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物”百年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原文物”百年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纪要

一、《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段天璟,马永超[1](2021)在《求事与求实:考古学何以续写夏代古史》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及其存续的时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元前三千二、三百年前中国文明便已兴起,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的先民们跨入了文明的门槛[1],建立了神王之国。此后,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经历了神王之国—王国—帝国的发展道路[2]。夏、商、周三代处于王国阶段。商、西周王朝又属王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商为一国即一族的"排他性"国家政治体质。西周实行分封,形成了以一族为主,将众多族群纳入一国管理的国家政治体制。

高云逸[2](2021)在《再论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的年代》文中研究表明牛河梁遗址"女神庙"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过去学界一般将其认定为红山文化晚期遗存,近年有学者对"女神庙"所处阶段提出了新的认识,推动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从共存关系出发,通过对出土陶器的比较判定"女神庙"系牛河梁遗址下层积石冢阶段、即红山文化中期遗存。通过与西阴文化的对比分析,并参考碳十四测年数据,推断"女神庙"的绝对年代大致处于公元前3700年左右,进一步明确了"女神庙"的年代。

段天璟[3](2020)在《考古学的中国力度:张忠培先生的社会发展论》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张忠培考古学思想的理论起点。张忠培先生探讨了史前时期的埋葬制度及其反映的社会,成为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经典范例。他以多样的视角考察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考古学求证了中国从村落到王国的道路。他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课题的基本概念、判断标准、演进模式、发展道路等问题。

裴世东[4](2019)在《《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夏鼐日记》为中心,通过对1966年以前夏鼐成长轨迹和学术历程的梳理,论述夏鼐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考古学思想之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单元及其相应的形成轨迹和理论溯源。总结出夏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相关多学科实现交叉互动;执行严谨、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范式,并利用对考古材料多角度的审慎研究,努力复原古代社会情况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历史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的目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体系的考古学思想。绪论首先陈述选题缘由。夏鼐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深度和广度看,尚显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过程考古学理论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理论在欧美考古学研究中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夏鼐从西方引入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仍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术同样沿袭夏鼐主持制定的田野发掘流程和规范;夏鼐关于中外考古交流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研究的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阐述本文以1966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夏鼐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初步形成于1966年,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而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十七年间史学的发展状况对考古学发展影响较大。最后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一是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二是与夏鼐学术思想相关的埃及学、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等领域为切入点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夏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过程,及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考古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0-1931)、过渡期(1931-1949)和形成期(1949-1966),最终成长为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萌芽阶段,夏鼐主要受“新文化运动”和“左倾”文学思潮影响,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论和实践论思想;在过渡阶段,夏鼐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统治日益失望,对共产党逐渐产生好感L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陆续展开,夏鼐经历了三次思想飞跃,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学者。在此期间夏鼐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参与考古学培训教育班,主持学术会议并拓展考古学的公共宣传等。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为其考古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夏鼐留学英国,并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国内,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的过程。第一节梳理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第二节通过夏鼐学习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指出夏鼐在留学归国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文化-历史考古学理论和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第三节叙述了 1949年前夏鼐的两次主要考古实践活动。其一是《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这是夏鼐关于考古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第一次厘定,其二是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某些错误结论,是夏鼐第一次全面将西方考古学理论、田野发掘技术与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结合的范例。最后,通过1949年后夏鼐主持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以文化-历史考古学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发掘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的中国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内涵。第三章,论述夏鼐提倡新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夏鼐在出国留学前,对以生物、机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成为其对科技和多学科综合应用关注的渊源。赴英留学期间,夏鼐见证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回国后,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开展大规模相关技术应用,但是夏鼐凭借其对科技考古发展前景的判断,优先支持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框架的制定奠定了技术基础。夏鼐推动其他学科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多学科关注,也归因于夏鼐在埃及考古学研究中的现实需要。1949年后,在有限条件下,夏鼐积极主持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纺织学、数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解剖学等多学科合作,在出土器物研究、成分鉴定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夏鼐考古学思想中的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夏鼐考古学思想初步确立的三个方面内容。共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夏鼐先后两次阐释了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初步统一了中国考古学界对文化命名问题的认识,有力地推动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六个方向,从人类起源和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起源和发展,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六个方面拟定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最后,夏鼐努力推动中外考古交流,实现考古学与世界学术潮流的同步发展。结论中,将1966年前夏鼐关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内涵以更清晰、简明的表达进行总结;通过对夏鼐“文革”复出以后继续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努力的阐述,包括对考古学系统概念的定义,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新课题及对中国考古学的展望等,体现了夏鼐考古学思想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夏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原则的唯物论,尊重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制定考古研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规划,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内涵。

董霄雷[5](2019)在《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元前第三千纪前后的中国龙山时代,黄土高原各地渐次兴起了空三足器,表征着此时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空三足器创始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但在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大地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促使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巨变。本文以陶器为视角,将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六个区域内的14支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遗存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黄土高原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对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文化演进格局进行一次完整的考察。论文绪论,界定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明确研究对象,回顾研究简史,提出研究任务。论文第一至六章,以空三足器为主要视角,从器物组合及演变关系入手,对典型单位进行分组,将典型单位放到遗址中,对整个遗址进行分段,然后以典型遗址的分段为标尺,对整个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期研究,进而对一区域内诸考古学文化进行编年研究。据此方法,选取晋南豫西地区龙山时代荆村文化、东关文化和三里桥文化的发展序列作为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年代标尺,参照这个标尺,对渭河流域、晋中晋北冀西北地区、陕北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甘青地区诸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遗存的年代、性质等问题进行讨论。完善黄土高原各区域内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探讨诸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论文第七章,以14支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遗存的编年研究为基础,完善和构建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时空框架,将黄土高原的龙山时代划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论文第八章,对14支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进行研究,将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划分为5个“亲族文化区”和3个“历史文化区”,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发展阶段同一谱系和不同谱系考古学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形成的文化格局。论文第九章,总结收获。

易建平[6](2012)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文中认为"古代国家"与"早期国家"在内涵上形成某些交集,其实体在"古代"可以并存,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混淆起来使用。"古代国家"之"古代",主要是社会史分期上的一个概念。"早期国家"之"早期",则是"国家"本身的一个发展阶段,它讨论的是人们之间一种特殊政治关系存续的时期。"古代国家"包括"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它们只存在于"古代"。"早期国家"却不仅存在于社会史分期上的"古代",而且也出现在这种分期上的"中世纪"与"近代"或"现代"。"酋邦"与"分层社会"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都是等级制社会这点上,它们有相似之处。但是,酋邦的等级是以血缘、辈分、年齿等为基础来划分的,它与经济关系并无必然联系;分层社会的等级或者说分层则是一种基于经济关系的划分,它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为基础。

方燕明[7](2010)在《对《三析王城岗城堡遗址》相关问题的讨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就《三析王城岗城堡遗址》一文,对《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报告中关于王城岗大城的面积、王城岗城址的性质等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田建文[8](2010)在《让材料牵着鼻子走》文中指出

彭兆荣,李春霞[9](2009)在《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国外游牧人类学研究概况世界上的游牧民正在骤减为濒危少数族群。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已经小于1%,而且正在受到更多的压力而放弃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此,我们选择几部相关研究的代表着作进行介绍和评述,以管窥国外游牧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游牧社会的定义并不统一,作为一种社会类型,游牧社会可被看做

李维明[10](2006)在《“新砦期”已经“确认”了吗?——就学风问题再问顾问先生》文中提出迄今有关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公布材料和研究相对薄弱,且涉及学术问题又相当广泛和复杂。据此判断,目前学界所言“新砦期”尚处于研究探讨阶段。

二、《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求事与求实:考古学何以续写夏代古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何在:史学困境与问题提出
二、前提何来:时间框架与物质文化
三、根本目的:探索文明与文化表述
四、求事与求实

(2)再论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的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一、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研究概述
二、“女神庙”的期别归属考察
三、“女神庙”的年代及相关问题分析

(3)考古学的中国力度:张忠培先生的社会发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考古资料的研究范例
二、中国早期社会的研究视角
三、中国文明形成的基本界说

(4)《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原因
        二、1966年时间节点的设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
        二、对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注释规范
        一、研究方法
        二、注释规范
第一章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期与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萌发时期(1920-1931)
    第二节 过渡时期(1931-1949)
    第三节 形成时期(1949-1966)
    第四节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三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实践(1941-1949)
    第四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新中国的实践(1949-1966)
    小结
第三章 夏鼐与新技术、多学科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
    第二节 夏鼐与多学科考古学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规划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推动中外考古交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夏鼐阅读书籍目录
附录二: 夏鼐阅读期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龙山时代的晋南、豫西地区
    1.1 运城盆地
        1.1.1 荆村文化
        1.1.2 东关文化
        1.1.3 三里桥文化
    1.2 临汾盆地
        1.2.1 襄汾陶寺遗址的年代标尺
        1.2.2 其他遗址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段
        1.2.3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1.3 晋东南地区
        1.3.1 典型遗址的分段
        1.3.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1.4 豫西地区
        1.4.1 荆村文化
        1.4.2 三里桥文化
        1.4.3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1.5 小结
第二章 龙山时代的渭河流域
    2.1 渭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2.2 渭河流域的荆村文化
        2.2.1 东区荆村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2.2 西区荆村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2.3 荆村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3 渭河流域的客省庄文化
        2.3.1 东区客省庄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3.2 西区客省庄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3.3 客省庄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4 小结
第三章 龙山时代的晋中、晋北和冀西北地区
    3.1 晋中地区
        3.1.1 龙山时代典型遗址的分段
        3.1.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3.2 晋北地区
        3.2.1 龙山时代典型遗址的分段
        3.2.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3.3 冀西北地区
        3.3.1 龙山时代典型遗址的分段
        3.3.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3.4 小结
第四章 龙山时代的陕北地区
    4.1 小官道遗存
        4.1.1 典型遗址的分段
        4.1.2 小官道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4.2 石峁遗址相关遗存
        4.2.1 典型遗址的分段
        4.2.2 石峁遗址相关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4.2.3 石峁遗址相关遗存的文化性质
    4.3 小结
第五章 龙山时代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5.1 东区:老虎山文化遗存
        5.1.1 典型遗址的分段
        5.1.2 分期与年代
    5.2 西区:小沙湾遗存、永兴店文化
        5.2.1 典型遗址的分段
        5.2.2 分期与年代
    5.3 小结
第六章 龙山时代的甘青地区
    6.1 常山下层文化
        6.1.1 典型遗址的分段
        6.1.2 分期与年代
    6.2 客省庄文化
        6.2.1 典型遗址的分段
        6.2.2 分期与年代
    6.3 齐家文化
        6.3.1 典型遗址的分段
        6.3.2 分期与年代
    6.4 小结
第七章 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编年序列与发展阶段
    7.1 编年序列
    7.2 发展阶段
第八章 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文化谱系与演进格局
    8.1 文化谱系
    8.2 演进格局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6)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国家与早期国家
二、酋邦与分层社会

(7)对《三析王城岗城堡遗址》相关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王城岗大城的面积
二关于王城岗城址的性质
三关于王城岗遗址的考古研究

(8)让材料牵着鼻子走(论文提纲范文)

(10)“新砦期”已经“确认”了吗?——就学风问题再问顾问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年与性质歧议
二、材料与论证不确定
    1. 考古报告材料中的不确定因素,以1999年以来最新发掘论证者表现尤甚,试举几例。
    2. 新砦子项目论证者认识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三、理论方法讨论
    1. 缺环的不同诠释
    2. 文化的过渡
    3. 王朝与文化年代对应关系
本文附记:就学风问题再问顾问先生
    一、科学研究是否以诚信为本?
    二、学者应当如何对待错误?
        1.署名的责任与原则是什么?
        2.论证能够重结论,轻基础吗?
    三、学术创见能如此速成吗?

四、《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求事与求实:考古学何以续写夏代古史[J]. 段天璟,马永超. 江汉考古, 2021(06)
  • [2]再论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的年代[J]. 高云逸. 地域文化研究, 2021(03)
  • [3]考古学的中国力度:张忠培先生的社会发展论[J]. 段天璟. 东南文化, 2020(03)
  • [4]《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D]. 裴世东. 安徽大学, 2019(02)
  • [5]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D]. 董霄雷. 吉林大学, 2019(10)
  • [6]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J]. 易建平. 历史研究, 2012(03)
  • [7]对《三析王城岗城堡遗址》相关问题的讨论[J]. 方燕明. 中国历史文物, 2010(05)
  • [8]让材料牵着鼻子走[J]. 田建文. 北方文物, 2010(02)
  • [9]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A]. 彭兆荣,李春霞.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 2009
  • [10]“新砦期”已经“确认”了吗?——就学风问题再问顾问先生[J]. 李维明. 殷都学刊, 2006(02)

标签:;  ;  ;  ;  ;  

“中原文物”百年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