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饲养常用计算方法

家禽饲养常用计算方法

一、养禽常用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震东[1](2020)在《南通地区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净化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是可引起禽类多种肿瘤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反转录病毒。根据其囊膜蛋白特征,该病毒可分为A-K共11个亚群。其中A,B,J亚群较为常见,且J亚群目前在国内最为常见。ALV-J感染主要造成鸡造血细胞恶性增生,引起髓细胞瘤、血管瘤及严重的免疫抑制,对国内外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随着国内ALV净化工作的推进,鸡群ALV-J的感染及其发病率显着下降。ALV-K是近年来在国内地方品种鸡中分离鉴定出的新型禽白血病病毒。由于ALV-K病毒复制能力较弱,鸡群中ALV-K感染往往不易被检测出来,正挑战目前ALV通用检测及净化技术。本研究对南通地区送检的疑似ALV感染病料进行检测,分离鉴定到一株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并利用ALV-A/B抗体、ALV-J抗体及ALV抗原(p27)检测试剂盒对南通地区8个规模化地方品系祖代种鸡场开展了 ALV流行病学检测,且对两个品系的种鸡鸡群三个世代进行了禽白血病检测净化跟踪研究。1.南通地区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为了解南通地区ALV感染状态,本研究在对南通地区送检的疑似ALV感染病料进行PCR检测、病毒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商品化的ALV-A/B抗体和ALV-J抗体检测试剂盒以及本实验室研制的ALV抗原检测试剂盒对南通地区8个规模化地方品系祖代鸡鸡场开展了 ALV流行病学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一株ALV-K,命名为NT181121。8个鸡场A/B亚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7.5%(7/8),各鸡场阳性率分别为 4%(2/50)、4%(2/50)、0%(0/50)、4%(2/50)、2%(1/50)、6%(3/50)、12%(6/50)以及 4%(2/50),总体个体阳性率为 4.5%(18/400);J亚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00%(8/8),各鸡场阳性率分别为20%(10/50)、36%(18/50)、14%(7/50)、6%(3/50)、50%(25/50)、6%(3/50)、22%(11/50)以及 26%(13/50),总体个体阳性率为22.5%(90/400);血样ALV抗原阳性检出率为100%(8/8),各鸡场阳性率分别为 14%(7/50)、22%(11/50)、8%(4/50)、24%(12/50)、26%(13/50)、10%(5/50)、24%(12/50)以及 18%(9/50),总体个体阳性率为18.25%(73/400)。以上对南通地区8个规模化鸡场外源性ALV感染现状调查结果显示ALV感染在南通地区已非常普遍。2.两个品系种鸡群禽白血病净化的初步研究针对南通地区ALV感染普遍性问题,在采用ALV净化的金标准方案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本实验室研制的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对南通地区两个地方品系种鸡群(代号分别为3号和6号)进行了三个代次的ALV检测与净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三个代次的ALV检测、净化淘汰,3号和6号品系种鸡群泄殖腔棉拭样品和全血样品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显着下降。3号品系种鸡群ALVp27抗原阳性率由净化前38.4%下降到4.7%,抗凝血的病毒分离由净化前11.2%降为1.46%;6号品系种鸡群ALVp27抗原阳性率由净化前19.8%降为6.3%,抗凝血的病毒分离由净化前6.3%降为0.8%。以上结果表明这两个地方品系种鸡群经过三个代次的净化,取得了初步的净化成效。

刘宗争[2](2019)在《甘草查尔酮A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又称魏氏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水、饲料、粪便)以及健康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属条件致病菌。在健康家禽机体内,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较低,但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所饲养的饲料改变产生应激时,产气荚膜梭菌可大量繁殖,进而导致食物中毒以及坏死性肠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对养禽业造成严重威胁。在该菌的致病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多种毒素,依据其分泌的四种主要毒素,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E共五种血清型,其中,家禽主要感染A型产气荚膜梭菌。近年来,因有关禁饲用抗生素作为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相关规定,坏死性肠炎发病率逐渐增加。据估计,全球范围内坏死性肠炎暴发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超过20亿美元。此外,饲料中大量使用的抗生素会污染土壤及水体等自然环境,导致自然环境中禽用抗生素的大量存在,不但促进了病原菌耐药性的发生发展,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因此,兽医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感染化合物用以预防或控制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尤其是开发抗生素之外的抗感染药物用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病原菌耐药性的发展。本项研究以坏死性肠炎关键病原体A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受试菌株,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筛选得到甘草查尔酮A具有良好的抗产气荚膜梭菌活性,通过肉汤稀释法实验测定了甘草查尔酮A对受试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进一步通过最小杀菌浓度实验研究了甘草查尔酮A对受试菌株的杀菌活性。随后通过生长曲线实验测定了甘草查尔酮A对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ATCC13124生长的影响。之后测定了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ATCC13124在甘草查尔酮A作用下的时间-杀菌曲线。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我们研究了甘草查尔酮A是否能够保护细胞免于产气荚膜梭菌介导的细胞损伤。为了能够大规模获得并应用甘草查尔酮A,本项研究进一步研究了甘草查尔酮A的提取方法。通过醇提法对甘草药材中的甘草查尔酮A进行了提取及精制,并检测了提取物中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在体内实验中,我们通过对肉仔鸡灌服产气荚膜梭菌菌悬液以建立坏死性肠炎模型,通过给予本研究提取的甘草提取物研究了甘草查尔酮A对肉仔鸡坏死性肠炎的保护作用,以肠道病变情况、病理组织学变化等指标对甘草查尔酮A的治疗学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最小抑菌浓度实验及最小杀菌浓度实验中,甘草查尔酮A对受试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4μg/mL,最小杀菌浓度均为8μg/mL。在生长曲线及时间-杀菌曲线实验中,甘草查尔酮A在4μg/mL浓度下可明显抑制受试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在细胞毒性实验中,甘草查尔酮A能够显着降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造成的细胞死亡率。在甘草查尔酮A的提取工艺研究实验中,我们通过醇提及后续精制,成功从甘草药材中提取得到了浓度为11.7%的甘草查尔酮A,初步建立了步骤简易的甘草查尔酮A的提取方法。在体内实验中,通过给予本研究提取的甘草提取物证明了甘草查尔酮A能够有效保护肉仔鸡免于坏死性肠炎造成的肠道损伤,减少小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量,但对肉仔鸡的肝脏、脾脏及法氏囊的器官指数无显着影响。综上,本研究表明甘草查尔酮A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活性,能够缓解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造成的细胞损伤,保护肉仔鸡免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此外,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简易的甘草查尔酮A的醇提方法,为甘草查尔酮A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研究基础。

陈果[3](2019)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危害青年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可直接造成鸡只发病死亡,更重要的是雏鸡的早期感染将引起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导致继发其他疾病及疫苗应答水平降低。因此,该病对养禽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目前,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IBDV根据抗原性和致病性的不同,分为致弱毒株(Attenuated)、经典毒株(Classical)、变异毒株(Variant)和超强毒株(vv IBDV)。由于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和毒株间的重组,导致IBDV的流行出现新的特点,给免疫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对2012-2015年广西IBDV流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阐明广西IBDV的流行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7年分离自中国的IBDV流行株进行时空动态进化分析,以阐明IBDV在中国的时空进化特点。最后,针对IBDV流行的优势基因型毒株进行了新型疫苗的研究。1.2012-2015年广西IB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在2012年9月-2015年12月间从广西疑似IBD发病鸡群中分离鉴定IBDV分离株29株。对IBDV分离株的v VP2基因、VP1b基因进行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29株分离株v VP2、VP1b基因序列间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89.6%(nt)、≥92.4%(aa))。比较v VP2基因序列,29株分离株中有27株分离株与vv IBDV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94.9%(nt)、≥97.5%(aa))高于non-vv IBDV(Variant、classical、attenuated)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94.1%(nt)、≥96.8%(aa))。比较VP1b基因序列,29株分离株与vv IBDV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86.8%-98.2%(nt)、93.7%-99.6%(aa))和non-vv IBDV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89.4%-99.9(nt)、95.3%-100%(aa))没有显着差异。基于v VP2、VP1b基因序列绘制系统进化树,29株分离株可以分为4个基因型:vv-A/Att-B、vv-A/Uniq-B、Classical-A/Uniq-B和Att-A/Uniq-B。其中以vv-A/Uniq-B为优势基因型占75.9%(22/29)。2.中国IBDV流行株时空进化分析本研究通过Gen Bank数据库查询、查阅文献、结合本研究第1部分获得的29株IBDV分离株v VP2基因序列,构建了一个包含1990-2017年国内255株IBDV v VP2基因序列的数据集。运用贝叶斯法对该数据集进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55株IBDV v VP2基因序列被分为3个大的进化分支。Cluster 1包含217株毒株,为vv IBDV株。Cluster 2包含15株毒株,又细分为2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variant株,另一个分支为classical株。Cluster3包含23株毒株,为attenuated株。同时,经分析IBDV v VP2基因的碱基替代速率为7.9001×10-4碱基替代/位点/年。基于IBDV v VP2基因序列数据集绘制的种群动态分布图(Bayesian skyline plots),IBDV种群经历了平缓(1950-1988)、快速增长(1989-1992)、平缓增长(1993-2008)、极速下降(2009-2012)和再平缓(2013-2017)的过程。3.泛素介导的IBDV及IBDV-IBV二联核酸疫苗的研究本研究将泛素基因(Ub)与广西IBDV优势基因型毒株NN1172的VP2、VP1基因以及广西IBV优势基因型毒株GX-YL5的N、S1基因融合获得重组质粒p VAX1-VP2,p VAX1-Ub-linker-VP2,p VAX1-Ub-linker-VP2-VP1和p VAX1-Ub-linker-N-S1-VP2。重组质粒经PCR、双酶切和序列测定进行了鉴定。4个重组质粒经体外转染Vero细胞对其m RNA和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RT-PCR检测表明4个重组质粒瞬时转染Vero细胞均能够正确表达目的基因的m RN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表明4个重组质粒能够正确表达目的蛋白。动物试验表明,4个重组质粒免疫组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B淋巴细胞数量、抗IBDV抗体水平以及p VAX1-Ub-linker-N-S1-VP2免疫组抗IBV抗体水平均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和PBS对照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 VAX1-Ub-linker-VP2免疫组可以抵御IBDV的攻击,p VAX1-Ub-linker-N-S1-VP2免疫组可以同时抵御IBDV和IBV的攻击。4.IBDV B87疫苗株反向遗传学改造及拯救本研究对IBDV B87疫苗株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获得了IBDV全基因组的c DNA克隆。通过多片段融合的方法获得了B87疫苗株基因组A、B节段真核表达质粒,基因组节段的两端分别引入了锤头状核酶结构(Ham Rz)和丁肝病毒核酶结构(Hdv Rz)。随后分别在B87疫苗株基因组A、B节段引入了分子标签Eco R V和Pst I,获得感染性克隆p VAX1-m B87A和p VAX1-m B87B。将重组质粒共转染CEF细胞,经SPF鸡胚传代、RT-PCR、IFA和测序鉴定获得拯救病毒r B87。采用多片段融合的方法,对B87基因组B节段进行了改造,最终获得了5个拯救病毒r B87A-NN1172B、r B87A-NN1172VP1、r B87A-NN1172VP1N、r B87A-NN1172VP1M和r B87A-NN1172VP1C。所有拯救病毒均能使CEF产生CPE、SPF鸡胚死亡。所有拯救病毒感染CEF后,经IFA鉴定均能检测到绿色荧光。体外复制动力学分析表明亲本病毒B87、r B87和r B87A-NN1172VP1C在CEF上的复制曲线相似。r B87A-NN1172VP1在CEF上的平均滴度最高,其次为r B87A-NN1172VP1M。r B87A-NN1172VP1C在CEF上的平均滴度最低。结论:广西IBDV流行株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排的方式进化。广西IBDV流行株优势基因型为vv-A/Uniq-B基因型。IBDV种群动态经历了平缓-快速增长-平缓增长-极速下降-平缓的过程。泛素介导的IBDV核酸疫苗可以有效抵抗IBDV的攻击。泛素介导的IBDV-IBV二联多基因核酸疫苗可以同时抵抗IBDV和IBV的攻击。vv IBDV基因组B节段VP1基因能够增强病毒复制能力。

游人荣[4](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协同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家禽中流行较广的低致病性病原,两种病原均广泛存在于鸡群中,均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这为两种病原发生混合感染协同致病提供可能。关于IBV和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的研究已有报道,但现有研究未能清楚解释IBV与H9N2亚型AIV在感染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协同致病机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两种病毒同时和先后顺序共感染SPF鸡、SPF鸡胚,探索IBV和H9N2亚型AIV不同时间顺序共感染与协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协同致病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参照Gen Bank上公布的已有毒株序列设计IBV-N和H9N2-M基因q PCR引物,并参照文献中的引物对IBV-N和H9N2亚型AIV-M基因进行RT-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 MD19-T载体上,获取标准质粒,通过q PCR方法成功地建立IBV-N和H9N2-M标准曲线,从而建立IBV和H9N2实验毒株绝对定量的检测方法。2.105只SPF鸡,随机分成6组,IBV-H9N2亚型AIV顺序感染组(I-H),H9N2亚型AIV-IBV顺序感染组(H-I),IBV+H9N2亚型AIV同时感染组(I+H),IBV感染组,H9N2亚型AIV感染组(各19只)和对照组(10只),攻毒后进行动物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利用RT-q PCR分别检测IBV和H9N2亚型AIV在各组动物的组织分布情况、排毒情况,对攻毒14 d后动物免疫器官指数和HI抗体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H攻毒组发病率为70%,死亡率为20%,均高于其他各组,I-H组和I+H组鸡排毒水平和脏器病毒载量高于其余组;I-H组和I+H组的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指数在攻毒14 d后显着低于IBV和H9N2亚型AIV单独感染组;I-H组和I+H组血清中H9N2的HI抗体滴度在攻毒14 d后显着低于H-I组;I-H组和I+H组病理损伤更严重;综上所述,先感染IBV,后感染H9N2亚型AIV组中SPF鸡发病最严重。3.对动物试验的组织样品中炎性细胞因子进行q PCR检测,对炎症相关蛋白IL-1β,NLRP3分别进行ELISA和WB检测;结果显示,I-H组MDA5和TLR7的m RNA表达量,I-H组和I+H组的天然免疫相关因子IFNβ、IFNα、IRF7、IL-1β、TNFα、IL-6、IL-8、IL-18、NLRP3和Caspase1的m RNA表达量在气管、肾、肺、法氏囊和胸腺中均显着高于单独感染组,相对高于H-I组;I-H组和I+H组组织中的IL-1β蛋白和NLRP3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单独感染组,相对高于H-I组;表明I-H组的炎性因子表达量更高。4.IBV和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SPF鸡胚试验,分别以101EID50、103 EID50、105 EID50不同剂量、不同的感染顺序(先后和同时)混合感染SPF鸡胚,结果显示,先感染IBV,12 h或24 h后再感染H9N2亚型AIV,IBV滴度要显着高于IBV单独感染组,表明后感染12 h和24 h的H9N2亚型AIV可以促进IBV的复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两种病毒同时和先后顺序共感染SPF鸡和SPF鸡胚,结果表明IBV-H9N2亚型AIV先后顺序感染显着提高了死亡率,发病率,排毒量、脏器带毒量,IBV先感染为H9N2的感染创造条件,后感染H9N2亚型AIV可促进IBV复制,引起了更强烈的炎症因子表达和更严重的组织损伤,导致了更严重的发病。本论文为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病毒共感染协同致病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临床上IBV和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疫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董志华[5](2019)在《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广西养禽业由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基因组十分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国家或地区IBV流行株的基因组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阐明广西IBV分子致病变异机制和致病机理,有效控制该病,促进广西养禽业健康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广西IBV流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致病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并对获取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该四株IBV变异株进行SPF鸡和樱桃谷肉鸭的动物回归试验,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旨在为本地区IB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BV变异株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别对四株样品进行RNA提取、反转录、文库构建、测序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7477 bp、27751 bp、27674 bp和27663 bp;(2)四株IBV基因组结构均符合经典的结构:5’-UTR-Pol-S-3a-3b-E-M-5a-5b-N-UTR-3’。第二,对获得的四株IB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全基因组序列碱基插入和缺失分析、相似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重组分析、S1蛋白裂解位点分析、糖基化位点分析和RNA茎环结构预测。结果显示:(1)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主要在基因组核苷酸2928~3428位、20490~20930位、21330~21550位、24180~24740位和27370~27440位存在明显的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GX-N160421株在高度保守的N基因505~507bp处连续缺失3个碱基(aa:S),为本地区首次发现的N基因连续缺失毒株。(2)GX-NN130048株与GX-YL9、YX1010和DY07株相似度较高,均在95.0%以上;GX-NN160421株与CKCHHB2016和GX-NN09032株相似度较高,均在96.4%以上;GX-QZ170728、GX-QZ171023株和YX10株相似度较高,分别为95.2%和95.3%。(3)GX-NN130048、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主要与YX10和DY07株位于较近的发育分支树上;GX-NN160421株主要与GX-NN09032和CK株位于较近的发育分支树上。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S1基因均属于4/91-type,GX-NN160421和GX-QZ171023株S1基因分别属于New-type和CK/CH/LSC/991-type。(4)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是来源于疫苗株4/91和LX4型野毒株的重组株,GX-NN130048株重组片段断点为1~20444和26981~27477,GX-QZ170728株重组片段断点为1~19046和26821~27674。(5)S1基因型为4/91-type的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的S1蛋白裂解位点为RRSRR,GX-NN160421和GX-QZ171023株S1蛋白裂解位点分别为HRRKR和RRFRR。(6)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 GX-QZ171023株S1基因N-糖基化位点分别为18、10、17和16个,N基因均为1个。(7)以基因组5’端前导序列为模板预测出3个RNA茎环结构,主要与4/91、M41、CQ04-1、SAIBK和SC021202株存在突变位点;以基因组ORF1b融合区为模板预测出2个茎环结构,主要与BJ和California株存在突变位点;其中茎环结构I是主要的核苷酸突变位点。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IBV变异株主要由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基因组5’端前导序列和ORF1b融合区茎环结构可能对于基因重组具有重要作用,IB的防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第三,为进一步了解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致病性,本课题进行了G 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对SPF鸡以及鸭源GX-QZ170728株对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试验。将SPF鸡随机分为4组攻毒组和对照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攻毒组和对照组。7日龄所有攻毒组的动物分别点眼滴鼻1×106 EID50的病毒液,对照组采用等量PBS替代。攻毒后每日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及时剖检死亡鸡,记录发病率和死亡率。采集0、1、7、11、14和21 dpi血清进行IBV特异抗体的检测;采集1、3、5、7、11、14和21 dpi气管、肺脏和肾脏制作组织切片及观察病理学变化,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气管、肾脏和肛拭子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1)攻毒24 h以后,攻毒鸡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体重下降、喘气、气管啰音和饮水量增加等临床症状;剖检鸡出现气管粘液和出血、肾肿大苍白和花斑肾等病变。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无异常变化。(2)四株IBV攻毒鸡发病率为53.33%~100%,死亡率为2.22%~28.89%,GX-QZ171023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鸭源GX-QZ170728株攻毒的樱桃谷肉鸭死亡率为0%。(3)0~21 dpi时攻毒组鸡的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1 dpi时抗体滴度均大于试剂盒阳性判定值;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抗体水平一直较低且无变化。(4)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四株病毒均导致气管黏膜结构混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大量炎细胞浸润,肺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局部肺淤血和肺房受压萎缩。GX-QZ171023组肾小管大量坏死、个别肾小球细胞坏死、萎缩,GX-NN130048组肾脏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余两组攻毒鸡肾脏无异常变化;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病理切片无异常变化。(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1 dpi时4组攻毒组鸡气管、肾脏和肛拭子均可检测到IBV;GX-NN130048组和GX-NN160421组气管病毒载量明显高于肾脏病毒载量;GX-QZ170728组和GX-QZ171023组肾脏病毒载量明显高于气管病毒载量。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均未检测到IBV。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四株IBV变异株对SPF鸡均具有致病性,其中GX-QZ171023株致病性最强;鸭源GX-QZ170728株对SPF鸡具有致病性,对樱桃谷肉鸭不具有致病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IBV仍然不断变异,IBV变异株主要由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四株IBV变异株对SPF鸡均具有致病性,其中GX-QZ171023株致病性最强;鸭源GX-QZ170728分离株对SPF鸡具有致病性,对樱桃谷肉鸭不具有致病性。本课题丰富了 IBV以及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库,为致病性研究提供依据,对广西乃至全国IB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雷小亚[6](2018)在《共表达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VP2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圆环病毒科环病毒属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感染20日龄以内的雏鸡,导致淋巴组织萎缩、再生障碍性贫血且常常伴随其它病毒、细菌或真菌的感染,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该病,疫苗防控早期感染是控制CAV的关键。CAV在鸡胚和MSB1细胞中的病毒滴度都较低,使得CAV灭活疫苗的生产成本很高,难以在养鸡业大量推广应用。使用CAV活疫苗存在垂直和水平传播的风险,不能推广应用。因此,及时进行CA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毒株基因组特点,制备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1、本研究于20162017年,从广东地区采集到56份疑似CAV感染的病料,经研磨反复冻融处理,通过PCR鉴定出12株为CAV。经过测序分析发现12株广东地区CAV分离株都处于Ⅰ分支且与本实验室分离的强度株KF224931进化关系较近。2、VP1蛋白是CAV主要的免疫原蛋白,也是唯一的衣壳蛋白,单独表达VP1蛋白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较弱,只有在VP2蛋白的辅助下才能形成正确的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因此,以鸡痘病毒共表达VP1和VP2两个蛋白可提供较好的免疫保护。本研究将实验室分离的强度株KF224931的VP1和VP2基因克隆到pSY681鸡痘病毒转移载体启动子的下游,获得pSY681-VP1-VP2转移载体。用脂质体2000转染试剂盒将pSY681-VP1-VP2质粒转染已感染鸡痘病毒的细胞,发生同源重组有蓝斑出现,挑取蓝斑扩繁病毒,抽提重组鸡痘病毒DNA,PCR检测VP1和VP2基因已成功插入鸡痘病毒基因组,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试验证明VP1和VP2基因成功在重组病毒中表达。3、本研究将10日龄SPF鸡随机分成4组,分别免疫rFPV-VP1-VP2重组疫苗、鸡传染性贫血弱毒苗、痘病毒疫苗以及空白对照,采集免疫后第7 d、14 d、21 d、28 d的外周血,用IDEXX的CAV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试验鸡的抗体效价变化。试验结果显示,rFPV-VP1-VP2重组疫苗组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但是低于CAV弱毒疫苗组。流式检测免疫后第七天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rFPV-VP1-VP2疫苗组外周血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rFPV-VP1-VP2疫苗组外周血的CD3+、CD4+T淋巴细胞含量显着高于rFPV组且两组之间CD8+T淋巴细胞含量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SPF鸡经过rFPV-VP1-VP2、rFPV疫苗免疫后引起了CD4+、CD8+T淋巴细胞的增加且rFPV-VP1-VP2疫苗免疫组更易引起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

蒋大伟[7](2016)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免疫器官,致使雏鸡免疫失败,造成B淋巴细胞严重受损的高发性、高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IBDV侵袭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并在法氏囊B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对该细胞造成严重杀伤,从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使疫苗免疫失效,给养禽业的疫病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该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广泛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的防治防控对养殖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VP2位于IBDV基因组中的A节段,是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在其高变区含有主要的中和性抗原表位,因此被作为研发预防IBD亚单位疫苗的主要蛋白。目前,科研人员通过不同的表达系统表达VP2蛋白,其中以真核表达系统为主,该系统有很多优势,如表达水平较高,表达产物有翻译后加工修饰,表达产物纯度高利于后期纯化等,但由于真核表达成本高,操作也更繁琐,因此该系统并不利于大量表达VP2蛋白。尽管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表达IBDV VP2蛋白可溶性表达量较低,其主要表达产物是无活性的包涵体,且背景蛋白较多限制了其后期的纯化。但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操作简单,为亚单位疫苗产业化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主要利用大肠杆菌表达VP2蛋白,分别构建9种含有不同可溶性标签的表达载体,探讨不同可溶性标签对VP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及纯化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从技术方法上优化VP2的可溶性表达条件,明显提高了VP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利用亲和层析、分子筛和蔗糖梯度离心纯化VP2蛋白,并用电镜观察VP2蛋白形成的病毒样颗粒(VLPs)。最后,将表达的VP2蛋白及纯化形成的VLPs制备成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免疫保护作用明显高于目前的IBDV商业化疫苗。本研究为研发新型IBD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高效的亚单位候选疫苗。1、为了解决VP2在原核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量较低且难以纯化的技术问题,本试验将9种不同可溶性标签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1b,构建9种可溶性表达载体,并与VP2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融合表达,其中Grifin,MBP,SUMO,Thioredoxin,γ-crystallin,Ars C和Ppi B这7种标签可有效改善与VP2的可溶性表达。将这7种融合蛋白进一步通过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结果显示,融合蛋白γ-crystallin-VP2的回收率最高,融合蛋白MBP-VP2的纯度最高,可达到90%以上的纯度。为了验证融合VP2蛋白和切除标签后的VP2蛋白是否存在活性,利用琼扩试验(AGP)检测这7种纯化后的融合蛋白。融合VP2蛋白和被切除标签的VP2蛋白都均能与IBDV的阳性血清抗体结合发生沉淀反应,表明含有标签的融合蛋白及被切除标签的VP2蛋白均具有活性。此外,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融合蛋白MBP-VP2切除MBP标签后的VP2蛋白可观察到大小为25~50nm的颗粒,暗示切除标签后的VP2蛋白仍具有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的能力。2、为了研究相关方法对VP2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了重组表达菌株大肠杆菌BL21(DE3)p Lys S(p ET28a-VP2),通过优化表达条件,使VP2的可溶性表达有了明显提高,经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表达VP2含量,琼扩效价可达到1:64。利用亲和层析方法、亲和层析结合分子筛纯化及亲和层析结合蔗糖梯度离心纯化,三种方法均能对VP2起到较好的纯化作用,其中镍柱纯化产物的纯度可达90%。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表达的VP2蛋白经纯化后可组装成与天然IBDV构象类似的VLPs。亲和层析纯化后形成的VLPs含量高于亲和层析方法结合蔗糖梯度离心纯化后形成的VLPs含量。动态光散射分析,自组装成的VLPs均一度很高,直径为25nm的颗粒。本试验明显改善了VP2可溶性表达量,初步摸索了VP2形成VLPs的条件,为进一步制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3、为了对上述VP2蛋白及其形成的VLPs进行免疫原性研究,用中等毒力B87株和超强毒力0504株分别制备纯化和未纯化免疫原各6种,按一定比例加油佐剂,共制备了12种不同抗原含量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按生物制品标准进行理化检验和无菌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安全试验表明所制疫苗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用检验合格的疫苗分别免疫SPF鸡群,并设立对照,定期采血测定各组的免疫抗体滴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呈现不同的免疫抗体水平,自制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有效提高鸡群的体液免疫水平。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作用,自制疫苗可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尤其是B87株和0504株纯化组高含量VLPs和B87株未纯化组的中琼扩效价VP2亚单位疫苗其免疫保护率均可达90%,0504株未纯化组的低琼扩效价VP2亚单位疫苗其免疫保护率高达100%,因此,确定这4种IBDV亚单位油乳剂为候选疫苗。总之,筛选的4种候选疫苗其抗体水平和免疫保护率均显着高于目前商业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中等毒力活疫苗,且抗体水平略高于商业化的全病毒灭活苗。本研究确定的候选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对养禽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制备最佳性价比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候选疫苗的免疫期、保存期及其相关免疫程序的制定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伟[8](2015)在《1999年~2013年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和血凝素抗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属低致病性禽流感,是危害商品肉鸡、高产蛋鸡和种鸡的一种重要疫病,也是目前鸡群中流行范围最广、危害较大的疫病之一。自1992年在我国首次发生以来,至今已成为养鸡场的一种常见多发病。本研究通过对H9N2流行株的致病性、血凝抑制试验、鸡胚中和实验、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等评价了山东省H9N2流行株的抗原性变化;从全基因组角度解析了山东省近年来H9N2流行毒的基因重排特点,重点研究了1999年~2013年间H9N2血凝素蛋白(HA)的遗传变异规律。此外,探讨了基因变异对病毒抗原性的影响,研究了二者的变异相关性。1.H9N2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测定在山东发病鸡群中分离鉴定了35株H9N2业型(其中2010年前分离鉴定19株,2010-2013年分离鉴定16株),排除了外源病毒感染,利用终浓度稀释法进行了病毒纯化和生物学毒力测定,其中2010年以后分离的毒株的EID50/0.1ml在107.83~109.20之间,IVPI结果为0~0.17,与本实验室在1999年~2010年分离的毒株H9N2进行了生物学比较,毒力有所增强,应警惕H9N2毒力增强的趋势。2.H9N2病毒全基因组分析对HA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分离鉴定的35株H9N2流行株均属于欧业谱系,其中有BJ94-1ike(1996~2005,3株)、Y280-1ike(1999-2009,4株):S2-1ike(2010-2013,28株),这表明S2-1ike业群为近年来山东地区H9N2主要的流行株。其中对2010年以后的16株流行毒之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5%-100%、96.1%-100%,但与经典疫苗SD-1996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已降至90.0%-92.5%、91.8%~95.0%。蛋白裂解位点分析表明:1994年~2010年的H9N2流行毒株,其蛋白裂解位点基序多为PARSSRGL,而2010年以后的毒株则多数为PSRSSRGL,仍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序列特征,这与生物学毒力检测指标一致。选取CK/SD/S2/05等8个不同年代的流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均属于欧业谱系,相比HA和NA基因,除NS基因较为保守外,其它6个编码蛋白的遗传演化表现为多样性。CK/SD/DY/2009.CK/SD/SIX/2010.CK/SD/YT07/2010、CK/SD/HKY1/2013的PB2和M基因均来源于G1-like,CK/SD/BD/2008的PB2基因来源于F98-1ike,M基因来源于G1-like;而早期的分离毒株及参考株均来源于BJ94-1ike或F98-1ike。2005年之前的毒株属BJ94-like基因型,而2008年以后的毒株PB1、PA、NP基因属于F98-like,NA、NS基因属于BJ94-1ike,M基因属于G1-like,而在PB2.HA基因上出现F98-like.G1-like和BJ94-like.S2-like的变化。这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排现象,产生了多种基因型的H9N2病毒。3.H9N2病毒血凝素抗原性分析综合HA基因分型结果,筛选不同遗传进化分支上的代表性病毒(8株),分别进行HI交叉抑制。结果发现,同源病毒对其本身血凝抑制效价较高,而不同时期的H9N2毒株之问,其HI交叉相对较低。表明我国H9N2流行病毒之间已在抗原性上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统计学分析表明,H9N2亚型AIVHI相关指数与其HA基因氨基酸的同源性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Y=-3.53X+2.4487,R=0.6398。说明H9N2亚型AIV的HI抗原性主要与HA丛因的遗传变异相关。进一步利用鸡胚中和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4.疫苗免疫攻毒评价疫苗攻毒保护试验表明:利用流行株制备的疫苗与经典疫苗相比,其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毒分离率及排毒量均显着降低,SD/96疫苗株对于YZ/00、JN/05这2个不同流行毒株对攻毒的保护率为80%,而对于流行株LC02/13的保护率只有40%;LC02/13灭活疫苗对于这4个流行株攻毒后的保护率为100%,进而证实利用新流行株制备的疫苗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本论文对近年来山东鸡群中H9N2亚型禽流感的遗传演化与抗原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同时进行了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探讨,研究结果为山东省H9N2亚型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林青[9](2014)在《H5N1流感病毒感染孕鼠的机制以及养禽业人员禽流感感染风险调查》文中指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欧亚大陆广泛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且该病毒具有人间大流行的潜力,因此,研究H5N1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机制至关重要。妊娠是某些疾病加重的重要风险因素,由于目前H5N1病毒感染孕妇的病例较少,H5N1病毒对孕妇的致病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孕鼠为模型动物,探究H5N1病毒感染妊娠期哺乳动物的致病性和病毒的垂直传播能力,对解析H5N1病毒感染妊娠妇女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以clade2.3.4分支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孕鼠和非孕鼠,对病毒复制能力、机体先天性免疫反应、脏器病理损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攻毒后第3天病毒在孕鼠肺脏中的复制滴度显着高于非孕鼠,并且孕鼠肺脏中病毒阳性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量较多。在病毒感染早期,孕鼠肺脏中与抗病毒相关的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表达量低于非孕鼠,而感染中后期,孕鼠肺脏中趋化因子MCP-1、MIP-1α和IL-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造成严重的肺脏弥散性肺泡损伤。病毒感染后期孕鼠血氧饱和度显着下降,表现出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整个感染期中,孕鼠雌二醇、孕酮表达水平未见异常。该部分结果表明,H5N1病毒对妊娠期小鼠致病力高于普通雌鼠,病毒在孕鼠肺脏复制能力更强,诱导大量细胞因子表达和炎性细胞浸润,造成组织更严重的病理损伤,因此妊娠是造成H5N1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为揭示H5N1病毒在小鼠体内是否具有垂直传播的能力,将H5N1病毒感染BALB/c孕鼠,在攻毒后第3天病毒即出现肺外感染,第4天胎盘可分离到病毒,第5天胎儿可分离到病毒。感染胎盘组织的病毒主要分布在胎盘迷路滋养层内,尤其是母体与胎儿血管网交汇处的滋养细胞及巨噬细胞,在蜕膜层结缔组织间也有少量病毒分布,并且胎鼠肺泡上皮细胞、肝细胞也可检测到病毒,表明H5N1病毒具有经胎盘垂直传播的能力。病毒感染中后期,胎盘组织细胞因子IFN-γ、 TNF-α和IL-6水平显着升高,胎盘出现局灶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孕鼠出现流产及胎儿坏死等妊娠失败表现。为进一步揭示H5N1病毒发生垂直传播的机制,分别进行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胎盘组织受体分布及胎盘滋养层细胞体外感染研究。结果表明,孕鼠感染H5N1病毒后血液中多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均能被病毒感染,说明血细胞能够作为载体携带病毒到达胎盘组织。小鼠胎盘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滋养细胞和绒毛膜板上皮细胞同时表达a-2,3和a-2,6两种唾液酸受体,并且病毒可以有效感染体外培养的原代小鼠胎盘滋养细胞并复制。该部分实验证明H5N1病毒可以以血细胞作为载体到达胎盘,并感染胎盘细胞,病毒对胎盘细胞的直接感染以及胎盘过强的炎症反应造成胎盘组织细胞坏死,结构完整性破坏,病毒得以突破胎盘屏障发生垂直传播,感染胎儿,进而导致妊娠失败。该研究为解析临床上H5N1病毒感染孕妇进而发生垂直传播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禽类密切接触的养禽业人员被认为是禽流感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评价该人群感染禽流感的风险,对北京地区的养禽业人员进行了禽流感病毒H5、H7和H9抗体血清学监测和问卷调查。所采集305份血清样本中,H5和H7抗体阳性血清均为0份,H9抗体阳性血清为14份,阳性率为4.59%,说明H9亚型禽流感对公共卫生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性。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养禽人员对禽流感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性普遍认识不足。综上所述,通过对H5N1病毒感染孕鼠致病性和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以及养禽业人员禽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和认知行为调查,丰富了H5Nl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与传播机制的理论研究,对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王昊欣[10](2014)在《AC4原料药质量研究及溶液剂处方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C4是一种新型三嗪类抗球虫药,它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药学研究室自主研发的新型抗球虫化合物。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HPLC法测定AC4原料药含量及有关物质;完成AC4原料药中一般杂质检查;建立GC-F1D法测定AC4中残留溶剂含量;完成AC4溶液剂的配方研制,并建立该溶液剂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如下:建立了一种测定AC4原料药纯度及有关物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结果表明:本方法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良好(RSD=0.27%;RSD=0.73%);准确度良好(RSD=0.54%);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 ng和0.3 ng;AC4在20~2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各批次AC4含量为95.39%~99.21%;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百分之一自身对照法测定有关物质,存在含量超过0.1%的单个杂质,且各批次杂质总含量未超过0.5%。本法快速简捷、专属性高、准确度高,适用于AC4原料药及有关物质含量测定。根据AC4合成工艺中使用到的试剂及化学原料,结合《中国兽药典》2010版要求,完成了20130304、2013041 1和20130417批次AC4原料药一般杂质检查。结果表明:干燥失重检查显示本品的水分等挥发性物质含量低于1%;炽灼残渣检查表明本品的炽灼残留量低于0.1%;重金属检查表明本品的重金属含量低于百万分之十;氯化物含量低于0.01%;铁盐含量低于0.002%;20130304批次的AC4铵盐含量低于0.02%,2013041 1和20130417批次的AC4铵盐含量低于0.01%。建立了同步测定AC4中甲醇、乙醇和甲苯残留溶剂的气相色谱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结果表明:甲醇、乙醇和甲苯线性范围分别为31.68~506.8、18.96~758.4、8.64~138.7 μg/mL(R2:0.995 8~0.997 1);检测限分别为 0.634、0.474 和 0.173 μg/kg;定量限分别为2.091、1.564、0.572μg/kg;日内精密度RSD均小于2%,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平均回收率为99.87%~100.39%;检测到乙醇残留,浓度为0.184%~0.223%,低于药典规定限度0.5%。本方法简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及检测限低。采用本方法能够很好的评价AC4合成工艺的残留溶剂水平。以平均标示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了 AC4溶液剂1(A2B2C2)和溶液剂2(A1B2C2)。本文建立了一种HPLC测定AC4溶液剂含量的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结果表明:溶液剂1和溶液剂2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251 nm;AC4在5~2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方法精密度良好,溶液剂配方的RSD均小于2%;溶液剂配方的平均回收率和RSD为98.23%和0.14%;溶液剂1和溶液剂2在稀释1000倍后于24 h内浓度稳定。本法快速简捷、准确度高,适用于AC4溶液剂含量测定。

二、养禽常用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禽常用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南通地区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净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禽白血病概述
1.1 病原学
    1.1.1 ALV的分类
    1.1.2 禽白血病病毒结构
    1.1.3 禽白血病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1.4 禽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
1.2 禽白血病的传播方式与流行情况
1.3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检测
    1.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3.3 免疫荧光技术(IFA)
    1.3.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1.3.5 血清型检测
1.4 禽白血病的预防与控制
    1.4.1 免疫接种
    1.4.2 禽白血病抗性鸡的培育
    1.4.3 禽白血病净化 第2章 南通地区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细胞和检测试剂盒
    2.1.2 样品来源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病鸡样品检测
    2.2.2 规模化鸡场样品的检测
2.3 结果
    2.3.1 主要病变观察
    2.3.2 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结果
    2.3.3 多重PCR鉴定
    2.3.4 env基因PCR扩增
    2.3.5 gp85基因序列分析
    2.3.6 gp37基因序列分析
    2.3.7 禽白血病抗体检测结果
    2.3.8 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两个品系种鸡群禽白血病净化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
    3.1.1 地方种鸡群
    3.1.2 细胞和检测试剂盒
    3.1.3 主要试剂耗材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禽白血病净化方案的制定
    3.2.2 待检样品的采集
    3.2.3 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检测
3.3 结果
    3.3.1 第一代次种鸡群ALV感染情况
    3.3.2 第二代次种鸡群ALV感染情况
    3.3.3 第三代次种鸡群ALV感染情况
    3.3.4 鸡群初步净化效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甘草查尔酮A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进展
        1.1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素研究进展
        1.3 结语
    第二章 肉鸡坏死性肠炎研究进展
        2.1 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情况
        2.2 坏死性肠炎的诊断
        2.3 坏死性肠炎的防治
        2.4 结语
    第三章 甘草查尔酮A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1 甘草查尔酮A的提取工艺研究
        3.2 甘草查尔酮A的药理作用研究
        3.3 结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甘草查尔酮A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甘草查尔酮A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草查尔酮A对坏死性肠炎的治疗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概述
        1.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病原学
        1.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1 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
        1.2.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1.2.3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重建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1.3.1 传统疫苗
        1.3.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3.3 免疫复合物疫苗
        1.3.4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1.3.5 核酸疫苗
        1.3.6 反向遗传重组疫苗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2012-2015年广西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鸡胚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临床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 病毒RNA的提取及RT-PCR鉴定
        2.2.3 病毒分离与鉴定
        2.2.4 vVP2与VP1b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
        2.2.5 vVP2与VP1b基因序列分析
        2.2.6 vVP2与VP1b基因重组分析
        2.2.7 vVP2与VP1b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2.3 结果
        2.3.1 病毒分离与鉴定
        2.3.2 基因序列分析
        2.3.3 系统进化树分析
        2.3.4 vVP2与VP1b基因重组分析
        2.3.5 vVP2、VP1b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株时空进化分析
    3.1 材料
        3.1.1 毒株序列信息来源
        3.1.2 数据处理软件
    3.2 方法
        3.2.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的构建
        3.2.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分析
        3.2.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系统进化和种群动态分析
    3.3 结果
        3.3.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重组分析及饱和度检测
        3.3.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检测
        3.3.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碱基替换速率分析
        3.3.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系统进化分析
        3.3.5 中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种群动态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泛素介导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二联核酸疫苗的研究
    4.1 材料
        4.1.1 毒株、疫苗与单克隆抗体
        4.1.2 鸡胚及试验动物
        4.1.3 细胞、菌株、载体及质粒
        4.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4.1.5 主要生化试剂及标准阳性血清
        4.1.6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
        4.2.2 Ub、Ub-N-S1、VP2和VP1 基因的扩增
        4.2.3 Ub-linker-VP2 基因的扩增
        4.2.4 pVAX1-VP2, pVAX1-Ub-linker-VP2, pVAX1-Ub-linker-VP2-VP1和pVAX1-Ub-linker-N-S1-VP2重组质粒的构建
        4.2.5 重组质粒体外转染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
        4.2.6 重组质粒免疫应答效果的检测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Ub、Ub-N-S1、VP2和VP1 基因扩增结果
        4.3.2 Ub-linker-VP2 基因扩增结果
        4.3.3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3.4 重组质粒体外瞬时转染VP2基因的表达
        4.3.5 重组质粒体外瞬时转染N-S1基因的表达
        4.3.6 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B87疫苗株反向遗传学改造及拯救
    5.1 材料
        5.1.1 质粒、病毒、鸡胚和细胞
        5.1.2 载体和菌株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扩增
        5.2.2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5.2.3 引入分子标签
        5.2.4 B87疫苗株基因组B节段改造
        5.2.5 病毒拯救
        5.2.6 鸡胚感染
        5.2.7 拯救病毒RT-PCR及测序鉴定
        5.2.8 拯救病毒IFA鉴定
        5.2.9 拯救病毒复制动力学分析
    5.3 结果
        5.3.1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克隆
        5.3.2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
        5.3.3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分子标签鉴定
        5.3.4 B87疫苗株基因组B节段改造
        5.3.5 B87疫苗株基因组B节段重组病毒的拯救
        5.3.6 拯救病毒感染SPF鸡胚
        5.3.7 拯救病毒RT-PCR鉴定和序列分析
        5.3.8 拯救病毒IFA鉴定
        5.3.9 拯救病毒复制动力学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协同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1.1.2 IBV混合感染性现状
        1.1.3 禽流感概述
        1.1.4 H9N2亚型AIV与混合感染
        1.1.5 IBV与 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
        2.1.1 1 %鸡红细胞悬液
        2.1.2 病毒、SPF鸡胚和SPF鸡
        2.1.3 试剂
        2.1.4 仪器设备与耗材
        2.1.5 溶剂及配制
        2.1.6 分析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毒的处理
        2.2.2 IBV与 H9N2 亚型AIV的 EID50测定
        2.2.3 试验毒株IBV与 H9N2 亚型AIV病毒含量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 试验毒株IBV-N和 H9N2-M基因标准质粒的扩增
        2.2.5 IBV与 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SPF鸡试验
        2.2.6 IBV与 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鸡排毒量检测
        2.2.7 IBV与 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鸡的脏器病毒载量检测
        2.2.8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和血清抗体试验
        2.2.9 病理组织学观察
        2.2.10 动物组织脏器中炎性因子mRNA的测定
        2.2.11 组织脏器中炎性蛋白NLRP3和IL-1β含量的检测
        2.2.12 IBV和 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SPF鸡胚试验
        2.2.1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IBV与 H9N2 亚型AIV EID50测定结果
    3.2 IBV-N和 H9N2 亚型AIV-M基因质粒构建结果
        3.2.1 IBV-N和 H9N2 亚型AIV-M基因扩增结果
        3.2.2 IBV-N和 H9N2 亚型AIV-M基因的菌液PCR鉴定结果
        3.2.3 构建质粒的扩增提取和序列测定分析
    3.3 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3.3.1 IBV试验毒株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3.3.2 H9N2亚型AIV试验毒株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3.4 IBV协同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SPF鸡实验结果
    3.5 IBV协同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SPF鸡排毒检测结果
        3.5.1 IBV排毒量检测结果
        3.5.2 H9N2亚型AIV排毒量检测结果
    3.6 IBV协同H9N2 亚型AIV混合感染鸡脏器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3.6.1 IBV的脏器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3.6.2 H9N2亚型AIV的脏器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3.7 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3.7.1 免疫器官指数
        3.7.2 H9N2 亚型AIV血清HI抗体检测结果
    3.8 病理观察结果
    3.9 组织脏器中炎性因子mRNA表达检测结果
    3.10 SPF鸡攻毒后靶器管中炎性蛋白检测结果
        3.10.1 WB检测脏器中NLRP3 炎性蛋白结果
        3.10.2 ELISA检测脏器中IL-1β炎性蛋白结果
    3.11 H9N2 亚型AIV促进IBV在鸡胚中的复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5)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概论
        1.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类和形态
        1.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理化和生物特性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1.2.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国外流行情况
        1.2.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国内流行情况
        1.2.4 IBV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1.3.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呼吸器官的致病性
        1.3.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生殖器官的致病性
        1.3.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泌尿器官的致病性
        1.3.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其他组织器官的致病性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
        1.4.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1.4.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与生物学功能
        1.4.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结构蛋白与生物学功能
        1.4.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编码区与生物学功能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
        1.5.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全基因组测定分析的研究进展
        1.5.2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1.5.3 糖基化位点与蛋白裂解位点的理论基础
        1.5.4 基因重组研究与RNA茎环结构研究
        1.5.5 蛋白质立体结构研究与分子遗传变异研究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1 材料
        2.1.1 IBV分离株背景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的选择及合成
        2.2.2 病毒的增殖及纯化
        2.2.3 病毒RNA的抽提及cDNA的合成
        2.2.4 S1、E、M和N结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2.2.5 高通量测序IBV全基因组序列
        2.2.6 一代测序与高通量测序的对比分析
    2.3 结果
        2.3.1 病毒的纯化
        2.3.2 IBV S1、E、M和N结构基因序列
        2.3.3 IBV全基因组序列
        2.3.4 一代测序与高通量测序的对比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3.2 方法
        3.2.1 全基因组序列的碱基插入和缺失分析
        3.2.2 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析
        3.2.3 全基因组序列及结构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3.2.4 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
        3.2.5 S1蛋白裂解位点分析
        3.2.6 糖基化位点分析
        3.2.7 RNA茎环结构预测
    3.3 结果
        3.3.1 全基因组序列的碱基插入和缺失分析结果
        3.3.2 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
        3.3.3 全基因组序列及结构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3.3.4 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结果
        3.3.5 S1蛋白裂解分析结果
        3.3.6 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
        3.3.7 RNA茎环结构预测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致病性试验
    4.1 材料
        4.1.1 试验用SPF鸡胚、SPF鸡及樱桃谷肉鸭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4.2.2 SPF鸡及樱桃谷肉鸭分组与攻毒
        4.2.3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4.2.4 试验动物外周血血清抗体水平的检测
        4.2.5 试验动物组织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4.2.6 试验动物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检测
    4.3 结果
        4.3.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结果
        4.3.2 临床症状与剖检症状
        4.3.3 试验动物外周血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4.3.4 试验动物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4.3.5 试验动物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共表达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VP2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与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鸡传染性贫血病概述和历史
    1.2 病原学
        1.2.1 病毒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
        1.2.2 CA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3 发病机理
        1.3.1 临床症状
        1.3.2 血清学
    1.4 鉴别诊断
        1.4.1 病原学诊断
        1.4.2 血清学诊断
    1.5 防控与免疫
    1.6 痘病毒概述和历史
    1.7 鸡痘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Westernblot相关材料
        2.1.4 病毒与鸡胚
        2.1.5 菌株和质粒
    2.2 CAV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2.1 病毒的分离
        2.2.2 CAV病毒鉴定
        2.2.2.1 引物设计
        2.2.2.2 病毒DNA的提取
        2.2.2.3 PCR扩增
        2.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2.3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2.3.1 引物设计
        2.3.2 全基因组PCR扩增
        2.3.3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3.4 PCR产物与PMD19-T载体的连接
        2.3.5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2.3.6 阳性菌落的筛选与PCR鉴定
        2.3.7 CA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鸡痘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2.4.1 含LacZ标记基因表达盒的构建
        2.4.2 鸡痘病毒转移载体表达盒的构建
    2.5 鸡痘病毒转移载体表达盒功能验证
        2.5.1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作和培养
        2.5.2 无内毒素pSY681-GFP-Lacz-RFP质粒的提取和纯化
    2.6 重组鸡痘病毒rFPV-VP1-VP2的获得和纯化
        2.6.1 鸡痘病毒与pSY681-VP1-Lacz-VP2质粒的同源重组
        2.6.2 重组病毒的筛选和纯化
    2.7 重组鸡痘病毒的PCR鉴定
        2.7.1 引物设计
        2.7.2 阳性重组病毒的鉴定
    2.8 重组鸡痘病毒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鉴定
        2.8.1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2.8.2 WesternBlot检测VP1、VP2基因的表达
        2.8.2.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8.2.2 转印
        2.8.2.3 封闭
        2.8.2.4 抗体孵育
        2.8.2.5 显色
    2.9 重组鸡痘病毒的效价和生长曲线测定
        2.9.1 重组鸡痘病毒的效价
        2.9.2 重组鸡痘病毒生长曲线的测定
    2.10 共表达CAVVP1、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检测
        2.10.1 ELISA检测各试验组抗体效价变化
        2.10.2 流式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阳性CAV的鉴定
    3.2 CAV全基因组序列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3.2.1 CAV全基因组序列的PCR扩增
        3.2.2 CA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2.3 CAVVP1基因序列分析
        3.2.4 CAV不同编码区氨基酸序列比对
    3.3 鸡痘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3.3.1 重组质粒PUC51-VP1-LacZ-VP2、PUC52-GFP-LacZ-RFP的酶切鉴定
        3.3.2 重组质粒pSY681-VP1-LacZ-VP2和pSY681-GFP-LacZ-RFP的酶切鉴定
    3.4 鸡痘病毒转移载体表达盒功能验证
    3.5 重组鸡痘病毒rFPV-VP1-VP2的获得和纯化
    3.6 重组鸡痘病毒的PCR鉴定
    3.7 重组鸡痘病毒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鉴定
        3.7.1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3.7.2 WesternBlot检测VP1、VP2目的基因的表达
    3.8 重组鸡痘病毒的效价和生长曲线测定
        3.8.1 重组鸡痘病毒的效价
        3.8.2 重组鸡痘病毒生长曲线的测定
    3.9 共表达CAVVP1、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检测
        3.9.1 ELISA检测各试验组抗体效价变化
        3.9.2 流式检测外周血CD_3~+、CD_4~+、CD_8~+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4.1 广东地区CAV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4.2 共表达CAVVP1、VP2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4.3 共表达CAVVP1、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检测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7)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3 IBDV的基因组
    1.4 IBDV的编码蛋白
    1.5 IBDV的毒力及致病性研究
    1.6 IBDV VP2蛋白的B细胞表位研究进展
    1.7 IBD的诊断
    1.8 IBD疫苗的研究进展
    1.9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9种标签对IBDV VP2蛋白可溶性表达及纯化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引言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IBDV VP2 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
    引言
    4.1 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8)1999年~2013年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和血凝素抗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 1.2
    AIV致病的分子机制 1.3
    AIV的流行病学 1.4
    禽流感防控的公共卫生意义 1.5
    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演化 摘要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演化分析 摘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 摘要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H9N2亚型禽流感常规灭活疫苗对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 摘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H5N1流感病毒感染孕鼠的机制以及养禽业人员禽流感感染风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词表
主要仪器设备
第一章 综述
    1.1 流感病毒的概述
        1.1.1 流感病毒的病原学
        1.1.2 禽流感病毒公共卫生学意义
        1.1.3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
    1.2 妊娠及妊娠相关激素对免疫应答和疾病发病机理的影响
        1.2.1 妊娠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1.2.2 妊娠相关激素对免疫的调节功能
        1.2.3 妊娠与流感病毒感染
    1.3 流感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
        1.3.1 胎盘结构与功能
        1.3.2 病原与胎盘
        1.3.3 流感病毒垂直传播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H5N1病毒对孕鼠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
    摘要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病毒
        2.2.2 实验动物
        2.2.3 材料和试剂
        2.2.4 溶液配制
    2.3 方法
        2.3.1 配鼠方法
        2.3.2 病毒繁殖与定量
        2.3.3 临床症状观察
        2.3.4 脏器病毒检测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2.3.5 动脉血气测定
        2.3.6 mRNA表达谱分析
        2.3.7 细胞因子的测定
        2.3.8 炎性细胞计数
        2.3.9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2.3.10 雌二醇和孕酮的测定
    2.4 结果
        2.4.1 H5N1病毒对孕鼠和非孕鼠致病性观察
        2.4.2 H5N1病毒在孕鼠和非孕鼠脏器复制水平
        2.4.3 H5N1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研究
        2.4.4 脏器病理变化
        2.4.5 动脉血气分析
        2.4.6 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
        2.4.7 妊娠相关激素水平测定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H5N1病毒对胎盘和胎儿的感染及机制研究
    摘要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病毒
        3.2.2 实验动物
        3.2.3 试剂和材料
    3.3 方法
        3.3.1 妊娠结果观察
        3.3.2 脏器病毒检测、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胎盘细胞因子测定
        3.3.3 血细胞分离
        3.3.4 流感病毒RNA检测
        3.3.5 流感病毒NP蛋白免疫荧光检测
        3.3.6 凝集素受体荧光染色
        3.3.7 病毒TCID_(50)的测定
        3.3.8 病毒对滋养细胞的体外感染实验
    3.4 结果
        3.4.1 H5N1病毒感染孕鼠对妊娠的影响
        3.4.2 H5N1病毒对胎盘及胎儿的感染
        3.4.3 胎盘组织细胞因子水平
        3.4.4 胎盘和胎儿病理变化
        3.4.5 小鼠胎盘组织受体分布
        3.4.6 病毒在小鼠胎盘滋养细胞上的复制力测定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地区养禽业人员禽流感风险调查
    摘要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调查对象
        4.2.2 病毒、血清和细胞
        4.2.3 材料与试剂
    4.3 方法
        4.3.1 H5、H9微量中和抗体检测
        4.3.2 H7血凝抑制抗体检测
        4.3.3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4.4.2 禽流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AC4原料药质量研究及溶液剂处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球虫药研究进展
        1.2.1 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
        1.2.2 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
        1.2.3 中草药
        1.2.4 中西药结合
    1.3 药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3.1 球虫耐药性
        1.3.2 兽药残留
        1.3.3 新药开发难度大
    1.4 解决方法及对策
        1.4.1 合理用药
        1.4.2 开发抗球虫中草药
        1.4.3 疫苗免疫
        1.4.4 新药开发
    1.5 本文立题依据
第二章 HPLC法测定AC4原料药含量及有关物质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仪器
        2.2.2 药品与试剂
        2.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方法
        2.3.1 波长扫描
        2.3.2 色谱条件
        2.3.3 专属性
        2.3.4 稳定性考察
        2.3.5 精密度
        2.3.6 线性及范围
        2.3.7 检测限与定量限
        2.3.8 准确度
        2.3.9 耐用性
        2.3.10 含量测定
        2.3.11 有关物质测定
    2.4 结果
        2.4.1 波长扫描结果
        2.4.2 系统适应性
        2.4.3 专属性考察
        2.4.4 稳定性考察
        2.4.5 精密度考察
        2.4.6 线性和范围
        2.4.7 检测限与定量限
        2.4.8 准确度考察
        2.4.9 耐用性考察
        2.4.10 含量测定结果
        2.4.11 有关物质测定结果
    2.5 讨论
        2.5.1 紫外光谱扫描
        2.5.2 色谱条件筛选
        2.5.3 HPLC专属性
        2.5.4 有关物质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C4原料药中一般杂质检查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仪器
        3.2.2 药品与试剂
        3.2.3 标准液制备
    3.3 方法
        3.3.1 氯化物
        3.3.2 铁盐
        3.3.3 干燥失重
        3.3.4 铵盐
        3.3.5 炽灼残渣
        3.3.6 重金属
    3.4 结果
        3.4.1 氯化物
        3.4.2 铁盐
        3.4.3 干燥失重
        3.4.4 铵盐
        3.4.5 炽灼残渣
        3.4.6 重金属
    3.5 讨论
        3.5.1 氯化物
        3.5.2 重金属
        3.5.3 铵盐
        3.5.4 干燥失重
        3.5.5 炽灼残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C-FID法测定AC4中残留溶剂含量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
        4.2.2 药品与试剂
        4.2.3 溶液配制
    4.3 方法
        4.3.1 色谱条件
        4.3.2 测定方法
        4.3.3 系统适用性
        4.3.4 精密度
        4.3.5 线性及范围
        4.3.6 检测限及定量限
        4.3.7 回收率
        4.3.8 残留溶剂检查
    4.4 结果
        4.4.1 系统适应性
        4.4.2 精密度
        4.4.3 线性和范围
        4.4.4 检测限及定量限
        4.4.5 回收率
        4.4.6 残留溶剂检查
    4.5 讨论
        4.5.1 相关指导原则
        4.5.2 色谱条件的选择
        4.5.3 AC4残留溶剂测定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C4溶液剂处方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仪器
        5.2.2 药品与试剂
        5.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5.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5.3 方法
        5.3.1 处方正交筛选
        5.3.2 波长扫描
        5.3.3 色谱条件
        5.3.4 专属性
        5.3.5 精密度
        5.3.6 线性及范围
        5.3.7 回收率
        5.3.8 耐用性
        5.3.9 配方稳定性考察
    5.4 结果
        5.4.1 处方正交筛选
        5.4.2 波长扫描结果
        5.4.3 系统适应性
        5.4.4 专属性考察
        5.4.5 精密度考察
        5.4.6 线性和范围
        5.4.7 回收率考察
        5.4.8 耐用性考察
        5.4.9 配方稳定性考察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养禽常用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通地区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净化的初步研究[D]. 赵震东. 扬州大学, 2020
  • [2]甘草查尔酮A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及应用[D]. 刘宗争. 吉林大学, 2019(02)
  • [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D]. 陈果. 广西大学, 2019(02)
  •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协同致病性研究[D]. 游人荣.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5]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D]. 董志华. 广西大学, 2019(01)
  • [6]共表达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VP2基因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 雷小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D]. 蒋大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8]1999年~2013年山东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和血凝素抗原性研究[D]. 张伟.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H5N1流感病毒感染孕鼠的机制以及养禽业人员禽流感感染风险调查[D]. 刘林青.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10]AC4原料药质量研究及溶液剂处方筛选[D]. 王昊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5)

标签:;  ;  ;  ;  ;  

家禽饲养常用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