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网规划与建设(12)(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阳,杨丹,侯国彦,张体强,陈晓琳,曾文慧,罗毅,杜思颖[1](2021)在《基于生态保护理念的城市电网规划环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电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受限于电网规划方案,存在无法统筹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及考虑累积影响等问题;通过电网规划提前布局,能有效促进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在电网规划方案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引入基于生态保护的理念,能够提高电网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促进电网规划方案实施落地。针对四川某市中心城区电网规划环评实践过程,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城市电网规划优化方案,从布局、选址选线、建设时序等方面提出了调整方案,可供同类电网规划方案参照使用。
田威[2](2021)在《大连市电网规划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琪[3](2021)在《望都县中高压配电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负荷和居民生活负荷占比逐渐增大,人们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对电能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只有进行合理地电网规划,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配电网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供电可靠,是配电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望都县电网供用电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了供电能力不足、网架结构不合理,线路供电半径长,部分排灌线路老化严重,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望都县的供电水平,本文进行了以降低线损和增加用电可靠性为目的地望都县配电网规划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包括:(1)根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L/T 5729-2016)、《河北南网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和《望都县城乡整体规划》制定了中高压电网规划目标。针对望都县城乡总体规划,通过对几种负荷预测方法的比较,最终选定了分区域负荷预测法。该方法对未来几年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用电负荷进行了预测,然后采用人均用电量指标法对负荷预测结果进行校验,证明了本次预测的可行性;(2)在电力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配变电设施和线路布局等现实因素,制定了适合望都发展的电网规划方案。最后做了投资估算和规划效果分析,保证配电网项目的顺利实施。规划方案实施后,供电线路可靠性和线损合理率均会得到很大提升,网架结构更加可靠灵活,线路均能满足“N-1”校验。
张建军[4](2021)在《基于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对电力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建设为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一环,担当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电网规划是电网科学合理高效发展的关键,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电网规划评价主要关注方案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较少考虑电网规划方案对于未来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且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条件下,电网规划项目在社会环境方面应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考虑科学合理性和易操作性原则,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网规划方案投资决策进行经济、技术、安全、社会环境等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基于此,本文对电网规划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能够充分反映电网规划项目主要特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BWM-反熵权法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赋权,针对传统TOPSIS方法的逆序问题和欧氏距离失效问题进行改进,提出用绝对理想解和马氏距离进行改进,针对马氏距离自身的缺陷,提出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和组合权重进行改进,最终提出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方法,并将之应用于电网规划项目综合评价领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在对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流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考虑电网规划项目评价工作面临的约束,分析电网规划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电网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视角,构建涵盖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协调灵活、社会环境等维度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为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全面的评价依据。(2)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指标组合赋权模型研究。主观赋权法依据专家经验和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但是其主观性太大;客观赋权法基于数据本身进行分析,但基于数据本身分析的指标权重,可能会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基于此,本文提出BWM-反熵权组合赋权方法,并用博弈论思想吸取两种赋权方法的优点,突破主、客观赋权法自身的局限性。改进后的组合赋权方法既保留了客观性,又可以结合专家经验,让综合权重更加科学合理;(3)基于改进TOPSIS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研究。传统TOPSIS方法有着操作简单、评价结果直观、能消除项目中不同数据之间的量纲影响等优点,是用来进行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的较好的方法。但当方案发生变化时,传统TOPSIS可能产生的逆序问题,且当评价指标之间线性相关时,TOPSIS的欧氏距离可能会失效。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马氏距离的改进TOPSIS方法,消除传统TOPSIS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但是,马氏距离虽然不受量纲影响、考虑了属性间的相关性,但是却忽略了对属性之间的差异,同时协方差因其本身局限性,在计算时易放大属性间的影响,不能精确代表属性间的关联,因此本文提出了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替换协方差,将上文研究的组合赋权方法引入马氏距离,形成加权马氏距离。(4)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的实证分析。针对本文提出的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通过实际电网规划方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电网企业实际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杨修宇[5](2021)在《提升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源-储-网协调规划方法》文中认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是实现能源低碳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十年来我国风电发展速度世界瞩目,自2013年底起我国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累计装机已达2.81亿千瓦。然而,由于风电功率具有波动性、间歇性以及不确定性,在风电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外送受阻、调峰容量不足等灵活性资源不足的问题,弃风现象频发。在未来我国“30/60”的气候目标下,风电仍会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灵活性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仅依赖常规机组提供灵活性将难以为继,引入额外的灵活性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灵活性需求是实现“2030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储能拥有将电能的生产与消费从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来的能力,成为了支撑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灵活性资源。由于储能具有电源与负荷的双重属性以及布局灵活等特点,使电源侧、电网侧、储能三者之间作用关系紧密且复杂,面向以常规电源为主的电源、电网串序的传统电力系统规划方法已不再适用。因此,开展提升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源-储-网协调规划方法研究,对支撑未来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拟面向未来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需求,针对风电外送受阻、系统灵活性不足等场景灵活性资源需求问题,开展了被动应对弃风的储-输联合规划、主动填补灵活性需求的源-储-网一体化规划以及充分考虑储能效能、全面核实储能收益的源-储-网协调规划等一系列方法的研究,能够针对在风电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灵活性供需平衡问题,实现源-储-网的统筹优化,从而达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限度灵活性提升的目标。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多时间尺度电力系统灵活性供需关系分析。提出了灵活性充裕度指标与灵活性运行安全域,并利用东北某省电网实测风电、负荷数据,通过试凑的方法得到不同风电渗透率运行场景,分析了日时间尺度常规机组开机方式对灵活性供需的影响、年时间尺度不同风电渗透率下日渗透率的概率分布与灵活性充裕日分布规律,得出了下调常规机组开机方式能够缓解下调灵活性供给不足,但必须引入额外灵活性资源才能够保证灵活性供需平衡的结论,为后续源储网协调规划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针对调峰不足与输电阻塞造成弃风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灵活性不足与输电阻塞的储-输联合规划方法。首先,分析了输电阻塞弃风事件、灵活性不足弃风事件各自的功率-持续时间特性与两者时序上的耦合关系;然后,利用两种弃风事件耦合关系得到系统总弃风,并通过摄动输电容量进一步分析输电容量与系统总弃风的关系;最后,利用风电并网点容量与系统总弃风关系,构建了应对总体弃风为目标的储-输联合优化模型,采用先改变风电并网点边界得出总弃风,后储能配置消减弃风的寻优模式,实现了缓解弃风与提高储能与输电工程利用率的目的。(3)在未来给定风电发展目标前提下,以储能作为主要灵活性资源,主动应对系统灵活性缺额,提出了考虑灵活性供需平衡的源-储-网一体化规划方法。探究了电源规划中储能配置与火电装机容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储能布局对输电网规划边界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考虑灵活性供需平衡的源-储-网一体化规划方法,并通过与传统电源、电网串序进行的方法对比,表明了考虑灵活性供需平衡的源储网一体化规划方法能够解决未来风电发展引起灵活性缺乏的问题,实现储能、电源、电网三者协调规划,进而达到总体经济性最优。(4)针对储能成本高昂、规划过程中储能应用单一导致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构建了计及储能综合收益的源-储-输联合规划方法。首先,从规划层面对储能系统收益进行了详细划分,并提出了储能收益的核算方法;其次,依据风电功率并网后的净负荷波动趋势,提出了功率三等分、时间三等分两种动态电价制定方法,实现了储能直接获利与系统灵活性提升双重目标;最后,构建了综合考虑以峰谷套利为直接收益与储能配置后对系统的影响的间接收益的源-储-网协调规划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全面核算储能收益有利于成本回收与系统灵活性提升。
魏光明[6](2021)在《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电企业严格按照电网规划开展电网建设工作,电网规划成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项目的实施成败和电网发展水平的高低。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的管理是保证电网规划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电网规划能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电网建设。A公司在电网规划编制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电网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一个项目进行对待,并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对该项目进行研究,以期帮助A公司提升电网规划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提升A市电网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项目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开展研究,指出了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制定了项目改进策略。首先,分析和总结该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四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探究问题成因,研究发现:项目策划阶段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项目成员配置不合理、项目激励机制不健全并且缺乏全面的项目策划评审流程;资料收集阶段规划数据收资不完整且缺乏数据审核流程;规划编制阶段电网规划编制策略错位、规划方法选取不恰当、项目关键流程缺失;规划评审阶段缺乏完善的评审制度和项目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再次,根据前述分析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具体包括:项目策划阶段设计完善的项目工作流程、组织结构、配套的管理制度及全过程质量管控计划,资料收集阶段制定清晰明确的收资清单并建立数据审查流程,规划编制阶段坚持效益效率为先的规划理念、选取适用的规划方法并严格遵循项目工作流程,规划评审阶段建立完善的项目评审制度和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为上述改进策略的有效实施制定了保障措施。A公司是国内供电企业的一个缩影,在所有供电企业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策略,而且也为其他供电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黄亦昕[7](2021)在《考虑严重运行受限场景的含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电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清洁低碳的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在电力系统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将改变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潮流方向及电网结构,产生新的输、配电网运行场景。随着电力负荷需求的不断增长,在部分复杂运行场景下,电网可能因设备容量不足出现运行受限问题,给电网安全、经济调度带来风险和挑战。为减轻电网运行风险对含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本文从输、配电网两个层级入手,开展考虑严重运行受限场景的含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电网规划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针对含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运行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需求侧响应资源和严重受限场景的主动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方法。首先,以最小化运行调度费用为优化目标,考虑需求侧响应、储能系统等多种主动配电网管理手段,建立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下层模型,求解复杂运行场景的经济调度问题;其次,提出基于影子价格理论的严重受限场景筛选方法,筛选在规划层需要被考虑的运行场景,模拟电网运行人员向规划人员传递规划信息(即运行场景受限程度)的过程,提高配电网规划效率;然后,以最小化主动配电网投资成本与运行调度成本之和为目标,建立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上层模型,对需求侧响应(非设备规划资源)、配电线路和储能系统(设备规划资源)的投资建设进行决策;最后,采用浙江省尖山新区62节点配电网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规划方法能够有效筛选严重运行受限场景,避免维数爆炸问题,实现了对主动配电网运行和规划问题的协同优化。2)针对含大量区外可再生能源输电网的输电阻塞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阻塞消除的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方法。首先,分析输电网阻塞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为规划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提出考虑阻塞缓解的输电线路利用率指标,用于定量评估输电线路扩容对缓解输电网阻塞风险的投资效益和输电网运行场景的阻塞程度,以筛选输电网严重阻塞场景;然后,以最小化输电网规划周期内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为目标,构建考虑严重阻塞场景的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模型,确定输电线路的建设时间和地点,同时通过迭代优化逐步缓解输电阻塞风险,得到输电网经济规划方案;最后,采用简化后的浙江省24节点电力系统进行算例分析,以验证所提出的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方法在缓解输电阻塞风险、提高电网规划方案经济性时的有效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浙江省输电网存在的实际阻塞风险,为电网公司寻找阻塞断面和阻塞场景提供了参考借鉴。
邓晨成,曹晓庆,冯艳[8](2021)在《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电网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颇高,如果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城市电网规划,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电能需求,还可以促进电能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统筹兼顾,才能促进二者形成协作共赢的关系,提高城市化建设的水平。
孟祥瑞[9](2020)在《七台河地区电力负荷预测分析及电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网是连接用户与主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发输变电与用户之间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户对配电网供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配电网规划作为电力规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证配电网安全可靠的重要前提。七台河市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节奏的加速,用电负荷增长明显加快,现有配电网网架结构较为薄弱,供电能力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对七台河地区电网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配电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七台河地区电网作为规划实例,从七台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规划建设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七台河地区电源建设情况、各电压等级电网网架结构,输变电设备规模及运行年限,仔细分析现有电网结构特点及存在问题。通过历史负荷增长趋势及负荷特性分析,利用“常规负荷+点负荷”预测方法进行电量及负荷预测,并通过弹性系数法、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对预测结果进行校验,得出负荷预测结果。按照供电区域划分原则,确定了七台河地区供电区域分类情况,制定相应配电网发展总体目标及远景年规划目标,以此为基础确定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重点,制定电网规划的技术原则,最终确定七台河地区电网规划方案来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七台河地区配电网建设需求,并对七台河电网做出规划。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七台河电网2020年至2025年期间,负荷增长较快,预测到2025年,七台河全社会负荷将达到700MW,社会全口径供电量达到38.7GWh。根据七台河经济社会发展及负荷电量增长,考虑老旧设备无法满足负荷增长等因素,规划新建、改扩建变电站13座,根据负荷预测及规划变电站建设及现有变电站剩余间隔数量,分年度安排10kV电网新增主干线路及分歧线路条数,预测到2025年10kV配网线路将达到189条。
张连耀[10](2020)在《基于网格化的粤桂合作区电力规划设计》文中指出电网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于电网供电能力的要求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而日益升高。城市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潜力。要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经济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势必要对陈旧的电网进行合理高效的规划和设计。另一方面,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背景下,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拓展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已成为新思路。目前,广东和广西两省(区)正在城市电网改造的道路上进行积极探索,目的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两省(区)交界处建立“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而试验区电网规划正是城市硬件设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考虑到区域高速发展的用电负荷需求,还要兼顾规划区内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保证出线及负荷裕量的同时降低规划投资成本。目前我国传统电网规划方案大多属于单点规划,未能结合片区电网实际需求规划区域电网整改措施,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无法从用电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当中挖掘出足够的规划基础数据,因此在进行城区扩建以及大工业项目落地运行时,很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足以及投资浪费等情况,在城市发展的考量方面也存在前瞻性不足,缺乏用电调整的灵活性等不足。基于此,本论文利用网格化的电力规划设计方法,充分发挥网格化理念“大而化小,分而治之”的结构特点,从规划区不同区块用地用电性质入手,结合远景负荷预测方法,完成试验区电网改造与扩建规划方案的制定。首先,基于区域地理边界、交通条件、用地性质等情况,进行配电网格划分;随后基于划分好的网格进行供电负荷的远景预测,并依据各网格负荷预测结果推测规划区整体预测负荷,在全局上对资源进行调配,以预测结果为依据,提出新增变电站的基本建设需求以及线路调配方案,最后,对所提出的电网规划方案进行基于负荷指标和密度指标的验算校核,再进行规划成效分析及投资额估算,从而为试验区电网的实际整体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实施本次电网规划项目,至远景年,该区域电网各项指标将均超过“一流配电网”建设目标,供电稳定性将显着提升;从经济性方面考量,电网设施的完善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全社会售电收入会随着城市规划进程的推进而显着升高;另一方面,供电稳定性的提升意味着同期用户停电时间的减少,可以大幅降低由于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后由于线损率的显着降低,供电成本较之前更少,同样可作为长期效益的体现。
二、电网规划与建设(1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网规划与建设(12)(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保护理念的城市电网规划环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网规划环评概况 |
2.1 电网规划环评概述 |
2.2 规划环评对电网规划方案的优化体现 |
3 实例研究 |
3.1 电网规划概况 |
3.2 电网规划环评工作情况 |
3.3 规划环评对电网规划方案优化研究 |
3.3.1 规划选址、选线的方案优化 |
3.3.2 规划布局的方案优化 |
3.3.3 规划项目实施时序的方案优化 |
3.3.3.1 减少重复开挖 |
3.3.3.2 合理规划项目实施时序 |
3.3.3.3 合理规划与市政综合管廊建设时序 |
4 结论 |
(3)望都县中高压配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望都县概况及电网现状 |
2.1 望都县城概况 |
2.1.1 望都地区总体情况 |
2.1.2 望都县空间结构 |
2.1.3 望都县经济社会情况 |
2.2 望都县供用电现状 |
2.2.1 供电区域概况 |
2.2.2 电源建设情况 |
2.3 望都县配电网现状 |
2.3.1 变电站分布现状 |
2.3.2 供电线路现状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网规划目标及技术原则 |
3.1 配电网规划目标 |
3.2 高压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3.2.1 容载比 |
3.2.2 电网结构 |
3.2.3 变电站 |
3.2.4 线路 |
3.3 中压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3.3.1 电网结构 |
3.3.2 线路 |
3.4 其他技术原则 |
3.4.1 一次设备建设标准 |
3.4.2 终端建设标准 |
3.4.3 用户接入 |
3.4.4 电源接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需求预测 |
4.1 负荷预测方法 |
4.2 历史负荷数据分析 |
4.2.1 负荷增长趋势分析 |
4.2.2 负荷特征分析 |
4.2.3 客户用电及其历史增长趋势分析 |
4.3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
4.3.1 分行业电量预测法 |
4.3.2 回归模型预测法 |
4.3.3 分区预测法 |
4.3.4 推荐方案 |
4.4 最大用电负荷预测 |
4.4.1 自然增长加大用户法 |
4.4.2 分区负荷自然增长率预测法 |
4.4.3 推荐方案 |
4.5 预测结果的校验及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望都电网规划方案 |
5.1 高压电网规划 |
5.1.1 高压网供负荷预测 |
5.1.2 高压变电站规划 |
5.1.3 高压线路规划 |
5.1.4 高压网架结构规划 |
5.2 中压电网规划 |
5.2.1 10k V网供负荷预测 |
5.2.2 10k V配变规划 |
5.2.3 10k V网络规划 |
5.3 供电设施布局规划 |
5.3.1 配变电设施布局规划 |
5.3.2 线路布局规划 |
5.4 投资估算及规划效果分析 |
5.4.1 投资估算 |
5.4.2 规划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规划体系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电网规划模型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电网规划综合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理论概述及指标体系构建 |
2.1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简述 |
2.1.1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原则 |
2.1.2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流程 |
2.2 电网规划项目投资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3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1 安全可靠指标 |
2.3.2 经济高效指标 |
2.3.3 协调灵活指标 |
2.3.4 环境社会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WM-反熵权和改进TOPSIS的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
3.1 基于博弈论的BWM-反熵权综合权重 |
3.1.1 主观赋权法 |
3.1.2 客观权重求取方法 |
3.1.3 基于博弈论的BWM-反熵权综合权重法 |
3.2 TOPSIS基本原理概述 |
3.3 TOPSIS逆序问题改进 |
3.4 基于马氏距离改进的TOPSIS |
3.4.1 马氏距离概述 |
3.4.2 马氏距离自身缺陷的改进 |
3.4.3 基于改进加权马氏距离改进TOPSIS方法 |
3.5 基于绝对理想点和马氏距离改进的TOPSIS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规划投资决策实证研究 |
4.1 基于博弈论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项目权重求解 |
4.1.1 主观权重求解 |
4.1.2 客观权重求解 |
4.1.3 组合权重求解 |
4.2 改进TOPSIS方法实证分析 |
4.2.1 传统TOPSIS方法求解 |
4.2.2 TOPSIS逆序问题改进求解 |
4.2.3 基于绝对理想解和加权马氏距离改进TOPSIS求解 |
4.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4.4 投资决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5)提升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源-储-网协调规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灵活性定义与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 |
1.2.3 储能与输电网联合规划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多时间尺度的电力系统灵活性供需关系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力系统灵活性供/需模型 |
2.2.1 灵活性资源供给模型 |
2.2.2 灵活性需求模型 |
2.2.3 电力系统灵活性供需平衡与电力电量平衡的关系 |
2.3 日、年-日时间尺度的灵活性供需关系分析 |
2.3.1 不同日渗透率的灵活性供需关系分析 |
2.3.2 年时间尺度下不同渗透率的灵活性供需关系分析 |
2.4 考虑风电发展时序的灵活性资源动态规划方法 |
2.4.1 单步静态与多阶段规划方法规划原理 |
2.4.2 动态灵活性资源规划模型 |
2.4.3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对灵活性不足与输电阻塞的储-输联合规划方法 |
3.1 引言 |
3.2 灵活性不足弃风与输电阻塞弃风之间的耦合关系 |
3.2.1 灵活性不足弃风事件的功率-持续时间特性分析 |
3.2.2 输电阻塞弃风事件的功率-持续时间特性分析 |
3.2.3 灵活性不足弃风与阻塞弃风之间的时序耦合关系 |
3.3 应对灵活性不足与输电阻塞的储-输联合规划模型 |
3.3.1 储-输联合规划模型 |
3.3.2 储-输联合规划模型求解流程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系统1-风电基地外送输电工程 |
3.4.2 算例系统2-Garver6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灵活性供需平衡的源-储-网一体化规划方法 |
4.1 引言 |
4.2 高风电渗透率下灵活性供需特性分析 |
4.2.1 风电渗透率升高对灵活性需求影响分析 |
4.2.2 储能与火电机组的灵活性供给能力分析 |
4.3 储能布局对输电网规划的影响 |
4.4 源-储-网一体化规划模型 |
4.4.1 源-储-网一体化规划目标函数 |
4.4.2 源-储-网一体化规划约束条件 |
4.4.3 源-储-网一体化规划模型求解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系统(Ⅰ) |
4.5.2 算例系统(Ⅱ)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及储能综合收益的源-储-输联合规划方法 |
5.1 引言 |
5.2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综合收益分析 |
5.2.1 储能在电力系统各领域中的应用 |
5.2.2 储能收益的核算 |
5.3 适应风电接入的动态分时电价制定方法 |
5.3.1 净负荷峰谷波动特性分析 |
5.3.2 动态分时电价制定方法 |
5.4 计及储能综合收益的源-储-网联合规划模型 |
5.4.1 计及储能综合收益的源-储-网联合规划原理 |
5.4.2 源-储-网联合规划目标函数 |
5.4.3 源-储-网联合规划约束条件 |
5.5 算例分析 |
5.5.1 基础数据 |
5.5.2 不同分时电价策略下的源-储-网规划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第二章渗透率0%-90%的负荷与风电功率数据 |
附录Ⅱ 第四章改进Garver6系统典型场景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电网规划理论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3 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 |
2.4 研究现状 |
2.4.1 电网规划管理研究现状 |
2.4.2 规划编制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章 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A公司概况 |
3.1.1 A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机构概况 |
3.2 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现状 |
3.2.1 项目内容 |
3.2.2 项目流程 |
3.2.3 项目组织结构 |
3.3 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项目策划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2 资料收集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3 规划编制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4 规划评审阶段存在的问题 |
3.4 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项目策划阶段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2 资料收集阶段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3 规划编制阶段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4 规划评审阶段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改进策略的设计 |
4.1 改进目标与思路 |
4.1.1 改进目标 |
4.1.2 改进原则 |
4.1.3 改进思路 |
4.2 项目策划阶段改进策略 |
4.2.1 完善项目工作流程 |
4.2.2 优化项目组织结构 |
4.2.3 优化项目成员配置 |
4.2.4 建立项目绩效考核机制 |
4.2.5 实施全过程质量管控 |
4.2.6 及时开展项目策划审查 |
4.3 资料收集阶段改进策略 |
4.3.1 明确规划收资清单 |
4.3.2 建立规划基础数据审查流程 |
4.4 规划编制阶段改进策略 |
4.4.1 转变电网规划理念 |
4.4.2 优化负荷预测方法 |
4.4.3 完善电网规编制流程 |
4.4.4 加强项目过程中的沟通管理 |
4.5 规划评审阶段改进策略 |
4.5.1 完善项目评审制度 |
4.5.2 项目质量评价体系 |
第五章 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改进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领导保障 |
5.1.1 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 |
5.1.2 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组织结构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2.1 优化项目人员配置 |
5.2.2 提高项目人员技术水平 |
5.2.3 提高项目人员质量控制意识 |
5.3 制度机制保障 |
5.3.1 评审机制 |
5.3.2 评价体系 |
5.3.3 激励机制 |
5.3.4 沟通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主要结论 |
6.1.2 研究贡献 |
6.2 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考虑严重运行受限场景的含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基金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主动配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1.2.2 输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主动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方法 |
2.1 引言 |
2.2 配电网规划与运行中的需求侧响应模型 |
2.3 考虑需求侧响应资源和严重受限场景的主动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模型 |
2.3.1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主动配电网经济调度模型 |
2.3.2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主动配电网规划模型 |
2.4 基于影子价格理论的配电网严重受限场景筛选方法 |
2.5 主动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模型求解 |
2.5.1 主动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模型的迭代求解流程 |
2.5.2 基于二阶锥松弛的配电网交流潮流约束转化 |
2.6 算例分析 |
2.6.1 配电网双层协同规划方案 |
2.6.2 模型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阻塞消除的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方法 |
3.1 引言 |
3.2 输电网阻塞的产生及消除方法 |
3.3 计及线路利用率的输电网阻塞风险评估及严重阻塞场景筛选方法 |
3.3.1 考虑阻塞缓解的输电线路利用率指标 |
3.3.2 输电网经济调度模型 |
3.3.3 计及输电线路利用率的输电网阻塞场景筛选方法 |
3.4 考虑严重阻塞场景的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模型 |
3.4.1 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模型目标函数 |
3.4.2 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模型约束条件 |
3.5 输电网多阶段规划模型求解算法 |
3.5.1 基于大M法的输电网规划模型线性化 |
3.5.2 输电网规划模型迭代求解流程 |
3.6 算例分析 |
3.6.1 输电网规划结果 |
3.6.2 输电网阻塞问题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相关性 |
2 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之间存在的问题 |
2.1 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协调性问题 |
2.2 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数据沟通迟滞 |
2.3 城市电网建设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3 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协同发展的建设思路 |
3.1 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统一筹划 |
3.2 重视人文关怀,减少城市电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
3.3 重视科研创新,提高电网建设技术水平 |
3.4 城市电网规划建设要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
3.5 促使公共事业和谐发展 |
4 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方法 |
4.1 电源规划 |
4.2 科学技术规划方法 |
5 结语 |
(9)七台河地区电力负荷预测分析及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负荷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网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七台河地区电网现状分析 |
2.1 七台河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2.1.1 七台河市域总体情况介绍 |
2.1.2 经济社会情况 |
2.2 七台河供电区概况 |
2.3 七台河地区电源建设情况 |
2.4 110kV电网情况 |
2.4.1 110kV变电和线路情况 |
2.4.2 110kV电网结构 |
2.4.3 110kV设备运行年限 |
2.5 35kV电网现状 |
2.5.1 35kV变电和线路情况 |
2.5.2 35kV电网结构 |
2.5.3 35kV设备运行年限 |
2.6 10kV电网现状 |
2.6.1 10kV电网结构 |
2.6.2 10kV电网设备 |
2.6.3 10kV设备运行年限情况 |
2.7 配电网现存的主要问题 |
2.7.1 城市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7.2 农村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七台河地区电网负荷预测 |
3.1 历史负荷增长及负荷特性分析 |
3.1.1 历史负荷增长分析 |
3.1.2 负荷特性分析 |
3.2 用电量和用电负荷预测 |
3.2.1 预测方案选取 |
3.2.2 七台河地区用电量预测 |
3.2.3 七台河地区用电负荷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 |
4.1 供电区域划分 |
4.2 配电网目标 |
4.2.1 配电网发展总体目标 |
4.2.2 2025年发展目标 |
4.3 配电网规划重点 |
4.3.1 110-35kV建设重点 |
4.3.2 10kV建设重点 |
4.4 110kV-35kV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4.4.1 容载比 |
4.4.2 电网结构 |
4.4.3 变电站 |
4.4.4 线路 |
4.5 10kV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4.5.1 电网结构 |
4.5.2 线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七台河地区电网规划方案 |
5.1 七台河地区10kV电网规划 |
5.1.1 变电站规划 |
5.1.2 变电建设规模 |
5.1.3 线路建设规模 |
5.1.4 供电区工程统计 |
5.2 七台河地区35kV电网规划 |
5.2.1 变电站规划 |
5.2.2 变电建设规模 |
5.2.3 线路建设规模 |
5.2.4 供电区工程统计 |
5.3 七台河地区10kV及以下电网规划 |
5.3.1 10kV配变规划 |
5.3.2 10kV网架规划 |
5.3.3 10kV规划规模 |
5.3.4 供电区工程统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基于网格化的粤桂合作区电力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于网格化的电力规划研究现状 |
1.2.1 网格化规划理念 |
1.2.2 网格化规划的实施 |
1.2.3 网格化方法在国内配网规划案例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粤桂合作试验区电网的网格化设计总体方案 |
2.1 国外成熟网格化配网结构应用案例 |
2.1.1 新加坡“花瓣形”配网结构 |
2.1.2 美国“4×6形”配网结构 |
2.1.3 巴黎三环形配网结构 |
2.2 粤桂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与供电现状 |
2.2.1 粤桂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简述 |
2.2.2 合作试验区供电现状分析 |
2.3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设计理论 |
2.3.1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设计流程 |
2.3.2 配电网格划分 |
2.3.3 配电网负荷预测 |
2.3.4 目标网架规划方法 |
2.3.5 粤桂合作区电力规划设计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粤桂合作试验区电网规划的网格划分 |
3.1 配电网格划分方案概述 |
3.1.1 用地性质分析 |
3.1.2 网格划分依据与调整方法 |
3.1.3 网格划分基本原则 |
3.2 网格分层 |
3.2.1 分层结构 |
3.2.2 分层顺序 |
3.3 网格划分结果 |
3.3.1 L1层片区划分结果 |
3.3.2 L2层网格划分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适应网格化的分压分区负荷预测 |
4.1 负荷预测思路与基本方法 |
4.1.1 预测思路 |
4.1.2 电力负荷预测基本方法 |
4.2 历史用电情况及大用户情况 |
4.2.1 规划区历史用电情况 |
4.2.2 大用户用电情况 |
4.3 L1层网格负荷预测 |
4.3.1 典型工业用户 |
4.3.2 典型居民住宅 |
4.3.3 典型商业用户 |
4.3.4 短期预测结果 |
4.3.5 基于历史数据的负荷预测校核 |
4.4 L2层网格负荷预测 |
4.4.1 桂段江北片区L2层网格负荷预测 |
4.4.2 桂段江南片区L2层网格负荷预测 |
4.4.3 粤段江北片区L2层网格负荷预测 |
4.4.4 粤段江南片区L2层网格负荷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粤桂合作区配电网规划设计 |
5.1 供电网规划目标 |
5.1.1 供电区域等级划分 |
5.1.2 高压配电网规划 |
5.1.3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 |
5.2 变电站布局设计 |
5.2.1 配电容量需求规划 |
5.2.2 变电站布点方案 |
5.3 电网架构规划设计 |
5.3.1 220kV电网规划方案 |
5.3.2 110kV、35kV电网规划方案 |
5.3.3 10kV网架规划方案 |
5.4 基于规划方案的供电能力校核 |
5.4.1 桂段江北片区供电能力校核 |
5.4.2 桂段江南片区供电能力校核 |
5.4.3 粤段江北片区供电能力校核 |
5.4.4 粤段江南片区供电能力校核 |
5.4.5 基于用地性质的负荷密度校核 |
5.4.6 各变电站供电裕量校核 |
5.5 投资估算及成效分析 |
5.5.1 投资估算 |
5.5.2 规划成效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电网规划与建设(12)(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保护理念的城市电网规划环评方案研究[J]. 李金阳,杨丹,侯国彦,张体强,陈晓琳,曾文慧,罗毅,杜思颖. 绿色科技, 2021(22)
- [2]大连市电网规划管理对策研究[D]. 田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望都县中高压配电网规划研究[D]. 张琪. 河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改进TOPSIS和BWM-反熵权的电网规划投资决策研究[D]. 张建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提升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源-储-网协调规划方法[D]. 杨修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A公司电网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改进研究[D]. 魏光明. 兰州大学, 2021
- [7]考虑严重运行受限场景的含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电网规划研究[D]. 黄亦昕. 浙江大学, 2021
- [8]城市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关系研究[J]. 邓晨成,曹晓庆,冯艳.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02)
- [9]七台河地区电力负荷预测分析及电网规划研究[D]. 孟祥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网格化的粤桂合作区电力规划设计[D]. 张连耀.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