众多的风湿病患者带来福音,他就是南京玄武张安林风湿病诊所所长、主任医师,世界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院医学工程院院士(证号:SJG05031)、中西医结合医学搏士(证号:SJB0612),中华医学研究会资深首席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培训学校师承部2009级中医特聘教授、师承指导老师,中国行业(医学)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首届
常新民,李春阳[6](2013)在《中药气雾透皮疗法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中药气疗仪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施护原则选用自拟温经通络汤雾化透皮法外治痹证140例,取得较佳效果,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1.1本组140例病例中,男性104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7岁,平均39.25岁。所有病例属中医辨证为痹证者,其中属西医风湿关节痛64例,类风湿关节痛48例,强脊炎8例,颈肩腰腿痛20例。
张楠,阎小萍[7](2013)在《补肾壮骨方内服联合寒痹外用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01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肾壮骨方内服联合寒痹外用方在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16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1例(脱落7例)和对照组103例(脱落5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补肾壮骨方口服+寒痹外用方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中药补肾壮骨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功能指数(BASFI)、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脊柱痛、中医证候评分、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以AS疗效评价标准20反应(ASAS20)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SFI、BASDAI、脊柱痛、中医证候评分、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ESR、CRP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治疗组治疗后BASFI、中医证候评分、指地距、Schober试验及脊柱活动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达到ASAS20有效标准者89例占88.12%,对照组为73例占70.8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壮骨方内服联合寒痹外用方治疗AS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补肾壮骨方,能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评分等。
黄李平,杨欢欢,吕军影[8](2013)在《系统性硬化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提出该文综述中药内服、外治、内服加外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系统性硬化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李世雨[9](2013)在《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研究:选取临床60例中医辨病属于热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对照组予以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两组使用方法相同,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ESR、CRP情况,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热痹外用方巴布剂对热痹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临床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CRP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53.3%,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痹外用方巴布剂外用治疗热痹患者,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炎性指标(ESR、CRP),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陈静[10](2012)在《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导师陈进春教授的指导下,对其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和辨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论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治方法、证候分型及其治疗等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在大量阅读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西医在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认识、诊治及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归纳。其中,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系统回顾了古今中医文献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的概况,历代中医学家在学习相关论述及着作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及探索,认识了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并据此进行辨证施治,为后世医家辨治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近、现代中医学家通过自身积累及相关的临床实验研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本病的认识,从而使本病的辨治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最后指出了目前中医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辨治、研究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讨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而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诊治进展方面,简要介绍了西医对该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情况,最后浅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论文的第二部分为导师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经验总结,分别从学术思想、病因病机、辨治要点、临证用药经验及临床病案举隅等方面进行探讨,体现了陈进春教授的独到见解及诊疗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思想方面,主要包括“明辨本证,详审病性”、“扶正固本,贯彻始末”、“防阴伤又不可过用滋腻”、“注重三因制宜、生活调摄”、“充分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内外合治,身心同调”以及“师古不泥,敢于创新”等七个方面,体现了陈进春教授对痹证诊治的独到见解;病因病机方面,指出了“虚、湿、痰、瘀”为久痹的常见病机,并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为准确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及可靠的依据;辨治要点方面,从辨本病的初久论治、辨本病的证候论治、辨本病的症状论治及辨本病的部位论治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前两者体现了分期、分型论治的整体辨治思路,后两者体现了根据症状表现、受累部位等合理用药的局部辨治思路,从整体与局部综合考虑问题,使治疗更为全面且有的放矢,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其中分型论治总结出了风湿热痹证、风寒湿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肝脾不和证等七个该病的常见证型及其临床表现特点,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与方药;用药经验方面,主要简述了陈进春教授根据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偏重及其相兼情况加减用药的经验,以及其根据药物的偏性及归经特点相须用药的常用药对,体现了其用药的大体思路,具有较强的临床借鉴意义;病案举隅部分,例举了四个典型医案,并对其辨治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对中医在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优势、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跟诊体会进行了小结。
二、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痹病278例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痹病278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活血透表法观察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对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斑块型银屑病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1.2 近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2. 西医对斑块型银屑病的认识 |
2.1 斑块型银屑病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银屑病外治法总结 |
3.1 中医外治疗法 |
3.2 现代医学的外治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调查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走罐疗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理论基础 |
1.1 罐法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1.2 走罐疗法的传统医学理论研究机制 |
1.3 走罐疗法的现代理论研究机制 |
1.4 影响走罐法的因素 |
2. 中药雾化治疗银屑病的理论基础 |
2.1 传统中医对中药雾化治疗银屑病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中药雾化治疗银屑病的认识 |
3. 银屑病中药雾化方的药物分析 |
3.1 中药雾化方组成 |
3.2 药物主要功效 |
3.3 具体药物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基于活血透表法指导治疗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机制浅析 |
5. 黄芩油膏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探究 |
6. 结果分析 |
6.1 皮损单项症状评分比较 |
6.2 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
6.3 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
6.4 总疗效比较 |
6.5 治疗组背部与下肢皮损评分及差值比较 |
7.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2 分组和处理 |
1.3 治疗方法 |
1.3.1 材料和器械 |
1.3.2 治疗方法 |
1.3.3 治疗的关键技术 |
1.3.4 注意事项 |
1.3.5 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
1.4 观测指标 |
1.4.1 一般资料 |
1.4.2 疗效观测指标 |
1.4.3 总体疗效评定 |
1.4.4 安全性观测 |
1.5 统计方法 |
1.5.1 数据整理 |
1.5.2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2.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1.3 两组患者辨证分型、分经、影像学检查、突出节段构成比较 |
2.1.4 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基线比较 |
2.1.5 治疗组两种证型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基线比较 |
2.2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2.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2.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
2.2.3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
2.2.4 改良Macnab疗效比较 |
2.2.5 治疗组两种证型患者改良Macnab疗效比较 |
2.3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局部体表温度变化观察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器械准备 |
1.2.2 温针局部温度测量 |
1.2.3 观测指标 |
2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腰突症概况 |
1.1 腰突症诊断 |
1.2 腰突症好发人群 |
1.3 腰突症发病机制 |
1.4 腰突症治疗 |
2 传统温针疗法的特点 |
3 应用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优势 |
3.1 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作用机理 |
3.2 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操作要点 |
3.3 疗效分析 |
3.4 安全性分析 |
4 温针局部体表温度变化趋势探索 |
5 应用温针在社区治疗腰突症的优势 |
6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发表论文 |
附录3 随机分配表 |
附录4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 |
附录5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 |
附录6 伦理委员会审查意见表 |
(3)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分组方法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选择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4.研究方案 |
4.1 基础治疗 |
4.2 试验治疗 |
4.3 观察时限 |
4.4 日常调护 |
4.5 观察指标 |
4.6 安全性指标 |
5.技术路线 |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
6.1 病例采集情况 |
6.2 基本资料 |
6.3 临床表现 |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7.讨论 |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
7.4 熏洗方“二乌煎” |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
2.试验结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
2.3 临床表现 |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
(4)中药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检索策略 |
1.3纳入标准 |
1.4排除标准 |
1.5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AS外治中药所属类别及使用频次的分布规律 |
2.2使用频次前10位中药的频次、功效及性味归经 |
2.3 AS中药的性味归经分布规律 |
3 讨论 |
3.1从中药分类方面分析 |
3.2从中药方面分析 |
3.3从性味归经分析 |
(5)妙手回春,创医学奇迹——记南京玄武张安林风湿病诊所张安林所长(论文提纲范文)
呕心沥血, 扎根医学 |
专注专业, 勇创佳绩 |
仁心仁德, 奉献大爱 |
(6)中药气雾透皮疗法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一般资料 |
2治疗 |
3疗效评定及结果 |
4讨论 |
(7)补肾壮骨方内服联合寒痹外用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0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1.5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主要指标 |
2.2.2 次要指标 |
2.2.3 安全性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要指标比较 |
3.3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8)系统性硬化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内服 |
1.1 分期分型论治 |
1.2 从脏腑论治 |
2 中医外治 |
2.1 中药外治 |
2.2 针灸治疗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9)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痹证外治法研究进展 |
1 外治方法 |
1.1 中药 |
1.2 针灸外治方法 |
1.3 治疗仪器外治方法 |
1.4 其它疗法 |
2 总结 |
2.1 内外合治 |
2.2 多种疗法配合 |
2.3 优势病种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热痹的研究进展 |
1 学术源流 |
2 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4 临床研究方法 |
5. 疗效评定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治疗前后ESR、CRP变化情况 |
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4 临床疗效 |
5 强直性脊柱炎(AS)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
6 类风湿关节炎(RA)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
7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的疗效 |
2 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临床疗效评析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对病名的认识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 |
4. 针推治疗 |
5. 其他疗法 |
6.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诊治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病理 |
5. 临床表现 |
6.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7. 诊断 |
8. 治疗 |
9.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 |
前言 |
1. 陈进春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
1.1 明辨本证,详审病性 |
1.2 扶正固本,贯彻始末 |
1.3 防阴伤又不可过用滋腻 |
1.4 注重三因制宜、生活调摄 |
1.5 充分重视“治未病”的理念 |
1.6 内外合治,身心同调 |
1.7 师古不泥,敢于创新 |
2. 陈进春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剖析 |
3. 陈进春教授辨治要点浅析 |
3.1 辨“初痹”与“久痹” |
3.2 分型辨治 |
3.3 辨症状论治 |
3.4 辨部位论治 |
4. 陈进春教授用药经验拾萃 |
5. 临床病案举隅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痹病278例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活血透表法观察中药雾化联合走罐疗法对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D]. 陈怡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D]. 朱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中药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分析[J]. 刘美燕,刘维,杨会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03)
- [5]妙手回春,创医学奇迹——记南京玄武张安林风湿病诊所张安林所长[J]. 张静.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02)
- [6]中药气雾透皮疗法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J]. 常新民,李春阳. 内蒙古中医药, 2013(32)
- [7]补肾壮骨方内服联合寒痹外用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01例临床观察[J]. 张楠,阎小萍. 中医杂志, 2013(16)
- [8]系统性硬化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黄李平,杨欢欢,吕军影.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06)
- [9]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疗效观察[D]. 李世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陈进春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D]. 陈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