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铁矿石价格将上涨两成(论文文献综述)
方栋钦[1](2020)在《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对期货套期保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是中国开展期货市场试点探索的30周年纪念,为了继续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使命,我国迎来了期货发展历史上拥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铁矿石期货国际化。我国宣布将铁矿石期货列为特定品种,允许境外交易者参与我国铁矿石期货市场交易,我国期货市场进入了多元开放的新时代。铁矿石极度依赖进口,该期货品种国际属性极强,铁矿石期货的国际化,将为我国其他类似期货品种的开发开放,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实体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进行风险对冲,从而转移企业经营中常见的价格波动风险,使自身经营现金流尽可能平滑,达到稳定成本、保障利润的效果。实体企业非常需求各类风险管理工具,套期保值这一期货市场基础功能能否良好表现,将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铁矿石期货国际化以来,市场认为达到了基本预期。但深挖参与者数据后我们发现,铁矿石参与的境外客户数仍较低,期货参与主体仍未包含境外垄断性的四大矿石供应商。因此判断铁矿石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运行情况、分析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对套期保值的影响,是一个有深度实际意义的问题,我们需要对期货国际化对期货的影响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保证期货各项基本功能,尤其是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保持平稳。本文采用了案例分析的形式,以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国际化作为案例,分析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后套期保值功能发生的变化。本文选取铁矿石2016年5月3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和铁矿石代表性现货价格,通过静态和动态时间序列模型,估计现货和期货价格收益方差,从而得出基于最小风险评判标准的最优套期保值比例,并通过Ederington套期保值效率衡量指标,衡量国际化前后套期保值效率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铁矿石国际化后所需套期保值比例明显上升,同时套期保值的效率也有提升。而同样是黑色金属产业链的螺纹钢期货,由于未经过期货国际化,在观测时间段内套期保值效率基本维持不变。期货国际化总体有利于套期保值功能的更好实现。本文利用实证分析给到的观点,结合当前期货国际化的各类政策,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具体原因,并对交易所期货国际化,提出了四方面政策建议。本文建议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继续深化投资者教育,并根据国际化所带来的可能结果进行针对性教育;交易所应当扩大期货国际化品种范围,将更多国际属性强烈的品种列为特定品种,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交易所应当通过各项政策改善“主力合约”现象,从次主力至全月合约逐步提升成交量,提升合约价格参考性,以达到提升套期保值效果的最终结果;此外期货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尤其是实体企业,应转变自身参与心态,切忌盲目投机。
崔聪琳[2](2019)在《A钢铁企业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脚步的加快,钢铁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中国作为一个钢铁生产、加工大国,无论是钢铁产值还是钢铁产品都正迅猛地发展。但是自2013年起,由于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下游需求降低,钢材的出口受阻和市场库存大幅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我国钢材价格大幅度下滑,钢材生产加工企业进入全行亏损状态,各家钢铁企业普遍面临高成本、高库存及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等现实问题。进入到2017年,虽然国内绝大多数钢铁企业的利润扭亏为盈,但是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中美贸易战摩擦持续升级的今天,面对国内政策和国际环境的调控及打击,我国钢铁企业依旧面临着价格风险,稍有不慎便又跌入寒冬。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种衍生品的推出给钢铁行业带来了一个规避价格风险的通道。本文首先介绍了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下,钢铁行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A钢铁企业螺纹钢现货业务存在的价格风险引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然后为其设计套期保值方案,目的是对冲现货市场原材料成本上升风险和产成品价格下降风险。以2018年10月的情况为例,通过基本面分析和ARIMA模型的测算判断螺纹钢价格将走低,铁矿石价格将升高,以此确定套期保值的方向;用ECM模型计算出螺纹钢和铁矿石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分别为0.25和0.83,以此确定套保程度;接着实施具体操作,包括期货合约数量、保证金和总资金需求、选择建仓时机、资金风险监控、确定平仓时机等。最后对套期保值效率和方案的预期效果进行前后对比,发现本文的套期保值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螺纹钢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
董铮铮[3](2014)在《总体景气趋向偏暖 工业品呈好转态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证券报近期对15家期货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机构对三季度大宗商品市场景气度趋向表示乐观。机构预期三季度经济形势转暖,流动性偏宽松,政策红利可能进一步释放。接近半数的机构预计三季度大宗商品熊市格局将有所改善,这是自去年二季度以来机构首?
杨佩桦[4](2014)在《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与矿产资源几乎是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飞速跃进,城市化进程日趋深化,经济增长日益加速,人口数量持续膨胀,使得资源供需缺口不断拉大。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品进口国,资源约束瓶颈愈益凸显,近20种能矿产品严重短缺,需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如此严峻的资源状况意味着保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安全的供应是我国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之一。澳大利亚以其丰沛且高品位的能矿资源而享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美誉,其资源储量与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而其较少的人口使得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有限,因此澳大利亚素来也是全球排名领先的、可靠的资源出口大国。此外,澳大利亚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较为健全的法律体制。中澳两国同属亚太地区,自1972年12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总体良好。所有上述因素使得双方彼此需要,并为双方的资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建交以来,中澳能矿资源贸易的数量与金额双双大幅攀升;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合作涉及的能矿资源品种不断拓展,合作形式从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和能源技术合作。中澳资源合作进程总体较为平稳,但也经受过波折、面临着挑战。双方能矿资源贸易与投资协作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状况的迥异,对中国企业投资澳能矿业构成极大挑战。由于上述差异,中国企业正常的利益诉求有时会被一些澳大利亚人曲解为意在控制澳资源的战略行为。如何让我国的利益诉求为澳方理解,消除其担忧或反感,令其意识到中国企业投资澳矿是互利双赢的经济活动,是值得努力寻求破解之道的一项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方在资源领域各项协作的梳理和研析,探究两国资源合作对彼此的益处与意义,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未来的协作提供些许启迪。本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一,整理和计算相关数据,并适当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以直观地反映中澳资源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与金额变化等。其二,采用案例分析法,研析典型合作项目的来龙去脉与问题,探寻相应对策。其三,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对中澳资源合作的历史、现状、未来加以剖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研究的缘起,进行文献综述,解释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作为背景交代,介绍中澳两国能矿产业的政策变迁。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横向地划分为中澳能源产品贸易、中澳矿产品贸易与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三部分。第三章论述中澳能源产品贸易,这些能源产品包含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和铀矿。第四章论述中澳矿产品贸易,包括铁矿、铜矿及铝矿产品。第五章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剖析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中国投资澳矿历程,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对澳矿投资项目下的双方能源技术合作。上述三章内部又纵向地阐述了各能矿产品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历程。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中澳资源合作的总体特征,阐释两国合作对双方的益处和意义,就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展望中澳资源合作的前景。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数十年来的中澳能矿资源合作,澳大利亚对有效缓解中国的资源饥渴作出了难以替代的积极贡献,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而中国成就了澳大利亚在新世纪的矿业繁荣,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长期保持着3-4%这个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中澳资源合作给两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为增加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贡献,也令双方对彼此日益依赖。中澳资源合作关系己成为两国整体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动力,甚至能在双边关系遭遇险情时起到稳定两国关系的关键作用,中澳资源合作已与两国整体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两国能矿资源合作的未来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双方持续关注,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予以妥善应对和解决。
王旋子[5](2013)在《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海外投资是中国历年来海外投资中占比居高不下的一类投资,多桩海外投资创出巨量交易额。中国处于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加速和政府加快储备战略资源的阶段,资源型海外投资在面对东道国政府和社会时,更容易引发东道国的担忧和遭遇来自政府的保护主义而面临更大的政治风险。因此,本文的选题对当前中国加快推进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外投资理论研究中,以区位选择和投资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的投资风险影响分析和关注政策制定的投资行为研究已成为研究政治风险和海外投资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方向。这两类研究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相互补充的和渗透的关系。然而,这两类研究只关注了政治风险研究的一个侧面——共性政治风险评估或特殊行为/策略分析;同时在独立的研究路径中,对于将东道国——海外投资企业——母国三方共同纳入海外投资研究体系的整体视角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目前仍无法把握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上述三方主体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政治风险的生成和演化机制的。因此,本文整合了上述两条研究思路的核心思想,在详细界定政治风险的内涵基础上,对制度视角下的共性政治风险和行为视角下的特殊政治风险的交互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一,根据上述两条研究思路的内在联系,将其整合为统一的研究体系,更完整地刻画政治风险的生成和演变机理。由于动态行为分析依赖主体间互动,本研究将海外投资的三方主体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借此发现当政治风险存在时政治行为分析的规则以及各主体在投资谈判中的决策。结论揭示了一类研究猜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偏好制度不发达或政治风险较高的资源丰富的国家——背后的机理,即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受到东道国政府行为偏好和母国投资政策工具的影响,而接下来的实证也支持了该结论。研究二,承接了研究一的风险框架.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东道国政府治理水平作为共性政治风险的代理变量,来探讨共性政治风险和特殊政治风险——母国政策行为对企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和并购成功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整合了包括东道国——海外投资企业——母国三方主体互动的风险研究框架,以并购交易为研究对象,研究并购案例的区位选择及并购的成功率,在控制了海外投资中企业市场行为的基础上,分析共性政治风险和母国政策行为对企业并购成功率的具体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东道国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越高,就会有越多的海外投资进入该国;同时也会获得较高的投资成功率。同时母国政策行为会引导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并提高投资成功率。研究三,利用一个包含政治制度风险、双边政治关系和资源属性的三维评估体系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政治风险研究框架。本研究首先融合制度质量和制度距离的独立研究,结合东道国政治制度质量和东道国与母国间相对政治关系对投资风险和谈判的影响,共同解释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生成与表现;其次针对海外投资标的的属性(如文中石油企业的特定资源风险),利用具有母国政策背景和资源属性背景的国家战略投资来刻画资源风险的形成和分散机理,综合共性风险和特殊风险并存时的多重风险生成途径,并据此构建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评估和预测。本研究在共性风险、特殊风险和资源属性的政治风险框架下,更深入地探讨母国政策行为和双边政治关系对海外投资的不同影响路径并进行合理性的验证,对前两个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完善,同时也为研究四提供了具体政治风险分析的依据。研究四,延续前三个研究对国内外环境及资源型海外投资为重点的风险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中海油和中铝集团投资案例探索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特别是投资谈判阶段的政治风险管理策略,并进一步对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在经营阶段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本研究指出,资源型海外投资需从共性政治风险和特殊政治风险两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和管控,同时在投资的谈判和经营阶段,政治风险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结论突出了目标资源、东道国政府、外部利益集团和谈判策略对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作用,为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管控策略提供了现实的经验借鉴。
宁柱[6](2013)在《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以煤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尽管中国资源总量巨大,部分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较低,且相对于国民经济日益增长所引致的需求而言,中国的自有资源保有量远谈不上充足。在此情况下,中国自然向外寻求资源供应,但迄今为止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则众说纷纭。全球资源供给情况总体趋紧、西方国家恶意狙击、中国进口量上升过快、中国企业缺乏国际贸易和投资经验、中国政府缺乏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等观点,并没有提供特别深刻和建设性的意见。相比之下,日本的初始资源禀赋远逊于中国,但日本在战后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之一。在其经济复兴和腾飞过程中,日本不仅很好地保障了巨大的资源需求,甚至相对于欧美国家取得了明显的资源成本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美欧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圈内人”,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也谈不上宽松,且其资源需求量也是快速上升并搅动了国际资源市场的平衡,日本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和从事对外投资时面临的各方面困难并不比中国企业更少。因此,日本可以作为中国在从海外获取资源道路上的一个极佳参照。正如“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的比喻所说明的,资源是确保一国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石,资源保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而言则是举国上下应当关注和着力的首要经济和政治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全球资源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大国的资源保障,势必会影响全球资源利益格局,并由于资源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势必会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和全球政治格局,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和政治议题。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特别是其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观点,应用于对日本海外资源战略及其成效的分析过程中,并得到以下观点:日本政商两界从海外获取矿产资源的实践,很好地体现和印证了现实主义流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即“跨国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和平年代表现为跨国企业的竞争”;日本政商两界时刻牢记竞争意识,在资源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过程中,紧密协作,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且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战略战术,这是日本在全球资源利益格局中占有一个重要而有利位置的根本原因。本文的另一个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以“增强议价能力”作为审视日本政商两界为确保资源供应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手段的主线,并提出“凡是能够将自己一方的地位向垄断地位推动的努力,以及凡是能够将对手一方的地位向完全竞争地位推动的努力,都是能够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的,也就能够使得自己一方从供求两端原本都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状态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也有赖于在具体的谈判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议价能力,将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的观点;并总结日本政商两界在海外资源战略的具体执行层面,围绕“增强议价能力”这一核心目标,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手段,即加强内部协作,挑起供应端竞争,并通过主导贸易谈判将优势转化为利益。本文的第一章对关于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类和综合,并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的作用,在于展现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若干事实和证明其成效,无法帮助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建立认识,也缺乏对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历史性和全局性的描述;文章进而寻求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养分,选择现实主义流派观点以建立研究和分析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理论基础;文章还简要评述了与“议价能力”有关的各种既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并进一步提出自己关于“如何增强议价能力”的分析框架。第二章简要回顾了日本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企业集团的历史,扼要地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并分析了日本企业集团对政治活动的影响,以便为后续的分析建立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宏观背景。第三章简要回顾了日本自工业革命以来获取主要矿产资源的历史,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石和铜,并简要回顾了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侵华期间从中国掠夺资源的历史,以便为后续分析建立历史背景。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三个方面,即加强内部协作,挑起供应端竞争,以及主导贸易谈判的各种措施,力图展现日本海外资源战略具体实施过程的全貌。第五章分析了日本进行煤炭和铁矿石资源的对外投资的实践及其特点和综合效果,认为其总体是相当成功的,既保障了供应,而且取得了相当优惠的价格,从而帮助日本钢厂实现了对美国钢厂成本优劣势的逆转。这对日本钢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六章则阐述了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政商两界应当在战略认识上紧绷竞争意识,梳理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动机,建立适合自身的综合资源保障体制,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善用善管国内资源以加强自身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发言权;全方位参与资源供应国的经济建设以营造良好贸易和投资环境并为中国企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和更加重视和关注日本的海外资源战略以便取长补短和有所应对。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日文文献的分析研究不足,因此无法展现日本海外资源战略及其战术措施的酝酿过程,无法展现日本政、商、学各界的不同观点,也无从得知日本各界对其实践的最新反思。文章也没有深入分析全球资源利益格局及其变化,使得分析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空间维度显得不足。这些不足也说明了继续研究的必要性。
杨立忠[7](2011)在《新形势下钢铁贸易商的产业链整合 ——以浙江宏运物资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是在分析宏观经济趋势和钢铁产业的基础上,展开了对浙江宏运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经济分析和行业分析,论证出宏运公司所制定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符合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与自身发展阶段和实力相匹配,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作为一家民营钢铁贸易商,浙江宏运公司已从一家小公司发展到目前包括钢铁贸易和钢铁产业投资业务在内的业务相对多元的钢铁类企业。虽然宏运正努力实现业务多元化,但由于钢材作为大宗商品,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且公司目前的收入与盈利仍主要来自钢铁贸易业,因而公司与宏观走势、钢铁行业变化紧密相关。浙江宏运在承受上述宏观和行业压力之外,还需要面对劳动力和各项费用成本迅速上升,而需求不断下降的难题。所以,从公司过去的90年代和2000年初的高速发展到目前盈利急剧下降,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钢铁行业未来会怎样发展,钢铁贸易商在行业不景气背景下该怎样定位和发展?宏运公司作为一个民营贸易商,又该怎么样进行资本和业务规划,从而巩固现有市场,并在市场中不断扩张,实现市场规模和盈利规模的扩张?基于这些现实难题的思考,笔者结合自身在钢铁流通贸易领域的有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将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和竞争格局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将2008年金融危机、2009-2010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宏观经济不断收紧,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本存贷款利率与钢铁贸易商的发展现状结合,提出了钢铁贸易商必须要进行转型,否则就会被优胜劣汰。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提出浙江宏运必须继续以钢铁贸易为主业,进一步明确公司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竞争优势和发展方向,并循序渐进开展产业链条上其他业务,进行相关多元化业务,以解决钢铁贸易商面临的成本迅速上升、需求不断下降的难题。
杜薇[8](2010)在《节能减排直指钢企 钢铁量跌价涨》文中研究表明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辽宁省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6.31%,2010年需完成降低4.41%的指标,而上半年该省的这一数值上升了0.32%,节能压力较大。此外,粗钢占比较多的上海、河南等地2010年需完成的节能减排目标较大,因此后期压力也相对较大。安徽、四川等虽然上半年表现稍好
赫荣亮[9](2010)在《铁矿石市场面临三重压力》文中指出矿山减产以及下游钢材价格止跌上扬,为铁矿石价格提供上行动力。自7月中旬以来,铁矿石现货价格累计涨幅达两成。铁矿石价格上涨过快,炼钢成本增加,完全吃掉了钢铁行业利润,钢铁企业开工率短期难以恢复;另外,在库存上升以及协议矿价下滑预期下,预计,9月份铁矿石现货价面临调整风险。
刘宝亮[10](2010)在《大宗商品:面临价格资源双重压力》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中国大宗商品需求非常旺盛,刺激新增资源大幅增长,并与成本一起,双双推动市场价格强劲增长。有关专家预计,今年虽然市场所处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逐渐增多,预计生产资料市场仍将保持稳定较快发展。但有关专家同时也指出,下一阶段物
二、澳铁矿石价格将上涨两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铁矿石价格将上涨两成(论文提纲范文)
(1)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对期货套期保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期货理论基础 |
(一)期货套期保值及时间序列分析 |
(二)期货国际化相关理论 |
(三)期货套期保值及国际化理论分析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期货套期保值的研究 |
(二)关于期货国际化的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二章 我国铁矿石现货期货市场基本情况 |
一、铁矿石现货市场基本情况 |
(一)我国铁矿石生产消费和进口情况 |
(二)铁矿石贸易定价机制 |
二、我国铁矿石期货基本情况 |
第三章 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动因、内容及套期保值问题分析 |
一、铁矿石期货国际化的原因和目的 |
(一)实施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原因 |
(二)铁矿石期货国际化的多阶段目的 |
二、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实施情况和业务调整方案 |
(一)铁矿石期货业务规则调整 |
(二)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实施情况 |
三、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后套期保值上的可能问题 |
(一)铁矿石期货波动率上升或影响套期保值能力发挥 |
(二)境外交易者数量偏少或使期货价格代表性不足 |
(三)铁矿石期货、现货价格产生逻辑不同 |
(四)主力合约价格不连续提高套期保值难度 |
第四章 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对套期保值的影响分析 |
一、数据来源选取和处理 |
(一)期货价格数据选取 |
(二)现货价格数据选取 |
(三)样本数据的处理和整理 |
(四)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 |
二、铁矿石期货套期保值模型及分析 |
(一)数据建模前检验 |
(二)套期保值静态模型 |
(三)套期保值动态模型 |
(四)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对套期保值影响总结 |
三、期货国际化政策评估 |
(一)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效率估计 |
(二)基于铁矿石和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效率比较 |
(三)期货国际化政策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开放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期货市场投资者教育 |
(二)扩大期货国际化品种 |
(三)优化“主力合约”现象 |
(四)期货市场参与主体应合理调整心态 |
三、本文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A钢铁企业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关系研究 |
1.2.2 期货价格预测研究 |
1.2.3 套期保值理论与策略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A钢铁企业套期保值需求分析 |
2.1 A钢铁企业概况 |
2.1.1 A钢铁企业经营绩效表现 |
2.1.2 A钢铁企业螺纹钢产购销状况 |
2.2 A钢铁企业螺纹钢利润及风险分析 |
2.2.1 螺纹钢成本分析 |
2.2.2 利润及敏感性分析 |
2.2.3 风险分析 |
2.3 影响螺纹钢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
2.3.1 宏观环境 |
2.3.2 供需关系 |
2.4 A钢铁企业套期保值动因 |
2.4.1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 |
2.4.2 A钢铁企业套期保值作用 |
2.5 套期保值方案设计思路 |
3 A钢铁企业螺纹钢套期保值方案研究 |
3.1 螺纹钢价格预测 |
3.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1.2 基于ARIMA模型的螺纹钢价格预测 |
3.2 ECM模型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3.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估计 |
3.2.4 套期保值绩效分析 |
3.3 A钢铁企业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方案 |
3.3.1 期货建仓阶段 |
3.3.2 保证金需求及资金风险预算 |
3.3.3 套期保值与对冲平仓分析 |
4 A钢铁企业铁矿石套期保值方案研究 |
4.1 铁矿石价格预测 |
4.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1.2 基于ARIMA模型的铁矿石价格预测 |
4.2 ECM模型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4.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估计 |
4.3 A钢铁企业铁矿石套期保值方案 |
4.3.1 期货建仓阶段 |
4.3.2 保证金需求及资金风险预算 |
4.3.3 套期保值与交割分析 |
5 套期保值方案评价和风险控制 |
5.1 套期保值效益预估 |
5.2 资金风险预测 |
5.3 现金流风险控制 |
5.4 市场风险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基础文献 |
1.2.2 中国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架构 |
2 中澳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
2.1 中国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
2.2 澳大利亚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
3 中澳能源产品贸易 |
3.1 煤炭 |
3.1.1 中澳煤炭贸易基础 |
3.1.2 煤炭:中澳能源贸易重头戏 |
3.1.3 影响因素与合作建议 |
3.2 石油 |
3.2.1 中澳石油资源禀赋与生产消费概况 |
3.2.2 中澳石油贸易实践 |
3.2.2.1 原油 |
3.2.2.2 液化石油气 |
3.3 液化天然气 |
3.3.1 中澳液化天然气贸易条件 |
3.3.2 液化天然气:中澳能源贸易新领域 |
3.3.2.1 大鹏项目:中澳天然气合作先锋和典范 |
3.3.2.2 高庚谈判:中澳天然气合作失败案例 |
3.3.2.3 中澳天然气合作迈上新台阶 |
3.3.3 影响因素 |
3.3.3.1 市场供需与燃气价格的波动 |
3.3.3.2 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博弈 |
3.3.3.3 澳大利亚国内的挑战 |
3.3.3.4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 |
3.4 铀矿 |
3.4.1 中澳铀矿贸易背景 |
3.4.1.1 国际铀矿与核电产业 |
3.4.1.2 中国铀矿资源与核电业发展 |
3.4.1.3 澳大利亚铀矿业与弃核能政策 |
3.4.2 铀矿:中澳能源贸易另一新领域 |
3.4.3 挑战与前景 |
4 中澳矿产品贸易 |
4.1 铁矿 |
4.1.1 中澳铁矿贸易基础 |
4.1.2 铁矿:中澳矿产贸易先驱和支柱 |
4.1.2.1 贸易关系的开启和相互依赖的初步形成(1973~1999) |
4.1.2.2 21世纪初期中澳铁矿贸易的飞速发展 |
4.1.3 激烈的价格之争 |
4.2 铜矿 |
4.2.1 中澳铜矿贸易动因 |
4.2.2 中澳铜矿贸易实践 |
4.3 铝矿产品 |
4.3.1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条件 |
4.3.2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实践 |
4.3.2.1 铝土矿 |
4.3.2.2 氧化铝 |
4.3.2.3 铝 |
4.3.3 挑战与机遇 |
5 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投资 |
5.1 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
5.2 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 |
5.2.1 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 |
5.2.2 中国大举投资澳矿的内因和外因 |
5.3 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 |
5.3.1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政策总体原则 |
5.3.2 澳大利亚外资审批制度框架 |
5.3.2.1 外资审批政策和法律框架 |
5.3.2.2 外资审查机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 |
5.3.3 六点准则和新版“外国投资政策” |
5.4 中国投资澳矿历程 |
5.5 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 |
5.5.1 双方的误解 |
5.5.1.1 澳方对中方的误解 |
5.5.1.2 中方对澳方的误解 |
5.5.2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
5.5.3 投资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 |
5.5.4 澳环保与原住民保护政策带来的挑战 |
5.5.5 来自其他投资者的竞争 |
5.6 能源技术合作投资 |
5.6.1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背景 |
5.6.1.1 相似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共同的目标 |
5.6.1.2 双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 |
5.6.1.2.1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
5.6.1.2.2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
5.6.1.3 丰沛的资源与优势互补 |
5.6.2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机制 |
5.6.3 中澳能源技术主要合作领域 |
5.6.3.1 新能源领域的联合研究 |
5.6.3.2 煤炭技术合作 |
5.6.3.3 太阳能领域合作 |
5.6.3.4 风能领域合作 |
6 结论 |
6.1 中澳资源合作总体特征 |
6.2 中澳资源合作对双方的意义 |
6.3 中澳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
6.4 中澳资源合作前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相关概念 |
1.2.1 政治风险 |
1.2.2 资源型海外投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说明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海外投资决定理论研究综述 |
2.2 海外投资国家风险研究综述 |
2.2.1 风险的结构和分类 |
2.2.2 风险因素的识别 |
2.2.3 制度基础研究 |
2.3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研究综述 |
2.3.1 海外投资与政治风险的关系 |
2.3.2 海外投资中的政治行为研究 |
2.3.3 海外投资中的政治租金研究 |
2.3.4 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研究 |
2.4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4.1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管理对象 |
2.4.2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管理方法 |
2.5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研究方法 |
2.5.1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定性评估方法 |
2.5.2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数理模型研究方法 |
2.6 简要的评论 |
2.7 本章小结 |
3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动态研究:机理和模型 |
3.1 本章研究思路 |
3.2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分析框架 |
3.2.1 共性政治风险 |
3.2.2 特殊政治风险 |
3.3 基本模型 |
3.3.1 企业最大化效用 |
3.3.2 消费和生产 |
3.3.3 政府行为偏好 |
3.4 均衡分析 |
3.4.1 企业产出 |
3.4.2 最优政治补偿 |
3.5 稳健性讨论 |
3.5.1 规模报酬递减的讨论 |
3.5.2 贸易壁垒的讨论 |
3.6 模型研究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4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实证研究 |
4.1 本章研究思路 |
4.2 作用机理和研究假设 |
4.2.1 海外投资与东道国政府治理水平 |
4.2.2 海外投资与母国政策 |
4.2.3 海外投资与资源属性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变量 |
4.3.2 研究样本 |
4.3.3 研究方法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5 实证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评估 |
5.1 本章研究思路 |
5.2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评估框架 |
5.2.1 政治制度与海外投资政治风险 |
5.2.2 政治敏感度与海外投资政治风险 |
5.2.3 资源约束与海外投资政治风险 |
5.3 中国石油企业的国家风险评估体系 |
5.3.1 东道国制度水平 |
5.3.2 政治敏感度 |
5.3.3 资源风险分散能力 |
5.4 实证样本、方法和结果 |
5.4.1 样本和方法 |
5.4.2 评估及分析 |
5.5 评估研究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案例研究 |
6.1 本章研究思路 |
6.2 中海油北美油气投资项目——在探索中前进 |
6.2.1 中海油的“优尼科之伤” |
6.2.2 中海油的非常规油气投资大捷 |
6.2.3 中海油北美油气投资案例的启示 |
6.3 中铝的海外并购之路——投资缘何舍近求远 |
6.3.1 中铝铩羽力拓——发达国家利益集团的联手扼杀 |
6.3.2 中铝弃购南戈壁——欠发达东道国的投资困境 |
6.3.3 中铝海外矿产并购案例的启示 |
6.4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经营阶段的政治风险 |
6.4.1 国有化风险 |
6.4.2 政府政策风险 |
6.4.3 政局不稳定和社会动乱风险 |
6.5 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阶段替代机制——案例经验 |
6.6 本章小结 |
7 总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理论进展 |
7.3 现实意义 |
7.4 局限和未来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统计 |
附录2 双边政治敏感度 |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以煤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研究意义 |
一、 中国从海外获取资源的现状 |
二、 日本从海外获取资源的成就及影响 |
第二节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研究评析 |
第四节 分析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理论工具 |
一、 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启示 |
二、 有关议价能力的理论及其综合 |
第二章 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 |
第一节 日本的政治体制简介及特点 |
一、 日本的政治体制简介 |
二、 日本的政治体制特点 |
第二节 日本的经济体制特点 |
一、 日本现代经济体制的源头 |
二、 战时经济体制的延续 |
三、 日本式经济体制的全面形成 |
四、 日本式经济体制的特点 |
第三节 日本的企业集团简介 |
一、 战前的企业集团——财阀 |
二、 战后的企业集团 |
第四节 企业集团与与日本政治的联系 |
一、 战前财阀与政治的联系 |
二、 战后企业集团与政治的联系 |
第三章 日本近现代从海外获取矿产资源的历史 |
第一节 原油的进口历史 |
一、 战前 |
二、 战后 |
第二节 煤炭的进口历史 |
一、 战前 |
二、 战后 |
第三节 铁矿石的进口历史 |
一、 战前 |
二、 战后复兴阶段 |
三、 高度成长期 |
四、 低增长期 |
第四节 铜矿石的进口历史 |
一、 1945 年~1960 年代前半段 |
二、 1960 年代后半段~1970 年代前半段 |
三、 1970 年代后半段~1980 年代 |
四、 1990 年代至今 |
第五节 日本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 |
一、 全面调查 |
二、 资本先行 |
三、 军事侵占后涸泽而渔式的掠夺 |
第四章 日本矿产资源保障体制 |
第一节 加强内部协作 |
一、 国家行为 |
二、 一站式支援机制 |
三、 企业间利益共同体 |
第二节 挑起供应端竞争 |
一、 贸易措施 |
二、 投资措施 |
第三节 主导谈判 |
一、 设定谈判规则和定价机制 |
二、 组成采购卡特尔 |
三、 掌握供给方信息 |
四、 善用贸易合同 |
五、 尽可能攫取附加值 |
第五章 煤铁案例 |
第一节 日本对煤铁的海外投资 |
一、 煤炭 |
二、 铁矿石 |
第二节 日本煤铁战略的效果 |
第六章 对中国的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形势下钢铁贸易商的产业链整合 ——以浙江宏运物资有限公司为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框架 |
2、宏观和行业背景分析 |
2.1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 |
2.1.1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全球经济形势 |
2.1.2 高通胀下的国内经济形势 |
2.2 钢铁行业发展状况 |
2.2.1 钢铁行业特点 |
2.2.2 钢铁业近3年发展现状 |
2.3 钢材上游原材料市场 |
2.4 钢铁下游消费市场 |
2.5 钢铁贸易商的竞争格局 |
2.5.1 钢铁流通行业呈现出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 |
2.5.2 钢铁贸易的主要竞争者 |
2.6 小结 |
3、浙江宏运的发展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
3.1 浙江宏运的发展历程 |
3.2 在政策紧缩/高通胀背景下,宏运面临的问题 |
3.2.1 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贸易商毛利空间 |
3.2.2 紧缩政策导致贸易商资金紧张 |
3.2.3 下游需求变动,对贸易商的售价形成压力 |
3.2.4 相比国有企业,民营钢铁贸易商面临更多的资金、人才和资源压力 |
4、浙江宏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 |
4.0 关于钢材贸易商转型的一些思考 |
4.1 建设浙江宏运公司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
4.1.1 钢铁贸易主业稳定发展 |
4.1.2 上下游一体化 |
4.1.3 分层分权的管控模式 |
4.2 具体发展措施和步骤 |
4.2.1 首先要建设钢铁贸易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
4.2.2 与上游钢厂建立股权关系 |
4.2.3 发展下游钢结构生产业务 |
4.2.4 积极开展钢材期货 |
4.3 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可行性 |
4.3.1 发展战略是围绕主业,进行相关业务多元化 |
4.3.2 钢铁贸易主业的稳定发展为宏运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
4.3.3 发展规划为发展战略实现提供了可行的步骤 |
4.3.4 钢铁生产和钢结构,与钢铁贸易经营具有相当高的协同效应 |
4.4 进行上下游一体化的风险提示 |
4.4.1 业务扩大后的管理问题 |
4.4.2 业务拓展的资金来源问题 |
5、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澳铁矿石价格将上涨两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对期货套期保值的影响研究[D]. 方栋钦.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A钢铁企业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方案研究[D]. 崔聪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总体景气趋向偏暖 工业品呈好转态势[N]. 董铮铮. 上海证券报, 2014
- [4]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D]. 杨佩桦.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5]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研究[D]. 王旋子. 浙江大学, 2013(08)
- [6]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以煤铁为例[D]. 宁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7]新形势下钢铁贸易商的产业链整合 ——以浙江宏运物资有限公司为例分析[D]. 杨立忠. 复旦大学, 2011(03)
- [8]节能减排直指钢企 钢铁量跌价涨[N]. 杜薇. 中华工商时报, 2010
- [9]铁矿石市场面临三重压力[J]. 赫荣亮. 中国金属通报, 2010(32)
- [10]大宗商品:面临价格资源双重压力[N]. 刘宝亮. 中国经济导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