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佛山照明的股利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唐玉丽[1](2020)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对超额派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其融资决策,反映了对股东投资的回报情况,是衡量公司运营绩效和成长性水平的重要尺度。理性的股利政策传达了有效的公司经营信息,进而影响投资者的资本流动,对于保障资本市场有效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股利政策都是财务领域研究的重点。同时,基于我国制度背景的特殊性,代理问题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之中,定向增发的出现更是加重了这一现状,也为超额派现提供了契机。已有研究证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可能出现超额派现行为,但少有研究定向增发次数对超额派现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而在实务界,定向增发日益受到上市公司推崇,多次定向增发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客观上,对企业而言,定向增发次数越多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越大,资金的合理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投资者而言,多次定向增发的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市场回报关乎每个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忽视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的异常高派现的行为将会导致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受到威胁。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和实践需要,本文选择定向增发次数对超额派现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投资者厘清定向增发是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并从中揭示出不同治理结构特征公司的治理效能差异,为改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维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以2006~2018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引入行业垄断性、生命周期、两职合一及ST与否等调节变量,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隧道挖掘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及制度环境理论,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假设检验,并得出以下结论:(1)定向增发次数与超额派现水平和次数呈正相关关系,定向增发次数越多,超额派现水平越高,超额派现次数也越多。行业垄断性、生命周期、两职合一和ST与否是重要的调节变量:(2)非垄断行业定向增发对超额派现水平和超额派现次数的影响更大;(3)定向增发次数对超额派现水平的影响在年轻企业、中年企业、老龄企业中递增,而年轻企业定向增发次数对超额派现次数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企业的财务决策受到投资者追求短期利益的影响;(4)两职合一增大了董事长利用定向增发进行超额派现的可能;(5)受破产清算威胁,ST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意愿更强烈,利益输送的可能性更低,但回归结果也显示定向增发次数在两次以内时与超额派现次数负相关,当定向增发次数大于等于三次时呈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ST脱帽之后产生的,也可能是扭亏无望的必然结果。
谢汝璐[2](2019)在《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成因及效应分析 ——以国电南自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资本市场相比于西方而言,发展较晚且不够完善,因而股利政策等诸多方面并不合理。2000年之前,我国多数企业没有发放现金股利的意识,超能力派现的情况基本不存在。而到了2000年之后,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半强制措施来迫使企业发放现金股利,派现企业开始增多,超能力派现的情况也随之而来。证监会的一系列规定虽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发放现金股利,但对超能力派现的企业却缺乏相关的制约措施。超能力派现导致企业后续现金流减少,不仅对企业未来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而且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对超能力派现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其认识,从而对我国超能力派现的公司以及相关监管部门有所警示。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超能力派现为切入点,选取的案例企业是曾经在2012-2014年间连续三年超能力派现的国电南自。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超能力派现的相关文献做出整理并阐述了理论基础。其次对案例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分析。在分析国电南自超能力派现的成因时将其分为内外两部分深入探究,在分析超能力派现效应部分时,运用事件研究法探究了国电南自超能力派现后的市场反应,并将国电南自存在超能力派现行为期间的数据与没有超能力派现行为期间的数据做出对比,综合分析了超能力派现对国电南自的财务绩效、企业价值以及财务策略的影响。最后,提出完善超能力派现的监管制度、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重视独立董事权利等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超能力派现的成因有大股东利益输送、企业向外界传递利好消息、监管政策不完善等。二,市场对超能力派现做出负面反应且超能力派现对衡量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价值等各项财务指标均有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策略产生不利影响。以上结论均表明,超能力派现是一种不合理的股利政策,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李华星[3](2019)在《中国企业逆“优序融资”现象成因的实证研究 ——基于逆向选择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企业以资本经营为核心,通过合理的资本结构安排,实现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融资往往面临着选择,也存在着融资偏好。融资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企业通常可以通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来获得资金。在企业内部融资无法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求时,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渠道来筹集资金变得尤为重要。西方传统经济中的“融资优序理论”,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方式的选择时,与经典优序理论相悖偏好股权融资,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以及股票市场IPO的实证分析,探寻企业这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是否与市场上逆向选择有关,并进一步分析股权融资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原因,提出若干改良建议。
程显波[4](2015)在《股东分红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东分红权,即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作为股东一种自益性财产权利,其能否实现不但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盈余利润,还在于公司的意思表示。公司的股利分配意思表示属于公司自治的范畴,股东应尊重公司董事或者高管的商业判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利益输送来掏空公司利润,也可以利用自己控制力不正当地达成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决议。股东分红权遭受侵害的股东尽管可以通过转让股份的方式来回应这种不正当的行为,但投资者财产利益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这无疑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进而波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于是系统地研究股东分红权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股东分红权是投资者基于股东资格所享有的请求公司向自己支付盈余利润的权利。它可以划分为抽象的股东分红权和具体的股东分红权。具体股东分红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债权,其的保护按照债权法规定处理,不存在争议。但对于抽象股东分红权而言,无论是在性质上和行使条件方面,与具体股东分红权不一样。通过厘清股东分红权的基本理论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股东分红权保护的依据是股利分配“矫正正义”的需要,也是不公平待遇救济理论的反映,亦是受信义务的要求,更是资本市场压力的使然。通过我国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出股东分红权难以实现的障碍。在我国阻碍股东分红权实现的因素不但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问题,且有公司外部的政府作为不恰当问题。在公司内部监事会往往只是起到“橡皮图章”的作用,独立董事难以独立;在公司外部政府的税收政策不合理以及证监会的监管措施需要进一步检讨。针对股东分红权的内部实现机制,建议提倡股东积极主义,协调监事和独立董事之间关系,激发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改进独立董事的选任、薪酬以及责任追求等制度;至于股东分红权的外部实现机制——政府监管问题,应该说政府介入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是必要的,但从以往政府介入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践来看,政府监管需要进一步改进:政府应该谨慎的保持应有的距离,不至于模糊公司自治与政府管制之间的边界。公司股东分红权的司法救济,是除了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政府监管之外,保护股东分红权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其作为股东分红权最后的保护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司法救济股东分红权,无论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存在巨大争议。司法救济应该尊重公司自治,也应尊重董事或者高管的商业判断。不过对于恶意或者不正当的股利分配行为,国外司法实践启示着我们:司法救济不仅不应被否定,而应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措施。
缪文婷[5](2015)在《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的信号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的制定与公司的经营发展密切相关,能否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方案影响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市场机制的不完备决定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信号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合理地运用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将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市场的投资者。如果充分发挥股利分配的信号效应作用,那么将有效地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通畅,使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都能大受裨益。我国的证券市场成立较晚,无论是市场的监管方面还是上市公司自身的管理方面都和国外成熟的市场相差很远。而我国的创业板更是在2009年才出现,因此,无论和西方成熟市场的股利分配的信号传递效应相比,还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其他板块相比,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信号效应都存在自身独特的规律和表现。近年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派现、高送转现状不断引发人们关注,各种创业板高送转的新闻标题更是充斥于财经媒体,市场上有对高派现、高送转的现象不断追捧的,也不乏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的。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高派现、高送转信号效应进行了研究,但主要以主板或中小板为研究对象。然而,事实上,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业务创新性强及发展前景广阔的特点使得公司股票在市场上深受青睐,并且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处于高发展阶段而存在十分迫切的融资需求。所以,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问题存在极大的探索价值,该问题的研究对丰富我国的股利分配理论以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及高送转的定义,以及信号传递理论、“一鸟在手”理论等与股利分配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的现状。第四部分按照正常高派现、异常高派现、非高派现、高送转、非高送转的股利分配形式进行组合,将样本总体分为六组,采用事件研究法探究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对股价的信号效应。第五部分,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对成长性的信号效应,对高派现对成长性的信号效应进行研究时将样本分为正常高派现、异常高派现、低派现三组,对高送转对成长性的信号效应进行研究时将样本分为高送转和低送转两组。第六部分结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派现、高送转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派现、高送转行为对股价具有信号效应,可以使股价在股利分配的事件窗口期出现异常的正超额收益,但同时,这种异常波动在公告日之间就开始出现,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信息泄露的现象。研究还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正常高派现可以传递公司未来成长性良好的信号,异常高派现时公司未来成长性下降,而高送转无法传递公司未来的成长信息。
张晨,王丽燕[6](2014)在《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动因分析——以万向钱潮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少分红,而一直坚持现金分红的企业就显得比较"显眼",万向钱潮自上市以来一直坚持现金分红,其实施的究竟是什么股利政策,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本文将结合2013年11月新出台的现金分红制度对万向钱潮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研究分析。
颜亨莎[7](2014)在《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股利政策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的股利政策研究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完善。在我国投资者保护环境较弱,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控制方式比较复杂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有能力和动机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获得私有收益。La Porta等(1999)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的控制性的股东即实际控制人,他们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生产经营有决定性作用。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方式比较复杂,这为实际控制人转移公司资产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便捷。所以,本文以实际控制人为视角,代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在我国独特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实际控制人的性质、控制权大小、及两权分离程度是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的。希望能够深化和完善实际控制人对于股利政策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通过对2010‐2012年间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上市的3423家公司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经济性质影响着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为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相比,更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第二,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每股现金股利越高。现金股利是实际控制人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资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越大,通过现金股利转移资金的倾向越强第三,实际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高,上市公司每股现金股利越少。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越大,越倾向于利用控制权获得私有收益,而非现金股利这类共同受益。基于以上分析,最后,本提出了解决的相关建议。
刘名旭[8](2014)在《企业财务柔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与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偏好多样化及世界金融不断地创新。现代企业,特别是处在转型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它们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模糊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必须保持柔性,才能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企业要适应剧烈的环境变化,作为企业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企业财务系统必须具备财务柔性。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及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的客观环境下,企业更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财务柔性。财务柔性能让企业从容应对不确定环境剧变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冲击,并抓住环境变化中有利的投资机会。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企业财务柔性被广泛关注与重视。为此,本文采用问题式的行文思路,重点探讨了财务柔性的4个问题,即企业为什么要获取财务柔性?财务柔性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如何获取财务柔性?及企业应如何使用和提升财务柔性?本文通过对这4个问题的探讨,从而对财务柔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企业的财务柔性管理实务提供理论指导。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探讨企业为什么要获取财务柔性的问题。其中,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概括性论证。本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必要性及本选题的学术价值、实现途径和实现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文献基础。本章从财务柔性的研究视角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理论研究文献侧重于探讨财务柔性的定义及财务柔性的必要性;实证研究文献则主要从财务柔性的某一个方面(如债务柔性或现金柔性)来分析财务柔性的经济后果。尽管现有的财务柔性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中对财务柔性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导致了财务柔性概念与其他相近概念的混淆;也鲜有文献对财务柔性的理论基础及财务柔性影响因素等基本内容进行研究,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同时,本章分析了不确定性理论、动态能力理论、财务权变理论、融资理论、资源约束理论及代理理论等基础理论与财务柔性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企业保持财务柔性的前提;在动态环境下,具备财务柔性的企业可以随环境变化而调整其财务活动,体现出财务权变的行为;而财务柔性的核心是企业获取资金和调动资金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企业的融资行为和融资结构有关;企业财务柔性能够缓解融资约束和应对不确定性。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财务柔性的概念及其本质、财务柔性的对象与目标、财务柔性的度量、财务柔性的分类及财务柔性的能力特征等基本理论要素。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财务柔性与财务管理柔性、财务稳健、财务冗余及财务保守等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企业以合理成本,迅速、及时地筹集资金和调度资金以应对不确定性冲击,并抓住不确定性环境中投资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柔性有多重内容和形式,是动态变化的。企业获取的财务柔性具有缓冲不利冲击,适应环境变化及提升企业创新力的特征。通过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为本文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探讨企业财务柔性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本章首先提出了一个财务柔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影响企业财务柔性的因素涉及到三个层面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环境的因素、外部环境的因素及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关系因素。在此基础上,本章对财务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及个体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治理结构、股东背景、企业管理层获取财务柔性的态度及企业本身的财务特征都对财务柔性水平有重要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五章,本章是对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途径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企业可以保持较低财务杠杆、持续可观的权益支付和有限的现金余额分别获取负债柔性、权益柔性和现金柔性。然而,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因此,现实环境下,企业很难从外部获取权益柔性,更多是通过较低的现金股利支付保证企业从内部获得权益柔性,同时通过保持较低的负债水平以获取负债柔性。而对于现金柔性,企业主要通过控制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中的现金流出,扩大现金流入,从而保持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来获取的。尽管要准确确定企业财务柔性的具体水平是十分困难的,但企业在获取和运用财务柔性时应该把握一些原则,比如应适量获取、全面考虑及不可过度消耗等原则。同时,本章对企业通过低现金股利政策获取财务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企业在进行现金股利决策时,会考虑已有的财务柔性水平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强,已有的财务柔性水平越低,则支付的现金股利越少。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回答企业怎样使用和提升财务柔性的问题。其中第六章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不利冲击事件,考察企业财务柔性在这次危机中的各种能力和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当企业面临不利冲击时,财务柔性可以缓冲业绩下降、缓解融资约束及促进企业在不利环境中抓住投资机会。本章的研究表明,财务柔性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价值。第七章则选择了超日太阳和云南白药这两个财务柔性管理政策差异明显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财务柔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企业应综合考虑财务柔性的整体水平,有序地获取财务柔性、高效率地利用财务柔性。同时应注重将财务柔性转化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财务柔性的全面研究有利于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些三个方面:第一,对财务柔性的基本理论要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对财务柔性相关的概念,包括财务管理柔性、财务保守、财务稳健及财务冗余等概念进行了比较;同时对财务柔性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对财务柔性的理论研究做了有益的补充。第二,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现实环境下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途径和原则。本文在西方财务柔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活动,理论分析了现实环境下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途径和原则,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现实环境下低现金股利政策是我国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重要途径。第三,对财务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和公司特征对企业财务柔性的影响。第四,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柔性管理进行案例对比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企业具体的经营环境,对不同企业的财务柔性获取、运用及经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给我国企业的财务柔性管理实践提供经验教训。
叶昌茂[9](2012)在《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分析》文中提出我国证券市场经过20余年的发展,大部分优质的国有大型企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近年来,中小型的公司成为新的上市公司主角。深圳证券交易所顺应发展的趋势,于2004年推出了以中小型公司为主的、独立的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具有规模较小、成长性高、稳定性较低和民营控股为主的特点,市场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也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较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研究晚得多,在参考了西方成体系的股利分配政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股利分配政策理论的研究也有自己的特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最具活力地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较多,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对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有益,对国内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四川省22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统计归纳,发现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具有随意性、缺乏连续稳定的一致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利于上市公司战略资金的规划使用,不利于协调利益相关者,不利于公司可持续、稳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引导公众正确的投资理念,影响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的形象。导致这些股利分配政策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变化较大、公司治理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责任意识较薄、上市公司的民营性质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较大、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监管需进一步完善以及证券市场正确的投资理念尚待建立等。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针对性地提出规范的建议:上市公司要重视和调整股利分配政策、强化上市公司的责任意识,注重上市公司形象、做好财务战略规划,制定长远的股利分配政策、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引导培育理性的市场投资理念。
武海景,杨思[10](2012)在《股利政策研究——以“华能国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股利政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股利分配是否合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大型发电类上市企业,其股利政策具有可研究性。本文选取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对象,总结出其股利发放的动因及存在问题,并简要提出改善建议。
二、试析佛山照明的股利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佛山照明的股利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对超额派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隧道挖掘理论 |
2.1.3 生命周期理论 |
2.1.4 制度环境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超额派现的经济后果综述 |
2.2.2 超额派现的影响因素综述 |
2.2.3 定向增发的影响因素综述 |
2.2.4 定向增发对超额派现的影响综述 |
2.3 文献述评 |
3 定向增发与超额派现的现状分析 |
3.1 上市公司超额派现的统计特征 |
3.1.1 上市公司超额派现次数分布特征 |
3.1.2 历年超额派现公司数分布特征 |
3.2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统计特征 |
3.2.1 再融资偏好分布现状 |
3.2.2 定向增发次数分布特征 |
3.2.3 不同行业的定向增发次数比较 |
3.2.4 不同生命周期的定向增发次数比较 |
4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4.1 研究假设 |
4.1.1 定向增发次数对超额派现的影响分析 |
4.1.2 行业垄断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
4.1.3 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分析 |
4.1.4 两职合一的调节效应分析 |
4.1.5 ST状态的调节效应分析 |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
4.2.1 变量选取 |
4.2.2 变量定义 |
4.3 回归模型构建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全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
5.2 定向增发对超额派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5.2.1 定向增发对超额派现的全样本回归分析 |
5.2.2 行业垄断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
5.2.3 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检验 |
5.2.4 两职合一的调节效应检验 |
5.2.5 ST与否的调节效应检验 |
5.3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定向增发监管措施、改善监管环境 |
6.2.2 鼓励多元化再融资,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
6.2.3 完善退市机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
6.2.4 完善分红监管政策,丰富差异化分红政策 |
6.2.5 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成因及效应分析 ——以国电南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选择案例的依据 |
2 理论基础 |
2.1 “一鸟在手”理论 |
2.2 代理理论 |
2.3 信号传递理论 |
3 我国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的现状分析 |
3.1 超能力派现的概念界定 |
3.2 上市公司派现整体状况 |
3.3 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整体状况 |
3.3.1 超能力派现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 |
3.3.2 超能力派现受政策影响较大 |
3.3.3 超能力派现企业的行业分布特点 |
3.3.4 超能力派现企业的特征 |
3.3.5 超能力派现的危害 |
4 国电南自超能力派现案例介绍 |
4.1 基本情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主营业务概况 |
4.1.3 财务状况 |
4.1.4 股权结构状况 |
4.2 股利分配方案及行业对比分析 |
4.2.1 股利分配方案 |
4.2.2 与行业对比分析 |
5 国电南自超能力派现的成因和效应分析 |
5.1 内部成因分析 |
5.1.1 公司股权集中,大股东利用派现进行利益输送 |
5.1.2 向外界传递利好消息 |
5.1.3 公司独立董事未尽责 |
5.2 外部原因分析 |
5.2.1 超能力派现的监管政策不到位 |
5.2.2 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缺乏统一法律规定 |
5.2.3 监管机构鼓励上市公司分红 |
5.3 超能力派现的效应分析 |
5.3.1 市场做出负面反应 |
5.3.2 财务指标下滑 |
5.3.3 降低企业价值 |
5.3.4 对财务策略产生不利影响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完善超能力派现的监管及处罚制度 |
6.2.2 健全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 |
6.2.3 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 |
6.2.4 保证独立董事发挥良好作用 |
6.2.5 中小投资者应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企业逆“优序融资”现象成因的实证研究 ——基于逆向选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
2.1 信息经济学与逆向选择 |
2.2 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
2.3 资本成本计量模型 |
2.3.1 股利折现模型(DDM) |
2.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
2.3.3 剩余收益模型(EBO) |
第3章 中国企业逆“优序融资”成因的理论分析 |
3.1 “优序融资理论”中逆向选择的理论分析 |
3.2 中国企业逆“优序融资”成因的理论分析 |
3.3 中国企业逆“优序融资”的弊端分析 |
3.4 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方法 |
第4章 企业债务融资中逆向选择的实证研究 |
4.1 银行贷款中逆向选择研究的方案设计 |
4.2 银行贷款中逆向选择的实证分析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与数据预处理 |
4.2.3 实证分析与检验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企业权益融资中逆向选择的实证研究 |
5.1 公司IPO中逆向选择研究的方案设计 |
5.1.1 股利折现模型 |
5.1.2 上市公司送股、转增的处理 |
5.1.3 上市公司增发、配股的处理 |
5.2 公司IPO中逆向选择的实证分析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实证分析与检验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改进股权偏好的若干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4)股东分红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学术文献综述 |
(二)国外学术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历史研究的方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实证研究方法 |
四、论文框架 |
第一章 股东分红权的基本理论 |
一、股东分红权的界定 |
(一)股东分红权与股东权利之间的关系 |
(二)股利、红利、股息和分配之间的辨析 |
(三)股东分红权的界定 |
二、股东分红权的性质 |
(一)抽象股东分红权的性质 |
(二)具体股东分红权的性质 |
三、股东分红权的行使主体 |
(一)抽象股东分红权的主体 |
(二)具体股东分红权主体 |
四、股东分红权客体的种类 |
(一)现金股利 |
(二)股份股利 |
(三)债券股利 |
五、股东分红权行使的限制条件 |
(一)股利分配的强制性条件 |
(二)股东分红权行使的约定性限制 |
六、股东分红权保护的理论依据 |
(一)股东分红权保护的一个悖论 |
(二)公司股利分配机制上“矫正正义”的需要 |
(三)不公平待遇救济理论的反映 |
(四)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情况下受信义务的要求 |
(五)资本市场上股权融资压力的使然 |
七、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股东分红权实现的障碍和原因 |
一、股东分红权实现的状况 |
(一)公司的分红整体水平较低 |
(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比例低 |
(三)公司的现金分红与净利润之比较低 |
二、股东分红权难以实现的具体表现 |
(一)公司拒绝执行股东会已经做出分配股利的决议 |
(二)股东会未对是否分配股利作出决议(甚至未依法或依章程召开股东会) |
(三)股东大会决定不分配股利 |
(四)董事会在控股股东的影响下没有提交股利分配议案 |
三、股东分红权实现障碍的原因 |
(一)控股股东“挖空”了公司的盈余利润 |
(二)股利分配监督机制的失效 |
(三)税收政策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股东分红权内部实现机制的完善 |
一、股东积极主义的提倡 |
(一)股东的“理性冷漠”与“搭便车” |
(二)股东积极主义的提倡 |
二、监事会制度的完善 |
(一)监事会制度存在的法理分析 |
(二)监事会制度运转的现状 |
(三)监事会制度的完善 |
三、独立董事制度的改造 |
(一)独立董事独立性判断的完善 |
(二)独立董事约束机制的完善 |
(三)完善独立董事的利益激励机制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股东分红权外部实现机制的考量 |
一、证监会介入股利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
二、证监会有关公司现金分红的规定 |
(一)半强制性的分红规定 |
(二)指导型分红规定 |
三、对证监会半强制现金分红规定的反思 |
(一)半强制分红制度出台的初衷 |
(二)半强制分红规定的不足与建议 |
四、证监会对公司现金分红的监管实践与反思 |
(一)对符合分红条件但不分红的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反思 |
(二)对公司章程中分红方案的监管以及反思 |
(三)对招股说明书中分红承诺的监管以及反思 |
五、股利分配的自治与管制的分野 |
(一)公司现金分红政策根本上属于公司内部自治的范畴 |
(二)监管措施的固有缺陷 |
(三)政府监管的边界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股东分红权的司法救济 |
一、股东分红权司法救济的立法规定与反思 |
(一)立法上的规定 |
(二)对立法上相关规定的反思 |
(三)学理见解 |
二、股利分配的司法救济边界 |
(一)公司管理层的商业判断规则 |
(二)司法救济尊重商业判断规则的原因 |
(三)司法救济介入商业判断规则的条件 |
三、我国司法救济股东分红权的实践与困惑 |
(一)对于具体股东分红权的司法救济 |
(二)对抽象股东分红权的司法救济 |
(三)股东分红权司法救济的困惑 |
四、司法强制行救济股东分红权的路径 |
(一)公司存在可分配的盈余利润 |
(二)盈余利润分配行为的变异 |
(三)盈余利润分配目的的异化 |
(四)强制公司支付股利之诉的意义 |
五、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5)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的信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创业板上市公司 |
2.1.2 高派现 |
2.1.3 高送转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号理论 |
2.2.2 “一鸟在手”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2.4 优序融资理论 |
3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现状描述 |
3.1 总体派现能力下降,高派现公司比重减少 |
3.2 多数高派现属于较低水平的高派现 |
3.3 异常高派现严重 |
3.4 高转送整体比例稍有下降,但依旧盛行 |
4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对股价的信号效应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模型构建 |
4.1.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不同股利分配形式对股价的信号效应实证结果 |
4.2.3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T检验 |
4.2.4 结论分析 |
5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对公司成长性的信号效应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回归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动因分析——以万向钱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金股利分配总体概况 |
二、股利政策制定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法律因素分析 |
(二) 股东因素分析 |
(三) 公司自身因素分析 |
(四) 生命周期分析 |
三、总结 |
(7)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股利政策含义 |
2.2 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公司财务状况 |
2.2.2 股东倾向性 |
2.2.3 公司股权结构 |
2.2.4 其他因素 |
2.3 股利政策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3.1 信号传递理论 |
2.3.2 客户效应理论 |
2.3.3 代理成本理论 |
2.3.4 利益侵占假说 |
2.3.5 迎合理论 |
2.3.6 股利政策的其它研究 |
2.4 实际控制人的含义 |
2.5 实际控制人与股利政策关系的文献 |
2.5.1 实际控制人经济经济性质对股利政策影的研究综述 |
2.5.2 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
2.5.3 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 |
2.5.4 学者对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投资者保护与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假设的提出 |
3.1.1 实际控制人的经济性质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分析与假设 |
3.1.2 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比例与现金股利的分析与假设 |
3.1.3 实际控制人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与现金股利的分析与假设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变量设计及说明 |
3.3.1 因变量 |
3.3.2 自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实证模型的构建 |
3.5 统计方法及工具 |
第4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 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企业财务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预期创新 |
2. 财务柔性研究文献综述及其理论基础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财务柔性的概念 |
2.1.2 财务柔性的获取 |
2.1.3 财务柔性的度量 |
2.1.4 财务柔性的经济后果 |
2.1.5 综合评述 |
2.2 财务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不确定性理论与财务柔性 |
2.2.2 柔性组织理论与财务柔性 |
2.2.3 融资理论与财务柔性 |
2.2.4 资源约束理论、代理理论与财务柔性 |
2.2.5 动态能力理论、财务权变理论与财务柔性 |
2.3 本章小结 |
3. 财务柔性基础理论分析 |
3.1 财务柔性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
3.1.1 财务柔性的定义 |
3.1.2 相关概念辨析 |
3.2 财务柔性的对象与目标 |
3.2.1 财务柔性的对象 |
3.2.2 财务柔性的目标 |
3.3 财务柔性的原则 |
3.4 财务柔性的分类 |
3.5 财务柔性的度量 |
3.6 财务柔性的能力特征 |
3.7 本章小结 |
4. 财务柔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文献回顾 |
4.2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
4.2.1 财务柔性影响因素指标选择的理论分析 |
4.2.2 假设的提出 |
4.3 研究设计及模型选择 |
4.3.1 变量设计及度量方法 |
4.3.2 模型设计 |
4.3.3 样本选择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分析 |
4.4.2 回归分析 |
4.5 稳健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现实环境下的财务柔性获取 |
5.1 财务柔性获取途径的理论分析 |
5.1.1 理想环境下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途径 |
5.1.2 现实环境下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途径 |
5.2 基于现实环境下财务柔性获取的实证分析---对低现金股利政策的财务柔性解释 |
5.2.1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5.2.2 实证分析 |
5.2.3 进一步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财务柔性的运用及其经济效果 |
6.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3 实证分析 |
6.3.1 描述性分析 |
6.3.2 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企业财务柔性管理的案例分析---基于云南白药与超日太阳的对比研究 |
7.1 案例背景 |
7.2 超日太阳与云南白药的财务柔性管理政策分析 |
7.2.1 现金柔性的管理分析 |
7.2.2 负债柔性管理分析 |
7.2.3 现金柔性与负债柔性的复合管理分析 |
7.2.4 基于经营环境的财务柔性综合分析 |
7.3 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股利分配政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1.5 写作思路 |
2. 股利分配政策 |
2.1 股利分配政策基本概念 |
2.1.1 股利 |
2.1.2 股利分配政策 |
2.1.3 股利支付方式 |
2.1.4 股利分配政策的模式 |
2.2 主要传统股利分配政策理论 |
2.2.1 “一鸟在手”理论 |
2.2.2 MM股利无关理论 |
2.2.3 狭义税差理论 |
2.3 主要的现代股利分配政策理论 |
2.3.1 广义税差理论(即:追随者效应理论) |
2.3.2 信号传递理论 |
2.3.3 代理成本理论 |
2.3.4 行为学派股利分配理论的发展 |
2.4 上市公司的公共特性 |
3. 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特点 |
3.1 有无股利分配情况 |
3.2 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方式 |
3.3 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水平 |
3.3.1 股利支付水平较高 |
3.3.2 股利支付率个别偏高,有超能力分配现象 |
3.3.3 股利支付率年度间波动较大且无明显规律 |
3.3.4 象征性分红现象 |
3.4 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及其消极影响 |
3.4.1 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较为随意,缺乏一致性 |
3.4.2 股利分配政策随意、缺乏连续稳定的一致性的消极影响 |
4. 股利分配政策随意、缺乏一致性的原因 |
4.1 上市公司内部原因 |
4.1.1 上市公司收益水平变化较大 |
4.1.2 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有待加强 |
4.1.3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责任意识谈薄 |
4.1.4 上市公司的民营性质对股利分配政策影响较大 |
4.2 外部环境因素 |
4.2.1 法律法规对股利分配政策的规定和引导较少 |
4.2.2 证券市场正确的投资理念尚待建立 |
5. 规范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 |
5.1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要重视股利分配政策 |
5.2 制定长远的股利分配政策 |
5.3 改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加强上市公司治理 |
5.4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引导 |
5.5 完善股利分配政策的信息披露 |
5.6 引导理性的投资理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股利政策研究——以“华能国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股利发放情况回顾 |
(1) 现金股利 |
(2) 股票股利 |
二、动因及存在问题 |
(一) 动因分析 |
1. 信号效应理论 |
2. 股权分置的影响 |
3. 股权结构的影响 |
(二) 存在问题 |
1. 高现金股利支付率会影响公司的投资活动 |
2. 高股利支付率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 |
三、结束语 |
四、试析佛山照明的股利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对超额派现的影响研究[D]. 唐玉丽. 西华大学, 2020
- [2]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成因及效应分析 ——以国电南自为例[D]. 谢汝璐.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中国企业逆“优序融资”现象成因的实证研究 ——基于逆向选择的视角[D]. 李华星.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4]股东分红权保护研究[D]. 程显波. 吉林大学, 2015(08)
- [5]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派现、高送转的信号效应研究[D]. 缪文婷.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6]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动因分析——以万向钱潮为例[J]. 张晨,王丽燕. 商业会计, 2014(15)
- [7]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研究[D]. 颜亨莎. 山东财经大学, 2014(08)
- [8]企业财务柔性研究[D]. 刘名旭.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9]四川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分析[D]. 叶昌茂.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10]股利政策研究——以“华能国际”为例[J]. 武海景,杨思. 中国证券期货,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