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狼疮性肾炎病变肾组织中bFGF、CD68和PCNA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玉娇[1](2021)在《Sirt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Sirt6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LN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术诊断为LN的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LN活动性及慢性病变的半定量评分≥12分,分为非活动组37例、活动组43例;另纳入20例由于外伤行肾脏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病理染色(HE、PAS、Masson)、电镜观察肾组织及足细胞的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足细胞特异性标记物Nephrin、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及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程度;免疫荧光法测定肾组织Sirt6蛋白、不同表型巨噬细胞(CD206/CD68、i NOS/CD68)的浸润情况,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LN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尿酸、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降低,且LN活动组上述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LN患者足细胞Nephrin蛋白表达降低,巨噬细胞CD68浸润增加,且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CD68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961,P<0.01)。(3)LN患者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以M2型为主,其浸润程度与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成负相关(r=-0.853,P<0.01)。(4)LN患者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LN-IV型较LN-III型、LN-V型、LN-V+III型降低更明显(P<0.05)。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主要表现在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r=-0.648,P<0.01)成负相关,与血清白蛋白(r=0.653,P<0.01)、补体C3(r=0.513,P<0.01)成正相关。(5)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908,P<0.01),与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961,P<0.01)。(6)肾组织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M1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607,P<0.01),与M2浸润程度成负相关(r=-0.904,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足细胞损伤,且Sirt6蛋白表达降低与足细胞损伤有关,其机制可能是Sirt6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参与足细胞的损伤。
曾涵虚[2](2021)在《TAB1调控糖酵解在糖尿病肾病巨噬细胞激活中的作用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肾脏内科现阶段最为复杂棘手的疾病之一。巨噬细胞,尤其是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在DN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巨噬细胞的代谢重编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巨噬细胞在不同病理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发挥不同的致病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能量代谢方式。M1型促炎性巨噬细胞更倾向于通过糖酵解获取能量。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结合蛋白1(TAK1-binding protein 1,TAB1)可通过与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TGF-activated kinase 1,TAK1)结合并发挥炎性作用。TAB1与TAK1的相互作用可以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kB),调节巨噬细胞的活化;NF-kB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自主地提高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α)的活性并与HIF-1α形成类似正反馈的相互促进,HIF-1α作为有氧糖酵解中关键调控因子,可显着提高糖酵解酶如己糖激酶-1(Hexokinase 1,HK1)、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双磷酸酶3(6-Phosphofructo-2-Kinase/Fructose-2,6-Biphosphatase 3,PFKFB3)和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LDHA)的活性。目前关于TAB1/NF-κB/HIF-1α在DN环境内巨噬细胞糖酵解的调控及对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基于临床及体内体外基础研究,探寻DN肾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有氧糖酵解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以及TAB1/NF-κB/HIF-1α信号通路在DN巨噬细胞糖酵解,极化及炎症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于我院行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且病理诊断为DN的患者。通过ELISA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肾组织中巨噬细胞标记分子CD68、TNF-α及糖酵解酶HK1、PFKFB3、LDHA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中CD68与HK1、PFKFB3、LDHA共表达的情况。第二部分: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以构建糖尿病的小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TAB1重组慢病毒的方法来构建TAB1沉默模型,成模后12周检测各组小鼠血糖、相对肾重(肾重/体重)及24h尿白蛋白排泄率等一般临床指标;采取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的方法以观察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肾组织TAB1、CD68、IL-1β,TNF-α,HK1、PFKFB3、LDH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TAB1/NF-kB/HIF-1α、IL-1β、TNF-α、i NOS、HK1、PFKFB3、LDHA表达;El ISA检测肾组织中的炎症因子IL-1β,TNF-α;免疫组化双染检测CD68与HK1、PFKFB3、LDH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的共表达。第三部分:提取并培养C57BL/6J雄性小鼠原代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流式细胞术用于鉴定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纯度;将实验分为下述各组:甘露醇对照组(D-mannitol),阴性si RNA对照组(control si RNA),空白对照组(control),高糖刺激组(HG),TAB1 si RNA组(TAB1 si RNA),TAB1 si RNA高糖刺激组(TAB1 si RNA+HG);通过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等检测方法来观察各组BMMs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 NOS的表达,激光共聚焦、Western Blot、q RT-PCR方法检测HK1,PFKFB3和LDHA的表达;ELISA试剂盒用于检测BMMs中MCP-1和IL-1β的分泌;检测不同条件下BMMs的乳酸生成情况以及葡萄糖吸收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用于对BMMs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AB1,NF-κB p65,HIF-1α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激光共聚焦观察NF-κB p65的入核;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的方法检测高糖环境下NF-κB p65与HIF-1α启动子序列的结合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在DN组患者的肾组织标本我们可以观察到其表现出经典的糖尿病肾脏病理改变。DN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并且在肾脏中观察到更高的炎症因子TNF-α水平;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标记物CD68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肾脏组织;表现出较高的糖酵解酶HK1、PFKFB3、LDHA水平,且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DN组糖酵解酶PFKFB3和LDHA的表达与24 h尿白蛋白呈正相关。免疫荧光双染的结果提示糖尿病肾病肾组织中CD68与糖酵解酶HK1、PFKFB3、LDHA的共定位。第二部分: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增加。PAS染色表明,糖尿病小鼠有典型的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变化;糖尿病小鼠表现出肾脏中巨噬细胞的活化,糖酵解酶HK1、PFKFB3、LDHA的水平增加,以及炎症水平的增加。TAB1的下调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极化和炎症。并且在TAB1敲低后,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和肾小球系膜扩张指数均有所下降。第三部分:高糖环境下巨噬细胞M1型标记物i NOS表达增加,炎症因子MCP-1和IL-1β分泌增多,糖酵解酶HK1、PFKFB3、LDHA的表达水平增多,TAB1 si RNA可抑制由HG诱导的糖酵解酶的水平的增加,并且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与炎症。Ch IP结果提示了高糖刺激下巨噬细胞NF-κB与HIF-1α的启动子特异性结合。TAB1si RNA可抑制NF-κB p65的核转移,并且抑制HIF-1α的表达。结论(1)DN患者具有典型的肾脏病理改变,伴随着循环内炎症因子升高。肾组织内糖酵解酶的表达增强,且与24 h尿白蛋白呈正向相关。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及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有氧糖酵解水平的增强,揭示了糖尿病肾病中巨噬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的转变、激活以及炎症的释放。(2)体内实验证实了糖尿病小鼠具有典型的肾脏病理改变,并伴随着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其与肾组织中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激活及炎症的释放密切相关。通过TAB1重组慢病毒进行TAB1的抑制,可抑制巨噬细胞糖酵解、激活及炎症的水平,从而改善肾脏损伤。(3)高糖刺激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伴随着炎症因子的释放及糖酵解水平的增强,高糖环境下NF-κB p65与HIF-1α具有特异性的结合及调控关系,TAB1通过调控NF-κB p65及HIF-1α的水平来调控巨噬细胞的有氧糖酵解水平、巨噬细胞激活及炎症的释放。
吕丽[3](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FSGS小鼠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最易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FSGS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攀高,而免疫抑制治疗只能使40-60%的病例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且受剂量、毒性限制,目前治疗方法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或阻止FSGS进展是医疗保健的首要任务。间充质干细胞(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抗炎、旁分泌和再生等特性有助于肾损伤的修复,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肾移植、糖尿病肾病及狼疮性肾炎等领域已经突显其治疗潜力,目前是肾脏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MSCs有望成为治疗难治性FSGS的一种新策略。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容易获得,较强的抗炎能力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有治疗潜力的间充质干细胞。代谢组学是反映生物体发生的实时事件,同时能捕捉饮食和肠道菌群等外部影响因素,反映生物整体表型,在肾脏疾病的标志物和机制研究中具独特优势,目前代谢组学已渗透到多种肾脏疾病领域,但是FSGS的血清代谢谱未被全面、系统的研究,迄今为止也并未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对阿霉素诱导的 FSGS小鼠模型干预作用后血清代谢谱变化的研究。研究目的该研究我们利用阿霉素在Balb/c雄性小鼠品系中建立FSGS模型,观察HUMSCs对FSGS小鼠的疗效,利用基于UP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HUMSCs对ADR诱导的FSGS小鼠干预治疗后血清代谢谱的变化,探讨参与FSGS发病的可能代谢机制,及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分析HUMSCs对FSGS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利用阿霉素在Balb/c雄性小鼠品系中建立FSGS模型,30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2)和FSGS模型组(N=18)。FSGS模型组的每只小鼠按照10.5 mg/kg的ADR(浓度为2 mg/mL)剂量给药,经尾静脉一次性缓慢注射入小鼠体内;正常对照组每只小鼠在相同时间点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构建FSGS小鼠模型成功后处死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各6只,采用ELISA检测两组小鼠第28天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以及第0、8、15、21、28天小鼠的尿蛋白。肾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PAS、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随后,将FSGS模型组12只小鼠随机分成FSGS+DiR-HUMSCs 组(N=6)和 FSGS+Siane 组(N=6)两组用于观察 HUMSCs在FSGS小鼠体内的示踪分布。正常对照组(N=6)和FSGS+DiR-HUMSCs组分别在第29、30、31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射2×106cell/mL剂量的细胞膜荧光探针DiR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DiR-HUMSCs)到小鼠体内;FSGS+Siane组小鼠分别在第29、30、31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入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6小时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出心脏、肺脏、肾脏、脾脏、肝脏,DiR-HUMSCs在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体内的示踪利用动物成像系统观察。肾组织冰冻切片行DAPI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此外,Normal+DiR-HUMSCs、FSGS+DiR-HUMSCs及FSGS+Saline三组小鼠肾组织进行人源性和鼠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CD44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UMSCs在FSGS小鼠肾组织中的定位。本研究第二部分,将18只Balb/c雄性小鼠,分成三组,即 Normal+Saline组(N=6),FSGS+Saline 组(N=6),FSGS+HUMSCs 组(N=6)。FSGS+HUMSCs组:FSGS小鼠造模成功后,分别在29、32、35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HUMSCs(2× 106cells/mL)入小鼠体内。FSGS+Saline组:FSGS小鼠造模成功后,分别在29、32、35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射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Normal+Saline组:在相同时间点,经尾静脉缓慢注射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入小鼠体内。第43天处死所有小鼠,血清离心后-80℃冰箱保存,用于代谢组学研究。肾组织行HE、PAS、Masson染色。利用ELISA方法检测三组小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以及TNF-α的水平;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BMP-7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GF-β1和FN在肾组织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光镜下观察结果。本研究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研究中的三组小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小鼠血清经甲醇沉淀蛋白法处理后,制备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的血清样本,我们采用基于UPLC-MS/MS检测平台和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三组小鼠血清代谢谱的差异研究结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体内示踪的研究发现:(1)第28天,FSGS模型组小鼠较正常组小鼠尿蛋白增加,体重下降,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光镜下观察FSGS小鼠肾组织HE、PAS、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可见局灶节段性硬化,部分球囊黏连。肾小管上皮细胞刷毛缘脱落,官腔扩张并伴有多数蛋白管型形成。证实在第28天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模型造模成功。(2)动物成像系统下观察FSGS+DiR-HUMSCs组小鼠肾脏,共聚焦显微镜下DAPI染色的肾组织,可见较强的红色荧光分布,提示DiR-HUMSCs能够迁移至FSGS小鼠受损肾组织。(3)光镜下观察,FSGS+DiR-HUMSCs组小鼠肾组织可见人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CD44+细胞的表达。然而,在FSGS+Siane组和Normal+DiR-HUMSCs小鼠肾组织未见到人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CD44+表达的细胞;与 FSGS+Siane 组小鼠比较,FSGS+DiR-HUMSCs组小鼠肾组织中鼠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细胞轻度增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的效果及机制的研究发现:(1)与FSGS模型组比较,第43天时,FSGS+HUMSCs组小鼠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着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2)肾组织行HE、PAS、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FSGS+Saline组比较,HUMSCs能明显改善FSGS+HUMSCs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3)FSGS+Saline组小鼠肾组织BMP-7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1和FN的表达显着增强,且血清TNF-α水平显着升高,与Normal+Saline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4)HUMSCs干预治疗后,FSGS小鼠肾组织BMP-7水平明显增加、TGF-β1、FN的表达下降,且血清TNF-α水平显着降低,与FSGS+Saline组小鼠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后血清代谢谱变化的研究发现:(1)Normal+Saline,FSGS+Saline和FSGS+HUMSCs三组小鼠的血清样本明显分离。(2)与Normal+Saline组比较,ADR诱导的FSGS小鼠血清代谢物氧化三甲胺、3’-唾液乳糖、N-乙酰缬氨酸、3-氯-L-酪氨酸水平显着被上调,而胆汁酸代谢产物、棕榈油酸、L-甲状腺素的水平显着被下调。(3)与FSGS+Saline组比较,HUMSCs移植FSGS小鼠后,小鼠血清代谢物L-甲状腺素和棕榈油酸水平显着被上调,而3’-唾液乳糖水平显着被下调,使异常的血清代谢物向正常水平恢复。(4)支链氨基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甲状腺激素代谢及胆汁代谢途径参与ADR诱导的FSGS发生发展;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甲状腺激素代谢可能介导HUMSCs对FSGS小鼠肾组织修复过程。(5)FSGS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a水平与代谢物氧化三甲胺和3’-唾液乳糖与呈显着性正相关(p均<005)。(6)血清代谢物3’-唾液乳糖对水平与尿蛋白和尿素氮水平呈显着性正相关(p均<005)。结论和意义(1)HUMSCs可以归巢到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损伤的肾组织中。(2)HUMSCs可以通过调节促炎症因子TNF-α、促纤维化因子TGF-β1及抗纤维化因子BMP-7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肾组织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达到改善FSGS小鼠肾脏功能和结构,发挥HUMSCs对FSGS的保护作用(3)基于UPLC-MS/MS的代谢组学研究,一组血清差异性代谢物氧化三甲胺,N-乙酰缬氨酸,3-氯-L-酪氨酸,胆汁酸代谢产物,棕榈油酸,L-甲状腺素,3’-唾液乳糖参与阿霉素诱导的FSGS的发生发展。支链氨基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甲状腺激素代谢及胆汁代谢和合成是参与FSGS发生发展重要的代谢途径。HUMSCs可能通过抑制FSGS小鼠的炎性反应,逆转或改善循环中L-甲状腺素、棕榈油酸、3’-唾液乳糖和氧化三甲胺的水平,进而改善小鼠尿蛋白和尿素氮的水平,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我们的发现可能为HUMSCs治疗FSGS提供了新的代谢机制和临床前数据。
胡晓燕[4](2020)在《肾脏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与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不同表型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其在LN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为LN患者提供活动性及评估药物治疗反应性的无创性及可重复性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及风湿免疫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经肾活检确诊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LN患者和10例正常人。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和血清、尿液标本进行相关分析及实验。应用光镜观察LN患者肾脏病理变化,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肾脏足细胞等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肾脏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化学双重染色方法观察肾组织中巨噬细胞表型(M1:iNOS+/CD68+;M2:CD206+/CD68+)的变化和分布。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测定肾组织足细胞特异性蛋白Nephrin的表达情况。收集血清及尿液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方法测定尿足细胞数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尿液巨噬细胞相关免疫指标(IL-10、IL-12、TNF-α及OPN)和各项活动指标。结果:60例LN患者肾脏病理显示Ⅲ型LN12例、Ⅳ型LN18例、Ⅴ型LN 16例、Ⅴ+Ⅳ型LN组14例,其中活动组34例及非活动组26例(根据SLEDAI≥12分的标准定义为SLE疾病活动)[1]。LN患者肾组织足细胞特异性蛋白Nephrin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Ⅳ型LN比Ⅲ型、Ⅴ型及Ⅴ+Ⅳ型LN降低更加显着(P均<0.05)。LN肾组织巨噬细胞表现出异常激活和表型调控异常,巨噬细胞分型检测结果提示LN患者肾组织内巨噬细胞M1及M2浸润均增加且主要以M2型为主,且Ⅳ型LN患者巨噬细胞浸润情况比Ⅲ型、Ⅴ型及Ⅴ+Ⅳ型LN患者严重,其与LN患者临床指标、病理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与LN患者肾脏病理活动指数呈正相关(P<0.05),与足细胞Nephrin蛋白表达情况呈负相关(P<0.05)。实验得出正常人尿中无足细胞脱落情况,而LN患者尿液中出现足细胞脱落且足细胞阳性率大约为85.2%。尿足细胞数量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P均<0.05),其与肾小球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实验结果提示足细胞特异性蛋白Nephrin与巨噬细胞(M1及M2)浸润和疾病病理活动指数及尿足细胞数量均呈负相关(P均<0.05)。LN血尿液中巨噬细胞相关免疫指标(IL-10、IL-12、TNF-α及OPN)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并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N患者肾脏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可能与其足细胞损伤相关并可能与疾病病理活动情况相关。LN患者疾病发病过程中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与多种免疫因子相关,这可能是LN患者发病的潜在机制并且可能预测疾病的活动情况。
郭文琦[5](2020)在《IgA肾病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肾间质CD3、CD20、CD68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纤维化程度的阳性表达程度,及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了解肾脏病变程度,评估患者预后,从而可能预测提供IgAN的预后信息。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行肾组织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为实验组(40例)且排除在住院前和肾穿前均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及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肝脏相关的肾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等继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非我院行肾活检术等患者。选择同期于我院泌尿外科行肾肿瘤或肾外伤手术的正常肾组织患者为对照组(5例)。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来测定肾间质中各种细胞胞膜表面上具有特异性标识的分化抗原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CD3、CD20、CD68)表达,记录CD阳性细胞百分比,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肾间质CD分子系列阳性表达程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的关系,分析其与IgA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而探讨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在IgAN中的意义。结果:1.收集实验组IgAN患者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03±15.54)岁,对照组正常肾组织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1.00±7.38)岁;2.CD3、CD20、CD68在IgAN组肾间质中显着表达,正常对照组肾间质未见表达或偶见少量表达,CD3、CD20、CD68在IgAN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gAN患者组按病理Lee分级结果为:IgAN-Ⅰ级0例(0%);IgAN-Ⅱ级6例(15%);IgAN-Ⅲ级18例(45%);IgAN-Ⅳ级12例(30%);IgAN-Ⅴ级4例(10%);CD3、CD20、CD68在Lee氏分级中,随分级程度增高,表达逐渐增强。CD3、CD20、CD68在IgAN-Ⅳ-Ⅴ级中表达较IgAN-Ⅱ-Ⅲ级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gAN患者组按牛津分类肾小管纤维化的程度结果为:T0 17例(42.5%);T1 15例(37.5%);T2 8例(20%);CD3、CD20、CD68在三组间组间比较,CD3、CD20、CD68在肾间质表达随间质纤维化程度增高而表达增多,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肾间质CD3、CD20、CD68均在Scr升高组较Scr正常组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间质CD3、CD20、CD68在eGFR<90ml·min-1·(1.73m2)-1组较eGFR≥90ml·min-1·(1.73m2)-1组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单因素相关性分析: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与24h-Upro、Scr呈正相关性,与eGFR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gAN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可能通过所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参与了IgAN的发生、发展。2.IgAN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阳性程度可以反映肾脏病理损害严重程度及间质纤维化程度。3.IgAN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阳性程度与相关临床指标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阳性的炎性细胞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在蛋白尿的形成、肾功能进展恶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可能参与了肾脏纤维化的进展,进而成为肾功能进展的预测指标。
钟苗[6](2020)在《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特征是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全身性炎症,可导致多器官损害,包括肾脏、皮肤、心脏、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并发症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狼疮性肾炎(LN)、神经精神狼疮、心血管疾病等。作为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狼疮性肾炎,即使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在肾脏病理活检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随着病程的进展,导致肾功能不全,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的基石用药,然而药物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易感染、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那么了解LN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T细胞功能已被详尽研究了几十年,并证实了其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增殖或调节功能的缺陷或变化。CD4+T细胞被认为是狼疮发生必需的,他们的基本作用是为B细胞分化和自身抗体分泌提供辅助信号,是B细胞分化最有效的驱动剂。新近TLRs的发现,阐明了天然免疫系统激活在调节适用性免疫反应、炎症和组织修复的中枢作用。导致IFN调节因子家族的成员的激活,NF-κB、MAP激酶家族成员的激活。然而非TLRs依赖的天然免疫激活是由胞浆内核酸感受器RIG-1和MDA5等分子,使得不同的伴侣分子通过IRFs和NF-κB途径来触发信号传导。核酸反应性TLRs和非TLRs质粒的核酸可以导致IFNs和其他类型促炎介质的产生,这也明确了核酸和含核酸的免疫复合物具有直接致病作用,参与了狼疮免疫功能的紊乱。其中TLRs依赖性免疫信号通路的激活控制狼疮的重要免疫应答,TLRs依赖通路转接蛋白TRAF6起重要作用。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相关因子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表达,在维持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RAF6作为重要的适配器,介导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传导,并通过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激活NF-κB信号通路。此外,有报道称,TRAF6在LN患者中上调,加速了终末期肾病(ESRD)的进展。揭示TRAF6的调控机制不仅为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LN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目的:本试验研究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进行了临床指标及相关分析。为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患者及相关资料。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正常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Real-time PCR检测TRAF6的表达。2.随机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SLE患者,分离血清检测炎性因子及淋巴细胞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购买MRL/lpr狼疮小鼠(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免疫组化检测狼疮鼠肾组织TRAF6的表达。4.购买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建立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LPS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检测TRAF6、IL-1β、IL-6、IFN-γ、TNF-α的表达和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影响。5.敲除TRAF6,检测细胞因子表达及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所有数据均来自至少三个独立实验,两个独立组均以两样本t检验,多个独立组均以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被认为是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使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SLE无LN患者、LN患者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收集20例SLE无LN患者,20例LN患者,对照组选取30例本院体检中心健康正常人,三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RAF6 mRNA在SLE患者、LN患者外周血PBMC中高表达,在LN表达更高。3.LN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高表达及淋巴细胞下降。4.建立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LPS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随着LPS浓度的升高,系膜细胞的活力逐渐下降,细胞凋亡比率升高,TRAF6 mRNA及炎性因子在LN系膜细胞中的高表达,揭示了TRAF6及细胞因子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5.敲除TRAF6,减轻了LPS诱导的HRMCs炎症损伤,炎性因子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从而提示TRAF6参与LN的发病机制。6.免疫组化显示,TRAF6蛋白在狼疮鼠(MRL/Ipr)肾组织表达较小鼠(C57BL/6)肾组织明显升高。结论:1.TRAF6可能通过影响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参与LN的发病。2.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及淋巴细胞的下降是狼疮性肾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云[7](2020)在《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补体级联C1/C3/C5AR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补体级联C1/C3/C5AR1信号通路的调控,探讨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大鼠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学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思路。方法共有72只SPF级的雄性SD大鼠,经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均需经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来复制CGN大鼠模型,将24 h尿蛋白含量>50 mg/kg的大鼠视为模型复制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芪藤消浊颗粒(21.6,10.8,5.4 g/kg)组和阳性药黄葵胶囊(1.0 g/kg)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或相应溶媒灌胃,每天1次,共给药30天。末次给药后,再次检测24 h尿蛋白含量,比较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测定大鼠肾脏指数和血清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含量。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瑞士吉姆萨染色、Masson染色和六胺银染色观察肾脏皮质组织形态学变化。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鉴定大鼠肾皮质组织对白细胞的招募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b、CD68、CD80的表达水平,RT-q PCR检测各组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1、C2、C3、C5、C5AR1m 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1、C2、C3、C5、C5AR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芪藤消浊颗粒组和黄葵胶囊组能明显改善大鼠活动度、进食量水肿等情况,可缓解大鼠体重减轻,显着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芪藤消浊颗粒高、中剂量组(21.6 g/kg、10.8 g/kg)和黄葵胶囊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含量,改善大鼠肾皮质组织肿大情况;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芪藤消浊颗粒组和黄葵胶囊组可显着改善肾小球萎缩、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增多等肾脏病变情况,提高肾皮质组织裂解液对白细胞的招募能力,同时可明显降低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D11b、CD68、CD80的表达水平;芪藤消浊颗粒高剂量、中剂量组(21.6 g/kg、10.8 g/kg)均能显着降低CGN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1、C2、C3、C5、C5AR1 m RNA和C1、C2、C3、C5、C5AR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补体级联C1/C3/C5AR1信号通路有关。
卫洁[8](2020)在《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对IgA肾病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其特征以IgA和补体C3为主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或毛细血管襻区,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病理表现下临床症状轻重不一,预后差异也较大。IgAN的流行病学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性,在东亚和东南亚更常见且更容易进展,在确诊后5-25年内有20-40%的患者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针对IgA肾病多年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循证医学分析提示IgAN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虽然具体发病机制仍然未研究清楚,但免疫炎性反应可能介入了IgA肾病的发病以及疾病进展。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所编码的胞浆蛋白属于Tec家族的非受体类酪氨酸激酶,表达除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育终末期的浆细胞以外所有的B淋巴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细胞,是这些细胞完成抗原受体信号转导的关键激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了BTK在先天免疫系统的单核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许多免疫相关性的疾病有着密切关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自身抗体的产生以及介导髓样细胞的炎症反应而促进终末器官损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炎症性肠病以及I型糖尿病等等。然而BTK在IgA肾病中的作用尚未阐明。巨噬细胞是一类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或其他介质局部释放后募集到感染或组织损伤部位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T细胞抗原呈递、产生各种细胞因子等多种生理作用是通过多种表面受体(如Tol-like受体和FcγR)来发挥的,以此激活细胞内的各种信号转导产生炎症并激活更加有特异性的针对抗原的反应。Fc受体是免疫反应的重要关节点,其能够介导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不受BTK抑制或Xid突变的影响,还有报道称BTK缺乏的巨噬细胞的极化能力受损。人们早已认识到B细胞活化和免疫复合物介导Fc受体活化在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FcγRI渠道捕获的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被沉积被认为是IgA肾病的主要致病机制。本研究拟采用人体标本和动物模型探讨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对IgA肾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8月30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并且经肾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共63例,收集肾穿刺留下的石蜡组织以及清晨空腹血作为IgA肾病组,聚蔗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同期收集我院泌尿外科肾脏肿瘤术后癌旁2cm肾组织共20例作为肾脏病理对照组;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的清晨空腹血作为临床对照组。连续切片的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单双染检测IgAN组和癌旁肾组织的CD68、BTK蛋白表达量和定位情况,使用IHC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肾组织和PBMCs磷酸化BTK和磷酸化NF-κB的蛋白表达情况。在IgA肾病组内比较肾小球内BTK的表达与肾脏组织补体C3b、C4d以及牛津分型,Katafuchi半定量分析以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使用IHC、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第二部分:选取BTK全髓系敲除小鼠14只及同背景野生型小鼠14只作为研究对象,IgA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以及静脉注射脂多糖。上述小鼠分为四组:WT组(即野生型小鼠,n=7),IgAN组(野生型小鼠造模成IgA肾病,n=7),BTK-/-组(BTK敲除小鼠对照组,n=7)和BTK-/-IgAN组(BTK敲除小鼠造模成IgA肾病,n=7)。10周后在处死前一天进代谢笼采集所有小鼠的24小时尿标本,并收集记录小鼠的体重、肾重、以及血标本、肾脏组织标本。造模成功的标志为IgA免疫荧光在系膜区表现出团块状沉积同时电镜也观察到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在系膜区。小鼠尿蛋白、血尿素氮等常规生化指标的检测;光镜观察小鼠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IHC的单染和双染检测CD68、BTK蛋白表达量和定位情况;IHC和WB检测磷酸化BTK和磷酸化NF-κB的蛋白表达情况;IHC、QRT-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β、TNF-ɑ、MCP-1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gAN患者肾脏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加,单染提示CD68和BTK在正常肾组织中未见明显阳性表达,而IgAN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CD68和BTK表达明显增加(p<0.0001);双染表明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表达BTK的CD68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磷酸化BTK在IgA肾病患者的肾脏表达水平也较正常肾组织明显升高;牛津分型中,M1、E1、S1、T1-2、C1-2的CD68和BTK表达分别较M0、E0、S0、T0、C0明显增多(p<0.05);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CD68和BTK表达与Katafuchi半定量的肾小球评分、肾小管间质评分成明显正相关(p<0.05);在IgAN组内,肾脏组织补体C3b、C4d阳性表达的患者其肾小球BTK表达明显增高(p<0.05);肾小球BTK表达与临床指标中24小时尿蛋白、血清肌酐呈正相关(p<0.001),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IHC、WB、QRT-PCR和ELISA的结果提示IgA肾病患者体内炎症指标明显升高,p-NF-κB p65、TNF-ɑ、IL-1β和MCP-1在IgA肾病患者的肾组织和PBMCs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第二部分:各组小鼠的肾重/体重比无明显差别;血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在IgAN组较WT组明显升高,BTK-/-IgAN组的上述两项水平也较BTK-/-组明显升高而较IgAN组明显好转(p<0.05);光镜下,WT组与BTK-/-组的Katafuchi半定量评分无差异,IgAN组较WT组小鼠的肾小球评分、肾小管评分和血管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同样状态下BTK敲除后的IgAN小鼠较BTK-/-组上述评分明显升高,较IgAN组小鼠上述评分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化单染提示CD68和BTK在IgAN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表达较WT组小鼠明显增加(p<0.05),CD68表达在BTK-/-IgAN组较BTK-/-组明显增加而较IgAN组明显减少(p<0.05);双染表明IgAN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BTK阳性的CD68阳性细胞明显高于WT组小鼠(p<0.05)。BTK-/-组与BTK-/-IgAN组未见BTK阳性的CD68阳性细胞。;磷酸化BTK在IgAN组小鼠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内的激活较WT组明显升高(p<0.05),在BTK-/-组和BTK-/-IgAN组小鼠肾脏中无表达;肾小球BTK表达与临床指标中24小时尿蛋白、血尿素氮呈正相关(p<0.05);IHC、WB、QRT-PCR的结果提示IgAN组小鼠体内炎症指标明显升高,p-NF-κB p65、TNF-ɑ、IL-1β和MCP-1在IgAN组小鼠肾组织的表达较WT组显着增加,而BTK-/-IgAN组肾脏中上述炎症因子的表达较BTK-/-组明显增加而较IgAN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1.在IgA肾病患者中,巨噬细胞BTK表达明显增加,且有磷酸化BTK的激活;巨噬细胞BTK表达水平与病理指标的牛津分型和Katafuchi半定量评分以及补体C3b、C4d有关,病理程度严重或者补体阳性表达的患者BTK表达更明显;肾小球内BTK表达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尿蛋白、血肌酐和血白蛋白有相关性;巨噬细胞BTK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而介导IgA肾病炎症的发生和进展,并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2.在动物体内实验中,IgAN小鼠的血尿素氮和尿蛋白水平明显上升,肾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生明显,肾小管间质发生萎缩和炎症细胞浸润,小动脉透明变性,而同样状态下BTK敲除后的IgAN小鼠上述表现都有明显改善。IgAN小鼠肾脏组织中发现有磷酸化的BTK激活,并激活下游的NF-κB信号通路,炎症因子TNF-ɑ、IL-1β和MCP-1水平明显增加,而BTK敲除后的IgAN小鼠肾脏中,p-NF-κB p65和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巨噬细胞BTK激活可能参与IgA肾病肾脏炎症的发生发展。
赵宇[9](2019)在《活性维生素D3通过TREM-1调控糖尿病肾病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浸润是DN重要病理特征,也是导致DN进展的关键因素。巨噬细胞主要通过粘附和迁移过程进入肾组织。糖尿病肾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主要存在两个表型,即M1/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参与组织损伤;M2型巨噬细胞则具有组织修复作用。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DN)肾组织存在M1/M2巨噬细胞表型失衡并以M1型浸润为主。因此,探讨巨噬细胞的调节机制,达到减少肾组织M1型巨噬细胞浸润的目的,以及寻找有效可行的调节巨噬细胞的药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活性维生素D3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显着的肾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构建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及体外巨噬细胞培养模型两方面,观察活性维生素D3对糖尿病肾病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同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通过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C组)、DN组、VD干预组(DN+VD组,骨化三醇0.1μg·kg-1·d-1灌胃)、VD对照组(骨化三醇0.1μg·kg-1·d-1灌胃),干预后18w末处死,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D68+巨噬细胞浸润以及;Western Blot检测CD68以及M1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iNOS、TNF-α表达,M2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Arg-1、MR表达以及TREM-1、STAT-1、p-STAT-1表达。免疫共聚焦检测CD68和iNOS,CD68和MR,CD68和TREM-1共表达。体外实验:采用体外培养小鼠永生系RAW264.7巨噬细胞,对巨噬细胞予不同的刺激,观察1,25(OH)2D3、TREM-1siRNA,TREM-1过表达质粒,以及STAT-1siNA,STAT-1激活剂对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粘附、迁移以及M1/M2表型的影响。粘附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测巨噬细胞的粘附和迁移能力,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干预条件下TREM-1,STAT-1,p-STAT-1以及M1标志物(iNOS、TNF-α)M2标志物(Arg-1、MR)的表达。结果体内实验:与对照组相比,DN组Scr、BUN、24小时尿蛋白及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程度显着增加(均P<0.05)。VD干预后能明显改善上述病理现象(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N大鼠组肾组织CD68+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加,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TNF-α表达,TREM-1表达以及p-STAT-1表达显着增加,VD能显着降低DN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降低iNOS、TNF-α、TREM-1以及p-STAT-1的表达。体外实验:为了探究高糖状态下巨噬细胞浸润及表型转化的机制,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巨噬细胞粘附迁移数量显着增加(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显着增加(P<0.05);巨噬细胞TREM-1和p-STAT-1表达显着增加(P<0.05)。为进一步确定TREM-1和STAT-1对巨噬细胞粘附迁移以及巨噬细胞M1/M2表型的调节作用,分别用TREM-1siRNA和STAT-1siRNA干预巨噬细胞观察巨噬细胞粘附迁移和M1/M2表型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环境下,TREM-1siRNA组与TREM-1siRNA阴性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粘附和迁移数量显着下降(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显着下降(P<0.05),但是巨噬细胞STAT-1表达无显着差异。高糖环境下,STAT-1 siRNA组与STAT-1 siRNA阴性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粘附和迁移数量显着下降(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显着下降(P<0.05)同时,巨噬细胞TREM-1表达显着下降(P<0.05)。上述实验结果证实,TREM-1和STAT-1参与巨噬细胞粘附迁移和M1/M2表型的调节,同时STAT-1是TREM-1上游调控因子。为了观察VD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发现,与高糖组相比,VD能显着降低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粘附迁移数量(P<0.05);显着降低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TREM-1和p-STAT-1的表达(P<0.05);显着降低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P<0.05)。为了进一步探究VD调节巨噬细胞的机制发现,在高糖环境下,TREM-1质粒过表达组与质粒空载阴性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粘附和迁移数量显着升高(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显着升高(P<0.05),但是巨噬细胞STAT-1表达并无明显变化。高糖环境下,STAT-1激活剂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粘附和迁移数量显着升高(P<0.05);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显着升高(P<0.05),同时巨噬细胞TREM-1表达显着升高。结论1.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增多,并且以M1型浸润为主。2.高浓度葡萄糖环境下,STAT-1/TREM-1信号通路的上调促进巨噬细胞粘附迁移以及向M1型转化。3.活性维生素D3能够通过抑制高糖诱导的STAT-1/TREM-1信号通路,降低巨噬细胞粘附迁移并抑制其向M1型转化,从而缓解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曹奇光[10](2019)在《基于PD-1/PD-L1信号通路研究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参地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CGN患者PD-1/PD-L1共刺激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及参地颗粒的干预作用。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60例CGN脾肾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n=20)、参地颗粒组(n=20)、参地颗粒+缬沙坦组(n=20)。其中,缬沙坦组:予以缬沙坦,每日1次(晨服),每次80mg;参地颗粒组给予参地颗粒,每次1包(10g/包),每日3次,温水冲服;参地颗粒+缬沙坦组给予参地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温水冲服,并同时予以缬沙坦,每日1次(晨服),每次80mg;三组均进行12周治疗。取各组人群外周血标本和尿标本,用于检测各组患者药物干预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24h Upro)、ACR、TCR、肾功能(Scr、BUN、e GFR)及PBMC中PD-1和PD-L1的表达水平、CD4+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正常组(来自安徽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取外周血标本,用于检测PBMC中PD-1和PD-L1的活性、CD4+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作为对照。此外,收集膜性肾病13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7例、微小病变9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例、结节性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正常人1例(左肾错构瘤大部分切术患者肾组织),用于检测肾脏组织中PD-1、PD-L1、CD4+、CD8+、CD68表达。3.结果3.1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各组内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各组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参地颗粒+缬沙坦组与参地颗粒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05)。3.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90%、90%。参地颗粒组与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与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疾病疗效比较:治疗过程中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75%、90%。参地颗粒组与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与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 24h Upro、ACR、TCR比较:与治疗前比较,第4周、第8周、第12周各组患者24h Upro、ACR、TCR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各组组间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组间比较,患者24h Upro、ACR、TCR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8周、第12周,同时间点均表现为参地颗粒+缬沙坦组疗效优于参地颗粒组(P<0.05),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05)。3.5 PBMC中PD-1、PD-L1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前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患者PBMC中PD-1、PD-L1表达水平均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组间比较,患者PBMC中PD-1、PD-L1统计学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患者PBMC中PD-1、PD-L1表达均下调,参地颗粒组与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与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与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PBMC中CD4+、CD8+T细胞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前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达水平下降、CD8+T细胞表达水平上升、CD4+/CD8+比值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组间比较,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达水平、CD8+T细胞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无统计学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达水平升高、CD8+T细胞表达水平下降、CD4+/CD8+比值升高,参地颗粒+缬沙坦组疗效优于参地颗粒组(P<0.05),参地颗粒组的疗效优于缬沙坦组(P<0.05)。3.7肾组织中PD-1、PD-L1、CD4+、CD8+、CD68蛋白表达: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检测PD-1、PD-L1、CD4+、CD8+、CD68蛋白表达结果一致,各蛋白在正常及各病理类型肾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PD-1、PD-L1、CD8+、CD68在正常人肾组织表达最低,在结节性糖尿病肾病表达最高;CD4+在正常人肾组织中表达最高,而在结节性糖尿病肾病表达最低。3.8肾功能: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各组的组内和组间比较,肾功能指标(Scr、e GFR、BUN)均有所改善,但在正常范围内。3.9安全性指标:参地颗粒组、参地颗粒+缬沙坦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显着变化,期间未见药物不良反应。4.结论4.1参地颗粒治疗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水平,参地颗粒+缬沙坦疗效最为显着,其次为参地颗粒、缬沙坦。4.2 CGN脾肾亏虚证患者PBMC中,CD4+T表达下调,CD8+T表达上调,且共刺激信号通路PD-1/PD-L1关键分子呈阳性表达;参地颗粒可能通过下调共激信号通路PD-1/PD-L1中PD-1和PD-L1的表达,进而调整CD4+、CD8+T的活性,维持适度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的免疫炎症反应。4.3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与正常人相比,其PD-1、PD-L1、CD8+、CD68的表达其均显着上升,在原发肾小球疾病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表达最低,微小病变表达最高;继发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表达最低,结节性糖尿病肾病表达最高;与正常人相比,CD4+表达降低,在原发肾小球疾病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表达最高,微小病变表达最低;继发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表达最高,结节性糖尿病肾病表达最低。1.目的通过复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 PGN)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PBMC中CD4+、CD8+T细胞表达水平及肾组织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参地颗粒调控共刺激信号分子PD-1/PD-L1通路干预CGN免疫失衡的机制。2.方法选用2月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体重200±20g,经一周适应性饲养后,将其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参地颗粒组、缬沙坦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尾静脉注射Thy-1抗体,复制Ms PGN大鼠模型。于抗体注射4周后,参地颗粒组给与参地颗粒水溶液(4.0g/kg·d)灌胃,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胶囊混悬液(20mg/kg·d)灌胃,其余各组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12周,代谢笼收集大鼠24h尿液。给药结束后,心脏取血,用于检测PBMC中CD4+、CD8+T细胞表达水平;取大鼠肾组织,用于检测PD-1、PD-L1蛋白的表达及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3.结果3.1正常组大鼠精神状态佳,饮食饮水正常,毛发光泽;其余各组造模后精神状态差,饮食饮水量减少,毛发枯焦。参地颗粒组以及缬沙坦组大鼠给药后,大鼠精神、饮食等状态渐改善,最终与正常组大鼠基本接近。3.2尿蛋白改变情况: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其余各组大鼠造模后24h Upro水平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缬沙坦组和参地颗粒组大鼠给药后,24h Upro水平均降低(P<0.05),且参地颗粒组较缬沙坦组下降明显(P<0.05)。3.3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CD4+/CD8+比值变化及肾组织PD-1/PD-L1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外周血中CD4+表达下降(P<0.05),CD8+表达上升(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肾组织中PD-1、PD-L1表达升高;与模型相比较,参地颗粒组与缬沙坦组的CD4+表达上升(P<0.05),CD8+表达下降(P<0.05),CD4+/CD8+比值上升(P<0.05),肾组织中PD-1、PD-L1表达降低(P<0.05)。参地颗粒组的效果优于缬沙坦组。3.4参地颗粒组与缬沙坦组大鼠肾小球内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且参地颗粒优于缬沙坦。4.结论4.1参地颗粒可有效降低Ms PGN大鼠的尿蛋白水平;4.2 Ms PGN大鼠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PBMC中CD4+、CD8+T细胞的异常表达,及肾组织中PD-1、PD-L1表达升高有关;4.3参地颗粒可能通过升高PBMC中CD4+T细胞的表达,降低PBMC中CD8+T表达,及下调共刺激信号PD-1/PD-L中PD-1、PD-L1的表达,调节T细胞活性,以维持机体适度的免疫功能,改善Ms PGN大鼠系膜细胞和基质的增生。
二、狼疮性肾炎病变肾组织中bFGF、CD68和PCNA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狼疮性肾炎病变肾组织中bFGF、CD68和PCNA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irt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1.1 实验流程图 |
1.2 研究对象 |
1.3 临床资料收集 |
1.4 肾脏病理标本采集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病理染色 |
2.2 透射电镜检查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 免疫荧光染色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临床资料比较 |
2 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
3 肾组织电镜检查结果分析 |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 |
4.1 LN患者足细胞Nephrin表达降低 |
4.2 LN患者肾组织CD68表达升高 |
4.3 LN患者肾组织巨噬细胞分型的变化 |
4.4 LN患者肾组织Sirt6 蛋白表达降低 |
5 相关性分析 |
5.1 足细胞Nephrin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与足细胞Nephri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5.3 肾组织 Sirt6 蛋白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4 不同患者肾组织 Sirt6 蛋白表达水平与足细胞 Nephrin 表达水平、巨噬细胞(CD68)浸润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5.5 肾组织 Sirt6 蛋白表达水平与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实验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irt6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sirtuins蛋白家族概述 |
2 Sirt6 的结构 |
3 Sirt6 的肾脏分布及功能 |
4 Sirt6 与肾脏疾病 |
4.1 Sirt6 与糖尿病肾病 |
4.2 Sirt6 与急性肾损伤 |
4.3 Sirt6 与高血压肾病 |
4.4 Sirt6 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4.5 Sirt6 与肾细胞癌 |
5 总结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TAB1调控糖酵解在糖尿病肾病巨噬细胞激活中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有氧糖酵解水平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 |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1 主要试剂 |
1.3.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1.4 实验方法 |
1.4.1 PAS染色 |
1.4.2 免疫组化 |
1.4.3 透射电镜 |
1.4.4 ELISA |
1.4.5 免疫荧光双染 |
1.4.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D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表现 |
2.2 DN患者的血清及肾组织中的炎症水平表达 |
2.3 DN患者肾组织中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的表达 |
2.4 DN患者肾组织中糖酵解关键酶HK1,PFKFB3和LDHA的表达 |
2.5 DN组肾组织中糖酵解关键酶HK1,PFKFB3和LDHA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6 DN患者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关键酶HK1,PFKFB3和LDHA的表达 |
第二部分:TAB1介导的糖酵解在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中巨噬细胞激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5.1 糖尿病肾病模型的建立 |
1.5.2 实验分组 |
1.5.3 小鼠慢病毒尾静脉注射 |
1.5.4 标本采集 |
1.5.5 血标本及肾脏标本采集 |
1.5.6 小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测定 |
1.5.7 肾脏石蜡组织切片的制备 |
1.5.8 PAS染色 |
1.5.9 免疫组化 |
1.5.10 免疫组化双染 |
1.5.11 Western blot |
1.5.12 ELISA |
1.5.13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小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小鼠一般指标的变化 |
2.3 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 |
2.4 小鼠肾脏冰冻切片组织中慢病毒GFP荧光的观察 |
2.5 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TAB1及NF-κB/HIF-1α水平的检测 |
2.6 各组不同刺激下小鼠肾脏中巨噬细胞浸润的检测 |
2.7 不同刺激下小鼠肾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 |
2.8 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糖酵解的关键酶HK1,PFKFB3和LDHA的变化 |
2.9 不同刺激下动物肾脏组织中M1巨噬细胞激活标记物iNOS的表达改变 |
2.10 各组小鼠肾脏巨噬细胞糖酵解酶HK1,PFKFB3和LDHA的变化 |
第三部分:TAB1/NF-κB/HIF-1α在高糖刺激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糖酵解及极化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制备 |
1.5 实验方法 |
1.5.1 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
1.5.2 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来确定提取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纯度及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 |
1.5.3 细胞转染siRNA |
1.5.4 Western Blot |
1.5.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HK1, PFKFB3, LDHA,NF-κBp65和iNOS的免疫荧光法表达 |
1.5.6 RT-PCR |
1.5.7 ELISA法检测各组巨噬细胞培养基中细胞因子含量 |
1.5.8 比色法检测各组巨噬细胞培养基中乳酸含量及葡萄糖含量 |
1.5.9 ChIP |
1.5.10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流式细胞术鉴定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纯度及成熟度 |
2.2 筛选具有干扰敲低TAB1 的作用的TAB1 siRNA |
2.3 观察高糖刺激下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细胞iNOS的表达以及TAB1的沉默对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 |
2.4 观察高糖刺激下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细胞炎症因子MCP-1 和IL-1β的释放 |
2.5 乳酸分析试剂盒与葡萄糖吸收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糖酵解功能 |
2.6 高糖刺激下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糖酵解酶HK1,PFKFB3,LDHA的表达及TAB siRNA对糖酵解酶的影响 |
2.7 HK1、PFKFB3、LDHA、TAB1、NF-κBp65和HIF-1α在高糖刺激中BMMs中的表达 |
2.8 TAB1、NF-κB p65及HIF-1α信号通路潜在的调控机制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肾脏疾病与糖酵解 |
参考文献 |
(3)基于代谢组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FSGS小鼠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体内示踪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的疗效及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后血清代谢组变化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课题的创新性 |
课题的不足之处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4)肾脏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与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肾组织标本采集 |
1.3 临床资料的采集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肾活检标本处理 |
2.2 肾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
2.3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
2.4 尿液标本的采集与存放 |
2.5 免疫荧光化学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情况 |
2.7 免疫荧光化学双重染色检测肾组织内iNOS细胞计数 |
2.8 酶联免疫吸附试检测外周血及尿液免疫指标及细胞因子 |
2.9 尿足细胞计数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实验分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
1.1 根据病理类型将LN患者分为4组 |
1.2 根据肾脏病理及临床活动指标将LN患者分为2组 |
2 肾组织病理结果 |
2.1 光镜下观察HE、PAS、PASM及 Masson等染色结果 |
2.2 电镜下观察LN肾组织 |
3 免疫荧光化学结果 |
3.1 肾组织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
3.2 肾小球足细胞特异性胞膜蛋白Nephrin的分布情况 |
3.3 尿足细胞定量计数 |
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5 免疫荧光化学双重染色结果 |
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
7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实验局限性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IgA肾病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SLE无 LN、LN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 |
3.2 各组外周血PBMC中 TRAF6 及血清中炎性因子与淋巴细胞表达 |
3.3 建立LN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检测TRAF6 及炎性因子表达 |
3.4 敲除TRAF6,观察细胞活力、凋亡细胞比率及炎性因子表达 |
3.5 免疫组化分析TRAF6在狼疮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对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7)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补体级联C1/C3/C5AR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 |
1.4 设备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CGN模型大鼠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方案 |
2.3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
2.4 大鼠体重检测 |
2.5 24小时尿蛋白总含量检测 |
2.6 大鼠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的检测 |
2.7 大鼠肾脏脏器指数 |
2.8 大鼠肾皮质组织病理学检查 |
2.8.1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
2.8.2 过碘酸六胺银染色法 |
2.8.3 Masson染色 |
2.8.4 甲苯胺蓝染色 |
2.8.5 瑞氏吉姆萨染色 |
2.9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鉴定大鼠肾皮质组织对白细胞的招募能力 |
2.10 免疫荧光鉴定肾皮质组织炎性细胞数量 |
2.11 RT-q PCR技术检测肾皮质组织中C1、C2、C3、C5、C5AR1m RNA的表达 |
2.12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皮质组织中C1、C2、C3、C5、C5AR1的分布与表达 |
2.13 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组织中C1、C2、C3、C5、C5AR1的蛋白表达 |
2.1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
3.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3.3 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总含量 |
3.4 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 |
3.5 各组大鼠肾脏脏器指数 |
3.6 各组大鼠肾皮质组织病理观察 |
3.7 芪藤消浊颗粒对CGN大鼠肾脏招募白细胞能力的影响 |
3.8 芪藤消浊颗粒对CGN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D11b、CD68、CD80表达的影响 |
3.9 芪藤消浊颗粒对CGN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1表达的影响 |
3.10 芪藤消浊颗粒对CGN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2表达的影响 |
3.11 芪藤消浊颗粒对CGN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3表达的影响 |
3.12 芪藤消浊颗粒对CGN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5表达的影响 |
3.13 芪藤消浊颗粒对CGN大鼠肾皮质组织中C5AR1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体系统参与肾脏疾病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对IgA肾病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在IgAN患者肾脏及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7.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在IgAN小鼠肾脏中的表达及NF-kB通路的激活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7.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IgA肾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9)活性维生素D3通过TREM-1调控糖尿病肾病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注释表(Abbreviations) |
绪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活性维生素D3通过免疫调节防治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三: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与肾脏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糖状态下巨噬细胞功能和表型的变化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TAT-1/TREM-1 在高糖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和表型中的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2.7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性维生素D对高糖状态下巨噬细胞功能、表型、STAT-1及TREM-1表达的调节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研究内容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3.7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STAT-1/TREM-1通路在活性维生素D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和表型中的作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研究内容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结论 |
4.7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PD-1/PD-L1信号通路研究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病例选择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病例的脱落 |
1.6 终止标准 |
2.病例分组 |
3.治疗方法 |
3.1 缬沙坦组 |
3.2 参地颗粒组 |
3.3 参地颗粒+缬沙坦组 |
3.4 基础治疗 |
4.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特殊指标 |
5.疗效判定 |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5.2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6.主要技术与方法 |
6.1 检测24h Upro、Scr、BUN |
6.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BMC中 PD-1、PD-L1、CD~(4+)T、CD~(8+)T细胞表达水平 |
6.3 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观察肾脏组织中PD-1、PD-L1 蛋白阳性表达 |
6.4 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PD-1、PD-L1、CD~(4+)、CD~(8+) 、CD |
7.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临床疾病疗效比较 |
3.1 临床疾病疗效比较 |
3.2 治疗前后24h Upro比较 |
3.3 治疗前后ACR比较 |
3.4 治疗前后TCR比较 |
4.PBMC的 PD-1、PD-L1 的表达水平(见附图一) |
5.PBMC中 CD~(4+)、CD~(8+)T 细胞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 |
6.PBMC中 CD~(4+)、CD~(8+)T 细胞PD-1 表达水平 |
7.PBMC中 CD~(4+)、CD~(8+)T 细胞PD-L1 表达水平 |
8.肾脏组织中PD-1、PD-L1 蛋白阳性表达 |
9.肾脏组织中的PD-1、PD-L1、CD~(4+)、CD~(8+)、CD~(68)表达情况 |
10.肾功能的比较 |
11.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中医对CGN的认识 |
2.参地颗粒的处方依据 |
2.1 参地颗粒来源与方解 |
2.2 参地颗粒的前期研究 |
3.PD-1/PD-L信号通路与T细胞调控 |
4.PD-1/PD-L1 信号通路在CGN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
5.参地颗粒对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干预作用 |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实验动物 |
2.实验用药 |
3.模型建立 |
4.标本留取 |
5.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 |
5.1 检测24h Upro、Scr水平 |
5.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BMC的 CD~(4+)、CD~(8+)T 细胞表达水平 |
5.3 激光共聚焦法检测肾脏组织中PD-1、PD-L1 蛋白的表达情况 |
5.4 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中PD-1、PD-L1 蛋白的表达情况 |
5.5 HE染色 |
5.6 Masson染色 |
5.7 PAS染色 |
6.数据分析 |
结果 |
1.实验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实验大鼠肾脏病理观察 |
3.各组大鼠24h Upro和 Scr比较 |
4.各组大鼠PBMC的 CD~(4+)、CD~(8+)细胞表达水平,CD~(4+)/CD~(8+)比值 |
5.肾脏组织中PD-1、PD-L1 蛋白阳性表达 |
6.肾脏组织中的PD-1和PD-L1 蛋白表达情况 |
讨论 |
1.Thy1 抗体诱导的大鼠Ms PGN模型的建立依据 |
2.阳性药物——缬沙坦对Ms PGN大鼠的干预作用 |
3.参地颗粒对MsPGN大鼠肾组织的病理改善作用 |
4.参地颗粒干预PD-1/PD-L调节T细胞免疫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医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与附图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狼疮性肾炎病变肾组织中bFGF、CD68和PCNA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irt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魏玉娇. 青岛大学, 2021(02)
- [2]TAB1调控糖酵解在糖尿病肾病巨噬细胞激活中的作用与机制[D]. 曾涵虚.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代谢组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FSGS小鼠干预作用的研究[D]. 吕丽. 山东大学, 2021(10)
- [4]肾脏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浸润与狼疮性肾炎患者足细胞损伤关系的研究[D]. 胡晓燕. 青岛大学, 2020(01)
- [5]IgA肾病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郭文琦. 延安大学, 2020(12)
- [6]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临床分析[D]. 钟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芪藤消浊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补体级联C1/C3/C5AR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D]. 王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对IgA肾病的作用及机制[D]. 卫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9]活性维生素D3通过TREM-1调控糖尿病肾病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的研究[D]. 赵宇.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基于PD-1/PD-L1信号通路研究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D]. 曹奇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