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一、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程燕屏[1](2022)在《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基本的经验是始终不渝、一以贯之地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党的性质的显着标志,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科学内涵,更是党长期执政治国的根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成为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坚强领导核心,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王秋雨[2](2021)在《任弼时家风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旭[3](2020)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组织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坚决维护党组织的独立性、发展党组织与巩固党组织并重、强调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宏华[4](2019)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模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培植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而且在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文化生活和社会规范中均注入新内容,基本上展开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其内容在与原有乡村社会本色的交织互动中或急或缓地改变着华北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的民众,创造着一个新社会。根据地乡村的社会改造与建设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中的改革,亦为新中国成立后全方位大规模的社会改造与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本文以中共党史与乡村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详实的史料阐释了中共领导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革和建设的历程以及根据地乡村社会变化的“实相”,力求展现历史发展过程中鲜活、真实、曲折而丰富的内涵。论文以回顾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状况为起点,从自然条件、政治生态、农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展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对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规范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根据地传统的乡村管理中,中共这一现代政党组织的全新介入,使乡村社会管理发生了质变。中共作为外来组织力量通过推行新的方针政策、改造乡村政权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而实现了国家意识向乡村的渗透。根据地乡村议行合一的行政体系取代了旧有的宗族、鬼神系统;选举政治的实践和新型社会组织的创立,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底层农民成为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创新了乡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根据地乡村的民生建设围绕民众生产生活展开,通过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推行基本社会保障,形成新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根据地教育、报刊、大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观、新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亦随风潜入,无声地进入农民内心。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在道德、生活习俗、法律和社会风气四个层面实现着革新。在残酷的战争与紧张的革命中,上述种种变革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张力:外来新文化与乡土传统文明之间的隔膜、外来组织力量与地方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中共革命追求与农民现实诉求之间的距离、政策制定与实践推行之间的落差、有限资源与更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对中共局部执政和目标实现形成挑战。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整党整风的路径以使自己的组织队伍与乡村的社会实际耦合,几乎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使基层干部这一党与乡村沟通的中介更符合党的要求和期望,使党员干部群众领袖能够既领会上级要求又契合本地实际推动工作,使政党意志真正深入乡村;乡村政权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整顿、持续改造,克服种种政策上的、制度上的以及干部作风方面等新情况新问题,使基层政权在与既有乡村权力权威的较量中提升效率、完成任务、实现使命;各种文化载体、社会规范中政治内容的充斥、宣传鼓动激励等手段的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均强化了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实效,加上利益的驱使促动农民尤其基层干部追随中共的政策指向,有力地减缓或化解了相关矛盾,使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在战争革命中深入向前推进。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催生了乡村社会的现代性因素,逐渐将根据地塑造为一个既不同于国统区又不同于传统乡村的新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现代性最薄弱的乡村由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成功探索。探索的历史经验对中共处理全国执政中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虽然今日之中共非昨日之中共,今天的乡村亦非昨天的乡村,但今天的中共仍需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成效促进发展,以改革的成功巩固执政地位,今天的乡村乡民仍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面临的主题主要任务与当年并没有质的不同,只是具体内容的程度数量的差别。吸取根据地乡村在政党介入中的整党整风、政权建立中的整理整顿、政策制度出台实施中的调整调适以及乡村建设中社会管理、民主民生、文化教育、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全方位系统变革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大有益处。

张坤坤[5](2019)在《胡锦涛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我们党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十年间,胡锦涛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集中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形成了以“重民、为民、利民”为核心的群众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指导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胡锦涛群众观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在实践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对胡锦涛群众观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简要分析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目标,系统整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综述,明确研究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胡锦涛群众观的理论渊源,胡锦涛群众观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部分,重点阐释胡锦涛群众观的主要内容,深入分析了胡锦涛以重民思想、为民思想、利民思想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阐述了胡锦涛群众观的理论内涵。第四部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胡锦涛群众观的当代价值,以及胡锦涛群众观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借鉴意义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价值。

闻君宝[6](2018)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就是指从中国共产党内那些最有影响、最有威望、最有经验的先进党员中所选拔出来的、担任党内最重要职务的人们(即那些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一个比较稳定的领导集团,其实际承担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方法的指导、经验的总结、理论成果的构建、实践的监管和偏差的纠正等的多项历史重任,在马克主义中国化主体层级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党的领袖人物、领导核心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代表。领袖主体作为党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其相对应的组织表现形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党的中央组织”或“党中央”。党中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枢组织和全国性的领导机关,拥有着一个统一而完整的组织体系结构,实际包括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按照党的各项法规,经过选举后所构建起来的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其他中央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正是领袖主体实现其自身核心作用的重要实践平台。因此,能否将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选拔出来担任党的最重要职务,推进领袖主体各层级与其在党内的相应组织形态的匹配,真正形成一个有威信、有能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即领袖主体),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为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其成熟核心领导的形成,是从遵义会议上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基本上确立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地位开始的。因而,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即特指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及其无限威信下,大批久经锻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足以担当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指导的事业的党的主要领导,所构成的一个稳定的政治领导集团。历史已经证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袖主体的塑造,与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大革命失败后,正是因为有毛泽东领导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领导创建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毛泽东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建党、建军、建立政权、进行土地革命、游击战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才有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这也实际推进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初步形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正是因为有遵义会议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有毛泽东的领导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战略战术思想的正确指导,才有中国红军成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一系列军事“围剿”,胜利完成了红军北上战略大转移,实现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大转变,开辟了抗日民族战争新局面,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日战争,这也推进了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核心领导地位的实际确认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塑造格局的形成;抗日战争中后期,面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艰难形势,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对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游击战争,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全党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等革命实践的独特创造,成功渡过了抗战的艰难时期、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随后,又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全面内战的阴谋,快速实现了从自卫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重大转变,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直接推进了毛泽东在全党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袖主体塑造的完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为研究概念,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研究时限,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方法为基础并综合运用党史、政治学、哲学、领导学、组织行为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从整体上把握领袖主体塑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关系,试图从以下五章着重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问题。第一章以领袖主体基本概念理析为抓手,着重分析了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基本概念,并围绕领袖主体自身的层级关系和领袖主体与其他主体间的关系进行延伸,进一步讨论了领袖主体内部的组织层级,即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相关概念、地位和作用,以及领袖主体与领袖个体、政党主体、人民群众主体、理论工作者主体等主体关系。第二章以领袖主体塑造的历史轨迹为线索,分别围绕领袖主体塑造的准备、开启与困局、转折与推进再到基本完成等四个阶段展开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或标志性事件(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兴起、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的形成、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北上战略大转移、国内和平局面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延安整风、中共七大等)为主要研究节点,以期宏观地展现领袖主体塑造的纵向演进过程。第三章以领袖主体塑造的主要平台为研究基础,着重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袖主体是如何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关乎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集中展现了领袖主体在正确领导统一战线的斗争中实现从工农民主联合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领导武装斗争中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再到全国解放战争、在党的建设中实现从农村条件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到抗战条件下全国大党建设再到夺取全国政权条件下党的建设等主体认识的转变和发展过程。第四章以领袖主体塑造的创新成果为主要研究内容,即领袖主体塑造的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和指导地位的确立等;领袖主体塑造的制度创新成果,包括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民主政权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等;领袖主体塑造的实践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大转变、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和全国抗战的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转折和最终胜利等,以期较为完整地展现领袖主体塑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重大贡献。第五章从三个方面集中阐述了领袖主体塑造的当代启示,主要说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加强和巩固党的各级组织在领袖主体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领袖主体塑造的基本思想标识、思想依归和思想方向,政治前提、政治要求和政治特点,组织制度、组织核心和组织保证等重要内容。

戴剑飞[7](2015)在《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前提假设是中共存在文化自强之实。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建党之初就重视政党文化建设,并在90多年革命与建设历程中坚持文化自觉、注重文化自立、展现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文化自强、路径是本选题最重要的基础概念,是建构整个理论研究的基石。论文第二章梳理并界定了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共文化自强路径研究框架体系。文化是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追求自由全面、平等和谐发展的活动,包括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和形象文化三种形态;中国共产党文化是指为了获得并长期执掌国家政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中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创党与治党活动,包括创党与治党的意识、规范和形象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即中国共产党自觉树立和主动调适本党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和形象文化,使党组织从弱小到强大的治党活动过程,实质是文化强党;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是指党从弱小到强大所选择的文化发展道路、方法、程序及其运动轨迹。第三、四章主要是历时性研究,即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产生与自强过程作全景式考察分析。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的选择与强党目标的实现都是在时代转换中完成,论文以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史与文化全球化、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史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与中国现代化历程等为宏观背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作全景式阐释与建构性分析。本文研究视角自始自终是中共“党文化”自强路径,强调“党文化”是强党的“总路径”,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武装自强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现代化自强两大根本路径。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探讨中共文化自强三大基本路径,即政党意识、政党规范、政党形象,这是第一层级路径。只有从政党政治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去考察,才能明确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的特色与内容。革命党文化自强路径的特点是在民族民主革命活动中实现马列主义革命文化武装自强,即坚持马列主义革命党理论、建设马列主义革命党规范、塑造马列主义革命党形象;执政党文化自强路径的特点是实现马列主义革命党文化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自觉转型,实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和形象文化现代化自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考察必定上升到规律层面。第五章提出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探索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自强之道。强调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自强路径体系设计必须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内容包括“马学”、“国学”、“西学”、“中共党史学”四个子系统,还有意识文化、规范文化、形象文化三个子系统。意识文化子系统包括心理、精神、价值观、理论;规范文化子系统包括心理、党德、党法、国法;形象文化子系统包括物质、印象和符号。培育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体系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新认识、文化自信的新特征、文化自强的新路径。总之,作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创新文化自强路径,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竞争力,发挥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替代的政治代表性功能和制度性功能。

曹春荣[8](2015)在《任弼时党建思想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文中指出任弼时在从事党务工作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党建思想,主要有:以党组织的布尔什维克化,建设一个有战斗力的党;以支部的健全、健强,巩固党的组织基础;以实行并扩大党内民主,调动党内外积极性,转变领导方式;以与群众建立真正的密切联系,造成党的伟大力量,培养新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重温任弼时的党建思想,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李保国[9](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民族精神新境界;始终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民族精神创新的根本途径;把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现代风貌的关键环节;努力巩固党的先锋队地位,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保障。

李婧[10](2015)在《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党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前所未有的艰巨,更加需要党政领导干部提升领导能力。党政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领导能力与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直接相关,与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相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相关。当前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的领导能力与党的执政任务和使命基本适应,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现实考验,在一些方面也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差距。具体体现在: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谋划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不强,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根本改善;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统筹发展中各重大关系的能力不强,导致发展失衡、社会利益关系矛盾激化,群体性矛盾频发;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心理调适能力欠佳,处理不好自身的心理问题,导致对事件的情绪化处置。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进一步提高党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已经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于它的研究无论是对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还是对增强党和政府机关的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领导能力建设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课题,需要不断结合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阶段和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党的执政历史发展的轨迹、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实践和新时期领导科学发展的规律,总结出当前领导能力建设的一般规律。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领导理论的相关论述;第二章分析领导能力建设面临三方面的现实考验;第三章分析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存在的三大紧迫问题;第四章进行新时期党政干部领导能力建设的深层透析;第五章阐述了领导能力提升的实现途径。第一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探究经典作家和中共领导人是如何论述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和领导能力理论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领导能力的论述和中共领导人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关键要素。本章先从阐述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体系的形成入手,再详细列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领导能力的诸多论述,最后较为详尽地列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习近平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领导科学领域的具体展现。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同时,直接参与工人运动的政治实践,为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奠定了理论前提和实践来源。《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即领导群众的最高目标,领导本质的问题,领导的依靠力量,领导决策依据问题,领导本国革命的实事求是原则。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有九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即领导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生产力和社会实践的必然;无产阶级领导权威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权威;领导理论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领导者的本质是人民公仆;明确指出了共产党人坚持的领导道路和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要有明确的领导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领导集团和一大批党员干部,重要的是要有民主的领导制度;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科学认识和有效把握革命领导活动规律。本文指出,以革命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有七条基本原理。领导能力是运用领导理论转化为领导实践和革命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根本依托。马克思主义在领导工人阶级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都高度重视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无产阶级拥有领导能力是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坚强保证。列宁在面对十月革命胜利俄国残败落后的国家局面明确指出,必须具有和提高领导俄国经济建设的能力,这是巩固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注重锻炼和培养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伟业所需要的领导干部,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领导干部提高多方面的能力。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面对国家科技水平的落后,邓小平特别强调通过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有利于自身建设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的经济建设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以执政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运用,清醒认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大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发展方向,利用好发展战略机遇期,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众多的讲话、演讲、文章等中都表达了提高对各种复杂问题的治理能力的高度关注,“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习近平领导能力观的核心内容与集中体现。第二章主要指出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在现实的国内考验方面,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种结构发生大变迁及由其带来的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科技信息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人口阶层变动、城乡区域发展、就业生活选择、科教文卫体改革还有思想价值观更新上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都打破了以往较为封闭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这些改变的根源在于物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发展。社会自发性申请成立的社团、组织等新型组织数量增长较快,网络社团也在增多,无疑对各级党政领导加强管理和领导组织提出了高要求。利益结构的复杂化突出表现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新的利益诉求,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加剧了社会对立,贫富分化十分明显;人们价值观多样、多元又多变的特征十分突出,人的思想活动表现出的独立性、善变性、有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值得关注的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霸权打压依然存在。科技方面,要给予大数据的正负面效应以适当的关注。在现实的国外考验面前,主要是受到了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影响以及世界军事变革、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等可能给我国带来的国家安全和战略问题。在现实的执政考验方面,主要指出的是党员数量和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都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我们党提出了“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党员规模的过于庞大致使党员管理的难度在加大,一个突出的新变化就是发展党员吸纳了新的社会阶层,如优秀民营企业主和员工入党等;群体性事件的集中爆发,突出地说明了党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这是党政领导干部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五位一体”总布局无疑增加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份量和责任担当。第三章指出党政干部领导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三大紧迫性问题,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顽疾、观念误区和机制弊端。关于三大作风顽疾:第一,思想作风不端正。党中央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精神懈怠”危险,其突出表现就是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庸俗、心存平庸保守的消极想法,解放思想不够深入、创新意识不强,甚至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抵挡不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利益诱惑,败下阵来;第二,学习风气不踏实,学习态度不务实,浮躁之风甚嚣尘上,有些领导干部不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甚至对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也存在认识不足、领悟不深、掌握不够等现象;第三,工作作风不扎实,“四风”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领导干部工作热情度不高,不把主要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不把服务群众放在心上,对老百姓合理的利益诉求漠不关心,使群众办事遇到了众所周知的“四难”。在四大观念误区方面,有些领导干部在政治、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出现了道德败坏、丧失官德的违法违纪行为;在官场生态中,一些错误的权力观仍在大有市场、大行其道,如把权力看作为为己谋利的工具,大搞一言堂、独断专行,讲排场、讲享受,甚至失职渎职,违法乱纪;有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摆得不正确,存在过分追求gdp忽视其他指标的片面狭隘的政绩观,忽视长远效益注重短期受益,忽视以人为本反而以求利为本;在发展理念上,有些领导干部缺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整体推进的科学发展思想。我国在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着四大机制性问题,主要就是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在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上、对教育培训学员管理科学上、在干部接受教育培训动力促进上,还有就是选拔任用机制存在错误的用人原则等问题,考评机制上存在片面的虚假的考核等现象,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第四章从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的根本方向、建设重点、突破关键和传统文化滋养等方面入手对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展开深层分析。首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为民族、为阶级、为党和为人民服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强调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其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能力建设必须明确领导能力建设重点。习近平在2009年一次讲话中提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本节对以上七种能力较为详细地逐一展开分析,分别从每一项能力的意义和提升该项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阐述。本章提出:提升知人善任的能力,需要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坚持“任人唯贤”原则、炼就发现人才本领、提升用人气魄;提升开拓创新能力,需要首先重视理论创新、再者强化实践锻炼提高、还要健全选拔创新人才机制;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需要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处理好复杂利益关系、推动良性互动与均衡;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需要加强科学预警与防范、快速反应与果断决策、注重运筹与控制事态、加快善后与恢复重建;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需要树立“欲影响社会,必先影响媒体”观念、充分认知媒体、有效利用媒体、热情服务媒体;提高维护稳定能力,需要在把握六大原则的同时注重形势把握早谋划、搞好工作责任落实、依靠群众促稳定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是对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能力新要求,主要从鼓励公民参与、坚持依法治理和重视运用新科技等方面来提升。再次,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为指导,要明确领导能力建设的突破点和关键点,从观念上、眼界上、立意上、方法上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依靠改革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律塑造政风、依靠机制化解矛盾、依靠科技增强创新能力。最后,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领导思想的记载,古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方法和见解,这些都为领导能力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养,需要多多借鉴。第五章是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的实现途径。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从提高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促进领导能力建设的内在培育,从教育培训干部、健全考评机制、加强锻炼实践等多角度实施领导能力建设的外在促成,从增强宗旨意识、培养学习领导者、提高领导魅力等多内涵地谋划领导能力体系化构建。关于内在培育党政干部的领导能力方面,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素养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党政领导干部要切实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必须通过深入学习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维素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新胜利,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各级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节奏,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增强健康的心理素养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有坚强的性格和稳定的情绪,必须有豁达的心胸,必须要有耐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关于外在促成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上,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党在动荡的革命时期通过建设各类学校加强对大批干部的教育培训,在新中国成立后,干部教育培训日益完善化制度化常态化;科学考评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导向,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要通过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锻炼是提升领导能力的根本途径,正如习近平所言的“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要让各级领导干部参加具体实践,鼓励他们自觉到复杂环境、关键岗位、艰苦地区磨砺品格、锤炼作风、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干部、培养出好干部。本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领导能力建设进行体系化构建:第一,增强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这要求树立邓小平提出的“领导就是服务”的基本原则,作为领导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争做为民服务的表率和模范,必须思想上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在加强学习争先创优、不怕牺牲、自觉抵御各种诱惑,杜绝腐化的思想和行为。第二,中央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都号召全党上下加强学习,习近平最近也指出中国要成为“学习大国”。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一名有文化有智慧的新时期学者型领导。第三,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甚至是领导力,领导干部既要发挥权力型影响力,更要重视非权力影响力的突出作用。

二、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显着标志
二、党的根本宗旨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治国的根基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组织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日战争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根本原因
    (二)抵抗国民党反共行动是直接原因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组织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决维护党组织的独立性
    (二)发展党组织与巩固党组织并重
    (三)强调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组织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4)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
    一、自然条件
    二、政治生态
    三、农民生活
    四、社会文化
第二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
    一、乡村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共介入乡村社会管理
        (一)党初步下沉乡村和党员大量发展
        (二)党的整顿与初步巩固
        (三)党组织与党员的纯洁化
        (四)整党整风与党的一元化领导
    二、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乡村行政组织的重构
        (一)新行政机构的建立:村公所与村民代表大会
        (二)村级行政机构的持续改造
    三、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底层农民的崛起
        (一)乡村领袖的成分:“贫农”与“贫农+中农”结构
        (二)乡村领袖的成长:中共之助推
    四、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选举政治和新型社会组织
        (一)选举: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新型社会组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与保障
第三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民生建设
    一、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一)扩大耕地面积
        (二)兴修水利工程
        (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二、组织起来:促进生产
        (一)推进劳动互助
        (二)发起农业合作社运动
        (三)开展劳动竞赛运动
        (四)掀起大生产运动
    三、调整分配:改善农民生活
        (一)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政策的实施
        (二)坚持合理负担原则与实行统一累进税
    四、社会保障:托底贫困农民基本生活
        (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保障的实践活动
第四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思想文化建设
    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一)面向青少年的国民教育
        (二)面向成人的社会教育
        (三)乡村教育的特点
    二、报刊事业:开阔农民社会视野
    三、大众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一)乡村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街头诗的昙花一现:“冀中一日”
        (三)文化盛宴:艺术节
        (四)乡村文化文艺活动的特点
第五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建设
    一、社会道德规范的改造
        (一)改造二流子与“懒人”
        (二)禁烟禁毒
        (三)树立模范
    二、生活习俗规范的革新
        (一)更新卫生观念
        (二)改良卫生习惯
        (三)倡导中西医结合
        (四)开展妇婴卫生保健
    三、法律法制规范的重建
        (一)法规进村:农民法治意识加强
        (二)司法下乡:巡回审判与调解
        (三)法律法规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优良社会风气的养成
        (一)中共局部执政的优良作风
        (二)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结语
    一、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变革
    二、乡村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胡锦涛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胡锦涛群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胡锦涛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胡锦涛群众观形成的时代条件
        2.1.2 胡锦涛群众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2.2 经典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2.2.2 列宁的群众观
        2.2.3 斯大林的群众观
    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3.1 “民惟邦本”的思想
        2.3.2 为政以德的思想
        2.3.3 重视民众的思想
    2.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4.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
        2.4.2 毛泽东群众观
        2.4.3 邓小平群众观
        2.4.4 江泽民群众观
第3章 胡锦涛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3.1 胡锦涛群众观的重民思想
        3.1.1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3.1.2 发挥人民的重要作用
        3.1.3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3.2 胡锦涛群众观的为民思想
        3.2.1 “权为民所用”
        3.2.2 “情为民所系”
        3.2.3 “利为民所谋”
    3.3 胡锦涛群众观的利民思想
        3.3.1 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3.3.2 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3.3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第4章 胡锦涛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4.1 胡锦涛群众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4.1.2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提供理论借鉴
    4.2 胡锦涛群众观在新时代的发展
        4.2.1 “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2.2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4.2.3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框架及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相关问题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概念界定
        (一)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组织层级
        (一)中央委员会
        (二)中央政治局
        (三)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相互关系
        (一)领袖个人与领袖主体
        (二)领袖主体与政党主体
        (三)领袖主体与人民群众主体
        (四)领袖主体与理论工作者主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历史轨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准备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领袖主体塑造准备了组织条件
        (二)党在国民革命中领导地位的形成为领袖主体塑造准备了政治条件
        (三)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探索为领袖主体塑造准备了理论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开启与困局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启了领袖主体塑造的伟大进程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兴起推进了领袖主体塑造核心力量的形成
        (三)“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的形成使领袖主体的塑造深陷困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转折与推进
        (一)遵义会议成为领袖主体的塑造从困局到重塑的重大转折
        (二)红军北上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实现了领袖主体的艰难重塑
        (三)国内和平局面的形成推进了领袖主体的全新塑造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展开与完成
        (一)全面抗战的实现奠定了领袖主体塑造的基本格局
        (二)延安整风运动推动了领袖主体塑造的全面展开
        (三)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领袖主体塑造的正式完成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主要平台
    一、统一战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平台
        (一)工农民主联合战线对领袖主体塑造的作用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领袖主体塑造的作用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领袖主体塑造的作用
    二、武装斗争是领袖主体塑造的军事平台
        (一)土地革命战争对领袖主体塑造的影响
        (二)抗日民族战争对领袖主体塑造的影响
        (三)全国解放战争对领袖主体塑造的影响
    三、党的建设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平台
        (一)农村游击战争条件下党的建设对领袖主体塑造的意义
        (二)全民族抗战条件下党的建设对领袖主体塑造的意义
        (三)夺取全国政权条件下党的建设对领袖主体塑造的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创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理论成果
        (一)领袖主体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开创与发展
        (二)领袖主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阐述与形成
        (三)领袖主体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制度成果
        (一)领袖主体对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确立和实践
        (二)领袖主体对抗日民主政权制度的探索和创新
        (三)领袖主体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创造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实践成果
        (一)领袖主体对中国革命战略大转变的推动和完成
        (二)领袖主体对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和全国抗战的坚持
        (三)领袖主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和最终胜利的实现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基础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标识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依归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方向
    二、遵循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基础
        (一)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前提
        (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要求
        (三)践行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特点
    三、加强和巩固党的各级组织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基础
        (一)正确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制度
        (二)树立和维护党的领导集体中的核心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核心
        (三)加强和改善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基础理论
    2.1 中国共产党文化概念辨析
        2.1.1 概念探源:中国共产党文化词源学分析
        2.1.2 种属辨析:中国共产党文化属概念比较
        2.1.3 重新定义:中国共产党文化内涵与外延
    2.2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界定与功能分析
        2.2.1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两种定义
        2.2.2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三种功能
    2.3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框架设计
        2.3.1 中国共产党文化结构性分析
        2.3.2 文化自强路径研究基本框架
第3章 文化自觉:马列主义革命文化武装自强
    3.1 革命文化兴起与马列主义革命党创立
        3.1.1 文化觉醒: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兴起
        3.1.2 主义选择:马列主义革命文化创党
    3.2 坚持马列主义革命党理论
        3.2.1 政治主张:确立马列主义革命纲领
        3.2.2 政党地位:掌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3.2.3 政党路线:坚定马列主义思想路线
        3.2.4 主义之争: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自强
    3.3 建设马列主义革命党规范
        3.3.1 党法体系:创建马列主义革命党管理规范
        3.3.2 党法管党:严格马列主义革命党活动管理
        3.3.3 党德管党:加强马列主义革命党道德教育
        3.3.4 规范从严:列宁主义式民主集中制强党
    3.4 塑造马列主义革命党形象
        3.4.1 形象确立:从“过激党”到革命先锋
        3.4.2 形象提升:统一战线中民主先锋形象
        3.4.3 形象凝练:作风铸就革命党形象标识
        3.4.4 文化军队:多种媒体树革命党好形象
第4章 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现代化自强
    4.1 中国共产党文化现代化界定
        4.1.1 现代化与政党文化现代化
        4.1.2 中国共产党文化现代化
    4.2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现代化
        4.2.1 指导思想现代化
        4.2.2 管党治党理论现代化
    4.3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规范现代化
        4.3.1 国法治党科学化
        4.3.2 党法治党法制化
        4.3.3 党德治党规范化
    4.4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现代化
        4.4.1 努力塑造民主执政和为民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4.4.2 努力塑造依法执政和清廉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4.4.3 努力塑造科学执政和先进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4.4.4 努力塑造改革开放和务实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第5章 把握规律:探索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自强之道
    5.1 经验到规律:培育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文化的关键
        5.1.1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规律意识形成与特点
        5.1.2 认识规律是培育全面从严治党文化的基础
    5.2 传承-交融性:培育更科学严谨的执政党先进意识文化
        5.2.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意识文化顶层设计
        5.2.2 培育执政党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人文精神
    5.3 秩序-民主性:培育更科学严密的执政党先进规范文化
        5.3.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规范文化顶层设计
        5.3.2 培育执政党更严明严正严厉的先进规范文化体系
    5.4 先进-合法性:培育更科学严实的执政党先进形象文化
        5.4.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形象文化顶层设计
        5.4.2 塑造先进中国文化风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任弼时党建思想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开拓民族精神新境界的有效方法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巨大理论成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思想指南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为弘扬和培育新时代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舞台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拓宽了道路
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推动民族精神创新的根本途径
    ( 一) 先进文化的建设目标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 二) 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创新
    ( 三)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心
三、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展现民族精神时代风貌的关键环节
    ( 一)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 二)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
    ( 三) 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 四) 重视文艺工作鼓舞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巨大力量
四、巩固党的先锋队地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保障
    ( 一)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政治保障
    ( 二)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巩固党的先锋队形象,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做好示范
    ( 三)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10)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领导理论的相关论述
    第一节 经典作家关于领导能力理论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领导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四、列宁斯大林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人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领导能力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考验
    第一节 领导能力建设的国内考验
        一、我国社会大变迁
        二、利益结构复杂化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
        四、科技加速信息化
    第二节 领导能力建设的国外考验
        一、国际政治呈现新格局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
        三、充满变数的世界军事形势
        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第三节 领导能力建设的执政考验
        一、党员队伍的一些新变化
        二、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提出
        三、党肩负实现“五位一体”的新使命
第三章 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的紧迫问题
    第一节 领导能力建设作风上的三大顽疾
        一、思想作风不扎实
        二、学习风气不踏实
        三、工作作风不务实
    第二节 领导能力建设观念上的四大误区
        一、理性道德的缺失
        二、错误的权力观
        三、歪曲的政绩观
        四、落后的发展理念
    第三节 领导能力建设机制上的四大弊端
        一、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二、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
        三、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四、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的深层透析
    第一节 领导能力建设的根本方向
        一、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坚定立场
        二、明确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观点
        三、掌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第二节 领导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知人善任能力
        二、开拓创新能力
        三、统筹兼顾能力
        四、应对风险能力
        五、同媒体打交道能力
        六、维护稳定能力
        七、社会治理能力
    第三节 领导能力建设的突破关键
        一、依靠改革提高自身素质
        二、依靠自律塑造政风
        三、依靠机制化解矛盾
        四、依靠科技增强创新
    第四节 领导能力建设的传统文化滋养
        一、先秦诸子百家的领导能力思想
        二、汉朝的领导能力思想
        三、三国时期的领导能力思想
        四、隋唐宋时期的领导能力思想
        五、明清时期的领导能力思想
第五章 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领导能力的内在培育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
        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三、增强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领导能力的外在促成
        一、教育培训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科学考评是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导向
        三、实践锻炼是提升领导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 领导能力的体系构建
        一、增强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
        二、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
        三、塑造自身的领导魅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J]. 程燕屏.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任弼时家风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王秋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组织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王旭.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7)
  • [4]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D]. 张宏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5]胡锦涛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D]. 张坤坤.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研究[D]. 闻君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7]中国共产党文化自强路径研究[D]. 戴剑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8]任弼时党建思想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 曹春荣. 红广角, 2015(06)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J]. 李保国. 学习论坛, 2015(04)
  • [10]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研究[D]. 李婧. 中央财经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