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迈向统一的分期系统

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迈向统一的分期系统

一、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趋向统一的分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庞翔[1](2021)在《蛋白磷酸酶抑制分子CIP2A在膀胱癌恶性进展中的功能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在临床上,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占据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男性常见的肿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排第九位。早期膀胱癌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中晚期的膀胱癌治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并且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年生存率<50%。因此,探究膀胱癌的复发转移机制,寻找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迫切重要。现有研究表明,肿瘤容易复发及转移与肿瘤组织中存在干细胞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研究关注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成为关注焦点。肿瘤干细胞因其自我更新能力、分化潜能及对外界损伤因素的极强修复能力,在维持肿瘤的恶性增殖、侵袭、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在膀胱癌中也分离出具有肿瘤干细胞特点的亚细胞群。膀胱癌的发生为多基因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原癌基因与癌性抑制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CIP2A作为蛋白磷酸酶的抑制分子已经证实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CIP2A主要通过抑制蛋白磷酸酶对c-myc的脱磷酸化作用,使c-myc趋于稳定,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及进展。CIP2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功能报道较少,对膀胱癌干细胞的在体内外生物学功能影响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拟利用细胞生物学及shRNA的理论和方法,探讨CIP2A在膀胱癌细胞及膀胱癌干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功能作用和机制。并构建动物皮下成瘤模型,初步探讨CIP2A对膀胱癌进展的调控机制。方法:1、采用RT-qPCR测定CIP2A在膀胱癌组织和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IP2A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EMT进程的关系。2、选用无血清培养基联合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膀胱癌干细胞,采用qPCR分别对MB49膀胱癌细胞和膀胱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OCT4进行mRNA含量进行检测。3、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稳转沉默CIP2A的膀胱癌干细胞株,采用MTT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沉默CIP2A对膀胱癌细胞干细胞增殖、侵袭、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4、通过建立用膀胱癌干细胞和shRNA-CIP2A膀胱癌干细胞构建裸鼠皮下膀胱癌移植瘤动物模型来验证CIP2A对小鼠荷瘤情况的影响,以及通过免疫组化明确肿瘤组织中VEGF和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1、膀胱癌组织中CIP2A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MIBC中的表达高于NMIBC,敲低CIP2A抑制EMT标志物Snaill,Vimentin的表达,相反,上调E-cadherin的表达。2、通过无血清培养法成功分离出膀胱癌干细胞,通过qPCR检测膀胱癌干细胞的干性标记物的含量均显着高于MB49膀胱癌细胞。3、沉默CIP2A显着下调膀胱癌干细胞的CIP2A表达水平;明显抑制膀胱癌干细胞的增殖;明显抑制膀胱癌干细胞侵袭能力。4、CIP2A干扰后小鼠皮下肿瘤生长速度减慢,肿瘤体积减小;此外,免疫组化实验证实沉默CIP2A后,肿瘤组织中的VEGF及NF-κB的表达显着减低。结论:CIP2A在膀胱癌细胞中表达增高,具有促癌作用;沉默CIP2A显着下调膀胱癌干细胞的CIP2A表达水平,抑制膀胱癌干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肿瘤组织生长速度从而抑制膀胱癌的恶性进展,;初探CIP2A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NF-κB的表达影响膀胱癌干细胞增殖、凋亡。其初步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及NF-κB的表达水平来调控,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

靖长友[2](2021)在《第一部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单中心25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治疗分析 第二部分:基于TMT技术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蛋白组学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属于一种相对不常见的、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复发率及误诊率都很高,很少转移。有时DFSP可以发生纤维肉瘤样改变,形成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 DFSP,FS-DFSP),FS-DFSP 非常容易转移,预后比较差。目前国内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报道仍然比较少见。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DFSP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效果,以及分析复发和转移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从1999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对肿瘤的发病部位、发病年龄等临床特征以及病理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同时对患者的复发、转移进行分析,研究的终点事件是重大疾病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搜集25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39例,女1 15例。DFSP诊断的平均年龄为38.4±12.3岁(范围:12-69岁),其中188例(74.0%)年龄在20-50岁之间,19例(7.5%)年龄≤20岁,47例(18.5%)年龄>50岁。肿瘤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躯干,其次是上肢和下肢,分别为132例(52.0%)、55例(21.7%)和48例(18.9%)。有248例病理类型为经典型DFSP(Classical DFSP,C-DFSP),6例为罕见的FS-DFSP。经我院病理会诊发现,有49例患者在外院局部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有79例经我院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残留。共有211名患者的随访数据可供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38(1-196)月。扩大切除术(Wide-local Excision,WLE)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7.1%。与局部切除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WLE治疗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显着降低(2.9%VS 37.7%;p<0.001)。FS-DFSP的远处转移率(66.7%[n=4]VS 2.0%[n=4];p<0.001)和死亡率(50.0%[n=3]VS 1.5%[n=3];p<0.001)明显高于C-DFSP。本组共8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肺(n=8);总体远处转移率为3.8%(8/211),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7.5%(6/8),3年生存率为25%(2/8)。WLE后辅助放疗在提高肿瘤的无复发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分析发现转移是WLE后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42)。单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和病理类型有关(χ2=6.443,p=0.011);FS-DFSP 比C-DFSP 更容易出现转移(χ2=19.522,p<0.001)。结论:DFSP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罕见转移。局部切除后肿瘤的复发率较高,WLE是减少DFSP复发的有效方法。FS-DFSP的转移率明显高于C-DFSP,且预后比较差。WLE后局部的复发和转移主要和病理类型有关,辅助放疗不能提高肿瘤的无复发生存率。背景与目的:DFSP属于一种不常见的、伴有局部侵袭性的皮肤软组织肉瘤,发病率约为1/100,0000。虽然DFSP在组织形态学以及分子遗传学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由于组织学分型种类多,免疫组学尚缺乏特异性的蛋白分子。目前多数文章报道DFSP的发病机制与PDGFB、COL1A1两者产生融合基因有关,但是却很少有研究从差异蛋白组学的方面探寻该病的复发机制。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复发DFSP的肿瘤和瘤旁正常组织的蛋白组学差异分析,寻找能够引起DFSP复发的差异蛋白,并为DFSP的治疗,尤其是靶向药物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研究证据。方法: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技术对3例复发DFSP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进行蛋白组学检测,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差异表达蛋白筛选(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差异表达蛋白的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差异表达蛋白的GO注释富集分析(GO Annotation Enrichment Analysis),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注释(KEGG Pathway Analysis),差异表达蛋白的PPI网络构建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Analysis),并通过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与PDGFB、COL1A1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共筛选出377个差异蛋白,其中246个上调蛋白,131个下调蛋白。通过GO数据库匹配,结果差异蛋白参加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的条目有801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的条目1 12个,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的条目174个。在BP方面,差异蛋白在mRNA的加工、RNA的剪接、以及有机化合物的代谢过程等发挥显着作用。在MF方面,差异蛋白在RNA的结合、核酸的结合、有机化合物的结合、蛋白质的结合等方面发挥显着作用。在CC方面,主要在细胞器形成方面发挥显着作用。KEGG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参与了 18条信号通路,其中映射到剪接体通路差异表达蛋白数量最多。PPI网络分析连接度最高的10个基因分别是POLR2A、NCBP1、SF3B1、SNRPE、SNRPD1、SRSF1、SF3B3、PRPF31、POLR2I、HNRNPU。其中 POLR2A互作的基因/蛋白最多为39个(p=0.04073)。通过GEPIA数据库验证连接度最高的前10个差异蛋白基因,其中和COL1A1/PDGFB具有相关性的基因是POLR2A、SNRPE、SNRPD1、SF3B3、POLR21、SF3B1。结论:TMT定量蛋白组学标记技术能够筛选出DFSP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蛋白。差异蛋白在DFS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多种代谢通路,而POLR2A可能在DFSP的复发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鲍远照[3](2021)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肾上皮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条件推理树模型对常见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条件推理树(Conditional Inference Tree,CTREE)模型在鉴别多种病理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RCC且具有完整CT三期增强图像的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60枚病灶、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27枚病灶、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33枚病灶(1例患者同时含有两枚独立的病灶),总共120枚病灶。每个病灶最大层面的轴位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利ITK-Snap软件(获取网址:www.itk-snap.org)分别于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协商后共同勾画,记作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rest,ROI)。利用A.K.(Analyzekit,GE healthcare,Shanghai)软件自动提取ROI处的高通量纹理特征。每期病灶都被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配的比例大约为7:3。首先,对训练集中的数据特征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后,剔除相关性比0.9大的特征;然后,使用过滤法中随机森林函数对特征进行筛选并评价特征的重要性,筛选后的特征使CTREE进行建模;最后,将验证集特征数据代入CTREE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鉴别能力是通过CTREE整体的准确率以及各RCC亚型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来评价的。结果每期每枚病灶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有396项,经过滤筛选后皮髓期获得32项特征用于建立CTREE模型,而实质期及排泄期只获得16项。其中,皮髓质期表现出最大预测意义的三个特征分别为方差(Variance)、相关全向偏差(CorrelationAll Directionoffset1)以及熵和(sum Entropy);实质期除了方差之外还有最大强度(Max Intensity)以及0.975分位数(Quantile 0.975);而排泄期除了0.975分位数和方差,簇影全向偏移(Cluster ShadeAll Directionoffset1SD)也表现出不俗的预测意义。模型总体的诊断符合率方面,皮髓期及实质期要稍逊于排泄期,分别为74.0%、76.0%和79.0%。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CTREE模型在鉴别多种病理亚型RCC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RCC亚型的精准分型提供一种较为可靠的新方法。第二部分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肾嫌色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从数据扩增后的增强CT图像中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能否区分C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且具有完整CT增强三期图像的56例肾占位患者,包含35个CRCC病灶和23个RO病灶(1例患者单侧肾脏含有4个独立病灶,选取其中较大3个病灶),共计58个病灶。为建立稳定的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模型,通过获得每个病灶每期23个不同层面的轴位图像(CRCC 2个,RO 3个),将数据增加到每期总共139个。每期每个病灶所选择的轴位图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协商后利用ITK-Snap软件共同勾画,记作ROI。首先,训练集中明显冗余的特征以及与分类相关性比较小的特征是通过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imal Relevance and minimal redundancy,m RMR)算法去除,最终特征的选择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使用LASSO算法完成;然后,将所选特征的加权系数相加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并分别对训练组和验证组CRCC和RO的Radscore进行比较;最后,使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鉴别诊断能力,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DCA)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并用Delong Test比较各模型间的诊断效能是否有差异。结果每期每个轴位图像提取出396个特征,m RMR去除冗余和无关的特征后剩余20个特征。LASSO和十折交叉验证再次选择后,皮髓质期保留的最佳特征有6个,峰度值(Kurtosis)表现出最好的预测价值;实质期保留的最佳特征有13个,表现出最好预测价值的为强度变化(Intensity Variability)和(逆差距全向偏移)Inverse Difference MomentAll Directionoffset4SD;排泄期保留的最佳特征有7个,表现出最好的预测价值的为熵45度角偏移(GLCMEntropyangle45offset7);而三期整合后筛选出的最优特征子集同样有7个,来自排泄期的短线强调零度角偏移(Short Run Emphasisangle0offset4)表现出最佳的预测价值。整合后的影像组学模型分类效能要高于各期相模型的分类效能,皮髓期、实质期、排泄期模型鉴别CRCC与RO的AUC值分别为:0.82、0.80和0.78。整合后模型在验证组及训练组的AUC值均为0.84;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训练集:67.3%、87.8%,验证集:80.0%、85.7%。Delong Test结果显示各模型间的AUC值在统计学上并无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基于数据扩增的增强CT组学特征可用于鉴别CRCC与RO,有望成为替代常规影像检查的新方法。

吴文杰[4](2021)在《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肾细胞癌的发病率在在肾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而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亚型。近年来,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术前诊断愈发受到重视。传统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宏观的对病灶进行考察,但不能发现细微的病灶信息;而肾脏活检虽然能获取病灶细胞的病理信息,但是却不能动态的观察病灶的发展。因此,结合人工智能和传统影像学方法的影像组学应运而生。在无创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对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术前精准的预测。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影像组学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构建术前预测模型,更好的指导临床进行治疗和预测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的10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了所有对象的腹部CT平扫+三期增强图像,去除冗余和不相关特征后,利用套索方法最终选取出最具预测意义的特征,利用ROC曲线和AUC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进行验证,最终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经上述方法共选取出10个最有意义的特征(分别为灰度共生矩阵和游程矩阵)建立评估模型。在此评估模型中,训练集共72例,其中AUC=0.85(95%CI:0.75~0.9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和1.00,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0.66;验证集共30例,其中AUC=0.90(95%CI:0.73~0.9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和0.89,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0.95和0.8。本研究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区间使用预测模型,该模型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有着较好的效果,对临床诊治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李思奕[5](2020)在《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鉴定与铂化疗药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上皮性卵巢癌(EOC)是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超过7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进入临床晚期,经过规范的一线手术与化疗,70%的患者在3年内肿瘤复发,晚期病例5年生存率仅为29%。基于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可为筛选卵巢癌药物、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传统肿瘤模型使用体外持续传代的细胞系,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均与临床肿瘤差距较大,应用此模型筛选出的有效药物在人体中的有效性不足5%。人源性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是一种将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移植至重度免疫缺陷型小鼠(如NSG品系)体内,并使肿瘤组织在小鼠体内生长而构建成的一种肿瘤模型。PDX模型将肿瘤组织直接移植到NSG小鼠体内,尽可能保留了亲代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例如肿瘤细胞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细胞外基质、微血管等,完好的表现了亲代肿瘤性状,维持了肿瘤的异质性,是现阶段最优秀的肿瘤动物模型。但部分研究者也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目前多种类型的肿瘤均成功建立PDX模型,对于EOC,不同研究中PDX模型建模成功率差距较大,影响移植成瘤的因素尚未明确。卵巢癌PDX模型能否替代临床卵巢癌组织进行肿瘤机制研究及抗肿瘤药物实验,现有研究对此也缺乏充分、有效的阐述。本研究建立了 EOC-PDX模型,从多个角度验证了卵巢癌PDX模型与临床肿瘤的一致性,并对模型在药效试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估,为PDX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合理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本研究探究移植成瘤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成瘤率,建立更稳定、高效的卵巢癌PDX模型。研究方法1.卵巢癌PDX模型的建立(1)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EOC患者的新鲜肿瘤样本,移植至NOD-Prkdc-I12rg(NPI)免疫缺陷小鼠侧腹皮下,建立卵巢癌PDX模型。使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移植瘤中CD19和CD45表达水平以除外淋巴瘤。2.卵巢癌PDX模型的鉴定(1)卵巢癌PDX模型进行石蜡病理切片,将HE染色结果与原代肿瘤对比,在组织细胞水平验证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2)选取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PDX模型,对病理切片进行PAX-8、CK7、CK20、P16、P53、WT-1、ER、PR免疫组化染色,在蛋白质水平比较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3)对卵巢癌原代肿瘤和PDX模型肿瘤配对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在分子遗传学水平比较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3.卵巢癌PDX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卵巢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信息,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PDX模型成瘤率的关系。对原代肿瘤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在基因层面探究成瘤率的影响因素。4.卵巢癌PDX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通过移植传代扩大卵巢癌PDX模型数量后,在模型上进行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药效试验,将临床患者化疗结局和对应PDX模型化疗缓解情况进行一致性分析,评估卵巢癌PDX模型药效试验对临床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卵巢癌PDX模型的建立本研究入组了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113例Ⅱ-Ⅳ期EOC患者,在肿瘤细胞减灭术中收集新鲜肿瘤样本,离体12小时内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成功建立69位卵巢癌患者的PDX模型,P0代成瘤率61.1%,中位成瘤时间176天,通常在移植后4-8月内成瘤。通过标记CD19和CD45的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移植过程中淋巴瘤率形成率处于较低水平。将成功建立的P0代模型进行传代,P1代成瘤率高达96.7%,并且成瘤周期明显缩短(p<0.001)。2.卵巢癌PDX模型的鉴定(1)HE染色结果显示,PDX模型较好地还原了原代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观察到PDX模型中肿瘤间质成分减少,肿瘤细胞发生富集;(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例高级别浆液性癌的PDX模型中,PAX-8、CK7、CK20、P16、P53、WT-1、ER、PR蛋白表达水平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系数为0.698,提示一致性较好;(3)对10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肿瘤与对应模型肿瘤样本分别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PDX模型较好地保留了原代卵巢癌的高频突变基因、杂合性缺失模式以及Signature 1(与自发脱氨产生内源性点突变相关)与Signature3(与DNA双链断裂后同源重组修复程序错误)两类重要突变特征;PDX模型与原代肿瘤拷贝数变异趋势一致,但前者基因组更不稳定,拷贝数变异程度更大。9对高级别浆液性癌配对样本的mRNA测序结果显示,PDX模型和原代肿瘤的转录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移植成瘤将对肿瘤细胞的转录模式产生影响。3.卵巢癌PDX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是成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15,p=0.006);而患者年龄、是否是复发病例、卵巢癌病理类型、分级与分期、术前CA125水平、TP53与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移植位点数均不影响PDX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分析新辅助化疗对成瘤的影响,发现肿瘤Ki-67指数越高,成瘤率越高,而新辅助化疗显着降低了卵巢癌Ki-67指数。通过对38例卵巢癌原代肿瘤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新辅助化疗可导致肿瘤基因组杂合性缺失频率降低(p=0.014),而杂合性缺失频率明确与成瘤率相关(p=0.024);而肿瘤突变负荷、单碱基突变类型、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成瘤结果不相关,也不受新辅助化疗的影响。4.卵巢癌PDX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本研究在31例患者卵巢癌样本建立的P1、P2代PDX模型上进行了以顺铂或卡铂为主的药效实验,利用改良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PDX模型的化疗疗效,发现PDX模型铂化疗的完全缓解率(60.6%)与临床患者铂敏感率(68.0%)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55,p=0.001),卵巢癌PDX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临床患者的铂敏感性。完全缓解的PDX模型对应的卵巢癌患者比未获得完全缓解的PDX模型对应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0.0111)。结论1.EOC在NPI小鼠中有较好的成瘤性,PDX模型P0代成瘤率为61.1%,但成瘤周期较长。传代后成瘤率增加、成瘤周期缩短。2.卵巢癌PDX模型与临床肿瘤在组织细胞学水平、蛋白质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均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PDX模型完整地保留了原代卵巢癌的组织细胞类型与分子遗传特征。3.新辅助化疗降低了肿瘤组织的Ki-67指数、降低肿瘤基因组杂合性缺失频率,从而导致移植成瘤率降低,应避免使用新辅助化疗后的肿瘤进行移植建模。4.PDX模型的铂药效试验结果与临床卵巢癌患者的铂敏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型显示完全缓解的病例有更长的PFS,PDX模型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程洁[6](2020)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肾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前,肿瘤的准确分期和是否有远处转移是癌症预后的基础。然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患者的自身因素与癌症预后较差有关,而全身炎症反应的存在是导致患者病情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是客观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的指标,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中表明,NLR与PLR与胃癌等实体肿瘤的预后有关,而与肾癌的预后是否相关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研究NLR和PLR作为全身炎症反应指标与肾癌预后是否相关,NLR与PLR是否是影响肾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受治疗并确诊为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最佳临界值;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低NLR组与高NLR组和低PLR组与高PLR组临床特征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生存率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收集符合本实验要求的236例肾癌患者,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5和186.37,依据临界值不同将患者分为高、低NLR组和高、低PLR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高NLR组患者与低NLR组患者相比,两者在年龄(χ2=0.619,P=0.431)、性别(χ2=2.022,P=0.155)、糖尿病史(χ2=0.254,P=0.614)、高血压史(χ2=0.084,P=0.772)、肿瘤大小(χ2=1.378,P=0.240)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高PLR组与低PLR组比较可以得出同样结果。但是高NLR组的TNM分期(χ2=6.954,P=0.008)和病理分级(χ2=3.883,P=0.049)较低NLR组高,且发生转移的患者多(χ2=6.731,P=0.009).高PLR组的TNM分期(χ2=11.291,P=0.001)和病理分级(χ2=4.506,P=0.034)较低PLR组高,且发生转移的患者多(χ2=11.638,P=0.001);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高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NLR组(Log-rank=38.95,P<0.001),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PLR组(Log-rank=38.95,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高NLR和高PLR是影响肾癌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TNM≥III期、病理分级≥3级和发生转移与肾癌的预后显着相关。结论1.NLR与PLR的高低与肾癌预后存在负相关。2.高NLR和高PLR是肾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TNM≥III期、病理分级≥3级和发生转移与肾癌的预后显着相关。

柴小兵[7](2020)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指的是直肠癌与结肠癌的简称,其中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4部分,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发生于此部位的恶性肿瘤称为结肠癌。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我国,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趋向高脂高蛋白化及低纤维素化,结直肠癌的发病人数与日俱增,患者年龄亦趋于年轻化。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革新,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为结直肠癌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目前的挑战在于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随着近年来,有关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 CAM,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和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揭示,为我们探索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生物治疗靶点提供了极具潜质的研究方向。EpCAM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膜糖基化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326,肿瘤相关的钙信号转导分子等。其不但参与了上皮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并且也对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以及迁移等功能起到调控作用。此外研究表明,Ep CAM可以在快速增长的上皮细胞来源性肿瘤中广泛表达,例如结直肠癌,肺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胰腺癌等,这种高表达状态通常与患者预后情况呈现负相关。另有研究表明,在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中Ep CAM呈现高表达量,因此可以作为干细胞筛选的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之一。此外,Ep CAM参与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而这一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Ep CAM的表达水平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另有研究认为Ep CAM阳性细胞可作为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志之一,有望成为肿瘤干细胞筛选标记物和协助肿瘤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目前,Ep CAM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尚待阐明,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国人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基于多个层面作为切入点,其中可包括分子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重点分析了Ep CAM分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与此同时,也揭示了其所具有的临床意义,并为接下来的临床治疗以及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参考。研究目的在结直肠癌中,明确Ep CAM的表达水平,以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对Ep CAM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三种结直肠癌标志物的META分析(1)以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之间使用以下搜索术语识别文章和关键词:’Ep CAM’,’CD326’,’GA733-2’,’CEA’,’CA199’,’colorectal cancer’和’上皮细胞粘附分子’,’结肠直肠癌’,’结直肠肿瘤’,在(Pub Med,EMBASE,Cochrane和CNKI图书馆数据库)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2)对检索文献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及文献质量评价。(3)对Ep CAM、CEA、CA199三种肿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总的敏感度、特异度、似然比等指标对其进行诊断价值评判。第二部分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Ep CAM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1)收集同第一部分研究相同的158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在对Ep CAM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时,则采用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方法,对该项指标以及病人的临床分期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病理分级之间具有的相关性。(2)基于结直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采取了RT-PCR检测与Western blot检测,提出了在癌组织中,Ep CAM的转录水平与翻译水平。第三部分Ep CAM调控CDHR5的表达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是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1)建立起过表达的Ep CAM慢病毒载体的转染SW1116与SW480的结直肠癌细胞株。此外,也要通过向下调的Ep CAM的sh RNA转染LOVO与SW620细胞株。对于转染细胞株的蛋白与Ep CAMm RNA表达水平,可以利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式进行检验。(2)探究了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等受到Ep CAM的影响情况。(3)分析了Ep CAM对结直肠癌细胞分子机制的调控作用。(4)对β-catenin进行抑制操作,研究CDHR5受到EPCAM的影响程度。(5)对CDHR5采取过表达作业,研究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活动是否已经没有受到Ep CAM的影响。(6)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体内Ep CAM低表达可否减缓肿瘤的发生发展。结果第一部分三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间的META分析1.经过文献检索、文献筛查及质量评价共有14篇文献纳入数据分析,整合后的灵敏度为0.79(0.61,0.90),特异度为0.90(0.75,0.97),阳性预测值为8.1(2.9,22.6),阴性预测值为0.23(0.12,0.47),DOR值为35(8,145)。这些结果都证明了使用Ep CAM诊断结直肠癌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进一步对CEA、CA199和Ep CAM指标进行比较,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针对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综合来看,灵敏度最高为CEA和Ep CAM,最低为CA199。特异度最高为Ep CAM和CA199,最低为CEA。通过灵敏度和特异度来看,Ep CAM的诊断结直肠癌效果最好。第二部分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Ep CAM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入组结直肠癌患者中,癌组织Ep CAM阳性表达率高达91.2%,其Ep 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2.Ep CAM表达和病患的性别、年龄及其他特征没有直接关系。在直肠癌的病患中,Ep CAM有着很高的检测率与表达。第三部分Ep CAM调控CDHR5的表达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1.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株Ep CAM蛋白表达水平,发现Ep CAM的表达在肿瘤细胞中明显上调。2.干扰Ep CAM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3.sh RNA下调Ep CAM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性。4.下调Ep CAM表达,可显着减少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我们发现,作为一个被β-catenin负性调控的分子CDHR5,其表达水平上调。5.过表达Ep CAM促进SW480、SW1116的增殖以及CDHR5的下调。6.过表达CDHR5可以逆转由于Ep CAM过表达引起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增加。7.Ep CAM低表达可减缓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病程进展。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若是Ep CAM的表达增长,那么可将其表达水平作为判断病人病情的重要指标。Ep CAM过表达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强其迁移以及侵袭能力,干扰Ep CAM可能通过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发挥调节作用,因此Ep CAM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治疗的一个靶点。本论文揭示了Ep CAM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为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并且为研制有效的药物提供可靠的靶点选择。

唐坤[8](2019)在《18F-FDG PET代谢空间异质性分析在肺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亡之首。肺癌中主要的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其中NSCLC约占80%-85%,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预后。恶性肿瘤内具有显着异质性,其所呈现出的生物学异质性常与其细胞或分子学特性有关,如细胞增殖、坏死、纤维化、血流及血管生成的不同、细胞代谢、缺氧及某些特异性受体的表达等。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是葡萄糖类似物,作为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显像剂其在病灶内摄取的异质性同样与细胞生长方式、血供、缺氧、坏死等因素相关,能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评价及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与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CT不仅可以提供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质地的信息。同时,PET能从分子水平和图像特征方面提供病灶代谢差异性,其在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中应用的价值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临床上一般以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2.5作为诊断肺恶性结节的标准。然而,SUV值不是肺癌特异性诊断指标,其大小受到多因素影响,所以一些良性病灶如结核、隐球菌等肉芽肿性病变的葡萄糖代谢活性较高,其代谢摄取值SUVmax通常大于2.5。若以此为标准,高代谢良性疾病与肺恶性病灶之间的鉴别诊断较困难,假阳性率大大增加。因此,如何降低PET肺疾病诊断中的假阳性率、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已然成为临床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虽然基于良恶性病灶摄取FDG的峰时差异而进行的延迟显像已成为PET图像采集的常规手段,但也具有局限性,其在鉴别肺良恶性病灶中的价值各研究报道不一致。目前已认识到标准的医学影像图像所包含的病灶信息量远多于我们临床的常规应用,只是肉眼分辨能力有限而无法甄别,倘若能从中提取相关特异性的信息则能达到对疾病的真实反映,从而提高诊断效能。18F-FDG PET/C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显示肿瘤间或肿瘤内代谢的差异,包括代谢值高低差异、达峰时间差异及代谢空间分布差异等,即PET/CT显像的异质性分析。其差异性通常与肿瘤表型、肿瘤微环境变化等有关。因此通过对PET/CT图像的异质性分析,可以比常规图像更能在分子水平反应肿瘤的真实性,并能获得更多的肿瘤治疗后反应及预后信息,以进一步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内80%、90%肿瘤最大代谢阈值的空间分布具有显着差异性,利用该差异性对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较常规方法显着提高,因此我们推测肺恶性肿瘤内代谢分布具有特异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但是,前期的研究仅仅基于孤立性肺结节的局部代谢分布特征,缺乏对大体肺肿瘤及肿瘤整体的代谢空间分布的分析。故此,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拟对NSCLC的代谢异质性分布进行立体空间的整体定量分析计算,以明确肺良恶性病灶内代谢空间分布的差异,寻求其分布规律,并探索其对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以第一部分研究结果为基础并基于肺良恶性结节生长规律的差异,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拟以简单、易操作的视觉评估分析法对高18F-FDG摄取的肺结节及肿块内的代谢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以揭示肺良恶性病灶内的代谢空间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对高代谢肺结节及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床可行性。本文的第三部分,拟对肺癌患者术前PET/CT显像进行代谢异质性分析并建立代谢异质性参数,分析评价其与肺癌病理参数的相关性,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信息。第一部分:18F-FDG PET代谢空间异质性定量分析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1.通过定量分析探讨肺良性病变与NSCLC内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特点;将NSCLC分为转移和无转移组,进一步分析其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的差异;并探讨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定量分析对NSCLC的诊断价值;2.分别以SUVmax值≥2.5、延迟显像滞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0为参数,分析SUVmax、RI以及PET/CT联合分析对NSCLC的诊断价值;3.分析比较上述四种诊断方法对NSCLC的诊断效能,勾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明确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析对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我们回顾性研究了367例因肺结节或肿块而接受18F-FDG PET/CT显像患者,其中有134例患者进行延迟了显像。病灶的最终良、恶性诊断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和临床随访结果为准。采用软件分别对病灶SUVmax代谢阈值的40%、50%、60%、70%、80%、90%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以同侧肺门角为参照点,测量并计算各代谢阈值ROI边界至同侧肺门角的最大距离。对所得不同代谢阈值的距离值进行直线拟合分析,计算相应直线斜率k值,以k值的绝对值代表病灶的空间异质性,值越大则空间异质性越高,反之亦然。分别计算SUVmax、RI、PET/CT联合诊断及代谢空间异质性诊断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及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利用Mc Nemar test比较各诊断指标的差异性。绘制各诊断指标的ROC曲线并比较各指标AUC的差异性。结果:367例患者中,恶性252例,良性115例。252例恶性病灶中,无转移者123例,有转移者129例。病灶平均大小为28.06±14.84mm;平均SUVmax值为7.69±5.60。367例患者中行延迟显像的共134例,其中良性病灶延迟显像42例,恶性病灶延迟显像92例。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患者年龄大,且病灶大小、代谢值较良性组均显着增加(P均<0.001),但延迟显像两组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恶性病灶中,转移组SUVmax值较无转移组显着增加(P<0.001),但延迟显像两组RI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74)。良、恶性组间SUVmax40%、50%、60%、70%阈值平均代谢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转移与转移组间SUVmax40%、50%、60%、70%、80%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良、恶性病灶不同阈值代谢体积至同侧肺门角的距离(d40%-90%)进行直线拟合。两组斜率k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4002±0.6807、2.2848±1.531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无转移及转移三组斜率k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4002±0.6807、1.8636±0.95169、2.6864±1.8441,说明三组病灶其代谢空间异质性依次增加,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也说明与肺良性病灶比较,肺恶性肿瘤高代谢区更趋向肺门侧分布。以SUVmax值≥2.5为诊断阳性指标,其诊断N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PPV、NPV分别为88.89%、6.96%、63.22%、67.67%、22.22%。以RI>0为诊断阳性指标,其诊断N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PPV、NPV分别为86.96%、19.05%、65.67%、70.18%、40.0%。PET/CT联合诊断N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PPV、NPV分别为93.25%、38.26%、76.02%、76.80%、72.13%。肺良恶性病灶内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具有显着差异,利用该差异对肺良恶性病灶进行鉴别诊断,诊断截断值为1.3553,相应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PPV、NPV分别为72.62%、64.35%、70.03%、81.70%、51.75%。各项诊断指标ROC曲线下AUC分别为:以SUVmax值≥2.5为诊断阳性指标,其AUC为0.474(P=0.693)。以RI>0为诊断阳性指标,其AUC为0.597(P=0.073)。PET/CT联合诊断,其AUC为0.623(P=0.022)。肺良恶性病灶内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参数斜率k诊断的AUC为0.723(P<0.001)。斜率k的诊断AUC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诊断方法,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肺良、恶性病灶间具有显着差异性,即肺恶性病灶8F-FDG高代谢区更趋向肺门侧分布;2.与传统SUVmax、RI诊断指标相比,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对肺良、恶性病灶诊断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能显着提高诊断特异性;第二部分:18F-FDG PET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对高18F-FDG摄取的不确定性肺结节及肿块的诊断价值目的:1.进一步明确肺良、恶性病灶间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的特点及差异性。2.拟通过视觉分析这一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估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对高代谢难定性的肺结节及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26日301例(186名男性和115名女性;平均年龄61.6±11.2岁;年龄范围21-89岁)接受了FDG PET/CT显像的可疑恶性肺结节或肿块的患者。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的视觉评估:由两名具有10年PET/CT诊断经验的核医学医师独立分析,当两位医师的评分不一致时,将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病变的近端区域定义为近同侧肺门附近的区域,远离同侧肺门的区域定义为远端区域。使用5分制评分标准来分析18F-FDG代谢空间分布特征。病灶得分≤2判定为阴性,得分≥3判定为阳性。用ROC曲线评估SUVmax、RI、PET/CT和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对高代谢难定性的肺结节及肿块的诊断效能。分别计算每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PPV和NPV。Mc Nemar检验用于比较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与其他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通过使用Cohen的kappa系数(κ)确定视觉评分的观察者内变异性。结果:在所有的301个肺结节和肿块中,恶性194个(64.5%),良性107个(35.5%)。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27.7±13.2 mm(范围8-63 mm)。恶性病灶中,180例(92.8%)评分≥3,表明恶性病变近端区18F-FDG代谢分布显着高于远端区域。良性病灶中,78例(72.9%)评分≤2,表明良性病变近端区18F-FDG代谢分布明显低于远端区。Cohen的kappa系数在两个观察者的视觉评分之间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635。SUVmax、RI、PET/CT及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诊断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PPV、NPV分别为100%、0%、64.5%、64.5%、0%;95.3%、26.2%、70.8%、71.2%、78.0%;95.9%、61.7%、83.7%、81.9%、83.7%及92.8%、72.9%、85.7%、86.1%、89.2%。诊断灵敏度方面,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与其他传统诊断方法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其特异性(72.9%)却显着高于SUVmax(0%)和RI(26.2%)(P均<0.001)。对不同分析方法绘制诊断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SUVmax、RI、PET/CT和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的AUC分别为0.626、0.670、0.788和0.886。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的AUC显着大于SUVmax、RI和PET/CT(P均<0.05)。结论:1.肺良恶性病灶内1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分布具有差异性,肺恶性病灶高代谢趋向肺门侧分布,而肺良性病灶高代谢远向肺门侧分布。2.8F-FDG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操作简单、易行,并能显着提高肺内难定性的高代谢结节及肿块诊断的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诊断分析方法运用于临床。第三部分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PET肿瘤内代谢异质性与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PET代谢异质性与其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T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3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NSCLC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以原发肿瘤病灶的40%容积阈值为基准,分别计算肿瘤内40-90%容积阈值的比值,并通过相关分析以获得相关系数,即为代谢异质性参数(metabolic heterogeneity factor,MHF),MHF值越高,提示异质性越大。通过相关分析探讨肿瘤代谢异质性参数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分期的相关性。结果:236个肺原发恶性肿瘤中,按病理类型分组:肺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9例、腺癌(adenocarcinoma,AC)133例、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26例、大细胞肺癌(large cell carcinoma,LCC)8例。各病理类型间MH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611,P=0.000),其中SCC的MHF值与其他病理类型比较显着增高(P<0.01)。未分化、低、中、高分化组间MH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932,P=0.000),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MHF值逐渐增加;T1、T2、T3期组间MHF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11.082,P=0.000),且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MHF值增加。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肿瘤代谢异质性参数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0,0.03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MHF与T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均存在统计学关联(P<0.01)。结论NSCLC的18F-FDG PET代谢异质性与病理参数密切相关,可用于从分子水平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信息。

孙卓伦[9](2019)在《肾上腺髓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肾上腺髓质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临床诊断不清或处理不当可产生巨大危险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其本质是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而引起的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节细胞神经瘤被认为是起源于包括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在内的神经嵴细胞的良性肿瘤,累及肾上腺者较为少见。本研究通过分析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提高对两者的认识并为围手术期治疗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施行肾上腺切除术并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外科治疗、病理学及其术后随访等相关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内分泌指标以及各组术前和术后血压,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患者数93例,其中嗜铬细胞瘤患者73例(男性42例,女31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嗜铬细胞瘤占因肾上腺疾病于我院就诊患者(1545例)的4.72%;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占1.29%。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以高血压(51例,69.86%)、头痛/头晕(47例,64.38%)、心悸(24例,32.88%)为主,无任何表现者14例(19.18%);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多无临床表现(10例,50%),有临床表现者多为高血压(5例,25%)和腹部/腰痛不适(4例,20%)。2.7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52例行血浆肾上腺素(Adrenaline,AD)、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D)检测。其中血浆AD及NAD检测的敏感性分别51.92%、82.69%,血浆儿茶酚胺(AD或NAD)总体检测的敏感性为86.54%。38例行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甲氧基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检测,血浆MN及NMN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4.73%、89.47%,血浆MNs(MN或NMS)总体检测的敏感性为97.37%。59例行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其检测的敏感性为62.71%。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中,16例行血浆AD、NAD检测,血浆AD及NAD检测结果高于上限者分别为2例(12.50%)、2例(12.50%),血浆儿茶酚胺(AD或NAD)总体结果高于上限者3例(18.75%)。7例行血浆MN、NMN检测,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尿VMA检测结果高于正常上限者2例(15.38%)。两组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嗜铬细胞瘤患者肾上腺髓质激素显着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3.综合所有术前影像学检查,7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63例(86.30%)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术后病理一致;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16例(80.00%)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术后病理一致。4.术前考虑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均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术前考虑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患者,如果术前检查符合以下三点之一者:1)高血压者;2)能够分泌儿茶酚胺;3)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4cm且不能除外嗜铬细胞瘤,均需按嗜铬细胞瘤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腹腹腔镜入路,术中均未中转开放。5.在73例嗜铬细胞瘤手术标本中,61例患者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免疫组化阳性率依次为:CgA(57例,93.44%)、CD56(57例,93.44%)、Ki-67<1(55例,90.16%)、Syn(53例,86.88%)、S-100(52例,85.25%)、NSE(50例,81.96%)和Vimentin(2例,3.28%)。在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手术标本中,14例患者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免疫组化阳性率依次为S-100(14例,100.00%)、NSE(10例,71.43%)、Vimentin(4例,28.57%)、CgA(4例,28.57%)、Syn(2例,14.29%)、CD56(2例,14.29%)和Ki-67<1(0例,0%)。6.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存在高血压者51例。经过40个月的中位随访期,术前及术后的血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压较术前血压降低。治愈、缓解及无效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1例(60.79%),19例(37.25%),1例(1.96%)。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于术后23个月出现复发;无患者出现转移。肾上腺节细胞瘤患者术前高血压者5例。术前及术后的血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压较术前血压降低。5例高血压患者全部治愈或缓解。随访期间均无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1.肾上腺髓质肿瘤发病率低,临床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2.影像学检查在肾上腺髓质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CT和MRI是首选检查手段。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肾上腺髓质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瘤患者,可结合肾上腺髓质激素检查进行定性诊断。其中血浆MNs是筛查嗜铬细胞瘤敏感性较高的指标。3.肾上腺髓质肿瘤术前准备各有不同。所有嗜铬细胞瘤患者均需进行充分的术前降压扩容。而当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高血压者;(2)能够分泌儿茶酚胺;(3)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4cm且不能除外嗜铬细胞瘤,均需按嗜铬细胞瘤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4.CgA、Syn和NSE在嗜铬细胞瘤高表达;S-100和NSE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高表达。5.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已成为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标准治疗方式,对于经验丰富的手术者来说,肿瘤大小不再是其手术禁忌症。

李萌[10](2019)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SCG2与神经母细胞瘤INSS分期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n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法筛选出神经母细胞瘤与危险度分组参考因素、临床特征等相关的基因。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分期作为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分组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探讨目的基因作为神经母细胞瘤潜在的治疗靶点及预后评估生物学标志的可能性。方法:由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获取神经母细胞瘤基因芯片GSE13136作为实验组,干细胞基因芯片GSE48022中的GSM1165505、GSM1165506、GSM1165507、GSM1165508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数据均为全基因组mRNA表达数据,其中实验组包含30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对照组包含4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R语言软件,经归一化处理后,采用芯片显着性分析(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SAM)方法筛选神经母细胞瘤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阵列表达数据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WGCNA法构建基因模块,建立基因模块与危险度分组参考因素的联系,根据相关系数r值及P值确定目标基因模块进一步分析。通过STRING在线工具对目标基因模块构建蛋白质互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WGCNA网络及PPI网络中均出现的基因为枢纽基因(hub gene),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Gene数据库检索枢纽基因的相关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研究报道,根据检索结果确定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基因为目的基因。然后通过Oncomine数据库验证目的基因与INSS分期的相关性。此外,通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收集肿瘤石蜡包埋病理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共筛选出差异性上调表达基因284个,下调表达基因3887个。利用动态剪切树法共区分出5个基因模块。选取我们感兴趣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目标基因模块:与INSS相关的黄色模块(r=-0.39,P=0.03)。对黄色基因模块进行GO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功能富集在1.网格蛋白募集(SNAP91,HMP19;P=0.006178);2.神经元发育(ATCAY,STMN4;P=0.04667);3.颗粒的分泌(CHGB,SCG2;P=0.039881)基因功能上。利用STRING在线工具构建黄色基因模块的PPI网络筛选出枢纽基因:CHGB和SCG2。与INSS分期相关系数分别为:CHGB(r=0.932),SCG2(r=0.921)。在NCBI的Gene数据库检索两基因,标本种类选择人类,结果显示目前研究发现CHGB主要与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有关[1,2],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没有意义。SCG2可能与前列腺癌、嗜铬细胞瘤等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期相关[3,4]。所以,选取SCG2为目的基因。Oncomine数据库验证显示,SCG2的相对mRNA表达量与神经母细胞瘤INSS分期具有直线关系(R2=0.242649,P=1.67×10-7)。SCG2蛋白在肾上腺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细胞胞质,在肿瘤间质不表达,表达具有特异性。随着神经母细胞瘤INSS分期的升高,SCG2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39,P=0.001)。恶性嗜铬细胞瘤SCG2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较良性嗜铬细胞瘤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0,P=0.020)。良性嗜铬细胞瘤与1期神经母细胞瘤相比,SCG2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9,P=0.488)。结论:(1)SCG2表达量与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线性负相关,其上调表达可以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进一步分化。(2)SCG2可以作为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评估和预测预后的生物学标志之一。(3)SCG2可以作为鉴别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生物学标志。

二、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趋向统一的分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趋向统一的分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蛋白磷酸酶抑制分子CIP2A在膀胱癌恶性进展中的功能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IP2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细胞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膀胱癌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shRNA-CIP2A转染对膀胱癌干细胞体外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shRNA-CIP2A对膀胱癌干细胞肿瘤组织体内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膀胱癌的研究进展及其与CIP2A的关系
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2)第一部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单中心25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治疗分析 第二部分:基于TMT技术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蛋白组学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单中心25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治疗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和材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TMT技术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蛋白组学的初步探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在读期间发表英文文章情况
文献综述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肾上皮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条件推理树模型对常见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肾嫌色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影像组学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肾细胞癌的影像组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5)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鉴定与铂化疗药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肾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汉名词缩写对照
附表一
附表二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饮食结构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2 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学机制
    3 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
    4 EpCAM基因与结直肠癌
第一部分 三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间的META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检索策略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过程
        5 提取数据及文献质量评价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质量评价
        2 EpCAM指标META结果
        2.1 异质性检验
        2.2 发表偏倚检测
        2.3 合并ROC曲线
        2.4 诊断比值比
        2.5 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
        3 不同检测指标结果的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
        3.1 灵敏度分析
        3.2 特异度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EpCAM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组织样本
        2 实验主要试剂
        3 实验主要使用仪器
        4 研究方法
        4.1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4.2 组织RT-PCR测定
        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EpCAM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
        2 EpCAM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3 EpCAM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EpCAM调控CDHR5 的表达并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细胞及载体
        2 感染细胞系
        3 CCK-8细胞检测
        4 细胞凋亡检测
        5 细胞迁移检测
        6 实时定量PCR(RT-PCR)
        6.1 逆转录
        6.2 细胞蛋白质的提取
        7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1 EpCAM RNAi慢病毒载体构建
        7.2 EpCAM RNAi慢病毒包装HEK293T细胞
        7.3 EpCAM RNAi慢病毒滴度检测
        7.4 构建EpCAM RNAi稳定低表达SW620 细胞
        7.5 肿瘤细胞皮下接种
        7.6 观察指标
        7.7 大体解剖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EpCAM过表达载体质粒的构建
        2 EpCAM干扰载体的构建
        3 结直肠癌细胞系中EpCAM呈现高表达
        4 EpCAM-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稳转细胞系
        5 shEpCAM慢病毒载体下调EpCAM的生物学功能检测
        5.1 shRNA下调EpCAM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5.2 shRNA下调EpCAM抑制结直肠癌细胞侵袭性
        6 过表达EpCAM促进SW480、SW1116 的增殖以及CDHR5 的下调
        6.1 过表达EpCAM细胞系的建立
        6.2 过表达EpCAM对 SW480 以及SW1116 细胞系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6.3 CDHR5 介导EpCAM对结肠癌细胞分子生物学功能的调控
        7 EpCAM RNAi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
        7.1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病毒滴度测定
        7.2 shEpCAM稳定低表达SW620 细胞中EpCAM的抑制效率
        7.3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4 各组裸鼠瘤体生长情况及肿瘤体积的比较
        7.5 shEpCAM组裸鼠离体瘤明显小于对照组
    讨论
        1 EpCAM的细胞生物学作用
        2 EpCAM调控CDHR5 的表达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
        3 EpCAM低表达可减缓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病程进展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学靶向治疗及其手术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18F-FDG PET代谢空间异质性分析在肺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18)F-FDG PET代谢空间异质性定量分析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18)F-FDG PET代谢空间异质性视觉分析对高18F-FDG摄取的不确定性肺结节及肿块的诊断价值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PET肿瘤内代谢异质性与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PET/CT~(18)F-FDG 代谢异质性分析在肺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肾上腺髓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表及答辩情况表

(10)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SCG2与神经母细胞瘤INSS分期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趋向统一的分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蛋白磷酸酶抑制分子CIP2A在膀胱癌恶性进展中的功能作用及机制初探[D]. 庞翔.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第一部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单中心25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治疗分析 第二部分:基于TMT技术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蛋白组学的初步探究[D]. 靖长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肾上皮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D]. 鲍远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肾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D]. 吴文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鉴定与铂化疗药效观察[D]. 李思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肾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程洁.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D]. 柴小兵. 郑州大学, 2020(02)
  • [8]18F-FDG PET代谢空间异质性分析在肺癌中的应用研究[D]. 唐坤. 苏州大学, 2019(06)
  • [9]肾上腺髓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研究[D]. 孙卓伦. 山东大学, 2019(09)
  • [10]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SCG2与神经母细胞瘤INSS分期相关性的研究[D]. 李萌.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迈向统一的分期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