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瓜对低温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聂鑫淼[1](2021)在《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不耐低温,对冷敏感。嫁接是提高黄瓜耐冷性的重要农艺技术。但是,采用耐冷性强的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其果面蜡粉多、商品性下降,因此,生产中以去果面蜡粉能力强的白(黄)籽南瓜为砧木嫁接黄瓜的比例越来越大。研究表明,砧木去果面蜡粉能力与硅吸收分配相关,去果面蜡粉能力强的砧木减少了嫁接黄瓜对硅的吸收。由于硅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对逆境胁迫的抗性,因此,采用去果面蜡粉能力强的砧木嫁接黄瓜减少植株硅吸收通常会导致植株耐冷能力下降,但关于硅和砧木类型影响嫁接黄瓜耐冷性的差异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新泰密刺’自根黄瓜(Z)、去果面蜡粉砧木‘黄诚根2号’嫁接黄瓜(H)和不去果面蜡粉砧木‘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Y)为试材,通过加硅和无硅处理,比较幼苗生长量、电解质渗漏率及渗调物质含量、抗氧化系统变化,并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揭示砧木类型和硅营养对黄瓜耐冷性的影响,以期为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指导。1.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黄瓜幼苗冷害指数增加,不同硅营养水平和砧木类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加硅明显降低了自根和嫁接黄瓜幼苗的受冷害程度,以Z耐冷性提高最明显,H效果最差;无论加硅与否,冷害指数均为Z>H>Y,嫁接提高了黄瓜幼苗的耐低温能力,且Y的作用大于H。砧木提高黄瓜耐冷性的作用大于硅营养。2.与正常生长条件下相比,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生长受抑,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加硅和嫁接均降低了低温下幼苗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嫁接缓解低温胁迫的作用大于硅营养,Y的作用大于H。3.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黄瓜的电解质渗漏率(EL)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加硅降低自根和嫁接黄瓜电解质渗漏率,增加脯氨酸含量,以Z变化最明显;与Z相比,H和Y电解质渗漏率较低,脯氨酸含量较高,以Y变化更明显。4.低温逆境下,黄瓜叶片丙二醛含量不断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续增加。加硅后,嫁接和自根黄瓜的丙二醛含量明显减少,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无论加硅与否,丙二醛含量均为Z>H>Y,抗氧化酶活性相反。5.转录组测序获得低温胁迫下Z、H、Y加硅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Z有433个DEGs,其中274个上调、159个下调,H有490个DEGs,其中135个上调、355个下调,Y有368个DEGs,其中85个上调、283个下调。硅诱导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MYB44、MYB86、bHLH30、bHLH67、bHLH157、ERF003、ERF54、ERF69、ERF110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防御反应、脱落酸信号传导、乙烯及生长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等途径。6.与Z相比,H有412个DEGs,其中264个上调、148个下调,Y有1217个DEGs,其中679个上调、538个下调。嫁接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ABR1、JUB1、bHLH84、TINY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次生代谢、渗透调节、脯氨酸生物合成、抗氧化系统等途径。
杨世春[2](2021)在《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光抑制保护和离子吸收分配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实际生产中,由于冬季的严寒和春季的倒春寒等原因,许多对低温敏感的重要园艺作物[如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常遭受亚低温胁迫,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因此,开辟抗亚低温胁迫的新思路,寻找新方法是当务之急。研究表明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可以增强番茄对亚低温的耐性,但具体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低温敏感型番茄品种‘金棚1号’幼苗为试材,探究外源ALA对番茄亚低温胁迫下的光抑制保护作用和矿质元素吸收转运的影响,以期丰富ALA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ALA增强了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的叶黄素循环,缓解了亚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叶片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的破坏。在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的PSII的实际量子产量[Y(Ⅱ)]、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Ⅱ)]、PS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Ⅰ)]、PSI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Ⅰ)]和PSI最大光氧化态P700含量(Pm)均受到抑制,非光化学淬灭(NPQ)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均升高。亚低温下外源施用ALA促使番茄幼苗叶片Y(Ⅱ)、Fv/Fm、ETR(Ⅱ)、Y(Ⅰ)、ETR(Ⅰ)和Pm显着回升,显着缓解了PSII和PSI受到的光抑制。亚低温处理增加了玉米黄质(Z)和叶黄素库(V+A+Z)的含量,提高了脱环氧化速率[(A+Z)/(V+A+Z)],上调了PSII的CP43叶绿素脱辅基蛋白基因(psbC)、D2蛋白基因(psbD)、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大亚基基因(rbcL)、RuBP小亚基基因(rbcS)表达,抑制了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基因(VDE)及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ZE)表达;而亚低温下外源施用ALA则进一步显着增加了Z和V+A+Z的含量、提高了(A+Z)/(V+A+Z);显着下调了psbC、psbD、rbcL、rbcS基因表达,显着地上调了VDE及ZE基因表达。表明在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能够通过增强叶黄素循环来保护PSII和PSI免遭光抑制破坏,从而缓解低温对幼苗光合机构的破坏和对电子传递的抑制,提高幼苗自身抗亚低温能力,进而维持了非光化学淬灭、光化学淬灭及热耗散三种能量耗散方式的平衡,促进亚低温下光能向光化学淬灭途径转移进入到光合产物中去。2.外源ALA缓解了亚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根系生长和形态结构的伤害。亚低温胁迫会破坏番茄幼苗的根系形态结构,使根系活力、根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而外源ALA能够消除亚低温对根系形态结构的不良影响,显着提高了番茄幼苗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促进根尖数及根分支数的发生,显着提高了番茄幼苗在亚低温胁迫下的根系活力,减小根系中的丙二醛含量和根系相对电导率,同时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总之,亚低温下预喷ALA能够提高根系活力,提高根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根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减少因亚低温胁迫而产生的活性氧对番茄幼苗根系细胞的伤害,进而有效缓解亚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增强番茄幼苗根系对亚低温的抗性。3.外源ALA能够缓解亚低温对番茄幼苗元素转运及分配的抑制。在亚低温胁迫下,新叶、老叶、根和茎中的干物质含量显着降低,其中根部受抑最严重,N、P、K、Fe、Mg、Ca元素向地上部(尤其是叶幼嫩部位)转运受阻。在亚低温胁迫前预喷施外源ALA,番茄幼苗新叶的生长受抑情况得到显着缓解,地上部分(新叶、老叶和茎)N含量、叶部P含量、植株整体的K含量、整体Fe含量、叶Mg含量、根Mg含量及叶Ca含量显着提高,降低了N在老叶中的分配率,提高了P和K在新叶中的分配率,Fe、Mg和Ca在根和茎中的分配率显着降低,在叶片中的分配率显着提高。综上所述,亚低温胁迫下,外源预喷施ALA通过增强叶黄素循环对番茄叶片PSII和PSI起到了光抑制保护作用,增强番茄根系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解亚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结构的破坏和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促进亚低温胁迫下营养元素向番茄幼苗地上部分的吸收转运。
张俊峰[3](2020)在《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生理及分子响应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低温弱光是设施园艺反季节蔬菜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环境胁迫,在植物的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辣椒是设施反季节蔬菜生产的主要栽培作物,国内辣椒种植面积2018年已超3200万亩,约占全世界辣椒种植面积的21.4%,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9.3%;辣椒的生长发育极易受低温弱光逆境的伤害,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研究提高辣椒抗低温弱光性能对于保障国内辣椒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和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弱光条件(15℃/5℃,100μmol·m-2·s-1),外源预喷施褪黑素(200μmol·L-1),设置对照(CK)、对照+褪黑素(CK+M)、低温弱光(LL)、低温弱光+褪黑素(LL+M)4个处理,研究了褪黑素对辣椒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性能、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内源激素、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响应,并通过转录组测序解析褪黑素缓解辣椒低温弱光胁迫的分子机制,为下一步外源褪黑素在辣椒生产中缓解低温弱光逆境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通过对辣椒幼苗外部形态的观察,24h时,低温弱光(LL)处理的植株叶片明显萎蔫失水,低温弱光+褪黑素(LL+M)处理的植株叶片失水萎蔫不严重。7d处理后,LL+M处理与LL处理比较,LL+M处理的植株茎粗、叶片数、地上干鲜重和地下干鲜重等指标显着高于LL处理,且蒸腾速率增加了288.71%(P<0.05),气孔导度增加了102.75%(P<0.05),净光合速率增加了254.17%(P<0.05),胞间CO2浓度降低了21.66%(P<0.05)。LL处理的叶绿素a、b、a+b、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低于CK,LL+M处理的叶绿素a、b、a+b、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LL处理。叶片叶绿素荧光成像可以清晰的看出,4个处理在经过7d后受到的伤害程度不同,Fo、Fm、Fv/Fm三个指标都表现出LL处理受到的损伤程度最重,LL+M处理受伤害程度轻,CK+M处理与CK差异不明显;LL和LL+M处理的q L、q P、YⅡ、ETR显着低于CK,q N、NPQ显着高于CK,LL+M处理的q L、q P、YⅡ、ETR显着高于LL处理,q N、NPQ显着低于LL处理,可见外源喷施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低温弱光逆境对辣椒植株生长和光合能力的伤害程度。(2)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LL和LL+M处理的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则持续升高,内源激素IAA、ZT、GA3含量持续降低,ABA含量持续升高。处理7d后,LL和LL+M处理的CAT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SOD、POD、H2O2、O2·-先升高后降低,但均不能恢复到CK水平。LL和LL+M处理的SOD、POD、H2O2、O2·-显着高于CK,CAT显着低于CK,LL+M处理的SOD、POD、H2O2、O2·-显着低于LL处理,CAT显着高于LL处理;LL处理的IAA、ZT、GA3含量显着低于对照,AB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LL+M处理的IAA、ZT、GA3、ABA含量与LL处理差异显着,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可以看出褪黑素可以缓解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的伤害作用,正向调节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各指标的活性或含量。(3)处理7d后,LL和LL+M处理的As A、As A/DHA、GSH、GSH/GSSG先降低后升高,DHA、GSSG先升高后降低,但均不能恢复到CK水平。LL和LL+M处理的DHA、GSSG显着高于CK,As A、As A/DHA、GSH、GSH/GSSG显着低于CK,LL+M处理的DHA、GSSG显着低于LL处理,As A、As A/DHA、GSH、GSH/GSSG显着高于LL处理;LL+M处理的AAO、APX、MDHAR、DHAR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LL处理的AAO、APX酶活性与对照比较显着降低,MDHAR、DHAR酶活性则显着升高;LL+M处理的MDHAR和DHAR酶活性显着高于LL处理;表明低温弱光逆境能增加或降低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褪黑素可以缓解低温弱光的伤害程度,正向调节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4)通过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性能、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内源激素、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等指标分析,CK与CK+M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即正常生长条件下外源喷施褪黑素对辣椒的生长发育没有显着影响(P<0.05)。(5)基于前期生理生化指标的试验结果,转录组分析时设置了对照(CK)、低温弱光(LL)、低温弱光+褪黑素(LL+M)3个处理,通过对褪黑素处理的低温弱光胁迫辣椒幼苗叶片分不同时间点采样,利用Illumina Hiseq4000平台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表明,对CK、LL、LL+M处理后0h、6h、12h、24h、48h及168h的辣椒幼苗叶片,提取总RNA,构建了54个c DNA文库;共获得2,380,892,332条Raw reads,产生测序获得350.68G高质量序列,过滤后剩余2,337,948,108条Clean reads;Q20≥97.5%,Q30≥91.37%;GC含量在42.26%-43.48%之间。(6)与LL相比,LL+M处理在0h、6h、12h、24h、48h、168h分别有差异基因4666(上调2332,下调2334)、4865(上调2450,下调2415)、2260(上调1276,下调964)、1981(上调841,下调1140)、4511(上调2415,下调2096)、1435(上调891,下调544),分别显着富集到14、42、12、14、13、26个GO terms和2、15、4、10、2、2个KEGG通路中。光合作用相关的14个差异基因均为上调表达,其中9条基因编码PSⅡ反应中心,4条基因编码PSI反应中心;碳代谢相关的31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5个上调表达,16个下调表达,与蔗糖代谢相关的2个基因均上调表达,与葡聚糖和葡萄糖代谢相关的9个基因中7个上调表达2个下调表达,与水解酶蛋白合成相关的5个基因中1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与磷酸及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相关的6个基因中2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与木糖苷酶活性相关的3个基因全部下调表达;糖代谢相关的6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与水解酶蛋白合成相关的5个基因中XTH10基因上调表达,XTH22、XTH30、LOC107864353和XTH28等4个基因下调表达,与纤维素蛋白合成相关的CSLG2基因上调表达;抗氧化活性相关的1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8个上调表达,5个下调表达,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关的10个基因中7个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与类囊体腔内蛋白合成相关的CLEB3J9基因上调表达,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关的SODA基因下调表达,与NADPH氧化酶活性相关的RBOHE基因下调表达。(7)褪黑素处理后,光合作用、碳代谢、淀粉和糖代谢、激素代谢、谷胱甘肽循环和抗坏血酸循环等抗氧化代谢途径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对缓解辣椒低温弱光胁迫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生物学机制分子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马超[4](2020)在《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生长、氮素吸收及代谢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生长对氮素的依赖性很强,氮素过多或缺乏都会限制黄瓜的生长和发育,保持氮素供给总量定额而变换氮素形态是影响植株生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混合态铵硝氮素比单一铵或硝态氮更能促进植物生长,但酰胺态氮与其它氮素形态的混合利用及其内在酶和分子机制罕有报道,硝铵混合氮素中增加铵态氮比例能否缓解亚低温对黄瓜幼苗氮素吸收代谢的不利影响,其作用机制也尚不明确。本文通过黄瓜苗期亚低温胁迫下保持氮素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用铵态氮部分替代硝态氮进行增铵试验[以100%NO3-为对照,25%NH4+、50%NH4+、75%NH4+、100%NH4+为处理],黄瓜成株期适温下在铵态氮和硝态氮中分别配施等量酰胺态氮等氮素形式变换[100%NH4+、100%NO3-、100%CO(NH2)2、50%NH4++50%CO(NH2)2、50%NO3-+50%CO(NH2)2、50%NO3-+50%NH4+共6种等量氮素],研究不同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生长代谢、氮素吸收代谢相关酶和基因的影响,结果如下:1.酰胺态氮配施增加了黄瓜生物量,促进了生物量向果实的分配,提高了植株总氮量和蛋白质等含量。黄瓜成株期保持氮素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变换氮素形式的方式,NO3--N等量配施CO(NH2)2和NH4+-N等量配施CO(NH2)2均提高了谷氨酸、瓜氨酸、蛋白质、叶绿素和氮的含量,并增加了生物量(干物质量),而且更大比例的生物量分配到果实中,结果提高了产量,NO3--N等量配施CO(NH2)2还降低了黄瓜硝酸盐含量,50%NO3--N+50%CO(NH2)2配施适于黄瓜成株期。同时,对矿质元素分析发现NH4+-N促进了黄瓜对P和Fe元素的吸收而不利于K、Ca、Mg的吸收,NO3--N不利于黄瓜对P和Fe的吸收却显着增强了K、Ca、Mg的吸收,配施酰胺态氮等混合态氮素可在一定程度促进黄瓜对P、K、Ca、Mg、Fe的均衡吸收,而且Ca、Mg元素在叶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在根、茎、果中的含量。2.酰胺态氮配施促进了氮素代谢的硝态氮还原、酰胺态氮水解及GS-GOGAT循环。NO3--N等量配施CO(NH2)2后硝态氮还原基因Cs NR-2、Cs NR-3、Cs Ni R,酰胺态氮水解基因Cs US-2,谷氨酸循环基因Cs GOGAT-1-1、Cs GS-4此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表明酰胺态氮配施可以诱导上调氮代谢基因的表达;NH4+-N等量配施CO(NH2)2后,酰胺态氮水解基因Cs US-2,谷氨酸循环基因Cs GOGAT-2-2、Cs GS-4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说明酰胺态氮配施可促进氮代谢基因的表达。而且,NO3--N等量配施CO(NH2)2和NH4+-N等量配施CO(NH2)2均可提高谷氨酸循环中GOGAT、GS酶活性和酰胺态氮代谢中UR酶活性,并增加了氮素代谢的氨基酸途径。3.铵态氮与硝态氮等量配施促进了黄瓜幼苗枝叶和根系生长,提高了逆境保护物质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MDA含量,增强了黄瓜幼苗亚低温耐性。通过黄瓜苗期亚低温处理14 d中保持氮素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用铵态氮部分替代硝态氮试验发现,亚低温下黄瓜幼苗生长所需的最适铵态氮比例为50%,较适温条件下最适铵态氮比例25%有所增加。亚低温下黄瓜幼苗的根系构型参数根体积、根长和根系分支数均随铵态氮比例先增大后减小,50%的铵态氮时最大;铵态氮比例越大时植株根冠比越小,但根系活力越大。通过分析蛋白质、脯氨酸和丙二醛发现,亚低温胁迫7 d的黄瓜叶片脯氨酸、胁迫7 d及14 d的蛋白质含量均随铵态氮比例先增大后减小,而胁迫7 d及14 d的丙二醛含量均随铵态氮比例先减小后增大,50%铵态氮处理时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最大,丙二醛含量值最小,表明50%增铵处理增强了黄瓜幼苗对亚低温的耐性。4.通过氮素吸收转运基因、硝态氮还原基因、谷氨酸循环基因及质膜ATP基因表达分析,揭示了增铵处理促进氮素吸收代谢提高黄瓜亚低温耐性的机制。亚低温胁迫下50%增铵时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Cs NRT1.3、Cs NRT1.5,铵态氮转运蛋白基因Cs AMT1.1表达量上调,促进了氮素的吸收转运;增铵50%诱导了谷氨酸循环途径中的谷氨酸合成基因Cs GOGAT-1-2、Cs GOGAT-2-1、Cs GOGAT-2-2、谷氨酰胺合成基因Cs GS-2、Cs GS-3、Cs GS-4、谷氨酸脱氢基因Cs GDH-2、Cs GDH-3共8个基因表达上调从而促进氮素代谢;增铵诱导了根系中PM H+-ATP质子泵基因Cs HA2、Cs HA3基因表达上调,进而维持亚低温下氮素跨膜运输;胁迫14 d后24个基因中的16个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该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这些基因在根系中的显着响应从而快速吸收同化氮素。综上,黄瓜对氮素形态的需求因温度和生育时期有所不同。黄瓜成株期适温下50%硝态氮配施等量酰胺态氮可促进氮素代谢,干物质向果实的分配比例增大,生物量和产量提高;苗期遇亚低温胁迫以50%硝态氮配施等量铵态氮能上调氮素吸收代谢基因和质膜ATP基因表达促进氮素转运同化,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增强了亚低温耐性,从而促进了幼苗生长。
冯改利[5](2020)在《硅和砧木影响嫁接黄瓜抗冷性的生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Cucumis sativus L.)属于冷敏感植物,嫁接能够缓解低温造成的伤害,但是不同的砧木嫁接黄瓜的抗冷性不同。硅能够增强植物对低温胁迫的抗性,嫁接黄瓜去果面蜡粉能力不同的砧木硅吸收能力存在差异。然而,硅和砧木与嫁接黄瓜抗冷性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试验选用吸硅能力较弱的‘黄诚根2号’和吸硅能力较强的‘云南黑籽南瓜’为砧木嫁接‘新泰密刺’黄瓜,并分别进行加硅(1.7 mmol/L)和不加硅处理,研究了外源硅和不同类型砧木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内源激素和硅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4 d后,不加硅和加硅处理的嫁接和自根黄瓜的鲜重、干重、株高、茎粗、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增加,但加硅处理的嫁接和自根黄瓜的生长量和结构参数均优于不加硅处理;嫁接黄瓜的生长量和叶片结构参数均优于自根黄瓜,但在两种硅处理下差异不显着,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抗冷性最强。2.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不加硅和加硅处理的嫁接黄瓜和自根黄瓜幼苗叶片的电解质渗漏率(EL)、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持续升高,加硅处理黄瓜的EL低于不加硅处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高于不加硅处理,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变化较大;嫁接黄瓜的EL低于自根黄瓜,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高于自根黄瓜,且在加硅条件下变化较显着,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增强黄瓜抗冷性作用较大。3.低温胁迫后,不加硅和加硅处理的嫁接和自根黄瓜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续上升,加硅处理的MDA含量低于不加硅处理,抗氧化酶活性高于不加硅处理,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变化最明显;嫁接黄瓜的MDA含量显着低于自根黄瓜,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自根黄瓜,且在加硅条件下更显着,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抗冷性最强。4.低温胁迫后,不加硅和加硅处理的嫁接和自根黄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暗下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光下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逐渐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先降低后升高,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逐渐升高,加硅处理后黄瓜的光合作用强于不加硅处理,且‘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变化较大;嫁接黄瓜的光合作用强于自根黄瓜,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表现最强。5.低温胁迫后,不加硅和加硅处理的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中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加硅处理的ABA含量高于不加硅处理,GA3含量降低于不加硅处理,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变化较大。与自根黄瓜相比,嫁接黄瓜的ABA含量增加,GA3含量降低,其中‘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抗冷性最强。6.低温胁迫后,不加硅和加硅处理的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硅含量、加硅处理的茎和根系中硅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而不加硅处理的茎和根系中硅含量逐渐降低,CSiT-1、CSiT-2、CmLsi1、CmLsi2-1和CmLsi3基因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CmLsi2-2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低温胁迫前后,不同器官硅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根系>茎,加硅处理显着提高了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茎、根系中硅的含量,抑制硅转运蛋白基因表达;与自根黄瓜相比,低温胁迫前后,‘云南黑籽南瓜’促进黄瓜硅的吸收,‘黄诚根2号’则为抑制。
刘丰娇[6](2020)在《氧化还原信号参与硫化氢对低温下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文中指出硫化氢(H2S)和过氧化氢(H2O2)是两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植物的多种生理过程,且能有效缓解非生物胁迫造成的伤害,然而H2S与H2O2互作对植物光合作用调控机理的研究较少,氧化还原(redox)信号在H2S调控植物光合碳同化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以‘津优3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为试材,通过喷施硫氢化钠(Na HS,H2S供体)、过氧化氢(H2O2)、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及其清除剂或合成抑制剂,去离子水处理作对照(control),研究低温下redox信号在H2S诱导的黄瓜光合碳同化和耐冷性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Na HS和H2O2可显着提高黄瓜幼苗光合速率(Pn)、光饱和二氧化碳同化速率(Asat)、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核酮糖-1,5-二磷酸最大再生速率(Jmax),增强低温下卡尔文循环关键酶活性与基因表达,提高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性能指数(PIABS)、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QA以后的效率(Ψ0)和光系统Ⅰ(PSⅠ)反应中心活性(ΔI/I0)。Na HS和H2O2还能增强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促进蔗糖、葡萄糖、果糖、淀粉和总糖积累。低温下Na HS和H2O2处理的C-重复序列结合因子(CBF1)和CBF表达诱导因子(ICE)m RNA相对表达显着升高。Na HS能够上调呼吸爆发氧化酶同系物基因表达(RBOH),促进内源H2O2合成,但H2O2对L-/D-半胱氨酸脱巯基酶(L-/D-CDes)m RNA表达及内源H2S水平影响不大。可见,Na HS和H2O2能通过促进光合碳同化、碳代谢、PSⅡ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的效率以及激活D1蛋白修复途径,提高黄瓜幼苗的光合功能,缓解低温胁迫对PSⅠ和PSⅡ的伤害。H2O2清除剂N,N-二甲基硫脲(DMTU)和合成抑制剂二苯碘(DPI)可明显减弱H2S对黄瓜幼苗光合功能的促进效应,说明H2O2可能作为下游信号参与低温下H2S对黄瓜光合机构的保护。2.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水处理相比,低温下Na HS处理的黄瓜幼苗有397个基因显着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13.9%与谷胱甘肽代谢相关;q RT-PCR证实,外源Na HS能显着上调低温下黄瓜幼苗谷胱甘肽代谢相关基因如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马来酰乙酰乙酸异构酶(MAAI)、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的基因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Na HS可显着提高低温下黄瓜幼苗的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比值,增强卡尔文循环关键酶活性与基因表达及光系统活性,Pn和Asat明显提高,冷胁迫响应基因CBF1和ICE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加入谷胱甘肽合成酶抑制剂丁硫氨酸亚砜胺(BSO)和NADPH合成抑制剂6-氨基烟酰胺(6-AN)后,GSH/GSSG及光合性能和耐冷指标较明显降低。表明谷胱甘肽可能通过H2O2信号途径参与H2S诱导的黄瓜幼苗光合碳同化和耐冷性。3.适宜浓度的Na HS能提高黄瓜幼苗还原型/氧化型抗坏血酸(As A/DHA)比值,增加APX、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MDHAR活性与基因表达。As A可以提高Pn、Asat、卡尔文循环关键酶活性与基因表达及光系统活性,上调CBF1和ICE相对表达量,从而增强黄瓜幼苗的光合功能与耐冷性。As A合成抑制剂石蒜碱(Lycorine)能够减弱或逆转Na HS对黄瓜幼苗光合功能和耐冷基因的促进效应。可见,As A也参与H2S对黄瓜幼苗光合碳同化和耐冷性的调控。4.Na HS可使低温下黄瓜幼苗叶绿体中的GSH、As A含量及GSH/GSSG和As A/DHA的比值显着升高,APX、DHAR、MDHAR、GR、GST和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S)活性显着升高。进一步证明了H2S可以通过调控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状态增强黄瓜幼苗碳同化与耐冷性。
牛云然[7](2020)在《外源物质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辣椒作为北方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经常遭受低温的伤害,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辣椒产量减少、品质降低,严重制约着设施辣椒的生产效益。因此,如何提高辣椒幼苗抗低温能力是设施栽培辣椒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以‘陇椒2号’和‘加州特大牛角王’辣椒为试材,使用光照培养箱模拟低温条件,用不同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进行叶面喷施,并测其各项生理、生长及形态等指标,比较研究它们对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为河北冬春低温季节辣椒育苗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辣椒幼苗的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明显高于对照,说明喷施适宜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能有效的提高辣椒对低温的抵抗力,减缓低温对辣椒的伤害。2、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辣椒幼苗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和冷害指数均有所上升,与对照相比,仍低于对照,说明一定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可以降低两个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和冷害指数,从而减轻低温对辣椒的伤害程度。3、低温胁迫后,辣椒幼苗的SOD、POD活性普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对照,说明一定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可以保护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辣椒的抗冷性。4、经低温胁迫7天再恢复3天后,测得两个品种的辣椒幼苗的株高和茎明显高于对照,说明喷施适宜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能促进植物的生长。5、低温胁迫后,辣椒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说明适宜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能缓解叶绿素的降解速度,促进根部的生长,保护低温对辣椒的伤害。6、通过抗冷隶属函数分析发现:提高辣椒幼苗抗冷效果的外源物质从大到小依次为:亚精胺、精胺、水杨酸、壳聚糖。最佳诱导浓度的分别是0.5mmol/L亚精胺、0.1mmol/L精胺、2mmol/L水杨酸、50mg/L壳聚糖。
向婷颖[8](2020)在《耐低温砧用茄子种质的鉴定筛选及耐性生理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嫁接具有增强植株抗逆性,防治土传病害,提高果实品质、增加产量等作用。近年在华南地区,利用抗病和耐热性强的砧用茄子作为番茄嫁接砧木,可以有效解决秋种番茄受青枯病危害和高温影响开花坐果的问题。但是,砧用茄子嫁接番茄在生长后期,往往遇上短时低温,引起植株叶片黄化,影响后期产量。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较耐低温的砧用茄子,提高嫁接番茄的耐冷性。本研究以16份砧用茄子种质为材料,通过低温胁迫种子和幼苗,根据耐冷表型和生理指标,评价种质耐低温性,筛选出耐低温性强的砧木种质。利用筛选出的耐冷砧用茄子嫁接樱桃番茄,以接穗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低温下不同砧木番茄嫁接苗的耐冷性,探讨嫁接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为华南地区茄果类蔬菜耐冷砧木的筛选和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置三种低温(20℃、15℃、10℃)进行砧用茄子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低温抑制种子萌发,不同种质的发芽力表现不同。20℃时,BC06、J60、J61、AQ、A、B等6份种质的发芽率保持90%以上;15℃胁迫下,以上6份种质保持84%以上发芽率,表现一定耐冷性;10℃显着抑制种子萌发,除J61的发芽率为18.33%以外,其余15份种质的发芽率为0%~10%。发芽指数、发芽势的变化与发芽率类似,相同温度胁迫,发芽率较高的种质,其发芽指数和发芽势也较高。2.根据砧用茄子幼苗在10℃低温胁迫下的冷害指数,对种质的耐冷性进行分级。种质BC05、J13的冷害指数分别为0.16、0.20,表现强耐低温(HR);BC06、J60、AQ、A等4份种质的冷害指数为0.27~0.40,表现中耐低温(MR);BC01、BC02、BC03、BC04、J61、J12、J14、B等8份种质的冷害指数为0.41~0.56,表现耐低温(R),J15、A01的冷害指数分别为0.64、0.62,表现低温敏感(S)。3.研究砧用茄子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10℃低温胁迫7d,参试种质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降低,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但不同种质的响应程度不同。BC05、J60、J61的叶绿素含量降低10%以下,显着低于其他种质,叶绿素合成受低温胁迫影响小。BC02、BC03、BC06、J60、J61、AQ、A的电导率增幅小于10%,细胞膜系统受损程度较其他种质轻。A的MDA含量增幅最小(6.56%),其次为BC06、J60、J61、J13,增幅为14.60%~23.68%,细胞受低温伤害相对较轻。BC05、BC06、J60、J61的脯氨酸含量增加率大于200%,低温逆境下细胞的调节渗透能力较强。BC05、BC06、J60、J12、J13、AQ、A的SOD活性增加100%以上,增长幅度显着高于其他种质;BC05、J13、AQ的POD活性增幅超过200%;有10份种质的CAT活性增加100%以上,其中BC06增幅最高(209.23%)。4.用10℃低温胁迫下砧用茄子幼苗的冷害指数分别与种子发芽指标、幼苗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幼苗冷害指数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的相关性不显着;与幼苗叶绿素含量、MDA含量的变化率呈显着正相关;与脯氨酸含量变化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的变化率呈极显着负相关。说明种子发芽指标不应作为砧用茄子耐冷性的鉴定指标,可利用以上具有相关性的6项生理指标对砧用茄子种质的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BC05、BC06、J13、J60、AQ、A等6份种质的耐冷性排序前6。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种质分为强耐低温类、耐低温类和低温敏感类,以上6份种质为强耐低温类或耐低温类,可作为选育耐冷砧木的骨干种质材料利用。5.用以上6份耐低温砧用茄子分别与樱桃番茄嫁接,研究番茄嫁接苗的耐冷性。10℃低温胁迫7d,砧木J13和BC06的嫁接苗冷害指数分别为0.17、0.20,表现强耐低温(HR);BC05、AQ、J60、A的嫁接苗冷害指数为0.22~0.32,表现中耐低温(MR),均低于番茄自根苗的冷害指数(0.38)。说明6份砧用茄子均可提高嫁接番茄的耐冷性,其中砧木J13和BC06嫁接苗的耐冷性最强。砧木BC05、BC06、J13嫁接苗的地上部生长(株高、茎粗)和地下部生长(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干鲜重)均显着优于番茄自根苗,其中砧木J13嫁接苗的各项生长指标最高,表现最强生长优势。6.10℃低温胁迫引起番茄嫁接苗和自根苗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保护性酶活性提高。嫁接苗与自根苗相比,叶绿素含量降幅小,MDA含量增幅小,脯氨酸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增幅大,说明嫁接苗比自根苗耐冷性强。其中砧木BC05、BC06、J13嫁接苗的MDA含量显着低于自根苗;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均显着高于自根苗。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砧用茄子提高番茄嫁接苗耐冷性的作用强弱依次为J13、BC05、BC06、AQ、J60、A。
潘东云[9](2020)在《H2S在SA诱导的黄瓜耐冷性中的作用机理》文中认为黄瓜(Cucumis sativus L.)属于冷敏感植物,在北方日光温室生产中经常遭遇低温胁迫,低温已成为影响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水杨酸(SA)和硫化氢(H2S)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二者之间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津优35’为试材,叶面喷施NaHS(H2S供体)、SA及其清除剂或合成抑制剂,去离子水(H2O)处理作对照(control),研究SA和H2S调控黄瓜耐冷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内源SA受低温胁迫的诱导,SA可以提高L-/D-半胱氨酸脱巯基酶(L-/D-CD)活性与mRNA表达,从而促进内源H2S产生;NaHS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苯甲酸-2-羟化酶(BA2H)、异分支酸合成酶(ICS)和异分支酸裂解酶(IPL)活性,以及PAL、ICS mRNA表达及内源SA含量影响不大。2.低温下SA和NaHS处理黄瓜幼苗的电解质渗漏率(EL)及丙二醛(MDA)、H2O2和O2.-积累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与mRNA表达,以及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和还原型/氧化型抗坏血酸(AsA/DHA)比例显着升高,冷害症状较明显减轻,说明SA和H2S可通过调控抗氧化酶活性与基因表达以及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状态清除低温引起的活性氧积累,减轻低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伤害。H2S清除剂次牛磺酸(HT)可减弱SA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促进效应,而SA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和氨基茚磷酸(AIP)对H2S诱导的黄瓜幼苗耐冷性影响不大。3.低温可显着上调黄瓜幼苗的C-重复结合因子(CBF1)、CBF表达诱导因子(ICE)和冷响应(COR)基因表达,与H2O处理相比,SA、NaHS、HT+SA、PAC+NaHS和AIP+NaHS处理的冷胁迫响应基因上调幅度均显着增大。HT+SA处理的ICE、CBF1和COR mRNA表达显着低于SA处理,而PAC+NaHS和AIP+NaHS与NaHS处理的无显着差异。说明H2S位于SA的下游调控黄瓜幼苗耐冷性。4.与H2O处理相比,SA和NaHS均可提高低温下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Rubisco活化酶(RCA)、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酯酶(SBPase)和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活性和mRNA表达,促进光合碳同化;提高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从而减轻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机构的损伤和生长量的影响。H2S清除剂HT可使SA对黄瓜幼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诱导效应明显减弱,而SA抑制剂PAC和AIP对H2S诱导的黄瓜幼苗低温光合适应性和生长无显着影响,说明H2S作为SA的下游信号参与调控低温下黄瓜幼苗的光合作用。
马明杰[10](2020)在《基于膜脂代谢的低温胁迫青椒果实冷害的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椒(Capsicum annuum),茄科辣椒属,别名大椒、灯笼椒,果实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水分。青椒因原产自热带而对低温敏感,当贮存环境低于7℃时会发生冷害,主要表现为果皮表面凹陷,花萼变色,水份和营养物质流失等,严重影响青椒的商品价值。有报道指出冷害与细胞膜组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探究低温对青椒膜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冷害的调控措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试验通过分析低温胁迫下青椒果实膜脂组分、脂肪酸含量、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透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膜脂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从膜脂代谢角度解释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的发生,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了与膜脂代谢关键酶基因PLDα1互作的转录因子NAC100。采用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果实冷害进行调控的技术,为采后青椒低温储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在青椒果实膜脂组分中检测到两类糖脂:分别为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六类磷脂:分别为磷脂酸(PA)、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甘油(PG),三类溶血磷脂:分别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和溶血磷脂酰甘油(LPG)。主要的脂肪酸组分包括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和棕榈酸。低温胁迫引起青椒果实PI、PC和PE的降解,PA、LPC含量增加,DGDG水平上升、MGDG水平下降,亚麻酸、亚油酸含量降低,硬脂酸含量增加,膜脂不饱和指数下降。低温胁迫诱导青椒果实磷脂酶D(PLD)、磷脂酶A1(PLA1)和脂氧合酶(LOX)活性上升,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表明,PLA1家族基因PLA1β1、PLA1γ2,PLD家族基因PLDα1、PLDα4、PLDβ1对低温胁迫有明显的响应。同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着上升,脯氨酸明显积累,研究认为低温胁迫激活了青椒膜脂代谢相关酶和基因表达,加速了膜脂的降解,导致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2.水杨酸处理能够提高青椒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调节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相关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维持较高的AsA和GSH含量,有效抑制青椒果实冷害指数的上升。水杨酸处理抑制了青椒果实PA、LPC含量的上升和PC、PE的降解,使青椒果实保持较高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降低了硬脂酸的增加,进而维持较高的膜脂不饱和指数。同时,水杨酸处理抑制了青椒果实PLD、PLA1和LOX的活性和基因表达,进一步延缓膜脂的降解和膜脂过氧化反应,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积累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出了与膜脂代谢关键酶基因PLDα1互作的转录因子NAC100,发现水杨酸处理能够降低转录因子NAC100的基因表达,认为水杨酸处理可能通过调节编码PLD的NAC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来调控PLD的活性进而缓解青椒膜脂组分的降解,减轻冷害。
二、黄瓜对低温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对低温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
1.1.1 生长发育 |
1.1.2 细胞膜系统 |
1.1.3 抗氧化系统 |
1.1.4 渗透调节系统 |
1.1.5 分子代谢途径 |
1.2 嫁接提高植物耐冷性的作用 |
1.2.1 嫁接的作用 |
1.2.2 嫁接提高植物耐冷性的作用 |
1.2.3 嫁接提高植物耐冷性的机制 |
1.3 硅对植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
1.3.1 硅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2 硅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1.4 植物转录组技术及其应用 |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逆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冷害指数 |
2.3.2 黄瓜生长与干物质积累量 |
2.3.3 电解质渗漏率 |
2.3.4 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 |
2.3.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2.3.6 转录组测序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营养液硅浓度对自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
3.1.1 幼苗冷害指数 |
3.1.2 幼苗生长 |
3.1.3 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
3.1.3.1 电解质渗漏率 |
3.1.3.2 脯氨酸含量 |
3.1.4 幼苗抗氧化系统 |
3.1.4.1 丙二醛含量 |
3.1.4.2 抗氧化酶活性 |
3.2 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
3.2.1 幼苗冷害指数 |
3.2.2 幼苗干物质积累 |
3.2.3 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
3.2.3.1 电解质渗漏率 |
3.2.3.2 游离脯氨酸含量 |
3.2.4 幼苗抗氧化系统 |
3.2.4.1 丙二醛含量 |
3.2.4.2 抗氧化酶活性 |
3.3 硅和砧木类型影响黄瓜幼苗耐冷性的转录组分析 |
3.3.1 测序数据与其质量控制 |
3.3.2 差异基因数据的整体质量评估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3.3.4 不同硅营养水平黄瓜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
3.3.4.1 自根黄瓜 |
3.3.4.2 嫁接黄瓜 |
3.3.5 不同砧木类型嫁接黄瓜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
3.3.6 不同硅营养水平黄瓜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
3.3.6.1 自根黄瓜 |
3.3.6.2 嫁接黄瓜 |
3.3.7 不同砧木类型嫁接黄瓜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
3.3.8 受硅营养影响的耐冷候选基因分析 |
3.3.8.1 自根黄瓜 |
3.3.8.2 ‘黄诚根2 号’嫁接黄瓜 |
3.3.8.3 ‘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 |
3.3.9 受嫁接砧木类型影响的耐冷候选基因分析 |
3.3.9.1 ‘黄诚根2 号’嫁接黄瓜 |
3.3.9.2 ‘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 |
4.讨论 |
4.1 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耐冷性的影响 |
4.2 硅和砧木类型营养对黄瓜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光抑制保护和离子吸收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 低温下植物的光抑制及保护机制 |
1.2.1 低温下植物光抑制的现象及原因 |
1.2.2 叶黄素循环对胁迫下植物光抑制的保护作用 |
1.3 逆境胁迫对植物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1.3.1 逆境胁迫对植物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1.3.2 逆境胁迫对植物磷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1.3.3 逆境胁迫对植物钾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1.3.4 逆境胁迫对植物铁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1.3.5 逆境胁迫对植物镁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1.3.6 逆境胁迫对植物钙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1.4 ALA提高植物对逆境的耐受性 |
1.4.1 ALA提高植物对低温胁迫的耐性 |
1.4.2 ALA提高植物对其他逆境的耐性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光抑制保护机制的影响 |
2.1 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处理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3.1 叶绿素荧光系数测量 |
2.1.3.2 叶黄素循环组分测定 |
2.1.3.3 RNA提取及qRT-PCR分析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叶片光系统II的影响 |
2.2.2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叶片光系统I的影响 |
2.2.3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叶片非光化学淬灭及光化学淬灭的影响 |
2.2.4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叶黄素循环物质含量及其氧化还原效率的影响 |
2.2.5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叶黄素循环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6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光系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外源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处理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3.1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量 |
3.1.3.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量 |
3.1.3.3 Pro含量的测量 |
3.1.3.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3.5 MDA、根系活力和REC测定 |
3.1.3.6 根系形态结构观察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
3.2.2 外源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3 外源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MDA含量和REC的影响 |
3.2.4 外源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5 外源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亚低温胁迫下外源ALA对番茄幼苗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处理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3.1 干物质量测定 |
4.1.3.2 N、P、K元素含量测定样品的消煮 |
4.1.3.3 Fe、Mg、Ca元素含量测定样品的消煮 |
4.1.3.4 元素分配率、贡献率及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计算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3.1 ALA缓解亚低温对番茄幼苗生长抑制作用 |
4.3.2 亚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某些元素的吸收分配的影响 |
4.3.3 ALA提高亚低温下番茄幼苗对某些元素的吸收分配 |
4.3.4 ALA对亚低温下番茄幼苗各器官对植株的转运特征的影响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生理及分子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低温弱光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低温弱光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
2.2 低温弱光对辣椒光合能力的影响 |
2.2.1 低温弱光对辣椒光合速率的影响 |
2.2.2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绿素的含量影响 |
2.2.3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 低温弱光对辣椒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低温弱光对辣椒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2 低温弱光对辣椒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
4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弱光逆境方面的研究进展 |
4.1 转录组概念 |
4.2 转录组测序技术 |
4.3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弱光逆境研究中的应用 |
5 褪黑素影响植物逆境的研究进展 |
5.1 褪黑素概述 |
5.2 褪黑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和分布 |
5.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植物体的影响 |
5.4 褪黑素在农业领域未来的应用方向 |
6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6.1 目的意义 |
6.2 主要研究内容 |
6.2.1 低温弱光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辣椒幼苗生长和光合能力的影响 |
6.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6.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
6.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
6.2.5 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耐低温弱光的转录组分析 |
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温弱光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辣椒幼苗生长及光合能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生长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
2.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幼苗外部形态的影响 |
2.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抗氧化系统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4.2.5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
4.2.6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 |
4.2.7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赤霉酸含量的影响 |
4.2.8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玉米素含量的影响 |
4.2.9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还原型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5.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脱氢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5.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比值影响 |
5.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5.2.5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5.2.6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的影响 |
5.2.7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抗坏血酸氧化酶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5.2.8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转录组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样品采集 |
6.1.4 试验方法 |
6.1.5 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6.2.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6.2.3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
6.2.4 整体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6.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6.2.6 褪黑素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共同表达基因分析 |
6.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6.2.8 光合作用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
6.2.9 碳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
6.2.10 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
6.2.11 抗氧化活性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
6.2.12 qRT-PCR验证测序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生长、氮素吸收及代谢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外源氮素形态对蔬菜作物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1.2 外源氮素形态对蔬菜作物氮素代谢利用的影响 |
1.3 氮素形态对植物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1.4 氮素形态对低温条件下植物氮素吸收代谢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生长生理及氮代谢产物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2.2.2 试验处理 |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
2.3.2 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生化代谢的影响 |
2.3.3 黄瓜生化代谢物质与生长指标的关系 |
2.3.4 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黄瓜生长对外源氮素形态的响应 |
2.4.2 矿质元素吸收对外源氮素形态的响应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氮代谢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3.2.2 试验处理 |
3.2.3 酶活性测定方法 |
3.2.4 .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
3.2.5 q RT-PCR基因表达分析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3.2 外源氮素处理黄瓜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 讨论 |
3.4.1 进入谷氨酸循环前的氮素同化对外源氮素形态的响应 |
3.4.2 谷氨酸循环中氮素代谢对外源氮素形态的响应 |
3.5 小结 |
第四章 铵硝配比对亚低温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及培养条件 |
4.2.2 实验处理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铵硝配比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2 铵硝配比对亚低温下黄瓜幼苗根系的影响 |
4.3.3 铵硝配比对亚低温下逆境代谢物质影响 |
4.4 讨论 |
4.4.1 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生理对亚低温下增铵处理的响应 |
4.4.2 逆境代谢物质对亚低温下增铵处理的响应 |
4.5 小结 |
第五章 铵硝配比对亚低温下黄瓜幼苗氮素吸收代谢和质膜ATP的调控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及培养条件 |
5.2.2 实验处理 |
5.2.3 取样处理 |
5.2.4 .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
5.2.5 qRT-PCR基因表达分析 |
5.2.6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增铵对亚低温下黄瓜氮素吸收转运基因和PM H~+-ATP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2 增铵处理对亚低温下黄瓜氮素代谢 GS/GOGAT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3 增铵处理对亚低温下黄瓜硝态氮还原基因及GDH基因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黄瓜氮素吸收转运基因和PM H~+-ATP基因对亚低温下增铵处理的响应 |
5.4.2 黄瓜氮素代谢基因对亚低温下增铵处理的响应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5)硅和砧木影响嫁接黄瓜抗冷性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低温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1.1.1 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1.2 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1.3 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1.4 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1.1.5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 .嫁接对蔬菜抗冷性的影响 |
1.2.1 嫁接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 |
1.2.2 嫁接提高蔬菜抗冷性的机制 |
1.3 硅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3.1 植物对硅的吸收与分布 |
1.3.2 硅在植物体中的生理功能 |
1.3.3 硅与植物抗冷性的关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黄瓜生长及叶片结构 |
2.3.2 电解质渗漏率 |
2.3.3 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 |
2.3.4 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 |
2.3.5 色素含量 |
2.3.6 气体交换参数 |
2.3.7 叶绿素荧光参数 |
2.3.8 内源激素含量 |
2.3.9 硅含量 |
2.3.10 硅转运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硅和砧木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1 对生长量的影响 |
3.1.2 对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 硅和砧木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 |
3.2.1 电解质渗漏率和渗透调节物质 |
3.2.1.1 电解质渗漏率 |
3.2.1.2 渗透调节物质 |
3.2.2 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 |
3.2.2.1 丙二醛含量 |
3.2.2.2 抗氧化酶活性 |
3.2.3 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 |
3.2.3.1 色素含量 |
3.2.3.2 气体交换参数 |
3.2.3.3 荧光参数 |
3.2.4 内源激素含量 |
3.3 硅和砧木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硅代谢的影响 |
3.3.1 硅的吸收与分配 |
3.3.1.1 叶片 |
3.3.1.2 茎 |
3.3.1.3 根系 |
3.3.2 硅转运蛋白基因表达 |
3.3.2.1 叶片 |
3.3.2.2 自根黄瓜根系 |
3.3.2.3 嫁接黄瓜根系 |
4.讨论 |
4.1 硅和砧木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渗透调节的影响 |
4.2 硅和砧木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3 硅和砧木低温胁迫下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硅和砧木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硅吸收运转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氧化还原信号参与硫化氢对低温下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植物耐冷机理研究进展 |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光合作用与耐冷性 |
1.1.3 植物冷信号转导途径 |
1.2 H_2S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1.2.1 H_2S的理化性质 |
1.2.2 植物H_2S代谢途径 |
1.2.3 H_2S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1.2.3.1 H_2S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2.3.2 H_2S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2.4 H_2S在植物中的信号转导机制 |
1.2.4.1 H_2S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
1.2.4.2 H_2S与其它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 |
1.3 植物氧化还原信号研究进展 |
1.3.1 植物体内ROS的代谢平衡 |
1.3.2 氧化还原信号的转导机制 |
1.3.3 氧化还原信号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2.1 H_2O_2参与H_2S调控黄瓜幼苗光合碳同化机理 |
2.1.2.2 氧化还原信号在H_2S调控黄瓜幼苗光合碳同化中的作用 |
2.1.2.3 H_2S对黄瓜幼苗叶绿体AsA-GSH循环代谢的影响 |
2.1.2.4 转录组分析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电解质渗漏率 |
2.2.2 H_2O_2含量和荧光染色 |
2.2.3 MDA含量和酶活性 |
2.2.4 H_2S含量和荧光染色及L-/D-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活性 |
2.2.5 气体交换参数和光饱和二氧化碳同化速率 |
2.2.6 叶绿素荧光参数 |
2.2.7 光合酶活性 |
2.2.8 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 |
2.2.9 生长量 |
2.2.10 谷胱甘肽与抗坏血酸含量 |
2.2.11 叶绿体提取 |
2.2.12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2.2.13 蛋白的测定及分析 |
2.2.14 基因表达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H_2S和H_2O_2互作调控黄瓜幼苗光合作用 |
3.1.1 H_2S对黄瓜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1.2 H_2O_2对黄瓜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1.3 H_2O_2 对黄瓜幼苗H_2S含量及L-/D-CD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4 H_2S和H_2_O2对黄瓜幼苗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5 H_2S和H_2O_2对黄瓜幼苗碳代谢的影响 |
3.1.6 H_2S和H_2O_2对黄瓜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3.1.7 H_2O_2在H_2S诱导的黄瓜幼苗光合碳同化中的作用 |
3.1.8 H_2O_2在H_2S诱导的黄瓜幼苗光保护中的作用 |
3.1.8.1 对F_v/F_m和 Φ_(PSⅡ)的影响 |
3.1.8.2 对O-J-I-P曲线的影响 |
3.1.8.3 对PSⅠ活性的影响 |
3.1.9 H_2S和H_2O_2通过上调冷胁迫响应基因提高黄瓜幼苗光合适应性 |
3.2 谷胱甘肽参与H_2S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调控 |
3.2.1 转录组分析 |
3.2.1.1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
3.2.1.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和KEGG数据库分析 |
3.2.1.3 q RT-PCR验证 |
3.2.2 不同浓度H_2S对黄瓜幼苗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H_2O_2对黄瓜幼苗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2.4 GSH和H_2S对黄瓜幼苗Pn和Asat的影响 |
3.2.5 GSH和H_2S对黄瓜幼苗卡尔文循环关键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6 GSH参与H_2S诱导的黄瓜幼苗光保护 |
3.2.6.1 对F_v/F_m和 Φ_(PSⅡ)的影响 |
3.2.6.2 对O-J-I-P曲线和参数的影响 |
3.2.6.3 对PSⅠ活性的影响 |
3.2.7 GSH和H_2S通过上调冷胁迫响应基因提高黄瓜幼苗光合适应性 |
3.3 抗坏血酸参与H_2S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调控 |
3.3.1 不同浓度H_2S对黄瓜幼苗抗坏血酸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H_2O_2对黄瓜幼苗抗坏血酸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3.3 AsA和H_2S对黄瓜幼苗Pn和Asat的影响 |
3.3.4 AsA和H_2S对黄瓜幼苗卡尔文循环关键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5 AsA参与H_2S诱导的黄瓜幼苗光保护 |
3.3.5.1 对F_v/F_m和 Φ_(PSⅡ)的影响 |
3.3.5.2 对O-J-I-P曲线和参数的影响 |
3.3.5.3 对PSⅠ活性的影响 |
3.3.6 AsA和H_2S通过上调冷胁迫响应基因提高黄瓜幼苗光合适应性 |
3.4 H_2S对低温下黄瓜叶绿体氧化还原状态的调控作用及其与耐冷性的关系 |
3.4.1 对叶绿体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4.2 对叶绿体As 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H_2O_2在H_2S诱导的黄瓜幼苗光合碳同化中的作用机理 |
4.2 H_2O_2在H_2S诱导的黄瓜幼苗光保护中的作用机理 |
4.3 Redox信号参与H_2S对低温下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外源物质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
1.1.2 低温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1.1.2.1 低温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 |
1.1.2.2 低温对(植物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1.2.3 低温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1.2.4 低温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2 外源物质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1 多胺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2 水杨酸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3 壳聚糖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1 冷害指数测定 |
2.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2.4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2.5 丙二醛含量测定 |
2.2.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2.7 根系活力测定 |
2.2.8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2.9 株高测定 |
2.2.10 茎粗测定 |
2.3 试验设计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1 隶属函数法 |
2.4.2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精胺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3.1.1 精胺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2 精胺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3.1.3 精胺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3.1.4 精胺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5 精胺对辣椒幼苗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
3.1.6 精胺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3.1.7 精胺对辣椒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
3.1.8 小结 |
3.2 亚精胺对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3.2.1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3.2.3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3.2.4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5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SOD、POD、CAT的影响 |
3.2.6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3.2.7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
3.2.8 小结 |
3.3 水杨酸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3.3.1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3.3.3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3.3.4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5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SOD、POD、CAT含量的影响 |
3.3.6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3.3.7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
3.3.8 小结 |
3.4 壳聚糖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3.4.1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含量的影响 |
3.4.3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3.4.4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5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SOD、POD、CAT含量的影响 |
3.4.6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3.4.7 壳聚糖对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
3.4.8 小结 |
3.5 外源物质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
3.5.1 精胺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
3.5.2 亚精胺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
3.5.3 水杨酸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
3.5.4 壳聚糖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
3.5.5 外源物质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
3.6 小结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耐低温砧用茄子种质的鉴定筛选及耐性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低温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低温胁迫对作物的伤害机理 |
1.3 植物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1.4 增强作物低温耐受力的途径 |
1.5 蔬菜嫁接栽培研究 |
1.6 植物耐冷性鉴定 |
1.7 砧用茄子研究现状 |
1.8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章 耐低温砧用茄子种质的鉴定筛选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砧用茄子种子萌发期耐冷性试验 |
2.2.2 砧用茄子幼苗期低温胁迫试验 |
2.2.3 发芽指标计算 |
2.2.4 冷害症状分级标准及冷害指数 |
2.2.5 生理指标测定 |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低温胁迫对砧用茄子发芽率的影响 |
2.3.2 低温胁迫对砧用茄子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2.3.3 低温胁迫对砧用茄子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2.3.4 低温胁迫对砧用茄子幼苗冷害发生的影响 |
2.3.5 砧用茄子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2.3.6 幼苗冷害指数与发芽指标的相关性 |
2.3.7 幼苗冷害指数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
2.3.8 砧用茄子种质耐冷性综合评价 |
2.4 讨论 |
2.4.1 砧用茄子种子低温发芽力与耐冷性 |
2.4.2 砧用茄子幼苗冷害指数与耐冷性 |
2.4.3 砧用茄子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2.5 小结 |
第三章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耐冷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嫁接苗低温胁迫试验 |
3.2.2 嫁接成活率 |
3.2.3 嫁接苗生长指标 |
3.2.4 冷害症状分级标准及冷害指数 |
3.2.5 生理指标测定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成活率 |
3.3.2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耐冷性 |
3.3.3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植株生长 |
3.3.4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根系生长 |
3.3.5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根系鲜重与干重 |
3.3.6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变化 |
3.3.7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丙二醛含量变化 |
3.3.8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脯氨酸含量变化 |
3.3.9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3.3.10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耐冷性隶属函数分析 |
3.4 讨论 |
3.4.1 耐低温砧用茄子对番茄嫁接苗在低温胁迫下生长的影响 |
3.4.2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讨论 |
4.1 砧用茄子的耐冷性评价 |
4.2 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耐冷性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砧用茄子的耐冷性评价及相关性 |
5.1.1 砧用茄子耐冷性鉴定指标 |
5.1.2 砧用茄子对低温的耐受性及相关性 |
5.2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的耐冷性 |
5.2.1 耐低温砧用茄子促进嫁接番茄在低温下生长 |
5.2.2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
5.2.3 耐低温砧用茄子嫁接番茄综合评价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H2S在SA诱导的黄瓜耐冷性中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低温对植物细胞膜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1.3 低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 SA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体内SA的产生途径 |
1.2.2 SA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1.2.3 SA的信号转导机制 |
1.3 H_2S的研究进展 |
1.4 SA与H_2S的关系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SA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2.2.2 SA与H_2S的互作关系 |
2.2.3 SA和H_2S提高黄瓜耐冷性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SA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 |
2.3.2 H_2S含量与L-/D-半胱氨酸脱巯基酶(L-/D-CD)活性 |
2.3.3 生长量 |
2.3.4 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 |
2.3.5 过氧化氢染色和活性氧含量 |
2.3.6 抗氧化酶活性 |
2.3.7 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 |
2.3.8 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酶活性 |
2.3.9 光合酶活性 |
2.3.10 叶绿素荧光成像和参数 |
2.3.11 基因表达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SA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 SA与H_2S的互作关系 |
3.3 SA和H_2S提高黄瓜幼苗耐冷性 |
3.3.1 对EL、MDA含量及冷害症状的影响 |
3.3.2 对H_2O_2和O_2.~-积累的影响 |
3.4 SA和H_2S对低温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4.1 对抗氧化酶活性与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4.2 对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3.5 SA和H_2S对低温下黄瓜幼苗冷响应基因的影响 |
3.6 SA和H_2S对低温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3.6.1 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6.2 对卡尔文循环关键酶活性和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6.3 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3.7 SA和H_2S对低温下黄瓜生长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SA与H_2S信号调控黄瓜耐冷性机理 |
4.2 SA与H_2S信号提高黄瓜光合碳同化的生理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膜脂代谢的低温胁迫青椒果实冷害的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青椒概况与贮藏特性 |
1.2 采后果蔬冷害研究进展 |
1.2.1 果蔬的冷害症状 |
1.2.2 影响果蔬冷害的因素 |
1.2.3 果蔬冷害发生的可能机理 |
1.2.4 果蔬冷害的调控技术 |
1.3 磷脂酶简介 |
1.3.1 磷脂酶D |
1.3.2 磷脂酶C |
1.3.3 磷脂酶A1 |
1.4 转录因子简介 |
1.4.1 NAC家族 |
1.4.2 WRKY家族 |
1.4.3 MYB家族 |
1.5 水杨酸对采后果蔬生理及抗冷性影响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二章 低温胁迫对青椒膜脂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处理 |
2.1.2 试验药品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2.2.2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2.3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膜脂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
2.2.4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2.5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LOX活性的影响 |
2.2.6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PLA1、PLD活性的影响 |
2.2.7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PLA1 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8 低温胁迫对贮藏期青椒PLD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椒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LDα1 结合转录因子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处理 |
3.1.2 试验药品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LDα1 启动子的克隆 |
3.2.2 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LDα1 与转录因子NAC100 相互作用关系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的调控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处理 |
4.1.2 试验药品 |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症状的影响 |
4.2.2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相对电导率、MDA含量的影响 |
4.2.3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2.4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O2﹣产生速率和H2O2 含量的影响.. |
4.2.5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6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AsA和 GSH含量的影响 |
4.2.7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APX和 GR活性的影响 |
4.2.8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膜脂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
4.2.9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2.10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LOX活性的影响 |
4.2.11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PLA1 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2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PLD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3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转录因子NAC100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黄瓜对低温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D]. 聂鑫淼.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光抑制保护和离子吸收分配研究[D]. 杨世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生理及分子响应机理研究[D]. 张俊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外源氮素形态对黄瓜生长、氮素吸收及代谢的调控[D]. 马超.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5]硅和砧木影响嫁接黄瓜抗冷性的生理机制[D]. 冯改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6]氧化还原信号参与硫化氢对低温下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D]. 刘丰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6)
- [7]外源物质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D]. 牛云然.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8]耐低温砧用茄子种质的鉴定筛选及耐性生理响应研究[D]. 向婷颖. 广西大学, 2020(07)
- [9]H2S在SA诱导的黄瓜耐冷性中的作用机理[D]. 潘东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膜脂代谢的低温胁迫青椒果实冷害的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D]. 马明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