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P2762等卷诗集初探

敦煌P2762等卷诗集初探

一、敦煌 P2762等卷诗集试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鹏[1](2019)在《简论敦煌写卷中组诗、长诗的佛教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写卷中的诗歌作为抄本形式流传并保存下来,其中保存的不少组诗和长诗,在敦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通过对敦煌写卷中组诗和长诗的佛教特征进行简要考察,指出敦煌写卷中的组诗和长诗,有的记述佛教僧徒的社会活动,有的是抒发在特殊境遇中的愤激情感,也有对佛教相关物事的歌咏,而更多的是对种种深奥玄妙的佛理进行阐释,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具有较为强烈的佛教色彩,多为僧徒所作。由此也可见出佛教对敦煌诗歌的重要影响。

李莹娜[2](2019)在《敦煌文书《张淮深碑》卷背诗校注献疑》文中研究指明敦煌文书《张淮深碑》卷背诗虽经前贤的多次校改,但由於原文漫漶不清,部分诗歌的録文和注释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字形、用典、对仗等角度入手,可以发现録文中存在的问题有原文讹写、後人误校、不明通假等。由於録文的问题,诗歌内容也引起了一些误解,主要体现在注释当中,应予以修正。

张利亚[3](2017)在《敦煌唐代诗歌写本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对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敦煌唐代诗歌写本的研究进行全面回顾和评价。分别从唐人诗歌写本的辑录、校勘、补遗,写本学的介入,《秦妇吟》的研究状况及敦煌唐人诗歌写本丛抄的个案分析等角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敦煌诗歌写本的研究情况。

陈尚君[4](2017)在《唐末在敦煌的江南诗人》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在安史乱后为吐蕃所占,大中间本地士绅举事,驱逐吐蕃,回归唐廷。唐廷无意间取得河湟回归的胜利,一方面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另一方面也处处设防,既留入京之议潮兄议潭宿卫,又不断派出官员参与敦煌的治理。其后几十年,虽然敦煌的主人主要是本地人,但来自外乡,特别是江南的官员、文人也时有所见。这些人文化修养较高,也给敦煌本地文学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先说一位小人物周香。P.3629有其

张利亚[5](2017)在《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文中研究说明敦煌文献存有近两千首唐人诗歌,经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整理的诗歌写本有63种。这些写本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诗歌创作和流传的大致情况,是中原文化传递渗透于敦煌地区民间生活的直接证据。相关学者非常重视这些诗歌写本的价值,对其校勘、释录、辑佚颇为用力,而唐人诗歌写本中隐含的传抄信息关注者较少。本论文选择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为研究对象,从写本学的视野下对写本时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进行深入地研究,分别从写本的特征、形制、抄写人,敦煌诗歌写本中的诗抄和唐人别集两种不同的辑篡方式,认识民间写本的特征;以写本传播的载体、场所及传播者三方面分析写本传播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敦煌地区流传的《李峤杂咏诗注》、各类韵书等诗歌工具书性质写本显示民间对唐诗的接受、尊重;写本中出现的各类诗体和各种文艺娱乐中的诗抄,体现了诗歌文化渗透于敦煌民间生活之中,是唐文化被敦煌民间认可、接受的具体体现。敦煌诗歌写本常见卷轴、折页装两种形式,写本中随意抄写的情况虽普遍存在,但也隐约可见有些抄写者开始有意遵循一定的规律。写本大多采用了诗题接抄于前诗之后,另行抄写下首诗的唐AI写作卷通用格式;写本中的各类诗抄编纂体例未见逾越传世本范围;五七言诗、诗文大致分开抄写;《珠英学士集》《瑶池新咏》《李峤诗杂咏》等经过文人编纂诗集更易传播;P.t.1208、P.t.1221是唯一抄写唐诗的藏文写本。卷背为岑参和大历诗人诗抄,此抄本抄写质量上乘,底抄本早在吐蕃统治前传入敦煌,此写本表明吐蕃统治时期,中原文化传播虽受到限制,早期传入诗歌仍被民间记忆、抄写、传唱。文人和僧侣诗集为两大别集类写本。严格意义上的唐人别集在敦煌写本中较少。《王勃集》《陈子昂集》之题署,以高适、岑参、白居易、张祜、云辩诗为主的写本,表明唐人别集单行本曾在敦煌流传。岑参早期诗歌和河西纪行诗同卷出现,乃河碛行人因辨认路途需要,将岑参诗集回传至敦煌。敦煌多个写本出现内容相似情况,这些写本有些为非同源抄本,表明敦煌流传各种不同抄本;有些为同源抄本,各写本辗转抄写,造就某些诗歌在民间盛传,推动了诗歌的持续传播。受抄写工具的束缚,写本传播的数量难以和刻本比拟。但其传播途径极具特色。驿站、寺庙等人口流动处是写本传播的场域,题壁、习字帖、碑刻、瓷器瓶等载体是写本传播有效媒介。通过分析P.2492+Дⅹ.3865卷,发现此写本可能传自蓝武关上驿亭中所留诗,经人辑录成集流传民间,传播到敦煌被抄写保存。寺院是唐人文化传播的主要文化场所。写本记载有敦煌僧侣、使节与内地的文化互动。敦煌高僧悟真与归义军使节李琬抄录内地高僧酬赠、送别诗作,在敦煌盛传,分别被P.3720、P.3886、S.4654卷和P.3676卷传抄,是僧侣使节传播诗歌的直接证据。S.5648是寺院杂写本,吴僧政是抄写人之一,此卷《道情诗》是说唱者执大拍板表演唱词,被观看人记录在写本。唐代寺院进行的各类说唱韵文表演带动了诗歌的传抄和流传。敦煌幕府各级官吏是写本传播和保存重要的群体,中央秘书省的校书郎、正字等官吏极可能在括书使命中获得民间写本,持有各类写本的官吏也因到河西等地任幕僚,将个人收藏本携带到民间。幕僚间相互抄阅,使一些上乘写本在民间流传。分析P.3862卷和P.2567、P.2552卷集中出现的高适诗,可能是抄自高适河西同僚间传抄的写本。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是唐代人口迁徙主要地区,各种人口流动,带动诗歌传播。唐诗经各种途径传入敦煌,民间社会对诗歌的认同、接受是孕育诗歌文化发展的土壤。吐蕃统治敦煌后,民间诗歌被迫走向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内地传入诗歌数量逐渐减少,敦煌诗人和当地诗歌大量出现于写本,敦煌诗人所作诗歌绝大多数为律诗,证实民间诗人已娴熟掌握律诗的创作,律诗学习和写作完全成熟。《李峤诗杂咏》注本、各类韵书及写本中大量出现抄写在儒家经典、书仪、诗赋背后的学郎题记,表明诗歌学习是敦煌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学郎是诗歌写本重要的抄写者。唐代民间宴饮、游艺等社会生活无不渗透着诗意,敦煌写本出现了刘希夷《洛阳篇》、刘长卿《酒赋》等唐人七言歌行体的多个卷本,此类诗歌在敦煌广为流传,是唐人宴饮等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七言古体在律化过程中受到民歌影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唱的因素造成的,彰显了敦煌地区的审美趣味及对中原传入诗歌的选择和接受。

张兴华[6](2017)在《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影响下的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认为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的创立者张议潮,并不是像前人所说的那样,出身于世家大族。相反,他只是出生于普通家庭的敦煌平民而已。在历史的机遇中,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推翻了吐蕃的暴政,并建立起敦煌归义军地方政权。由于自己的家族在当地并不显赫,因此缺少敦煌和河西地方势力的强力支持,所以张议潮需要借助唐政权在河西的深广影响,并依靠敦煌和河西深厚的佛教信仰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秩序。由于张议潮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父亲张谦逸以及僧人吴法成的影响,他的崇佛思想也十分虔诚。也正是由于张议潮的崇佛思想,在这六十七年的时间里,不仅政治和经济得到稳定与发展,佛教得到弘扬与壮大,更重要的是敦煌文化走向了多元与繁荣,使得这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与特定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与宗教作品。本文对这些文学作品与宗教作品进行了整理与系年研究,并结合张氏归义军时期的特定战争背景和佛教氛围来解读这些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色,最后从文学史的意义上对张氏归义军时期的、其辖域范围内的文学创作成果给予总结和定位。本文认为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是唐末、五代、宋初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以后的中国文学包括宋词、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戏曲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它是唐末、五代、宋初敦煌文学活动与中原文学发展的关键衔接点,更对中国文学史有特殊的补充作用。

张兴华[7](2017)在《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活动系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通过系年的方式把这时期出现的有明确时间纪年、学界已考订纪年及经笔者考证纪年的作品,以时间先后顺序对之进行整理与研究。之后,文章认为,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总量不多、创作时间按年份分配极不均匀、创作形式分布不均匀、传统文体和实用性文体数量相对各占一半、作品内容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文章指出,借此可以考察特定时空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胡云[8](2016)在《唐代涉蕃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涉蕃诗研究,逐渐成为边塞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唐代诗歌为基础文献,筛检出涉及唐蕃交往的诗歌作品,结合唐蕃历史文献等资料,考察唐代涉蕃诗的具体内容。论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唐诗涉蕃诗进行了梳理与研讨:绪论涉及了选题缘由、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三部分。唐代诗歌中涉及唐蕃交往的诗歌价值,有着广阔的发掘空间,对此深入研究,亦是对推动边塞文学研究的深入;文献综述部分根据唐代涉蕃诗的内容状况作分类陈述;在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上,运用了文献法、分析法、文本细读的相关原则与方法。本文主要分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唐代涉蕃诗的整体状况入手,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首先对唐代涉蕃诗这一研究定义进行界定,以及对唐代涉蕃诗的诗况进行对比分类。第二节,对唐代涉蕃诗的作者群体作分类的概览,着重指出了唐代涉蕃诗的主要创作主体。第二部分,由唐代涉蕃诗的历史背景入手,结合唐蕃的历史交往关系,深层次的探讨唐代涉蕃诗,分成了两节:唐与吐蕃的关系,唐的吐蕃政策。本章从中国历史上的唐蕃重大事件中,进行唐蕃关系的分析,以求更客观的解读唐代涉蕃诗。第三部分,根据唐蕃之间的交往关系,结合唐代涉蕃诗所关联的内容,对唐代涉蕃诗的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四节。第一节,唐代涉蕃诗之和亲联姻作为切入点,对两次唐蕃和亲相关联的唐诗作品,进行具体内容的阐述。第二节,唐蕃交往期间,使者身负双方友好交往的重任,以唐代出使吐蕃的使者作为切入点,关注唐使者身处青藏高原抒发的诗人情怀;使蕃诗中涵括的文人对使者远赴他乡的寄望。第三节,唐蕃关系有友好交往时期,也有拔剑弩张的紧张时期,本节探讨没蕃汉人在异域他乡的人生体悟。第五节,诗人关注唐蕃战争,给双方百姓的生活,带来的苦难和不幸,以及战争的损耗,对双方民族不利于发展的反思。第四部分,唐代涉蕃诗不仅见证着唐蕃交往的历程,而且对《全唐诗》的题材有补充,此部分为两节:唐代涉蕃之文学贡献,唐代涉蕃诗之历史价值。从唐代涉蕃诗的文学贡献和历史价值方面,尝试着对唐代涉蕃诗作了一次整体的聚焦。本论文通过在分析唐蕃之间历史关系的基础上,以求客观的分析唐代涉蕃诗。

王志鹏[9](2015)在《敦煌释门诗偈内容综论》文中提出敦煌释门诗偈指的是主要保存于敦煌写卷中的佛教类诗歌和偈类作品,同时也包括少数莫高窟的题壁诗等。这批诗偈作品,多方面地展示了公元6世纪到10世纪时期敦煌地区佛教生活面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隋唐五代以至宋初鲜活、生动的佛教生活资料。笔者在对敦煌佛教诗偈类作品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这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总体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王志鹏[10](2015)在《敦煌佚名组诗六十首的地域特征及文学情思》文中提出佚名组诗六十首是敦煌P.2555卷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纪行形式多侧面地反映了唐代青海地区山川风光、节物气候的真实状况,集中展现了当时丝绸古道的奇异色彩,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独特意义,对民族史、社会史、文学史、唐代史地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组诗中的许多诗篇由诗人思念家乡的悲愁泣泪凝结而成,具有强烈的怀乡念国文学情思,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一定创造性。

二、敦煌 P2762等卷诗集试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 P2762等卷诗集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2)敦煌文书《张淮深碑》卷背诗校注献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夫字爲首尾》
    1. 天山旅泊思江外,梦里还家入道墟。
    2. 红顔憔悴休脂粉,寂寞杨(阳)台满院无(芜)。
二、 《咏史赵女楫》
    1. 襄[简]子临川驻马瞋,冲冠直拟贬船人。
    2. 固乘有女剑(敛)容皃,今日如何犯逆鳞。
    3. 蒸尝本望烟波静,云[雩]祀交(蛟)龙有所陈。
    4. 投醪抵[只]要风帆便,伤柽(?)爲祭九江神。
三、 《赠阴端公》
四、 《皈(归)夜於灯下感梦》
五、 《又》
    1. 君垂勋业今时重,舟楫张帆悬鲁珪(圭)。
    2. 称身红绶银章贵,夺日光鲜弄马蹄。

(3)敦煌唐代诗歌写本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敦煌诗歌写本的辑录、校勘及辑佚整理研究
2 敦煌诗歌写本学及其研究
3 敦煌诗歌写本的专题研究

(5)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史综述
第一章 写本学视野下的敦煌诗歌写本
    第一节 敦煌诗歌写本的特征
    第二节 敦煌诗歌写本的形制
    第三节 敦煌诗歌写本的抄写人
第二章 敦煌诗歌写本中的诗选抄和唐人别集
    第一节 唐人抄写唐诗选本
        一、唐人选抄唐诗写本概述
        二、吐蕃统治时期唐诗写本和藏文唐诗抄
    第二节 敦煌写本所见唐诗别集
        一、唐人诗歌别集流传和敦煌写本所见唐人别集
        二、岑参诗集写本在敦煌的回传
    第三节 敦煌诗歌写本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敦煌诗歌写本传播的载体、场所
    第一节 写本时代诗歌传播的媒介载体
        一、唐代驿亭题壁诗及其传播——P.2492+Дⅹ.3865 写本
        二、抄写在石刻、字帖和瓷器上的唐诗
    第二节 诗歌写本的主要传播场所
        一、敦煌所见僧侣诗歌写本
        二、唐代俗讲和唐诗传播
        三、敦煌寺院中诗抄的流传
        四、敦煌写本所见道情诗和唐代说唱表演
第四章 敦煌诗歌写本的主要传播者
    第一节 唐代幕府官吏与诗歌传播
    第二节 敦煌诗僧对诗歌传播贡献
    第三节 敦煌学郎对诗歌传播促进
    第四节 河西地区人口流动与唐诗的西传
第五章 敦煌地区对唐诗的接受
    第一节 唐代七言诗在敦煌民间的兴盛
    第二节 唐代宴饮、游艺文化中的诗歌
    第三节 敦煌写本中的诗歌类书、韵书和敦煌文人诗创作
        一、《李峤杂咏诗注》与唐代的类书学
        二、敦煌抄本所见唐韵书、诗格残卷
        三、敦煌写本中的敦煌当地诗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索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6)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影响下的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张议潮的平民出身与归义军政权的崇佛现象
    1.1 张议潮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1.2 张议潮出生于平民之家
    1.3 外倚唐而内靠佛的政权统治
2 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作品系年情况
    2.1 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作品系年考
    2.2 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
3 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特色及文学史意义
    3.1 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创作特色
        3.1.1 变文的新发展
        3.1.2 曲子词的新发展
        3.1.3 邈真赞的新发展
        3.1.4 诗歌的新发展
        3.1.5 “儿郎伟”体的再次出现
        3.1.6 行香文的再次出现
    3.2 张氏归义军时期文学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唐代涉蕃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唐代涉蕃诗的整体概况
    第一节 唐代涉蕃诗的研究界定
    第二节 唐代涉蕃诗的创作主体
第二章 唐代涉蕃诗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唐与吐蕃的关系
    第二节 唐的吐蕃政策
第三章 唐代涉蕃诗的分类研究及文化阐释
    第一节 唐代涉蕃诗之和亲联姻
    第二节 唐代涉蕃诗之诗人情怀
    第三节 唐代涉蕃诗中对唐蕃战争的反思
    第四节 唐代涉蕃诗之没蕃人生体悟
第四章 唐代涉蕃诗的文学贡献和历史价值
    第一节 唐代涉蕃诗之文学贡献
    第二节 唐代涉蕃诗之历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蕃关系表
附录二:唐代涉蕃诗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9)敦煌释门诗偈内容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敦煌释门诗偈的作者、写卷及相关研究
二、敦煌释门诗偈的思想内容种类
    (一)宣扬佛教思想观念,劝诫人们学佛修道,甚而皈依佛门
    (二)布萨、礼忏等实用性诗偈
    (三)对佛教戒律的歌咏
    (四)歌咏佛教寺院石窟及僧人间的往来酬唱
    (五)描写僧人宗教修行以及描写日常生活
    (六)其他,具体包括有放生、题书、抄写佛经,甚至有反对在石窟龛壁题名乱写等诗偈
三、附论
    (一)诗歌与佛偈的区别
    (二)敦煌写卷中偈与颂、歌、赞、吟等类体裁的互用与区分

(10)敦煌佚名组诗六十首的地域特征及文学情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组诗六十首的地域特征
二、组诗六十首的文学情思

四、敦煌 P2762等卷诗集试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简论敦煌写卷中组诗、长诗的佛教特征[J]. 王志鹏. 兰州学刊, 2019(12)
  • [2]敦煌文书《张淮深碑》卷背诗校注献疑[J]. 李莹娜. 古籍研究, 2019(01)
  • [3]敦煌唐代诗歌写本研究述评[J]. 张利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4]唐末在敦煌的江南诗人[J]. 陈尚君. 文史知识, 2017(08)
  • [5]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D]. 张利亚. 兰州大学, 2017(01)
  • [6]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影响下的文学研究[D]. 张兴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7]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活动系年研究[J]. 张兴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8]唐代涉蕃诗研究[D]. 胡云. 西藏大学, 2016(02)
  • [9]敦煌释门诗偈内容综论[J]. 王志鹏. 兰州学刊, 2015(11)
  • [10]敦煌佚名组诗六十首的地域特征及文学情思[J]. 王志鹏. 西夏研究, 2015(03)

标签:;  ;  ;  ;  ;  

敦煌P2762等卷诗集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