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青刀豆主要营养成分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全蕊[2](2020)在《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药作为一种有效减少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技术手段,给农产品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因过量或不合理使用造成了质量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影响,导致其营养成分、香气味感、颜色质地等发生改变。丁氟螨酯是一种新型的杀螨剂,其作用机制新颖,防治红蜘蛛效果明显,主要应用作物为柑橘和苹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丁氟螨酯为研究对象,苹果为研究媒介,利用现代检测分析技术和组学技术,来研究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丁氟螨酯的科学使用提供合理依据,为改善和提升苹果品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电子鼻技术进行风味差异分析,结果发现,经不同浓度丁氟螨酯处理后的苹果样品,其整体风味有明显差异,且5倍施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风味组分差异最大。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顶空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ME-GC-MS)对差异风味组分进行定性与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丁氟螨酯后苹果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丁氟螨酯会降低苹果中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且随施药浓度的增大,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烃类总量略有增加,醛类和酮类等物质的含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2.利用多种检测方法对苹果中典型的营养指标进行靶向定量,来评价不同浓度的丁氟螨酯对苹果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施用丁氟螨酯对苹果中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酚以及钙元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使葡萄糖、总蛋白、钾和镁元素的含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1.5倍施药组中果糖、苹果酸、乳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有所升高,山梨醇和维生素C的含量下降,而高浓度时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施用丁氟螨酯后大多数氨基酸的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氨基酸作为香气物质的合成前体,其变化可能涉及复杂的机制效应。3.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KEGG代谢通路的分析,对丁氟螨酯处理后的苹果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发现,1.5倍施药组与空白组间共鉴定出39个代谢物的水平发生变化,5倍施药组与空白组间共鉴定出34个,1.5倍施药组与5倍施药组间共鉴定出25个差异代谢物。苹果中受丁氟螨酯干预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有机酸代谢、多酚代谢和脂质代谢。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是系统而复杂的,苹果中风味组分及营养物质的产生是由多条代谢通路所构成,丁氟螨酯可能通过影响这些代谢通路中关键酶的活性来同时调控苹果中风味和营养的变化。
曾椿淋[3](2020)在《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手工奶酪是我国的民族传统奶酪。分布广阔的内蒙古草原造成手工奶酪产地气候和原料乳不同,进而影响奶酪微生物对内蒙古奶酪的发酵质量。同时,为了迎合非蒙古族人民的口味,在原始的内蒙古手工奶酪中加入蔗糖成为流行的贩卖方式,但该添加蔗糖方式是否改变内蒙古手工奶酪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安全性、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种类的影响尚未可知。本研究选取来自内蒙古不同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共11个零添加或蔗糖添加的手工奶酪样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基础理化性质分析,以及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的检测,研究内蒙古不同草原手工奶酪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对手工奶酪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形成的影响与功能。同时比较分析蔗糖添加与否的供试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群落结构、奶酪基础理化性质、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类型,探究蔗糖添加对奶酪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安全性、以及奶酪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影响。最后,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一株来源于蔗糖添加手工奶酪的栖热菌(Thermus CEJ2-1S1),解析其在奶酪产酸发酵过程中的代谢途径和发挥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构建了深度充足的高通量测序文库。来源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手工奶酪样品具有普遍低于来源于东、西部呼伦贝尔、科尔沁和鄂尔多斯草原手工奶酪样品的OTU数量和Chao1指数,且所有零添加手工奶酪样品具有显着低于添加蔗糖手工奶酪样品的OTU数量和Chao1指数。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UPGMA和PCoA分析表明,来源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所有手工奶酪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能明显地不同于来源于东、西部呼伦贝尔、科尔沁和鄂尔多斯草原的所有奶酪样品。同时,所有零添加手工奶酪样品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添加蔗糖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2.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类群。物种注释结果表明,源于中部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草原的手工奶酪样品中乳酸菌类菌群的优势性(相对丰度86.6%98.6%),普遍高于源自内蒙古东、西部呼伦贝尔、科尔沁和鄂尔多斯草原奶酪样品(相对丰度37.9%84.4%)。所有零添加手工奶酪的发酵剂微生物类群均以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为绝对优势菌群(相对丰度73.8%87.9%)。而添加蔗糖的手工奶酪样品主要以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发酵剂微生物中最优势菌群(相对丰度25.8%84.0%)。同时,非发酵剂微生物菌群中的一些特殊类群比例明显的增加,例如鄂尔多斯EJ2样品中占据12.3%相对丰度的栖热菌(Thermus)这类非致病性的菌属,以及科尔沁KJ样品中占8.7%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呼伦贝尔HJ中占1.9%的肠球菌(Enterococcus)、鄂尔多斯EJ1中占2.5%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条件致病菌属。3.微生物对内蒙古手工奶酪基础理化性质与营养物质的功能。供试内蒙古手工奶酪的水分含量、pH、NaCl、脂肪、蛋白质、乳糖和蔗糖含量均未随着草原地域的分布而呈现出特殊规律性。然而,添加蔗糖的内蒙古手工奶酪的水分含量、pH、乳糖和蔗糖的含量均普遍高于零添加样品;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则普遍低于零添加奶酪样品。同时,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述理化因子与测序文库中的OTU数量和Chao 1物种丰度指数存在显着的相关性。4.微生物对内蒙古手工奶酪风味物质的功能。供试奶酪样品中总共检测到13种酸,19种烃,17种醇,10种醛,11种酮,22种酯,2种呋喃,5种烯烃,和2种吡嗪类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性成分没有随着奶酪来源的草原地域分布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零添加和蔗糖添加的内蒙古手工奶酪具有明显区分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其中,零添加手工奶酪样品较蔗糖添加样品普遍具有更高相对含量的酸类、呋喃类、烯烃类和吡嗪类挥发性成分,以及更低相对含量的酯类挥发性成分。同时,确定了其中29种挥发性成分与24个微生物菌属具有相关系数>0.6的较高正相关性。除了12种挥发性成分与5种乳酸菌类细菌具有正相关性外,其余所有挥发性成分均与非发酵剂微生物具有正相关性。同时,鄂尔多斯EJ1和EJ2,锡林郭勒XS1和XJ1中检测到14种游离氨基酸的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手工奶酪添加蔗糖后可能形成与零添加样品不同的、独特类型的游离氨基酸组成。5.内蒙古手工奶酪栖热菌的分离与功能解析。分离培养并全基因组测序鄂尔多斯EJ2样品中的Thermus CEJ2-1S1菌株。KEGG注释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以分解代谢乳糖,经EMP途径产生中间产物丙酮酸,丙酮酸进入乳酸代谢途径、乙酸代谢途径、丙酸代谢途径和三羧酸循环代谢途径,产生乳酸、乙酸、丙酸,以及琥珀酸、苹果酸、富马酸等有机酸。牛奶直投发酵试验验证了Thermus CEJ2-1S1可以在70℃条件下产生上述有机酸。其产生的最高浓度的柠檬酸可能作为碳源底物提供给乳杆菌MXS11-1S4等发酵剂乳酸菌用于发酵代谢过程。根据上述这些结果,推测内蒙古手工奶酪添加的蔗糖取代乳糖成为奶酪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糖原,从而导致奶酪微生物群落中发酵剂乳酸菌含量的下降,减弱其发酵奶酪酸化的程度,进而促进了非发酵剂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繁殖,导致条件性致病菌菌群优势性增加,并严重消耗原料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产生更为丰富和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最终导致内蒙古手工奶酪营养成分和风味发生明显的的改变。而分离自鄂尔多斯EJ2样品中的Thermus属菌株可能拥有类似于乳酸菌的代谢途径,产生多种有机酸而降低奶酪pH,为乳酸菌发酵提供充足的柠檬酸底物,扮演辅助产酸发酵的角色。
宋佳玮,郑明媛,王宇,姚拂,郁志芳[4](2019)在《果蔬速冻技术、设备和质量控制现状分析》文中提出果蔬速冻产品因卫生、新鲜、方便、保质期长等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成为我国农产品消费和出口的重要类别。本文综述了我国果蔬速冻加工的现状、发展,论述了果蔬速冻的原料选择、预处理、冻结等关键工艺,介绍了目前果蔬速冻广泛应用的隧道式连续速冻装置、流态化单体速冻装置、流化床式速冻装置等设备特性;同时探讨了果蔬速冻质量控制的管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并对我国果蔬速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龙倩倩[5](2018)在《西番莲果汁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文中研究表明西番莲又名百香果,果汁香气浓郁怡人,素有“果汁之王”的美誉。西番莲果汁主要用于果汁加工、调配饮料,因其易与其他水果复配增加整体香气及口感,在国际饮料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我国西番莲种植业发展迅速,其深加工也日益受到重视。香气是西番莲果汁的重要构成要素,研究西番莲果汁特征香味成分及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对其特征香气的保留,加工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西番莲果汁特征香气的确定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er,GC-O-MS),通过嗅闻感知果汁特征挥发性香味成分及强度,结合质谱谱库与保留指数共同定性,确认了西番莲果汁香味成分24种,其中检测出带有明显香味的酯类14种;酮类2种;醛类2种;烯萜类3种;醇类1种;其他2种。(2)不同产地西番莲果汁主成分分析对来自6个不同产地的样品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占42.96%,反映己酸己酯、丁酸甲酯、月桂烯等成分的重要性,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占18.65%,主要体现丁酸乙酯、乙酸己酯等的贡献,第三主成分贡献率在14.58%,主要反映了己酸乙酯、乙酸苄酯、芳樟醇等成分的贡献,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占总变异信息的14.34%,主要是反映丁酸己酯、1-甲基丁酸己酯、丁酸叶醇酯等成分的贡献,根据特征向量选取27种挥发性成分,可基本代表西番莲果汁整体香气。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产自广西玉林的西番莲果汁综合得分最高,福建龙岩的品质差于其他产地。(3)西番莲果汁香气SPME条件的建立结合(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和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两者共有且气味强度明显的14种作为西番莲果汁成分香味指标,用以建立更为优化的西番莲果汁香气固相微萃取方法。对萃取头、样品量、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和解析时间的筛选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法优选检测条件为:使用65μm的DVB/PDMS萃取头,果汁取汁量0.5 mL,不加入氯化钠,在40℃下萃取20 min,解吸时间5 min。(4)加工工艺对西番莲果汁品质的影响a.酶解:酶解有利于提升西番莲果汁品质。酶解后果汁的香气成分增加,香味怡人,同时相关营养成分也有所增加。b.杀菌:微波杀菌(500 W,1 min,50 mL)优于巴氏杀菌(85℃,15 min)。经杀菌后,果汁整体挥发性成分下降,香气少量损失,抗氧化能力减弱,总酸下降,氨基酸略微升高。c.浓缩程度:以45°Brix作为果汁浓缩终点较为适宜。旋转蒸发浓缩过程中,第一阶段特征香气大量损失,随着浓缩进行,在香气成分减少的同时,还生成大量不良风味成分α-松油醇,环丙酰胺、5-羟甲基糠醛,造成浓缩后果汁气味改变。抗氧化能力、有机酸、氨基酸、糖和其他理化指标在浓缩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d.浓缩方式:冷冻浓缩效果优于旋转蒸发浓缩。冷冻浓缩基本保留了原果汁的特征香气,旋转蒸发浓缩香气损失大;冷冻浓缩的抗氧化能力、有机酸、氨基酸指标高于后者,总酸等其他理化指标二者并无显着差异。
张碧莹[6](2018)在《甘薯鲜榨汁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味道甜美,营养价值较高,被认为是健康食物之一。甘薯富含多糖、粘液蛋白、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叶酸、类黄酮、酚酸等天然有效成分,有助于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及免疫调节。甘薯鲜榨汁是由新鲜甘薯经过鲜榨加工而得,该饮品纯正自然无添加,保留了甘薯的营养功能成分,同时具有甘薯特有风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研究能够为甘薯深加工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为开发甘薯鲜榨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不同甘薯品种综合品质的研究,筛选出适宜制汁品种,优化了甘薯鲜榨原汁和甘薯鲜榨酶解汁的工艺条件,同时对比分析了两种甘薯鲜榨汁的营养及感官品质,并对甘薯鲜榨酶解汁体内抗氧化能力及产品贮存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甘薯品种的加工品质(出汁率)、营养品质(多糖、维生素C及β-胡萝卜素等)差异显着(P<0.05)。采用聚类分析将8个甘薯品种聚为4类,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不同甘薯品种鲜榨汁的感官优劣顺序为:渝薯17>合川香薯>15-14-5JY>15-17-2JY>15-14-4Y>商薯19>渝薯27>15-14-2H。综合考虑选择渝薯17为加工甘薯鲜榨汁的适宜品种,合川香薯次之。(2)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甘薯鲜榨原汁的工艺条件为:鲜甘薯以螺旋杆压榨机进行细破碎,在转速为5000 r/min下离心20 min,取上清液以90℃、40 s灭酶,马口铁罐热灌装后在115℃下杀菌20 min,保温试验结果表明达到罐头食品商业灭菌要求。(3)甘薯鲜榨酶解汁的细破碎、灭酶、杀菌工艺参数与甘薯鲜榨原汁一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DE值和还原糖含量为指标,分别对甘薯酶解汁的液化、糖化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液化条件的回归模型为:R(DE)=14.99+0.65A+0.32B+0.75C+0.17AB+0.12AC-0.038BC-1.07A2-1.00B2-0.62C2,液化工艺参数为:α-淀粉酶添加量0.33mL/kg、时间2.0 h、温度63℃;在此工艺条件下DE值为15.34%,淀粉水解程度较高。糖化条件的回归模型为:R(还原糖)=18.90+0.66A+0.18B+0.32C+0.015AB+0.22AC+0.18BC-1.53A2-1.30B2-1.29C2,糖化工艺参数为:复合糖化酶添加量0.40 mL/kg、时间2.0 h、温度61℃;在此工艺条件下还原糖含量为18.97%,酶解充分且能够达到甘薯汁糖分含量要求。(4)通过分析甘薯鲜榨原汁、甘薯鲜榨酶解汁的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甘薯鲜榨原汁相比,甘薯鲜榨酶解汁的透光率上升28.21%,水溶性果胶含量减少67.12%,黏度下降39.12%,黄酮含量增加12.39%;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总酚含量显着低于甘薯鲜榨原汁(P<0.05);两种甘薯鲜榨汁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甘薯鲜榨酶解汁总氨基酸含量较甘薯鲜榨原汁降低约23.20%,其中甜味氨基酸增加24.28%,而酸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分别下降34.89%和36.46%;且感官评价得分较高。综合评价表明甘薯鲜榨酶解汁品质优于甘薯鲜榨原汁。(5)采用果蝇生存试验和生化指标测定法对甘薯鲜榨酶解汁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组(0.10、0.15、0.20 mg/mL)甘薯鲜榨酶解汁均能显着延长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果蝇SOD、T-AOC活性在低、中和高剂量组均有显着增加(P<0.05或P<0.01),中、高剂量组果蝇体内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其中0.20 mg/mL剂量组可使雌雄果蝇平均寿命延长17.93%和16.00%,果蝇总SOD活力提高约35.0458.61%,总T-AOC活力提高约1.541.80倍,MDA含量下降约31.2037.14%。(6)甘薯鲜榨酶解汁在贮存期间(6个月)品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贮存时间延长,甘薯鲜榨酶解汁L*、a*值呈下降趋势,b*、△E值呈上升趋势;25℃贮存下甘薯鲜榨酶解汁△E值显着高于4℃(P<0.05)。4℃和25℃贮存下甘薯鲜榨酶解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糖、还原糖含量与贮存0 d时相比均变化显着(P<0.05)。4℃贮存下甘薯鲜榨酶解汁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保存率分别为53.37%和66.72%,显着高于25℃保存率(P<0.05)。两种贮存条件下甘薯鲜榨酶解汁总酚含量均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而黄酮含量缓慢下降。25℃贮存下甘薯鲜榨酶解汁褐变指数、5-HMF含量与贮存0 d时相比分别增加了0.61倍和15.67倍,显着高于4℃贮存水平(P<0.05)。综合评价:4℃低温贮存能更好地保持甘薯鲜榨酶解汁营养品质。
杨倩玉,宋晓燕,刘宝林[7](2017)在《食品的流态化速冻研究》文中提出冷冻冷藏是食品冷藏链的核心所在,其中速冻技术目前备受关注,因为速冻产品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的原有品质,而且保质期很长,可达150天。目前的速冻方法有空气冻结和低温液体冻结等直接接触冻结方法以及平板式冻结装置等间接接触冻结方法。其中,直接接触冻结中的流态化冻结技术应用更为广泛。流态化速冻是在一定流速的冷空气作用下,使食品在流态化操作条件下得到快速冻结的一种冻结方法,是实现食品单体快速冻结(Individually Quick Freezing,IQF)的理想方法,主要适用于颗粒状食品,利用传送带的振动或自下而上吹动的冷风,确保冻结物品间互不粘连,大大提高了冻结质量和效率。
李美娇[8](2017)在《赵素留 小罐头夺省科技大奖》文中研究表明一罐不起眼的果蔬罐头,却包含着多项高新技术的应用。昆明王国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赵素留和他的团队,就是一群执着于罐头技术研发的人。如今,他们成功把拥有自主创新研发技术的云南特色果蔬农产品罐头卖到了全世界。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是云南加工业面临的难题之一,从事罐藏食品30多年的赵素留对此深有
李发源,叶贵生,罗梅[9](2011)在《进一步加快云南法国青刀豆深加工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法国青刀豆因特殊的营养保健及药用价值,而成为欧美地区长期传统的保健消费蔬菜食品。市场消费量突破300万吨,年需求增长达20%以上。云南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资源条件比较适合法国青刀豆的种植与发展,且鲜原料品质良好,可实现长年生产供货、长年出口,低成本产业化运作,产地环境较理想,而成为欧美外商比较看好的发展区域,目前已有世界500强家乐福、美国沃尔玛、德国舒乐达等全球着名采购商进入云南产区进行定点采购,寻求长期合作伙伴,共同发展法国青刀豆产业。据调查,历史上其原料基地涉及8州、市,50多个县、200多个乡镇,50000多种植户。因受传统经营思想、科技支撑薄弱、信息不灵等因素的影响,法国青刀豆产业在云南尚未形成规模化。面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云南良好的资源优势,如何更进一步加快云南法国青刀豆产业发展步伐,值得深入思考。
赵涵[10](2011)在《秸秆和菌渣施用对灰色冲积水稻土碳形态变化及青刀豆肥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物料在保持、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微生物活性,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有机物料产生大国,每年产生大量秸秆和食用菌栽培废料,但长期以来,有机物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无法处理致大量随意倾倒入河流、道路、农田等,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针对农田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的秸秆、菌渣产出量大,但循环利用差,还田成本高,综合效益低,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本实验通过在眉山市设立长期实验监测点(1-5年)和建立大邑县青刀豆肥效试验设计田,通过“稻草—食用菌(菌渣)—蔬菜”的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模式探讨秸秆、菌渣施对灰色冲积水稻土碳形态变化的影响,为本区域有机物料的合理利用和改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秸秆和菌渣连续还田(1-5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秸秆连续还田使土壤各种有机碳含量均升高,增幅随施年限增加逐渐增加的,在第3年达到最高,然后逐年减小,除可溶性有机碳外,其他有机碳含量均与秸秆施年限成显着对数相关性;菌渣连续还田土壤各有机碳含量均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各有机碳含量与菌渣连续施年限均成显着多项式相关性。秸秆连续还田处理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碳占重组有机碳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菌渣还田处理在施的第一年松结合态腐殖质碳占重组有机碳比例为最高,然后随年限增加逐渐降低。可见,秸秆长期还田能提高土壤肥力,而菌渣连续还田则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降低。(2)在大邑县进行的青刀豆肥效试验共设8个处理,8个处理之间差异明显,其中,秸秆、菌渣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均有积极作用。从轻组有机碳来看,处理8每667 m2施标准菇房菌渣1000公斤+CK处理的效果最好,比ck全施化肥处理增加61.88%,其次是处理6每667m2施标准菇房的菌渣2000公斤+3/4CK底肥量,再次是处理7每667 m2施标准菇房的菌渣1000公斤+CK。从可溶性有机碳来看,处理8效果最好,比ck全施化肥处理增加90.31%,其次是处理7,再次是处理6。从腐殖质碳来看,处理6的效果最好,比ck增加47.43%,其次是处理7,再次是处理8。从微生物碳来看,处理8的效果最好,比ck增加94.73%,其次是处理7,再次是处理6。从松结合态腐殖质碳来看,处理3每667 m2施全田量的稻草秸秆+3/4CK底肥量的效果最好,比ck增加3.78%,其次是处理5每667m2施标准菇房的菌渣1000公斤+3/4CK底肥量,再次是处理4每667 m2施全田量大棚菌渣+3/4CK底肥量。综上所述,每667 m2施标准菇房的处理8菌渣1000公斤+CK处理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最明显。(3)在秸秆、菌渣还田当季,每667m2施标准菇房的菌渣1000公斤+CK处理的青刀豆产量最高,达到421kg/667 m2,比光施化肥处理高51kg/667 m2,增幅达到13.78%,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每667 m2施2倍全田量的稻草秸秆+3/4CK底肥量处理的青刀豆产量达412.5kg/667 m2,比光施化肥处理高42.5kg/667 m2,增幅达11.49%,差异达到显着水平。
二、法国青刀豆主要营养成分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青刀豆主要营养成分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苹果的概述 |
1.1.1 苹果 |
1.1.2 苹果品质 |
1.2 丁氟螨酯的研究进展 |
1.2.1 丁氟螨酯的理化指标 |
1.2.2 丁氟螨酯的研究现状 |
1.3 农药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
1.3.1 农药对农产品风味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2 农药对农产品营养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 农产品品质评价技术 |
1.4.1 风味评价检测技术 |
1.4.2 营养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丁氟螨酯对苹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田间试验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丁氟螨酯原始沉积量的测定 |
2.3.2 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 |
2.3.3 气相离子迁移谱分析 |
2.3.4 顶空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苹果中丁氟螨酯的原始沉积量 |
2.4.2 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进行丁氟螨酯对苹果风味影响的感官评价 |
2.4.3 基于GC-IMS技术研究丁氟螨酯对苹果风味物质的影响 |
2.4.4 基于SPME-GC-MS技术研究丁氟螨酯对苹果风味物质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丁氟螨酯对苹果营养物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田间试验 |
3.3 试验方法 |
3.3.1 糖类的测定 |
3.3.2 酸类的测定 |
3.3.3 氨基酸的测定 |
3.3.4 矿物质的测定 |
3.3.5 维生素的测定 |
3.3.6 总酚的测定 |
3.3.7 总蛋白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丁氟螨酯对苹果糖类的影响 |
3.4.2 丁氟螨酯对苹果酸类的影响 |
3.4.3 丁氟螨酯对苹果氨基酸的影响 |
3.4.4 丁氟螨酯对苹果矿物质的影响 |
3.4.5 丁氟螨酯对苹果维生素的影响 |
3.4.6 丁氟螨酯对苹果总酚的影响 |
3.4.7 丁氟螨酯对苹果总蛋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影响机制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试验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参数 |
4.2.3 样品提取流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
4.3.2 样本质控分析 |
4.3.3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
4.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4.3.5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奶酪的概述 |
1.2 内蒙古手工奶酪 |
1.3 内蒙古手工奶酪制作工艺 |
1.4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 |
1.4.1 奶酪中发酵剂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
1.4.2 奶酪中非发酵剂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
1.4.3 影响奶酪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
1.5 奶酪风味的形成机制 |
1.6 奶酪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1.6.1 奶酪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6.1.1 可培养方法 |
1.6.1.2 免培养方法 |
1.6.2 奶酪微生物功能性的研究方法 |
1.7 立题依据与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2.3.2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内蒙古手工奶酪高通量测序文库的α多样性 |
2.4.2 内蒙古手工奶酪高通量测序文库的β多样性 |
2.4.3 内蒙古手工奶酪高通量测序文库的物种注释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的功能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内蒙古手工奶酪理化性质研究 |
3.4.2 内蒙古手工奶酪挥发性成分研究 |
3.4.3 内蒙古手工奶酪游离氨基酸研究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手工奶酪中栖热菌的分离和功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菌种分离鉴定与测序 |
4.3.2 菌株基因组分和功能分析 |
4.3.3 菌株产有机酸功能验证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栖热菌菌株的分离鉴定 |
4.4.2 栖热菌菌株的全基因测序及其功能预测 |
4.4.3 栖热菌菌株的产酸功能验证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果蔬速冻技术、设备和质量控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蔬菜速冻发展现状 |
1.1 速冻果蔬企业 |
1.2 速冻产品种类 |
1.3 速冻产品出口 |
1.4 速冻技术 |
1.5 速冻设备 |
1.6 速冻果蔬管理 |
2 果蔬速冻的工艺技术 |
2.1 原料选择 |
2.2 预处理 |
2.3 冻结 |
2.4 冻藏 |
3 果蔬速冻设备 |
3.1 隧道式连续速冻装置 |
3.2 螺旋式速冻装置 |
3.3 流化床式速冻装置 |
3.4 回转式速冻装置 |
3.5 流态化单体快速冻结 (IQF) 装置 |
3.6 液氮喷淋冻结装置 |
3.7 液态CO2速冻装置 |
4 果蔬速冻质量安全与控制 |
4.1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
4.2 流通过程的质量管理 |
5 展望 |
(5)西番莲果汁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西番莲 |
1.1.1 西番莲的营养 |
1.1.2 西番莲加工 |
1.2 香气成分的研究现状 |
1.2.1 香气成分提取方法 |
1.2.2 香气检测技术 |
1.3 影响西番莲果汁香气的主要因素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GC-O测定 |
2.4.2 固相微萃取的方法建立 |
2.4.3 西番莲浓缩汁加工工艺流程 |
2.4.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4.5 理化指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GC-O确定香味物质主成分 |
3.1.1 GC-O-MS条件下西番莲果汁的香味物质 |
3.1.2 不同产地西番莲果汁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3.1.3 西番莲果汁主要香气成分 |
3.2 固相微萃取方法的建立 |
3.2.1 萃取头选择 |
3.2.2 果汁量的选择 |
3.2.3 氯化钠的选择 |
3.2.4 萃取温度的选择 |
3.2.5 萃取时间选择 |
3.2.6 西番莲果汁的风味成分 |
3.3 酶解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3.1 香气成分分析 |
3.3.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3.3 小结 |
3.4 杀菌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4.1 香气成分分析 |
3.4.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4.3 小结 |
3.5 浓缩处理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5.1 香气成分分析 |
3.5.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5.3 小结 |
3.6 浓缩方式对果汁品质变化的影响 |
3.6.1 香气成分分析 |
3.6.2 理化指标的相关变化 |
3.6.3 小结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与展望 |
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甘薯鲜榨汁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甘薯概述 |
1.1.1 甘薯的概况 |
1.1.2 甘薯的营养成分 |
1.1.3 甘薯的种类及主要品种 |
1.1.4 甘薯的保健功能与功能性成分 |
1.2 甘薯的加工利用现状 |
1.3 甘薯汁研究进展 |
1.3.1 甘薯饮料制品 |
1.3.2 甘薯汁的功能性研究 |
1.3.3 存在的问题和趋势 |
1.4 聚类分析法 |
1.4.1 聚类分析的原理 |
1.4.2 聚类分析的应用 |
1.5 模糊综合评判法 |
1.5.1 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 |
1.5.2 模糊综合评判的应用 |
1.6 抗氧化、抗衰老药物的研究方法 |
1.6.1 寿命实验方法 |
1.6.2 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
1.6.3 果蝇模型的应用 |
1.7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创新点 |
第2章 甘薯品种制汁适宜性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分析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品种甘薯的基本成分分析 |
2.2.2 不同甘薯品种间加工特性的聚类分析 |
2.2.3 不同品种甘薯的制汁适应性评价 |
2.2.4 感官评定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甘薯鲜榨汁加工工艺的优化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分析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细破碎方式的确定 |
3.2.2 离心速率与时间的确定 |
3.2.3 灭酶温度与时间的确定 |
3.2.4 甘薯鲜榨酶解汁液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5 甘薯鲜榨酶解汁液化工艺的响应面试验 |
3.2.6 甘薯鲜榨酶解汁糖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7 甘薯鲜榨酶解汁糖化工艺的响应面试验 |
3.2.8 杀菌条件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甘薯鲜榨汁品质特性及营养成分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分析测定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透光率、黏度及水溶性果胶含量的测定结果 |
4.2.2 色泽的测定结果 |
4.2.3 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总糖、还原糖及单宁含量的测定结果 |
4.2.4 维生素C、β-胡萝卜含量的测定结果 |
4.2.5 总酚、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
4.2.6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
4.2.7 感官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甘薯鲜榨汁对果蝇寿命及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甘薯鲜榨汁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2.1 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的测定 |
5.2.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的测定 |
5.2.3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5.2.4 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5.3 果蝇寿命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5.3.1 果蝇寿命的测定 |
5.3.2 果蝇SOD活性、总氧化能力T-AOC、MDA含量的测定 |
5.3.3 果蝇体内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5.3.4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甘薯鲜榨汁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
5.4.2 果蝇寿命的测定结果 |
5.4.3 果蝇SOD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5.4.4 果蝇T-AOC含量的测定结果 |
5.4.5 果蝇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甘薯鲜榨汁贮存期间品质变化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1.3 试验方法 |
6.1.4 分析测定方法 |
6.1.5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甘薯鲜榨汁在贮存期间色泽参数的变化 |
6.2.2 甘薯鲜榨汁在贮存期间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
6.2.3 甘薯鲜榨汁在贮存期间褐变指数的变化 |
6.2.4 甘薯鲜榨汁在贮存期间5-羟甲基糠醛(5-HMF)的变化 |
6.2.5 甘薯鲜榨汁质量指标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秸秆和菌渣施用对灰色冲积水稻土碳形态变化及青刀豆肥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有机肥利用现状研究 |
1.2.2 施有机肥对土壤碳形态的影响研究 |
1.2.3 有机碳的形态分类及总量与各形态之间的关系 |
1.2.4 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外界环境的响应研究 |
1.3 小结 |
2 材料和方法 |
2.1 长期定位监测试验 |
2.2 青刀豆田间肥效试验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土壤样品测试 |
2.3.2 植物样品测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秸秆及菌渣还田年限对灰色冲积性水稻土碳形态变化的影响 |
3.1.1 对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3.1.2 对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
3.1.3 对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
3.2 秸秆及菌渣还田量对灰色冲积性水稻土碳形态变化的影响 |
3.2.1 对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3.2.2 对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
3.2.3 对结合态腐殖质碳的影响 |
3.3 秸秆、菌渣不同还田量对青刀豆产量、农艺性状、质量的影响 |
3.3.1 对产量的影响 |
3.3.2 秸秆、菌渣还田对青刀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5 拟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法国青刀豆主要营养成分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全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研究[D]. 曾椿淋. 江苏大学, 2020(02)
- [4]果蔬速冻技术、设备和质量控制现状分析[J]. 宋佳玮,郑明媛,王宇,姚拂,郁志芳. 保鲜与加工, 2019(03)
- [5]西番莲果汁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D]. 龙倩倩.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甘薯鲜榨汁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D]. 张碧莹. 西南大学, 2018(01)
- [7]食品的流态化速冻研究[A]. 杨倩玉,宋晓燕,刘宝林. 上海市制冷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8]赵素留 小罐头夺省科技大奖[J]. 李美娇. 致富天地, 2017(05)
- [9]进一步加快云南法国青刀豆深加工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的调查与思考[J]. 李发源,叶贵生,罗梅. 云南科技管理, 2011(06)
- [10]秸秆和菌渣施用对灰色冲积水稻土碳形态变化及青刀豆肥效的影响研究[D]. 赵涵.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