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适应超媒体系统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谭章禄,吴琦,刘名扬[1](2020)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自适应导航模型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旨在构建符合管理人员认知需求与认知偏好的,管理人员所喜爱的管理信息系统。立足于传统的Web系统的相关研究,以管理人员的任务目标和自身的基础属性与特征属性为关联因素,构建了管理信息系统自适应导航模型,提出了从底层数据到静态关联信息集,最终到动态信息集的构建思路。管理信息系统自适应导航模型的构建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为中心,首先以岗位职责、信息需求、业务活动等要素为任务导向构建静态模型,其次以管理人员自身特质和偏好关联动态模型,最终构建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满足管理人员信息需求和认知偏好的信息系统自适应导航模型。
林春[2](2020)在《贝叶斯在互联网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的应用》文中认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教育行业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如何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将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覆盖至更多的群体,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更贴合实际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是教育从业者一直在努力的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期待已经由最开始的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的平权化,发展为对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和教学效率的智能化。教育从业者及互联网从业者,正在不断研究和时间,互联网技术在解决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教学的质量,让学员能够获取更好的教学资源,更高效率、更贴近自身情况的进行学习。贝叶斯网络模型是一类可以强有力的用来表达各种不确定性和科学知识的网络模型方法,也正是因为它的这类模型特点使得它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热潮来袭,贝叶斯网络成为了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其中在互联网教学中,由于每位学员的学习情况都大不相同,因此针对每位学员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十分困难,但利用贝叶斯网络的特点可以准确的了解每位学员的自身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科学分析,再对其进行分类与学习评估,最后根据以上步骤得到的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推荐。本文针对现代互联网教育学习的学习过程和评估方式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课程内课件的学习与考核,提出了基于课程组织与评测结果统计课件通过率以及课件之间的知识关联关系的方法。首先,通过组织课前综合测试、学前小测、学后小测三个主要评测方法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并基于贝叶斯公式进行在线推断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课件。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使用该方法模型可以在线实时调整下一课件的有效推送度,提高用户学习效率。(2)针对不同课程之间评价对比,提出了基于贝叶斯评价课程学习能力的方法。首先,以该课程的历史评测结果和用户的课前综合测试估算出用户学习能力得分;然后在用户学习中,根据首次测验与学后测验结果在基于贝叶斯公式的前提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实时修正其得分。从实验结果得知,贝叶斯网络的引进可以有效提高评价课程学习能力的精确度。(3)综合两个方法设计了一种可提高用户学习效率与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的个性化学习模块。基于前两种方法进行课件学习数据与评价指标统计数据的收集,对收集的数据灵活的选择不同的达标评价方案,或者基于先验知识对已采集的数据判断理论上的达标线,之后根据数据的特性对达标线进行分析与调整,最后得到理想的评价方案。本文应用工具创建和评估基于贝叶斯实现个性化学习模块。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个性化学习模块可以根据实时情况不断修正与完善上一次制定的适合用户学习完该课程的最佳路径。
付宇博,曾致中[3](2018)在《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指出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是指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情境因素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路径的在线学习环境,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主学习。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领域知识,可以有效解决网络迷航问题。该篇文章论述了国内外关于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开发个性化学习系统所用到的主要先进技术,最后分析了个性化学习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个性化学习方面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兰国帅[4](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许豪[5](2014)在《适应性超媒体系统在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缺乏个性化支持的学习效果一直未得到社会的认可。本文以适应性超媒体系统为落脚点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个性化支持系统的构建。
王凯丽[6](2012)在《适应性教育超媒体系统与学习设计工具初探》文中认为该文通过对数字化学习中超媒体系统演进趋势的介绍,分析了适应性教育超媒体系统(AEHS)较传统教学媒体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分析了此系统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与自适应方法与技术、自适应性超媒体模型和用户建模等问题,并对"自适应、可适应和适应"等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区分;结合学习管理系统(LMS)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对IMS学习设计规范的特点与优势作以总结,论述了学习单元建模在支持教师创建有效教学设计工具方面的必要性及建模的基本依据。此外,强调了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及学习单元的设计者、创建者、改编者与装配者,与教学设计工具相互作用的不同方式,从而论证了AEHS中教师角色的重要作用,为开发"高层"学习设计工具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张艳[7](2009)在《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喜好、知识基础建立学生模型,系统与学生的交互建立在此学生模型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好的学生模型能够使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维护,更重要的是系统能根据学生模型参数提供的服务满足自适应的要求,学生能通过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都要依赖于所建立的学生模型。由于理论基础的限制,学生建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的学生模型不仅要记录学生的领域知识,为了突出自适应性,学生模型还必须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兴趣、偏好、背景知识等,并且现有的模型多数都是静态的,即学生模型一旦确定在系统运行期间就不可对其属性进行增删改的操作,这样限制了系统的适应性。因此,学生模型的建立就成为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论文研究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的学生模型,目的是给出一种构建学生模型的方法。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等研究方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1)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及学生模型的理论研究。分析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现状、动态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学生模型构建的原则,规划学生模型的构建。(2)学生模型的构建。根据学生模型构建方法的基本框架,对学生模型进行分析,实现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挖掘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度量。(3)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讨论学生模型的实现方法和更新规则。(4)应用实例的开发。设计开发一个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应用实例,验证学生模型的可用性和有效性。经过一系列研究工作,论文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1)总结了构建学生模型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相关的系统案例。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生模型构建的原则,规划学生模型的构建。(2)学生模型的构建。在学生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对学生模型的基本内容,扩展内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对学生模型中学生个体特征信息进行深度挖掘,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对学生模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不确定因素进行推理,从而让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自适应导航和学习内容的自适应展示。进一步总结出一套构建学生模型的方法,为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提供重要的依据。(3)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在学生模型构建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学生模型的内容,学习内容以及学生情绪变化和学生学习偏好的实现并对学生模型进行了初始化。探讨了学生模型的更新规则,对概念的更新,学习内容和主题的更新,学生掌握知识值的更新,学生偏好的更新进行了详细讨论。总结出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方法,为实例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4)应用实例的开发。在论文总结的学生模型的构建和实现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开发一个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应用实例来验证学生模型的可用性。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构建方法,同时为其他教育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2)论文中提出的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原有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更新不及时的弊端。未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一步研究学生模型的构造问题。
邢丽刃,赵蔚,李晓红[8](2007)在《基于Web的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认为自适应超媒体是超媒体、自适应系统和智能教学系统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教育超媒体系统是自适应超媒体首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并且是目前最流行和发展较好的自适应超媒体系统。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网络迷航问题,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注入生机,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契机。本文简要回顾了自适应超媒体系统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卢锋[9](2007)在《自适应超媒体技术在CAI中的应用现状》文中指出作为超媒体系统研究的新方向,自适应超媒体技术正变得日益流行,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目前,自适应超媒体正处于由学术研究向技术开发突破的关键时刻。如何使自适应超媒体教育系统的创作过程变得更容易,以形成在教育领域内大规模推广使用的局面,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赵洁[10](2006)在《基于本体和语义Petri网的自适应超媒体ICAI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自适应超媒体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中的教学系统建模和超媒体自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建立学生本体、能力本体、知识本体、资源本体和测试本体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建模,采用语义Petri网技术解决了超媒体的自适应问题,并利用XML存储超媒体ICAI模型以及课件,从而构造以自适应超媒体为核心的ICAI课件开发平台框架。
二、自适应超媒体系统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适应超媒体系统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管理信息系统中自适应导航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航与自适应导航 |
1.1 导航 |
1.2 自适应导航 |
2 管理信息系统与传统的Web系统的区别 |
3 模型构建 |
3.1 底层数据到静态关联信息集 |
3.1.1 管理主体矩阵式分类 |
3.1.2 分类静态信息关联 |
3.2 静态关联信息集到动态关联信息集 |
3.2.1 用户属性 |
3.2.2 用户行为 |
4 结论 |
(2)贝叶斯在互联网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构建主义 |
2.2 贝叶斯定理 |
2.3 适应性超媒体系统 |
2.4 自适应学习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学习模型分析 |
3.1 交互式的互联网教育课件 |
3.2 先验概率分析 |
3.3 学习指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的个性化推荐方法 |
4.1 基于贝叶斯的课件学习效率计算 |
4.2 基于贝叶斯的课件学习舒适区计算 |
4.3 基于贝叶斯的综合推荐策略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贝叶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设计 |
5.1 个性化学习平台核心功能框架 |
5.2 个性化学习平台核心业务流程 |
5.3 自适应内容功能模块 |
5.4 自适应测试功能模块 |
5.5 自适应学习功能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本文的不足 |
6.4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个性化学习系统研究现状 |
三、个性化学习系统运用的主要技术 |
1. Agent技术 |
2. 智能感知技术 |
(1) 学习情景识别[20] |
(2) 学习者信息感知[21] |
3. 课程排序技术 |
(1) 静态课程排序法 |
(2) 动态课程排序法 |
4. 学习分析技术 |
5. 自适应学习技术 |
四、个性化学习发展前景分析 |
(4)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概念界说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
三、本研究的局限 |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 主持的课题 |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
(5)适应性超媒体系统在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远程教育个性化学习存在问题 |
(一)网络资源不足、缺乏自主筛选 |
(二)对学习过程缺乏实时个性化支持 |
二、什么是适应性超媒体系统 |
三、适应性超媒体系统在远程教育个性化学习建设的应用 |
(一)超媒体网络资源系统 |
(二)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 |
(6)适应性教育超媒体系统与学习设计工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适应性超媒体与数字化学习 |
1. 超媒体的演进 |
2. 数字化学习中的超媒体系统 |
3.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几点问题 |
二、学习管理系统 (LMS) 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 (LCMS) |
1. 学习管理系统 |
2. 学习内容管理系统 |
三、IMS学习设计规范 |
1. 从EML到IMS学习设计规范 |
2. 学习单元 (UoL) |
四、教师角色与学习设计工具 |
1. 教师角色 |
2. 目前的学习设计工具 |
五、结语 |
(7)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理解 |
2.1.1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
2.1.2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基本结构 |
2.1.3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的理论基础 |
2.2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理解 |
2.2.1 学生模型的基本概念 |
2.2.2 CELTS-11 学习者模型规范 |
2.2.3 学生模型中表示的对象——学生的特征因素 |
2.2.4 学生模型的建模方法 |
2.3 相关案例的分析 |
第三章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构建 |
3.1 学生模型构建的基本框架 |
3.1.1 一般构建方法 |
3.1.2 特点分析 |
3.1.3 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
3.1.4 基本框架描述 |
3.2 学生模型的分析 |
3.2.1 学生模型的基本内容 |
3.2.2 学生模型的扩展内容 |
3.2.3 学生模型的学生特征 |
3.2.4 学生模型的表示内容 |
3.3 学生模型中学生个体特性信息挖掘 |
3.4 学生模型中知识掌握程度度量 |
3.5 学生模型中推理方法 |
3.6 学生模型中自适应导航 |
3.6.1 自适应导航的技术 |
3.6.2 自适应导航的组成 |
3.6.3 自适应导航的功能 |
3.7 学生模型中自适应内容展示 |
3.7.1 自适应内容展示的方法 |
3.7.2 新页面动态产生的方法 |
3.7.3 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估 |
3.7.4 学生学习风格与偏好的把握 |
3.8 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实现和更新 |
4.1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实现 |
4.1.1 学生模型内容的表示方法 |
4.1.2 学生学习内容的表示方法 |
4.1.3 学生情绪变化的表示方法 |
4.1.4 学生学习偏好的表示方法 |
4.1.5 学生模型的初始化和维护 |
4.2 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更新 |
4.2.1 学习内容的更新 |
4.2.2 学生掌握知识值的更新 |
4.2.3 学生偏好的更新 |
4.2.4 学习主题的更新 |
4.3 小结 |
第五章 学生模型在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的应用 |
5.1 开发背景 |
5.2 实例系统的设计 |
5.2.1 学生模型的功能设计 |
5.2.2 学生模型的表征 |
5.3 实例系统的实现 |
5.3.1 学生模型数据库的创建 |
5.3.2 学生模型的创建与管理 |
5.3.3 学生模型功能的界面呈现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 |
6.3 未来工作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自适应超媒体系统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理信息系统中自适应导航模型的构建[J]. 谭章禄,吴琦,刘名扬. 科技管理研究, 2020(19)
- [2]贝叶斯在互联网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的应用[D]. 林春. 华侨大学, 2020(01)
- [3]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付宇博,曾致中.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04)
- [4]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5]适应性超媒体系统在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J]. 许豪.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0)
- [6]适应性教育超媒体系统与学习设计工具初探[J]. 王凯丽.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6)
- [7]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研究[D]. 张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 [8]基于Web的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现状及前景分析[J]. 邢丽刃,赵蔚,李晓红. 中国电化教育, 2007(03)
- [9]自适应超媒体技术在CAI中的应用现状[J]. 卢锋. 福建电脑, 2007(02)
- [10]基于本体和语义Petri网的自适应超媒体ICAI框架研究[J]. 赵洁.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