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除险加固后的安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舅槐[1](2019)在《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广州市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兴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高度61.3m,是早期较为典型的以浆砌石为材料建成的中高重力坝。黄龙带水库浆砌石坝的安全性一直受到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开展了二次安全鉴定。本文以自身工作中承担的该大坝安全分析及鉴定任务为研究内容,对大坝的坝基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扬压力偏高及渗漏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包括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扬压力统计分析、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分析、有限元计算分析、加固处理分析等,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关于扬压力变化规律:建立了坝基扬压力的统计模型,得到了监控指标并进行转异判别,sy7测点扬压力属于异常状态,与该测点扬压力偏高超过规范值的实际表现特征相符,扬压水位滞后于上游库水位14天;综合工程地质、排水孔析出物等分析得出扬压力偏高异常的主要原因为坝基局部存在强透水裂隙,且灌浆止水和排水孔排水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2)关于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渗漏量主要取决于库水位,年渗漏量与当年最高库水位呈指数强相关;坝体渗漏原因为浆砌石坝体局部密实度低及空隙大,坝基渗漏的主要原因为两岸坝肩166170m高程的基岩浅部存在强透水裂隙,该裂隙经过固结灌浆仍存在渗漏通道。但是,大坝的渗漏量总体不大,坝体和坝基的防渗处于正常范围内。(3)关于防渗帷幕的防渗效果:对于黄龙带水库大坝,当防渗帷幕深度达到20m以上、且帷幕渗透系数小于5.0×10-7cm/s时,帷幕能起到较良好的防渗作用,与工程实际相符。(4)关于多次加固处理效果的评价:工程在运行中陆续采取了增设扬压力排水孔、局部补强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的加固处理措施,对降低扬压力和减少渗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加固后的渗漏量随年份的变化仍为随机性的上下波动,并没有明显的随年份降低的现象,所采取的灌浆、排水等措施,在减少渗漏方面效果不显着。今后,应重点关注166-170m高程区域的渗漏情况,必要时予以专门的加固处理。
宋明晅[2](2017)在《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区划回顾性评价及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问题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充沛的安全饮用水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任何损害水资源系统的因素及水资源质量的下降,都可能对人类及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趋发展,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进一步增强水源地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使其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及实施结果资料进行深入探讨,以河北省岗南、黄壁庄水库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评价岗南、黄壁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方法、背景分析、水质调查与评价、现状区划方案的实施成效以及问题不足。1)、针对水库水环境和生态的改善问题,收集了关于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区划调整的各类文件、条例、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报告材料,以及2008-2016年岗、黄水库水质常规监测数据,开展了岗、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评价。2)、指出了现有区划的问题,如原保护区划分未适应岗黄水库功能发生的变化,水库水源和河流水源需要进一步区分,地表水源准保护区划分面积过大等。3)、初步给出了两库水源地划分调整思路和方案。将井陉矿区从黄壁庄水库准保护区调整出来,岗南水库准水源保护区不变。4)、本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区划调整具体方案,可供其它类似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王志成[3](2017)在《希尼尔水库放水涵洞渗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渗流监测是大坝日常安垒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希尼尔水库西副坝段的放水涵洞断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渗流分析,结果表明:大坝放水建筑物基础透水性较强,在高库水位时坝基渗压水位较高,渗透压力及渗流位势均较大,但渗流位势变化基本正常,坝基水平渗透坡降小于允许值,自水库下闸蓄水以来,放水建筑物与西副坝接触部位渗流运行性态正常,未发生明显渗流异常现象。建议加强放水建筑物的巡视检查与安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白寅虎[4](2012)在《亭口反调节水库土石坝绕坝渗流数值分析》文中指出许多工程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土石坝枢纽工程,其地质条件复杂时坝肩强透水性导致的绕坝渗流成为防渗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科学合理地评价其安全性对于此类土石坝的安全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亭口反调节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在亭口水库排沙期不能供水时,对亭口水库的供水过程进行反调节,以满足供水区工业及生活供水需求,对于咸阳市的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反调蓄库区左坝肩含有强透水性砂砾石层,存在绕坝渗漏,因此对反调蓄工程进行绕坝渗流安全数值分析研究,对于保证反调蓄水库安全运行和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进土石坝绕坝渗流数值分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类似土石坝的安全数值分析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1)通过建立流固耦合模型,围绕不同的防渗方案,将考虑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的有限元法与不考虑耦合的有限元法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考虑流固耦合后,在水头分布规律、绕坝渗流量、砂层的渗透坡降、逸出高程上都发生一定的变化,防渗墙下游及左岸坡坡脚处水头等势线更加密集,下游坡脚的砂层最大渗透坡降增大、逸出高程较高,这些对坝体及坝肩的稳定不利,因此在进行土石坝绕坝渗流分析时应该考虑两场的耦合因素。由此确定亭口反调蓄土石坝的防渗墙深入坝肩长度至少应为50m。(2)通过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提出以水平渗透系数与竖直渗透系数矢量和方向切取典型断面,近似计算渗流量的方法,其结果与考虑耦合的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相比相差不大,说明此方法是可行的,为此类工程通过选取典型断面断面近似计算渗流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及采用的方法,为分析绕坝渗流的规律特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得到的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及应用价值。对土石坝进行绕坝渗流分析,必须考虑流固耦合;在计算渗流量时,可采用本文提出的选取典型断面的方法,来近似计算渗流量。
葛义荣[5](2012)在《黄壁庄水库副坝塌坑段渗流安全分析》文中提出黄壁庄水库是滹沱河中下游重要控制性的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2.1亿m3。副坝是水库主要建筑物之一,其坝顶长6907.3m,最大坝高19.2m,坝顶高程129.2m。由于副坝基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异常复杂,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副坝混凝土防渗墙槽孔施工中,先后共发生7次大范围塌坑和坝体坍塌,除5#塌坑外,其余6次塌坑均发生在桩号A4+026.7m-4+360m之间,长度约330m的范围内,因此称该段为副坝塌坑段。经对该段采取挖除回填、充填
曾楚武[6](2010)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及病险土石坝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全国水利系统管理的水库大坝中,约36%属于病险水库大坝,而且多数为土石坝。为了充分发挥水库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效益,对水库大坝进行安全评价,研究病险水库大坝特别是土石坝的治理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大坝安全鉴定包括大坝安全评价、大坝安全鉴定技术审查和大坝安全鉴定意见审定三个基本程序,其中,大坝安全评价是主要工作内容,大坝安全鉴定意见审定是除险加固的依据。采用现行的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体系和规定,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水库大坝的安全性。根据鉴定结果审定意见,对病险水库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安全、可行和经济的治理对策,为恢复水库原有功能或恢复原始状态提供除险加固措施或方案支持。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现行大坝安全评价的体系、相关规定、常用操作方法,讨论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2)根据鉴定结果审定意见,针对病险土石坝存在问题研究治理对策,列出各种除险加固工程措施。(3)探讨土石坝垂直防渗处理技术。(4)引入红场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例子,并根据水库大坝为三类坝的审定意见提出大坝的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许尚杰[7](2010)在《土坝的耐久性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土坝的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土坝的质量评价改为质量与使用寿命评价并举,把盲数理论与土坝安全耐久性分析有机结合,建立了适合土坝特点的耐久性评价体系、坝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渗透稳定性可信度评价分析、以浑水渗流理论为基础的浑水防渗措施等有关土坝的安全耐久性评价方法及工程应用,初步取得了以下成果:1、系统的论述了不确定性的分类,工程中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及其特点,有关不确定性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并阐述了盲信息和盲数理论,为盲数在土坝安全耐久性评价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搜集了国内外溃坝数据,详细分析了溃坝的原因,并以山东省土坝为基础对病害类型和现状进行了调查。认识到溃坝的规律和特点,对土坝的老化现状、病害类型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为建立适合山东水库特点的土坝安全耐久性评价体系提供了基础资料。3、提出了以土坝的耐久性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该法以层次分析法原理为基础,以渐进性老化状况过程为评价依据,建立了老化系数与耐久性的关系,确立了土坝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指标量化,客观化,减少了人为的主观行为,得到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比性。该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大坝的现状和未来的状态,并给出了耐久性评价值,便于工程的横向比较,为工程的质量评价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4、系统分析评价坝坡稳定的各种计算方法和特点,根据库水位骤降过程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非饱和土范围的变化对土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提出采用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圆弧滑动法对坝坡稳定进行分析,该法比较真实的反应滑面的应力状态,根据抗滑理论能容易建立起可靠度功能函数,把土坝边坡稳定的定值分析和可靠度分析有机结合,更易于坝坡稳定的评价分析。5、分析了基质吸力的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建立了BP神经网络推求吸力内摩擦角的方法;采用盲数理论对抗剪强度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即可提供丰富的试验数据,也避免了以往统计方法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为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提供基本数据。6、采用盲数理论对土坝的渗透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不但能清楚地知道渗透稳定性的安全程度,并且可知评判结果的可信程度,避免了平均意义的判断结果,使结论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把可信度理论渗透稳定性判定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评价了坝基管涌、坝后流土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结论的可信程度,并用观测资料分析和反演计算两种方法预测了高水位的渗透稳定性,为土坝的渗透稳定评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可以说盲数理论为我们进行土坝渗透稳定性不确定性评价分析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7、从防渗措施的耐久性出发,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防渗措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浑水理论的浑水淤积层防渗措施。系统地分析了黄河泥沙物质组成的稳定性、下游引水的泥沙含量、颗粒组成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室内试验,验证了浑水淤积层的防渗性能。利用浑水渗流理论对库坝的渗漏量、浸润线的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证明利用引黄河浑水能形成一定厚度的淤积层作为库坝防渗的措施不仅能满足土坝的防渗要求且耐久性好,浑水防渗措施可为类似工程借鉴。
落全富[8](2010)在《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渐迫切。而我国又是一个修建水库最多的国家,水库发挥了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优化水资源配置最重要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为解决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水问题,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多数水库原来的调度体制限制了洪水资源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阻碍。为充分发挥水库的兴利作用,使洪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单一的汛限水位已不合时宜。青山水库作为一座大型水库,一直实行单一汛限水位的调度体制,目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必要且必须抬高汛限水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青山水库上下游水利工程的建设、东苕溪河道历年整治及水库本身除险加固工程的全面完成,从而为青山水库研究调整蓄汛限水位水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确保水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地设计汛限水位,提高洪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利用率,是充分发挥青山水库综合利用效益的首要任务。本文遵循《东苕溪流域防洪规划》和《杭嘉湖流域防洪规划》的规划原则,充分研究水库流域雨洪规律,从用水要求和防洪安全两方面出发,对水库提高汛限水位进行分析与论证。文章根据水库上下游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完善,对已有的兴利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水库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得出青山水库已具备提高汛限水位条件,并提出合理的各分期汛限水位,对水库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郜洪强,丁文萍,郭海全,张秀芝[9](2007)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地下水源地供水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石家庄市区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但黄壁庄水库副坝除险加固后,地下水侧向补给量被大量截取,石家庄市区傍河水源地供水安全受到威胁。本文阐述了石家庄市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分析了黄壁庄水库副坝除险加固后对下游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石家庄市区近期水资源供需形势。通过设计降水频率,计算出四水厂和七水厂逐眼供水井的水位,再通过设计水源井安全水位,对水源地主要水厂的水源井逐眼进行安全性分析,进而得出水源地供水安全评价结果。
张超锋,任德记,黄芃,刘杰[10](2004)在《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除险加固后的安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黄壁庄水库副坝坝基透水性强 ,渗漏严重 针对加固后副坝以及防渗墙的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副坝坝体与防渗墙墙体的应力应变和应力水平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坝体与墙体是安全稳定的 ,设计所采用的垂直防渗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二、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除险加固后的安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除险加固后的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浆砌石重力坝的发展 |
1.3 浆砌石重力坝的渗漏与扬压力过高危害 |
1.4 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与渗漏研究现状 |
1.4.1 扬压力计算的规范方法 |
1.4.2 重力坝扬压力与渗漏的研究 |
1.4.3 渗流监控指标及转异判别研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基本情况及运行情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枢纽工程建设过程 |
2.3 大坝工程地质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层岩性 |
2.4 大坝设计、施工 |
2.4.1 大坝结构及断面 |
2.4.2 坝体砌筑施工及建筑材料情况 |
2.4.3 大坝防渗措施 |
2.4.4 大坝排水措施 |
2.4.5 大坝基础处理 |
2.5 大坝的渗漏与处理 |
第3章 扬压力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 |
3.1 扬压力监测布置 |
3.2 扬压力规律分析 |
3.2.1 环境量监测变化过程分析 |
3.2.2 扬压力变化过程 |
3.2.3 扬压水头与库水位的相关关系图 |
3.2.4 扬压力折减系数 |
3.2.5 sy7 与相邻测点的对比分析 |
3.3 扬压力统计模型分析 |
3.3.1 回归方程 |
3.3.2 回归分析几个定义 |
3.3.3 回归方程建立步骤 |
3.3.4 统计模型建立 |
3.3.5 影响因子分析 |
3.4 sy7 测点监控指标及转异判别 |
3.5 sy7 测点扬压力偏高原因分析 |
3.5.1 地质原因分析 |
3.5.2 排水孔堵塞的可能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分析 |
4.1 以往关于大坝渗漏的认识 |
4.2 渗漏量监测布置 |
4.3 渗漏量变化过程 |
4.4 渗漏特征值分析 |
4.5 渗漏量变化规律分析 |
4.5.1 渗漏量时程变化规律 |
4.5.2 日最大渗漏量与库水位的相关关系 |
4.5.3 年渗漏量与最高库水位的相关分析 |
4.5.4 渗漏规律总结 |
4.6 大坝渗漏原因分析 |
4.6.1 渗漏拐点分析 |
4.6.2 坝体渗漏原因 |
4.6.3 坝基渗漏原因 |
4.6.4 渗漏原因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坝基防渗帷幕数值模拟分析 |
5.1 防渗帷幕深度的影响 |
5.2 防渗帷幕渗透系数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固处理及效果分析 |
6.1 扬压力偏高处理措施 |
6.2 渗漏处理措施 |
6.3 加固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区划回顾性评价及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城市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经验 |
2.1 树立统筹协调的地表水源保护区观念 |
2.2 从实际出发划分地表水源准保护区 |
2.3 准确界定水源保护区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岗黄地表水源保护区背景分析 |
3.1 岗南和黄壁庄水库概况 |
3.1.1 岗黄水库流域概况 |
3.1.2 岗南水库维护建设 |
3.1.3 黄壁庄水库维护建设 |
3.1.4 岗南水库运营情况 |
3.1.5 黄壁庄水库运营情况 |
3.1.6 岗、黄水库不同之处对比 |
3.2 岗—黄水库流域(河北省部分)经济社会发展 |
3.2.1 流域水系和行政区域构成 |
3.2.2 流域人口和城镇分布 |
3.2.3 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3.2.4 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
3.2.5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导向 |
3.3 岗—黄水库流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3.1 平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3.3.2 井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3.3.3 井陉矿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3.4 岗—黄水库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4.1 岗南水库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4.2 黄壁庄水库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实施成效与调整原因分析 |
4.1 岗黄地表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成效显着 |
4.1.1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
4.1.2 促进保护区内产业结构调整 |
4.1.3 树立流域城乡居民的水源保护意识 |
4.1.4 规范地表水水源保护制度 |
4.2 目前岗黄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情况 |
4.3 现有水源划分存在的问题 |
4.3.1 一级水源保护区边界不清 |
4.3.2 二级保护区局部边界不清 |
4.3.3 准保护区划分面积过大 |
4.4 现状水源地划分与省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
4.4.1 与“河北省委第八届五次会议精神”的协调性分析 |
4.4.2 与《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协调性的分析 |
4.5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调整建议 |
4.5.1 本次准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思路 |
4.5.2 调整依据 |
4.5.3 调整理由 |
4.5.4 准保护区调整划分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岗黄地表水源保护区管护的建议 |
5.1 建立岗黄地表水源保护区整治与隔离防护工程 |
5.2 严格执行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5.3 推进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 |
5.4 加快上游汇水区避险工程的建设和应急监测体系的建设 |
5.5 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率 |
5.6 认真探讨二级保护区局部边界不清问题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希尼尔水库放水涵洞渗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放水涵洞渗流特性分析 |
3 结语 |
(4)亭口反调节水库土石坝绕坝渗流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库区工程地质概况 |
1.3 土石坝绕坝渗流分析概述 |
1.4 土石坝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概述 |
1.5 防渗措施概述 |
1.5.1 国内防渗技术发展概况 |
1.5.2 国外防渗技术发展概况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土石坝渗流机理分析 |
2.1 绕坝渗流概念及特性 |
2.2 绕坝渗流产生原因及危害 |
2.2.1 绕坝渗流产生原因 |
2.2.2 绕坝渗流产生的危害 |
2.3 绕坝渗流控制内容及防渗措施 |
2.3.1 绕坝渗流控制内容 |
2.3.2 绕坝渗流防渗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石坝渗流分析理论及方法 |
3.1 渗流数值分析的基本理论 |
3.1.1 达西定律 |
3.1.2 渗流的基本方程 |
3.1.3 渗流的边界条件 |
3.2 渗流数值计算分析的基本方法 |
3.3 绕坝渗流数值分析的基本方法 |
3.3.1 水力学法 |
3.3.2 绕渗流网图解法 |
3.3.3 有限元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亭口反调节水库绕坝渗流分析 |
4.1 不考虑两场耦合的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分析 |
4.1.1 计算工况及计算方案 |
4.1.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1.3 单元型式及网格划分 |
4.1.4 计算参数 |
4.1.5 计算结果分析 |
4.2 考虑两场耦合的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分析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2 计算参数 |
4.2.3 基于 ABAQUS 的二次开发 |
4.2.4 计算结果分析 |
4.3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渗流量近似计算 |
5.1 二维渗流计算 |
5.2 计算软件介绍 |
5.3 二维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
5.4 渗流量近似计算的提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及病险土石坝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 |
2.1 现行的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体系及规定 |
2.2 大坝安全专项分析评价 |
2.3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
2.4 国内外大坝安全评价(复核)对比 |
2.5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病险水库土石坝治理对策 |
3.1 病险水库土石坝存在问题 |
3.2 工程措施的治理对策 |
3.2.1 提高水库防洪标准 |
3.2.2 治理渗流破坏 |
3.2.3 坝体结构不稳定解决措施 |
3.2.4 溢洪道结构不稳定治理措施 |
3.2.5 坝内输水涵管及放水塔结构不稳定解决措施 |
3.2.6 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老化 |
3.3 非工程措施的治理对策 |
3.3.1 管理设施缺失及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 |
3.3.2 对除险加固技术不可行的水库 |
3.4 其他问题及对策 |
3.5 加固新技术应用 |
3.6 国外病险水库大坝治理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坝垂直防渗处理技术探讨 |
4.1 土石坝垂直防渗工程措施 |
4.2 混凝土防渗墙 |
4.3 高压喷射灌浆 |
4.4 劈裂灌浆 |
4.5 应用范围及应用情况分析 |
4.5.1 垂直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范围分析[34、35] |
4.5.2 垂直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场水库的大坝安全评价及治理对策 |
5.1 工程现状 |
5.2 大坝安全评价 |
5.2.1 水库工程质量评价 |
5.2.2 运行管理评价 |
5.2.3 防洪标准复核 |
5.2.4 结构安全评价 |
5.2.5 渗流安全 |
5.2.6 抗震安全 |
5.2.7 金属结构 |
5.3 水库大坝综合性评价及鉴定结果 |
5.3.1 水库大坝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2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
5.3.3 建议 |
5.3.4 安全鉴定结果及审定意见 |
5.4 病险水库大坝治理对策[40] |
5.4.1 土坝除险加固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土坝的耐久性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溃坝异常原因分析及安全评价的特殊性 |
1.2.1 溃坝异常原因分析 |
1.2.2 工程安全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
1.3 国内外安全评价发展现状综述 |
1.3.1 土坝耐久性评价发展现状 |
1.3.2 坝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3 渗透变形评价研究现状 |
1.3.4 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土坝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及盲数理论 |
2.1 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分类 |
2.2 工程中的不确定性特点 |
2.2.1 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 |
2.2.2 孔隙水压力的多样性 |
2.2.3 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 |
2.2.4 几何尺寸的不确定性 |
2.2.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 |
2.2.6 计算方法的不确定性 |
2.3 土坝不确定性的计算和评价方法 |
2.4 盲信息和盲数理论 |
2.4.1 盲信息理论的应用现状 |
2.4.2 土坝安全评价中的盲信息分析 |
2.4.3 盲数理论 |
2.5 小结 |
3 溃坝原因分析及土坝病害调查 |
3.1 中国土石坝发展概述 |
3.1.1 大坝的建设历程 |
3.1.2 水库的安全管理发展 |
3.2 溃坝原因分析 |
3.2.1 国内外溃坝情况概况 |
3.2.2 中国大坝溃坝规律及原因分析 |
3.3 山东省水库溃坝情况 |
3.4 山东省土坝的病害现状调查分析 |
3.5 小结 |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坝耐久性评价体系研究 |
4.1 现有的评价方法及特点 |
4.1.1 现有的评价方法 |
4.1.2 现有方法的特点 |
4.2 土坝耐久性的表示方法 |
4.2.1 土坝老化的特点 |
4.2.2 耐久性的表示 |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及评价原则 |
4.3.1 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4.3.2 评价模型建立的原则 |
4.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4.4.2 评语集的确定 |
4.4.3 权重的确定方法和原则 |
4.5 主要的评价指标标准 |
4.5.1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4.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6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4.7 耐久性评价值的确定 |
4.8 工程实例 |
4.8.1 工程概况 |
4.8.2 东坝结构体老化指标检测评价 |
4.8.3 综合评价 |
4.9 小结 |
5 基于有限元的土坝边坡稳定性盲数可靠度分析 |
5.1 影响土坝坝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
5.2 稳定计算的理论基础 |
5.2.1 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 |
5.2.2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
5.2.3 土坝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方法 |
5.2.4 基于有限元的极限平衡法基本原理 |
5.3 计算方法的思路和步骤 |
5.4 吸力内摩擦角的确定方法 |
5.4.1 φ~b的试验确定方法 |
5.4.2 影响φ~b的主要因素 |
5.4.3 神经网络在φ~b预测中的应用 |
5.5 抗剪强度参数的统计分析 |
5.5.1 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
5.5.2 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
5.5.3 指标相关性转化计算 |
5.6 土坝稳定的确定性分析计算 |
5.6.1 基本资料 |
5.6.2 水位骤降渗流计算 |
5.6.3 水位降落时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 |
5.6.4 基质吸力对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 |
5.6.5 基于有限元的极限平衡法与极限平衡法比较 |
5.7 土坝稳定的可靠度分析 |
5.7.1 可靠度计算 |
5.7.2 抗剪强度的变异系数对于可靠度p的影响 |
5.7.3 C、tgφ的相关系数对可靠度β的影响 |
5.8 小结 |
6 土坝渗透稳定性的盲数可信度评价分析 |
6.1 概述 |
6.2 渗透稳定的盲数可信度模型 |
6.3 渗透坡降值的计算方法 |
6.3.1 渗流模型实验法 |
6.3.2 计算分析法 |
6.3.3 原位观测法 |
6.3.4渗透坡降值的盲数表达 |
6.4 临界坡降值的确定 |
6.4.1 流土临界坡降的计算方法 |
6.4.2 管涌临界坡降的确定方法 |
6.5 工程应用 |
6.5.1 工程概况 |
6.5.2 渗流观测资料分析 |
6.5.3 水平渗透稳定性分析 |
6.5.4 垂直渗透稳定判断 |
6.5.5 有限元渗流计算分析 |
6.6 结论 |
7 土坝的耐久性及坝前浑水淤积防渗可行性研究 |
7.1 概况 |
7.2 国内外主要的土坝防渗措施 |
7.2.1 坝体常见防渗透破坏类型 |
7.2.2 渗透破坏控制措施 |
7.2.3 防渗措施的耐久性分析 |
7.3 浑水防渗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
7.3.1 浑水防渗的提出 |
7.3.2 浑水淤积层防渗的特点 |
7.3.3 浑水入渗理论 |
7.4 黄河浑水的泥沙特性 |
7.4.1 含沙量的分布特性 |
7.4.2 泥沙的特性 |
7.4.3 淤积层的渗透性 |
7.5 浑水渗流室内试验 |
7.6 工程应用 |
7.6.1 工程概况 |
7.6.2 引浑水设计 |
7.6.3 淤积层防渗效果评价 |
7.7 结论 |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水库防洪调度研究 |
1.3 我国水库现行汛限水位体制 |
1.4 汛限水位确定的方法 |
1.4.1 固定汛限水位法 |
1.4.2 分期汛限水位法 |
1.5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意义 |
1.6 本文要做的工作及主要技术路线 |
1.6.1 本文要做的工作 |
1.6.2 主要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2 青山水库概述 |
2.1 东苕溪流域概况 |
2.2 气象水文 |
2.3 青山水库工程概况 |
2.4 青山水库上游工程概况 |
2.5 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工程概况 |
2.6 东苕溪流域主要防洪工程的联合控制运用 |
2.6.1 里畈水库 |
2.6.2 水涛庄水库 |
2.6.3 四岭水库 |
2.6.4 青山水库 |
2.6.5 南湖分洪区 |
2.6.6 北湖分洪区 |
2.6.7 非常滞洪区 |
2.7 小结 |
3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必要性 |
3.1 青山水库现行汛限水位偏低且不合理 |
3.2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 |
3.2.1 东苕溪流域供水要求 |
3.2.2 东苕溪流域水环境要求 |
3.2.3 东苕溪流域应急供水要求 |
3.3 小结 |
4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可行性 |
4.1 青山水库及周边水利工程建设为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奠定了基础 |
4.1.1 青山水库工程全面加固 |
4.1.2 青山水库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 |
4.1.3 青山水库下游及中、北苕溪水利工程建设 |
4.2 青山水库已建非工程措施为实施提高汛限水位提供了技术保障 |
4.3 青山水库满足国家防总印发《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工作意见》要求 |
4.4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必须遵循的原则 |
4.5 小结 |
5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分析 |
5.1 分期说明 |
5.2 已有研究成果 |
5.2.1 对《论证报告》的分析 |
5.2.2 对《专题报告》的分析 |
5.3 对《论证报告》、《专题报告》成果的对比分析 |
5.3.1 对比分析 |
5.3.2 本文采取的方案 |
5.4 小结 |
6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
6.1 水库功能重新定位问题及对策 |
6.2 调度决策思维转变问题及对策 |
6.3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运行管理方法研究 |
6.3.1 水库运行调度方案研究 |
6.3.2 进一步完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
6.3.3 进一步完善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
6.3.4 提高汛限水位后上下游淹没风险分析 |
6.4 青山水库上下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
6.4.1 库区移民问题 |
6.4.2.下游河道行洪瓶颈问题 |
6.4.3 水库调度与上下游相关单位协调的问题 |
6.5 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除险加固后的安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D]. 吴舅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区划回顾性评价及调整研究[D]. 宋明晅.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2)
- [3]希尼尔水库放水涵洞渗流特性分析[J]. 王志成. 云南水力发电, 2017(01)
- [4]亭口反调节水库土石坝绕坝渗流数值分析[D]. 白寅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5]黄壁庄水库副坝塌坑段渗流安全分析[J]. 葛义荣. 河北水利, 2012(04)
- [6]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及病险土石坝治理对策研究[D]. 曾楚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
- [7]土坝的耐久性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许尚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0)
- [8]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可行性研究[D]. 落全富. 浙江大学, 2010(10)
- [9]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地下水源地供水安全性分析[A]. 郜洪强,丁文萍,郭海全,张秀芝.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7
- [10]黄壁庄水库副坝防渗墙除险加固后的安全分析[J]. 张超锋,任德记,黄芃,刘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