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养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户养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户养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21)在《基于农户视角的甘肃庆阳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甘肃庆阳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旱作农区,中部和南部旱塬区以小麦、玉米、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北部丘陵沟壑区以小麦等粮食作物和小杂粮作物种植为主。现有的种植业结构已逐渐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对食物结构的多元化需求,也难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优化农牧业结构,协同发展粮、草、畜产业,是提高农业系统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庆阳市原有草畜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稳定高效的发展模式。通过对现有草畜产业结构及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草畜产业结构优化途径和发展对策,对于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和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首先通过走访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分析了庆阳市草畜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在旱塬区的西峰区和丘陵沟壑区的环县调研198个农户的粮、草、畜生产状况对比分析了两个研究区域草畜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农户收入结构差异,最后针对两个区域农业资源特征提出了粮草畜协同发展的优化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庆阳市草畜资源较为丰富,但天然和栽培草地优化利用模式还不成熟。庆阳市天然草地面1920.0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6.9%;可利用草地面积1035.4万亩,占总草地面积的54.2%。野生牧草分属98科、384属、749种,2019年约产鲜草28.58亿公斤,载畜量为198.88万羊单位。全市紫花苜蓿留存面积已达到352万亩,全市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带240个,500亩以上的54个,千亩以上的18个。目前天然草地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放牧和舍饲结合的家畜健康养殖模式规范化程度低、推广面积小。(2)环县和西峰区农户粮食和饲草种植结构及家畜养殖偏好差异较大。环县农户在种植小麦、玉米、胡麻等粮食作物的同时还更偏向于种植苜蓿、燕麦等饲草,而西峰区以小麦和苹果种植为主,近年推广了一定面积的饲用玉米。环县农民牲畜养殖率较高,尤其是羊养殖,西峰地区以牛养殖为主。西峰区平均每户种植粮食4.3亩,环县平均每户16.7亩;西峰区平均每户种植饲草0.27亩,环县平均每户7.11亩。西峰区城镇化较高,非农收入是于农户收入主要来源,而环县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西峰区,农牧业收入在农户收入中占据主导位置。因此,西峰农户年平均总收入比环县农户高,但环县农户的农业收入比西峰农户更高,无论是粮食种植收入、饲草种植收入、家畜养殖收入均高于西峰,而西峰农户的非农收入较高。(3)建议在西峰等黄土旱塬区利用有利地形和资源条件,扩大栽培草地种植面积、推广果园林下种草,发展粮-草-果-家畜耦合的农牧业生产模式,在环县等丘陵沟壑区域种植燕麦和苜蓿等优质牧草,并结合天然草地优势,发展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农牧业生产模式,实现农牧产品的多元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特色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新型草牧草业生产模式。

杨志良[2](2021)在《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当前,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不断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农业发展正在进行一场质量革命。农业质量革命不仅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营主体行为模式的调整。在现代农产品供给体系中,小农户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小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近年来,小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尤其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模式,一直是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中的痛点和难点,也是学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对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理解主要采用传统的理性人分析框架,将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视为非理性的或机会主义的行为。但是,学界也开始关注小农户认知对其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模式在认知层面能够找到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作为切入点,梳理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中的经济理性、生存理性和中和理性三派观点,分析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的根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建构理性和演化理性的分野,从而提出认知理性小农户的概念。围绕认知理性小农户的行为特征,从情境锁定、情境适应、情境失调三个方面讨论了小农户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最后利用主观博弈论,构建了认知理性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针对小农户的质量控制行为逻辑构建了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包括第一阶段通过记忆和学习构建主观博弈模型,第二阶段运用主观博弈模型进行策略博弈。同时,基于主观博弈模型中制度的共享认知含义,分析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行为协调属性。根据认知理性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本文按照“质量认知→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逻辑,分别在第三、四章分别展开分析了基于有限质量认知的小农户质量控制和基于质量认知成本的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首先,根据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分析了经济秩序的非人格化变迁导致的小农户质量认知失调、乡村社会网络结构下质量知识的传播特征塑造的小农户质量认知、农产品质量复杂特性导致的小农户质量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基础上,假定小农户具有有限的质量提升认知和有限质量偏好认知,并建立小农户的质量控制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在有限质量提升认知的条件下,由于观念的局限和知识的缺乏,小农户选择生产低质量农产品。同时当小农户难以区分消费者的质量偏好时,选择对消费者提供单一质量水平或者较低质量的农产品。随着质量提升认知和质量偏好认知不断提高,小农户能够供应不同质量水平的农产品,此时具体的质量控制决策取决于对自身利益优化的考量。其次,从认知视角言,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治理机制是经营主体间的共享认知模式,它负责协调小农户与各经营主体间的质量认知。认知意义上的治理机制既有认知中介的功能,也有认知约束的功能,同时具有内生性、适应性和多重性的特征。本文比较分析了小农户与消费者作为两个端点的产业链上的三种治理结构,即乡间商贩、作为中间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并讨论了基于品牌资产专用性和准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甘肃省武威市肉羊产业的调查资料(包括229份农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级龙头企业ZT公司及其产业链上的养殖大户、合作社访谈资料),采用多元Logit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质量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1)个体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网络层面的邻居效应对养羊小农户兽药残留危害认知具有正向影响,代际群属的经济秩序转型适应性会抑制养羊小农户的兽药残留认知。(2)养羊小农户的兽药残留危害感知对于小农户兽药使用剂量规范程度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他们对羊肉优质优价的认同度越高,对羊肉品质偏好认知水平越高,以及对驱虫技术提升质量的认同度越高,在使用兽药的时候就会越规范地决定使用剂量。并且,受教育水平、代际群属、邻居效应这三个情境因素对小农户兽药残留危害感知和兽药使用剂量决策的关系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3)案例分析得出,养羊小农户处于羊肉产业链的起始端,与消费者终端相距较远存在认知阻隔。ZT公司和养殖合作社、羊贩子则扮演认知中介的角色,参与肉羊产业链上认知分工,共同协调小农户的质量认知,从而实现对其质量控制行为的有效治理。ZT公司因其在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整个认知分工体系中起主要协调作用。它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模式来协调产业链上所有的经营主体,从而在最大程度节省信息成本的基础上,塑造或协调小农户的质量认知,实现治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目的。此外,(4)现实中羊贩子的认知中介功能最突出,企业、养殖大户和合作社的中介作用则相对较弱。公司、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对于活羊肥瘦的挑剔程度相对较低,他们更关注活羊的卫生、品种和防疫情况。相反,羊贩子在收购活羊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羊的膘情。因此,羊贩子参与产业链治理的程度最高,但是在治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方面的治理绩效相对较低,质量认知中介和质量认知约束的功能不强,这也揭示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与高质量农产品需求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秦少华[3](2021)在《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羊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世界养羊业和国内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为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保障羊肉市场的有效供给,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现今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河北省是国内养羊大省,常年来对养羊业紧抓不懈,肉羊出栏量、存栏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羊肉产量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肉羊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存在着养殖成本高、技术效率损失、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养殖户收入水平,还制约了肉羊产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前进脚步,对肉羊产业长期增产、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因此,研究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对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情况实地调研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出发,基于技术效率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河北省肉羊生产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肉羊生产存在的问题。其次,借助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函数模型(DEA函数模型)分析了样本区域内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并对比分析养殖小区养殖户和散养户间生产技术效率上的差异;在测算得来的技术效率基础上用Tobit模型研究影响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河北省养殖户肉羊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7696,存在一定的技术效率损失,且技术效率差异性较大,分布在0.1361-1之间,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不同引起的。养殖小区的养殖户肉羊生产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散养户。第二,用Tobit模型分析得知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养殖年限、饲养方式、养殖方式、肉羊业在家庭收入的占比、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均对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在10%的显着下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第三,提出推进规模化养殖;培养高素质养殖户;改进饲养管理方式;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及技术创新;提高肉羊产业组织化程度等提高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促进肉羊产业高效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文立足于河北省肉羊产业发展,从养殖户层面对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值进行测算,并对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丰富了已有研究。

王运嘉[4](2020)在《延安市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土地作为我国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但随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一家一户的单一种植模式很难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村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形成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势在必行。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农户、土地流入方、基层政府等方面入手,收集2003年至2019年安塞区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的相关数据,深入探析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安塞区政府相关部门在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但仍存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多元化流转主体占比小、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单一、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改变农村流转土地用途和土地经营存在盲目性、短视性行为等问题。原因在于基层政府职能错位、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机构不完善、土地流转双方守法观念淡薄、农户土地维权难度大、土地流入方产业评估工作不全面以及农户参加农村土地流转能力和意愿不强等方面。因此,在深入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处理好地方政府、土地流入方和土地流出方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土地流转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采取注重当前经济效益和发展长远投资项目相结合的方法,鼓励成为土地流入方的广大农民、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经营主体参与长远项目投资。安塞区政府要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环境,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程序,不断完善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优化区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服务职能及制定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长远规划等方法,才能使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良性发展。

马志超[5](2020)在《甘肃省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民勤县借助“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的佳誉,以发展肉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提升民勤羊肉品牌市场竞争力为突破重点。肉羊产业的也由传统的数量增长型转变为现代的质量效益型,养羊业也成为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和脱贫攻坚的首选。当前,民勤县推行“以农户繁育保障育肥、小区育肥供应屠宰、企业屠宰放大效益”的肉羊养殖经营模式,初步打造出一条农工牧相结合、种养加一体化的现代肉羊生产全产业链。现阶段民勤县肉羊养殖中存在养殖成本增加和效益波动的问题,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双目标,对于推动民勤县肉羊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肉羊养殖户的持续稳定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民勤县肉羊养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变动情况。以肉羊养殖成本收益为视角选取影响因素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各因素对不同生产方式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的影响结果。以此探索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肉羊养殖效益提升和成本控制路径,并为民勤县肉羊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政策建议。

史颖建[6](2020)在《民勤县肉羊不同养殖模式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民勤县是甘肃省重点扶持的养羊大县之一,由于生态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禁牧政策的实施,养殖方式由半舍饲半放牧开始转变为舍饲,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养殖小区,肉羊养殖逐渐向标准化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也极力推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肉羊产业发展的政策,农户积极参与,企业与合作社积极响应,为肉羊产业创造了发展机遇。但是当前肉羊养殖模式依然主要由农户小规模散养组成,龙头企业较少,养羊协会、合作社逐步规范,由于运输、饲料和人工等肉羊养殖成本的增加,使得肉羊养殖户的综合收益减少。鉴于此,结合民勤县实际情况,通过对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进行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了解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发展状况,找出不同养殖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影响肉羊养殖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民勤县的实地调研,并查阅文献资料,对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三种养殖模式进行了归纳分析。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选取了12项指标,构建了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所选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进行了效益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民勤县不同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从经济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散养模式>养殖小区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模式;从社会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养殖小区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模式>散养模式;从生态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规模化养殖场模式>养殖小区模式>散养模式;从综合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养殖小区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模式>散养模式。此外,本文从微观视角下,基于245家肉羊养殖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从养殖户家庭人口特征、肉羊养殖户养殖特征、肉羊养殖投入情况和政府机关扶持情况四个方面分析了肉羊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殖户主文化程度、养殖户养羊收入、养殖户养羊时长、羊羔来源、养羊饲草料供给、养殖户劳动力投入、养羊补贴、政府信息服务、是否建立了协会合作社等因素对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影响显着,在未来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因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优化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建议:首先,推动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肉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其次,推动合作社、养羊协会发展,壮大养殖户市场势力;再次,发展龙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最后,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和管理力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肉羊产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徐洋[7](2020)在《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产业扶贫作为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逐渐被各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熟知和认可。几年来,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产业扶贫模式,但由于各地的发展程度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产业扶贫模式也不尽相同,其共同点是政府作为主要参与者在产业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取代。正是由于扶贫产业对于政策过度依赖,从而忽略了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未来一段时期,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帮扶政策逐渐减少,现有扶贫产业能否应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对现有产业扶贫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帮助扶贫产业参与主体及时发现漏洞,尽早补齐短板,在解决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长岭县六十八村建成的四种产业扶贫模式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利益联结机制、产业瞄准等维度在内的研究比较框架,对比四种典型模式案例的扶贫绩效,总结出不同类型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通过研究认为在产业扶贫中政府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该承担不同的责任,随着产业的从成长阶段走向成熟阶段,政府应逐渐减少干预,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注重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要调动好贫困户的积极性,要发挥好村级组织政策衔接、综合协调、参与管理的承上启下作用。

杨丽娜[8](2020)在《蒙汉农户债务形成原因及化解对策比较研究 ——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居民家庭债务逐年攀升,农村农户负债情况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农户债务的逐年攀升不仅影响农户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对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本文以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农户与汉族农户为研究对象,结合最新的田野调查,在蒙古族与汉族不同文化背景对比下,分析蒙汉农户债务形成的共性原因和个性原因,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的债务形成原因进行经济学及民族学的解释,将文化因素纳入债务形成的考量之中,以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债务化解对策。这对于提高农户抗险应急能力、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政策效果、促进民族地区农户长效增收、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户收入大多来源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或牧业生产,其生产生活成本也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逐年攀升,农户有限的收入被越来越繁杂的消费名目分割。持有负债就成为农户面临收支失衡、资金缺口时的不二之选。在215户样本农户中,148户持有负债,占比达68.8%,户均持债额达39734.88元,持债农户中占比66.37%的农户持有经营性负债,占比69.01%的农户持有消费性负债。在农村扶贫惠民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执行能否做到及时有效也会直接影响农户的获益效果,进而影响农户的收入和负债。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信贷制度的缺陷带给农户的负面效应:金融机构提供的不适当的授信金额和不适合农牧业生产的金融产品将某些农户推入了无意识的被迫过度消费导致的“债务陷阱”之中。同时,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保障水平不高也使农业保险难以最大程度发挥稳定农业收入效应,面对农业的生产季节性、弱质性、高风险性,农户持债经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在现代文化冲击下,蒙古族农户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导致蒙古族农户负债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蒙古族农户相较于汉族农户在对子女的未来预期中和农牧业生产中态度消极,行为懈怠,缺乏竞争意识;在消费观念和行为上非理性、盲目特征明显,“持债也要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其收支难抵,负债相对较高。调查可得,占比75.56%的蒙古族农户持有负债,户均持债额达45766.67元,而汉族农户只有占比60%的农户持有负债,户均持债额达32320元。同时发现,蒙古族农户持有经营性负债的比例远高于汉族农户,持有消费性负债的比例二者基本持平。相比之下,汉族农户对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适应程度更高,对于生产生活更加积极主动,富有竞争意识,也就容易出现投资失败导致负债的现象,同时发现汉族农户所在农村社区“关系”氛围浓厚,直接导致汉族农户人情消费支出较高,某些农户宁可舍财抱屈也要“礼数到位”。收支难抵是蒙汉农户债务形成的普遍原因,因此,最大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降低农户生产生活成本是化解农户债务的重要内容。面对信贷制度的债务陷阱,应当及时建立“与农相适”的信贷制度,即金融机构既要提供适合农户生产经营需求的金融产品,又要授予农户适当的授信金额。同时继续提高农业保险普及程度和保障水平,发挥稳定农户收入的效应。对于蒙古族农户债务的化解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更重要的是要从经济社会转型入手,及时调整物质文化转型出现的不适的观念和行为,培养子女的竞争意识,从根本上扭转农户的保守、安于现状的想法,激发其内生动力,从思想外化到行动,减少非理性消费行为,整治不良生活方式,提升创收能力,才能增收减支、化解债务,走出暂时性的转型困境。文化转型,本质就是人的转变,只有每一位蒙古族农户实现从思想到行动上的成功转型,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挣脱文化不适的桎梏,在新时代下实现新的为本民族所用的发展。

崔嘉琪[9](2020)在《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演变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肉羊产业在近40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山东省肉羊的年出栏量为29713.5万只,羊肉产量为475.1万吨,年出栏量在全国总产量中的占比由1978年的4.51%上升到2018年的32.04%,其肉羊生产规模在全国肉羊生产中占重要比重。本文在国内外文献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学方法的充分利用,对山东省肉羊生产的区域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阐述山东省肉羊产区的发展演变趋势和特点,分析了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近四十年来的演变过程,为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优化做出布局思路,为日后山东省肉羊产业区域布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山东省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1)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整合,对山东肉羊生产概况和生产区域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省肉羊生产呈区域化分布,存在明显的集中连片特征。对比山东省17地市的地域距离远近及肉羊生产情况,将肉羊生产区域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队产区,各区域集聚化差异明显。由于山东省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以及农业劳动力和农牧业等肉羊产业链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养羊业面临着传统养殖区向非传统养羊区域转移的局势。虽然山东省肉羊产业的生产规模正在缩小,但总体山东省肉羊生产呈上升发展趋势。(2)采用产业集中度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时间与空间变更中阐述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演变过程。随着山东省养羊业的不断变化和年份的推移,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由鲁西南、鲁西北、鲁东等传统养羊区转移到鲁南、鲁西等地区,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且随时间推移不断波动,但生产区域的调整强度逐年减小。同时,结合比较优势经济理论与区域布局理论,分析影响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的因素,即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变迁受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其他因素影响。(3)结合前两章分析得出,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应从肉羊养殖的自然资源禀赋、肉羊生产区比较优势、肉羊市场经济结构、肉羊产业生产结构等方面做出优化,根据适合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的优化原则试提成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优化思路,为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4)总结上述结论并提出对于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的相应政策。山东省政府要制定有利于肉羊生产区域布局的产业区规划,进退取舍,不断优化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实施有针对性的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优化政策,实现省内肉羊产区的明显优势,增大对完善肉羊生产环境的科研支持力度。如何调整肉羊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格局,使其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成为重要课题。

周升强[10](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的农牧过渡带及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始终面临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双重压力。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退化问题,改善农牧民生计状况,我国自2011年起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其效用与影响得到了肯定,但在政府要生态与农牧民要生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禁牧与草畜平衡措施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牧业成本普遍上升,生计脆弱性高,可持续性低,致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无法有效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二者矛盾仍然突出的现实背景,亟需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的生计状况以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以通过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有机结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民分化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及生态经济人等理论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北方农牧交错区核心区实地调研数据,归纳总结了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的现状与问题,分别就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生计资本、牧业生计、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收入以及收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虽在宏观层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农牧民生计仍存在诸如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性低等问题。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增加农牧民收入,转变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应。农牧民微观层面的调研数据表明,农牧民普遍认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引致牧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对于家庭收入增加的作用有限,农牧民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且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稳定性处于低水平,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仍是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促进了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但对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影响并不显着。以非农牧就业比例衡量的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测算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选择将家庭劳动力由农牧业就业转移至非农牧就业,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日益显现,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农牧民牧业收入、农业收入与非农牧收入(不包括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生计活动的差异可将农牧民分为牧业为主型、农业为主型、均衡型、高兼型与深兼型五种类型的农牧民。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与所获补奖金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即兼业化程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少,收入与生计对牧业依赖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虽不具有显着影响,但就影响方向而言具有负向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内卷化”。(3)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可通过影响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而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较低,生计缓冲能力极弱,且生计资本存在属性间的分异。实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补奖金额越多,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值越高,以现金补偿为主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提高补奖标准,增加农牧民的补奖收入对于增加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量,提高其谋生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通过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回归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补奖金额对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正向促进作用实现的。(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农牧民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农牧民是否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对于大部分农牧民而言,补奖收入与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之间的关系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越倾向于不减畜,且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越低。非农牧就业对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民是否减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政策影响农牧民减畜率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补奖金额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补奖收入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之间的关系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农牧民生计分化对牲畜养殖规模的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牲畜养殖规模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生计分化能够弱化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生计分化能够促使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的负向影响趋于放缓,有助于避免因补奖金额的增加引致牲畜养殖数量的锐减。(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生计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在补奖收入未达到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之前,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生计活动与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越高。通过对拐点的计算结果得出,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所获补奖收入普遍低于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值,导致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将随着补奖收入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纳入生计资本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生计活动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6)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重点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增强其收入稳定性。补奖金额对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民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着,反映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具有显着的益贫效应,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民的贫困程度。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着,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增加贫困农牧民的牧业收入来实现,表明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同时,通过舍饲圈养或以草定畜的方式,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牧业产业的发展,寻求生态补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稳定性,在抑制贫困农牧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效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异质性农牧民微观利益的关注;以提高补奖标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着力提升农牧民非农牧就业能力以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转移;着力提升农牧民的生计资本,降低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继续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扶贫的实施等政策建议。

二、当前农户养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农户养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农户视角的甘肃庆阳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草畜业发展现状
        1.3.2 我国草畜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庆阳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
        2.3.1 问卷调查
        2.3.2 查阅资料
        2.3.3 走访调查
    2.4 数据整理
    2.5 草产业发展现状
        2.5.1 草地类型和面积
        2.5.2 天然草场饲草料生产现状
        2.5.3 人工草地的发展现状
        2.5.4 农作物秸杆资源利用现状
        2.5.5 资金扶持及设备情况
    2.6 畜牧业发展现状
        2.6.1 产业分布
        2.6.2 产业发展及规模
    2.7 小结
第三章 农户尺度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应
    3.1 样本区基本情况
    3.2 调研农户家庭及农牧业结构
        3.2.1 农户家庭结构
        3.2.2 农户农牧业结构
    3.3 调查农户经济效益分析
        3.3.1 农户收入结构
        3.3.2 调查农户效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农户草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模式优化
    4.1 农户草畜产业存在的问题
    4.2 草畜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对策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产品质量控制
        1.3.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
        1.3.3 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
        1.3.4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
        1.3.5 文献述评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农户
        1.4.2 农产品质量
        1.4.3 质量认知
        1.4.4 质量控制行为
        1.4.5 治理机制
    1.5 研究内容概述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后续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认知理性小农户及其质量控制行为:一个理论框架
    2.1 引言
    2.2 小农户行为属性的争论
        2.2.1 生存理性派
        2.2.2 经济理性派
        2.2.3 中和理性派
    2.3 小农户行为属性的辨析
        2.3.1 工具理性范畴的经济理性与价值理性范畴的生存理性
        2.3.2 建构主义的经济理性与演化主义的生存理性
    2.4 认知理性小农户
        2.4.1 认知理性
        2.4.2 认知经济学
        2.4.3 作为认知理性主体的小农户
    2.5 小农户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
        2.5.1 情境锁定
        2.5.2 情境适应
        2.5.3 情境失调
    2.6 认知理性小农户的质量控制行为逻辑: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
        2.6.1 主观博弈论与认知理性
        2.6.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逻辑的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
        2.6.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共享认知与行为协调
    2.7 小结
第三章 小农户有限质量认知与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
    3.1 引言
    3.2 情境因素与小农户质量认知特征
        3.2.1 经济秩序的非人格化变迁与小农户质量认知失调
        3.2.2 乡村社会结构、知识传播与小农户质量认知局限
        3.2.3 农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小农户质量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3.3 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模型
        3.3.1 传统质量选择理论的局限性与偏好认知困难
        3.3.2 模型内容概述
        3.3.3 行为假定
        3.3.4 小农户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
    3.4 模型的延伸性讨论
        3.4.1 损失厌恶与低质量控制
        3.4.2 信号传递失灵
        3.4.3 产量收益对农产品质量的挤出
        3.4.4 行为惯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认知成本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治理机制
    4.1 引言
    4.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内生治理机制:共享认知
        4.2.1 共享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
        4.2.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信息传递和认知约束功能
        4.2.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内生性、适应性与多重性
    4.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分类
        4.3.1 直接治理机制和间接治理机制
        4.3.2 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
        4.3.3 自我治理机制、交互治理机制和干预治理机制
    4.4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多元治理主体
        4.4.1 乡间商贩
        4.4.2 农业企业
        4.4.3 合作社
    4.5 全产业链模式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
        4.5.1 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链混合治理结构
        4.5.2 龙头企业品牌声誉的资产专用性与全产业链模式
        4.5.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质量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实证分析—以养羊小农户为例
    5.1 引言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
        5.2.2 调查问题设计
        5.2.3 调查实施
        5.2.4 分析方法
        5.2.5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
    5.3 养羊小农户的质量认知及质量控制行为描述性分析
        5.3.1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的描述性分析
        5.3.2 养羊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5.4 情境因素与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
        5.4.1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的影响分析
        5.4.2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产生影响的边际效应
    5.5 情境因素、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
        5.5.1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对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5.5.2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影响质量控制行为的边际效应
        5.5.3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5.5.4 情境因素、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调节效应
    5.6 小结
第六章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机制分析——以养羊小农户为例
    6.1 引言
    6.2 案例分析设计
        6.2.1 样本选取
        6.2.2 调查实施
        6.2.3 分析方法
        6.2.4 案例特征描述
    6.3 ZT公司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及其对小农户质量认知的协调
    6.4 ZT 公司的羊肉质量控制策略及其对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机制
    6.5 养羊小农户肉羊质量控制行为多元治理结构的治理绩效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肉羊产业发展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技术效率的研究
        1.2.3 关于肉羊产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肉羊及肉羊产业
        2.1.2 养殖模式
        2.1.3 饲养方式
        2.1.4 技术效率及肉羊生产技术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效率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3 河北省肉羊生产发展现状
    3.1 河北省肉羊生产条件
        3.1.1 社会背景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品种与繁殖领域
    3.2 河北省肉羊生产情况
        3.2.1 肉羊存栏量、出栏量及羊肉产量比较分析
        3.2.2 肉羊生产区位布局情况分析
    3.3 河北省肉羊养殖规模化水平
    3.4 河北省肉羊生产投入产出情况
        3.4.1 肉羊生产成本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3.4.2 肉羊生产收益变化情况分析
    3.5 河北省肉羊生产存在的问题
        3.5.1 肉羊养殖以家庭分散饲养为主
        3.5.2 育肥羊基本靠外省输入
        3.5.3 自繁自育工作进展困难
        3.5.4 养殖成本不断增加
        3.5.5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 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4.1 理论模型
        4.1.1 DEA模型简介
        4.1.2 DEA基本模型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解释
        4.2.1 数据来源
        4.2.2 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测算指标解释
    4.3 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1 测算结果
        4.3.2 结果分析
5 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Tobit模型简介
    5.2 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解释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结果
        5.3.2 结果分析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推进规模化养殖进程,实现规模报酬最大化
        6.2.2 培养高素质养殖户,提高专业化程度
        6.2.3 改进饲养管理方式,提升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
        6.2.4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创新
        6.2.5 提高肉羊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延安市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与政策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土地流转
        2.1.2 三权分置
        2.1.3 土地流转中心
        2.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5 我国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实意义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2.2.2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2.2.3 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理论
        2.2.4 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的重要论述
    2.3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与政策
        2.3.1 法律依据
        2.3.2 政策依据
3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安塞区基本情况
    3.2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历程
        3.2.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索初期
        3.2.2 农村土地流转中期发展阶段
        3.2.3 农村土地流转近期发展阶段
    3.3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3.3.1 租赁经营
        3.3.2 反租倒包
        3.3.3 互换经营
        3.3.4 委托代管
        3.3.5 以土地换技术
        3.3.6 股份合作
    3.4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案例
        3.4.1 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政府作用案例
        3.4.2 川地主导产业种植
        3.4.3 山地主导农产品种植
        3.4.4 长期性流转项目案例
        3.4.5 家庭农场经营案例
        3.4.6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案例
        3.4.7 郊区观光农业
    3.5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
        3.5.1 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
        3.5.2 多元化土地流转主体占比小
        3.5.3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单一
        3.5.4 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3.5.5 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
        3.5.6 改变农村流转土地用途
        3.5.7 土地经营存在盲目性和短视性行为
4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农户参加农村土地流转能力和意愿不强
    4.2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机构不完善
    4.3 土地流转双方守法观念淡薄
    4.4 基层政府职能错位
    4.5 农户土地维权难度大
    4.6 土地流入方产业评估工作不全面
    4.7 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统筹规划
5 促进和完善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5.1 最大限度调动土地流转各方的积极性
    5.2 必须严格执行农用土地用途管制
    5.3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5.4 不断完善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
    5.5 优化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职能
    5.6 制定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长远规划
    5.7 鼓励流转主体参与长期性投资项目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甘肃省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肉羊繁育
        1.3.2 肉羊育肥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图及说明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研究的新颖性
        1.5.2 存在的不足
2.民勤县概况及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民勤县自然经济社会概述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人口和就业情况
    2.2 民勤县农业经济情况概况
        2.2.1 农林牧渔业总体情况
        2.2.2 种植业经济综合情况
        2.2.3 畜牧业经济综合情况
        2.2.4 城乡居民人居可支配收支情况
    2.3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2.3.1 肉羊年末存栏量和出栏量
        2.3.2 羊肉生产情况
        2.3.3 羊绒毛生产情况
        2.3.4 肉羊产业区域布局
    2.4 民勤县肉羊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4.1 肉羊良种覆盖率待提高
        2.4.2 养殖规模效益仍不显着
        2.4.3 饲草料开发利用不均衡
        2.4.4 产业发展升级资金短缺
        2.4.5 肉羊产品增值能力较弱
3.基于不同生产方式的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效益分析
    3.1 民勤县肉羊养殖户(小区)调研样本情况
    3.2 关于肉羊养殖成本要素的构成
    3.3 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下的肉羊饲养成本变动分析
        3.3.1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总成本变动分析
        3.3.2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成本结构变动分析
        3.3.3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物质与服务费用变动分析
    3.4 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下的肉羊养殖收益变动分析
        3.4.1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总产值变动分析
        3.4.2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利润变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4.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计量方法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设定
        4.2.3 变量的描述性说明
    4.3 建立模型
    4.4 模型分析
        4.4.1 基于肉羊繁育户的养殖效益成本因素分析
        4.4.2 基于肉羊育肥户的养殖效益成本因素分析
    4.5 检验模型
        4.5.1 经济意义检验
        4.5.2 统计检验
    4.6 模型结果分析
        4.6.1 肉羊繁育户养殖成本收益模型结果分析
        4.6.2 肉羊育肥户养殖成本收益模型结果分析
5.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效益提升路径
    5.1 肉羊繁育户饲养效益提升路径
        5.1.1 采取“投母还羔”模式,提高基础母羊良种率
        5.1.2 逐步扩大母畜养殖规模,提升家庭用工生产效率
        5.1.3 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
    5.2 肉羊育肥户饲养效益提升路径
        5.2.1 扩大自有饲草料种植规模,提升秸秆青贮综合水平
        5.2.2 加快肉羊补栏扩群步伐,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5.2.3 部分育肥场适当自繁自育,提高肉羊标准化养殖水平
    5.3 本章小结
6.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大产业扶持资金投入
        6.2.2 建立品种改良扩繁体系
        6.2.3 加快专业组织化建设进程
        6.2.4 加强饲草资源开发保护
        6.2.5 加快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6.2.6 强化养殖户生产技术培训
        6.2.7 加快本土肉羊品牌创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民勤县肉羊不同养殖模式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
        3.3 研究述评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5.1 研究方法
        5.2 技术路线图
    6 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
        1.1 肉羊产业
        1.2 肉羊养殖环节
        1.3 养殖模式
        1.4 效益评价
    2 理论基础
        2.1 规模经济理论
        2.2 农户行为理论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养殖模式分析
    1 民勤县自然社会状况
        1.1 地理位置
        1.2 气候特征
        1.3 水资源状况
        1.4 农业发展状况
        1.5 人口状况
    2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2.1 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肉羊产业比重增加
        2.2 农畜结合的生产方式快速发展
        2.3 肉羊产业区域布局分工趋于合理
        2.4 肉羊品种引进机制趋于合理
        2.5 肉羊养殖防疫体系逐渐完善
    3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分析
        3.1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主要存在形式
        3.2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评价
    1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1.2 典型性原则
        1.3 动态性原则
        1.4 简明性和科学性原则
        1.5 可操作及可量化性原则
    2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经济效益指标
        2.2 社会效益指标
        2.3 生态效益指标
        2.4 总结
    3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评价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评价过程
        3.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数据来源及分析
    2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2.2 结果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2.1 推动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肉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
        2.2 推动合作社、养羊协会发展,壮大养殖户市场势力
        2.3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发展
        2.4 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2.5 推动肉羊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产业扶贫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政府失灵理论
第三章 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现状
    3.1 长岭县六十八村扶贫现状
        3.1.1 长岭县六十八村基本情况
        3.1.2 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3.2 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3.2.1 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模式典型案例
        3.2.2 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 不同模式各自的缺点
        (二) 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四章 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模式分析比较
    4.1 案例描述框架
    4.2 赋值与计算
        4.2.1 指标权重赋值
        4.2.2 指标赋值计算
    4.3 比较与分析
        4.3.1 单维度纵向比较
        4.3.2 多维度横向比较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5.1 科学合理布局扶贫产业
        5.1.1 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5.1.2 因地因时精准选择扶贫产业
    5.2 吸引多主体参与产业扶贫
    5.3 强化参与主体能力建设
        5.3.1 强化基层政府服务职能
        5.3.2 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职能
        5.3.3 强化经营主体管理职能
    5.4 加强产业间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蒙汉农户债务形成原因及化解对策比较研究 ——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之处
二、科尔沁左翼中旗概况及蒙汉农户负债现状
    (一)科尔沁左翼中旗概况
    (二)蒙汉农户负债现状
        1.样本农户的选择
        2.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3.蒙汉农户的负债现状
三、研究区农户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蒙汉农户债务形成的共性原因
        1.因收支失衡负债
        2.因“项目”负债
        3.因信贷制度的缺陷负债
        4.因不完善的保险市场负债
    (二)蒙汉农户债务形成差异的个性原因
        1.蒙古族农户债务形成的个性原因
        2.汉族农户债务形成的个性原因
四、蒙汉农户债务化解对策
    (一)促进农民增收、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2.提升农户自身发展能力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移风易俗,降低人情消费支出
    (二)建立“与农相适”的信贷制度
        1.授予农户适当的授信金额
        2.提供适合农户生产经营的金融产品
    (三)推进农村农业保险发展
        1.提高保险普及程度和保障水平
        2.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四)“对症下药”,化解蒙古族农户债务
        1.改变传统观念,普及致富创收意识
        2.发展蒙古族文化产业
        3.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竞争意识
        4.倡导文明健康消费
五、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演变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肉羊
        2.1.2 肉羊产业
        2.1.3 生产区域布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区域布局理论
        2.2.3 生产者行为理论
3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肉羊生产概况
    3.2 山东省肉羊生产布局现状
        3.2.1 山东省肉羊生产基本布局
        3.2.2 山东省肉羊生产呈集中化分布
    3.3 小结
4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4.1 方法选择与数据来源
        4.1.1 方法选择
        4.1.2 选取1978至2019 年统计年鉴数据
    4.2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演变的总体趋势分析
        4.2.1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20 年间集中度
        4.2.2 山东省肉羊生产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4.3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演变历程
    4.4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影响因素分析
        4.4.1 社会经济因素
        4.4.2 市场环境因素
        4.4.3 其他因素
    4.5 小结
5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优化思路
    5.1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优化应遵循原则
        5.1.1 因地制宜、维持资源利用原则
        5.1.2 发挥产区比较优势原则
        5.1.3 遵循市场导向原则
        5.1.4 优化生产结构原则
    5.2 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优化思路
        5.2.1 依据生产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肉羊产业发展
        5.2.2 因地制宜,优化肉羊品种结构
        5.2.3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档肉羊产品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完善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的政策建议
        6.2.1 提高肉羊生产主产区技术水平,提质增效
        6.2.2 利用肉羊产区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布局,加强区域生产能力建设
        6.2.3 强化优势产业带,扩展其集聚效应
        6.2.4 落实保护政策,加大对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的支持
        6.2.5 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提高肉羊生产与环境协调性
参考文献
致谢

(10)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1.3.2 农牧民分化
        1.3.3 农牧民生计研究
        1.3.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域概况
        1.6.2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2.1.2 农牧民
        2.1.3 农牧民分化
        2.1.4 农牧民生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民分化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5 生态经济人理论
    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与农牧民生计现状及问题
    3.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3.1.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演变
        3.1.2 基于宏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1.3 基于农牧民微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2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现状
        3.2.1 农牧民分化现状
        3.2.2 农牧民生计资本现状
        3.2.3 农牧民牧业生计现状
        3.2.4 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
        3.2.5 农牧民收入及收入稳定性现状
    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现存问题
        3.3.1 农牧民分化显着
        3.3.2 生计缓冲能力弱
        3.3.3 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
        3.3.4 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
        3.3.5 收入稳定性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4.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设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职业维度水平分化的影响
        4.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5.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模型设立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影响
        5.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牧业生计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影响的理论分析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的影响
        6.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2 模型设立
        6.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的影响
        6.3.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模型设立
        6.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的影响
        6.4.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4.2 模型设立
        6.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7.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立
    7.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活动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劳动力就业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8.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设立
    8.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8.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当前农户养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农户视角的甘肃庆阳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分析[D]. 王倩. 兰州大学, 2021(09)
  • [2]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 杨志良. 兰州大学, 2021(09)
  • [3]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秦少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延安市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运嘉.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甘肃省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研究[D]. 马志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民勤县肉羊不同养殖模式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史颖建.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7]长岭县六十八村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D]. 徐洋. 延边大学, 2020(05)
  • [8]蒙汉农户债务形成原因及化解对策比较研究 ——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D]. 杨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山东省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演变与优化研究[D]. 崔嘉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10]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D]. 周升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农户养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