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合同守信用是立业之本(论文文献综述)
丁海涛[1](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塑诚信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诉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壮大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急剧转型相叠加的历史境遇下,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利益格局的复杂化,必然造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引发行为的失范和价值取向的紊乱。因此,要解决诚信缺失这个核心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探索出有别于传统诚信建设的新路子,摆脱以往板着面孔的诚信说教,弥补制度性缺失的现状,并构建出易于传播的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就理念和实践而言,我国当下的诚信建设既不是对古代社会德治型诚信建设模式不假思索的承接,也不是对西方社会法治型诚信建设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的,符合时代要求、契合民族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诚信建设之路。基于此,本文将广义的社会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分八个部分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基本路向选择,既关注重点领域的诚信建设,也涵盖了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力图构建一幅体现时代特色、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中国气派,展现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蓝图。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当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薄弱点,指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为论文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探究中外不同文化体系中“诚信”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比较中外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阐明中外诚信的相同之处和主要区别,并对“诚信价值观”、“诚信心理”、“诚信文化”、“信任”、“信用”、“公信力”、“信誉”等诚信概念谱系进行诠释,明确当代社会“诚信”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表现。第三章,考察我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历程,从理论依据、主要特征和理想目标着手,分析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运行机理,探寻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其中的合理因素,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汲取其中的有益经验,为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路径提供历史文化资源。第四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发展与创新,详细阐述倡导“五爱”时期、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我国诚信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对其中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具有启示性意义的建设途径和方法。第五章,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深刻转型这一特定语境下,综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从公民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建设缺乏协同机制、诚信制度供给不足、法治环境有待改善等四个方面,正视我国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挖掘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内在病灶,找出“对症下药”的关键点。第六章,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时代内涵。从顺应社会对诚信美德的迫切诉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维度,明确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层面,阐述诚信建设的现实依据;从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重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诚信美德的必然性要求,论证我国诚信建设的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进一步指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应然性。第七章,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为理论指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制度和强制力保障;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道路。第八章,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路向选择。用发展的、辩证的方法分析看待社会各领域的失信现状,结合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认清主流,大力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关键领域的诚信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多方参与、齐抓共建;政府主导、分类指导;德法兼治、刚柔相济的建设原则。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的诚信教育协同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诚信制度保障体系;发挥诚信政府的示范带动作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使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进而形成一个“尊法守约、诚信友善、讲求信用、重视信誉”的良好社会氛围。毋庸置疑,诚信毕竟是人的诚信,它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应当放在公民个体诚信品质的塑造上。因为,无论任何形式的诚信缺失行为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层面。换句话说,个体是失信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承担者。故而,培育公民个体的诚信意识和价值观念,必须依托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深入把握社会转型期间公民诚信心理结构的演变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主流的价值观引导人,用先进的文化滋养人,用完备的法治约束人,唤醒人们对诚信这一传统美德的向往,坚定其诚实守信的价值理想,进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王元建[2](2015)在《保险业诚信的重要性及对策路径》文中研究说明诚信是一种道德追求,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和企业的发展之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诚信是一种财富,良好的信用更被称之为是一种稀缺资源和一种无形的资产。本文从立业、生存、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内涵式发展四个维度阐释了诚信对保险业的重要性,从加强诚信思想教育工作,确立监督体系、管理制度、惩戒制度,构建保诚信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策路径。
赵教虎[3](2014)在《加强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监督管理初探》文中提出本文以陕西省水利建设局为例,总结多年来的企业管理中的得与失,提出了对事业单位投资企业既要加强管理,又要做好服务的管理观点。
许彦华[4](2013)在《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干扰了市场秩序,也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以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本文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静态分析和概念研究为主的局限,尝试将生命科学中的“基因”概念引入企业诚信文化研究中,运用文献、类比及实证等分析方法,将企业视为生命体,探索和揭示其诚信文化基因的生成渊源、衍变过程和变异选择,在深入分析当代中国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与病变的现状及根源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及失信的危害,最后提出培育与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策略与方案,以期发展和完善目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在社会领域具有基因色彩的遗传因子。文化基因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具有多维传承性、变异性和无形性等基本属性的文化表征与传承单位。位于企业惯习深层结构之中的诚信文化基因是决定企业生命体生成的根本内在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命体的基本性状及寿命,其同样具有多维传承性和变异性。我国现代许多企业重视诚信建设,使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保持着健康状态,如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等,但也有一些企业违背诚信,使得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严重的病态,如地沟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就说明我国当代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弱化、矮化和癌化等病症。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包括基因传承复制和进化变异两种形式。价值观的认同决定着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与传承,而传承中企业培训、连锁、加盟等内部变异或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伦理价值观的进化。从长寿企业北京同仁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长寿原因的考证中,可知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复制传承和正向变异的内容和路径。企业诚信文化基因退化即指基因病变,这主要包括基因结构缺陷化、基因绌养化以及基因病态化三种表现。究其病变根源,主要有三:其一,文化冲击与冲突致使社会道德危机;其二,企业单纯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其三,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不仅仅危害企业自身生存,还危及他人安全,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社会良好秩序,并有损国家形象和声誉。为此,我们急需培育和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这需要从资源攫取、制度建构和路径选择三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传承中华儒家思想之精华,汲取晋商的商业诚信文化精髓和徽商的诚信文化营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借鉴西方文化和契约制度及法治机制;第二,健全企业外部诚信相关立法和企业内部诚信激励机制,这包括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用公权来示范企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各相关机构诚信制度,用环境氛围来约束企业诚信建设,以及建立企业失信惩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诚信管理监控机制和公开民主决策机制;第三,要完善企业诚信思想建设,通过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共信圈”,在企业员工中营造自律自制的诚信文化氛围,以及完善诚信文化沟通的工作渠道,来积极塑造企业内部的诚信价值观。这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优势,营造诚信文化基因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和道德氛围,以从根本上修复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因子,使其健康、繁荣地传承下去。
于龙梅[5](2010)在《浅谈重合同守信用与企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诚信是一个企业的支柱,重合同守信用是诚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合同管理、恪守合同信用,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秩序,秉着重合同守信用的精神,精心打造诚信文化,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继续以诚信促经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刘伟,李惠聪,解若兰[6](2009)在《风“企”2009 值得尊重的地产企业》文中认为2009年,经历了冰河期洗礼的中国楼市,开始迈出回归理性的步伐。风云激荡后,对于中国楼市两个重要主体——购房者与开发商而言,除了充分体验到这年中起起伏伏所带来的"乐与痛"外,还得到了另一个可贵的收获——狂热"冷却"后的反思。购房者在反思——什么样的地产企业才值得信赖?开发商也在反思——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成长路径?
薛风平[7](2009)在《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关键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总的来说,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创新驱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准确评估区域创新能力,深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结构模型;需要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分析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探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因此,运用新的测评方法和新的视角探讨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提升机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以系统科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创新理论、知识管理、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以支持向量机、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为技术手段,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提升机制为研究核心,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针对区域创新能力特征不显着的不足,从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合作创新等新视角界定了区域创新能力,突出了社会性、文化性、互动性、非线性等新特征,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内各种创新组织依托创新网络运用创新资源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与国家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相区别。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能力的载体,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构建了三层次的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模型,为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深入研究提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已有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内部结构模糊、要素关系不够清晰的不足,整合了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提出了五要素区域创新能力结构模型,即区域创新资源、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合作创新、创新产出构成区域创新能力,并详细分析了五个要素之间互动关系,明确了区域创新能力内部结构,为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现有研究测评指标随意性、权重主观性、线性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创新非线性的不足,通过专家参与、经过相关分析、鉴定力分析从61项指标中筛选30项指标,构建了测评指标体系;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小样本、多维度、非线性特征,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发现测评结果更真实、更准确,克服了线性测评方法、神经网络测评方法不足。整合了创新网络、知识管理、学习理论,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中心突破、梯次带动周边、螺旋式上升。宏观上,揭示了区域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组织间学习过程,提出了创新组织间学习模型,分析了该过程环节、影响因素。微观上,创新组织需要具备创新资源、联结能力和整合能力,提出了创新过程是一个多样化、异质性知识聚集的过程,创新组织从创新网络搜索、转移知识,经过知识整合实现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业链传导、产业间传导、示范效应三种机制带动产业链、相邻产业、地理相邻组织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包括若干小周期,每一小周期创新能力都会提升。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概念,能够使每个区域在同自身纵向比较中抵消客观基础条件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克服了以往静态比较的不足。将支持向量机与数据包络分析整合,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测度方法,能够真实测度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使得测评结果更客观。测度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32006年创新能力提升度,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发现A类7个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最快,B类9个区域较快,C类11个区域一般,D类3个区域缓慢。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总量、增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创新产出、创新合作的总量、以及创新产出、合作创新、创新资源、社会资本的增量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相关系数较高。对四类区域进行深入讨论,全面分析了四类区域经济背景以及创新能力五要素实力,根据四类区域实际状况,从创新资源、合作创新、创新产出、社会资本和区域文化五方面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庄海青[8](2004)在《发挥工商职能促进斗门区域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随着珠海市委市政府“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斗门经济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生产与经营环境,引导与促进地方经济实现新跨越,已成为斗门工商分局的中心任务和必须长期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是市场经济秩序的“裁判员”和忠实卫士,在今后的工作中,务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许强,发财[9](2004)在《心涌激情 力之角逐》文中研究指明德缆用数字说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穿越在川西平原德阳市旌阳区,当人们在咏叹刘禹锡的《竹枝词》时,不由自主地被另一处秀丽的风景感染:淡雅的蓝、纯净的白和清新的绿,相得益彰的蓝、自主色调所组成的恢宏的现代化厂区,其间有上百亩翠绿的草?
冯韬[10](2002)在《誉从信中来——内蒙古电建一公司重合同守信用纪实》文中提出内蒙古电建一公司是自治区首批被命名的“重合同、守信用”施工企业。2001年12月26日,国家工商管理局公布的全国首批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电建一公司榜上有名。多年来,他们严格按照自治区级“重合同、守
二、重合同守信用是立业之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合同守信用是立业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学术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诚信”概念辨析 |
2.1 “诚信”释义 |
2.1.1 “诚信”的基本含义 |
2.1.2 “诚信”相关概念解读 |
2.2 中外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
2.2.2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
2.3 中外传统“诚信”之异同 |
2.3.1 中外传统“诚信”的相同之处 |
2.3.2 中外传统“诚信”的主要区别 |
2.4 当代先进文化中的“诚信” |
2.4.1 当代“诚信”的主要特征 |
2.4.2 当代“诚信”的具体表现 |
第3章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历史考察 |
3.1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运行机理 |
3.1.1 理论依据:“人性本善,诚信可教” |
3.1.2 主要特征:“德主刑辅,明刑弼教” |
3.1.3 理想目标:“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
3.2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主要特点 |
3.2.1 强调“修身”,讲求“内省” |
3.2.2 注重“官德”,上行下效 |
3.2.3 言传身教,“见贤思齐” |
3.2.4 礼乐结合,化民成俗 |
3.3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 |
3.3.1 为政者的诚信示范 |
3.3.2 系统性的诚信教育 |
3.3.3 诚信修养的自我磨炼 |
3.3.4 社会诚信制度的维系 |
3.4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局限 |
3.4.1 诚信施教层:重宣讲轻践履 |
3.4.2 诚信约束层:重德性轻制度 |
3.4.3 诚信分布层:重私德轻公德 |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诚信建设的历史沿革 |
4.1.1 倡导“五爱”时期的诚信建设 |
4.1.2 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时期的诚信建设 |
4.1.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的诚信建设 |
4.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的诚信建设 |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诚信建设的经验总结 |
4.2.1 教育引导与法治建设相结合“共同推进” |
4.2.2 政府主导与全员参与相结合“联防共治” |
4.2.3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与时俱进” |
4.2.4 政府示范与典型宣传相结合“引领风尚” |
4.2.5 立足本国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相互促进” |
4.3 新中国成立以来诚信建设的实践启示 |
4.3.1 社会主义诚信建设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 |
4.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良好的物质条件 |
4.3.3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强的制度保障 |
4.3.4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厚的道德底蕴 |
4.3.5 各级政府的组织和推进——有力的政策支持 |
4.3.6 国外诚信建设的他山之石——重要的经验借鉴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公民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 |
5.1.2 诚信建设的协同机制缺位 |
5.1.3 诚信建设的制度供给不足 |
5.1.4 诚信建设的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问题的反思 |
5.2.1 社会整体诚信度不佳,导致的“破窗效应” |
5.2.2 公民诚信教育边缘化,造成的“价值迷失” |
5.2.3 基层政府公信力不高,引起的“消极示范” |
5.2.4 现代信用体系不健全,形成的“囚徒困境” |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问题的根源剖析 |
5.3.1 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时期诚信价值观的偏移和盲从 |
5.3.2 文化因素:传统诚信文化的局限与多元文化的侵染 |
5.3.3 制度因素:法律制度固有的“局限性”和“后视性”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当代意蕴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 |
6.1.1 诚信建设顺应了社会对诚信美德的迫切诉求 |
6.1.2 诚信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
6.1.3 诚信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精神力量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现实依据 |
6.2.1 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
6.2.2 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 |
6.2.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
6.2.4 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
6.3.1 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诚信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色 |
6.3.2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重建要求诚信建设体现时代特色 |
6.3.3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求诚信建设体现民族特色 |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制度根基 |
7.1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
7.1.1 马克思诚信思想的理论指导 |
7.1.2 毛泽东诚信思想的现实指引 |
7.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的实践探索 |
7.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的新境界 |
7.2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7.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辨明了诚信建设的价值取向 |
7.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诚信建设的价值标准 |
7.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 |
7.3 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 |
7.3.1 诚信建设需要法治提供制度保障 |
7.3.2 诚信建设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支撑 |
7.3.3 诚信建设需要法治维护道德秩序 |
7.4 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 |
7.4.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转换 |
7.4.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 |
7.4.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诚信”社会风气的形成 |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路向选择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主要领域 |
8.1.1 政务诚信建设 |
8.1.2 商务诚信建设 |
8.1.3 社会诚信建设 |
8.1.4 司法公信建设 |
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主要原则 |
8.2.1 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原则 |
8.2.2 多方参与、齐抓共建原则 |
8.2.3 政府主导、分类指导原则 |
8.2.4 德法兼治、刚柔相济原则 |
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具体路径 |
8.3.1 构建中国特色的诚信教育协同体系,强化“自律” |
8.3.2 打造中国特色的诚信制度保障体系,强化“他律” |
8.3.3 发挥诚信政府的示范作用,以“官德”促“民风” |
8.3.4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2)保险业诚信的重要性及对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诚信 |
1. 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 |
2.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之基 |
3. 诚信是保险公司提升竞争力的之举 |
4. 是促进保险行业实现内涵式发展之需 |
二、对策路径 |
1. 加强保险企业员工的诚信思想教育工作 |
2. 确立以政府监管为重要手段的外部诚信监督体系 |
3. 建立强有力的保险诚信内部管理制度 |
4. 建立失信行为的公示与惩戒制度 |
5. 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理念, 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
(3)加强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监督管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加强对事业单位投资的企业监督管理的措施 |
3 结语 |
(4)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理论分析 |
2.1 基因基本理论 |
2.1.1 基因的概念 |
2.1.2 基因的特性 |
2.1.3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
2.2 文化基因 |
2.2.1 文化基因的内涵 |
2.2.2 文化基因的特征 |
2.2.3 文化基因的作用 |
2.3 企业文化基因 |
2.3.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3.2 企业文化基因的涵义 |
2.3.3 企业文化基因的特征 |
2.3.4 企业文化基因的结构 |
2.3.5 企业文化基因的功能 |
2.4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 |
2.4.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内涵 |
2.4.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特征 |
2.4.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现状 |
3.1 诚信文化基因的历史演变 |
3.1.1 古代诚信文化基因 |
3.1.2 现代诚信文化演变 |
3.2 诚信文化基因良性发展的现代企业 |
3.2.1 海尔集团诚信文化基因的传承 |
3.2.2 联想集团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 |
3.3 诚信文化基因问题企业分析 |
3.3.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弱化 |
3.3.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矮化 |
3.3.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癌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进化 |
4.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传承(复制) |
4.1.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传承(复制)决定因素 |
4.1.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传承(复制)路径 |
4.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进化变异 |
4.2.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变异的动因 |
4.2.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变异的内容及路径 |
4.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案例分析 北京同仁堂考证 |
4.3.1 以诚信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
4.3.2 诚信者以“仁”为本 |
4.3.3 诚信者以“义”至上 |
4.3.4 诚信者以“质”为根 |
4.3.5 诚信者以“和”凝聚力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退化 |
5.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态势 |
5.1.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缺陷化 |
5.1.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绌养化 |
5.1.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态化 |
5.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根源 |
5.2.1 思想与文化的冲击致使社会道德危机 |
5.2.2 企业单纯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 |
5.2.3 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 |
5.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危害 |
5.3.1 危害人身健康与安全 |
5.3.2 危害社会经济发展 |
5.3.3 危害国家良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经验借鉴 |
6.1 传承我国优良诚信文化基因 |
6.1.1 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之精髓 |
6.1.2 汲取晋商的商业诚信文化精华 |
6.1.3 汲取徽商的商业道德及诚信文化营养 |
6.2 借鉴西方文化理念 |
6.2.1 鉴西方契约规则理念 |
6.2.2 鉴西方伦理保障机制 |
6.3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之精髓 |
6.3.1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法律体系模式 |
6.3.2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及管理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培育 |
7.1 传承诚信价值观——指导企业诚信文化基因有机复制 |
7.1.1 向企业传承(复制)政策导向 |
7.1.2 向企业家传承诚信价值观 |
7.1.3 培育员工诚信价值观 |
7.2 健全诚信制度——保障企业诚信文化基因有序传承 |
7.2.1 企业外部诚信制度 |
7.2.2 企业内部诚信制度 |
7.2.3 诚信激励机制 |
7.3 完善诚信思想建设——促进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良性进化 |
7.3.1 企业道德建设 |
7.3.2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
7.3.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7.4 培育企业诚信影响因子——推动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健康发展 |
7.4.1 政府诚信 |
7.4.2 个人诚信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浅谈重合同守信用与企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抓好合同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
2 订立良好的合同管理制度 |
3 重合同守信用取得的成绩 |
(7)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理论 |
2.1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区域创新能力内涵 |
2.1.2 区域创新能力特征 |
2.2 区域创新能力载体 |
2.2.1 区域创新网络内涵、本质与特征 |
2.2.2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 |
2.2.3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 |
2.2.4 区域创新网络的三层次结构 |
2.2.5 区域创新网络的功能 |
2.3 区域创新环境 |
2.3.1 区域创新环境内涵 |
2.3.2 区域创新环境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创新能力测评 |
3.1 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
3.1.1 创新资源 |
3.1.2 区域文化 |
3.1.3 社会资本 |
3.1.4 合作创新 |
3.1.5 创新产出 |
3.2 区域创新能力结构模型 |
3.2.1 区域文化影响创新资源和社会资本 |
3.2.2 社会资本促进合作创新 |
3.2.3 创新资源影响合作创新 |
3.2.4 合作创新影响创新产出 |
3.3 区域创新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
3.3.1 测评指标选择原则 |
3.3.2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3.3.3 测评指标相关分析、鉴别力分析 |
3.4 区域创新能力非线性测评模型 |
3.4.1 区域创新能力是非线性系统 |
3.4.2 非线性测评方法 |
3.4.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3.4.4 基于LS-SVM区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 |
4.1 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组织 |
4.1.1 创新组织分析 |
4.1.2 创新组织联结 |
4.2 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间学习 |
4.2.1 区域创新是组织间学习的过程 |
4.2.2 创新组织间学习内涵与特征 |
4.2.3 创新组织间学习过程 |
4.2.4 创新组织间学习模型 |
4.2.5 创新组织间学习影响因素 |
4.3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 |
4.3.1 龙头创新组织率先提升创新能力 |
4.3.2 带动周边创新组织提升创新能力 |
4.3.3 区域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及其测度方法 |
5.1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 |
5.1.1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内涵 |
5.1.2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前沿面 |
5.2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测度方法 |
5.2.1 支持向量机 |
5.2.2 数据包络分析 |
5.2.3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测度 |
5.3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分类分析 |
5.3.1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分类 |
5.3.2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相关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6.1 A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6.1.1 A类区域背景 |
6.1.2 A类区域创新能力要素 |
6.1.3 A类区域提升创新能力的策略 |
6.2 B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6.2.1 B类区域背景 |
6.2.2 B类区域创新能力要素 |
6.2.3 B类区域提升创新能力的策略 |
6.3 C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6.3.1 C类区域背景 |
6.3.2 C类区域创新能力要素 |
6.3.3 C类区域提升创新能力的策略 |
6.4 D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6.4.1 D类区域背景 |
6.4.2 D区域创新能力要素 |
6.4.3 D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重合同守信用是立业之本(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研究[D]. 丁海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保险业诚信的重要性及对策路径[J]. 王元建. 才智, 2015(13)
- [3]加强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监督管理初探[J]. 赵教虎. 陕西水利, 2014(06)
- [4]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D]. 许彦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5)
- [5]浅谈重合同守信用与企业发展[J]. 于龙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8)
- [6]风“企”2009 值得尊重的地产企业[J]. 刘伟,李惠聪,解若兰. 安家, 2009(11)
- [7]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 薛风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05)
- [8]发挥工商职能促进斗门区域经济发展[A]. 庄海青. 实践与思考——二OO四学会文集, 2004
- [9]心涌激情 力之角逐[N]. 许强,发财. 经理日报, 2004
- [10]誉从信中来——内蒙古电建一公司重合同守信用纪实[J]. 冯韬. 华北电业,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