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教学与实施德育目标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陈红梅[2](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昭通市四个县区为例》文中认为2014年教育部提出我国课程改革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立德树人成为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到具体学科上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培育核心素养,教育部要求各学科要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并据此修订中小学、高校的学科教材。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2019年出版的部编版新教材,均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重在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成为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深度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促进学生持续性和阶梯性发展,是回到课堂本质的教学,也是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本文以“问题——原因——对策”为逻辑,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思路、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阐述深度教学的相关概念、基本要求和价值追求。第三部分对云南省昭通市四个县区——昭阳区、镇雄县、巧家县和水富市部分学生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了解深度教学的真实情况。第四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现存的问题有: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环节略显“老套”和教学方法创新度不高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对深度教学的把握不到位和学生习惯“听讲——背诵——练习”的模式;间接原因在于目前的考评体系不够成熟、思想政治课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和不同家长的异质要求。第五部分是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有效性的建议。包括明晰深度教学本质、优化内容与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和建构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串联起来,打破壁垒,帮助教师根治疑难杂症,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和智育的双效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麻璐琦[3](2021)在《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反思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以相关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改进,逐渐优化教学效果,继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反思性教学法作为教育界积极倡导的教师发展理论,是推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念等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唤、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教学效果优化的亟需等背景,将反思性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来促进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形成“反思性教学”与“反思促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政治教师实现“经验型”到“专家型”的蜕变。本文阐述了反思性教学法的特征及其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将马克思的认识论、陶行知的“求真精神”、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过程理论、埃拜的反思性教学模型等作为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撑。选取信阳市S中学的全体政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该方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反思动力薄弱;部分政治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反思形式单一;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理念更新不够,反思内容陈旧。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部分中学政治教师不重视反思性教学法,专业发展意识薄弱;部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结合中学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主要包括:中学政治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尝试与践行反思性教学法;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反思性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梁玉龙[4](20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文中指出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实施学科德育。数学作为小学核心课程,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含有丰富的人文性,具有独特的学科德育价值。目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精神、思想的传递,没能较好地发挥数学学科德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研读学科德育相关文献,基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冀教版),梳理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河北省X市J县所辖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应对策略。本研究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学科德育实施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知行不一,教师的学科德育实践意识薄弱;2.认识片面,教师对学科德育内涵理解不全;3.教师对教科书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4.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方法比较单一;5.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合理性;6.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德育评价导向。本研究主要通过教材、教师、学校三个方面进行了问题原因分析。最后,为有效促进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针对问题的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应对策略:1.加强教材建设,夯实学科德育实施素材基础;2.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主体职能;3.丰富教学形式,探索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方法;4.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学科德育实施有序推进。
林奔豪[5](2021)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思政教育要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化与细化,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己经着手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然而,当前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案例实证研究。论文首先从选题的背景和价值阐明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了解已有的研究基础以及寻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向。然后就课程思政和思政元素的概念进行科学性解读,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阐述,本文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梳理,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等三方面要素展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同时,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性教学理论,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遵循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一致性理念以及主导性与主体性目标一致性理念,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理念。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结果,整理分析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以及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造成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专业教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使得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会造成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笔者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深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认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整理形成三条课程思政知识主线,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然后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课程思政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合作探究教学以及课堂情境创设;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将专业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相关视频或者案例的分享,组织课外专题活动以及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最后,分别就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案例和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制图练习前后测、课堂活动表现情况、学生感受的词云图分析以及教师专家点评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效果分析并总结反思。经过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文中提出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研究中发现的《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刘俞[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成为了普通高中生人生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压力,高中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教学逐渐缺失了对学生自身的关注。面对众多问题,新课改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从以往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转向为学科核心素养,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把握教学活动所有流程,学生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随着主体性教育越来越得到教师的关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把主体性教学落到实处,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进行探究,希望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有所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为之后的写作打下基础。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概念的界定以及主体性的特征。对概念和特征的阐述,有利于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解,针对主体性的特征,为之后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打下基础。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理论依据,旨在探讨和积淀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的撰写做准备。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实习过程中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对策做好铺垫。第五部分:根据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调查情况,从教师和学生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试图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启示思路。
张雨珂[7](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 ——基于K市五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这门学科兼具人文性及工具性,这种学科特殊性决定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智力进行培养,更要对学生德育素养进行培育。为了让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渗透德育进行了此次研究。研究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德育内容,并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深度挖掘,对课外德育内容不断扩展,力求将德育在教学各个环节加以渗透。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语文德育文献的分析,参照对一线的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理论进行实践研究。用问卷调查数据科学分析对课程德育渗透理论进行佐证,最终得出对小学语文教学及德育渗透间内在联系规律最为理性的认识,并给出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对部分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教师关于问卷问题的想法,通过对教师回答进行相关了解与分析,找出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时所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到教师对于小学课堂中德育渗透方面的基本想法后,选择部分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更深入的访谈,通过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更加直观的对语文教师的想法进行了解,并在访谈过后对教师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为促进小学语文课程中德育资源的实践运用提供了帮助。首先,要提高一线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其次,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德育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德育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好的德育渗透;一些教师由于缺少相关教学经验,在德育渗透方面略显吃力,在对这一方面内容了解后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其中效果最显着的也是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提高德育素养的方法莫过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通常来说教学资历较少的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提高,但是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渠道来达到提高教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目的,例如,让资历较少或者授课方式不成熟的教师多去一些有资历教师的课堂上进行学习、在课下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培训活动,来帮助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并将书中的德育渗透素材进行归纳。同时,教师应当对课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最后,在教学模块中进行德育渗透,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教学,拼音教学中德育渗透,只有通过这些教学模块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在未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梁欣茹[8](2020)在《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逐渐被教育实践者重视起来,单一的教材资源已不能满足高中政治课教学需要。广府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活在广府地区的学生长期受到广府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挖掘广府文化资源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这将有利于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本文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情况,分析运用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且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概述,明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和广府文化的含义及其运用理论依据。研究可利用的广府文化资源的种类、广府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总结得出广府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运用广府文化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主要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分析当前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现状。虽然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略有成效,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存在多种问题,如教师对广府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且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学校重视度不够、广府文化资源存在闲置和未被充分利用这四个问题。而造成上述问题既有教师开发利用广府文化资源能力较为薄弱和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等原因,也有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和缺乏外部支持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原则和优化策略。在把握德育性、有效性、生成性、信息化原则的基础上优化使用策略,首先是教师观念革新,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利用观;其次要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体意识;第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获取外部力量支持,建立资源交流平台。只有多方合力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出广府文化资源与高中思政课结合的优势效果。
薛佳佳[9](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全面发展国家的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并落实教育公平。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必修课,兼具德育性和智育性,承担着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任务。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起源于国外且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在传统人本思想的基础之上,以学生发展为重要导向,把教学质量提升作为根本目标的形成性教学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有助于加快促进德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关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地理、化学、物理等学科,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运用为研究中心,在对教学评价和发展性教学评价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发展性教学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以实证调查的方式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实际运用中获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弊端。最后在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出发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张梦怡[10](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与反思性教学提出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的理念相吻合。初中数学在数学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对教师来说,研究反思性教学意义重大。本文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反思性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关系,透过核心素养来开展反思性教学,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实习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出中学数学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反思性教学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反思性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反思性教学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反思性教学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要提高反思策略的运用能力;学校要创造反思环境,开展教师培训。
二、研究性教学与实施德育目标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性教学与实施德育目标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昭通市四个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内涵、基本要求和价值追求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内涵 |
(一)深度学习 |
(二)深度教学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
(二)坚持深度备课 |
(三)优化教学环节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价值追求 |
(一)教师有料可“教” |
(二)学生有“味”可品 |
(三)新课改有“法”可用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现状——以云南省昭通市四个县区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现存问题 |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
(二)教学内容“浅表化” |
(三)教学环节略显“老套” |
(四)教学方法创新度不高 |
二、原因分析 |
(一)直接原因 |
(二)间接原因 |
第四章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
一、明晰深度教学本质 |
(一)学校纵向传达深度教学理念 |
(二)学科教研组横向研究深度教学价值 |
(三)教师深度研究清晰深度教学本质 |
二、优化深度教学内容与环节 |
(一)课前——做足“功课” |
(二)课中——“上”出深度 |
(三)课后——反思“到位” |
三、创新深度教学方法 |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
(二)开展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三)推行实践性教学,锻炼学生迁移能力 |
(四)开展对话式教学,构建和谐课堂 |
四、建构深度教学评价体系 |
(一)拓宽评价主体 |
(二)丰富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唤 |
二、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 |
三、教学效果优化的亟需 |
第二节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反思性教学法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梳理 |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法的特征及其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
一、反思性教学法的特征 |
二、反思性教学法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法和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的认识论 |
二、陶行知的“求真精神” |
三、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过程理论 |
四、埃拜的反思性教学模型 |
第三章 反思性教学法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法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二、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
三、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法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 |
一、“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根本遵循 |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了发展依据 |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
第四章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情况 |
一、调查问卷的研究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法应用于中学政治课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中学政治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中学政治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反思动力薄弱 |
二、部分政治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反思形式单一 |
三、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理念更新不够,反思内容陈旧 |
第四节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部分中学政治教师不重视反思性教学法,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
二、部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政治教师专业发展 |
第五章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
第一节 中学政治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尝试与践行反思性教学法 |
一、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反思性教学系统性 |
二、增强专业技能,促进反思性教学主动性 |
三、更新专业理念,注重反思性教学多样性 |
四、审视教学实践,增加反思性教学互动性 |
第二节 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反思性教学法的应用 |
一、优化校园风气,积极提倡反思性教学法 |
二、创设良好环境,科学推进反思性教学法 |
第三节 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
一、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三大环节 |
二、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具体要求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反思性教学法应用于中学政治课现状调查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
1.1.2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发展 |
1.1.3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忽视德育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德育 |
1.4.2 学科德育 |
1.4.3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问题及思路 |
1.6.1 研究问题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
2.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 |
2.1.1 教育性教学理论 |
2.1.2 立德树人教育理论 |
2.1.3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
2.2 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学科德育元素 |
2.2.1 爱国主义教育 |
2.2.2 数学审美 |
2.2.3 科学精神 |
2.2.4 生态文明意识 |
2.2.5 优良品质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工具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访谈提纲设计 |
3.3 研究对象 |
3.3.1 问卷调查对象 |
3.3.2 教师访谈对象 |
3.3.3 课堂观察对象 |
3.4 研究实施过程 |
3.4.1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
3.4.2 教师访谈实施过程 |
3.4.3 课堂观察实施过程 |
3.5 调查结果 |
3.5.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3.5.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
4.1.1 知行不一,教师的学科德育实践意识薄弱 |
4.1.2 认识片面,教师对学科德育内涵理解不全 |
4.1.3 教师对教科书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4.1.4 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方法比较单一 |
4.1.5 学科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合理性 |
4.1.6 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德育评价导向 |
4.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教材蕴含的德育元素隐蔽,部分德育素材偏旧 |
4.2.2 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偏低,德育实施能力不足 |
4.2.3 学校对学科德育管理缺失,缺乏学科德育引导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优化应对策略 |
5.1 加强教材建设,夯实学科德育实施素材基础 |
5.1.1 优化教材编排,为学科德育实施助力加油 |
5.1.2 突出时代特色,与学科德育实施同频共振 |
5.2 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主体职能 |
5.2.1 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
5.2.2 用心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数学学科德育内涵 |
5.2.3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学科德育理论水平 |
5.2.4 学习优秀案例,提升教师学科德育实施能力 |
5.2.5 精心设计作业,发挥作业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
5.2.6 勤于自我反思,增强实施学科德育点的机智 |
5.3 丰富教学形式,探索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方法 |
5.3.1 通过数学文化强化数学学科德育实施 |
5.3.2 积极践行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
5.3.3 通过数学日记深化数学学科德育实施 |
5.3.4 通过项目学习有效落实数学学科德育 |
5.4 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学科德育实施有序推进 |
5.4.1 组织集体研究,明确学科德育目标 |
5.4.2 优化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
5.4.3 重视学科德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
5.4.4 开展数学活动,丰富学科德育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导向 |
2.社会发展的使命要求 |
3.教师职业性质的趋向性 |
4.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课程思政 |
2.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
(二)理论基础 |
1.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
2.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设计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内容 |
(二)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现状调查 |
1.中职学生关于《机械制图》课程的看法 |
2.思政元素在学生制图学习中的体现情况 |
(三)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
1.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形式 |
2.教师对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 |
3.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1.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
2.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保持较差 |
3.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与思政元素未形成联系 |
2.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与教学相脱离 |
3.课程思政限于课堂教学,未充分利用多渠道教育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议与对策 |
(一)深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思政知识主线 |
1.以“制图国家标准”为知识主线,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 |
2.以“图样尺寸注法”为知识主线,训练学生的工匠精神 |
3.以“图样的表达法”为知识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二)教学过程融入思政,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合理恰当 |
1.各类情境创设,讨论交流共鸣 |
2.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 |
3.合作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渠道多样化 |
1.相关视频资源分享,交流感受陶冶情感 |
2.组织课外专题活动,参与体验提高认知 |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毕业生经验分享交流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
(一)渗透职业精神案例——以《0-1 图样的内容与作用》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实施过程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二)渗透工匠精神案例——以《1-2 尺寸注法》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三)渗透探究精神案例——以《5-2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学生) |
附录二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 |
附录三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四 组合体视图画法学习任务书 |
附录五 尺寸标注前后测题目及答案 |
附录六 尺寸标注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七 组合体视图画法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八 部分批改后学生试卷 |
附录九 教学案例实施教师评课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概念界定 |
(一)主体 |
(二)主体性 |
(三)主体性教育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主体性特征 |
(一)自觉性 |
(二)自主性 |
(三)能动性 |
(四)创造性 |
第二章 高中思政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一)人具有社会性 |
(二)人的主体性 |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 |
(二)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状况调查及缺失原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状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方法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一)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
(二)学生倾向于多种教学方式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
(一)学生参与思政课自觉性不够 |
(二)学生参与思政课自主性不足 |
(三)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能动性无法体现 |
(四)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创造性有待提高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
(一)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曲解 |
(二)应试教育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 |
(三)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主体性 |
(四)思政课教学方式简单化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的路径 |
一、完善思政课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 |
(一)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
(二)基于学生需求对思政课进行教学设计 |
(三)提高思政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
(四)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
二、转变教师教学方法 |
(一)情境教学法 |
(二)议题式教学法 |
(三)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
(四)自主、合作和探究式教学法 |
三、培养学生思政课主体性学习能力 |
(一)培养学生的思政课问题意识能力 |
(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问题的分析能力 |
(三)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
四、建立和谐的思政课师生关系 |
(一)建立思政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 |
(二)加强思政课堂的师生互动 |
(三)加强思政课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学习状况调查表 |
致谢 |
(7)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 ——基于K市五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析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语文教学 |
(二)德育 |
(三)德育渗透 |
四、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三)教育性教学思想 |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
二、语文学科的优势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及内容、途径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
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原则 |
二、以小见大联系生活的原则 |
三、巧借材料融德于文的原则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
一、民族精神教育 |
二、理想信念教育 |
三、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
四、遵纪守法教育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
二、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
三、把握作文写作,激发学生思想情感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五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调查 |
一、研究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实施过程 |
四、信效度分析 |
第二节 五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结果分析 |
一、学生问卷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总体状况 |
(二)学生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态度 |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效果 |
二、教师问卷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
(一)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总体状况 |
(二)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态度 |
(三)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状况 |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的成绩 |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五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
二、语文教师德育意识的淡薄 |
三、师德素养的养成机制不完善 |
四、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准确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渗透能力的要求 |
一、提升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
二、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
三、博览群书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 |
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找寻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
一、根据时代特点丰富德育内容 |
二、根据课程特点准确定位德育目标 |
三、依据课标精神适时适度进行德育 |
第三节 立足课堂在教材文本中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
一、紧扣文本题眼,开启学生情感共鸣 |
二、抓住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
三、分析人物形象,深化学生情感领悟 |
第四节 聚焦课堂在教学模块中定位德育渗透的关键点 |
一、拼音拼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
二、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
四、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
第五节 把脉课堂在情境创设中探索德育渗透的兴趣点 |
一、播放音频,听觉上激趣入情 |
二、播放视频,视觉上激趣融情 |
三、演示课件,感官上激趣动情 |
第五章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设计案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准备 |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
五、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
六、随堂作业 |
七、板书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反思 |
一、本课阅读中的德育渗透 |
二、本课习作中的德育渗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和研究不足 |
1.研究特色 |
2.研究不足 |
一、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概述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含义 |
2.广府文化的含义 |
3.相关理论依据 |
(二)可利用广府文化资源的种类 |
1.浓墨重彩的革新文化资源 |
2.独树一帜的建筑文化资源 |
3.与众不同的戏剧文化资源 |
4.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资源 |
5.风格独特的美艺文化资源 |
(三)广府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
1.革命奋斗精神 |
2.改革创新精神 |
3.务实重商精神 |
4.开放包容精神 |
(四)广府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 |
1.底蕴深厚的革新文化传统 |
2.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 |
3.极具人文底蕴的市井生活 |
4.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兼容 |
(五)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的必要性 |
2.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的可行性 |
二、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现状探究 |
(一)实证调查探究 |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2.学生对广府文化的认知分析 |
3.教师运用广府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
(二)运用成效探究 |
1.广府文化教育价值认可度有所提高 |
2.广府文化进校园活动卓有成效 |
(三)存在问题探究 |
1.广府文化资源的课堂利用率不高且运用形式单一 |
2.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 |
3.学校缺少对广府文化资源利用的考核评价 |
4.广府文化资源存在闲置和未被充分利用的现象 |
(四)问题成因探究 |
1.教师对广府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不足 |
2.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方式未转化 |
3.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尚未真正落实 |
4.缺乏外部支持导致资源整理和利用不足 |
三、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优化策略 |
(一)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原则 |
1.德育性原则 |
2.有效性原则 |
3.生成性原则 |
4.信息化原则 |
(二)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的运用优化对策 |
1.革新利用观念——提高挖掘广府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 |
2.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
3.建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利用广府文化资源 |
4.获取外部支持——建立广府文化资源交流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9)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访谈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核心概念概述与理论依据 |
(一) 发展性教学评价概述 |
1. 教学评价的概念 |
2.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概念 |
(二) 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的理论依据 |
1. 理论基础 |
2. 思想资源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现实意义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
1. 发展性教学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2. 发展性教学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3. 发展性教学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迫切性 |
1. 新课程标准出台的需要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 |
3. 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可行性 |
1.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了实施前提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点提供了学科基础 |
3.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成效、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成效 |
1. 推动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
2. 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
3. 完善了考试内容形式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
1. 发展性教学评价目的缺乏均衡性 |
2. 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缺乏反馈性 |
3. 发展性教学评价主体缺乏主动性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学校评价体系不完善 |
2. 教师素质发展不平衡 |
3. 学生评价观念不明确 |
四、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对策 |
(一) 学校加强发展性教学评价管理 |
1. 营造发展性教学评价氛围 |
2. 建立健全发展性教学评价标准 |
3. 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培训系统 |
(二) 教师推进发展性教学评价具体实施 |
1. 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 |
2. 提升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能力 |
3. 促进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4. 确保发展性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三) 学生助力发展性教学评价协同落实 |
1. 树立自我评价的意识 |
2. 端正参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现状学生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现状教师版访谈纲要 |
致谢 |
(10)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国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依据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心理学依据 |
二、教育学依据 |
三、方法论依据 |
第二节 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
一、科学价值观的需要 |
二、关注学习者的需要 |
三、教学的复杂程度的需要 |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第四章 中学数学教师反思性自评调查 |
第一节 设计调查工具 |
一、编制调查问卷 |
二、分析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二节 调查数据统计 |
第三节 教师访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实验 |
第二节 中学数学实施反思性教学过程 |
第三节 中学反思性教学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一、学业成绩比较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问卷对比分析 |
三、结论 |
第四节 教学案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学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
第二节 教师要提高反思策略的运用能力 |
第三节 学校要为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 |
一、创造适合反思教学的环境和氛围 |
二、开展教师培训树立反思意识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一节 小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研究性教学与实施德育目标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昭通市四个县区为例[D]. 陈红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麻璐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D]. 梁玉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D]. 林奔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D]. 刘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 ——基于K市五所小学的调查[D]. 张雨珂. 喀什大学, 2021(07)
- [8]广府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研究[D]. 梁欣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D]. 薛佳佳. 苏州大学, 2019(06)
- [10]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D]. 张梦怡.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