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燕,陈英,陈雷[1](2021)在《CEA、CA153、CA12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53(CA1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日照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43例乳腺导管癌患者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水平,与136例乳腺良性病变对照,分析CEA、CA153、CA125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免疫组化Ultra SensitiveTMS-P法检测乳腺切除组织ER、PR、Her-2/neu、VEGF和Ki-67。结果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及血清中CEA、CA153、CA125的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水平高于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观察组不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HER-2/neu表达、VEGF和Ki-67指数中患者乳头溢液中CEA、CA153、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BMI、ER&PR、患病年龄、肿瘤大小中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检测增加了一种潜在的检查途径,和血清中CEA、CA153、CA125肿瘤标志物常规动态检测有助于乳腺癌判断预后,指导监测肿瘤复发转移。
闫宁[2](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伴病理性乳头溢液导管内恶性病变临床特征分析与预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伴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患者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临床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数据挖掘技术构建预测模型了解PN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导管内病变结果进行预测,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00例PND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石蜡病理将病变乳房分为导管内良性病变组及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组,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及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探讨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临床危险因素。将PND患者所有病变乳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纳入Python机器学习库Py Caret模块,通过14种机器学习模型比较,最终选择AUC值最高的随机森林分类器(Random Forest Classifier,RF)构建预测模型。对RF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并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最后通过ROC曲线和AUC值、混淆矩阵及特征重要性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及临床分析。结果:共收集300例PND患者,包含355侧病变乳房,其中导管内良性病变乳房259侧(72.96%),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乳房96侧(27.04%)。卡方分析发现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绝经状态、溢液性质、是否伴溢液性质改变及乳管镜下肿物表面情况、超声下肿物的大小、形状、边界,超声及钼靶BI-RADS分级、钼靶恶性钙化征象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49岁(OR=6.836,p=0.024)、≥50岁(OR=8.473,p=0.032)、血性溢液(OR=4.253,p=0.001)、肿物大小>1cm(OR=4.246,p=0.024)是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机器学习结果显示随机森林(RF)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ROC曲线示,RF模型对良恶性分类的AUC值均达到0.88;混淆矩阵示RF模型预测准确率=85.2%,精确度=91.7%,灵敏度即召回率=61.1%,特异度=97.2%,F1值=73.3%;特征重要性分布提示乳腺X线摄影伴恶性钙化征象、乳管镜下肿物散在分布、乳腺X线摄影BI-RADS分级≥4类等因素在RF模型预测伴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结果的过程中,对良恶性结果正确分类均显示出明显的重要性。结论:对于年龄≥35岁、血性溢液及超声提示病变大小>1cm的PND患者,应警惕早期导管内恶性病变的可能;随机森林模型对预测PND患者导管内病变性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辅助临床医师鉴别早期导管内恶性病变。
高维阳[3](2021)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乳腺疾病患者乳头溢液的出现具有指标性意义,可因乳腺的良性疾病,也可是乳腺导管发生了癌变而表现出最早的临床症状。为了解决目前临床上没有对以乳头溢液为主诉的就诊患者针对性的检测手段来进行评估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提高检测的特异性,以减少对患者非必要进行的乳腺切除手术。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新型靶向拉曼探针技术应用于临床就诊患者,体外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将检测方法的创伤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提高新型无创性诊断技术的准确率,辅助医生区分出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及时发现患者早期乳腺癌。方法:本文应用了一种简单的新型光谱分析技术,即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来检测乳头溢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化学和生物免疫学的方法,合成了拉曼纳米探针组件,经过靶向特异性抗体的表面功能化纳米探针组件,靶向识别肿瘤标志物CEA。利用胶体银纳米微球(Ag NPs)的等离子拉曼增强效应,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1(Ab1),同时连接拉曼信号分子4-氨基联苯(4-ABP)使其信号峰增强,制成了银纳米拉曼探针(Ag NPs-Ab1/4ABP)。利用磁纳米微球(MNs)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2(Ab2)制成磁纳米捕获探针(MNs-Ab2)。因蛋白和靶向抗体间的特异性识别互作反应,形成了“三明治夹心”,可特异性的识别出乳头溢液中的CEA,并且识别反应是发生在混合的均相溶液中,使结合更加准确灵敏,特异性较高。结果:我们应用设计的靶向拉曼探针成功地检测了临床上10例患者乳头溢液中的CEA的含量,结果显示制备的拉曼探针在浓度0 ng/m L至20 ng/m L有良好的线性识别效果,填补了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乳头溢液患者的检测技术空白。另外,应用市售ELISA试剂盒检测了收集的13例就诊患者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我们发现乳头溢液中CEA水平的高低与乳腺病变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本论文设计的方法检测的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进行了对比,证明我们的检测方法具有优越的可替代性。结论:我们首次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来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此技术方法具有特异性高、用量少、引入的人为误差少、灵敏度强、可接受程度高、检测结果可视化、易于规模化检测等优点。临床上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对于发现患者乳房早期潜在的病灶尚小的乳腺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临床上其他分泌型疾病的早期检测提供了参考思路。
Arzoo Shabbir,王亚文,刘灿,马榕[4](2021)在《乳头溢液中miRNA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对于不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溢液患者,临床上诊断比较棘手。通过对乳头溢液中成分的检测分析来鉴别良恶性乳头溢液,是临床工作的需求。乳头溢液中糖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展现出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micro RNA在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其有成为肿瘤标志物的潜力。最近的研究表明,乳头溢液中mi RNA有望成为新的潜在肿瘤标记物。
王洪雨[5](2021)在《纤维乳管镜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特征分析(附3503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病理性乳头溢液(PN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乳头溢液患者早期明确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本中心2005年11月~2020年11月经纤维乳管内视镜(FDS)检查的PND患者共3503例,将患者发病年龄、病程、溢液量、性质(血性、黄色浆液性、无色或白色)、溢液乳孔(单孔或多孔)、患乳部位(单侧或双侧)等特征与镜下诊断(占位性或非占位性病变)进行综合性分析,重点论述经FDS诊断的导管内占位性病变和非占位性病变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结合病理诊断及超声、钼靶检查,探索不同病因导致的乳头溢液的不同特征,分析乳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因素。结果:3503例PND患者,年龄分布14~84岁,平均年龄43.6岁,中位年龄43.6岁。超过半数(61.36%)患者年龄在31~50岁。溢液时间1天~30年。患者多为单侧(84.37%)、单孔(73.74%)溢液,量少(69.97%),黄色浆液性溢液最多(38.30%),其次是血性溢液(37.90%)。FDS诊断结果显示,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有1661例(47.42%),非占位性病变有1842例(52.58%)。大于40岁的乳头溢液患者是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主要人群,其特点是:以单侧单孔溢液为主,量较多,多见血性,且与病程长短无相关性。3503例患者中,经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的有929例,其中,乳头状瘤687例(73.95%),导管扩张及导管炎136例(14.64%),乳腺恶性肿瘤66例(7.10%,浸润癌25例,原位癌39例,粘液癌2例),重度异型增生24例(2.58%),乳腺腺病11例(1.18%),乳腺纤维腺瘤5例(0.54%)。66例乳腺癌中53例(80.30%)溢液呈血性,24例重度异型增生中16例(66.67%)呈血性,687例乳头状瘤中316例(46.00%)呈血性,298例(43.38%)呈淡黄色浆液性,136例导管扩张及导管炎中61例(44.85%)呈血性,49例(36.03%)淡黄色浆液性。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溢液时间、溢液侧、溢液性质、溢液量、钼靶检查结果、超声检查结果与乳腺癌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乳头溢液为症状的乳腺癌中,血性溢液及钼靶回报BI-RADS 4B及以上是两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66例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2.4(25-84),血性溢液54例(81.82%),超声检查准确率22.58%,钼靶检查准确率55.81%,冰冻病理检查准确率72.13%。术后病理原位癌39例,浸润癌25例,粘液癌2例。肿瘤中位最长径0.3cm,长径≤1cm的有50例,长径≤2cm的有60例。ER阳性56例,PR阳性52例,ki-67低增殖(<14%+)39例。39例行淋巴结活检共检出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管腔A型乳腺癌45例(68.18%)。病理分期显示39例0期(59.09%),18例IA期(27.27%)。结论:PND好发于31~50岁,多为单侧、单孔、黄色浆液性溢液。对判断有无乳管内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因素包括年龄、溢液量、溢液性质、溢液乳孔、患乳部位,与病程无关。乳头状瘤的溢液性质大多呈血性或淡黄色浆液性,而乳腺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绝大多数呈血性。血性溢液及钼靶回报BI-RADS 4B及以上,是乳头溢液为症状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以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为主,肿瘤病灶小,淋巴结多为阴性,分期早,ER、PR表达阳性率高,病理分子分型以管腔A型居多。
宋才铜[6](2021)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国家确诊病例逐年增加。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乳腺癌在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处于较高位。而在我国乳腺癌是十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死亡率逐年增高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群体中相对于高发病率,而死亡率较低,提高治愈率并且降低死亡率,并且减少晚期诊断率,是近年来诊疗的主要目标。虽然目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药物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可以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仍较大,这就使早诊断成为乳腺癌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到目前为止,乳腺癌的具体病因不明确,多数专家认为与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延迟、初次生育年龄大、不孕或孕次少、较少的母乳喂养甚至不哺乳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乳腺癌的早期多数无明显症状,且多数乳腺影像学的检查存在局限性,导致部分乳腺癌病人不能早期发现。因此,目前许多研究都在致力于寻找早发现早诊断的准确高效检测方法,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患者血液检测中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虽不是肿瘤标志物,但因其在恶性肿瘤中有一定变化,且较容易采集,并经济成本较低,在许多研究中被应用。本研究将对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做对照研究,包括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数值的升高,在年龄,体重,患者的身高,患者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情况,是否有乳头溢液,是否有慢性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等慢性心脏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中的一个或多个)等相关临床资料以及良恶性之间的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数值的升高,在浸润癌和非浸润癌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在ER、PR、Her-2、Ki-67、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方面阳性与阴性之间以及在四种分子分型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目的分别检测患者术前血液ESR、CRP检测水平,对照分析其数值升高与正常,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及在患者年龄,体重,患者的身高,患者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情况,是否有乳头溢液,是否有慢性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等慢性心脏病史、Ⅱ型糖尿病中的一个或多个)等临床资料中的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数值的升高,在浸润癌和非浸润癌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在ER、PR、Her-2、Ki-67、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方面阳性与阴性之间以及在四种分子分型之间的统计学意义。材料与方法用于患者术前ESR、CRP检验的136例乳腺癌患者和11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液标本来源于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某一治疗组。所有血液标本均在患者入院后抽取早晨空腹静脉血,送齐鲁医院检验科检测。所收集患者在住院后,由该组临床医师或规培医师进行详细病史问诊和乳腺专科查体,将所收集临床资料建立病例信息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本研究中所计算P值在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描述与入组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测量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入组中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测量数值升高和正常时,在患者的年龄,体重,患者的身高,患者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情况,是否有乳头溢液,是否有慢性病病史等相关临床资料中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可初步排除上述因素对本研究的干扰。第二部分分别对乳腺癌组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的术前ESR、CRP检测水平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ESR分析显示,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患者ESR检测水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Z=3.672,P=0.000);乳腺癌患者ESR增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53.7%VS.34.5%,P=0.003)。并且ESR检测水平数值的95%的置信区间、5%截尾平均数、中位数、四分位数以及M估计值,乳腺癌组均明显比良性病变组患者高。CRP分析显示,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液标本中CRP检测水平结果无差别(Z=-0.634,P=0.526);患者术前CRP增高的发生率在良恶性组中无差异,P=0.885。但是,CRP检测水平测量数据的95%的置信区间、5%截尾平均数、中位数、最大值及四分位数,乳腺癌组均比良性病变组患者高,乳腺癌组个别病例CRP值达109.3mg/L的超高值。第三部分入组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液标本中ESR、CRP检测水平结果与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组ESR增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7.6%VS.48.5%,P=0.047)。乳腺癌组患者在ER、PR、Her-2、Ki-67等方面阳性与阴性之间,术前ESR增快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在ER、PR、Her-2、Ki-67、是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阳性与阴性之间,术前血清CRP检测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浸润性癌和非浸润性癌患者术前血液标本中ESR、CRP检测水平结果无差别,ESR、CRP检测数值升高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浸润癌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数值升高的发生率,在四种分子分型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EsR=0.313,PCRP=1.000);在四种分子分型中ESR、CRP检测水平结果亦无差别(ZESR=4.749,PESR=0.191;ZCRP=3.490,PCRP=0.322)。入组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分析,比较四种良性病理类型术前ESR、CRP检测数值升高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ESR=0.503,PCRP=0.860)。在四种良性病理类型中患者术前血液标本中ESR、CRP检测水平结果无差别(ZESR=3.868,PESR=0.276;ZCRP=1.535,PCRP=0.674。第四部分入组的246例乳腺疾病患者及其中的136例乳腺癌患者、11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前ESR检测水平与对应的CRP检测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总体=0.251,r恶性=0.301,r良性=0.203,P<0.05)。ESR、CRP 数值均增高组乳腺癌患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70%VS.30%,P=0.015)。在乳腺癌特异性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ESR检测水平ROC曲线下面积大于CRP检测水平ROC曲线下面积,ESR检测在乳腺癌术前检查中比CRP检查更有临床意义。结论1.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相比,术前ESR明显增快;2.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术前ESR明显增快;3.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液CRP检测水平较良性病变有升高的潜在趋势;4.乳腺癌患者术前联合检测ESR、CRP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ESR比CRP更有临床意义。
郭瑞[7](2020)在《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三大主要症状之一,其发生率约为5%-8%[1],临床上常见的乳头溢液种类多样,包括乳汁样、多色粘稠性、脓性、水性、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等,其中80%-90%的乳头溢液为良性病因所导致,主要包括乳导管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增生症等[2]。中医和西医对于乳头溢液的治疗方法区别较大,对于导管内占位性病变,西医目前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的良性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可通过保守治疗而缓解或治愈,这些方法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等。局部治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纤维乳管镜下溢液乳管的药物冲洗或灌注治疗,亦可见中药的局部外用治疗。随着纤维乳管镜的日渐普及,人们对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溢液乳管的局部药物灌注治疗经济、方便、有一定疗效,但其疗效有限,且部分患者运用该疗法后存在一定机率反复。而全身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现在没有较好的办法,中医药对乳头溢液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临床经验,对非占位性良性乳腺病变导致的乳头溢液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科室运用口服中药辨证治疗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上非肿瘤性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治疗效果及治愈率。但其具体疗效如何,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患者治疗后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以及中医症候变化的情况,评价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提供更优化的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01月01日至2020年08月01日于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乳头溢液患者,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考虑20%的脱落率,共收入4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试验组)、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4例。治疗时间为3周,建立前瞻性对照研究数据库,评价对比2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第1、8、15、22天的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中医症候变化。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治疗3周后,试验组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者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乳泣宁汤联合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疗效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2)试验组在治疗第15天起促进乳头溢液量减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两组在促进管壁充血及炎性絮状物减轻方面较各组治疗前对比均有一定疗效,但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在改善纳谷不馨、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焦虑抑郁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皆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1)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2)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安全可靠,目前尚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3)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短期随访无复发,可作为临床可供选择的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有效方案之一。
曾益玮[8](2020)在《山西地区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山西地区女性乳腺癌患者易感中医体质类型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本地区乳腺癌的预防策略,为本地区的乳腺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19年11月,山西省太原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新发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300例与300例同期健康体检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员对纳入研究者当面进行问卷调查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判定,并将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与差异,根据所得数据将中医体质的相关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者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以是否绝经为分层变量,进行了分层分析。最终确定它们与乳腺癌患病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BMI(P=0.016)、婚姻状况(P=0.003)、常食家畜类肉食(P=0.011)、常食水果(P=0.000)、常食大豆制品(P=0.040)、常食煎炸食物(P=0.016)、经常饮酒(P=0.017)、月经初潮年(P<0.001)、是否绝经(P=0.014)、流产次数(P=0.001)、曾患乳腺增生(P=0.027)、曾患乳头溢液(P=0.010)、乳腺癌的家族史(P<0.001)、精神压力(P<0.001)、生存压力(P=0.026)与HAMA分值(P<0.001)的构成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2.与乳腺癌具有相关性的中医体质包括,平和质(P<0.001)、气虚质(P=0.003)、气郁质(P<0.001)、阳虚质(P=0.003)及痰湿质(P=0.005)。其中,平和质(OR=0.061)为本地区女性乳腺癌的保护因素。而偏颇体质中的气郁质(OR=2.902)、气虚质(OR=2.980)、阳虚质(OR=2.410)、痰湿质(OR=2.005)为本地区女性乳腺癌的易感危险体质。3.未绝经组具有相关性的中医体质包括,平和质(P<0.001)、气郁质(P=0.001)、血瘀质(P=0.015)及痰湿质(P=0.010)。其中,平和质(OR=0.061)为本地区未绝经女性乳腺癌的保护因素。而偏颇体质中的气郁质(OR=2.585)、血瘀质(OR=2.638)、痰湿质(OR=2.103)为本地区未绝经女性乳腺癌的易感体质。绝经组具有相关性的中医体质包括,平和质(P<0.001)、气郁质(P=0.002)、阳虚质(P=0.041)。其中,平和质(OR=0.065)为本地区已绝经女性乳腺癌的保护因素。而偏颇体质中的气郁质(OR=5.455)、阳虚质(OR=2.022)为本地区已绝经女性乳腺癌的易感危险体质。4.整体未分层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常食水果(OR=4.7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数值大于21为本地区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因素;而BMI<24(OR=0.25)、不常饮酒(OR=0.46)、月经初潮年龄<14(OR=0.11)、文化程度:初中相对于研究生(OR=0.09)、不常食家畜类肉食(OR=0.44)、不常食煎炸食品(OR=0.13)、不常食甜食(OR=0.19)、不常饮茶(OR=0.39)、不曾患乳腺增生(OR=0.41)、不曾患乳头溢液(OR=0.12)、无乳腺癌家族史(OR=0.11)为本地区乳腺癌的相对保护因素。5.分层分析。未绝经组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流产次数多(OR=0.3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数值高(OR=0.15)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而不常食家畜类肉食(OR=0.03)、不常食煎炸食品(OR=0.02)、不曾患乳腺增生(OR=0.19)、无乳腺癌家族史(OR=0.03)、生存压力在可接受范围内(OR=0.4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数值大于21为乳腺癌的保护因素。绝经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不常食水果(OR=2.95)、不常食大豆制品(OR=3.6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数值大于21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而不常食家畜类肉食(OR=0.45)、不常食煎炸食品(OR=0.18)、不常食甜食(OR=0.14)为乳腺癌的保护因素。结论:1.山西地区女性乳腺癌存在易感体质。其中,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较其它体质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较高;平和质为乳腺癌的保护性体质。2.山西地区女性乳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常食家畜类肉食、常食煎炸食品、常食甜食、饮酒、流产次数多、曾患乳头溢液、乳腺癌家族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数值高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而BMI<24、月经初潮年龄<14、文化程度:初中相对于研究生、常食水果为乳腺癌的保护因素。3.山西地区女性乳腺癌绝经前后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郭海凌[9](2020)在《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病理性非肿瘤性)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优势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病理性非肿瘤性乳头溢液的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乳腺专科门诊就诊符合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病理性非肿瘤性)的120例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乳管冲洗配合内服中药农本方逍遥二至丸治疗,对照A组予内服逍遥二至丸加减,对照B组则予单纯乳管冲洗。通过对比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乳头溢液量(等级评估)、溢液孔乳管镜下表现、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月经情况)积分变化、总有效率来评估疗效。治疗结束后3个月再次复查、评分,评估复发率。所有数据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A组较治疗前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乳头溢液量、溢液孔乳管镜下表现、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月经情况),P均小于0.05;在乳房疼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及月经情况的改善方面,对照B组不能改善患者的上述症状(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A组不仅能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对比P均小于0.05),且疗效相当(P>0.05);在减少乳头溢液量方面,三组均有疗效(P<0.05),且疗效不同,经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在减轻溢液孔镜下表现方面,三组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B组疗效相当(P>0.05),均优于对照A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复发率10.8%;对照A组总有效率86.5%,复发率24.3%;对照B组总有效率80.1%,复发率36.1%。而且在试验实施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受损等情况。结论: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加减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病理性非肿瘤性)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低,治疗方法安全,执行方便,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雷亚丽,王小莉,李艳春,陈志鸿,张超杰,李代强[10](2020)在《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细胞病理检查与诊断以微创或无创、价廉、耗时短、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点,成为疾病筛查或/和诊断的手段之一,在临床各专业领域广泛开展。本文探讨细胞病理检查与诊断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4年12月—2018年9月期间162例行病理性乳头溢液细胞病理诊断标本及其中55例行乳腺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标本。通过与组织病理对照,观察溢液的肉眼特性、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及乳腺肿物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病变的关系。结果:细胞学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肿瘤的准确率为90.9%(20/22),诊断乳腺癌、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炎症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100%(4/4,10/10,4/4)。浆液性溢液49.4%(80/162),血性33.3%(54/162),水样12.3%(20/162),乳汁样4.94%(8/162);55例组织活检病例中血性溢液67.3%(37/55),由导管内乳头状瘤导致者48.6%(18/37),乳腺癌导致27.0%(10/37);90.9%(10/11)乳腺癌溢液表现为血性溢液。溢液伴可触及乳腺结节者19例(19/55),未触及乳腺结节但影像学检查异常者36例(36/55);乳腺癌占溢液伴可触及乳腺结节者的42.1%(8/19);导管内乳头状瘤占溢液伴未触及乳腺结节者的61.1%(22/36),乳腺癌占8.3%(3/36)。结论:结合乳头溢液的肉眼性状、乳腺肿物的体查或(和)影像学检查及溢液细胞病理诊断的较高准确率,溢液细胞病理检查与诊断可以作为病理性乳头溢液临床筛查及诊断的方法。
二、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CEA、CA153、CA12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血清和乳头分泌物的生物标志物测定 |
1.2.2 免疫组织化学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良恶性病变中乳头溢液及血清CEA、CA153、CA125水平比较 |
2.2 乳腺癌观察组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中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基于机器学习的伴病理性乳头溢液导管内恶性病变临床特征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乳腺导管内病变 |
2.1.1 导管内病变与乳腺癌 |
2.1.2 早期乳腺癌识别的意义 |
2.1.3 伴PND的导管内病变的诊断进展 |
2.2 机器学习 |
2.2.1 机器学习概述 |
2.2.2 机器学习的分类 |
2.2.3 机器学习分类算法预测模型的评估指标 |
2.2.4 机器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2.2.5 机器学习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选择 |
3.1.2 资料收集与分组 |
3.1.3 乳管镜、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
3.2 统计学分析 |
3.3 机器学习与预测模型 |
3.3.1 数据预处理及资料分组 |
3.3.2 构建模型-模型比较 |
3.3.3 构建模型-模型评估指标 |
3.3.4 构建模型-模型评估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
4.1.1 术后病理结果 |
4.1.2 PND患者导管内良性及早期恶性相关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
4.1.3 PND患者导管内良性及早期恶性相关病变溢液及乳管镜特点分析 |
4.1.4 PND患者导管内良性及早期恶性相关病变影像学特点分析 |
4.1.5 PND患者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2 机器学习的过程及结果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模型评估 |
第5章 讨论 |
5.1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5.1.1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临床特征讨论 |
5.1.2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溢液与乳管镜特点讨论 |
5.1.3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超声及钼靶表现讨论 |
5.2 机器学习对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
5.2.1 机器学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5.2.2 机器学习模型的选择 |
5.2.3 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评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
1.1.1 SERS的简介 |
1.1.2 SERS的技术优势 |
1.1.3 SERS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
1.1.4 SERS在生物医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
1.2 早期乳腺癌评估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
1.2.1 乳头溢液疾病的临床现状 |
1.2.2 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方式 |
1.2.3 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
1.2.4 肿瘤标志物CEA的简介 |
1.2.5 肿瘤标志物CEA的检测方法 |
1.3 基于SERS技术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
1.3.1 临床上诊断乳头溢液的难点 |
1.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拉曼探针的制备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实验设计 |
2.2.2 水热合成法制备羧基银纳米微球 |
2.2.3 拉曼探针的合成方案 |
2.3 实验结果 |
2.3.1 银纳米微球粒子的合成浓度 |
2.3.2 合成银纳米微球电镜呈像结果 |
2.3.3 拉曼探针的Zeta电位和粒径 |
2.3.4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测拉曼探针的结果 |
2.3.5 拉曼探针的拉曼光谱图 |
2.4 拉曼探针的制备小结 |
第3章 临床样本的采集和检测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合成拉曼探针 |
3.2.2 拉曼探针在模拟血清检测中的研究 |
3.2.3 验证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 |
3.2.4 验证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 |
3.2.5 临床样本乳头溢液的收集 |
3.2.6 建立乳头溢液患者电子信息数据库 |
3.2.7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预实验 |
3.2.8 ELISA检测乳头溢液中CEA浓度 |
3.3 实验结果 |
3.3.1 拉曼探针对模拟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
3.3.2 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
3.3.3 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
3.3.4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预实验结果 |
3.3.5 ELISA检测结果 |
3.4 临床诊断和ELISA检测方法小结 |
第4章 基于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 |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试剂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拉曼探针检测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2 临床样本的准备与检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拉曼探针检测的标准曲线 |
4.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乳头溢液中miRNA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i RNA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
2 乳头溢液肿瘤标志物 |
3 乳头溢液中的mi RNA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 |
(5)纤维乳管镜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特征分析(附350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乳管镜仪器设备 |
2.3 乳管镜检查及手术治疗 |
2.4 乳腺超声检查 |
2.5 钼靶检查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乳头溢液患者基本资料 |
3.2 乳管镜诊断结果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
3.3 乳头溢液的病因 |
3.4 不同性质乳头溢液的病因构成 |
3.5 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因素相关性分析 |
3.6 恶性乳头溢液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乳头溢液为症状的乳腺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
1.概述 |
2.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中医病名的认识 |
3.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
4.现代中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
5.小结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
1.概述 |
2.病因 |
3.诊断 |
4.治疗 |
第三节 药物灌注治疗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
1.单纯药物灌注治疗 |
2.药物灌注联合中药内服 |
3.药物灌注联合理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研究内容 |
结果 |
1.试验完成情况 |
2.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
3.基线比较 |
4.疗效评价 |
小结 |
讨论 |
1.基本信息情况讨论 |
2.临床疗效讨论 |
3.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讨论 |
4.乳泣宁汤的中医辨证讨论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
附录二: 乳管镜下表现典型图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山西地区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附录B 综述乳腺癌防治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C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2.1 乳头溢液病因诊断 |
1.2.2 乳头溢液量的评估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2.4 乳管镜下表现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病例 |
1.7 停药指征 |
1.8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 A 组治疗方法 |
2.3 对照 B 组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
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
3 疗效观察 |
3.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乳头溢液量(等级)比较 |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溢液孔镜下表现积分比较 |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
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膝酸软积分比较 |
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疲乏力积分比较 |
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 |
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 |
3.8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情况比较 |
3.9 疗效指数比较 |
3.10 近期随访情况 |
3.11 统计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
1.1 西医病因病机 |
1.2 乳头溢液的诊断 |
1.3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中医治疗 |
3 本课题立题依据 |
4 乳管冲洗意义与药物分析 |
5 逍遥二至丸组方依据 |
6 逍遥二至丸药物组成及分析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乳头溢液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10)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溢液细胞病理特点及与组织病理结果对照 |
2.2 乳头溢液性状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
2.3 乳腺检查及影像学结果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
3 讨 论 |
四、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CEA、CA153、CA12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J]. 秦燕,陈英,陈雷.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11)
- [2]基于机器学习的伴病理性乳头溢液导管内恶性病变临床特征分析与预测[D]. 闫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3]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D]. 高维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乳头溢液中miRNA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Arzoo Shabbir,王亚文,刘灿,马榕.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1(03)
- [5]纤维乳管镜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特征分析(附3503例报告)[D]. 王洪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前ESR、CRP检测水平的对照研究[D]. 宋才铜. 山东大学, 2021(12)
- [7]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D]. 郭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山西地区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曾益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的临床观察[D]. 郭海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分析[J]. 雷亚丽,王小莉,李艳春,陈志鸿,张超杰,李代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