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刊新闻标题的语用预设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李容[1](2021)在《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观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随着汉语主观性及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微信公众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媒体,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语言风格。本文以语言的主观性理论为依据,以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从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视角、主观情感、主观认识三方面探讨了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中语言主观性的内涵:新闻言者的主观“视角”体现在时间、空间、人称和对新闻事件焦点的设置上;新闻言者的主观“情感”分为感情、情绪、意向和态度四个方面;新闻言者的主观“认识”包括主观推定、主观指令和主观意愿等。本文重点考察了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表达手段:评价义形容词、副词、转折义连词以及表情和致使义动词是其词汇手段;被动句等主观性句式和感叹句等主观意味明显的句类是其语法手段;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具有评述义的话语标记是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常用的语用手段。本文最后从语篇视角对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进行了分析:其新闻语篇整体结构主要体现为倒金字塔结构;在新闻语篇内部结构的主观性差异上,标题侧重情感导向,正文注重互动;而不同类型的新闻语篇的主观性表现为硬新闻的主观性主要由标题呈现,软新闻的主观性穿插在标题和正文中;不同类型的新闻类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通过隐性或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体现出显赫的交互主观性特征,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并更好地实现新闻的舆情导向功能。
王佳鹏[2](2020)在《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文中指出倒置动结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句式。这类句式在语义上描述了一个由使因事件和使果事件复合而成的完整致使事件,并伴有产生了意料之外的、且往往是不如意的致使结果的语义特征。与一般的汉语动结式不同的是,它以述语动词的受事论元做主语,而施事或客体论元做宾语,其句法结构与学界公认的“题元指派一致性假设”相违背。倒置动结式也因其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学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且现有研究的切入点大多停留在句法和语义层面,对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关注较少,也没有对该句式的认知成因和句法变换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本文将以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文中语料的来源情况,并在综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汇总和分类,大致把握学界目前的研究动态,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文献和理论基础。第二章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依据,在对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概念做出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出发,来考察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主要特征,并参照前人的分类方式,对其类别进行细化,拟将该结构按照主语性质的不同分为四个类别,并在每个类别内部再对其进行细分。第三章从其形成理据、形成动因和内部建构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进行考察,进一步从深层把握其特点。我们将综合运用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倒置动结式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着手去寻找其形成的理据,并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切入,考察其形成动因,再进一步挖掘其内部的建构原则。第四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独特的句法语义功能,继而分别考察不同的倒置动结式与一般动结式以及与其相关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包括“把”字句、“被”字句、“使”字句和重动句)之间的异同,并总结其句法变换规律。第五章从实用性原则出发,落脚于对外汉语教学,根据前文的分析与总结提出将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设想,进而分析其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张伟光[3](2020)在《《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新闻标题作为标题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新闻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则新闻标题能否拥有足够的“吸睛性”,关键在于其是否新颖。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牡丹江晨报》的新闻标题。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中的词汇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基本词汇中名词和数词使用较为频繁;一般词汇中方言词,网络词和外来词使用较多。词汇在总体上具有频繁使用代词、大量使用缩略语和旧词新意的特点。第二章对新闻标题中的句法进行了分析。在常用句型中,本文将标题分为单句标题和复句标题,单句方面分析了单句标题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方式;复句方面分析了复句标题的结构特点和复句标题的结构关系。新闻标题的常用句类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经考察,陈述句的占比最高,祈使句占比最低。此外还分析了单复句的结构优势。新闻标题特殊结构主要包含特殊谓词带宾语,新类型标题和语法成分的省略。第三章对《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修辞和语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修辞方面,我们归纳了新闻标题中常用的七种辞格,其中比喻、比拟和借代的通俗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仿拟、夸张、反语和对偶则是在形式上巧做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用方面,《牡丹江晨报》的新闻标题在客观叙实的同时还融入主观评价色彩,使《牡丹江晨报》不仅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也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更加贴近其办报宗旨。
皇甫佳妤[4](2020)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片或者影像在这个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正在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不少学者都认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在这样的视觉文化时代,图片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媒体都不由自主的更加偏向运用图片来进行传播,报纸媒体可以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最为大,因此在求突破的道路上也对于图片多加看重。本文将图片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呈现方式,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寻求图片语言在说话者将之报纸新闻语篇中运用到图片语言会产生的言语效果从而探寻其语用功能,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描写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2015年到2020年的图片为语言语料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得知认为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有四个语用功能,在第一章中探讨了重要探讨了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认为图片语言只要在由特定的语境支持下能够进行独立言说,其将不再是文字语言的陪衬或者是装饰,而是可以进行独立的言说。在第二章中主要研究的是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主要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说话人不仅以图叙事,更以言行事,从中传达出一些言外之意给听话者。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心随图动”的图片语言的引导功能,本章加入了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出图片语言中的符号和听话人的关联,还有图片语言中的说话人的隐喻,从而使得引导功能的实现。第四章是“视”不可挡的易传播功能,这一章节主要从视觉时代受众的思维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图片语言自身的魅力还有图片语言的视觉冲击力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的易传播功能。上述所讲的这四个语用功能使得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潘云璐[5](2020)在《社会新闻标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社会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从媒体和受众、标题与正文这两个角度分别总结了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分别阐述了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实现策略。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从媒体和受众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及实现策略。交际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功能,说服功能和引导功能。实现信息功能的主要策略有符号凸显策略,“主题+副题”策略,数字词、模糊语策略和语用预设策略。实现说服功能的主要策略有直接言语行为策略和间接言语行为策略。实现引导功能的主要策略有疑问代词策略、反语策略和评价词策略。第三部分从标题和正文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新闻标题的语篇功能及实现策略。语篇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功能、称名功能和吸引功能。实现概括功能的主要策略有成分删除策略,语义虚化策略,略语紧缩策略和标点使用策略。实现称名功能的主要策略有语义隐含策略,成分省略策略,成分易位策略和语词标记策略。实现吸引功能的主要策略有口语化策略,流行词策略,行业词策略,辞格策略,设悬策略,“问-答句”策略和直接引语策略。第四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王莲[7](2020)在《“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研究》文中提出“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化构式,线形序列上分为A段“X不/没Y”和B段“疑问代词Y”,内部整齐,形式多样,语用义丰富,具有特定的表达功能,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前贤从构式的角度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构式的认定、形式类型和构成、生成发展和认知解释、语用和篇章及与相关结构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构式的认定、形式类型及构成方面,首先认定“X不/没Y+疑问代词Y”为一个已经成型的半能产的有标记构式,并提炼其构式义为:主观评述的极限肯定义。在语料的基础上考察其形式特征,表现为内部整齐性。其次明确构式的形式类型,分为两类:基本式和基本式的异形同义式。然后深入分析构式内部语块的入构条件,发现常量否定副词“不”“没”呈现不对称性,疑问代词为非疑问用法,以“谁”为主,变量“X”中人称代词自由度高,“Y”以动作动词和动宾短语较为常见,综上说明构式一般在关系亲密的交际双方之间使用,且多对某人实施的某个动作或行为做主观评述的极限肯定。生成发展及认知阐释方面,从历时发展看,构式形式演变大致为“非X(,)谁Y→(若/尚)X不/非Y,谁/何Y→X不Y(,)谁Y→X不/没Y(,)疑问代词Y”;演变过程为固化结构发展至假设复句,再由假设复句紧缩伴随其中。从生成机制及动因看,重新分析、概念整合的内部生成机制及经济与礼貌原则的外部生成动因促使构式的生成;从认知角度看,构式的生成也受“图形—背景”的认知关系、假设复句的语言逻辑关系、典型成员“X”、周遍义及距离象似性原则的影响。语用和篇章方面,构式的语用特征体现在语境适切度、丰富的语用义、快餐化和标题化方面,其话语功能表现在委婉表达功能,双焦点凸显功能及元语增量功能上。在篇章分析上,构式的分布形式为单独使用和并列使用,构式的语篇功能为篇章连接功能和增强语势功能。正因为构式具有独特的表述特点,才被人们广泛使用。与“X1+不+Y+X2+Y+疑问代词”结构的比较方面,两者都属于确指假设反问结构,表示主观评述的极限肯定义,内部语块复杂,且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互用,但在句法、语义及语用方面发现两者也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为典型构式,唯一确指焦点“X”;“X1+不+Y+X2+Y+疑问代词”为整合度高的非典型构式,但疑问功能尚未消失,唯一确指焦点“X2”。
储一鸣[8](2018)在《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文中指出古汉语句中表小停顿的语气词“也”字在高频判断语境中吸收了“认同”“主观”“强调”的语境义特征,又因占居状语的句法位置,从而获得了与古汉语“亦”字类同的功能意义特征。近似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句中小停顿的“也”字在六朝时代开始出现“类同”的表意功能,并从表语气的“也”字中分立,与原表类同作用的副词“亦”展开语用竞争。唐、宋以后汉语内部言语形式的调整,口语化生态空间日益扩大,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副词“也”字最终淘汰了副词“亦”字,取得汉语中表“类同”义的主要语用地位,其动因源于语境感染,重新分析,汉语书面表达口语化的制约。新出现的副词“也”,经历了魏晋六朝至隋唐五代的语用起步期、宋元明清的语用发展期、近现当代的语用繁盛期等阶段。其间,副词“也”字的句法作用日益多样、功能日益拓展、句法结构日益复杂化,但其基本表意功能“类同”一直贯穿始终。在基本表意功能的作用下,副词“也”句位分布呈现出两个体系:小句体系和复句体系。在小句中主要有三种形式:A式(“也”+VP),B式(NP+“也”+VP),C式(VP/AP+“也”+VP/AP),其中,B式是强势分布,三种分布优先序列为B式>A式>C式。在复句中“也”分为单用、配套复用和复合构式等情形,以单用为主,其优先序列为单用标复>复合标复>配套复用标复;在前后项成分配置上,“也”标前主要为四种性质成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代词、副词。其中,代词为最常见类型,优先序列为代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副词。“也”标后成分主要为四种形式:A式(“也”+动词性结构)、B式(“也”+形容词性结构)、C式(“也”+代词)、D式(“也”+名词短语)。其中,前三种是高频类型,优先序列A式>B式>C式>D式。前后项成分的配置受到语义、语用以及构式内部诸要素的制约;在句法的韵律上,“也”标本句有四种基本韵律形式A式(……,“也”[C3·B2](?)。)、B式(……,[B2·“也”B2B2](?)。)、C式(……,[C3·“也”B2](?),……)、D式(……,[A1“也”·B2](?),……);其优先序列可分解为,重音序列:居后>居前>句(也)中;句调序列:降调>平调>升调>曲折调;音步(韵律词)数分布序列:“也”标后>“也”标前等。在基本表意功能作用下,因语用的拓展,副词“也”引申出“表示次要位置的意义”。在话语中,表现为选择次要类同项、在主要话题之外选择次要话题、或者辅助主要关联标记建构临时框架参与语用表达等情形。引申的理据主要源于人们对虚设关系意义之间的相邻或相近关系的联想认知,语言的层次结构对语义层次结构的规约,以及语用优选对静态意义多样性的选择与处置等;副词“也”在“表示次要”的意义时,其句型倾向为复句,本句前一般都存在预设性前提,限定规约着本句的语义内涵,其内部关系分为因果、转折两大类,“也”在其中发挥辅助标记作用,主要有因果类的“因为p,也(原标’所以’)q”、“既然p,也(原标 ’那么’或’就’)q”、“如果(要是、要不是、假使、假如、倘若、设使、倘若)p,也(原标’那么’或’就’)q”、“只要p,也(原标’才’、’那么’、’就’)q”等;转折类的如“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虽然p,也(原标’而且’)q”、“无论p,也(原标’都’)q”等。在这些关系框架中,副词“也”处在后标位置,其句中功能或属性均为辅助。在语用上,副词“也”与各标记结合的固化度不完全相同,像“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等让步句中,固化度高,在心里认知上,普遍被语用者接受,在其他各类复句中,固化度偏低,往往是表达者语用需要临时替代的结果。语用中,副词“也”在“表示次要”时,常隐含“无可奈何”“勉强”“只好这样”之类的语义信息,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一)组成“也罢”“也好”“也行”类“也族”词,此时,副词“也”语素化,成为构词的辅助性语素;(二)构句和连句。构句多为单用,连句多为复合。构句时,一般要满足本句前拥有前提句的条件,前提句主要为整个句子的主要话题,是言语者表述时的第一选择,“也”字本句是次要话题、第二选择,“也”字本句在“前提句”的规约下,具有语义的顺延性或反转性。在具体语用中,前提句可以省略,但根据语境可以补出;连句时,副词“也”需要配合其他关系标志词,组构成临时框架,“也”在句中倾向于表连接关系,均处于后标位置,发挥辅助作用,具有完形、定位等功能。此外,在表示“位置次要意义”时,副词“也”还可以在语篇中发挥衔接、预设的作用。在衔接上,既可以呈上,也可以启下,或呈上启下并用。预设既可以语义预设,也可以语用预设,在言语表达上往往以显性触发语面貌出现。语气功能是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再次引申,主要有委婉和强调两种类型,其作用在于调整语句的情感度。委婉是在“选择次要位置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虚化,也是基本表意功能在语用功能上的进一步拓展,在具体话语中,可以完成传事、传问、传疑等语用任务,主要存在批评性委婉、提醒性委婉、祈使性委婉、征询性委婉、无奈性委婉等类型。其句法多以小句为主,常具有隐含性前提、省略话题信息等特征;当两个事物之间通常没有类同关系,而现在发现其存在类同关系时,常用“也”来强调这种类同关系的出现或存在,由此,副词“也”又引申出加强语气的功能,具有强调“出现了新的类同项”的意义。在句法上,多数情况是由副词“也”配合其他成分和结构共同完成,其强调语气体现出整个构式共同作用的特征,主要特殊句式有“连……也……”构式、任指句式、重动句式、数量+也构式等,副词“也”其间发挥拷贝、标记话题、焦点、导引评注等作用。此外,副词“也”在语用中,还可以“配套复用”,以“也P,也q”为典型结构,其中,“P”,“q”成分在语义特征上存在像似性和似矛盾性,其前成分具有类同化、对称化倾向,该格式可以表示同时存在,远时陈述,或表示让步语气,客观陈述,具备叙述、解释、描写、评价、列举等多种表达功能。在认知上,因“类同”的基本作用,副词“也”激活了的言语者比较的思维框架,存在单比、通比两种类型,语用句法的核心配置常为“也”+动词结构或形容词结构;其语义特征分别是“+单比、+类同”、“+通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因果、转折、并列等框架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也”侧重句内语境,通比“也”侧重句外语境,言语交际力上后者强于前者;此时,副词“也”蕴含的主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也”字句蕴含主观化视角,即言说者与文本重合型视角、言说者与文本分裂型视角。(二)凸显情感,反映说话者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三)存在主观化量级,使其在共时平面还存在—条虚化链,即表类同→表关联→表语气→话题或焦点标记。因主观性的存在,使得副词“也”的语用张力加强,自由灵活的空间被扩大,在推理的作用下,语法形式得以重新配置,语义内容得以重新调整,语用功能得以多层次发挥。
黄姣姣[9](2017)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生成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信息传递速度日益加快。标题在信息编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好的标题有助于信息传播,从而扩大新闻媒介的影响力,因此标题制作显得尤为重要。受到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学者多从纸质媒体进行研究,成果颇丰。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信技术不断更迭,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应运而出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广泛应用的微博研究相对较少,那么如何理解作为微博重要组成部分的标题,从语言学角度怎样分析微博标题的制作,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论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微博标题的生成。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关联论与顺应论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将两种理论综合应用,探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标题制作时的关联假设和顺应选择,同时总结在标题制作过程中提高关联顺应的一些方法、手段。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概述学界相关研究,简要介绍本文运用的理论。第一章首先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进行界定,在与传统纸质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微博标题呈现出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类。第二、三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微博标题制作时的关联假设和顺应选择进行分析,通过关联与顺应的结合应用,从语言学角度理解微博标题的生成。本文在第四章总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提高关联顺应的一些方法,为微博标题制作提供借鉴。
李仁龙[10](2015)在《当代阿拉伯语报刊标题的语用意义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金字塔报》为个案,从"情感评价意义""教化指导意义""心理预设意义"三个方面对当代阿拉伯语报刊标题进行语用分析,认为阿拉伯语报刊标题能够通过语用学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影响读者的阅读效率;同时,其还担负着传播信息、教导知识、监督指导、文化传承与交流等社会功能,并且通过有计划、有秩序地建构关于现实的意象,实现其教化指导功能。
二、报刊新闻标题的语用预设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刊新闻标题的语用预设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言主观性理论与新闻语言 |
第一节 语言的主观性与新闻语言的主客观性 |
一、语言的主观性 |
二、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与语言特征 |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 |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的语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与语言的主观性 |
第一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视角” |
一、言者的时间视角 |
二、言者的空间视角 |
三、言者的人称视角 |
四、言者的焦点设置 |
第二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情感” |
一、感情 |
二、情绪 |
三、意向 |
四、态度 |
第三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认识” |
一、主观推定 |
二、主观指令 |
三、主观意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的表达手段 |
第一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词汇手段 |
一、评价义形容词 |
二、评述类副词 |
三、转折义连词 |
四、表情/致使义动词 |
第二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法手段 |
一、句式的选用 |
二、句类的选用 |
第三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用手段 |
一、修辞手段 |
二、话语标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分析 |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结构的主观性分析 |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整体结构分析:倒金字塔结构 |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内部结构分析:标题与正文对比 |
第二节 硬新闻与软新闻语篇主观性对比 |
一、主观性标记位置差异 |
二、主观性差异的成因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新闻语篇主观性差异 |
一、《人民日报》侧重舆论导向 |
二、《南方都市报》关注民生民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有关现代汉语动结式的研究 |
1.3.2 有关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 |
1.3.3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特征及分类 |
2.1 概念的界定与厘清 |
2.1.1 概念的命名 |
2.1.2 相关概念的区分 |
2.1.3 “倒置动结式”是一种构式 |
2.2 倒置动结式的特征 |
2.2.1 句法特征 |
2.2.2 语义特征 |
2.2.3 语用特征 |
2.3 倒置动结式的分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倒置动结式的形成理据、动因及内部建构 |
3.1 形成理据 |
3.1.1 外部理据 |
3.1.2 内部理据 |
3.2 形成动因 |
3.2.1 语义动因 |
3.2.2 语用动因 |
3.3 内部建构原则 |
3.3.1 两个中心观 |
3.3.2 述语动词的构式意义 |
3.3.3 角色侧重与熔合 |
3.3.4 “倒置动结式”构式意义的实现 |
3.4 小结 |
第四章 倒置动结式的句法变换规律 |
4.1 句法变换概说 |
4.2 与一般动结式的变换 |
4.3 与特殊句式的变换 |
4.3.1 “把”字句 |
4.3.2 “被”字句 |
4.3.3 “使”字句 |
4.3.4 重动句 |
4.4 小结 |
第五章 倒置动结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
5.1 可行性分析 |
5.2.1 将构式语法引入对外汉语教学 |
5.2.2 将倒置动结式引入语法教学 |
5.2 相关教学建议 |
5.2.1 对大纲设定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
5.2.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5.3 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 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语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牡丹江晨报》语料说明 |
第一章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词汇运用及特征 |
第一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词汇运用 |
一、基本词汇的运用 |
二、一般词汇的运用 |
第二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词汇特征 |
一、频繁使用代词 |
二、大量使用缩略词 |
三、旧词新意 |
第二章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法特点 |
第一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常用结构 |
一、单句标题的一般结构 |
二、单句标题的特殊结构方式 |
三、复句标题的结构关系 |
四、复句标题的结构特点 |
五、单句与复句标题的结构优势 |
第二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句类特点 |
一、陈述句句类特点 |
二、疑问句句类特点 |
三、祈使句句类特点 |
四、感叹句句类特点 |
第三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特殊结构 |
一、特殊谓词带宾语 |
二、新型标题 |
三、语法成分的省略 |
第三章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修辞语用分析 |
第一节 《常用辞格 |
一、比喻 |
二、比拟 |
三、借代 |
四、仿拟 |
五、夸张 |
六、反语 |
七、对偶 |
第二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语用特征 |
一、客观叙实 |
二、主观评价 |
三、温暖贴心 |
四、言外有意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选题背景 |
二、选题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
一、图片语言 |
二、语篇 |
三、语用功能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内容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描写阐释法 |
第一章 “一图为何能够胜千言”: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 |
第一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呈现 |
一、新闻中的图表 |
二、新闻漫画 |
三、新闻摄影图片 |
第二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的表征 |
一、新闻图表的独立言说 |
二、漫画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 |
三、新闻摄影图片独立言说 |
第三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功能的成因分析 |
一、语境为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功能夯实基础 |
二、独立言说功能与图片语言的意义息息相关 |
三、独立言说功能依赖指示词语的象征用法 |
第四节 独立言说功能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现实意义 |
一、增加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可获取的信息量 |
二、促进报纸新闻语篇的创新发展 |
第二章 “有图有真相”: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 |
第一节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行为 |
一 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主体依据新闻内容发生改变 |
二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表达 |
三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原则 |
第二节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实现 |
一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内容 |
二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方式 |
三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特点 |
第三节 图表类新闻图片语言的叙事 |
第三章 “心随图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引导功能 |
第一节 符号对于图片语言引导功能的重要性 |
一、符号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点 |
二、符号将形象构成意义 |
三、符号易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下图片语言影响着读者的认知 |
一、图片语言引导着读者的情感与思维 |
二、符号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
三、隐喻是图片语言能够成功引导读者的关键 |
第三节 其他要素也影响着符号对于受众认知的变化 |
一、色彩的运用 |
二、光影效果的呈现 |
三、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四章 “视不可挡”: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易传播功能 |
第一节 “读图时代”下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由来 |
一、读图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 |
二、阅读变化造就了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 |
第二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势 |
一、图片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 |
二、新闻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点 |
第三节 图片语言具有视觉冲击力 |
一、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外在表现 |
二、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内在力量 |
三、图片语言在视觉上也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社会新闻标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价值 |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及实现策略 |
2.1 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 |
2.1.1 信息功能 |
2.1.2 说服功能 |
2.1.3 引导功能 |
2.2 社会新闻标题交际功能的实现策略 |
2.2.1 信息功能的实现策略 |
2.2.2 说服功能的实现策略 |
2.2.3 引导功能的实现策略 |
第3章 社会新闻标题的语篇功能及实现策略 |
3.1 社会新闻标题的语篇功能 |
3.1.1 概括功能 |
3.1.2 称名功能 |
3.1.3 吸引功能 |
3.2 社会新闻标题语篇功能的实现策略 |
3.2.1 概括功能的实现策略 |
3.2.2 称名功能的实现策略 |
3.2.3 吸引功能的实现策略 |
第4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五、语料来源及说明 |
第一章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认定、形式类型及构成 |
第一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认定 |
一、“X不/没Y+疑问代词Y”是一个构式 |
二、“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构式义 |
三、“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形式特点 |
第二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形式类型 |
一、构式的基本式 |
二、基本式的异形同义式 |
第三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构成 |
一、构式中的常量 |
二、构式中的变量 |
第二章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生成发展及认知解释 |
第一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历时演变 |
一、产生阶段 |
二、初步发展阶段 |
三、正式形成阶段 |
四、发展成熟阶段 |
第二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生成机制及动因 |
一、构式的内部生成机制 |
二、构式的外部生成动因 |
第三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认知解释 |
一、“图形—背景”的认知基础 |
二、构式与语言逻辑 |
三、“X”为典型成员 |
四、周遍义的认知原则 |
五、距离象似性的认知原则 |
第三章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语用及篇章分析 |
第一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语用分析 |
一、构式的语境适切度 |
二、具体构式的语用义 |
三、快餐化与标题化 |
四、构式的话语功能 |
第二节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的篇章分析 |
一、分布形式 |
二、语篇功能 |
第四章 “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与相关结构的比较 |
第一节 句法上的异同 |
一、疑问代词后置式的结构属性 |
二、内部语块选择的比较 |
三、句法功能 |
第二节 语义上的异同 |
一、构式义侧重点的差异 |
二、内部语义的互动比较 |
三、结构整体语义功能 |
第三节 语用上的异同 |
一、语境适切度的差异 |
二、焦点凸显的差异 |
三、互换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回顾 |
四、研究视角与框架 |
五、语料说明 |
第一章 副词“也”的出现及其基本表意功能的来源 |
第一节 副词“也”的出现与语用占位 |
一、副词“也”的出现 |
二、语用占位 |
第二节 基本表意功能的形成 |
一、频现判断语境:吸收语境义特征 |
二、游离句中:获得状位的句法特征 |
三、“类同”义的获得 |
四、动因说明 |
小结 |
第二章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早期案例中表意功能考察 |
一、早期案例:基本表意功能的确立 |
二、基本表意功能的早期形式表现 |
第二节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时代流变 |
一、表意功能的语用起步期 |
二、表意功能的语用分化期 |
三、表意功能的语用拓展期 |
小结 |
第三章 副词“也”的基本表意功能的现时状态 |
第一节 “类同”义的下位类型 |
第二节 “类同”作用中的“也”字句位分布 |
一、小句中句位分布 |
二、复句中句位分布 |
三、小句与复句分布和值比 |
第三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项成分的配置 |
一、“也”前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
二、“也”后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
三、“也”前后项形式配置的制约条件和限制 |
第四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成分的韵律模式 |
一、韵律词、重音与停顿 |
二、“也”标句的轻重音、停顿与语调 |
三、韵律倾向统计数据与优先序列 |
第五节 “类同”义的价值 |
一、引申价值 |
二、预设价值 |
小结 |
第四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引申:表示次要 |
第一节 引申的理据 |
一、联想思维的存在 |
二、语义层级的制约 |
三、优选的配置 |
第二节 “表示次要”的句法类型 |
一、因果型 |
二、转折型 |
第三节 “表示次要”的语用功用 |
一、“表示次要”下的组词功能 |
二、“表示次要”下的句、篇功能 |
小结 |
第五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再引申:表语气 |
第一节 从“次要”到“委婉” |
一、“委婉”功能的来源和类型 |
二、“委婉”功能的句法 |
第二节 从“无类同”到“强调类同 |
一、“强调”功能的来源与类型 |
二、“强调”功能的句法 |
小结 |
第六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配套复用 |
第一节 配套复用的句法 |
一、配套复用的句法表现形式 |
二、配套复用的结构成分 |
第二节 配套复用的条件 |
一、语义条件 |
二、语用条件 |
第三节 配套复用的功能 |
一、形式上的整齐规整作用 |
二、语义上的并类列举作用 |
三、语篇上的衔接作用 |
小结 |
第七章 与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相关的认知问题 |
第一节 副词“也”的比较问题 |
一、“比较”是“类同”的前提和基础 |
二、汉语表达“类同”的方式 |
三、副词“也”诱发的比较类型 |
四、单比与通比结构的核心组配与语义特征 |
五、单比、通比句模与规约 |
六、单比、通比“也”的语用差 |
第二节 副词“也”的主观性 |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 |
二、副词“也”的主观量级 |
三、主观性对句法限制的消解 |
第三节 副词“也”的推理模型 |
一、推理:从语用到经验 |
二、副词“也”常见的推理模型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刊发的文章和主持的课题: |
致谢 |
(9)《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生成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概况 |
1.研究对象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及方法 |
1.研究意义 |
2.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四)理论概述 |
1.关联论 |
2.顺应论 |
3.关联—顺应理论 |
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界定及分类 |
(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界定 |
1.《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简介 |
2.《人民日报》纸媒标题与微博标题对比 |
3.《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特点 |
(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分类 |
1.形式类 |
2.内容类 |
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生成的关联假设 |
(一)物理世界 |
1.时间关联 |
2.空间关联 |
(二)社交世界 |
1.文化习俗 |
2.生活服务 |
3.身份、年龄等 |
(三)心理世界 |
1.情感共鸣 |
2.鼓励话语 |
三、《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生成的顺应选择 |
(一)语言结构的顺应选择 |
1.语码转换 |
2.语体选择 |
(二)话语建构成分的顺应选择 |
1.语气成分 |
2.词汇成分 |
3.句法成分 |
4.标点符号超常使用 |
(三)非语言结构的顺应选择 |
1.表情符号 |
2.特殊符号 |
四、《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提高关联顺应的手段 |
(一)利用旧信息 |
(二)增加有用信息 |
1.内容补充 |
2.语音补充 |
(三)同一主题的连续性 |
(四)主题之间的有效联系 |
(五)语用预设的使用 |
1.预见性预设 |
2.事实性预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当代阿拉伯语报刊标题的语用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情感评价意义 |
二教化指导意义 |
三心理预设意义 |
1. 设置悬念 |
2. 增强概括力 |
3. 提升亲和力 |
4. 增加可信度 |
5. 生动活泼吸引注意力 |
四、报刊新闻标题的语用预设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D]. 袁李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D]. 王佳鹏. 山东大学, 2020(11)
- [3]《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言研究[D]. 张伟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皇甫佳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社会新闻标题研究[D]. 潘云璐. 吉林大学, 2020(08)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X不/没Y+疑问代词Y”构式研究[D]. 王莲. 扬州大学, 2020(02)
- [8]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D]. 储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9]《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标题生成机制探究[D]. 黄姣姣.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10]当代阿拉伯语报刊标题的语用意义分析[J]. 李仁龙.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