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科目改革重点──综合能力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袁媛,刘海峰[1](2021)在《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文中提出随着全国八省市第三批以"3+1+2"科目改革为核心的高考综合改革的铺开,新高考改革的影响面越来越广。新高考改革表面上看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实际上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江苏高考"08方案"已经作过先期探索,与新高考方案主体设计十分相似。江苏高考"08方案"用十余年实践累积起来的得失经验与教训,客观上为考察新高考的成效与问题提供了先期样本,成为此轮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新高考改革在江苏高考"08方案"基础上对"选择性"理念、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及成绩的多元表达等方面实现了传承与突破,并且在对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中得到重要启示:未来的新高考在思维上需慎对改革"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充分考虑制度设计的长效性与稳定性;在战略上需尊重社会文化基础、建立利益相关者"共治"机制以最大限度寻求"改革共识";在方略上需处理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同地区之间、顶层设计与细节设计之间的"改革协同"关系;在情感上需要社会"包容以待",正视改革合理代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改革信心和发展改革能力。
方新涛[2](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无法迅速且有效地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依据、江西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价值意义和优势以及不同人群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认识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考试操作方案提出设想,以便为今后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和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未来发展做探索性研究。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价值分析,以及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态度,为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今后高校在招生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2)目前江西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高考加试体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改善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的地位、有助于为今后培养全方面人才打下基础、有助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推动。(3)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指导思想应以“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目标。考试内容可借鉴中考体育,但内容和分数等其他也应有别于中考,根据中学生身体发展规律,因地制宜选择考试项目,并在考核运动素质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运动技能项目考核。(4)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应以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试取三年成绩的平均或最好成绩;体育考试初步阶段根据中考体育及体育高考确定体育考试项目,因此考试分数不宜过高,暂定考试分数为30分,其中理论考试为10分,高考加试体育理论考试内容应着重健康教育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两大方面;实践考试为20分,实践类考核办法为必考加选考方式,为减少主观因素影响,考核主要以身体素质为主,必考考试内容为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分数为10分;选考考试内容分为素质类选考和技能类选考,素质类选考为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掷实心球或铅球中、50米游泳选择一项,分数为5分,技能类选考为篮球、足球、排球中选择一项进行考试,分数为5分,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评分标准执行,以上是初步设想,考核方案与方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郑春凤[3](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A高中学生选科意愿与教学资源配置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味着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展开。新高考改革采用选科模式,在全国分批次展开,河北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于2018年开始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1+2”的选科方式。即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修之外,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科,再从地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中选择2科。这种选科方式弥补了文理分科的局限性,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探索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选科情况,本研究以河北省A中学为样本,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A中学教学资源配置、选科制度的展开进行深入了解,探究河北省普通高中师生对于新高考制度的认知、学生选科意愿及影响因素、选科开展现存问题,结合校情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目的及意义、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部分是调查过程。这一部分又分为五部分调查准备、调查结果、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选科影响因素、访谈结果,其中选科因素为政策影响、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家长因素、高校因素五个维度,访谈结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分析对选科的认识及个人感受。第三部分为A校选科现状原因分析。该部分从学生自我认知需明确、学校缺乏职业生涯指导、学生招生选科信息了解不足、学校管理待完善、学生选科中的博弈倾向、家长意见多方向、教学资源配置不充足七个方面分析A校学生的选科现状原因。第四部分为A校选科对策分析。从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学校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加强信息公开、学生和家长明确职业规划四角度分析如何促进选科制度的优化落实,完善教学资源配置,推动普通高中新高考制度顺利推行。
张硕[4](2021)在《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丽丽[5](2020)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文中提出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序幕。这次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的高考改革,被称为我国恢复高考40年来最彻底、最系统、最全面的高考改革。高考综合改革涉及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文理分科、选考制度、多元录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命题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追求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等改革意图。部分改革措施实施情况较好,实现了改革意图。规范高考加分、保留照顾性加分、改进投档方式等措施有效保障了高考的公平公正;科目选考制度有效解决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固化问题,并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规划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引导基础教育超越“唯分数论”教育顽疾,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高考综合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曲折与不尽人意之处,甚至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目前,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施力度尚显不足,育人功能仍未得到更好的发挥;无论是高校一方还是考生一方,相对已获得的科目选择权,选择能力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了考生功利性选考、学科失衡等问题;为了保证高考综合改革措施科学有效的落实,考试技术的协同研发是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郑若玲,凌磊,吴根洲,李立峰,王伟宜,董照星[6](2020)在《“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迄今,先后有三批试点省市参与其中。在过去的六年,试点省份已实施了三次统一高考,即将迎来第四次,可谓边试边改。改革涵盖了从考试、评价到招生录取各个方面。缘于高考综合改革中的"综合"二字,此次改革可谓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力度最大、牵涉最广的一次探索,不仅注重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旨在提高各级教育的教学效果,而且重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旨在提升高考制度的社会效益;不仅致力于发挥高考制度的选拔功能,而且注重发挥高考制度的教育功能;不仅着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着眼于宏观视野,而且回应了相关群体的基本诉求、兼顾到微观视角。然而,同样缘于"综合"二字,此次改革又是难度极大、分歧甚多的一次尝试。同样的举措,在不同省市乃至同一省市不同学校、在不同的学校乃至同一学校不同学科,都存在多样的观点、分歧的意见;同样的做法,在某些地方是亮点、深受好评,在另一些地方则成了"看上去很美"却无法操作的"鸡肋"而广受非议。不仅如此,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未曾预估或预估不足的问题,成为推进改革的潜在阻力。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在边试边改的同时,边改边研究、边研究边调整。本期推出"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这组笔谈,对高考综合改革中的科目改革、赋分方法、强基计划、投档录取、高职招生等关键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希冀能够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建立贡献些许心力。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亚男[8](2020)在《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 ——基于云南省中学师生访谈文本的质性分析》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为了改变统一高考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局面,我国开始探索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以便更好地选拔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进步培养优秀人才。而自主招生制度是否兼顾到城乡的差异,对城市和乡村的学生都公平?笔者以城乡差异背景作为切入点,以扎根理论作为逻辑工具,以云南省中学教师与学生对自主招生制度的评价文本作为理论支撑,对我国自主招生制度在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进行质性研究。力图更为全面地评判自主招生制度,为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照。全文正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我国自主招生制度产生的背景,梳理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简单概述自主招生制度的特征。第二部分:对美国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探索,并与我国自主招生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基于云南省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文本,对自主招生制度以城乡差异为主要特点的公平性进行质性研究。第四部分:为提升自主招生制度在城乡之间的公平性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一是要缩小城乡差异,统筹城乡发展;二是进一步提升自主招生制度的公平性。
阳朵红[9](2020)在《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整体不容乐观,趁新高考综合改革之际,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考,探索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扭转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是从根本上解决“重育、轻德、略体”教育现实的重要举措。对我国高考学生体育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的前提与依据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客观、量化评估。本文通过阐述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和顾虑性,梳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的结论主要如下:(1)本研究在对体育科目纳入高考进行必要性和顾虑性分析后,以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为主要原则、以实用性和可对比性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进而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建。最终确定的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数量较为精简、覆盖面较广,层次较为清晰且导向明确。(2)从构建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来看,其中一级指标权重为0.608、二级指标权重为0.274、三级指标的权重为0.118。整个指标评估体系以12项定量指标为主,4项定性指标为辅,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要求。整个构建注重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客观指标又有主观指标,涵盖了高中阶段学生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能以相对客观的方式反映高中阶段学生三年所参与的体育活动成效。指标体系的整体导向有助于引导高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通过围绕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评分标准的制定、考试的组织与实施、特殊考生的处理与安排等方面对高考体育考试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相关探讨,相关讨论有利于教育部门出台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推动高考综合评价制度改革的同时,可为高考体育科目的具体实施提供部分借鉴意义。
陈小红[10](2020)在《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以缙云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的机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承担先行试点,规划并实施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在这次高考改革中均颠覆性地打破文理分科的固定学习组合,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再分文、理科,而是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作为必选科目外,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科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三门科目组合进行学习(简称“七选三”组合)。改革的目标一是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完善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科学选拔合适的人才;三是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高考承担着人才选拔的重要任务,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一批批孩子的成长和前途。这一轮高考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七选三”或者“六选三”的模式,将在全国各省展开实施。浙江和上海作为新高考的试点地区,随着三届学生的毕业升学,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在考试时间上,考试时间安排可以做一些改进,让其更适应当前的教学管理;对原来的选考的七门科目地位失衡的问题采取了单科保底政策;组合复杂,走班制给学校管理及学生决策带来困难等。其中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如何科学选择选考科目、学校如何引导学生选择科目组合,并对组合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本文从选择选考科目与设置选考组合的科学规划与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通过对缙云县的三所高中的调查研究,发现选考科目的选择与组合的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选考科目组合多样,选择和管理的复杂,在选择科目组合时缺乏规划与管理,选考科目的组合结构不合理。第二,学生无法全面综合评估各种组合的特点及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能科学地规划自己的选考科目的组合,学校的组合设置难以与学生的个体科学匹配。第三,高中实行按中考分数分层分批录取,不同的学校间生源的质量相差很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很大,学校的组合没有与学校的生源特色良好匹配,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选考组合需要在全县范围内统筹管理,建立平台,备置资源。通过对调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考科目的组合选定之前,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学生对相应的科目没有全面了解,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不能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将来的个人专业发展也没有清晰的规划,使得学生不能科学选择组合。其次,由于选考是新事物,学校一般还没有形成对学生的能力结构差异进行测评与分析的机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缺少对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总体分析与组合规划的经验。再次,由于选考采取赋分制度,选考科目不仅要考虑自己怎么选,还要考虑别人选什么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所以校际间的信息共享非常重要,但目前关于选考组合设置的联动机制还不够流畅,校际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数据共享平台还没有建立。本文运用文献整理法、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高中生选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多所学校在选考科目的设置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兼顾传统高考升学率的要求,通过实践研究,要解决选考科目的设置与管理问题,必须从在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测评表、能力与兴趣差异评估表,利用这些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评,利用测评数据来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组合。第二,是结合学校生源结构特点,借鉴近几年的数据与经验,研究设立适合学校生源的特色组合,减少走班制对教学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学校对选考科目的规划与管理能力。第三,建立联动机制,对学校、学生共享各类测评数据,为学生选择组合提供数据支持;建立校际间的联动机制,师资储备与综合管理、调配机制。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使选考科目组合的设置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性选课,成就学生更美好的未来。
二、高考科目改革重点──综合能力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科目改革重点──综合能力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高考“08方案”的探索 |
(一)江苏高考“08方案”的设计依据及要点 |
(二)江苏高考“08方案”的“得”与“失” |
第一,“选择性”理念的理性探索。 |
第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创新。 |
第三,成绩表达方式的多元拓展。 |
二、新高考改革对江苏高考“08方案”的传承与突破 |
(一)传承并发展“选择性”理念 |
(二)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表达方式 |
(三)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
(四)8省市新高考“3+1+2”模式的推进 |
三、江苏高考“08方案”对新高考改革的启示 |
(一)新高考改革需要在思维上慎对“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
(二)新高考改革需要最大限度寻求“改革共识” |
(三)新高考改革需要在方略上形成“改革协同” |
(四)新高考改革在情感上需要社会“包容以待” |
(2)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中学生体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1.1.2 国家对体育关注度愈来愈高 |
1.1.3 科学合理的高考体育方案实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
1.1.4 中考体育的成功案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考试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
1.3.2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研究 |
1.3.3 关于体育科目纳入高考争议研究 |
1.3.4 国内外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研究 |
1.3.5 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价值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专家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人群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分析 |
3.1.1 学生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观点 |
3.1.2 学生家长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看法 |
3.1.3 教师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看法 |
3.1.4 专家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意见 |
3.1.5 不同人群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顾虑问题 |
3.2 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考试的优势 |
3.2.1 江西省高考体育招生考试的完善 |
3.2.2 江西体育中考经验的借鉴 |
3.2.3 教育分布情况较好 |
3.2.4 其他省份普通高考加试体育考试方法的优劣 |
3.3 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操作方案设计 |
3.3.1 考试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
3.3.2 高考增加体育项目的考试模式及分值 |
3.3.3 高考加试体育项目的制定 |
3.3.4 高考加试体育考试的安排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不足 |
5.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高考背景下A高中学生选科意愿与教学资源配置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调查过程 |
2.1 样本选择 |
2.2 调查目的 |
2.3 调查问卷 |
2.3.1 问卷调查准备 |
2.3.2 问卷调查结果 |
2.3.3 结果分析 |
2.5 A校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
2.5.1 教师对选科的认识 |
2.5.2 学生访谈情况分析 |
第三章 A校选科现状原因分析 |
3.1 学生自我认知需明确 |
3.2 学校缺乏职业生涯指导 |
3.3 学生选科和招生信息了解不足 |
3.4 学校管理待完善 |
3.5 学生选科中的博弈倾向 |
3.6 家长意见多方向 |
3.7 教学资源配置不充足 |
第四章 A校选科对策分析 |
4.1 政府:加强统筹规划 |
4.1.1 加强顶层设计 |
4.1.2 加强选科管理 |
4.1.3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
4.2 学校:优化资源配置 |
4.2.1 宣传解读新高考政策 |
4.2.2 设立选科指导及生涯规划课 |
4.2.3 优化教学资源分配 |
4.2.4 将新高考理念融入课堂 |
4.3 高校:加强信息公开 |
4.4 学生和家长:明确职业规划 |
4.4.1 学生加强自我认知 |
4.4.2 主动获取信息 |
4.4.3 家长:转变观念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高考背景下河北省自主选科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致谢 |
(5)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的相关研究 |
1.3.2 第一批试点省市改革情况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考试招生制度及其改革历史的相关研究 |
1.3.4 改革困境、难题、争议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章 破除“唯分数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 |
2.1 解决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唯分数论”问题 |
2.2 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 |
2.2.1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了诚信质疑 |
2.2.2 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硬挂钩”取决于高校作为 |
2.2.3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和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
2.3 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命题改革体现多元思想 |
2.4 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尚未全面发挥 |
第3章 选择性是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思想 |
3.1 兼具“毕业考”与“选拔考”双重功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3.2 不分文理科与自主选考 |
3.3 多次分散考试与等级赋分制 |
3.3.1 “多次分散考试”是减负还是“加负”? |
3.3.2 等级赋分制的争议与解决办法 |
3.4 “弃考物理”现象 |
3.4.1 政策干预保障基础学科地位 |
3.4.2 风险与收益并存 |
3.5 生涯规划教育与“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出现 |
3.5.1 生涯规划教育 |
3.5.2 “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出现 |
第4章 进一步确保公平公正 |
4.1 照顾性招生政策为公平公正保驾护航 |
4.2 投档模式的转变体现双向选择与竞争公平 |
4.2.1 “一档多投”指向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公平盲区 |
4.2.2 取消录取批次打造公平竞争平台 |
4.3 规范加分政策提升高考公平 |
第5章 结论 |
5.1 几点思考与建议 |
5.1.1 公平性、科学性、选择性的有机整合 |
5.1.2 提升高校招生能力至关重要 |
5.1.3 推进教育考试立法有效保障公平 |
5.1.4 考试技术在高考综合改革中大有可为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新高考科目选择及赋分方法的问题与应对 |
一、我国新高考改革中科目选择及赋分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二、韩国高考科目选择及赋分方式的经验 |
三、解决我国高考科目选择及其赋分问题的路径 |
(一)政府相关部门完善考试法律法规建设,各大高校主动参与选科要求制定 |
(二)完善赋分办法时要注意分数的可比性、连续性、均衡性和可操作性 |
(三)组建专家审议委员会,多维度多轮次论证选科及等级赋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四)协调好优质生源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 |
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重构 |
一、更科学:天赋志趣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完美结合 |
二、更公平:公平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迭代升级 |
第一,强基计划把民众认可度最高的高考成绩作为入围的主要依据与录取的核心前置条件。 |
第二,强基计划赋予高校自主权的同时将其最大程度透明化、赋予高校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将其最大程度规范化。 |
三、更系统: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统筹设计 |
第一,综合评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
第二,严格审核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
院校专业组:高考投档录取改革的核心枢纽 |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院校专业组投档模式的由来 |
二、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的优势分析 |
(一)院校专业组的模式促使高校自主制定专业录取标准,实质推进了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落实 |
(二)院校专业组的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兼容性,完全能够适应高校类型各异、复杂多样的招生需求 |
(三)院校专业组的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
(四)院校专业组的模式有利于高校教学改革和基础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
三、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
(一)打造专业化的招生队伍,优化和完善院校专业组的设置 |
(二)借鉴稳定匹配理论,改进和完善院校专业组的投档录取模式 |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历史使命、问题聚焦及未来走向 |
一、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使命 |
二、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聚焦 |
三、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 |
(8)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 ——基于云南省中学师生访谈文本的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自主招生制度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自主招生制度实施过程问题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我国自主招生制度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我国自主招生制度产生的背景分析 |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多元化 |
二、高校对办学自主权和优质生源的追求 |
三、引导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
第二节 我国自主招生制度发展历程 |
一、试点摸索期(2003至2009年) |
二、深入改革期(2010至2014年) |
三、稳定发展期(2015至2019年) |
第三节 我国自主招生制度的特征 |
一、制度制定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二、给予高校更多自主的空间 |
第二章 中美自主招生制度比较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发展概述 |
一、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发展历史 |
二、美国高校的提前招生制度 |
三、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特点 |
第二节 中美自主招生制度对比分析 |
一、中美自主招生制度性质的对比分析 |
二、中美自主招生制度招考流程的对比分析 |
三、自主招生制度考试形式及内容的对比分析 |
四、自主招生制度评价录取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三章 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的质性研究——基于云南中学师生的深度访谈 |
第一节 中学教师对自主招生制度的评价 |
一、访谈样本基本情况 |
二、初始编码和聚焦编码 |
第二节 中学学生对自主招生制度的评价 |
一、访谈样本基本情况 |
二、初始编码和聚焦编码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研究结论 |
二、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提升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的策略 |
一、缩小城乡差异,统筹城乡发展 |
(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二、进一步提升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 |
(一)扩大宣传,提高知情率 |
(二)结合城乡差异,注重综合考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9)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
1.1.2 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1.1.3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重视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指标体系 |
2.1.2 评价指标体系 |
2.2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 |
2.3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国外相关研究 |
2.3.2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国内相关研究 |
2.4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综合法 |
3.2.5 德尔菲法 |
3.2.6 层次分析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3.3 技术路线图 |
4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和顾虑性 |
4.1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必要性 |
4.1.1 有利于贯彻全党教育方针,促进全面发展人才建设 |
4.1.2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
4.1.3 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地位,优化体育师资持续发展 |
4.1.4 有利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着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
4.2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顾虑性 |
4.2.1 是否会成为应试教育 |
4.2.2 方案设计的公平与否 |
4.2.3 对学校升学率的影响 |
5 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5.1 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的基本思路 |
5.1.1 以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为主要原则 |
5.1.2 以实用性和可对比性为根本要求 |
5.1.3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
5.2 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1 第一轮专家调查流程与结果 |
5.2.2 第二轮专家调查流程与结果 |
5.2.3 第三轮专家调查指标权重的赋值 |
5.2.4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
6 高考体育科目考试实施方案的相关探究 |
6.1 考试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
6.2 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的制定 |
6.2.1 考试内容的设置 |
6.2.2 评分标准的制定 |
6.3 体育科目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
6.4 特殊考生的相关处理与安排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以缙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高考选考模式改革的概况和现状调查 |
2.1 高考选考模式改革的概况 |
2.1.1 高考模式的历史演变 |
2.1.2 高考选考模式的改革内容 |
2.1.3 高考选考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 |
2.2 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现状调查 |
2.2.1 选考组合多样化 |
2.2.2 选考科目极端化 |
3 高考选考科目设置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选考组合设置的规划不合理 |
3.1.1 学科组合不能与个人学习能力匹配 |
3.1.2 学科组合不能与个人未来发展匹配 |
3.2 选考科目设置不能体现生源特色 |
3.3 选考科目设置缺乏区域规划 |
3.4 选考科目设置加大了学生的管理难度 |
4 高考选考科目设置与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学生的个体因素 |
4.1.1 对选考科目了解不足 |
4.1.2 对个人学习能力与特征评估不足 |
4.1.3 自我发展方向不明确 |
4.2 能力测评与生涯规划指导机制不健全 |
4.3 信息共享与校际合作机制缺失 |
4.4 走班制对学生的能力与师资要求更高 |
5 完善选考科目设置规划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测评表为科目设置提供依据 |
5.1.1 建立单科学习能力测评表 |
5.1.2 建立学习兴趣测评表 |
5.1.3 建立综合能力评估表 |
5.2 设置生源特色的选考组合 |
5.2.1 选考组合与生源相匹配 |
5.2.2 合理设置组合减少走班人数 |
5.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统筹管理机制 |
5.3.1 建立县级测评数据共享平台 |
5.3.2 建立预选系统 |
5.3.3 综合调配选考科目教师资源 |
5.4 建立导师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高考科目改革重点──综合能力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改革的先导:江苏高考“08方案”的反思[J]. 袁媛,刘海峰.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5)
- [2]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D]. 方新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高考背景下A高中学生选科意愿与教学资源配置的调查研究[D]. 郑春凤. 河北大学, 2021(02)
- [4]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比研究[D]. 张硕. 南昌大学, 2021
- [5]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D]. 吴丽丽. 南昌大学, 2020(03)
- [6]“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笔谈[J]. 郑若玲,凌磊,吴根洲,李立峰,王伟宜,董照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 ——基于云南省中学师生访谈文本的质性分析[D]. 陈亚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 阳朵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以缙云县为例[D]. 陈小红.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标签:高考论文; 自主招生论文; 高考改革论文; 浙江高考改革论文; 2017自主招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