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多层次多属性信息分类编码模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霍圣录[1](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王智洋[2](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齐晓飞[3](2021)在《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蓝色的海洋被认为是蓝色星球的“血液”,而“血液”中的“营养资源”则是人类文明的“聚宝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海洋视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海洋经济增长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领域。然而,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对粮食安全和能源需求增长等的全球大趋势下,许多海洋经济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我们与海洋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即在争取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维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这种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的举措旨在促进一国从海洋经济中获取经济利益,也是推动蓝色增长的基石。2012年Rio+20会议首次提出了“蓝色经济”的概念,正如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曾经处于发展规划和投资期阶段那样,这种以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为主题的发展方式吸引了各沿海国家、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和组织的关注。虽然“蓝色经济”一词具体含义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不同,但国际一致认为其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包容和维持或改善生计,同时确保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空间可持续性;其核心是通过与海洋有关的部门和活动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系统退化脱钩。因此,蓝色经济的首要挑战是理解和更好地管理海洋可持续性的许多方面,涉及传统和新兴海洋及其相关产业;第二个重要挑战是需要认识到海洋及其相关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需要在各国及其公私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首先认识到蓝色经济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存在于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及其相关资源提供关键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同国家的蓝色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依赖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还依赖于其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不同属性多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可视为以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关联为基础,将上层相关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异质主体进行关联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中,蓝色产业是一国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层分解,蓝色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是蓝色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关系,而蓝色产业细分下的蓝色产品间关联是蓝色产业间关联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微观(产品)层面影响着中观层面的蓝色企业开发活动和宏观层面的蓝色省份间贸易流转;蓝色产品是蓝色企业要素资本配置与价值创造的微观主体,是蓝色产业互相关联和互促发展的关键因素;蓝色企业是开发蓝色产品的中观主体,是影响蓝色省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蓝色省份是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经济枢纽,是蓝色经济活动的宏观主体。因此,这种关系结构也从产出和能力视角决定了各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国家蓝色经济系统是由一国相关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其实质也可以看作由多种异质网络相互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而超网络则是网络科学中研究此类多层次、多维度、多主体关联问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评估各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关联关系。因此,本文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中的多要素主体纳入到统一框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超网络方法将蓝色经济发展问题分解为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的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从多层网络结构视角定性刻画国家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多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出口关联关系,并基于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设计度量其出口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估出口结构中多经济要素的发展现状。这种将超网络定性描述和非货币型指标定量研究相结合,为各国蓝色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和非货币型指标度量体系。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首先,本文分析蓝色经济系统中多要素主体的内涵及阐述影响国家蓝色经济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发展机理;其次,为了更好地方便读者理解本文思想脉络,构建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以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此,分别阐述了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的建模原理;最后,本文提出了分别构建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的建模步骤,并根据多主体间的映射关系阐述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步骤。也就是说,本文所构建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是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分别作为一国蓝色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要素分解,依据主体间的逻辑关系,将蓝色产品空间作为基础,向上拓扑得到反映蓝色资源开发活动形成竞争关系的蓝色企业网络,而蓝色企业网络可以进一步继续向上拓扑得到反映宏观资源流动和蓝色产业政策制定的蓝色省份网络,进一步耦合得到反映一国蓝色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2)设计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在单层子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多样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多样性指标、蓝色企业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测度相关国家、企业和省份出口的蓝色产品类别及潜在类别,以帮助国家、企业和省级决策者制定符合其比较优势的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政策;设计基于相似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相似性及其开发相似性指标、蓝色企业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量化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出口的蓝色产品相似化程度,分析现在和未来可共同开发的蓝色产品,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其与相关参与者的竞争程度。在多层超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复杂性整体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和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可以评估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对相关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的能力禀赋,这种能力可以被视为实现蓝色增长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有助于各国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14和其他诸如减贫、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等目标。(3)对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及其出口结构进行应用研究。首先,在第5章分别构建了 2010年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进—步耦合而成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并统计验证了蓝色产品空间与蓝色企业网络之间的假设,即在一家蓝色企业出口的所有蓝色产品中,增长潜力最大的蓝色产品是在产品空间中与高RCA值的其他产品最接近的产品;其次,第6章在第5章的基础上计算了 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中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出口结构度量指标,并分析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及其间的关联关系和出口结构特征;最后,基于1985年至2018年数据集分别构建了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及其耦合而成的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计算了相应地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了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用以识别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并总结未来可能在哪里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以便更好地协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政策辅助分析工具可以在协助国家对蓝色增长战略进行系统性多标准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这样的辅助组合工具使国家更有可能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而不受部门既得利益者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使得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蓝色经济系统中多主体间关联视角,通过超网络方法将这种关联结构网络可视化,用以定性描述一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识别影响蓝色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2)基于经济复杂性方法设计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出口结构的度量指标体系,用以定量分析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的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组合。(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协助国家对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多标准、多层次评估过程中的政策辅助组合工具,使其更有可能揭示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发现的问题。
张营[4](2021)在《面向家庭服务机器人任务执行的环境建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需求增长和技术发展的持续推动下,移动机器人正逐步走入家庭,为用户提供家政服务。环境建模作为机器人执行家政作业的基础,综合了环境感知、理解和表征等核心技术。然而,机器人作业在开放、动态、非结构化的家庭环境中,仍面临着导航安全性、任务执行高效性、长期自治性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对复杂家庭环境建立准确的模型,以支持机器人安全、高效、长期自主地执行家政作业,是推动移动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实现机器人智能化服务的关键。本文以移动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家政作业的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了面向家庭服务机器人任务执行的环境建模问题,并获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为使机器人安全有效地执行家政作业,研究了机器人与环境中空间障碍物的碰撞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机器人三维空间避障的二维栅格地图构建方法。首先,引入视觉传感器来检测激光传感器不完全可见的空间障碍物(如桌子、椅子等),并设计了一种将视觉信息转换为二维伪激光数据表示的方法。该伪激光数据有效地描述环境中的空间障碍物。然后,基于激光和伪激光数据,开发了一种栅格地图融合算法,以生成改进的、可全面表征障碍物信息的二维栅格地图,解决了传统栅格地图对障碍物表征不准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权衡激光和伪激光数据,提出了一种机器人三维空间避障策略,以避免机器人与环境中空间障碍物发生碰撞。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栅格地图连同避障策略不仅允许机器人规划出“真正”无碰撞路径,而且还实现了在静态和动态场景下安全、稳定、可靠地导航,显着提高了机器人运行的安全性和鲁棒性。(2)为使机器人高效地完成家政作业,研究了先验知识引导下的目标物品快速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物品搜索的度量-拓扑地图构建方法。首先,以环境中的物品为参考,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度量-拓扑地图,其中拓扑节点表示了环境中与物品相关的位置。所构建的地图不仅去除了与物品无关的冗余节点,还利于移动机器人定位目标物品。为有效创建地图上拓扑节点,设计了一种机器人视角快速调节方法。然后,受人类搜索物品的行为启发,通过考虑机器人的当前位置和其到最可能找到目标物品位置的距离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知识的物品搜索策略,以允许机器人优先搜索最可能找到目标物品的位置,进而提高搜索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使机器人高效、可靠地找到目标物品。(3)为高效地支持机器人执行物品操作,研究了三维环境表征中计算效率低和内存需求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机器人操作的局部三维表征方法。首先,基于激光数据,建立用于机器人导航的二维栅格地图。其次,基于修剪的视觉观测数据,开发了一种面向任务的环境三维表征方法,用于物品操作时的碰撞检测。然后,通过创新性地集成二维地图和局部实时三维环境表征实现面向机器人操作的环境建模,以使机器人仅在需要操作物品时才实时构建环境的局部三维模型,从而减少冗余场景的三维表征。接着,提出了一种面向任务的物品姿态估计方法,用于指导局部三维模型的构建和实现面向任务的物品操作。最后,从内存需求、计算时间、碰撞检测和物品姿态估计方面评估了所提出的方法,并通过实际应用场景验证了其有效性和效率。(4)为使机器人能够长时间在开放、动态家庭环境下有效地执行家政作业,研究了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的机器人长期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机器人长期自治的多层次多粒度语义环境建模方法。首先,通过典型的物品与房间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概率模型和语义模型,以提高机器人对家庭环境的适应性。其次,设计了一种交互式关联方法,用于维护概率模型与实际场景之间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贝叶斯定理,设计了任务驱动下的目标物品位置推理与更新机制,以引导机器人优先搜索最可能放置目标物品的空间。然后,采用层次化、不同粒度的表征方法实现多层次多粒度语义环境模型的构建。此外,所构建的环境模型可以与其它机器人共享,以执行家政作业。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允许机器人长期自治地、高效地找到目标物品,并实现了类人的搜索性能。
杨振宇[5](2021)在《基于异构数据融合的推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推荐系统是机器学习乃至深度学习在工业界落地的主要场景。推荐系统是系统根据用户的属性、用户在系统里过去的行为、当前上下文环境以及物品内容本身,从而给用户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物品。而目前推荐方法仍存在个性化推荐不足、缺少可解释等问题。如何融合用户的多种异构数据做出细粒度、可解释性的推荐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着异构数据融合、多粒度兴趣预测、层次多样性推荐、可解释推荐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四种基于异构数据融合的推荐模型。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针对当前大多数推荐系统仅对用户和物品等显式记录进行建模,而很少将交易生成的用户评论文本信息作为隐式信息融合到模型中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用户评论数据的推荐模型,模型充分利用了用户交易后的隐式反馈信息。首先,通过两个并行ON-LSTM模块对用户反馈的评论文本和产品描述信息进行建模,评论文本和产品描述信息分别可表示为用户偏好和物品属性。其次,通过引入一个图卷积神经网络将用户和物品以节点形式在图上进行空间卷积,以得到用户和物品之间复杂交互的空间特征表示。最后,通过多层感知机来拟合评分,得出预测结果。第二、针对多数推荐模型中缺少用户偏好的多层次、多粒度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胶囊网络及交互注意力的评分预测模型。设计出一种交互注意力机制,用于对用户与物品的上下文特征中细粒度的相关性进行建模。模型采用了一种反向动态路由,将用户和物品的上下文特征聚合成不同的胶囊特征用于评分预测。同时它的向量长度可以作为估计不同语义角度重要性的依据。这种建模方法有效地缓解了各个胶囊(用户方面偏好)之间的趋同现象,具有可解释性。第三、针对基于表示学习的推荐模型存在过度聚合的特征,由此导致评论中细粒度信息丢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细粒度特征交互网络(FFIN),用于评分预测模型。该模型并不是将用户的所有评论聚合成一个统一的向量,而是通过堆叠的扩展卷积,分层地为每个评论文本构建多层次表示。其次,在每个语义层次上构建用户和物品评论的细粒度特征交互。最后,通过类似于图像识别的层次结构来识别高阶显着信号,并将其用于最终的评分预测。该模型突出了评论信息的价值,提高了评分预测的可解释性。第四、针对个性化推荐缺少可解释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数据融合的可解释个性化推荐方法。首先,在原始数据层面,模型选择用户编号作为用户的特征表示,同时,加入了用户拍摄的图片数据以作支撑,拍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用户的偏好;在模型层面,用户特征表示模块将用户编号进行嵌入编码,并获得表示,图像信息提取模块提取图像中的视觉特征信息。其次,模型通过特征强化模块进一步加强用户的特征信息。最终,预测模块通过计算预测出符合当前用户偏好的图像。这种方法利用图像数据在标准数据集上对用户的偏好进行验证,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靠性。该论文有图38幅,表15个,参考文献133篇。
孙海蓉[6](2020)在《面向智慧云制造的服务资源适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制造1.0促进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智慧云制造(云制造2.0)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制造服务资源的有效适配作为智慧云制造的关键环节之一,可有效将各类孤岛式的制造资源虚拟化并通过智慧云平台实现服务资源按需适配,有助于制造商与经销商灵活地定制化生产和快速地柔性化适配,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本论文聚焦智慧云制造场景,主要研究制造商、经销商之间服务资源稳定适配方法,以及经销商、客户之间服务资源快速适配方法,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智慧云制造服务资源的关联模型。通过制造知识过滤器和关联表示模型等关键技术,整合智慧云制造中孤岛式的服务资源,有效应对智慧云制造中制造商、经销商、客户三个主体的服务资源适配场景下的供需偏好,提高适配的稳定性和快速性。(2)提出了制造商与经销商的服务资源稳定适配方法。针对多个制造商与多个经销商互相适配问题,构建制造商对经销商基于距离的排序模型、经销商对制造商基于Qo S的排序模型,以及制造商与经销商基于序值的双边适配模型,通过改进的Gale-Shapley算法来求解双边适配问题,服务资源适配在可靠性、Qo S和用户满意度三个指标上得到提升。(3)提出了经销商与客户的服务资源快速适配方法。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构建基于多维属性的经销商服务资源的相似度模型、基于本体的客户服务资源需求模型,以及客户与经销商基于关联度的快速适配模型,通过改进的谱聚类算法缩小服务资源的候选范围,提高服务资源供需匹配的效率。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裘科意[8](2020)在《基于STEP知识图谱的产品语义检索》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模型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产品设计与制造的主流模式,面向MBD模型重用的产品检索需求日益突出。由于现有的产品模型检索方法主要对模型的几何信息特征进行对比,因此已难以满足MBD模型语义检索需求。针对上述情况,论文以面向MBD的国际标准STEP AP242应用协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STEP AP242知识图谱的MBD产品模型语义检索,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以STEP AP242为基础构建的产品三维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语义关联的STEP知识图谱,提出了面向STEP知识图谱的多粒度语义元模型。构建了面向MBD模型的属性邻接图MAAG,实现对知识图谱中几何信息与制造特征等非几何信息的统一表达关联。(2)在多粒度语义元模型的基础上,对MBD产品模型进行语义分类与匹配,提出了基于改进LSTM的MBD产品模型分类方法和基于BAPSO的图匹配方法。首先对MAAG进行序列化编码表示并提取MBD模型的序列特征,然后利用改进的LSTM对MBD模型进行语义分类,最后从多层次角度实现对MBD模型的语义匹配,从而为语义检索的实现奠定基础。(3)在上述基础上给出了STEP产品语义检索架构及实例。
肖雨寒[9](2020)在《基于多层次选择性视觉语义属性特征的图像中文描述生成算法》文中提出图像描述是一项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于一体的跨模态任务。该任务要求算法模型能够对视觉和语言两种不同模态的信息进行转换。当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的英文描述,而对图像中文描述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方法过分依赖于语言模型,缺乏对图像视觉信息的足够关注。如何根据中文特点应用视觉语义特征,论文提出了基于多层次选择性视觉语义属性特征的图像中文描述生成算法。该算法专注于学习图像高层视觉语义对应的中文属性信息,结合目标检测和注意力机制,形成多层次、多粒度的属性上下文表示,能够丰富描述语句的表述内容和实现视觉-语义的有效关联。该算法已在当前中文图像描述数据量最大最完善的AI Challenger2017图像中文描述数据集和广泛使用的Flick8k-CN图像中文描述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现阶段主流图像描述算法在各项评价指标上均有约3%-30%的较大幅度提升。实际生成效果也显示,该算法能够为图像生成准确、丰富、相对比较生动的中文描述。相关源代码和模型已在github公开。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一种多层次多属性信息分类编码模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多层次多属性信息分类编码模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
3.2.3 “5E”理论 |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3.2.5 程序理论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
4.1.1 管理政策 |
4.1.2 管理体制 |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
4.2.1 销售情况 |
4.2.2 筹集情况 |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
4.3.1 分配政策 |
4.3.2 中央分配 |
4.3.3 地方分配 |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
4.4.1 中央集中使用 |
4.4.2 体育总局使用 |
4.4.3 地方部门使用 |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
5.3.1 目标的含义 |
5.3.2 目标的重要性 |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
5.7.1 评价标准分类 |
5.7.2 评价等级划分 |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5.8.2 德尔菲法 |
5.8.3 文本分析法 |
5.8.4 系统综述法 |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8.6 机器学习法 |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5.10 本章小结 |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6.1.1 文本的纳入 |
6.1.2 文本分析步骤 |
6.1.3 结果分析 |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
6.2.1 调查问卷形成 |
6.2.2 专家团队选择 |
6.2.3 专家咨询结果 |
6.2.4 专家意见汇总 |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
6.3.1 调查问卷修改 |
6.3.2 专家咨询结果 |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
6.4 指标权重确认 |
6.5 本章小结 |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
8.2 实证数据概览 |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
9.2 对策与建议 |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
10.1 创新之处 |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
10.2 研究的局限性 |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
一、审美与怀旧 |
二、休闲与娱乐 |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
四、遁世逃避 |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结构理论 |
2.1.2 比较优势演化理论 |
2.1.3 经济复杂性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蓝色经济 |
2.2.2 产品空间 |
2.2.3 超网络 |
2.3 文献评述与进一步研究 |
第3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研究 |
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基本问题 |
3.1.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研究主体 |
3.1.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主体内涵 |
3.1.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特征 |
3.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发展机理 |
3.2.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 |
3.2.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发展机理 |
3.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与建模原理 |
3.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概念模型 |
3.3.2 单层子网络的建模原理 |
3.3.3 多层超网络的耦合原理 |
3.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
3.4.1 蓝色产品空间模型构建 |
3.4.2 蓝色企业网络模型构建 |
3.4.3 蓝色省份网络模型构建 |
3.4.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
4.1 指标选取原则 |
4.2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
4.2.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
4.2.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
4.2.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
4.3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
4.3.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
4.3.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
4.3.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
4.4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
4.4.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
4.4.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
4.4.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及其统计分析 |
5.1 问题描述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1 数据处理基本思路 |
5.2.2 蓝色产品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3 蓝色企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4 蓝色省份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
5.3.1 蓝色产品空间的构建 |
5.3.2 蓝色企业网络的构建 |
5.3.3 蓝色省份网络的构建 |
5.3.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 |
5.4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的统计分析 |
5.4.1 变量选取 |
5.4.2 回归模型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
6.1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
6.1.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
6.1.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
6.1.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
6.2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
6.2.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
6.2.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
6.2.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
6.3 中国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
6.3.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
6.3.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
6.3.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演化研究 |
7.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 |
7.1.1 蓝色产品空间演化 |
7.1.2 蓝色企业网络演化 |
7.1.3 蓝色省份网络演化 |
7.1.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演化 |
7.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演化 |
7.2.1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演化 |
7.2.2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演化 |
7.2.3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演化 |
7.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及建议 |
7.3.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 |
7.3.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8.1.1 主要工作 |
8.1.2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2.1 研究局限 |
8.2.2 研究展望 |
附录1 蓝色产品代码及其对应描述 |
附录2 蓝色企业代码及其对应信息 |
附录3 蓝色产品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
附录4 蓝色省份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
附录5 选取的7家蓝色企业 |
附录6 选取的9个国家最大接近度矩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面向家庭服务机器人任务执行的环境建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环境建模的研究现状 |
1.2.1 面向机器人定位的环境建模 |
1.2.2 面向机器人导航的环境建模 |
1.2.3 面向机器人操作的环境建模 |
1.2.4 面向机器人长期自治的环境建模 |
1.3 环境建模的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预备知识与准备工作 |
2.1 引言 |
2.2 面向机器人导航的栅格地图构建 |
2.3 面向机器人的知识表征 |
2.4 面向任务执行的物品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机器人三维空间避障的二维地图构建 |
3.1 引言 |
3.2 基于伪激光数据的机器人避障总体方案 |
3.3 改进的二维栅格地图构建策略 |
3.3.1 伪激光数据生成 |
3.3.2 基于伪激光的栅格地图构建 |
3.3.3 地图融合方法 |
3.4 机器人三维空间避障策略 |
3.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3.5.1 实验设置 |
3.5.2 场景1—小范围室内场景 |
3.5.3 场景2—大范围室内场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物品搜索的度量-拓扑地图构建 |
4.1 引言 |
4.2 度量-拓扑地图构建整体方案 |
4.3 以物品为参考的拓扑地图构建 |
4.3.1 拓扑节点的创建 |
4.3.2 联接关系的确定 |
4.4 基于先验知识的物品搜索策略 |
4.4.1 先验知识获取 |
4.4.2 物品搜索策略 |
4.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4.5.1 实验设置 |
4.5.2 调节方法评估 |
4.5.3 仿真场景实验 |
4.5.4 真实场景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机器人操作的局部三维表征 |
5.1 引言 |
5.2 环境建模系统架构 |
5.3 面向任务的环境建模方法 |
5.4 面向任务的物品姿态估计方法 |
5.4.1 基于ArUco的物品姿态估计 |
5.4.2 属性驱动的物品姿态估计 |
5.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5.1 实验设置 |
5.5.2 实验评估 |
5.5.3 应用场景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机器人长期自治的多层次多粒度语义环境建模 |
6.1 引言 |
6.2 多层次多粒度语义环境模型架构 |
6.3 交互式关联方法 |
6.4 支持不确定推理的概率模型 |
6.4.1 SLR的概率模型构建 |
6.4.2 目标物品的位置推理与更新 |
6.5 基于本体技术的语义模型 |
6.6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6.6.1 实验设置 |
6.6.2 Case 1:未知物品布局场景下的性能评估 |
6.6.3 Case 2:基于Case1布局场景下的性能评估 |
6.6.4 Case 3:长期自治性评估 |
6.6.5 Case 4:可共享性评估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参与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异构数据融合的推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据融合的推荐模型研究现状 |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研究基础与关键技术 |
2.1 评分预测 |
2.2 卷积神经网络 |
2.3 胶囊网络 |
2.4 注意力机制 |
2.5 图卷积神经网络 |
2.6 ON-LSTM模型 |
3 基于GCN与 ON-LSTM的异构数据融合推荐模型 |
3.1 研究背景 |
3.2 模型结构图 |
3.3 异构数据融合的推荐模型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胶囊网络与交互注意力的推荐模型 |
4.1 研究背景 |
4.2 模型结构图 |
4.3 胶囊网络与交互注意力的推荐模型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细粒度特征交互的推荐模型 |
5.1 研究背景 |
5.2 模型结构图 |
5.3 细粒度特征交互的推荐模型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异构数据融合的可解释个性化推荐 |
6.1 研究背景 |
6.2 模型结构图 |
6.3 异构数据融合的可解释个性化推荐模型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面向智慧云制造的服务资源适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智慧云制造 |
2.2 Gale-Shapley算法 |
2.3 谱聚类算法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面向智慧云制造的服务资源关联模型 |
3.1 智慧云制造服务资源的知识过滤器 |
3.2 智慧云制造服务资源的关联知识表示 |
3.3 基于本体的智慧云制造服务资源的知识图式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智慧云制造服务资源稳定适配方法 |
4.1 智慧云制造服务资源稳定适配问题模型 |
4.1.1 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服务资源的关联模型 |
4.1.2 制造商与经销商的服务资源排序模型 |
4.1.3 制造商与经销商基于序值的双边适配模型 |
4.2 基于改进的Gale-Shapley算法的服务资源稳定适配方法 |
4.2.1 轮回次数的改进 |
4.2.2 哈希标记 |
4.3 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云制造服务资源快速适配方法 |
5.1 经销商与客户服务资源适配问题模型 |
5.1.1 经销商与客户之间服务资源的关联模型 |
5.1.2 经销商与客户服务资源的相似度和需求模型 |
5.1.3 经销商与客户基于关联度的快速适配模型 |
5.2 基于改进的谱聚类算法的服务资源快速适配方法 |
5.2.1 相似度矩阵的改进 |
5.2.2 对初始值依赖的改进 |
5.3 实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基于STEP知识图谱的产品语义检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TEP产品信息交换研究现状 |
1.2.2 基于语义的CAD模型检索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介绍 |
2.1 引言 |
2.2 STEP标准与MBD技术 |
2.3 知识图谱技术 |
2.4 粒计算理论基础 |
2.5 数据可视化技术 |
2.5.1 数据可视化概述 |
2.5.2 Web GL与 Three.js技术 |
2.5.3 Neo4j |
2.5.4 D3.js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STEP知识图谱的多粒度语义模型 |
3.1 引言 |
3.2 STEP知识图谱 |
3.3 产品信息多粒度语义模型 |
3.3.1 多粒度语义模型描述 |
3.3.2 产品信息语义元 |
3.3.3 面向检索的语义元模型 |
3.4 MBD属性邻接图的提出 |
3.4.1 引言 |
3.4.2 MBD属性邻接图结构描述 |
3.4.3 MBD属性邻接图的定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BD模型的语义分类 |
4.1 引言 |
4.2 基于MAAG的功能分类框架 |
4.2.1 分层的分类框架 |
4.2.2 MAAG的构建 |
4.3 MBD模型的序列化编码方法 |
4.3.1 MAAG的序列化 |
4.3.2 节点的特征编码 |
4.4 基于ILSTM的分类方法 |
4.4.1 ILSTM模型计算架构 |
4.4.2 ILSTM的改进 |
4.4.3 算法实现及结果 |
4.5 基于改进NBA-BP的自动特征识别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BD模型的语义匹配 |
5.1 引言 |
5.2 相似性计算方法设计 |
5.3 基于BAPSO的图匹配方法 |
5.3.1 问题转化 |
5.3.2 算法概述 |
5.3.3 实现过程 |
5.3.4 验证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系统设计 |
6.2.1 总体架构 |
6.2.2 界面设计 |
6.2.3 功能模块 |
6.3 知识图谱语义检索系统实现 |
6.3.1 STEP实例文件知识分析 |
6.3.2 系统知识展示实现 |
6.3.3 系统交互操作实现 |
6.4 系统实例展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多层次选择性视觉语义属性特征的图像中文描述生成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 模型整体框架 |
2.1 端到端(编码-解码)图像描述模型结构 |
2.2 中文标注数据预处理 |
2.3 图像中文描述整体框架 |
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目标检测的多层次多粒度图像特征提取 |
3.1 卷积神经网络 |
3.1.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发展,基本结构) |
3.1.2 主流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3.2 图像底层视觉特征检测器 |
3.3 图像高层属性特征检测器 |
3.3.1 高层语义属性词表构建 |
3.3.2 基于多标签分类的图像高层属性特征检测器 |
3.4 目标检测 |
3.4.1 目标检测技术概述 |
3.4.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 |
3.5 基于YOLO的多粒度图像高层属性特征检测器 |
3.5.1 YOLO目标检测算法 |
3.5.2 基于YOLO的多粒度图像高层属性特征检测器 |
4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中文描述生成 |
4.1 循环神经网络 |
4.2 注意力机制 |
4.3 基于注意力机制LSTM的中文描述生成 |
5 模型实验与分析 |
5.1 数据集 |
5.1.1 AI Challenger2017 图像中文描述数据集 |
5.1.2 Flick8k-CN图像中文描述数据集 |
5.2 实验细节 |
5.3 评测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一种多层次多属性信息分类编码模型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D]. 齐晓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4]面向家庭服务机器人任务执行的环境建模问题研究[D]. 张营. 山东大学, 2021
- [5]基于异构数据融合的推荐方法研究[D]. 杨振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6]面向智慧云制造的服务资源适配方法研究[D]. 孙海蓉.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STEP知识图谱的产品语义检索[D]. 裘科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多层次选择性视觉语义属性特征的图像中文描述生成算法[D]. 肖雨寒.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