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拓宽武器装备发展的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坤[1](2021)在《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呈现叠加交织的新态势,恐怖主义危害上升,给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反观国内,恐怖主义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进程的演进,给我国公安机关的反恐维稳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自杀式袭击因具有隐蔽性好、杀伤性大、轰动效应强等优点,成为暴恐分子常用的袭击手段之一。我国铁路交通建设发展迅速,火车站数量不断增加,火车站在交通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其脆弱的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凸显,面临遭受恐怖袭击的潜在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的研究,提高我国公安机关应对此类案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本文依据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the 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以下简称“GTD”)、官方媒体等多种开源渠道获取相关案例和数据,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寻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应对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时存在的诸多难点与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从防范与应急处置的角度对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公安机关处理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为下文进行研究指明方向。第二部分为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探寻案件处置的理论依据,界定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相关概念,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典型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从案件防范与应急处置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案件处置重难点,在前文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提炼,结合实际,指出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应对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防范对策。依据情境预防理论,按照“防控为先,处置前移”的理念,公安机关应从治安管控、情报预警和提高防范意识这几个方面着力。第六部分为应急处置对策,公安机关需要从反恐运行与演练机制、处置装备、处置战法以及民警应急处置能力四个方面着力,从而提高警察警务实战能力,提升公安机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郭统中[2](2021)在《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党的新时代强军目标指引下,面向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特别是在全面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的新形势下,航空武器装备维修的需求不断增大,对航空武器装备维修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来说,航材备件一直是影响装备维修周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决定装备完好率乃至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科学的采购管理来统筹现有资源有效解决航材备件保障难题,已成为基地级维修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对AT公司MA系列维修备件采购管理展开研究。(1)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现状分析。首先,分析了AT公司及航材备件采购概况;其次,通过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发现了目前存在的航材备件影响交付周期、采购计划下达不及时、订货比较困难、紧急采购响应速度慢和备件供应周期不确定等问题;最后,分析得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采购需求预测不准确、计划管理不到位、订货渠道单一、采购流程不高效和供应商管控力度不强。(2)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优化方案设计。首先,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优化思路;其次,通过建立需求预测制度、优化预测模型等优化采购需求预测;第三,通过制定航材备件分类方法及采购策略、统筹年度和临时性计划等优化采购计划管理;第四,通过巩固现有渠道、拓宽新渠道来优化采购订货渠道;第五,通过简化业务流程、优化审批授权和应用信息化手段等优化采购管理流程;最后,通过重新设计业绩评价、制定差异化激励机制、培育新供应商等优化供应商管理。(3)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首先,提出了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岗位定编调整的组织保障;其次,设计了岗位职责、培训要求和激励机制的人员保障;然后,根据采购管理信息化需求提出了技术支持;最后,制定了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的资金保障。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的专题研究,为AT公司在当前产品结构下航材备件的采购提出了系统的优化解决方案,同时也对AT公司更好地履行强军首责、服务军队练兵备战提供了一定参考。
王秀芳[3](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徐立特[4](2020)在《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文中研究说明从开启“新海军”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海军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转变。这一发展历程固然会受到美国优越的自然禀赋、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人才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也离不开海军思想、海军战略、海军建设与海军行动四位一体的相互配合与推动。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海军建设和海军行动检验、强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海军思想与海军战略,体现了美国海军独霸全球的实践路径。第1章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尤其是马汉的海军思想,甫一出世便风靡全球,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心剂。马汉海权思想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从华盛顿、亚当斯与杰斐逊,到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海军建设随着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型而强化升级,海军思想也围绕着美国的军事扩张与海外商业发展战略演进而不断更新。到马汉时代,他成功地整合了海军历史与海上战争经验的特有规律——尽管这些规律有不少是片面的和不充分的,但依旧比较成功地在海权与大国实力增长之间建立起正向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与瓜分世界的进程中,体现了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汉的海权思想在空间-制海权-商业扩张-海外基地之间构建了话语体系,就海权思想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存在着不断自我修补的余地,其影响力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效力。第2章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战略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整个总统任期内,都以将美国海军建设成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大海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伍德罗·威尔逊的海军战略不似罗斯福那样明显和激进,他反复强调的是公海航行自由,为全球性自由贸易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以海洋自由为口号,以商船和护航舰队为手段,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交战双方供应战争物资,提升美国经济实力。同时,受战争双方不断扩张海军的影响,威尔逊政府提出了建立“最强大海军”的目标。作为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将海军战略由攻势制海战略转变为防御制海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岌岌可危的战争威胁面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行中立战略,保存了美国海军实力。罗斯福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采取“控制海洋”战略。参战后,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军事压力面前,出于对国家利益与战场态势的考虑,罗斯福采取了“大西洋优先”战略,把重心放在欧洲,进行跨大西洋航道护航,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灵活太平洋战略,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政策。同时,罗斯福继续坚持海权战略,拒绝了派遣远征军参加大陆作战的主张。这些战略的实施,对调配战争资源、保障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章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在1882-1945年的这段时期内,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海军发展寄予厚望。19世纪80-90年代,新海军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发展的显要标志,美国海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造舰高峰。西奥多·罗斯福是热忱的大海军主义者,他不仅为海军建设提出计划、建议并为之游说国会,还亲自在海军战争学院召开舰船设计会议,就建造新舰的设计方案出谋划策。在海军建设上,威尔逊不仅关注到美国可以从海军扩建计划中获取大量利益,还观察到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列强正掀起不可抑制的海军扩建热潮,于是迅速确立起两洋战略,两洋战略配合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海军战略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海军建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没有阻止任何海军强国的扩军步伐。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是把壮大海军作为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这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工业复兴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顺应海上作战形式的变化,大力推进航空母舰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保障。第4章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以来,美国海军从一支孤立主义海军发展为全球性海军,并确立起在全球海域的支配地位,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美国海军行动展开的。美西战争是美国海军对外扩张的开端,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与殖民权益,激发了美国的扩张野心。此后,即便有时会变换形式,但美国本土之外的对外扩张之路就此开启。美国迟至1917年才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一方,在战争中,检验了美国海军的建设成果,验证了美国海军战略,也推动了美国海军的军事变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汉所倡导的美国海权优势得以尽显,美国彻底冲破了孤立主义的束缚,在大西洋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在大西洋实行反潜战,在太平洋实行潜艇战,并顺应海军军事变革需要,建立快速航母战斗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海军力量的支撑作用。美国的海军行动,实践并超越了马汉的海权理论,推动了海军作战战术的革新,通过对战争的参与,美国海军深刻体会到并践行了以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取代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海军军事变革。这些海军行动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独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第5章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与大国竞争中,海洋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在大国竞争过程中,海军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影响海军建设的诸因素中,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对突出,大国海军的崛起通常离不开这些因素的支撑。自马汉创立现代海权理论以来,海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瞩目的焦点问题,也上升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海权论固然符合其提出时期的时代需求,在西方强国崛起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海权论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的自身局限性及其霸权本质上。
徐国卿[5](2020)在《军事智能化建设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雯[6](2020)在《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新技术在公安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和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安装备的整体规模已经发展到数十个门类、上千种品种。然而,面对同一种公安装备中众多不同型号不同批次的装备,如何加强公安装备采购管理,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公安工作实践和特色做出符合科学性、凸显实战性、采购效能高的决策显得至关重要。对公安工作而言,公安装备采购是公安装备服务于警务实战的基础,不可忽视公安装备自身具有的性能对于制服和惩治犯罪分子的影响,同时装备采购是环环相扣的,在以往简单采买的基础上引入对装备采购全寿命效能和成本的关注,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安装备的价值发挥最大化,也对保障民警切身权益和保证公安采购的清正廉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结合公安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以公安装备采购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安装备效能评价和成本管理两个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实战性、便利性进行量化,摒弃以往凭借主观意愿采购的方法,将装备采购的链条延伸至采买结束后整个装备服役周期内有关效能和成本的所有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安装备价值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到实例分析中,通过对5款背负式催泪驱散器进行指标打分,论证出最具有采购价值的装备,创新性地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指导装备采购工作,去除人为因素,使得装备采购工作更具客观性。更重要的是,本文建立的全寿命装备采购模型对于改变装备定型工作滞后的现状,实现装备性能有效发挥并切实提高民警自身安全保障,实现全寿命周期内各项装备性能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实现装备采购价值最大化的指导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之上指明了优化公安装备采购效能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对于公安装备采购价值的影响因素分为公安装备效能和成本两个方面,其中对公安装备采购价值影响最大因素体现在装备效能中表现为可靠性、实战性;第二,公安装备采购效能对于采购价值的影响起正向调节作用,采购成本在装备采购价值中起到反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前期准备采购人才队伍、多元论证采购方案,中期合理公开采购过程、科学制定采购合同,后期建立采购反馈制度五个方面为公安装备采购优化提出对策建议,预期能够促进与完善我国公安机关装备价值分析制度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安装备采购效能。
王凯[7](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犯罪和灾害事件等突发事件频发,公安机关在应急处突中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担负的任务愈加繁重,所处的环境愈加复杂,这对公安机关应急处突能力和应急警务保障能力提出了考验。传统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中存在着装备管理不规范、科技手段落后、保障效率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公安应急工作需要。为了适应公安工作新形势,警务保障部门必须要主动提高应急警用装备保障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满足超前保障、主动保障、动态保障、精确保障、快速保障、协同保障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新要求。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商业仓储、物流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其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为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物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商业仓储模式,实现了仓储信息的全面采集和物流配送的可视化监管,在提升仓储管理水平、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节约成本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借鉴物联网仓储管理的先进经验,构想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中,提升保障工作信息化水平,为公安机关应急处突工作提供坚实的装备保障。本文从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角度,基于任务技术适配模型理论、技术采纳模型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内涵,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法对应急警用装备保障现存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物联网技术架构和应用架构两个角度对体系进行了构建,设计了由应急储备库智能管理系统、应急警用装备智能调拨系统、物流动态管控系统以及云计算数据分析平台组成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该体系以云计算数据分析平台为依托,通过三个子系统的应用,能够全面提升应急警用装备保障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本文还创新性地运用电脑绘图软件对各子系统软件界面进行了模拟绘制,为未来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最后本文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加大经费保障、注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体系建设的对策。笔者坚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施必将全面提升公安机关应急保障能力。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万莹[9](2020)在《军工企业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国家在政策上持续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对装备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并提出了“预先研究先行”的重要指导原则。预先研究是装备科研的基础,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军工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速开展预研项目研究,以满足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建设要求。目前许多军工企业在进行预研项目管理时,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对预研项目的评价大多采用主观评价,缺乏可量化的项目综合评价方法,且评价工作大多集中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和项目的验收评估。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研项目评价方法,使我国军工企业的预研项目管理难度日益增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预研项目评价机制是必要而紧迫的。为提高军工企业的预研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评价质量,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预研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首先,本文明确了预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并梳理了项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分析出影响各阶段工作的关键因素,从而建立了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层包括10个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层包括25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其次,本文构建了预研项目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将预研项目的定性描述指标量化处理。最后,本文选取了某预研项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建立的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该项目开展评价,根据所得到的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对该项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提高预研项目管理水平的改进措施,为后续其他预研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宋建欣[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提出“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二、拓宽武器装备发展的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宽武器装备发展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依据 |
2.1.1 胜任力模型理论 |
2.1.2 警务保障理论 |
2.1.3 人本原理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自杀式袭击 |
2.2.2 涉恐案件 |
2.2.3 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处置 |
2.3 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处置概述 |
2.3.1 基本内涵 |
2.3.2 基本特点 |
2.3.3 基本原则 |
3 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典型案例分析 |
3.1 “4?30”乌鲁木齐火车站恐怖袭击案 |
3.1.1 案例简介 |
3.1.2 案例分析 |
3.2 “12?29”伏尔加格勒火车站恐怖袭击案 |
3.2.1 案例简介 |
3.2.2 案例分析 |
3.3 “10?10”安卡拉火车站恐怖袭击案 |
3.3.1 案例简介 |
3.3.2 案例分析 |
3.4 “12?31”慕尼黑火车站成功防恐袭击案 |
3.4.1 案例简介 |
3.4.2 案例分析 |
4 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处置难点 |
4.1 涉恐案隐蔽突发,侦查识别难 |
4.2 袭击者机动灵活,防控劝阻难 |
4.3 应急响应要求高,协同配合难 |
4.4 处置装备性能弱,突击防控难 |
4.5 新兴媒介传播快,管控限制难 |
5 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防范对策 |
5.1 加强治安管控 |
5.1.1 加强危险物品管控 |
5.1.2 加强涉恐人员管控 |
5.1.3 优化火车站治安防控力量 |
5.2 实现情报精准预警 |
5.2.1 拓宽情报搜集路径 |
5.2.2 跟进情报分析研判机制 |
5.2.3 加强反恐情报交流与合作 |
5.3 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
5.3.1 开展反恐宣传教育 |
5.3.2 鼓励群众直接参与 |
6 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处置对策 |
6.1 完善反恐运行与演练机制 |
6.1.1 推动情指行一体化建设 |
6.1.2 完善反恐运行演练机制 |
6.2 推进处置装备研发改进 |
6.2.1 加强搜爆与排爆装备建设 |
6.2.2 加强控制与防护装备建设 |
6.3 推动处置战法创新 |
6.3.1 伏击战法 |
6.3.2 突击战法 |
6.3.3 阻击战法 |
6.3.4 封控战法 |
6.4 加强民警反恐处突能力训练 |
6.4.1 最小作战单元处置训练 |
6.4.2 搜爆排爆处置训练 |
6.4.3 警械武器使用训练 |
6.4.4 应急疏散能力训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对火车站派出所民警及车站周边辖区派出所民警的访谈提纲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采购管理理论 |
2.1.1 采购需求管理 |
2.1.2 采购计划管理 |
2.1.3 物资分类管理 |
2.2 流程管理理论 |
2.2.1 流程优化 |
2.2.2 流程绩效 |
2.2.3 流程自动化 |
2.3 供应商管理理论 |
2.3.1 供应商选择 |
2.3.2 供应商评价 |
2.3.3 供应商关系管理 |
2.3.4 供应商风险管理 |
第三章 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
3.1 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概况 |
3.1.1 AT公司简介 |
3.1.2 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的采购 |
3.2 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航材备件影响交付和运营质量 |
3.2.2 航材备件采购计划下达不及时 |
3.2.3 航材备件采购订货上存在困难 |
3.2.4 航材备件紧急采购响应速度慢 |
3.2.5 航材备件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强 |
3.3 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3.1 航材备件采购需求预测不准确 |
3.3.2 航材备件采购计划管理不到位 |
3.3.3 航材备件的订货渠道比较单一 |
3.3.4 航材备件采购管理流程不高效 |
3.3.5 航材备件供应商管控力度不强 |
第四章 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4.1 航材备件采购管理优化的总体思路 |
4.1.1 优化原则 |
4.1.2 优化目标 |
4.1.3 优化方法 |
4.1.4 优化内容 |
4.2 航材备件采购需求预测优化 |
4.2.1 建立采购需求预测管理制度 |
4.2.2 建立航材备件需求预测模型 |
4.2.3 增强需求统计分析的时效性 |
4.3 航材备件采购计划管理优化 |
4.3.1 实行航材备件分类的采购管理 |
4.3.2 重新梳理优化计划员职责分工 |
4.3.3 统筹年度计划和临时计划管理 |
4.4 航材备件采购订货渠道优化 |
4.4.1 充分利用年度航材集中订货会 |
4.4.2 规范与兄弟单位器材求援机制 |
4.4.3 合理利用军方航材库航材调配 |
4.4.4 推进航材备件信息化平台采购 |
4.4.5 组织市场已停产航材备件自制 |
4.5 航材备件采购管理流程优化 |
4.5.1 优化需求提报和审批的流程 |
4.5.2 优化采购分级授权审批机制 |
4.5.3 规定采购管理流程时间要求 |
4.5.4 建立流程执行绩效考核指标 |
4.5.5 推广商网办公APP线上审批 |
4.6 航材备件的供应商管理优化 |
4.6.1 优化供应商业绩评价 |
4.6.2 采取差异化激励机制 |
4.6.3 培育民营企业供应商 |
4.6.4 探索授权维修新模式 |
4.6.5 强化供应商风险管理 |
第五章 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保障 |
5.1.1 组织机构调整 |
5.1.2 部门职责调整 |
5.1.3 岗位定编调整 |
5.2 人员保障 |
5.2.1 完善岗位职责 |
5.2.2 加强人员培训 |
5.2.3 优化激励机制 |
5.3 技术支持 |
5.3.1 持续推进航材备件的编码 |
5.3.2 加速推进采购管理信息化 |
5.3.3 一体推进多系统数据共享 |
5.4 资金保障 |
5.4.1 采购人员培训经费保障 |
5.4.2 信息平台建设经费保障 |
5.4.3 信息系统运维经费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生产与保障部采购管理职责 |
附录B 采购管理人员岗位定编 |
附录C 采购管理人员基本信息 |
附录D 航材备件故检缺件申请流程图 |
附录E MA系列器材线下采购审批流程图 |
附录F MA系列器材线上采购审批流程图 |
附录G 航材备件采购需求预测流程图 |
附录H 航材备件外购转自制首批清单(部分) |
附录I 主管生产与采购副总经理访谈提纲 |
附录J 生产与保障部部门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K 专业厂厂长/生产副厂长访谈提纲 |
附录L 生产与保障部计划员访谈提纲 |
附录M 飞机主修专业厂调度/工人调查问卷 |
附录N 生产与保障部计划员岗位说明书(现行) |
附录O 供方风险识别表 |
致谢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的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状况 |
2.1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
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
4.1 论文结构 |
4.2 创新之处 |
第1章 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 |
1.1 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海军思想 |
1.1.1 乔治·华盛顿与汉密尔顿的大陆海军 |
1.1.2 约翰·亚当斯与本杰明·斯托德特的国防海军 |
1.1.3 杰斐逊的炮艇海军 |
1.1.4 19世纪前期的“海军第一”思想与新技术海军 |
1.1.5 19世纪中期的商业扩张海军 |
1.2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
1.2.1 海权论的提出 |
1.2.2 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
1.2.3 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 |
1.3 后马汉时代的美国海权思想 |
第2章 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
2.1 西奥多·罗斯福前后的海军战略(1865-1913) |
2.1.1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贸易劫掠海军战略 |
2.1.2 西奥多·罗斯福的“第二强大海军”战略 |
2.2 伍德罗·威尔逊时期的海军战略(1913-1921) |
2.2.1 “海洋自由”的主张 |
2.2.2 “最强大海军”的目标 |
2.2.3 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战略 |
2.3 后威尔逊时期海军战略的延续与调整(1921-1933) |
2.4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海军战略(1933-1945) |
2.4.1 “工业复兴”海军与中立战略 |
2.4.2 “大西洋优先”“欧洲第一”战略 |
2.4.3 不宣而战的大西洋战略与防御为主的灵活太平洋战略 |
第3章 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 |
3.1 蒸汽铁甲舰船时代与远洋攻击能力的起步 |
3.1.1 旧海军”的遗产 |
3.1.2 新海军建设的准备阶段 |
3.1.3 “海权”战略与新海军建设 |
3.2 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改革计划 |
3.2.1 建造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
3.2.2 新兴海军舰船技术与新式武器的应用 |
3.2.3 转向太平洋:“大白舰队”的远航与太平洋防御 |
3.2.4 巴拿马运河的地缘优势 |
3.3 塔夫脱时期的海军建设 |
3.4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与最强海军目标 |
3.4.1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 |
3.4.2 战略转移与“橙色”计划的修订 |
3.4.3 海军航空兵与航空母舰建设 |
3.5 紧急战备状态与《两洋海军法案》 |
第4章 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
4.1 美西战争的里程碑意义 |
4.1.1 战争的缘起 |
4.1.2 马尼拉湾海战 |
4.1.3 圣地亚哥海战 |
4.1.4 扩张野心的激发 |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行动 |
4.2.1 潜艇破交战 |
4.2.2 全面护航行动 |
4.2.3 对德反潜战 |
4.2.4 美国海军的胜利:原因及影响 |
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全方位海战 |
4.3.1 太平洋战场 |
4.3.2 大西洋战场 |
4.3.3 马汉海权思想在二战中的实践与超越 |
第5章 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 |
5.1 海洋的属性:地理、贸易与权势 |
5.1.1 地理意义上的海洋 |
5.1.2 海洋性生产方式 |
5.1.3 国家权势延伸与辐射的通道:地缘政治中的海洋 |
5.2 影响海军崛起的因素 |
5.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 |
5.2.2 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 |
5.2.3 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 |
5.3 海权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
5.3.1 马汉海权论的灼见与局限 |
5.3.2 海权的结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
5.4 美国海上霸权兴起的决胜之道:历史与启示 |
5.4.1 传统海权的目标与症结 |
5.4.2 规律与特例:英、美海权崛起的比较 |
5.4.3 美国海权兴起之路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6)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价值工程理论文献综述 |
1.2.2 装备采购文献综述 |
1.2.3 公安装备采购文献综述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装备 |
1.3.2 公安装备 |
1.3.3 公安装备采购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价值工程应用于公安装备采购的合理性分析 |
2.1 价值工程理论 |
2.1.1 价值工程理论的内涵 |
2.1.2 价值工程理论国内外发展概况 |
2.2 本研究应用价值工程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
3 公安装备采购现状分析 |
3.1 公安装备采购实践 |
3.2 公安装备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采购成本高 |
3.2.2 采购效能低 |
3.2.3 采购滞后性 |
3.2.4 贪腐遏制难 |
3.2.5 人员不适配 |
3.3 公安装备采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3.3.2 理论研究滞后 |
3.3.3 采购信息不对称 |
3.3.4 采购计划不前瞻 |
3.3.5 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
3.3.6 采购监督机制不健全 |
4 构建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4.1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 |
4.1.1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方法 |
4.1.2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现状 |
4.1.3 公安装备效能指标体系 |
4.1.4 公安装备效能计算模型 |
4.2 公安装备成本评价 |
4.2.1 公安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
4.2.2 公安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体系 |
4.2.3 公安装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 |
4.3 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4.3.1 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计算模型 |
4.3.2 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装备效能与成本的关系 |
5 以催泪驱散器采购为例的公安装备采购价值的实例分析 |
5.1 催泪驱散器效能评价 |
5.1.1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基本性能 |
5.1.2 构建模糊一致矩阵 |
5.1.3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效能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4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效能系数的确定 |
5.2 催泪驱散器成本估算 |
5.3 催泪驱散器价值计算 |
5.3.1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价值计算结果 |
5.3.2 计算结果的分析 |
6 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优化公安装备采购的策略 |
6.1 建设正规化采购队伍 |
6.1.1 树立成本效能价值理念 |
6.1.2 加强警保人员采购资格审核 |
6.1.3 完善采购专业人才队伍 |
6.2 多元采购方案论证流程 |
6.2.1 实地调研比对装备四性 |
6.2.2 收集民警使用反馈 |
6.2.3 多元主体论证采购方案 |
6.3 合理公开采购过程 |
6.3.1 打破信息壁垒,营造竞争环境 |
6.3.2 加强内部监督,及时查处贪腐 |
6.3.3 公开厂家报价,畅通举报渠道 |
6.4 科学制定采购合同 |
6.4.1 分期付款,实时跟进装备质量 |
6.4.2 及时更换确保装备效能最大化 |
6.4.3 退役装备折抵,降低采购成本 |
6.5 建立反馈跟踪装备效能评价制度 |
6.5.1 建立装备反馈APP |
6.5.2 定期案例收集,总结采购经验 |
6.5.3 动态调整装备效能评价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
1.1.2 科技兴警的新探索 |
1.1.3 破解应急警用装备保障困境的新思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理论基础 |
1.4.1 TTF模型与TAM模型理论 |
1.4.2 系统管理理论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主要概念界定 |
2.1 文献综述与应用现状 |
2.1.1 物联网技术在仓储中的应用现状 |
2.1.2 物联网技术在警用装备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2.1.3 应急装备保障文献综述 |
2.1.4 简要评述 |
2.2 主要概念界定 |
2.2.1 物联网技术 |
2.2.2 应急警务 |
2.2.3 应急警用装备 |
2.2.4 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 |
2.2.5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 |
3 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业务流程及要求 |
3.1 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业务流程 |
3.2 应急警用装备保障要求 |
3.2.1 超前保障 |
3.2.2 主动保障 |
3.2.3 动态保障 |
3.2.4 精确保障 |
3.2.5 快速保障 |
3.2.6 协同保障 |
4 应急警用装备保障的实证调研 |
4.1 访谈对象选择 |
4.2 访谈提纲设计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4.3.1 应急警用装备保障效率低 |
4.3.2 应急警用装备共享不畅通 |
4.3.3 应急警用装备管理技术落后 |
4.3.4 应急警务保障经费投入不足 |
4.3.5 警务保障部门专业人才稀缺 |
5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架构 |
5.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
5.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原则 |
5.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技术架构 |
5.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应用架构 |
5.4.1 应急储备库智能管理系统 |
5.4.2 应急警用装备智能调拨系统 |
5.4.3 应急警用装备物流动态管控系统 |
6 基于物联网技术优化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的对策 |
6.1 加强顶层设计 |
6.1.1 制定物联网发展蓝图 |
6.1.2 统一物联网建设规范 |
6.2 完善制度机制 |
6.2.1 完善应急装备保障法律体系 |
6.2.2 细化应急装备保障制度机制 |
6.3 强化技术支撑 |
6.3.1 优化现有警用装备管理系统 |
6.3.2 提高公安物联网安全标准 |
6.4 加大经费保障 |
6.4.1 加大应急经费投入 |
6.4.2 健全经费管理制度 |
6.4.3 设立专项科研经费 |
6.5 注重队伍建设 |
6.5.1 转变应急工作理念 |
6.5.2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
6.5.3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军工企业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评价研究分析 |
1.3.2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 |
2.1.1 项目生命周期的定义 |
2.1.2 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 |
2.1.3 项目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
2.1.4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点 |
2.1.5 项目生命周期中的评价工作 |
2.2 项目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 |
2.2.1 评价方法的种类 |
2.2.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2.3 所选评价方法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构建 |
3.1 预研项目特点分析 |
3.1.1 预研项目的定义 |
3.1.2 预研项目的分类 |
3.1.3 预研项目的特点 |
3.2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3.2.1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3.2.2 评价指标设计的方法 |
3.3 预研项目研制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3.3.1 立项阶段主要工作 |
3.3.2 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
3.3.3 验收阶段主要工作 |
3.3.4 后评价阶段主要工作 |
3.4 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关键因素分析 |
3.4.1 立项阶段关键因素分析 |
3.4.2 实施阶段关键因素分析 |
3.4.3 验收阶段关键因素分析 |
3.4.4 后评价阶段关键因素分析 |
3.5 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指标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
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2.1 层次分析法使用步骤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3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3 预研项目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军工企业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案例研究 |
5.1 HD公司背景介绍 |
5.2 项目概况描述 |
5.2.1 项目研究内容 |
5.2.2 项目完成情况 |
5.3 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
5.3.1 确定评价指标集合 |
5.3.2 确定评价等级集合 |
5.3.3 确定指标隶属度 |
5.3.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 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5.4.1 分层级各指标结果分析 |
5.4.2 评价结果总结分析 |
5.4.3 综合评价与实际评价对比 |
5.5 提高预研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的优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B 指标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C 项目指标所属评价等级调查问卷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
2.1.1 历史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地缘因素 |
2.1.4 法律因素 |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
2.2.1 岛屿主权问题 |
2.2.2 海域划界问题 |
2.2.3 海洋资源问题 |
2.2.4 “航行自由”问题 |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
3.1 历史依据 |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
3.2 法理依据 |
3.2.1 相关国际法律 |
3.2.2 相关中国法律 |
3.3 理论基础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
3.4 实践基础 |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四、拓宽武器装备发展的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火车站自杀式袭击涉恐案件处置研究[D]. 杨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2]AT公司MA系列维修航材备件采购管理研究[D]. 郭统中. 兰州大学, 2021(02)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4]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D]. 徐立特. 吉林大学, 2020(03)
- [5]军事智能化建设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 徐国卿. 国防科技大学, 2020
- [6]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D]. 李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警用装备保障体系研究[D]. 王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军工企业预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万莹.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