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蛋皮内膜治疗各种小面积烫伤(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艺[1](2019)在《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的疗效,探索临床外治3期压疮的方法,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心血管内科、烧伤科、中心ICU、急诊ICU、脑病科、老年病科、骨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压疮患者,随机为磺胺嘧啶银联合云南白药粉组(观察组)、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2)观察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进行干预,将磺胺嘧啶银与云南白药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凡士林纱块覆盖;对照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将磺胺嘧啶银霜5克与湿润烧伤膏5克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无菌纱块覆盖。两组均需保持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每日换药一次。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对伤口面积变化、PUSH评分变化、压疮愈合率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测量。(3)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x?描述,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球形性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压疮面积、PUSH评分、Braden评分、APACHE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正常并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治疗前、治疗1周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818,P>0.05;t=0.254,P>0.05),治疗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治疗4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治疗前、治疗1周、2周后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治疗1周、2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对照组内患者各时间点PUS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PUSH评分明显降低;不同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7,P<0.05);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P<0.05),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3)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6.391,P<0.05),即观察组与对照组PUSH评分变化幅度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PUSH评分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115.902,P<0.05)、不同组别间的PUSH评分无显着性差异(F=2.210,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1.103,P>0.05),即暂不能确定观察组与对照组压疮面积变化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压疮面积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55.915,P<0.05);两组压疮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71,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0.030,P>0.05);治疗1周和2周创面愈合率有差别(F=63.223,P<0.05);治疗1周和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未见差别(F=1.588,P>0.05)。结论: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治疗3期压疮,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相比,能更快降低PUSH评分。3期压疮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有关。压疮面积、压疮面愈合率、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2周)两种疗法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治疗4周后两种疗法比较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罗祥[2](2017)在《皮粘散治疗老年人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皮粘散治疗老年人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并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疗效对比,初步探讨皮粘散对创面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为临床上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及用药指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皮粘散外用;对照组36例,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分别予以局部换药,每日1次,4周1疗程。分别记录患者就诊当天、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3周、治疗后第4周溃疡面的面积大小、色泽、分泌物、新生肉芽组织的评分及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结果:(1)治疗结束后,两组创面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p<0.05)。(2)两组创面愈合率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22.78±1.72天,对照组25.50±1.29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组间比较:在治疗2、3、4周后,治疗组对创面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周后,两组对创面体征改善情况疗效相当(p>0.05)。组内比较:两组分别在治疗1、2、3、4周后,创面体征均有改善(p<0.05)。(4)治疗组治疗前、后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比较,治疗前阳性24例(72.73%),治疗后阳性5例(15.15%),下降19例,治疗前后差异明显,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1)外用皮粘散治疗老年人慢性皮肤溃疡疗效确切,在体征积分疗效与创面愈合疗效上均优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2)初步得出皮粘散可以改善老年人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的细菌感染情况。
李奕修[3](2013)在《凤凰衣水解物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凤凰衣水解物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膝关节的影响,为从凤凰衣中提取蛋白多糖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依据。方法:灌胃或关节腔注射凤凰衣水解物干预膝骨关节炎大鼠,观察软骨形态及软骨中蛋白多糖、Collagen-Ⅱ、MMP-3的指标变化,以及血清和关节液中IL-6,IL-1p,TNF-a的指标变化。结果:1.各用药组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p、IL-6、TNF-a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P<0.01);灌胃奥泰灵组、灌胃凤凰衣组效果相当且最优(p>0.05);注射透明质酸组较混合注射组效果相当(p>0.05),且略差于前两组;注射凤凰衣组效果差于其他用药组(P<0.01)。2.各用药组对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液中IL-1β、IL-6、TNF-a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P<0.01);混合注射组较注射透明质酸组效果相当且最优(p>0.05);灌胃奥泰灵组、灌胃凤凰衣组效果相当(p>0.05),且略差于前两组;注射凤凰衣组效果差于其他用药组(P<0.01)。3.各用药组蛋白多糖含量较模型组表达增高(P<0.01);混合注射组较灌胃凤凰衣组效果相当(p>0.05),灌胃凤凰衣组较注射透明质酸组增高(P<0.01),注射透明质酸组较灌胃奥泰灵组增高(p<0.05),注射凤凰衣组较其他用药组低(P<0.01)。4.各用药组Collagen-Ⅱ较模型组表达增高(P<0.01),灌胃奥泰灵组、灌胃凤凰衣组、混合注射组效果相当(p>0.05);灌胃奥泰灵组较注射透明质酸组高(p<0.05),较注射凤凰衣组高(P<0.01)。5.各用药组MMP-3较模型组表达降低(P<0.01),灌胃凤凰衣组、灌胃奥泰灵组、注射透明质酸组及混合注射组效果相当(p>0.05),注射凤凰衣组效果差于其他用药组(p<0.05)。结论:1.灌胃或关节腔注射凤凰衣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膝骨关节炎大鼠的炎症因子表达,提高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和Collagen-Ⅱ含量。2.本实验中,灌胃给药方式对改善血清炎症指标效果更好,关节腔注射给药方式对改善关节液炎症指标效果更好。3.凤凰衣中含有丰富的可以合成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的前体物质,是其改善OA指标的机制之一。
李奕修,李楠[4](2013)在《凤凰衣的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凤凰衣的性味、结构、组成成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并对其在临床医学各科、组织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凤凰衣既是传统中药,同时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天然生物材料。凤凰衣的双层膜网状结构及成分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分子渗透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及无毒副作用。凤凰衣来源丰富,在许多学科领域中都大有作为,但目前利用率依然较低,值得广大学者重视对其的研究,尤其在应用于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及药物开发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段超伟[5](2012)在《实验用巴马香猪繁殖性能与仔猪生长发育性能测定》文中指出巴马香猪(Bama miniature pig)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是我国特有的优质小型猪资源。其体型矮小,遗传性能稳定,在解剖学、生理学特性、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极其相似,是最适合的异种移植供体之一,但尚未进行实验动物化方面的专门研究。目前,巴马香猪的背景资料相对缺乏,性能测定不系统,原始数据积累不够,这些都影响了该种群实验动物化进程及其在生物医学和农业领域研究上的广泛应用。目的:实验动物遗传育种是畜禽实验动物化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系统的性能测定是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实验动物进行遗传评估的最基本的依据。本研究针对目前巴马香猪背景资料相对缺乏,性能测定不系统,原始数据积累不够的问题,系统测定了巴马香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等指标,为巴马香猪实验动物化进程及其在生物医学和农业领域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实验采用场内测定的方法,分别对巴马香猪主要繁殖、生长发育性状,如母猪的发情周期、妊娠时间、仔猪断奶日龄、窝间距、年均产窝数、窝产仔数、活产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断奶窝重、10d、30d、60d、3月龄体重和初生、30d、60d、3月龄的体长、体高、胸围、腹围、管围等体尺生长发育性能进行了测定,并按照巴马香猪不同产仔类型分为7组,分别为≤5、6、7、8、9、10和≥11头,对各组初生、30d和60d体重进行显着性比较,对巴马香猪公、母仔猪之间初生、10d、30d和60d体重、体尺进行比较。实验还对巴马香猪精液的常规指标,如射精量、精子密度、精液pH、精子活率、抗力指数和畸形率进行了检测。结果:1.巴马香猪母猪发情周期平均为21.32±0.64d,妊娠时间为114.13±2.03d,仔猪断奶日龄为41.08±1.65d,窝间距为162.34±11.10d,年均窝数为2.26±0.14窝,窝产仔数为7.72±2.59头,产活仔数为7.53±2.64头,初生窝重为4.47±1.77kg,初生、10d、30d、60d和3月龄的体重分别为0.60±0.16kg、1.49±0.61kg、3.02±0.87kg、4.62±1.43kg和7.78±1.81kg,断奶窝重为20.75±7.34kg。7组巴马香猪不同产仔类型在初生、30d和60d体重上差异极显着(p<0.001),这反映巴马香猪产仔类型极显着影响初生、30d和60d体重。繁殖、生长发育性能表型相关分析表明活仔数与初生重、10d、30d、60d体重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断奶窝重与其他指标呈显着负相关(p<0.01)。公、母仔猪在初生体重、10d体重、30d体重和60d体重差异极显着(p<0.01)2.巴马香猪公猪精液的射精量65.15±30.08mL,精子活率为66.15%±22.30%,精子密度为0.51±0.50亿个/mL,精液pH为8.23±0.40,抗力指数361.46±155.14,精子畸形率为8.30%±5.05%。相关性分析表明巴马香猪射精量、精子活率均与pH呈显着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4、.0.358。3.初生仔猪头长、体高、体长、胸围、腹围和管围分别为9.80±0.86cm、13.15±2.18cm、19.28±3.19cm、20.42±3.57cm、19.28±3.86cm和4.83±0.62cm;30d时分别为20.38±3.50cm、32.01±4.51cm、31.31±3.61cm、31.43±4.01cm、6.43±1.74cm;60d时分别为23.62±3.05cm、38.98±5.17cm、35.72±4.59cm、37.48±4.98cm、7.32±2.40cm;3月龄时分别为26.03±6.05cm、50.59±5.89cm、44.37±5.61cm、45.20±4.88cm、8.12±0.76cm。巴马香猪初生重与初生体高、初生管围,初生头长与初生体长、胸围、腹围,初生体高与初生体长、管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初生重与初生头长、初生腹围,初生头长与初生体高、管围,初生体高与初生胸围、腹围,初生胸围与初生管围,初生腹围与管围均呈显着负相关(p<0.01)。对巴马香猪公、母猪的繁殖与生长发育性能之间显着性比较时,结果显示:初生腹围、10d的头长、30d体高、30d体长、30d腹围、30d管围、60d体高和60d管围在公、母猪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巴马香猪在3月龄时,除管围差异不显着外,其他性状在3月龄时均差异极显着(p<0.01),而初生管围和60d胸围在公、母猪之间差异显着(p<0.05)其他性状公、母猪之间差异不显着。
王耀[6](2011)在《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肉制品和乳制品中的多种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和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对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还多停留在检测效率低、目标单一的水平上。本研究采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高通量检测方法,对肉制品和乳制品中多种致病菌的高通量检测、属种鉴定、血清分型、流行株检测等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搭建相应技术平台。并且通过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鉴定分型和溯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取得的试验结果如下:1.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针对肉制品中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D溶血性链球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等10种致病菌的单一致病菌的PCR-DHPLC检测方法,并且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β溶血性链球菌等六种致病菌的多重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方法和四种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多重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方法。2.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乳制品中常见的阪崎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绿脓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气味沙雷氏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等8种致病菌的各单一致病菌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并且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阪崎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绿脓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四种致病菌的多重PCR-DHPLC检测方法以及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气味沙雷氏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等四种致病菌的多重PCR-DHPLC检测方法。3.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通过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的引物,在菌属的水平上,建立了食品中李斯特氏菌属的PCR-DHPLC快速检测方法。4.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食品中李氏菌三种致病菌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和英诺克李斯特氏菌的多重PCR-DHPLC高通量检测方法。5.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血清型中临床感染率高的主要血清型(1/2a和4b)的分型多重PCR-DHPLC高通量检测方法。6.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流行株分类(ECⅠ、ECⅡ、ECⅢ)为检测对象,应用DHPLC的非变性条件下的鉴定技术,在流行株分类的水平上,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流行株分类的高通量检测方法。7.以李斯特氏菌属的6个分类菌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英诺克李斯特氏菌、威尔斯李斯特氏菌、西尔李斯特氏菌、格氏李斯特氏菌)为检测对象,应用DHPLC的部分变性条件下的高通量分型鉴定技术,在属以下的菌种分类水平上,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食品中李斯特氏菌属6个分类菌种的高通量分种鉴定方法。8.本研究收集了37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并且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对37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分离株进行了聚类分型和溯源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肉制品和乳制品中多种致病菌的PCR-DHPLC快速、精准、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体系,并且建立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MALDI-TOF-MS鉴定数据库,开展了系统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聚类分型和溯源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鉴定和主动监测以及重大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溯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晓暐[7](2008)在《芙蓉散治疗阳性疮疡部分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芙蓉散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临床应用治疗疮疡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动物试验从抗炎、创面组织形态学改变、细胞因子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变化等多方面对芙蓉散治疗阳性肿疡的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1.首先通过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跖肿胀实验,检测到芙蓉散能有效减轻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的肿胀程度,提示该药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并与西药氟氢松的药效进行对比。2.因非特异性炎症在急性时相时,具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特征,故通过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观察芙蓉散对大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进而明确其抗炎效果。3.得到明确的阳性结果后,再通过建立外伤叠加金葡菌注射感染的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在病理表现上模拟临床阳证肿疡的红、肿、热、痛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血浆中炎性相关的因子TNF-α及TXB2含量,创面分泌物中溶菌酶含量,创面组织病理变化等,系统研究中药芙蓉散抗炎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中药芙蓉散能有效降低血浆中炎症相关因子的水平,降低创面分泌物中溶菌酶含量,促进创面胶原纤维的合成,加快伤口的愈合。
魏银禄[8](2001)在《鸡蛋皮内膜治疗各种小面积烫伤》文中提出
王国定[9](1987)在《451例小儿烧伤的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我院外科从1972年1月至1986年12月共收治小儿烧伤患者451例,本文根据其临床资料,就小儿烧伤防治休克、败血症及创面处理等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5年来我院共收治烧伤病人1032例,其中小儿烧伤451例,占同期烧伤病人43.7%,在小儿烧伤中,男性256例,女性195例,男女之比为1.3:1。年龄最小2天,以3~7岁儿童多见,287例(占63.6%)。本组5%Ⅱ度烧伤128例,5~15%Ⅱ度烧伤106例,15~25%Ⅱ度烧伤96例,25~
二、鸡蛋皮内膜治疗各种小面积烫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蛋皮内膜治疗各种小面积烫伤(论文提纲范文)
(1)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压疮的定义 |
1.1.2 压疮流行病学研究 |
1.1.3 压疮的形成机制 |
1.1.4 压疮的分期 |
1.1.5 压疮的治疗 |
1.1.6 存在的不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医治疗压疮进展 |
1.2.2 西医治疗压疮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6 研究方法 |
2.6.1 分组 |
2.6.2 干预方法与内容 |
2.6.3 研究指标与工具 |
2.6.4 资料收集方法 |
2.6.5 资料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2.8 质量控制 |
2.8.1 研究设计阶段 |
2.8.2 数据收集阶段 |
2.8.3 数据录入与分析阶段 |
2.9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2.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2.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3.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3.2.5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2.6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2.7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3.3 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3.3.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3.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4 讨论 |
4.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4.3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PUSH评分的影响 |
4.4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面积的影响 |
4.5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三期压疮对患者压疮愈合效果的影响 |
4.6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对治疗效果影响 |
4.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9 对今后研究的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伦理审查表 |
附录三:入组选择表 |
附录四:病例报告表 |
附录五:危重病人APACHE评分表 |
附录六:Braden评分量表 |
附录七:PUSH压疮评估量表 |
附录八:疗效观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皮粘散治疗老年人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设计 |
2.2.2 样本量估计 |
2.2.3 随机分组方法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诊断标准 |
2.3.2 病例纳入标准 |
2.3.3 病例排除标准 |
2.3.4 病例剔除标准 |
2.3.5 病例脱落标准 |
2.3.6 病例终止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4.1 药物及器材 |
2.4.2 换药方法 |
2.4.3 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 |
2.4.4 注意事项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1.1 一般指标 |
3.1.2 溃疡局部观察指标 |
3.1.3 创面愈合率 |
3.1.4 治疗组溃疡面分泌物细菌培养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2.1 体征积分疗效判定标准 |
3.2.2 创面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依从性评价 |
3.5 不良反应 |
3.6 统计方法 |
4 统计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2.1 入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
4.2.2 入组患者病因比较 |
4.2.3 入组患者溃疡部位比较 |
4.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比较 |
4.3.1 两组病例体征积分比较 |
4.3.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创面面积疗效比较 |
4.3.3 治疗组治疗前后分泌物培养结果比较 |
4.4 不良反应观察 |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5.1 好发老年人 |
5.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5.3 传统医学对本病认识 |
5.4 本研究特点 |
5.4.1 体现的中医治疗思路 |
5.4.2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讨论 |
5.4.3 治疗组药物皮粘散讨论 |
5.4.4 皮损面积测算具有精准性 |
5.5 组方分析 |
5.6 方中诸药的现代医疗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疗效分析 |
6.2 创面体征、面积治疗前后组间分析 |
6.3 创面积分组内分析 |
6.4 创面愈合情况分析 |
6.5 治疗组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分析 |
6.6 治疗组无效病例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3)凤凰衣水解物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模型鉴定 |
2.4 药物干预 |
2.5 动物取材 |
2.6 指标检测 |
2.7 图像分析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9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动物模型鉴定结果 |
1.1 软骨标本肉眼观察 |
1.2 显微镜下切片观察 |
1.3 PAS染色图像数据对比分析 |
2 ELISA法检测血清及关节液中的IL-1β、IL-6、TNF-α浓度 |
2.1 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浓度 |
2.2 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的IL-1β、IL-6、TNF-α浓度 |
3 过碘酸-雪夫氏(PAS)法检测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含量 |
4 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软骨细胞MMP-3,Collagen-Ⅱ的表达 |
4.1 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软骨细胞MMP-3的表达 |
4.2 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软骨细胞Collagen-Ⅱ的表达 |
讨论 |
1 对凤凰衣的认识及其研究意义 |
1.1 传统中药凤凰衣 |
1.2 现代医学对凤凰衣的研究 |
1.3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2 各用药组对大鼠软骨炎症因子的影响 |
2.1 大鼠软骨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研究意义 |
2.2 各用药组对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干预效果 |
3 各用药组对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的影响 |
3.1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表达在OA中的意义 |
3.2 各用药组对大鼠软骨细胞MMP-3表达的影响 |
4 各用药组对大鼠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Collagen-Ⅱ的影响 |
4.1 各用药组对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含量的影响 |
4.2 各用药组对软骨基质中Collagen-Ⅱ表达的影响 |
5 凤凰衣应用于OA防治的机制讨论 |
5.1 从灌胃给药途径看凤凰衣的作用机制 |
5.2 从关节腔注射给药途径看凤凰衣的作用机制 |
6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凤凰衣的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凤凰衣的结构及成分 |
1.1 凤凰衣的结构 |
1.2 凤凰衣的成分 |
2 凤凰衣的医学应用 |
2.1 骨科的应用 |
2.2 中医内科的应用 |
2.3 烧伤外科的应用 |
2.4 眼科的应用 |
2.5 耳鼻喉科的应用 |
2.6 护理换药的应用 |
2.7 临床检验的应用 |
2.8 其他医学方面的应用 |
3 小结 |
(5)实验用巴马香猪繁殖性能与仔猪生长发育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小型猪的研究概况 |
1.1.1 国外小型猪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
1.1.2 国内小型猪研究现状及特点 |
1.2 小型猪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 |
1.2.1 器官移植的研究 |
1.2.2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 |
1.2.3 猪的人类疾病模型的研究 |
1.2.4 药理的研究 |
1.2.5 皮肤移植和烧伤实验的研究 |
1.2.6 心血管病的研究 |
1.3 巴马香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概况 |
1.4 生长繁殖性能研究概况 |
1.4.1 家猪生长繁殖性能的研究 |
1.4.2 小型猪生长繁殖性能的研究 |
1.5 实验用巴马香猪精液的研究概况 |
第2章 引言 |
2.1 实验用巴马香猪性能测定的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器材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建立档案、性能测定 |
3.2.2 精液采集与精液品质测定 |
3.2.3 繁殖性能 |
3.2.4 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
3.3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巴马香猪繁殖性能 |
4.1.1 母猪繁殖性能 |
4.1.2 产仔类型 |
4.1.3 公、母猪比较 |
4.1.4 马香猪精液品质 |
4.2 马香猪仔猪生长发育 |
4.2.1 体重与体尺 |
4.2.2 繁殖、生长性能的表型相关分析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巴马香猪繁殖、生长性能 |
5.1.2 马香猪种公猪精液品质 |
5.1.3 下一步工作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6)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1.1 以生物化学手段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 |
1.1.2 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 |
1.1.3 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 |
1.1.4 基于微生物代谢的检测技术 |
1.1.5 传感器技术 |
1.1.6 振动光谱技术 |
1.1.7 小结与展望 |
1.2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应用 |
1.2.1 DHPLC基本原理 |
1.2.2 DHPLC主要技术特点 |
1.2.3 DHPLC应用 |
1.2.4 展望 |
1.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
1.3.1 质谱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
1.3.2 MALDI-TOF-MS工作原理及关键影响因素 |
1.3.3 MALDI-TOF-MS应用 |
1.3.4 展望 |
第二章 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
2.1 概述 |
2.1.1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
2.1.2 沙门氏菌 |
2.1.3 金黄色葡萄球菌 |
2.1.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
2.1.5 空肠弯曲菌 |
2.1.6 溶血性链球菌 |
2.1.7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引物设计结果 |
2.3.2 引物筛选结果 |
2.3.3 PCR反应缓冲液的优化结果 |
2.3.4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
2.3.5 MgCl_2浓度的优化结果 |
2.3.6 dNTP浓度的优化结果 |
2.3.7 Taq酶用量的优化结果 |
2.3.8 PCR退火温度和循环数优化结果 |
2.3.9 单一致病菌的PCR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
2.3.10 单一致病菌的PCR产物DHPLC检测结果 |
2.3.11 单一致病菌DHPLC检测特异性试验结果 |
2.3.12 单一致病菌DHPLC检测灵敏度检测结果 |
2.3.13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14 可以同时检测致泻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15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结果 |
2.3.16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 |
2.3.17 可以同时检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四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结果 |
2.3.18 可以同时检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四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乳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引物设计结果 |
3.3.2 单一致病菌PCR-DHPLC检测结果 |
3.3.3 单一致病菌PCR-DHPLC检测特异性结果 |
3.3.4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3.5 多重PCR-DHPLC通用分析条件的建立与检测 |
3.4 小结 |
第四章 食品中李氏菌种属及血清分型与流行株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
4.1 概述 |
4.1.1 李斯特氏菌属的分类简介 |
4.1.2 李斯特氏菌属的血清学分型简介 |
4.1.3 李斯特氏菌属的致病流行株简介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引物设计结果 |
4.3.2 PCR通用扩增条件优化结果 |
4.3.3 DHPLC分析条件优化结果 |
4.3.4 李斯特氏菌属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4.3.5 李斯特氏菌致病菌种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4.3.6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主要致病血清型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4.3.7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致病流行株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
4.3.8 部分变性条件下李氏菌属六种分类菌种的高通量分种鉴定试验结果 |
4.3.9 灵敏度试验结果 |
4.3.10 精密度试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分型与溯源技术研究 |
5.1 概述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材料 |
5.2.2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菌株收集结果 |
5.3.2 培养基对细菌质谱检测的影响 |
5.3.3 培养时间对细菌质谱检测的影响 |
5.3.4 点样方法优化试验结果 |
5.3.5 野生株鉴定数据库的建立 |
5.3.6 野生株数据库鉴定结果及图谱 |
5.3.7 新旧数据库鉴定结果比较 |
5.3.8 溯源进化树的建立 |
5.3.9 溯源图的建立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6.2.2 乳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6.2.3 食品中李氏菌种属及血清分型与流行株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6.2.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分型与溯源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7)芙蓉散治疗阳性疮疡部分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疮疡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关于疮疡病机的认识 |
2.中医临床治疗疮疡的现状 |
3.外用中药治疗疮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细胞因子与创伤修复 |
1.表皮生长因子(EGF) |
2.转化生长因子(TGF) |
3.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GF-2) |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6.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中药芙蓉散治疗阳性疮疡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芙蓉散对足跖肿胀形成抑制作用的实验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结论 |
实验二 中药芙蓉散对大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实验三 芙蓉散促进疮疡愈合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结论 |
讨论 |
1.阳证疮疡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
2.基于"消法"的外用中药治疗阳证疮疡的机制 |
3.创伤愈合与胶原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小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鸡蛋皮内膜治疗各种小面积烫伤(论文参考文献)
- [1]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张晓艺.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皮粘散治疗老年人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3]凤凰衣水解物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奕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8)
- [4]凤凰衣的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李奕修,李楠.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05)
- [5]实验用巴马香猪繁殖性能与仔猪生长发育性能测定[D]. 段超伟. 西南大学, 2012(08)
- [6]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D]. 王耀.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7]芙蓉散治疗阳性疮疡部分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牛晓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8]鸡蛋皮内膜治疗各种小面积烫伤[J]. 魏银禄. 中国临床医生, 2001(01)
- [9]451例小儿烧伤的治疗体会[J]. 王国定. 中国农村医学, 1987(10)
标签: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论文; 凤凰衣论文; 巴马香猪论文; 创伤愈合论文; 烧伤面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