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旅游景观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谢军成[1](2021)在《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游客越来越追求优质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呈现个性化的需求态势,旅游资源新业态层出不穷。近年来,水利风景区作为一种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依托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设施的旅游景区,正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旅游者的青睐。但国内大多数水利风景区普遍存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市场营销策略、品牌形象传播等运营管理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水利风景区旅游营销必须立足于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对营销策略进行优化调整,才能提高水利风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赢得营销主动。本文在国内外旅游市场营销及水利风景区旅游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临淮岗水利风景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的市场营销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指出其旅游市场营销在产品及配套设施、定价机制、营销渠道、促销策略、营销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结合4P理论、4I理论和STP理论,从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谱系、整合促销策略、推行灵活价格策略、整合新媒体营销渠道和整合营销主体等方面提出了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及落实这一系列策略的保障措施。
郑琼[2](2020)在《基于体验感测度的水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都江堰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旅游体验的视角进行水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都江堰为例,探究了影响水利文化旅游体验感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影响程度及结构方程模型,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开发对策,为水利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参考。首先阐述了体验经济理论、具身理论,综合了国内外学者们对旅游体验的定义,阐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水利文化、水利文化旅游资源等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水利文化旅游研究现状。随后,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及学者们对水利文化分类相关研究,构建了都江堰水利文化资源构架,梳理出都江堰景区水利文化旅游资源统计表。进而在体验经济理论、具身理论以及总结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假设,构建水利文化旅游体验影响因子关系模型。从游客基本信息、旅游意向、旅游感知、旅游体验感受等方面,以都江堰景区游客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收回的592份有效问卷。最后,利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因子影响强度分析、路径分析、T检验分析以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本文研究结论有:在体验感方面,3个因子体验感平均值分别为3.679、3.463、3.292。因子1(旅游环境)的旅游体验感满意度最好,因子2(水利文化资源开发)次之,因子3(水利文化活动)第三。在体验感满意度影响方面,经计算可得3个因子影响游客体验感满意度值分别为1.549,1.018,0.938,因子1(旅游环境)影响旅游体验感满意度强度最大,因子2(水利文化资源开发)次之,因子3(水利文化活动)第三。三个因子体验值的总和为3.505,都江堰水利文化总体体验感满意度合格,距离5分非常满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数据分析可得水利文化开发,旅游环境,水利文化活动等3个维度与水利文化旅游游客体验感之间均呈现正向影响,各自的路径系数为0.159、0.268、0.574、0.684、0.922、0.225,研究假设H1一H6成立。模型拟合指标均达标,模型路径关系成立。测量路径(即测量关系)均呈现出显着性,从而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SEM。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游客基本人口学特征、旅游意向、旅游感知的倾向,从影响游客体验感的旅游环境、水利文化开发和水利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水利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龚子艺[3](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陕西省富平县斩城旅游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探寻地域传统文化、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以展现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作为当下一种热门的景点,其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正面临着因文化趋同与外来文化入侵所导致的地域文化丧失的危险。并且在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文化深厚的古城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如何基于地域文化将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面对文化全球化冲击下的重要任务。关中文化深厚且丰富多彩,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关中平原重要的农业产业区之一,早在2400多年前就因为“富庶太平”而闻名。斩城古城自古以来一直是富平县的城治,是富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代表性。尤其是斩城古城周边的环境,都可以挖掘到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但是富平县的老县城斩城在城镇的经济和人口发展中,已经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由原来的城治变为被城市边缘化的老城区。2015年的《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多规合一”)》(2015—2030)和《富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重新进行了调整,在引入旅游业的同时提升环境质量,将斩城作为富平县的地标进行重新规划定位,2019年,当地政府委托专业规划部门编制《富平斩城古城保护规划》,同时,将古城东南两个方向的土地,包括古城共87公顷划为“斩城旅游景区”,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在提升斩城片区的土地价值的同时,增强富平县旅游影响力。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和旅游景区相关概念的分析和总结,得到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策略,结合富平斩城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进行探索和实践。
刘怡华[4](2020)在《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总长5464公里,占地面积752443平方公里。富有悠久传承历史,一路沿途景色壮观秀丽,汇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色,流向怀抱华夏大地的远方,形成曲折而富有内涵的文化长廊。黄河流淌之路蜿蜒曲折,经变幻多端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的地理特征,塑造出多样化的动植物体系与独具特色的无限优美神秘景观,在河流侵蚀与喜马拉雅山脉运动的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形成峡谷地形,突显我国多样化地形中的一大显着特点。鬼斧神工又气势磅礴的峡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作为自然遗产供人类欣赏保护。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作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包含了河流地貌以及风景地貌。黄河峡谷有着别具一格的景观和较为独特的地势,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可采取简洁明了的设计语言来体现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深远的概念,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使其景观风貌能得到独特展示。首先从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布局入手,对黄河峡谷的竖向空间、线性空间、点状空间三种不同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其次以峡谷景观中优秀的景观规划作品及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总结的资料作为客观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峡谷分析其开发方式及其模式,再次对其构建方法适用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具体的构建策略。最后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通过此类峡谷的景观设计来示范不同空间结构峡谷的设计策略,在保护性、本土性、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前提下,设计出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各个节点,提升黄河峡谷沿岸景观的观赏性,在自然保护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景观视觉,并促进黄河峡谷旅游的发展。
付静[5](2020)在《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为例》文中指出自2001年水利部公布全国第一批水利风景区之后,我国水利旅游快速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是我国水利风景区中数量最多、发展最早的一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学界和业界关注,如产品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质量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健全、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找到解决路径,将会严重影响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找出影响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根据研究范围,本文对国内外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研究的前期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综述了水利风景区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入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影响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个主要核心利益相关者优化为9个主要影响评价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包含3个一级评价指标(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旅游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能力、旅游经济社会效益),水库型风景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业内部结构竞争力等9个二级评价指标,旅游业收入水平、旅游收入占当地旅游业总收入比等46个三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权重矩阵,对旅游评价指标中各个关键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再利用yaahp和excel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相应权重,直观地展示各评价指标对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为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奠定理论基础。以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原则,本文选取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为案例地,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途径掌握南湾湖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并依据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在验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评价结果看,南湾湖风景区旅游经济达到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为基本可持续发展水平,旅游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和旅游社会效益处于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但是也存在景区码头游船的利益的纠葛、景区个体商业者管理无序、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等现象。最后提出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即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加强资本引入,加强旅游营销,走法治化发展建设之路,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库区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等。
刘今博[6](2019)在《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视角下的韶山灌区“活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国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同时也不断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三农”问题依旧突出。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而乡村开展产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国内现存数千座规模不一的水利设施,在水利灌溉方面发挥了巨大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当前,多数水利设施凭借其较为良好的水文生态景观,在水利设施再利用的前景中将展现出不可小觑的外溢价值。但目前,较多灌区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乡村人口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条件较差、景观资源割裂等困境。现阶段,对国内外水利设施再利用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关注,尤其是缺乏关注相关的规划设计对摆脱当前困境、活化片区、实现地方振兴的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回顾地方活化、景观生态学及出谋等理论概述,以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为视角,借鉴河南红旗渠、江西赣抚平原灌区水利设施再利用的实践案例,以实地调查、多学科综合研究、定性分析法等为突破,以韶山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韶山灌区人口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阻力问题,解构梳理韶山灌区的资源要素。基于空间活化目标开展资源评价,进而分析得到韶山灌区景观资源的分类分级评价,以进一步指导地方活化实践。其次,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韶山灌区“活化”的主要规划策略,从空间结构到土地利用协调、景观组织和分区策略、线状资源组织、节点激活等方面,均提出了解决方案与实现路径。以此推动韶山灌区的乡村振兴与产业提升,充分发挥水利景观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尝试为该领域的研究贡献力量,并希望能为后续规划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黎秋莉[7](2019)在《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文中指出截至2018年底,水利部已经批准设立了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共有878个,相当于省级标准的水利风景区2000多个,其中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占全国水利风景区的比例约为43%。水库型水利风景区作为水利风景区中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类型,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水库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水资源,水利风景资源丰富而独特。福建省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依其所处的地形地貌不同,其景区规模大小、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程度均有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对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特色进行分析,通过对水利风景区以及相关景区的风景资源进行文献综述,采用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风景资源的相关特性进行spss量化处理。通过调查福建省平原湖泊型、丘陵湖泊型和山谷河道型这三种类型的水库作为水利风景区其水利风景资源的景观特性受地形地貌影响的程度,分析不同景区内的山水格局特征、地文组成差异、水文及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变化、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等,通过挖掘水利风景资源的地形地貌代表性和独特性,总结了在不同地貌下其风景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特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1在生物群落、工程建筑景观、库区小气候和水文景观4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生态敏感性因子;主因子F2在地文景观和社会属性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人为参与性因子;F3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基础地形因子。由数据分析得出,F1的贡献率最高,为35.218%,说明在平原湖泊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生态敏感性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最高,最为重要;F2贡献率为31.290%,说明风景资源的人为参与性因子也非常重要;F3贡献率为29.799%,说明平原地区的地形变化不明显,其山水地貌景观对景区景观特性的影响弱于前两者。(2)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4在地文景观、社会属性、库区小气候3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人文社会活动因子;主因子F5在生物群落和工程建筑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相当于风景资源的基础投资反应因子;主因子F5在山水地貌景观和水文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表示为地理基础因子。主因子F4的贡献率最高,为36.213%,说明在丘陵湖泊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人文社会活动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最高,最为重要,体现在景区的库区小气候环境特征显着,对景区内外的游客显示出明显的吸引力。F5贡献率为31.551%,说明风景资源的基础投资反应因子也非常重要,水工建设对生物群落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二者又共同对景区起作用。F6贡献率为27.403%,相对于其它因子,丘陵地区的地形虽然有明显变化,但尚未表现出更大的优势,这可能景区规划建设者尚未充分挖据现有的资源有关,使游人未能充分体验到丘陵地貌的景观独特性。(3)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7在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库区小气候3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相当于是风景资源的库区生态本底因子;主因子F8在社会属性和生物群落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为风景资源的生物活跃性因子;主因子F9在山水地貌景观和工程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表示为基础地质工程因子。F7与F8是三个主因子中较高的的两项,两者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分别为34.691%和34.664%,说明在山谷河道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库区生态本底因子和生物活跃性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都较高,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同时刺激了景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发展。通过这两个因子,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此类型的景区在人为景观上尚未过多进行开发建设,大部分景观都按当地原始风貌自然体现。主因子F9贡献率相对较小,为26.779%,说明该类型的景区内山水地貌景观虽然气势恢宏、雄伟多变,但总体上未能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且游线可达性极弱,很难满足游人体验和观赏的需求,人们对其感知较弱。立足于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宗旨,研究结果将用于对规划保护和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提出具有实用性的策略,包括对景区内的道路游线交通规划,工程选址以及建筑景观的合理布局,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植被群落的有效保护等方面,旨在打造具有地形地貌景观特色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同时引导相关部门加强对水利风景资源的保护,为今后我国更合理、有序、高效地规划建设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提供理论上的科学指导,是发展建设不同境域内具有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的必然趋势。
韩猛[8](2019)在《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发展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水利风景区建设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水利风景区属于公共产品,由政府建设与管理。在我国,水利风景区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截至2018年底,水利部已批准设立878家“国家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已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景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本文以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发展中政府的管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管理职能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章首先对景区发展现状进行论述,指出政府在景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智慧景区建设落后,水文化的挖掘不深,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工程安全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景区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政府部门对景区规划缺乏全面性、科学性,景区管理组织建设不完善,景区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景区风景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安全之间协调工作不到位,政府对景区监督管理不足。同时,认真研究对比了国内外着名水利风景区:胡佛大坝风景区、都江堰水利风景区的先进管理经验。研究认为在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的建设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坚持发挥其主导作用,优化决策职能,制定发展目标,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景区总体规划水平;发挥组织职能,做好景区管理组织建设,完善景区公共基础设施,着力建设智慧景区,深度挖掘景区水文化内涵,强化景区宣传教育功能;运用协调职能,协调好景区开发与工程运行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景区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发挥控制职能,建立健全景区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景区资源开发、管理行为的监督与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向典渝[9](2019)在《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研究 ——以河南赵湾水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的情况愈发凸显,如何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了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政府决定将许多水库改造为水利风景区,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在这之中,我们景观设计师则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国的水库众多,但是开发为风景区的却屈指可数,这是由于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国内在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更多的是从生态、经济的角度,而忽略了美学的重要性,导致景观的单一化;此外,根据水库的规模、类型以及地域的不同,水库的景观规划也应有所区别。本文以河南镇平赵湾水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将景观生态学理论、LAC理论、景观规划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对相关理论有了初步了解和一定的分析后,总结现有水库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设特点和要求。在实例研究中,从赵湾水库的项目背景、地理位置、周边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对赵湾水库及周边区域的裸露地块进行生态修复,对原有植被加以保护以及生态群落的丰富,将浅滩结合景观做成具有生态、科普以及游览观赏功能的湿地景观,总结了水库型水利风景区需要以“自然为本”的根本原则,需要发挥其水资源的优势,打造其景观文化与特色和引导当地居民的建设保护等相关设计经验。希望能为我国今后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敖双奇[10](2019)在《生态理念下城市水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枝江市城区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体。城市扩张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病”,其中水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问题最为突出。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长江经济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目前城市水问题已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生态理念施行的明显短板。因此,开展城市水生态理念研究对解决城市水污染、提升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发展水旅游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的证明,水利景观是水利工程发挥功能性的延伸,也是建立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的责任体系中,生态理念下的水利景观规划体现了新时期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也展现了人对自然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本文针对生态理念下城市水利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在国家、社会大的背景下从城市水利与水利景观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城市水利景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归纳和总结了城市水利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路径,以枝江市水利景观项目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制定了枝江城区水利景观生态规划具体方案。本文从生态的角度阐述了城市水利景观建设中有关理念指导、功能导向、生态系统、特色文化凸显、景区管理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制定了有关安全、系统、多样、生态、人性化原则。归纳了功能景观共同发展、水生态保护修复、配套管理营销提升这三项水利景观发展趋势。结合枝江城区水利景观具体项目,通过调研分析、指标评价、方案设计三个阶段制定出了枝江城区水利景观专项生态规划,并列举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交通游线、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标识解说、水科技水文化传播、营销与管理在内十项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详细内容。并希望借助现状问题、规划原则、发展趋势、设计原则、设计过程、设计方案能对其他中小型滨水(沿江)城市水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为水资源生态保护、水利景观生态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水利旅游景观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利旅游景观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
二、水利风景区旅游营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STP理论 |
二、4P理论 |
三、4I理论 |
第三章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旅游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旅游概况 |
第二节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旅游营销现状 |
一、景区旅游产品策略 |
二、景区旅游价格 |
三、景区旅游营销渠道 |
四、景区主要促销方式 |
第三节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旅游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产品丰富性不足,服务体验满意度低 |
二、产品定价不灵活,缺乏弹性机制 |
三、营销渠道单一,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 |
四、促销推广投入不足,缺乏多维促销推广 |
五、营销主题不鲜明,品牌营销意识淡薄 |
六、旅游市场主体分散,协同联动营销不够 |
第四章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
第一节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目标市场定位 |
一、旅游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旅游市场定位 |
第二节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一、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二、整合市场促销策略 |
三、实施灵活的产品定价策略 |
四、整合新旧媒体市场营销渠道策略 |
五、打造特色水利旅游品牌策略 |
六、整合市场营销主体策略 |
第五章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完善市场营销中的组织机构和制度 |
第二节 构建旅游市场各方利益共建共享协调机制 |
第三节 加强新媒体营销人才队伍建设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市场调查问卷 |
致谢 |
(2)基于体验感测度的水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都江堰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实地调研法 |
1.4.4 统计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体验经济理论 |
2.1.2 具身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旅游体验 |
2.2.2 都江堰水利工程 |
2.2.3 水文化 |
2.2.4 水利文化 |
2.2.5 水利文化旅游 |
2.2.6 水利文化旅游资源 |
2.3 水利文化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水利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2.3.2 国内水利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2.4 旅游体验与水利文化旅游的互动关系 |
2.4.1 旅游体验的类型 |
2.4.2 互动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都江堰水利文化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
3.1 都江堰水利文化资源构架 |
3.2 构架解析 |
3.2.1 水利物质文化 |
3.2.2 水利制度文化 |
3.2.3 水利精神文化 |
3.3 都江堰景区水利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
3.4 水利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
3.4.1 社会经济价值极高 |
3.4.2 治水理念科学智慧 |
3.4.3 水利历史文化浓厚 |
3.4.4 自然人文景观优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都江堰水利文化游客体验感调查与分析 |
4.1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4.1.1 维度汇总及优化 |
4.1.2 研究假设 |
4.1.3 模型构建 |
4.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4.3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4.4 游客旅游意向分析 |
4.4.1 平均消费 |
4.4.2 了解途径 |
4.4.3 主要目的 |
4.4.4 游玩时间 |
4.4.5 了解程度及期望 |
4.4.6 旅游纪念品选择 |
4.5 游客感知分析 |
4.5.1 展示形式 |
4.5.2 产品开发期望 |
4.5.3 感兴趣的资源 |
4.5.4 希望的展现形式 |
4.5.5 旅游印象 |
4.5.6 水利资源保护 |
4.5.7 科教态度 |
4.5.8 游中游后分享 |
4.6 游客体验感影响因素分析 |
4.6.1 信度分析 |
4.6.2 效度分析 |
4.6.3 因子分析 |
4.6.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6.5 因子体验感分析 |
4.6.6 路径分析 |
4.6.7 T检验分析 |
4.6.8 结构方程模型SEM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游客体验感测度的都江堰水利文化开发对策 |
5.1 设计原则 |
5.2 整体构思 |
5.3 旅游开发主题和旅游形象定位 |
5.3.1 都江堰水利文化旅游发展主题 |
5.3.2 都江堰水利文化旅游形象定位 |
5.4 旅游环境方面 |
5.4.1 美化自然景观环境 |
5.4.2 完善基础设施 |
5.4.3 优化旅游服务 |
5.5 水利文化资源开发方面 |
5.5.1 休闲观光产品 |
5.5.2 研学产品 |
5.5.3 夜游产品 |
5.5.4 康养产品 |
5.5.5 文创产品 |
5.5.6 旅游线路 |
5.6 水利文化体验活动方面 |
5.6.1 举办国际国家级水利文化活动 |
5.6.2 打造沉浸式文化演艺 |
5.6.3 新兴科技体验产品 |
5.7 重视营销品牌效应 |
5.8 保障机制建设 |
5.8.1 整合管理资源 |
5.8.2 强化人才支撑 |
5.8.3 联动社会力量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陕西省富平县斩城旅游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陕西关中地区历史空间结构及文化研究 |
2.1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河流水系 |
2.2 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 |
2.3 关中地区域历史空间结构研究 |
2.3.2 关中地区域水利设施的发展 |
2.3.3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
2.3.4 关中地景文化研究 |
2.4 总结 |
3 富平县历史空间结构及文化研究 |
3.1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
3.1.1 地理位置、地貌及气候概述 |
3.1.2 低山丘陵、黄土台塬 |
3.1.3 沟壑峪道、川道河谷 |
3.2 山水形势影响下的城市选址 |
3.3 富平县水利开发下的城市水网和农田格局 |
3.4 富平斩城古城研究 |
3.4.1 选址原因 |
3.4.2 城池形态演变 |
3.4.3 官署府衙和轴线塑造 |
3.4.4 城外历史遗存 |
3.5 富平县历史文化发展概况 |
3.5.1 帝陵文化 |
3.5.2 名人庙宇 |
3.5.3 传说故事 |
3.5.4 物质文化遗产 |
3.6 富平县传统山水景观营建 |
3.6.1 老县城四景谣 |
3.6.2 城外山水园林 |
3.7 总结与启示 |
3.7.1 山水相接的区域景观空间格局 |
3.7.2 传统水利建设下主导的生态景观格局 |
3.7.3 应运而生的人文景观 |
4.典型案例分析 |
4.1 相关案例分析 |
4.1.1 苏塞公园 |
4.1.2 热尔兰公园 |
4.1.3 城头山遗址公园 |
4.1.4 网湿园 |
4.1.5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
4.1.6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 |
4.2 案例分析总结 |
4.2.1 乡土植物的运用 |
4.2.2 巧于因借 |
4.2.3 留田创景 |
4.2.4 材料的运用 |
4.2.5 城墙的保护和利用 |
5.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设计方法研究 |
5.1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原则 |
5.2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表达载体 |
5.2.1 物质要素 |
5.2.2 非物质要素 |
5.3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策略 |
5.3.1 突出自然环境景观特征 |
5.3.2 把握与提炼景观要素 |
5.3.3 继承与延续地域文化内涵 |
5.4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手法 |
5.4.1 直接表达 |
5.4.2 保留和再现 |
5.4.3 隐喻和象征 |
5.4.4 抽象凝练 |
6.地域文化下的富平斩城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
6.1 项目概况 |
6.1.1 项目背景 |
6.1.2 区位分析 |
6.2 相关规划解读 |
6.2.1《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多规合一”)》(2015——2030) |
6.2.2《富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6.2.3《富平斩城古城保护规划》(2019) |
6.3 旅游资源分析 |
6.3.1 区域旅游资源分析 |
6.3.2 场地及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
6.4 地域文化概述 |
6.4.1 自然肌理 |
6.4.2 城市肌理 |
6.4.3 历史人文 |
6.5 现状分析 |
6.5.1 用地分析 |
6.5.2 现状道路分析 |
6.5.3 现状竖向分析 |
6.5.4 现状周边水系 |
6.5.5 现状植被 |
6.5.6 斩城现状分析 |
6.5.7 现状人群分析 |
6.5.8 潜在人群分析 |
6.5.9 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分析 |
6.5.10 客源市场分析 |
6.6 定位目标及策略 |
6.6.1 规划设计依据 |
6.6.2 规划定位 |
6.6.3 规划目标 |
6.6.4 功能定位 |
6.6.5 规划原则 |
6.6.6 规划策略 |
6.7 规划构思 |
6.7.1 保护整体山水格局 |
6.7.2 空间布局 |
6.7.3 景观序列 |
6.8 总体方案 |
6.8.1 景观结构 |
6.8.2 功能分区 |
6.8.3 景观分区 |
6.8.4 古城保护与文化体验区 |
6.8.5 环城文化区 |
6.8.6 东岳庙遗址景区 |
6.8.7 千家万家景区 |
6.8.8 南湖烟雨景区 |
6.8.9 南湖书院景区 |
6.8.10 台塬湿地体验区 |
6.8.11 农事体验区 |
6.8.12 南关非遗文化街区 |
6.9 专项规划 |
6.9.1 交通规划 |
6.9.2 游线规划 |
6.9.3 竖向规划 |
6.9.4 水系及驳岸规划 |
6.9.5 建筑专项 |
6.9.6 视线规划 |
6.9.7 文化展示规划 |
6.9.8 活动策划 |
6.9.9 植物专项规划 |
6.9.10 照明系统规划 |
6.9.11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
6.10 技术经济指标 |
6.10.1 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
6.10.2 用地平衡表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A 图纸目录 |
附件 |
(4)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峡谷地貌资源具有开发价值 |
1.1.2 黄河沿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1.1.3 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峡谷景观的基本概念 |
2.1.1 峡谷的定义 |
2.1.2 峡谷的成因 |
2.1.3 峡谷的分类 |
2.2 黄河峡谷沿岸的景观特征 |
2.2.1 自然景观特征 |
2.2.2 人文景观特征 |
2.3 黄河峡谷文化相关研究 |
2.3.1 物质文化资源 |
2.3.2 非物质文化资源 |
2.4 相关理论 |
2.4.1 自然地理学理论 |
2.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4.3 文化生态学理论 |
2.4.4 峡谷植物景观美学 |
2.5 小结 |
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
3.1 国外峡谷景观规划案例 |
3.1.1 乌杜邦峡谷 |
3.1.2 立山黑部峡谷 |
3.1.3 科罗拉多大峡谷 |
3.2 国内峡谷景观规划案例 |
3.2.1 暖东峡谷 |
3.2.2 怒江大峡谷 |
3.2.3 准格尔黄河大峡谷 |
3.3 国内外相关案例经验及启示 |
3.3.1 注重生态保护 |
3.3.2 注重景区教育功能 |
3.3.3 注重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
3.3.4 注重开发游览形式多样性 |
3.3.5 注重文化与自然资源的结合 |
3.4 小结 |
4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
4.1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存在的问题 |
4.1.1 旅游业发展迅速,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
4.1.2 注重单独景点开发,忽视景区整体规划 |
4.1.3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 |
4.2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原则 |
4.2.1 自然保护优先原则 |
4.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3 因地制宜的原则 |
4.2.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
4.2.5 生态多样性原则 |
4.3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目标 |
4.3.1 生态安全建设 |
4.3.2 山水景观带建设 |
4.3.3 文化延续性建设 |
4.3.4 景观建设与人性化相结合 |
4.4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
4.4.1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竖向空间分析 |
4.4.2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线性空间分析 |
4.4.3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点状空间分析 |
4.5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功能 |
4.5.1 生态功能 |
4.5.2 观光功能 |
4.5.3 标志功能 |
4.5.4 科普功能 |
4.6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 |
4.6.1 展示生态山水特色 |
4.6.2 建设连贯主题风格 |
4.6.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
4.6.4 打造多种游览体验 |
4.6.5 优化生态景观布局 |
4.7 小结 |
5 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 |
5.1 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设计概况 |
5.1.1 区位概况 |
5.1.2 地质、地貌 |
5.1.3 历史文化解析 |
5.2 黄河峡谷府谷段现状调研分析 |
5.2.1 生态现状分析 |
5.2.2 景观现状分析 |
5.2.3 水系现状分析 |
5.2.4 综合现状分析 |
5.3 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设计 |
5.3.1 设计原则 |
5.3.2 设计方案 |
5.3.3 功能设计 |
5.3.4 分区设计 |
5.3.5 节点设计 |
5.3.6 种植设计 |
5.3.7 专项设计 |
5.4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与表录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5)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水利风景区 |
(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水利风景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构建原则 |
二、评价指标筛选 |
(一)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
(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确定 |
三、指标因素集及权重确定 |
(一)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二)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各指标权重分析 |
(三)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各指标权重分析 |
(四)旅游社会效益各指标权重分析 |
(五)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研究——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
一、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概况 |
(一)景区概况 |
(二)景区总体发展状况 |
二、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 |
(一)指标数据搜集 |
(二)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评价与分析 |
(三)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评价与分析 |
(四)旅游社会效益评价与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
一、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提升对策 |
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对策 |
三、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社会效益提升对策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6)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视角下的韶山灌区“活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乡村水利设施 |
1.2.2 乡村水利景区与灌区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
2.1 相关理论 |
2.1.1 地方活化理论 |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1.3 触媒理论 |
2.2 水利景区“活化”案例研究 |
2.2.1 河南红旗渠水利景区案例 |
2.2.2 江西赣抚平原灌区水利景区案例 |
2.3 小结 |
第三章 韶山灌区现状特征与困境 |
3.1 韶山灌区基本情况 |
3.1.1 区位与发展历史 |
3.1.2 居民点与人口发展现状 |
3.2 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
3.2.1 地形地貌 |
3.2.2 气象水文 |
3.2.3 植被生物 |
3.3 建设现状 |
3.3.1 水利市政设施现状 |
3.3.2 用地结构现状 |
3.3.3 建筑现状 |
3.3.4 道路交通现状 |
3.4 地方面临的结构性发展矛盾 |
3.4.1 乡村人口空心化 |
3.4.2 生态环境恶化 |
3.4.3 交通体系不完善 |
3.4.4 景观资源割裂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活化”目标的韶山灌区景观资源分析 |
4.1 韶山灌区景观资源要素构成 |
4.2 景观资源价值分析 |
4.2.1 价值导向 |
4.2.2 评价标准及内容 |
4.2.3 景观资源综合评价 |
4.3 小结 |
第五章 韶山灌区活化策略与规划设计实践 |
5.1 韶山灌区活化策略 |
5.1.1 底线管控下的水利资源开发 |
5.1.2 以生态修复提升景观价值 |
5.1.3 生态与游览的线状要素分离 |
5.1.4 “水利+地方”模式下的点状要素激活 |
5.2 空间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协调 |
5.2.1 空间结构 |
5.2.2 土地利用协调 |
5.3 景观组织与分区策略 |
5.3.1 景观结构组织 |
5.3.2 分区管控策略 |
5.4 线状要素组织 |
5.4.1 道路交通组织 |
5.4.2 游览线路组织 |
5.4.3 滨水游览设施规划 |
5.5 节点功能激活 |
5.5.1 典型景观规划 |
5.5.2 旅游项目策划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利风景区研究进展 |
1.3.2 风景资源研究进展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 |
1.5.1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
1.5.2 水利风景资源 |
第二章 国内典型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概述 |
2.1 北方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
2.1.1 北方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
2.1.2 北方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
2.2 南方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
2.2.1 南方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
2.2.2 南方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
2.3 草原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
2.3.1 草原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
2.3.2 草原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
第三章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分类与分布 |
3.1 福建省区域概况 |
3.2 福建省水库的分类与分布 |
3.2.1 福建省水库分类 |
3.2.2 福建省水库分布 |
3.3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分布 |
3.3.1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区域分布 |
3.3.2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地理分布 |
第四章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1 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1.1 实例一—福清东张水库石竹湖水利风景区 |
4.1.2 实例二—宁德市蕉城区“瀛洲仙池”水利风景区 |
4.1.3 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
4.2 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2.1 实例三——三明市尤溪县双鲤湖水利风景区 |
4.2.2 实例四——长汀县羊牯汀江水利风景区 |
4.2.3 实例五——尤溪县闽湖水利风景区 |
4.2.4 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
4.3 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3.1 实例六——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湖水利风景区 |
4.3.2 实例七——龙岩市梅花湖水利风景区 |
4.3.3 实例八——浦城县高坊水库水利风景区 |
4.3.4 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
4.4 三大类型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的比较 |
第五章 基于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
5.1 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景观特性评价计分及结果分析 |
5.1.1 计算得分并排序 |
5.1.2 分析结果 |
5.2 水利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建议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发展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和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水资源与水利工程 |
2.1.2 水利风景区 |
2.1.3 政府职能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管理职能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发展现状 |
3.1 景区基本情况 |
3.1.1 景区基本概况 |
3.1.2 景区资源条件 |
3.1.3 景区环境容量 |
3.2 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 |
3.2.1 国家旅游政策导向 |
3.2.2 区域旅游发展形势 |
3.2.3 扬州旅游行为特征 |
3.3 政府管理取得成效 |
3.3.1 抓住机遇提升部分设施 |
3.3.2 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
3.3.3 利用节庆活动宣传景区 |
4 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发展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景区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
4.1.2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
4.1.3 景区科技应用和文化发展滞后 |
4.1.4 景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 |
4.1.5 景区旅游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
4.2 原因分析 |
4.2.1 政府缺乏科学整体规划 |
4.2.2 景区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
4.2.3 景区专业管理人才短缺 |
4.2.4 政府对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不足 |
4.2.5 政府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 |
5 国内外水利风景区管理经验与启示 |
5.1 胡佛大坝水利风景区管理经验 |
5.2 都江堰水利风景区管理经验 |
5.3 相关经验与启示 |
5.3.1 科学的管理体制 |
5.3.2 资源规划整体性 |
5.3.3 管理人员高素质 |
5.3.4 注重文化科普性 |
6 完善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发展中政府管理的相关对策 |
6.1 决策职能完善 |
6.1.1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
6.1.2 制定科学全面的规划 |
6.2 组织职能完善 |
6.2.1 完善景区组织机构建设 |
6.2.2 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 |
6.2.3 加大水文化开发力度 |
6.2.4 强化景区宣传教育 |
6.3 协调职能完善 |
6.3.1 协调好景区开发与工程保护 |
6.3.2 协调好景区开发与生态保护 |
6.4 控制职能完善 |
6.4.1 建立健全景区管理制度 |
6.4.2 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研究 ——以河南赵湾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水库 |
1.1.2 水利风景区 |
1.1.3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
1.2 国内外发展 |
1.2.1 国内发展概况 |
1.2.2 国外发展概况 |
1.3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思路及特点 |
1.3.1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思路 |
1.3.2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特点 |
1.4 景观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
1.4.1 人文景观及特征 |
1.4.2 自然景观及特征 |
1.5 景观资源的保护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1.1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
2.1.2 我国水利风景区的迅速发展 |
2.1.3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的不足与必要性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理论研究法 |
2.4.2 实地调研法 |
2.4.3 描述性研究法 |
2.5 技术路线 |
3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研究 |
3.1 研究理论 |
3.1.1 景观规划理论 |
3.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3 LAC理论 |
3.2 景观肌理与水利风景区规划的关系 |
3.2.1 山体 |
3.2.2 农田 |
3.2.3 水域 |
3.2.4 湿地 |
3.3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
3.3.1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建设要求 |
3.3.2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内容 |
3.3.3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特点 |
3.4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规划的一般方法 |
3.4.1 基本思路 |
3.4.2 景观设计 |
4 实例研究——河南镇平赵湾水库景观规划设计 |
4.1 项目前期分析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区位及周边旅游资源 |
4.1.3 项目现状 |
4.1.4 肌理分析 |
4.1.5 SWOT分析 |
4.2 指导思想及目标 |
4.2.1 指导思想 |
4.2.2 目标 |
4.3 赵湾水库景观规划设计 |
4.3.1 总体规划 |
4.3.2 交通系统 |
4.3.3 功能分区 |
4.3.4 绿地系统 |
4.3.5 季相性规划 |
4.4 文化特色 |
4.4.1 传统文化 |
4.4.2 生态文化 |
4.5 功能区节点规划 |
4.5.1 入口服务区 |
4.5.2 森林乡居体验区 |
4.5.3 湿地科普区 |
4.5.4 水岸田园区 |
4.5.5 山林运动康养区 |
4.5.6 缤纷花果区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生态理念下城市水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枝江市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水环境的困境 |
1.1.2 新形势下水利景观规划的要求 |
1.1.3 生态理念对水利景观规划的促进与推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城市水利与水利景观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水利 |
2.1.2 水利景观 |
2.1.3 城市水利景观规划与水景观规划间的关系 |
2.2 相关理论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LAC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3章 城市水利景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城市水利景观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1 理念指导问题 |
3.1.2 功能导向问题 |
3.1.3 生态系统问题 |
3.1.4 特色凸显问题 |
3.1.5 景区管理问题 |
3.1.6 小结 |
3.2 水利景观的发展趋势 |
3.2.1 功能复合化趋势 |
3.2.2 水体生态化趋势 |
3.2.3 景区人性化趋势 |
第4章 城市生态水利景观规划设计路径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4.2 规划设计主要内容 |
4.2.1 水资源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
4.2.2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 |
4.2.3 功能配套设施规划 |
4.2.4 交通及游览线路规划 |
4.2.5 文化宣传与景区营销规划 |
4.3 规划设计阶段 |
4.3.1 调研分析阶段 |
4.3.2 指标评价阶段 |
4.3.3 方案设计阶段 |
第5章 枝江市城区生态水利景观规划设计 |
5.1 枝江市城区水利景观项目概况 |
5.1.1 枝江市水利概况 |
5.1.2 枝江市城区项目概况 |
5.2 枝江城区生态水利景观专项规划 |
5.2.1 调研阶段 |
5.2.2 评价阶段 |
5.2.3 生态理念下的枝江城区水利景观规划方案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水利旅游景观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淮岗水利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谢军成.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1)
- [2]基于体验感测度的水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都江堰景区为例[D]. 郑琼.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陕西省富平县斩城旅游景区为例[D]. 龚子艺.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D]. 刘怡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为例[D]. 付静.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视角下的韶山灌区“活化”策略研究[D]. 刘今博.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7]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D]. 黎秋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8]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发展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韩猛. 扬州大学, 2019(02)
- [9]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研究 ——以河南赵湾水库为例[D]. 向典渝.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生态理念下城市水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枝江市城区为例[D]. 敖双奇. 湖北工业大学,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