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的通知

关于印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的通知

一、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胡旭军[1](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审计监督研究 ——以S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审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百年以来全球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由于病毒传播的途径广、传染性强,加之现代社会人员聚集度高、流动性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导致新冠疫情防控的难度特别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于世界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提出了重大挑战。我国得益于党中央在第一时间高度重视疫情发展,习总书记亲自指挥,党中央全面部署,迅速领导全国人民形成了全民防控的战略布局,成功阻击了疫情传播的进程,遏制了新冠病毒在国内的大面积传播,尽最大努力有效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治理能力,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的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另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党和国家监督系统的重要一环,应当在发挥其本身监督职能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通过案例回顾和理论分析,例如以新冠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为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和对审计工作的需求以及影响;以基层审计人员视角,结合自身经历,回顾审计署组织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审计工作组织和开展情况,总结了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亮点,同时也揭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例如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引、审计实施方案等出台不及时、大数据审计尚不成熟、审计信息公告体系不健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角度提出完善对策并提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开展预防性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完善其管理体制和机制。以期国家审计机关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从容、高效、高质量地履行审计职责,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审计的贡献。

孙佳圣[2](2019)在《中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开启了我国非金融企业标准化直接债务融资高速发展的通道,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过9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类债券融资规模已远超股票融资规模,债券市场用近20年的时间取得了美、英等国债券市场200多年发展的成果,无论在市场形态还是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相较于西方市场都存在诸多的独特性。然而在学术研究方面,与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价格相比,国内对于债券发行价格的研究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研究都建立在西方债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债券市场适用性不强,对于我国非金融企业在债券市场中融资成本的研究亟待补充。相较于交易所债券市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一方面历史更悠久,发行量更大,总体历史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券发行量约占全市场的75%,是最能代表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情况的市场;另一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相较于交易所债券市场更加丰富,基本覆盖了国内主要大型机构,丰富的市场成员使得对该市场的研究更有普适性。同时考虑到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制度更加灵活,银行可参与承销等特点,本文选择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2005年首单发行以来至2017年底的共计19752期非金融企业债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本文分宏观、公司、个券三个层面建立20个包含中国市场特色的解释变量对样本债券发行信用利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其次,分别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模型与内生转换模型进一步分析承销商声望与债券发行信用利差的关系,并将通过不同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再次,考虑到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显着差异,本文分别研究承销商声望对两类企业融资成本的不同影响。最后,为了得到更有指导性的可行建议,本文探讨并进一步探究发行人在聘请承销商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多变量面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第一,解释变量对债券发行信用利差的面板回归拟合优度达到0.61,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进行了较好的解释,可以作为实际债券发行的参考;第二,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债券发行价格的影响是显着的性、整体性的,对不同债券影响的差异较小;第三,由于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显着低于其他企业约60BP。债券市场中存在地方隐性担保,某一省份债券发生违约将对该省份政府信用造成影响,进而提升该省份其他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一个省份某家发行人发生的违约将会显着提高该省份其他企业的融资成本约10BP。第四,本文对国内研究较少的交叉违约条款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保护条款的添加未达到其保护投资者进而降低融资成本的应有效果,这很可能与该因素的内生性有关,即监管机构要求资质较低的发行人添加该条款。通过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模型、内生转换模型三种模型分别分析承销商声望与融资成本的关系,在考虑到发行人-承销商匹配内生性的基础上,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承销商声望有助于降低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对于资质较低的发行人则可以降低更多的成本。本文将该结论归因于高声望承销商的“认可作用”、“宣传作用”以及“包销作用”。另外,承销商声望对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发行成本都具有降低作用,对于非国有企业的降低作用更强,非国有企业通过寻求与高声望承销商合作发行债券,可以更大程度降低其发行成本。通过对内生匹配模型中实际信用利差与假设信用利差的差异进行分解分析,本文提出发行人在选择承销商时,高资质发行人主要应考虑自身规模、资产负债率、发行规模、发行方式;低资质发行人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盈利能力、是否上市、行业、性质、所在地违约情况等因素,承销商声望有助于弥补发行人上述因素的不利,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在文章的结尾,本文根据结论,对市场建设、债券发行人、债券投资人以及承销商分别提出建议,并针对本文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谢思颖[3](2019)在《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银行业类金融业务的监管越来越严,此类业务大面积转向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财团。对上市公司从事融资租赁、保理、典当等类金融业务一直处于多头监管或多头不管的监管真空地带,缺乏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由于类金融业务的套利空间大,造成许多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财团为获利而通过关联交易的手段来调整、输送和转移利润,虚报经营业绩,A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以A公司为研究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的对象,对以上行为有所约束,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文章系统梳理了关联交易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实践和制度等相关文献,并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分析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现状,指出A公司利用类金融业务进行关联购销等活动的带来关联交易的问题,主要是界定披露不明确、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定价系统不明确,进而提出对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内部控制的优化设计。重点从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界定披露,包括按期编写关联交易清单并审核,采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内部问责制度,明晰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时间与内容;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授权审批,包括区别常规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内容,明晰每个职能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及业务流程,完善重大关联交易的独立董事预审机制;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定价,包括确保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扩充关联交易定价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关联交易定价的内部管理。最后从外部监管的角度提出类金融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的保障措施。文章的创新点在于从关联交易界定披露、关联交易定价及关联交易授权审批三个基本层次进行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设计。最后,以达到对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的目的与步骤,对开展类金融业务的企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对其它公司类金融业务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孙晓杰[4](2018)在《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 ——兼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次债危机暴露出银行监管的漏洞与不足,金融危机后大部分国家进行了银行监管改革,国际上出台了巴塞尔协议III,对资本监管做出了新的规定,流动性监管方面构建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发展中国家在银行监管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但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相对落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取消资本管制、银行私有化、利率市场化、准入开放化等方式推进金融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大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银行的稳定对整个金融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加强银行监管,防范银行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在银行股权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银行股权结构较为集中,且一般具有大股东,对银行的经营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以往对发展中国家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运营状况的综合研究较少。本文选取43个发展中国家357家银行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运营状况的影响,银行运营状况以银行风险和CAMELS指标进行度量。银行监管按世界银行标准划分为总体监管和12类分项监管:准入监管、所有权监管、资本监管、经营活动限制监管、外部审计要求监管、内部管理监管、流动性监管、存款保护力度监管、资产分类配置和注销监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退出监管和监管效率监管。大股东属性包括政府类大股东、工业企业类大股东、金融企业类大股东、家族类大股东和外资类大股东。银行风险包括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CAMELS指标是指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敏感性。另外,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刚刚起步,监管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本文结合实证分析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兼论了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结论一:发展中国家总体监管能够降低银行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工业企业和金融企业类大股东能够降低银行总体风险;具有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信用评级风险较高。资本监管、内部管理监管、存款保险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监管效率5类分项监管能够降低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严格的准入监管能够降低总体风险,但是会增加信用评级风险,对破产风险的影响不显着。所有权监管会增加信用评级风险,但是能够降低破产风险。外部审计监管会增加银行总体风险和破产风险,降低信用评级风险,这可能与道德风险有关。流动性监管能够降低银行破产风险,但是对总体风险和信用评级风险的影响不显着。资产分类和处置监管能够降低银行总体风险和信用评级风险,但是会增加破产风险。严格的退出监管能够增加银行总体风险和信用评级风险,但是降低了银行破产风险,这可以通过“大而不能倒”进行解释。结论二:发展中国家总体监管和资本监管增加了银行总资本权益比,但降低了总资本比率,说明监管对增加资本充足水平有一定时滞;几乎所有5种类型大股东都与银行资本充足率都有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具有大股东的银行更倾向于提高资本储备用于预防银行挤兑。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相关系数为负,意味着大股东的控制权越高越倾向于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总体监管、资产分类计提及注销分项监管能够降低贷款损失准备率和不良贷款率。拥有政府、工业企业、外资类大股东的银行具有低的不良贷款率,同时具有较低的贷款损失准备率。具有金融类企业或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则具有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同时具有较高的贷款损失准备率,说明这具有这两类大股东的银行不良贷款较多。统计还显示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率越高。总体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分项监管都会增加银行成本,说明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管理成本与政府、工业和金融公司以及家族拥有的银行负相关,但与外资银行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正相关;该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具有外资大股东的银行并不能像东道国银行那样有效地管理成本。另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的管理成本越高。总体监管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经营限制分项监管增加了银行盈利能力。尽管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盈利能力成负相关,但具有政府、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和家族大股东的银行比那些没有大股东的银行更具有盈利性。总体监管和流动性分项监管均能提高银行的流动性。整体上具有政府、金融企业或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流动性较低。银行流动性与大股东持股比例有着正相关关系。总体监管和监管效率分项监管均能降低银行市场风险敏感度,有利于银行应对市场风险。只有具有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会提高总利息支出与存款总额比,说明家族类大股东银行存款来源有限,存在高吸揽储问题,利息支出较高。另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利息支出越多,风险性投资越高。结论三:我国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银行为狭义上的民营银行,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破产风险、公司治理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和关联交易等风险。民营银行监管方面存在着法律法规未细化;“生前遗嘱”机制不成熟;资金来源、业务资格限制过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不足;差异化监管有待落实;股东延伸监管缺乏;关联交易监管薄弱;退出机制不成熟等问题。结合实证分析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构建了“我国民营银行十二类分项监管模型”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与CAMELS指标对映模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银行风险和CAMELS指标代表银行运营状况,创新性地将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风险和CAMELS指标结合分析。以往很少有学者将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结合一起研究对银行风险和银行CAMELS指标的影响。(2)对监管数据和其他指标进行了扩展与创新。银行监管数据上将世界银行2012年银行监管调查问卷加入实证分析,扩展了数据,涵盖了金融危机后的银行监管变化;监管指标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分为12类,指标更加全面。银行风险上,以往学者大多选取与1到2种风险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 3类风险进行对比分析。(3)通过与国外银行监管经验对比发现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并借鉴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构建了“我国民营银行十二类分项监管模型”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与CAMELS指标对映模型”。

施逸凡[5](2017)在《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商业银行利用债券包销等金融市场业务推动其他业务发展的情况日益普遍,A银行包销债券规模以每年几百亿元的速度大跨步式发展。本文一方面分析了目前由于债券包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所造成的信用、市场、合规风险等各种风险,以及业务管理流程中出现管理脱节和漏洞;另一方面对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分为业务流程管理和业务规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业务流程管理方面,通过风险分析及数据排查,针对各个环节的风险揭示了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及业务流程优化建议,提升了业务抗风险能力;业务规模管理方面,通过分析A银行市场风险资本组成及变化趋势,发现交易账户中被动持有的包销债券是影响资本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边际分析法定量测算得到A银行当前头寸下资本占用最少的交易账户债券最优规模为250亿元,为债券包销业务整体规模管理提出了节约资本的建设性意见。

傅智辉[6](2014)在《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规范化财政分权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从构建完善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这一命题出发,以市政债券市场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兑付退出等监管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尝试提出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框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当前建设市政债券市场的基本背景,界定了市政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监管等相关概念,对财政分权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监管体制理论等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基本梳理了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国外成熟市场以规范财政分权制度和独立监管执法为基础,以充分信息披露作为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核心。由于分税制改革尚不完善,我国学者认为需要首先确立中央地方的清晰分权和地方政府发债的正式制度,并防范软预算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负债失控的问题。本文认为从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和中央地方分权结构来看,地方政府举债权是施政必须的工具。市政债券市场监管不仅代表了政府部门对市场失灵的干预,也代表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是建设市政债券市场的必需条件。其次,本文分析了美日市政债券市场的产生背景、市场结构、监管法律、监管体制和执法工具等制度要点,并对其监管制度的导向和优劣进行了研究。美国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体现了美国地方财政分权和自律的特征,发行监管为各州政府保留权限。联邦政府建立了以SEC集中监管为主、MSRB自律监管补充的监管体系,强调完整真实的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人的最好方式,有效确保了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正常运转。日本的地方公债制度则代表了日本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并行期间的过渡性财政安排,正经历由中央统一控制向地方自主决策的变革期。过去日本中央政府通过地方债许可制度,实现了对地方公共团体财政的有效控制。但由于日本地方公债在认购资金、偿付安排和发行审核方面都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隐性担保,没能建立市场自主风险定价的激励机制,形成了地方公共团体的软预算约束,进而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日本近年在建立地方公共团体财政重组制度的同时,启动了协商制度为核心的发行监管制度变革。本文认为相比美日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中国市政债券市场和监管制度都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必要根据分税制和市场化改革方向,确立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法律和制度。再次,本文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券的发展背景、市场现状、监管制度和存在问题等,并分析了市场监管中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分税制改革和城镇化建设隐含了地方政府举债的合理性,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的快速发展也显示了市政债券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但由于预算法目前禁止除国务院特别批准外的地方政府发债,实际上市政债券市场在发行环节存在财政监管漏洞。城投债具备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却通过企业类债券发行通道融资,实际形成了地方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市场监管机构则受金融维稳目标驱动,重视债权的刚性兑付,却没有建立地方政府及公共项目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和反欺诈交易的监管机制,不利于确立市场成员自担风险意识,也不利于保护投资人利益。最后,从建设透明有效的市政债券市场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增强信息披露、切断软预算约束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市场监管目标,强调通过立法重塑市场参与方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财政监督基础和综合监管体制。在立法方面,需建立以预算法和公共债务法为核心的市政债券监管法律体系,确立地方政府及其授权机构发行债券的基本原则。市政债券发行环节由财政部门统一监管,下设地方债务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各地债务融资计划和一般责任债券授权,并根据专业性考虑将收益债券发行注册审核权转授给发改委、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地方债务管理委员会下设市政债券规则专家委员会,根据自律组织规则制定市政债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和债券分类的基本准则。债券存续期内需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管理,并据此动态调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计划。在信用评级方面,本文认为应由财政统一采购第三方地方政府评级以保证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在反内幕交易、反利益输送和反欺诈机制方面,本文认为应在财政部门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审计条线,同时由审计署和公安部联合成立债券交易监管工作组,以克服目前债券市场多头分散监管的劣势。除了发行和交易监管,还需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重组和投融资平台破产的统一机制,综合采用司法和行政方法,建立公平有效的重组程序,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并保护核心公共资源。就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原因而言,不同国家建立监管框架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保护投资人和维持市场信心是市场健康成长的必须条件。作为转型中的国家,需要根据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背景,形成具有财政自律特色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

赵楠[7](2011)在《合并会计报表与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汇总会计报表原来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整理、汇总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用来考核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财务状况,以满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为核心,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经济实体,以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合并抵消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权益变动表组成,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在我国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的情况下,母子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的管理当局都迫切地需要了解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综合情况。这些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会计报表的有用性是目前最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仅仅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难以正确地了解某些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为有许多关联交易的信息都被报表合并过程中抵销掉了。例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由于其业务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从核原料的勘探、开采,到提炼、加工、储存、运输,直至将产品销售给核电站或军工企业使用,甚至包括核原料的进出口业务都由该集团公司独家经营。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这种业务上的垄断在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但是却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不相适应。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上无法反映其真实的资产规模和所有者权益状况;在它的利润表上更无法真正揭示其收入、费用和损益!如果再用其分析集团公司的人均业绩,恐怕就低得难以令人置信。因此,被歪曲了的信息应该予以纠正。而对其纠正的工具,理应借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使用过的汇总会计报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扬长避短,拿计划经济的工具为市场经济所用,何乐而不为?对于同一个企业集团,如果能够采用汇总会计报表的形式再编制一套财务报表,就可以弥补合并会计报表之不足。本文对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在合并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汇总会计报表是否能够取长补短解决这一问题。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更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两种报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准确的定位两种报表的价值所在。文章是贯着“分析、比较、举例、研究”这一整体体系来完成的:首先,分析汇总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范围、编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汇总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次,结合国家控股的M集团的案例进行分析,将其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M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汇总会计报表的可使用性;最后,通过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汇总报表能够相对恰当地揭示M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汇总会计报表在M集团这一类内部交易占比重较大的垄断性企业集团中是可以与合并会计报表一并使用的。

李春荣[8](2009)在《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迅速成长。外资银行外币业务的会计核算、报表折算和汇兑损益处理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占据一定地位。2007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银监通[2007]22号),要求在2008年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实施包括外币折算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外币折算准则的实施对以外币业务为主的外资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身处变革之中的外资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本文以新外币折算准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外币折算的概念入手,对学术界有关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以及外币报表折算的四种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差异分析。文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外币折算制度的历史沿革做了梳理,对新外币折算准则的主要内容做了介绍;力求通过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原制度、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对新外币折算准则给出客观的评价。为进一步说明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对我国外资银行的影响,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厦门的2家外资银行—A外资银行和B外资银行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外资银行工作经验,给出了外资银行应对新外币折算准则变动的策略和建议。

蔡金[9](2001)在《2000年国内、外财会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

许太谊[10](1999)在《1999年度汇总会计报表如何报?──访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司长孟建民》文中指出

二、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审计监督研究 ——以S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2.1 核心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新冠肺炎疫情及审计案例介绍和分析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审计监督的需求及影响
    2.3 S区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审计的情况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审计监督情况分析
第3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审计监督存在问题
    3.1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指引
    3.2 审计实施方案等出台不及时
        3.2.1 对审计内容和重点等把握不准确
        3.2.2 审计组织结构不完善
        3.2.3 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机制
    3.3 大数据审计条件尚不成熟
    3.4 未及时披露审计信息
    3.5 审计人力资源不足
第4章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审计监督对策
    4.1 推动相关法律和制度完善
    4.2 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审计实施预案
        4.2.1 明确审计内容和信息报送制度等
        4.2.2 明确审计组织架构和资源共享机制
    4.3 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技术应用
    4.4 明确审计信息公告制度
    4.5 统筹地方审计人才资源
    4.6 对地方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开展预防性审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样本、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信用债券定价模型
    2.2 信用债券定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定价介绍
    3.1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历程回顾
    3.2 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流程简介
    3.3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流程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价格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4.1 样本的选取与描述
    4.2 无风险利率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价格的影响分析
    4.3 信用风险因素的选取与描述
    4.4 实证分析及结果描述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承销商声望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价格影响研究
    5.1 相关理论
    5.2 实证模型
    5.3 变量的选取与描述
    5.4 实证分析
    5.5 稳健性分析
    5.6 承销商选择因素分析
    5.7 不同性质企业对比研究
    5.8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联交易研究
        1.2.2 内部控制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动机的影响
    2.2 委托代理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
        2.2.2 委托代理理论对关联交易内部控制流程的影响
    2.3 全面风险管理
        2.3.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
        2.3.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企业关联交易内部控制内容的影响
第3章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公司概况
        3.1.1 A公司简介
        3.1.2 A公司的关联交易制度
        3.1.3 A公司的内部制度
    3.2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现状
        3.2.1 A公司现有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介绍
        3.2.2 A公司关联交易遭证监会问询
    3.3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关联方担保的关联界定披露不明确
        3.3.2 关联方资金占用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
        3.3.3 定价系统不完善利用关联购销进行利益输送
第4章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的优化设计
    4.1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的总体设计
        4.1.1 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的目的
        4.1.2 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的责任主体
        4.1.3 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的流程
    4.2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界定披露的内部控制优化设计
        4.2.1 按时编写关联方清单并递交会计部门负责人审核
        4.2.2 采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内部问责制度
        4.2.3 明晰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时间与内容
    4.3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授权审批的内部控制优化设计
        4.3.1 区别常规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内容
        4.3.2 明晰每个职能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及业务流程
        4.3.3 完善重大关联交易的独立董事预审机制
    4.4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定价的内部控制优化设计
        4.4.1 确保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4.4.2 扩充关联交易定价的信息披露制度
        4.4.3 明确关联交易定价的内部管理
    4.5 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设计的预期效果
第5章 实施企业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的保障
    5.1 建立企业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披露规制
    5.2 贯彻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监管
    5.3 加强中介机构对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审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 ——兼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银行监管的相关理论
        2.1.1 银行监管必要性: 公共利益论与金融脆弱性理论
        2.1.2 银行监管有效性: 管制失灵论与监管成本论
        2.1.3 金融监管体制的理论模式:机构型、功能型与目标型监管
    2.2 银行监管工具的有效性研究
        2.2.1 准入监管有效性
        2.2.2 资本监管有效性
        2.2.3 流动性监管有效性
        2.2.4 经营活动监管有效性
        2.2.5 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
    2.3 股权结构理论与大股东控制的相关研究
        2.3.1 股权结构理论
        2.3.2 大股东控制与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相关研究
    2.4 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的相关研究
        2.4.1 大股东属性与银行风险的相关研究
        2.4.2 大股东属性与银行CAMELS指标的相关研究
    2.5 国内民营银行监管相关研究
    2.6 文献评述
第3章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2 变量定义
        3.1.3 模型设计与研究方法
        3.1.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1.5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基于银行总体监管视角的分析
        3.2.1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总体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2.2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信用评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2.3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破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3 基于银行分项监管视角的分析
        3.3.1 银行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总体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3.2 银行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信用评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3.3 银行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破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CAMELS指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设计与研究方法
        4.1.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5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管理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4.5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6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7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市场风险敏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构建
    5.1 我国民营银行的概念界定
    5.2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与监管问题
        5.2.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5.2.2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
        5.2.3 民营银行监管案例分析——以中关村银行为例
    5.3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模型
        5.3.1 我国民营银行十二类分项监管模型
        5.3.2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与CAMELS指标对映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提取世界银行关于银行监管的调查问题
附录B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风险的回归结果
附录C 12类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总体风险的回归结果
附表D 12类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信用评级风险的回归结果
附表E 12类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破产风险的回归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背景
        1.1.1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发展现状
        1.1.2 同业债券业务发展及对应资本占用情况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第2章 制度背景和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债券包销
        2.1.2 金融资产会计分类及特征
        2.1.3 市场风险
        2.1.4 巴塞尔资本协议
        2.1.5 风险价值
    2.2 我国现行对债券包销业务的监管规定
    2.3 我国现行银行资本计量方法及规则
        2.3.1 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
        2.3.2 标准法与内模法
    2.4 边际分析法
第3章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3.1 信用风险
    3.2 市场风险
    3.3 定价风险
    3.4 操作风险
    3.5 合规风险
    3.6 声誉风险
第4章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4.1 信用风险管理
    4.2 市场风险管理
    4.3 全流程风险管理
    4.4 考核机制管理
第5章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规模管理研究
    5.1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主要收入成本分析
        5.1.1 收入分析
        5.1.2 支出分析
        5.1.3 不确定收支分析
    5.2 A银行包销余券规模与市场风险资本的定量分析
        5.2.1 分析思路
        5.2.2 总体分析
        5.2.3 人民币债券交易规模与标准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关系
        5.2.4 人民币债券交易规模与内模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关系
        5.2.5 债券种类与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分析
        5.2.6 分析结果
    5.3 资本消耗最少条件下A银行包销余券规模测算
        5.3.1 类别分析
        5.3.2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进行测算和分析
    5.4 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债券规模对A银行会计利润的影响
    5.5 对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规模及配置的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业务管理方面
        6.1.2 规模管理方面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2.1 会计准则变更将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产生影响
        6.2.2 新版巴塞尔协议的推出将对资本计量测算的方法产生影响
    6.3 相关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设地方债市场
        1.1.2 完善市场监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基本概念
        1.4.1 市政债券
        1.4.2 债券交易市场
        1.4.3 监管基本概念
        1.4.4 债券市场监管
    1.5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
        1.5.2 本论文不足
2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发债的理论基础:财政分权理论
        2.1.1 财政分权理论的由来
        2.1.2 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
        2.1.3 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
        2.1.4 规范化财政分权的制度框架
        2.1.5 作为规范地方分权的地方政府举债权
    2.2 债券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公共利益理论
        2.2.1 公共利益理论简介
        2.2.2 限制市场垄断
        2.2.3 消除外部性
        2.2.4 强制信息披露
        2.2.5 对去监管思想的吸收和批判
        2.2.6 监管机构的职责目标和独立性
    2.3 权力结构与监管效率:监管体制研究
        2.3.1 监管体制概念
        2.3.2 主要监管体制类型优劣比较
        2.3.3 监管竞争及效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2.4.1 建立市政债券市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4.2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美日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及对中国启示
    3.1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及启示
        3.1.1 美国市政债券的产生与特点
        3.1.2 美国市政债券的市场结构
        3.1.3 美国市政债券监管的法律框架
        3.1.4 以市场为导向的监管体制
        3.1.5 主要监管条款和执法工具
        3.1.6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2 日本地方债市场监管制度及启示
        3.2.1 日本地方债发行依据和特点
        3.2.2 日本地方债的市场结构
        3.2.3 日本地方债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
        3.2.4 日本地方债市场金融监管机构
        3.2.5 以财政为核心的发行监管制度
        3.2.6 市场化导向的发行监管制度变革
        3.2.7 日本地方公债发行监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中国市政债券产生背景与市场状况
        4.1.1 地方政府债券及城投债的产生背景
        4.1.2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结构
    4.2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当前监管制度
        4.2.1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
        4.2.2 中国市政债券的监管架构
        4.2.3 中国市政债券的发行监管
        4.2.4 中国市政债券的上市监管
    4.3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主要问题
        4.3.1 法律制度未能跟上市政债券市场实践
        4.3.2 市政债券市场存在财政监管真空
        4.3.3 市场监管机构的刚性兑付倾向
        4.3.4 地方政府及公共项目的信息披露机制没有成型
        4.3.5 国内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没有成熟基础
        4.3.6 多头监管体制下缺乏跨市场监管的协调机制
    4.4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典型案例
        4.4.1 信息披露:孔雀开屏系统
        4.4.2 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债市稽查风暴
        4.4.3 资产重组:云投事件
        4.4.4 融资平台破产: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4.4.5 债券刚性兑付: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案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目标、思路与建议
    5.1 市场失灵的问题根源:软预算约束
        5.1.1 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隐形担保
        5.1.2 金融机构主体尚未完全市场化
    5.2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目标
        5.2.1 基于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
        5.2.2 防范软预算约束与系统性风险
    5.3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设计思路
        5.3.1 通过立法重塑市场参与方委托代理关系
        5.3.2 以财政自律监管确保市场运行基础
        5.3.3 适当监管竞争提升市场监管效率
    5.4 中国市政债券监管改革建议
        5.4.1 建立以预算法和公共债务法为核心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5.4.2 建立财政部门主导的市政债券发行监管制度
        5.4.3 建立市政债券信息披露和分类标准
        5.4.4 加强市政债券资金运用监管
        5.4.5 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统一采购制度
        5.4.6 建立反内幕交易、反利益输送和反欺诈机制
        5.4.7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重组和投融资平台破产的统一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合并会计报表与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论文的创新点
    (五)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一) 合并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1. 国外合并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2. 国内合并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二) 汇总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二、汇总会计报表分析
    (一) 汇总会计报表概述
        1. 汇总会计报表的定义
        2. 汇总会计报表的作用
        3. 汇总会计表的主要内容
    (二) 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原则
    (三) 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范围
    (四) 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
        1. 搜集有关资料,熟悉汇总会计报表格式
        2. 审核基层企业会计报表
        3. 编制汇总会计报表
    (五) 影响汇总会计报表质量的问题
三、合并会计报表分析
    (一)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1. 合并会计报表的定义
        2. 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
        3. 合并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 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分析
        1. 合并会计报表的三种理论
        2.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的选择
    (三)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1. 新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2. 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的变化
    (四)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程序
        1.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
        2. 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3. 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4. 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5. 填列合并财务报表
    (五)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
        2.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
    (一)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关系
        1.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
        2. 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
    (二) M集团的会计报表分析
        1. M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分析
        2. M集团汇总会计报表的分析
        3. M集团财务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制度背景
    二、研究外币折算准则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外币折算方法综述
    第一节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
        一、单一交易观
        二、两项交易观
    第二节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一、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二、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
        三、时态法
        四、现时汇率法
    第三节 四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演进过程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第二章 我国外币折算制度历史沿革及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新外币折算的主要内容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认
        二、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三、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第三节 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原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明确了记账本位币的定义、选择及变更的有关事项
        二、明确了处置境外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对企业外币交易中汇率选择的规定更加科学、合理
        四、对外币投入资本的折算方法作了调整
        五、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处理
        六、增加了对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境外经营财务报表折算的规定
        七、对金融企业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产生汇兑差额的处理结果提出了要求
    第四节 我国外币折算准则与国际外币折算准则的比较分析
        一、适用范围的比较
        二、记账本位币与功能货币比较
        三、外币交易的比较
        四、财务报表折算的比较
        五、汇兑差额的处理比较
        六、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的处理比较
第三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对外资银行的影响:案例分析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厦门的发展现状
        一、机构的设置情况
        二、外资银行在厦门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二节 A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一、A外资银行概况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B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一、B外资银行概况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二、"外币折算差额"处理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后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外币统账制与外币分账制并行的建议
    第二节 对不同外资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调整的建议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完全适应型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部分适应型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不完全适应型
    第三节 对外资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汇率风险的分类
        二、对各种汇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审计监督研究 ——以S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审计为例[D]. 胡旭军.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中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 孙佳圣.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3]A公司类金融业务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谢思颖. 湖南大学, 2019
  • [4]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 ——兼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D]. 孙晓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5]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管理研究[D]. 施逸凡.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D]. 傅智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7]合并会计报表与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D]. 赵楠. 吉林财经大学, 2011(05)
  • [8]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D]. 李春荣. 厦门大学, 2009(11)
  • [9]2000年国内、外财会大事记[J]. 蔡金. 会计之友, 2001(03)
  • [10]1999年度汇总会计报表如何报?──访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司长孟建民[J]. 许太谊. 财务与会计, 1999(12)

标签:;  ;  ;  ;  ;  

关于印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