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立即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张冲冲[1](2021)在《三种局部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唇颊组织滑行推进瓣(Bernard-Webster皮瓣)、Yu皮瓣和Karapandzic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远期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修复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满足纳入标准的的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病例共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为52~91岁,缺损范围为70~95%。按手术方式分为Bernard-Webster皮瓣组5例,Yu皮瓣组7例和Karapandzic皮瓣组8例。三组研究对象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常规治疗均相同。要求患者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不低于12个月,并根据制定的下唇临床修复效果评分表的评价标准,选取术后第12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术后远期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重建下唇的外观、功能和患者的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的皮瓣全部存活,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没有血肿、创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在美观方面,三组皮瓣在口角对称情况和红唇暴露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术后重建的下唇双侧口角基本对称,唇红协调自然。但在小口畸形情况中,采用Bernard-Webster皮瓣和Yu瓣重建的下唇中各有1例出现轻微的小口畸形,而采用Karapandzic瓣重建的下唇中3例有轻微的小口畸形,5例有中度的小口畸形,三组皮瓣术后的小口畸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尽管相较于Yu皮瓣组和Karapandzic皮瓣组术后功能较快恢复,Bernard-Webster瓣组患者中有4例(80%)在术后早期出现了某些类型的功能障碍(如:休息时流涎、喝水时有液体流出、张口困难、进食障碍、言语异常和/或主观神经感觉异常),但无一例患者出现唇或颏部完全麻木,并且术后30~45天,5例采用Bernard-Webster瓣的患者均能恢复正常饮食和口腔卫生。在术后第12个月的随访结果中,三组皮瓣的患者感觉功能基本恢复,言语、咀嚼、进食及表情无明显障碍,无口水外漏现象发生,三组皮瓣术后的远期唇功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90%(18/20)患者对术后效果非常满意,10%(2/20)患者对术后效果基本满意,其中Karapandzic皮瓣和Bernard-Webster皮瓣各有1例,三组皮瓣术后患者的远期满意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中老年患者的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的修复重建,采用Bernard-Webster皮瓣、Yu皮瓣和Karapandzic皮瓣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2、在美观方面,Karapandzic皮瓣组逊色于Bernard-Webster皮瓣组和Yu瓣组,常会有小口畸形情况发生,而Bernard-Webster皮瓣组和Yu瓣组一般可保持原有口裂的大小。3、在功能方面,尽管Bernard-Webster皮瓣组术后早期常会有不同程度功能异常,而Yu皮瓣组和Karapandzic皮瓣组术后功能很快得到恢复,但在远期功能三种皮瓣没有明显差异。4、综合分析,当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考虑局部皮瓣修复重建时,建议Yu皮瓣作为第一选择,Karapandzic皮瓣次之,Bernard-Webster皮瓣最后。
张庭婷[2](2021)在《某医院近10年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了解遵义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步探讨不同类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之间发病因素差异,以期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调查了近10年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1983例,将收集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唇腭裂类型及构成比:单纯唇裂(CL)为713例,占36.0%;单纯腭裂(CP)为568例,占28.6%;唇裂合并腭裂(CL+P)为702例,占35.4%。2.裂隙单双侧及构成比:单纯唇裂(CL)中,单侧:双侧=5.9:1;单纯腭裂(CP)单侧:双侧=62.1:1;唇裂合并腭裂(CL+P)单侧:双侧=2.5:1。3.裂隙左右侧及构成比:单侧唇裂中左侧:右侧=1.6:1。单侧唇裂合并腭裂左侧:右侧=1.8:1。4.性别构成比:总体资料的男女性别比为1.3:1,其中单纯唇裂(CL)为1.5:1,单纯腭裂(CP)为0.7:1,唇裂合并腭裂(CL+P)为2.0:1。5.民族构成:汉族唇腭裂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少数民族,占78.5%。6.出生月份及构成比:5、6、7月份出生的唇腭裂患者最少,即出生于夏季的患者少于其他季节。7.家族遗传史:本资料中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有184例,占9.3%;其中一级亲属占61.4%。8.地区分布及构成比:大部分唇腭裂患者居住在遵义地区,占68.0%。9.唇腭裂患者居住地及构成比:来源于城镇的有227例,占47.6%。来源于农村的有250例,占52.4%,农村:城镇=1.1:1。10.唇腭裂患者出生胎次:患者为第一胎次的有199例,占41.7%,第二胎次及以上的有278例,占58.3%。11.母亲怀孕时年龄及构成:将35-39岁组、≥40岁组看着高龄组,即母亲为高龄孕妇者共计57例,占12.0%。12.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文化程度均为低文化程度348例,占73.0%;高文化程度129例,占27.0%。13.唇腭裂相关的环境因素:母亲孕早期患病率为39.4%,以感冒为主,其中119例有服药史,占24.9%;母亲主动吸烟的只有12例,占2.5%;被动吸烟者有412例,占86.4%;严重妊娠反应者有147例,占30.8%;母亲有不良情绪者103例,占21.6%;母亲补充叶酸有305例,占63.9%;母亲怀孕之前三个月父亲有职业暴露者196例,占41.1%;父亲有吸烟者318例,占66.7%;父亲有饮酒者211例,占44.2%。结论:1.遵义地区唇腭裂患者中,单纯唇裂在唇腭裂类型构成中占多数;单侧唇腭裂多于双侧;左侧唇腭裂多于右侧;男性多于女性是该地区唇腭裂的性别差异,而单纯腭裂则为女性多于男性;出生于5、6、7月份的唇腭裂患者最少;CL及CL+P的发生中遗传因素作用比例均高于CP,且各类型唇腭裂中亲缘关系越近,越有可能遗传给后代;本资料中大部分患者分布于遵义地区,且农村的唇腭裂患者多余城镇。2.遵义地区与全国或其他地区相比,流行病学特点的特征性差异:遵义地区以单纯唇裂为主,而在全国或其他地区如广西地区则以唇裂合并腭裂为主,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域及不同人群之间唇腭裂各类型发生率有差异所导致。唇腭裂患者出生季节构成中,遵义地区出生于秋季最多,出生于夏季的最少,而我国东北地区则是出生于夏季所占比例最大,春、冬两季最少,这可能是由于相同月份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代表不同的气候变化。3.各类型唇腭裂患者中第二胎次及以上的构成比均大于第一胎次的构成比。高龄孕妇可能会增加本地区唇腭裂的患病风险。父母文化程度均为低文化程度明显多于高文化程度。CL与CL+P、CP与CL+P间孕早期母亲补充叶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不同类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间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许强[3](2021)在《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与腹股沟软组织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术后缺损的生存质量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桡侧前臂游离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与腹股沟软组织游离皮瓣(groin soft free flap,GSFF)即刻重建口腔癌切除术后缺损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接受两种重建手术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48例患者(30例RFFF和18例GSFF)的临床资料。在重建手术后12个月,我们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患者供区瘢痕情况,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UW-QOL)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14,OHIP-14)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性别(P=0.933)、年龄(P=0.080)、婚姻(P=0.598)、文化程度(P=0.441)、肿瘤位置(P=0.324)、病理类型(P=0.822)、T分期(P=0.963)、ASA分级(P=0.417)、颈淋巴结清扫范围(P=0.309)、辅助治疗(P=0.924)、皮瓣大小(P=0.731)、手术时间(P=0.376)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FFF组比GSFF组有更多接受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并且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具有显着性。VSS评分中,RFFF组在色素沉着和总分方面得分显着高于GSFF组。UW-QOL评分中,RFFF组在外观、肩膀、情绪方面得分显着低于GSFF组。OHIP-14评分中,RFFF组在心理不适、社会残障方面得分显着高于GSFF组。结论:通过对比两组的VSS、UW-QOL、OHIP-14得分显示,与RFFF相比,GSFF在供区瘢痕方面更为隐蔽美观,能为口腔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术后生存质量。
孙巧珍[4](2020)在《热化疗对口腔鳞癌细胞CRT及HMGB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究热疗(hyperthermia,HT)联合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化疗对口腔鳞癌CAL27、SCC-15及Tca8113细胞凋亡、细胞膜表面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表达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1,HMGB1)分泌的影响。研究方法:1.将细胞分组:(1)对照组:常规培养细胞,不经任何处理;(2)化疗组:工作浓度PYM处理细胞24h,37℃恒温培养;(3)热疗组(42℃):细胞置于42℃培养箱60min后,放回至37℃复温培养24h;(4)热化疗组(PYM+42℃):工作浓度PYM处理细胞并置于42℃培养箱60min后,放回至37℃复温培养24h。3株细胞均采用统一处理时间。2.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确定PYM工作浓度,以此浓度化疗或与热疗联合。3.采用Annexin V/PI联合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对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5.采用ELISA试验检测不同处理对HMGB1分泌的影响。研究结果:1.PYM工作浓度的确定:根据PYM作用24h对CAL27、SCC-15及Tca811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选定5μg/mL、5μg/mL及20μg/mL为工作浓度,以此浓度化疗或与热疗联合。2.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经单纯热疗、单纯化疗及热化疗处理后细胞凋亡比例较处理前均升高;热化疗组(PYM+42℃)细胞凋亡比例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及单纯热疗组。3.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经单纯热疗、单纯化疗及热化疗处理后CRT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化疗组(PYM+42℃)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率较单纯化疗组及单纯热疗组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经单纯热疗、单纯化疗及热化疗处理后HMGB1分泌均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化疗组(PYM+42℃)HMGB1分泌量较单纯化疗组及单纯热疗组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疗、PYM化疗及热化疗联合均可在诱导口腔鳞癌CAL27、SCC-15和Tca8113细胞凋亡的同时,促使CRT在细胞膜表面表达,并促进HMGB1的分泌。热化疗联合在凋亡诱导及促进细胞膜表面CRT表达与HMGB1分泌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热疗组及单纯化疗组。
朱晓雨[5](2020)在《游离皮瓣两种动脉吻合方式在重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游离皮瓣动脉端端吻合与动脉端侧吻合两种吻合方式重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病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游离皮瓣重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两种动脉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以及血流动力学上差异,为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游离皮瓣移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部创伤正颌外科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游离皮瓣重建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8例患者。依据术中动脉吻合方式的不同,13例患者采用动脉端侧吻合(ESA)纳入ESA组,25例患者采用动脉端端吻合(EEA)纳入EEA组。术前及术后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蒂部动脉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术中动脉吻合时间、皮瓣缺血再灌注时间、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因动脉危象致皮瓣坏死率和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SA组动脉吻合时间及皮瓣缺血再灌注时间大于EEA组(P<0.01);但两组在因动脉危象致皮瓣坏死率及血管危象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ESA组在术后1d,术后3d,术后7d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及血流量Q均大于EEA组(P<0.05)。结论:在游离皮瓣重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两种动脉吻合方式对皮瓣成活率及血管危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术后早期1-7天的血流动力学指标ESA优于EEA。进一步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证实了ESA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实用性及可靠性。
高策[6](2019)在《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MD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多学科小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协作诊治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资料,分析MDT模式在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口腔癌患者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参加口腔癌MDT会诊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口腔癌TMN分期,肿瘤位置,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MDT治疗方案等。根据患者口腔癌特征及全身情况,MDT协作制定局部和全身诊疗方案,总结患者综合诊疗实施方法和效果。结果:口腔癌患者60例次,均按MDT制定的相关诊疗方案,进行了不同的全身系统疾病相应治疗、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MDT为明确可耐受手术的45例(75%)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包括肿瘤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皮瓣转移修复术等;对34例(56.67%)合并高血压患者提出药物干预等控制在血压方案,经高血压治疗后术前血压均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13例(21.67%)合并冠心病患者提出完善冠脉螺旋CT血管造影等检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案,其中1例患者同期行冠脉搭桥术及肿瘤切除术,其余4例行PCI后再行肿瘤切除术;对2例(3.33%)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提出药物干预,安装临时起搏器等相关治疗意见;对23例(38.34%)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合理化控制血糖的方案,其中5例术前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8例患者术前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0例患者经我院以内分泌科牵头成立的“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专家小组”讨论后行胰岛素泵皮下植入控制血糖的具体方案;对19例(31.67%)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肺功能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其中2例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坠积性肺炎,根据痰培养结果更换抗生素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多学科小组中成员在口腔癌患者的诊疗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多学科会诊小组讨论后制定的诊疗方案,能为复杂的伴有全身系统疾病的口腔癌患者提供针对患者病情的个性化综合诊疗建议。通过多学科讨论,提高了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对全身疾病的认知及相关疾病的处理能力,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及合作。
谢韬[7](2019)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经验,分析术后游离组织瓣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提高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率。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行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术后组织缺损的18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例数据库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肥胖、血压、烟酒史、D-二聚体、糖化血红蛋白、组织瓣名称、修复部位、吻合静脉数、头颈部放疗史、化疗史、手术史、是否发生危象、术毕距发生血管危象的时间、发现危象距手术探查时间等可能影响组织瓣危象的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1880例患者中,男性1637例,女性243例,男女比例为6.74:1。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50.66岁。共制备1965块组织瓣,最常见的软组织瓣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占94.56%(1741/1965);最常见骨组织瓣为游离腓骨瓣,占95.96%(119/125)。结果:105块游离组织瓣发生术后血管危象并进行了手术探查和处理,危象发生率为5.34%(105/1965),37例通过手术探查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35.24%;68例坏死,全组总存活率为96.54%。静脉栓塞71例(67.62%),抢救成功33例(46.48%);动脉栓塞17例,占11.43%,抢救成功4例(23.53%),动静脉均栓塞17例(16.19%),均未抢救成功。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吸烟、高D-二聚体、高糖化血红蛋白、头颈部放疗史、头颈部手术史、口底修复、吻合静脉数是影响组织瓣危象的危险因素;年龄不是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年龄超过60岁患者危象组织瓣抢救成功率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D-二聚体升高、口底修复、吻合静脉数是影响组织瓣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瓣发生血管危象的时间为术后40分钟至第9天,术后24小时内发生组织瓣危象病例共69例,抢救成功率47.83%(33/69),术后超过24小时发生组织瓣血管危象病例共36例,抢救成功率11.11%(4/36)。发现血管危象到手术探查抢救组织瓣的时间为0.6小时至36小时,≤6小时者抢救成功率为55.0%,>6小时者抢救成功率为8.89%,超过18小时的组织瓣全部坏死。结论:(1)游离组织瓣静脉危象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动脉危象;(2)吻合静脉数、肥胖、D-二聚体升高、组织瓣修复口底是游离组织瓣发生血管危象的危险因素;(3)血管危象发现于术后24小时内、待探时间小于6小时的危象组织瓣抢救成功率较高。
史杰[8](2019)在《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和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下唇癌是累及唇红黏膜及口角的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为主,腺癌相对较少。关于下唇癌的治疗,临床上首要采用手术治疗。公元前1000年至今,即使有200多种方法被用来修复唇缺损,但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类型唇缺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的保存及利用剩余组织,修复下唇外形,恢复唇部功能,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的(1)调查下唇癌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范围、修复方法等特点并分析。(2)观察术后下唇形态及功能恢复的效果,为合适的修复方案提供依据。(3)在下唇缺损修复的基础上,尽可能最大地恢复唇癌患者下唇的功能和形态,总结下唇癌切除后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及齐鲁医院接受下唇癌手术治疗的病例,记录性别、年龄、缺损大小、手术方法的选择等,通过对比术前术后照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获得相应信息。根据手术后下唇形态和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估以及患者术后满意程度的高低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1)37例下唇癌病例中根据统计男性为24例,女性为13例,男女比例为1.85:1。总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47岁,最大的为93岁,平均年龄为66岁。唇癌切除后缺损宽度小于1/3的患者10例,1/31/2下唇缺损的患者10例,1/22/3下唇缺损的患者11例,缺损宽度大于2/3的患者6例。采用拉拢缝合法的患者17例,Estlander法的患者5例,改良型Bernard法的患者11例,颊部扇形瓣修复患者4例,其中1例术后二期行口角开大术。(2)缺损宽度小于三分之一时采用直接拉拢缝合法,术后满意度最高;缺损宽度大于三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时,采用改良型Bernard法和Estlander皮瓣法者手术满意度均较高,靠近口角者更倾向采用Estlander皮瓣法,直接拉拢缝合法满意度差;缺损宽度大于二分之一,小于三分之二时,直接拉拢缝合法效果差,采用改良型Bernard法者满意度高;缺损宽度大于三分之二时,相比较颊部扇形瓣修复法,患者更接受改良型Bernard法。(3)下唇缺损宽度>1/3时,相比于下唇的外形,患者对功能满意度差,其更注重下唇功能的恢复。结论(1)下唇癌好发于男性,且6079岁患者为主。(2)唇癌患者年龄普遍较大,相比于美观,其更注重术后功能的恢复。(3)下唇癌病变切除后缺损范围大小影响手术预后效果,应个性化手术设计。(4)缺损宽度小于1/3时,可选用拉拢缝合法;缺损宽度为1/31/2时,改良型Bernard法和Estlander皮瓣法均可采用;缺损宽度大于1/2时,修复方法可选用改良型Bernard法。
郭永玉[9](2018)在《V型切除同期双侧口角开大术治疗下唇癌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介绍V型切除同期双侧口角开大术的具体方法,评估此种方法在下唇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下唇癌患者,使用V型切除同期行口角开大术进行治疗。术后并进行随访,评估V型切除同期行双侧口角开大术的修复效果。结果:收集的8例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为53-87岁。肿瘤直径皆占下唇长1/2-2/3之内。手术方式皆为V型切除同期双侧口角开大术。该术式简单,一次性成形。术后均进行随访。术后第1、3、6个月,医生评估唇的外形、局部感觉、张口度、发音及咀嚼功能。记录患者满意度及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及转移。形态功能方面:Ⅰ级:唇外形及比例美观、口角形态、唇部运动、发音及咀嚼功能均恢复良好。Ⅱ级:唇部运动、语言及咀嚼功能均恢复良好,唇外形及比例、口角形态轻微异常。Ⅲ级:唇外形及比例、口角形态明显异常,唇部运动、发音及咀嚼功能轻微受限。Ⅳ级:唇外形及比例、口角形态严重异常,唇部运动、发音及咀嚼功能受限。8例患者术后最短随访6个月,最长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及转移,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第一个月随访:有5例Ⅱ级,3例Ⅲ级。患者第一个月自我评价:1例非常满意,4例比较满意,3例基本满意。第三个月随访:1例Ⅰ级。6例Ⅱ级。1例Ⅲ级。患者第三个月自我评价:2例非常满意,4例比较满意,2例基本满意。第六个月随访:2例Ⅰ级。5例Ⅱ级。1例Ⅲ级。患者第六个月自我评价:3例非常满意,4例比较满意,1例基本满意。结论:V形切除同期双侧口角开大术术式简单易行,一次性即可成形,不需要二期手术,在下唇癌临床应用效果显着,是一种可靠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贾晓玲[10](2009)在《不同程度唇缺损的个性化修复 ——临床回顾及研究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唇是面部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唇组织的缺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面容,而且会导致患者进食障碍、涎液外漏、语言不清、表情怪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唇缺损的主要原因有各种良恶性肿瘤、脉管畸形切除术后,外伤,灼伤或感染所致,可形成不同程度、类型的缺损畸形和功能障碍。唇缺损的常用修复方法有:直接拉拢缝合术、鼻唇沟组织瓣转移术、唇交叉组织瓣转移术、唇颊组织瓣滑行推进术、扇形颊瓣转移术、远位皮瓣修复术等。临床上需根据缺损病因及组织缺损性质、范围,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加以整复。对如何选用最佳整复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术后面部畸形一直是颌面部缺损修复重点的研究课题。我科自2000年~2009年收治了不同原因不同程度唇缺损的患者共108例,对传统的手术修复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采用了多种不同的个性化手术方法来修复,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修复效果,现进行回顾总结和讨论。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唇缺损的修复方法,对各种手术方法及利弊进行分析以获得唇缺损的个性化设计。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2000年1月~2009年1月)108例接受唇缺损修复(不包括唇裂)的病例。通过查阅病例资料、电话随访、门诊复查、术前术后对比照片等手段获取所需的信息。结果:我科在唇交叉组织瓣术式上进行改良后的下唇带血管复合组织瓣修复半侧波及口角的上唇缺损,术后唇形态和功能恢复好;在鼻唇沟岛状皮瓣上进行改良后的双面动脉蒂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单侧上唇缺损术后皮瓣成活率高,与缺损组织质地相近,美观效果好;在Bernard手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术,设计出的4种滑行组织瓣,分别用于上唇半侧全层缺损、下唇1/2缺损、下唇2/3以上缺损及波及一侧口角的下唇缺损修复,解决了传统修复术式修复上下唇大部缺损术后继发小口畸形,口唇严重偏斜、疤痕明显和需二次手术等问题:术后形成的唇外形基本接近正常,其高度、厚度、口腔前庭沟的深度均无明显的变化,术后唇部功能和外形令人满意;利用舌瓣修复下唇全唇缺损避免了传统修复方法术后小口畸形,唇红形态不美观的弊端。结论:我科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唇缺损的患者术前进行精心的手术设计,在传统的手术方式上进行改良,采用个性化修复方法。对接收诊治的病人进行术前与术后照片的对比及随访,结果显示改良后的修复术式术后患者唇功能和形态均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
二、36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立即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6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立即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局部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纳入标准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2.1.3 一般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2.1 技术路线图 |
2.2.2 术前准备 |
2.2.3 原发灶切除 |
2.2.4 皮瓣设计、切取及转移 |
2.2.5 术后处理 |
2.3 术后随访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及具体随访结果 |
3.2 三组皮瓣基本资料及具体随访结果对比 |
第4章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唇部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
5.2 Bernard-Webster皮瓣重建下唇的优势和局限 |
5.3 Yu皮瓣重建下唇的优势和局限 |
5.4 Karapandzic皮瓣重建下唇的优势和局限 |
5.5 其他下唇大范围缺损的重建方法及其各自优势和局限 |
5.6 不足与展望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下唇缺损修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某医院近10年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妇叶酸缺乏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3)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与腹股沟软组织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术后缺损的生存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
2.2 问卷及数据收集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3.2 温哥华瘢痕量表 |
3.3 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 |
3.4 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 |
3.5 临床参数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术后缺损的生存质量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热化疗对口腔鳞癌细胞CRT及HMGB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培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技术路线 |
2.2 口腔鳞癌细胞的培养 |
2.3 CCK-8 细胞增殖实验确定平阳霉素工作浓度 |
2.4 细胞热疗处理 |
2.5 Annexin V/PI联合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2.6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 |
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HMGB1分泌的影响 |
2.8 数据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游离皮瓣两种动脉吻合方式在重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术前超声准备 |
1.2.2 手术过程 |
1.2.3 术后评估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1 EEA组与ESA组动脉吻合时间的比较 |
1.2 EEA组与ESA组皮瓣缺血再灌注时间的比较 |
1.3 EEA组与ESA组术后动脉危象发生率、静 脉危象发生率、因 动脉危象致皮瓣失败率 |
1.4 EEA组与ESA组完全成活皮瓣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1.5 血管危象组皮瓣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讨论 |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游离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
1.2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蒂部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1.3 动脉端端吻合与动脉端侧吻合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1.4 研究不足之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MD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的病例资料来源 |
2 肿瘤原发位置判断 |
3 术前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
4 多学科联合会诊 |
5 多学科会诊后处理 |
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原发肿瘤位置 |
3 术前全身系统性疾病 |
4 MDT制定的诊疗计划 |
5 MDT围手术期针对系统疾病的处理 |
讨论 |
1 口腔鳞状细胞癌原发肿瘤的治疗 |
2 围手术期全身系统疾病的治疗 |
3 影像学、病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专家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收集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2 临床资料 |
2.3 手术情况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游离组织瓣的制备及微血管吻合 |
2.3.3 术后处理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游离组织瓣血管危象 |
3.1.1 组织瓣危象的发生 |
3.1.2 危象组织瓣的抢救 |
3.1.3 组织瓣危象的原因 |
3.1.4 组织瓣坏死后处理 |
3.2 影响组织瓣危象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单因素分析 |
3.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3.2.2 烟酒史 |
3.2.3 基础疾病 |
3.2.4 吻合静脉数及修复部位 |
3.2.5 既往史 |
3.3 影响游离组织瓣危象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
3.4 发生血管危象时间及手术探查时间 |
第4章 讨论 |
4.1 游离组织瓣的应用 |
4.2 游离组织瓣血管危象 |
4.2.1 血管危象发生机制及现状 |
4.2.2 静脉危象 |
4.2.3 动脉危象 |
4.3 影响组织瓣血管危象发生的因素 |
4.4 组织瓣危象时间 |
4.4.1 术毕到发现组织瓣危象的时间 |
4.4.2 待探时间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和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V型切除同期双侧口角开大术治疗下唇癌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手术方法 |
2.3.2 术后处理 |
3 结果 |
3.1 复发及转移 |
3.2 术后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不同程度唇缺损的个性化修复 ——临床回顾及研究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正文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个人简历 |
四、36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立即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局部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临床分析[D]. 张冲冲. 南昌大学, 2021(01)
- [2]某医院近10年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张庭婷.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与腹股沟软组织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术后缺损的生存质量比较[D]. 许强.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热化疗对口腔鳞癌细胞CRT及HMGB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巧珍. 青岛大学, 2020(01)
- [5]游离皮瓣两种动脉吻合方式在重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对比分析[D]. 朱晓雨.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MD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高策. 青岛大学, 2019(02)
- [7]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分析[D]. 谢韬. 南华大学, 2019(01)
- [8]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和回顾分析[D]. 史杰. 山东大学, 2019(09)
- [9]V型切除同期双侧口角开大术治疗下唇癌的临床应用[D]. 郭永玉.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10]不同程度唇缺损的个性化修复 ——临床回顾及研究总结[D]. 贾晓玲. 浙江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