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商务与消费笔记本之融合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安兆剑[1](2021)在《新零售时代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 ——以H电脑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整合营销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创造了新的突破口。舒尔茨和其他学者以对沟通的综合层面进行的深入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以公司整体战略水平的价值为基础的综合营销交流的概念,提议将顾客视为资产,将交流视为投资。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熟悉的商务环境和用户对话型的沟通方式。以交互式媒体、数据库及资产管理为基础的交互式综合营销开始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战略工具。2013年以来,中国国内整体电脑市场呈现下跌趋势。与此同时,随着诸如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过去借助信息不对称所壮大起来的传统个人电脑制造公司的市场状况也急剧下降。面对这样严峻的内外环境,国内个人电脑企业对生存的压力正在增加,同时在过去20年里确立的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开始出现破裂和重建的征兆。面对困难,各电脑制造公司为了寻找突破口,选择了不同的市场战略。部分企业选择了低成本战略,而其他企业有的则转换为线上销售。本文以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采用SWOT理论、PEST分析法以及行业市场环境等理论对H公司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其次对比传统营销模式与互联网营销之间的差别,从而找出该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本文是基于新零售时代下提升当前电脑企业营销策略水平展开的研究,希望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林萍萍[2](2021)在《基于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在线交易日益频繁,在线交易规模也日益扩大。消费者与商家的交互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在线谈判。传统的在线谈判方式是低效的人工谈判,人工谈判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潜在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主体技术已日益成熟,使得电子商务领域的自动谈判成为了可能。智能主体能够随时与人类进行高效的谈判,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因此,人机谈判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兴趣。目前有很多关于自动谈判系统的研究,大多数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自动谈判系统,而关于人机谈判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少许关于人机谈判的研究,也往往忽略了人类谈判方的情感因素,不能根据人类谈判方的情感采用相应的谈判策略,从而导致谈判对话生硬,用户体验感较差。设计合理的自动谈判系统可以帮助买家和卖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就价格、数量以及其他条款上达成协议。为此,本文以自动谈判理论、谈判心理学为基础,利用情感分析技术,设计新的谈判策略,并研发出了具备情感能力的人机谈判系统。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综述了情感分析、自动谈判、人机谈判以及对话系统。我们详细分析和比较了情感分析技术以及其广泛应用,对比了情感分析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说明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第二、创新性地将情感分析引入到人机谈判中,提出了相应情感分析方法。第三、设计基于情感的人机谈判策略。第四、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感分析技术、对话系统技术开发出了人机谈判系统。第五、进行大量实验证实我们融入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系统能够提高谈判双方的联合效用,并且提升人类谈判方的体验感。因此,我们的人机谈判系统是有效的,能很好地满足当下电子商务的需求。
贾琦[3](2021)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人民精神文化等消费需求的增加,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也逐步增大。陆续颁发的国家政策,也使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中。其中博物馆文化创意工作初见成效,同为享有大量文化资源的图书馆却进展缓慢。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图书馆文化创意工作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推广营销、案例实践、文创与图书馆业务融合等方面,而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的图书馆文创研究屈指可数,缺乏对“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的系统研究。因此,在图书馆线上文创产品开发方式、产品种类、营销策略等方面仍需深入探讨。虽有部分图书馆在开设文创实体店的同时,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准备线上文创商店的开发工作。但总体而言,我国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正处于探索试点阶段,仍需大量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工作。故本研究在分析大量国内外图书馆文创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电商模式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建议,目的是为了丰富图书馆文创产品的理论基础,以确保图书馆文创事业稳步前行。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态势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本研究基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及特征,引申出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对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进行阐述,后又对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进行SWOT分析,得出战略矩阵。除此外,本研究还对研究涉及到的电子商务模式理论(B2C)、市场营销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进行阐述,并构建出图书馆文创产品的营销操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4P营销理论对国内国家图书馆旗舰店、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旗舰店及部分试点图书馆、国外八个代表性图书馆的文创产品进行分析,得出发展现状。之后从文创产品定位、设计、运营三方面对国内外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SWOT战略矩阵,得出国内图书馆文创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市场营销4Cs及4R理论,提出以用户及市场为导向开发文创产品的建议以及软文、直播、KOL三种电商模式下图书馆文创产品的推广方式。同时还提出适合图书馆文创产品的营销方式:口碑营销、饥饿营销、互动体验营销及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SNS营销。此外,针对电商模式下图书馆文创产品发展的其他问题,提出明确文创产品开发原则与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发展制度,注重人才培养、互联网共建共享,形成开发合力等措施,以期为各类图书馆进行线上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
雷泽坤[4](2020)在《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价格指数反映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要想得到准确的价格指数,关键在于确保样本的“同质可比性”,而由于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不应在价格指数中反映,需要在价格指数构建的过程中剔除属于核算中物量变化的范畴。特征价格法可以避免传统匹配法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质量调整法。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促使产品更替速度加快、功能增强、质量大幅提升,也使得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从而流通中产品的价格和销量波动日益频繁。因此,经典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发展速度空前,电商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为完善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应用提供新契机。鉴于此,本文力图在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予以全面、系统地优化。首先,详细梳理由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和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构成的特征价格法理论基础,对经典特征价格法(包括: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直接特征法、特征价格估计法和质量调整系数法)的实现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况进行详实而细致地梳理和评析,并指出在新经济背景下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诸多困难与不足(包括:数据来源不足、权重缺失、模型设定不足和链式漂移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经典特征价格法奠定基础。其次,针对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不足,提出一个系统的优化方案。就经典特征价格模型的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提出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并采用完全匹配数据下的RYGEKS价格指数化解链式漂移。将直接特征法与特征价格估计法相结合,有效地应对规格品出现的新特征。从应用层面,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分别编制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平板电脑、优盘和移动硬盘等典型ICT产品基于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和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特征价格指数,定量分析改进前后特征价格指数出现的偏差幅度。通过编制相邻时期匹配数据价格指数,测度并分离传统价格指数由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所导致的偏差。最后,产品质量调整不足仍是造成官方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差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实际GDP的低估,影响了对实际经济增速和生产率的准确判断。本文根据现有数据样本编制ICT设备居民消费特征价格指数,分别根据现有数据样本和跨国转移法估计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进而监测传统ICT设备价格指数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产生的系统性偏差,并基于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定量分析我国ICT设备的投入产出构成与传统价格指数的偏离对实际GDP增长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明显高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改进后模型的精确度和解释力显着增强。(2)测算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发现: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有效地纠正了由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而产生的偏差;月度Laspeyres和Paasche指数容易发生链式漂移,Fisher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链式漂移,而RYGEKS指数可有效地化解链式漂移;传统价格指数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均可导致各类ICT产品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离。(3)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导致我国ICT设备价格指数年均降幅被低估约10至12个百分点,导致我国实际GDP增速被低估约0.34至0.41个百分点。
赵超[5](2020)在《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SP(上海)公司在山东设立分公司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近年来山东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各大笔记本电脑品牌在山东市场战况惨烈。在这样的品牌竞争态势下,SP笔记本电脑业务在山东零售市场的成长和前进之路愈发艰难,本文通过运用营销组合理论工具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借助2018年和部分2019年销售数据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销售体系进行针对性研究,结合当前山东笔记本电脑零售市场条件和环境,找出其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注重实用性。本文主要从山东笔记本电脑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和SP(上海)公司山东分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分公司)现行的营销策略体系入手,根据对2018年山东分公司的经营现状分析,通过运用营销组合理论和分析工具探索总结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的问题所在,运用波特五力模型、PEST分析、STP分析、价值链/利润分析、SWOT分析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寻找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策略设计方向;应用STP分析工具,通过对消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客户需求等进行分析,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原有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利用差异化策略定位和客户需求为山东分公司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山东分公司今后新的产品定位和渠道架构方向。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以4Ps营销工具为主,4Cs和4Rs要素互补穿插作为设计营销策略体系的辅助工具。根据主要消费群体需求,从产品设计和差异性选择两个角度对笔记本电脑进行了新的设计理念的规范。从产品定价考虑要素、定位和定价角度,为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价位产品给出了建议。结合笔记本电脑的产品属性,在渠道设计和管理上,规定了渠道扁平化和增加分销商、零售商的渠道架构方向。在促销、传播策略的手段方面,建议采用新媒体传播和传统媒体协同共进的方式,促使电脑销售的利益达成。
徐倩[6](2020)在《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文中认为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以及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性被日渐重视的背景下,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中,如何设计特色小镇的旅游纪念品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具体以溱潼特色小镇为个案,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对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溱潼特色小镇是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首批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2017年开始建设“会船小镇”。借此契机开展溱潼会船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工作,对推动溱潼会船小镇旅游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把产业融合学、设计学、消费心理学等理论运用到特色小镇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中来。结合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等研究手段,从文旅融合和特色小镇出现的原因入手,探索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特色小镇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模式;分别讨论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对于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阐述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开发方法和流程,得到普遍适用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论,并将该理论运用到溱潼会船小镇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中去。
牛梦珍[7](2020)在《后现代美学版图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在商品经济大繁荣的背景下有意培养的市场增长点,是我国文化事业互利共生格局的商业化表现,更是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力求贴近大众文化的工业美学。以大众生活需求为研发导向的北京故宫文创产品,是后现代文化境遇中的一个现实文本。美学研究在文博领域尚属薄弱,深化对故宫文创产品的美学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不仅能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热”这一文化现象做出回应,也能为我国博物馆发展文创事业提供理论指导。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是当今世界美学的三大热门话题,也是后现代美学版图中最重要的三个板块。以这三个板块的理论内容为抓手,运用结构主义法和解构法,有利于将后现代学说置于文创情境下使其意义生成。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剖析,研究以形象意角度归纳出故宫文创产品的总体美学特征,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释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性表征。本质上的解构、创作手法上的拼贴和戏仿,使得故宫文创产品展现出非深度化、平面化、意义精神非中心化的开放性艺术特质。结合故宫文创产品所处的特殊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故宫文创与后现代相抗相悖的部分适合开展美学思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美感生成,早已被吸纳在经济全球化的审美策略中。从文化双向渗透视角来看,对故宫文创产品进行后现代美学研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不足与缺憾,即如何站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立场上去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故宫文化。中国虽然已经出现了某些后现代景象,但政治体制和市场机制的纠葛、传统与现代的驳杂、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冲突,都会给文博机构开展文创事业带来重重危机;二是价值意义,即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中预见文创新场景。西式学术思维固守的主客二元论模式,在中国的后现代文化生存处境中归一为浑圆的中和思维境地。修身克己、道不远人、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思想,时至今日仍有不竭的文化内在张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把精神建构领域的创意活动转变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创意产品。它是消费时代“审美泛化”的产物,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关联着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小叙事”实践。在当下“国潮”复苏的审美文化实践中,北京故宫文创产品有望引领国内文博机构开拓出“文化品牌民族化”、“消费群体年轻化”、“文化消费精品化”、“产品研发众创化”的文创消费新格局。
徐文越[8](2020)在《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文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一生从事的主要理论工作,其主要成果就是耗费几十年心血的恢宏巨着《资本论》,当然这一工作并未能完成。恩格斯准确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才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其中剩余价值的发现又是关键,与之并列的另一个发现就是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在传统的解读中似乎并不存在太大争议,但二者内在统一的机制与环节并未得以完全展现。而在后来的其他解读路径中,二者关系却日益呈现为“并列”,甚至是走向“对立”,并处于实质的分离之中。由此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性质的解读也逐渐脱离开唯物史观境域,成为局限于现代学科内部对于既定事实的或实证化或观念论的批判,在根本上又囿于现代性范畴之内,使得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再具有超越性和客观历史性。尽管这些解读路径可以导向激进的政治实践,并看似更符合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经验事实,但在脱离开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础后,也就歪曲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质和目的,使其停留于外在批判而难以深入到社会有机总体的内在关系之中,并失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根本力度。这不仅危及对于马克思整体思想的正确理解,也往往影响到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这也决定着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的阐释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样包含着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的阐释路径就是深入到文本之中,依据文本考察证实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共生共长、互为推进的内在关系,呈现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以恢复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保障其正确的批判性质。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得以深入推进,同时政治经济学批判又构成唯物史观发展中的必然环节。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内在结构的整体批判,在根本上也是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批判,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批判或实证学科内的技术批判。虽然唯物史观着眼于人类社会,但其作为典型解析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社会,也并不存在脱离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纯粹唯物史观着作。唯物史观不仅在最深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理论根基,更在最高处为其指引着人类解放的方向,并提供更为具体的方法论基础。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奏的法哲学批判,可谓是马克思自身经历的一个独特阶段,不同于未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经济批判并确立共产主义立场的赫斯等人。马克思看似“迟缓”的这一步却是意义重大,其不仅系统清理了自身之前的理性自由观念,对遭遇到的物质利益困惑问题作出了理论反思,开出了政治批判维度;而且在引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同时确立了人类解放的主题,并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在理论上发现了无产阶级概念。这一切都使得马克思在思想上与当时看似同行的青年黑格尔派有了实质性差别,也决定着马克思在随后开启的经济批判在性质上并不同于包括赫斯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人本主义批判。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启,是站在之前已确立的人类解放立场上对国民经济学根本前提的本质审视,通过分析阐明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内在关联,并且借助这两个因素引出了国民经济学批判的总线索。这根本上又在于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从其精神生产史中收获了劳动辩证法,并通过感性活动原则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对于马克思此时以异化劳动为核心展开的经济批判并不能仅仅从认识论层面或人本主义视角予以解读,而应从经济事实出发深入到本体论层面,否则便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路径相混同起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自发分工为核心,阐明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等方面的关系,草创了关于人类历史的科学即唯物史观,超越了一切市民社会科学或知性科学,从此马克思手中有了最为彻底也最为有力的批判武器,对于还未真正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着深层理论奠基意义。这也在于唯物史观本身就是一种深层理论,并不是一种简单历时性的历史记叙,而是对于历史发展结构和内在矛盾运动的真正洞悉,根本揭示了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并非永恒的科学,其不过是对于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理论反映,本身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对其批判并不能脱离开唯物史观所阐明的理论地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深刻揭示了经济范畴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集中批判了那种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纯对经济范畴进行的理性设计和改造。这不仅针对略显肤浅的蒲鲁东,也同样针对自认为处于科学水平的政治经济学家,因其已预先将资产阶级社会关系设定为天然的存在,这也在根本上与唯物史观原则相背离。这些都通过对于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批判而得以阐明,并包含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第一次科学阐释。马克思到达伦敦后在经历最为集中的一次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后,终于形成了其计划中的理论巨着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个手稿,这其中包含着远大于后来《资本论》的理论框架,也更有利于辨析其中的理论构想。特别是其中的《导言》实际上是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旨概说,同时也是对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对应性批判,并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生成了以社会关系为本质维度的科学的概念范畴体系,体现为包含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二重性”特质,这也就从内部更为深入地批判了整个政治经济学。《资本论》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解析,面对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有机总体,在叙述方式上有着一种类似先验的结构形式。但同时我们却不能将《资本论》中的范畴形式完全从黑格尔意义上进行解读,包括对于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价值形式概念以及资本逻辑的解析,在根本上还是要能回溯到唯物史观那里,而不能归为某种精神统摄。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始终是在场的,并有着自身的呈现方式,也并不存在资本逻辑与生产逻辑的相互分割和对立,最终对于资本逻辑统治的克服并不能脱离开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生成的社会关系和内在矛盾的发展演进,这里展现的仍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根本意义。本文在文本考察的过程中又主要通过确立一个个思想路标,在比较研究中,辨清马克思思想上的根本超越之处。青年马克思曾与青年黑格尔派为伴,但在自身遭遇物质利益困惑并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后,又将这些曾经的思想伙伴一一超越,从中也更能辨清马克思思想的生成路径。马克思也曾与蒲鲁东交往密切,后又屡屡成为马克思的批判对象,正是在这种批判中更加澄清了唯物史观原理并坚定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又长期与政治经济学家的着作打交道,特别是对古典经济学多有吸取,但最终又在根本上超越了这些理论,并通过克服这些理论固有的内在矛盾而确立起自身的经济科学。而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黑格尔的影响又是最为根本的,并贯穿始终。本文也试图将二者思想直接衔接,强调马克思通过实现对黑格尔思想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促成了自身的理论发现。本文也将唯物史观看作是从黑格尔体系中挣脱出来的伟大成就,而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同时又包含着对黑格尔辩证方法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批判和超越。当然这些根本启示并不妨碍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彻底批判,二者在性质上有着严格差别,并不能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看作是黑格尔《逻辑学》的翻版,这样也就完全混淆了批判的性质。本文进而还对唯物史观的性质和方法论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以此来澄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关系中存在的种种误读,并真正呈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阐明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根本上是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批判的理论内涵和意义。
陈奇[9](2020)在《面向领域的推荐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增长,用户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借助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相关技术,推荐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其感兴趣的信息,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在线阅读和广告投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推荐模型难以直接运用到新领域中以解决相应的问题。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通常较为频繁,而用户对于此类产品的消费周期则相对较长。传统的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之前的消费记录来进行推荐,这种情况下有些消费记录可能已经失去了时效性,无法提供足够的有效信息来推荐新项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决定从两个角度进行建模,即项目水平和用户水平。前者反映了项目的属性相对于同类竞品所处的档次,后者则反映了用户偏好的项目所处的档次。通过分析项目的属性变化趋势以及用户的消费行为特点,发现用户的偏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用户在不同时期也会倾向于购买具有类似属性水平的项目。基于此,设计了两种新的相似性度量方法,然后利用它们来扩展隐特征模型得到两种新方法—基于项目水平相似度的矩阵分解算法(ILMF)和基于用户水平相似度的矩阵分解算法(ULMF)。此外还将这两种扩展方法结合起来,进一步研究这两种扩展方法对推荐结果的贡献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真实数据集上的表现优于对比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推荐任务,兴趣点推荐是指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预测目标用户感兴趣的地点。兴趣点推荐不仅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访问体验,还能让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改善。兴趣点推荐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访问行为特征,而用户的访问行为受到地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具有群体性特征。因此如何合理地将这些影响因素融入统一的兴趣点推荐框架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的兴趣点推荐方法GTSAR-RNN,综合考虑了时间信息、评论信息、类别信息和地理信息。为了提高模型的针对性,根据访问数据将用户划分到不同的分组中,并为每组用户训练一个独立的神经网络来进行兴趣点推荐。GTSAR-RNN采用一种灵活的多分组策略将用户分到多个组中,每个组都会产生一个独立的推荐结果,而最终的推荐结果则是把不同分组的推荐结果进行整合。一个拥有多个兴趣倾向的用户会被分到多个分组中,由于对每个分组都进行独立训练,因此每个分组对应的神经网络都捕获了该用户的部分兴趣。采用这种独立训练的策略能够较好地兼顾推荐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GTSAR-RNN在真实数据集上的性能相较于对比方法有明显的提升。传统基于预测评分的推荐系统通过计算项目属性与用户偏好的匹配度,然后向用户推荐匹配度最高的Top-k个项目。然而这种Top-k推荐策略,主要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进行个性化推荐。生产商和销售商则希望推荐系统能够快速发现项目的潜在客户,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宣传营销手段,以促进项目的销售。为了寻找项目的潜在用户,决定将反向Top-k查询引入到推荐系统中。现有推荐模型处理的都是确定数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用户在挑选产品时并不总是遵从某种特定规则,可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捕捉用户偏好是推荐系统的一项核心任务,而当前的研究只考虑了不同场景下用户偏好的变化,忽略了同一场景下用户偏好也不确定的情况。因此本文首先对用户的不确定偏好进行建模,然后提出一种不确定偏好下的反向Top-k查询。为了提高查询效率,设计了RUI-tree来对用户的不确定偏好数据进行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UPBBR算法。实验表明UPBBR算法在生成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均优于其他对比算法,且表现出良好的延展性。
魏锋[10](2020)在《电子商务环境下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零售商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分销以实现销售体系的打通。线上和线下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两者的结合,才能推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3年,天猫和银泰集团合作,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探索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2015年,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将O2O推向了风口浪尖。京东商城与实体店永辉超市进行深度合作来实现O2O。天猫“双十一”狂买后,接踵而来的是大量退货。据此,在O2O供应链系统中,产品如何捆绑销售以及有效减少渠道间产品退货等渠道策略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在“线上到线下”的O2O模式中,面对消费者需求迁移的渠道转换行为,零售商如何选择销售渠道来提升供应链绩效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苏宁易购和海尔集团通过网上购物平台销售新产品,同时通过线下实体门店销售再制造品。因此,探讨新产品/再制造品销量以及博弈方的经济效益、环境可持续性和消费者剩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优衣库推出的线上支付线下取货的模式,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带动了线下的客流。GameStop公司通过线下渠道销售加工处理后的再制造产品,并在线提供最新游戏软件。基于此,本文围绕电子商务企业的现实背景,综合运用主从博弈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最优化理论等,拓展了O2O供应链渠道选择领域的研究,为解决企业渠道销售问题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与方法。区别于已有研究,创新性的考察了捆绑销售、消费者需求、产品退货、协调机制和再制造品分销成本对O2O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并进行数值分析验证模型的实用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有四个方面构成,总结如下:(1)研究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平台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独立或捆绑销售两种产品。构建了两个不同的渠道结构模型,采用逆向归纳法推导出博弈方的最优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以及各自的最大利润。研究发现:当市场规模不大时,捆绑销售是占优策略;当市场规模超过一定范围时,独立销售是占优策略。无论谁作为主导方,整条O2O供应链利润相等。无论是供应商还是平台商作为Stackelberg主导者,自身价格敏感系数与博弈方的最大利润呈单调递减关系;独立销售策略下,交叉价格敏感性系数与博弈方的最大利润呈单调递增关系。(2)线上线下需求迁移成为常态,影响着博弈方的决策。研究由一个平台商,一个实体店,一种产品构成的O2O供应链系统。平台商采取线上直销渠道,线下渠道采取自营门店的集中决策或加盟门店的分散决策。构建了需求无迁移和迁移两种情形下的O2O供应链渠道结构模型,设计出分散决策下的协调机制以优化O2O供应链。研究表明,无论自营门店还是加盟门店,系统总利润增加,线上线下售价的高低取决于需求迁移比例的范围;随着线上迁移比例的增加,线下售价、系统总利润提高,线上售价、分散决策时平台商利润降低;当固定转移支付费用在一定范围内时,两部定价契约可以有效的协调O2O供应链。(3)消费者喜欢“触摸和感觉”来体验产品是否匹配,零售商在计算退货预期成本时,需考虑提供这种服务水平产生的成本。基于不同的分销渠道,讨论了零售商的退货预期成本对博弈方经济效益的影响,构建了双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情景下的O2O供应链渠道结构模型,以获取批发价格和销售价格,以及博弈方的最大利润。研究表明:当退货预期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时,双头垄断情景下的供应商和O2O供应链的利润(模型D)高于完全垄断情景下的利润(模型O)。然而,无论退货预期成本如何,平台商的利润始终高于两个零售商的利润之和。对于消费者剩余,当退货预期成本满足一定条件时,在完全垄断情景下(模型O)的消费者剩余低于双头垄断情景(模型D)。(4)线上平台零售商和线下实体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普遍存在于商业活动中,涉及两种情形下的O2O供应链渠道结构模型:(1)模型P:制造商提供一种产品(包括新产品和再制造品)给两个零售商,其中新产品通过线上平台(零售商R1)销售,再制造品通过线下实体店(零售商R2)销售;(2)模型M:制造商将此产品批发给一个线上和线下渠道同时经营的零售商R销售。研究发现:从经济视角看,与模型P相比,模型M提高了零售商的经济绩效,但削减了制造商和产业的利润;从环境的持续性看,模型P比模型M更环保;从社会视角看,模型P的消费者剩余总是高于模型M,再制造品的分销成本越高,越不利于消费者。本文创新性的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O2O供应链渠道选择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深化了O2O供应链渠道选择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和探索性,为企业管理者提高运营效益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
二、浅析商务与消费笔记本之融合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商务与消费笔记本之融合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新零售时代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 ——以H电脑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定义 |
2.1.1 新零售理论 |
2.1.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 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
2.2.1 4C营销理论 |
2.2.2 SWOT理论 |
第三章 H公司简介及笔记本电脑营销环境分析 |
3.1 笔记本电脑发展历程及H公司简介 |
3.1.1 公司简介 |
3.1.2 H公司笔记本电脑营销理念 |
3.2 笔记本电脑PEST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笔记本电脑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
3.3.1 国内笔记本市场外部分析 |
3.3.2 国内笔记本市场内部分析 |
3.4 笔记本电脑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第四章 H公司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H公司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现状 |
4.2 线下渠道门店的优劣分析 |
4.2.1 线下渠道门店存在的劣势 |
4.2.2 线下渠道门店存在的优势 |
4.3 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 |
4.3.1 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 |
4.3.2 利润有限 |
4.3.3 服务流程僵化 |
第五章 H公司笔记本电脑渠道门店的新营销策略 |
5.1 盈利模式 |
5.2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转型 |
5.3 搭建会员平台及管理 |
5.4 营销传播策略 |
5.4.1 把握市场细化 |
5.4.2 互动媒体的选择 |
5.4.3 利害关系人关系管理评价 |
5.5 创造关联促进体验 |
5.5.1 利用裂变效应,塑造良性社会影响 |
5.5.2 重视网红效应和明星效应 |
5.5.3 打造“顾客商务社交圈” |
5.6 以大数据优化体验 |
5.6.1 数据赋能,精准营销 |
5.6.2 产品差异,体现个性 |
5.6.3 文化引领,全员营销 |
5.6.4 新媒体助推精准传播 |
第六章 H公司对新营销策略的实施与应用 |
6.1 组织架构 |
6.2 制订方案的目的 |
6.3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转型方案 |
6.3.1 项目内容 |
6.3.2 实施与保证 |
6.3.3 反馈与跟踪 |
6.4 服务场景模式转型方案 |
第七章 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7.1 总结 |
7.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动机 |
1.2.1 情感因素对于人类谈判的影响 |
1.2.2 情感因素对于人机谈判的影响 |
1.2.3 研发基于情感的人机谈判系统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 |
2.2.1 基于线性分类器的方法 |
2.2.2 基于概率分类器的方法 |
2.2.3 其它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 |
2.3.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 |
2.3.2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方法 |
2.3.3 混合的方法 |
2.3.4 其它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
2.3.5 多模态的情感分析 |
2.3.6 小结 |
2.4 情感分析技术的应用 |
2.4.1 商业应用 |
2.4.2 中国的智能客服系统 |
2.4.3 非商业应用 |
2.4.4 关系和事件预测 |
2.4.5 对话系统 |
2.4.6 讨论与挑战 |
2.4.7 小结 |
2.5 自动谈判 |
2.5.1 机器对机器的自动谈判 |
2.5.2 人机自动谈判 |
2.6 对话系统 |
2.6.1 对话理解 |
2.6.2 对话管理 |
2.6.3 对话生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结构及原理 |
3.1 引言 |
3.2 模型定义 |
3.3 系统框架 |
3.4 系统主函数 |
3.5 界面设计 |
3.6 情感分类 |
3.6.1 情感分类标准 |
3.6.2 情感强度分类标准 |
3.6.3 情感关键词库 |
3.7 意图特征和情感特征抽取 |
3.7.1 意图特征抽取 |
3.7.2 情感特征抽取 |
3.8 意图分类 |
3.9 情感分类 |
3.10 价格特征词及其值抽取 |
3.11 谈判决策 |
3.11.1 安抚策略 |
3.11.2 让步策略 |
3.11.3 谈判算法 |
3.12 生成回复 |
3.1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实现 |
4.1 概述 |
4.2 收集语料与预处理 |
4.3 交互界面 |
4.4 意图和情感特征抽取 |
4.5 意图识别与分类 |
4.6 情感识别与分类 |
4.7 价格特征及其值抽取 |
4.8 谈判策略 |
4.9 生成回复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谈判实例与分析 |
5.1 谈判成功样例分析 |
5.2 谈判破裂样例分析 |
5.3 两样例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评估与分析 |
6.1 意图和情感分类模型的性能评估 |
6.2 谈判成功率 |
6.3 谈判结果的效用 |
6.4 人类谈判对手满意度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意图语料 |
A.1 问候意图类 |
A.2 讲价意图类 |
A.3 破裂意图类 |
A.4 成交意图类 |
附录B 部分情感语料 |
B.1 愤怒情感类 |
B.2 生气情感类 |
B.3 失望情感类 |
B.4 着急情感类 |
B.5 担心情感类 |
B.6 委屈情感类 |
B.7 高兴情感类 |
B.8 感激情感类 |
附录C 部分回复模板 |
C.1 愤怒回复模板库 |
C.2 生气回复模板库 |
C.3 失望回复模板库 |
C.4 着急回复模板库 |
C.5 担心回复模板库 |
C.6 委屈回复模板库 |
C.7 高兴回复模板库 |
C.8 感激回复模板库 |
C.9 问候类回复模板库 |
C.10 讲价类回复模板库 |
C.11 破裂类回复模板库 |
C.12 成交类回复模板库 |
读硕期间获得的成果与奖励 |
致谢 |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
2.1.1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 |
2.1.2 文化创意产品的特征 |
2.2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作用及SWOT分析 |
2.2.1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与外延 |
2.2.2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
2.2.3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电子商务模式理论 |
2.3.2 市场营销理论 |
2.3.3 六度分隔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概况 |
3.1 中国国家图书馆 |
3.1.1 产品类型分析 |
3.1.2 开发方式与策略分析 |
3.1.3 营销策略分析 |
3.2 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 |
3.2.1 产品类型分析 |
3.2.2 成员馆数据分析 |
3.2.3 优秀文创产品分析 |
3.3 其他试点图书馆 |
3.4 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概况 |
4.1 美国公共图书馆 |
4.1.1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
4.1.2 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
4.1.3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4.2 英国公共图书馆 |
4.2.1 英国国家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 |
4.2.2 英国曼彻斯特图书馆(The Manchester Library) |
4.3 国外其他图书馆 |
4.3.1 国外其他代表性图书馆文创产品商店网站原始分类 |
4.3.2 国外其他代表性图书馆文创产品的物质载体类别 |
4.4 国外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对比分析 |
5.1 文创产品定位方面 |
5.2 文创产品设计方面 |
5.3 文创产品运营方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内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 文创产品定位不够完善 |
6.2 文创产品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 |
6.3 文创产品推广方式单一 |
6.4 其他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对策 |
7.1 完善政策,吸引多方力量开发互联网产品 |
7.1.1 明确产品开发原则 |
7.1.2 健全人才发展制度 |
7.1.3 共建共享形成合力 |
7.2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开发方式与过程 |
7.2.1 扩大产品开发方式 |
7.2.2 结合市场开发产品 |
7.2.3 结合用户开发产品 |
7.3 立足图书馆馆藏,优化完善产品设计思维 |
7.3.1 创新产品设计思维 |
7.3.2 增加产品类型种类 |
7.4 利用互联网电商思维,增加产品营销策略 |
7.4.1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
7.4.2 增强产品推广力度 |
7.4.3 增加产品营销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规范分析 |
1.4.2 实证研究 |
1.4.3 比较分析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5.2 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 |
2.1.1 基本思想 |
2.1.2 模型构建 |
2.1.3 最优决策 |
2.1.4 替代效应 |
2.1.5 新产品的引入 |
2.2 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 |
2.2.1 假定条件 |
2.2.2 消费者决策 |
2.2.3 生产者决策 |
2.2.4 市场均衡 |
2.3 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 |
2.3.1 假定条件 |
2.3.2 理论构架 |
2.3.3 特征价格模型选择的理论基础 |
2.3.4 特征价格理论评述 |
第3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梳理与评价 |
3.1 特征函数的构建 |
3.1.1 特征函数的识别 |
3.1.2 函数形式的选择 |
3.1.3 变量的选择 |
3.1.4 残差的解释 |
3.2 经典特征价格法介绍与评述 |
3.2.1 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 |
3.2.2 直接特征法 |
3.2.3 特征价格估计法 |
3.2.4 质量调整系数法 |
3.3 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问题 |
3.3.1 数据来源不足 |
3.3.2 权重缺失 |
3.3.3 模型设定不足 |
3.3.4 链式漂移 |
第4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的改进 |
4.1 引入电商平台大数据 |
4.1.1 电商平台大数据的相对优势 |
4.1.2 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法的优化 |
4.2 加权特征价格模型 |
4.2.1 权重的经济意义 |
4.2.2 权重的选择 |
4.2.3 权重对特征价格模型的优化 |
4.3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改进 |
4.3.1 非参数和半参数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
4.3.2 基于截面数据排序的ADL模型 |
4.3.3 非参数与半参数模型同ADL模型的比较 |
4.3.4 基于ADL模型的特征价格模型优化 |
4.4 多边特征价格指数 |
4.4.1 GEKS价格指数 |
4.4.2 GEKS价格指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4.3 RYGEKS价格指数 |
4.4.4 基于RYGEKS指数的特征价格指数优化 |
第5章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实证分析 |
5.1 改进的特征价格指数构建 |
5.1.1 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
5.1.2 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
5.1.3 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
5.1.4 RYGEKS指数构建 |
5.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预处理 |
5.2.3 数据描述 |
5.3 特征变量的量化 |
5.3.1 智能手机特征的量化 |
5.3.2 计算机类设备特征的量化 |
5.3.3 计算机存储设备特征的量化 |
5.4 特征变量的选取 |
5.4.1 文献总结法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逐步回归分析 |
5.4.4 新特征的处理方法 |
5.5 测算结果分析 |
5.5.1 基本模型检验 |
5.5.2 权重影响的差异分析 |
5.5.3 模型误设定影响的差异分析 |
5.5.4 链式漂移处理效果分析 |
5.6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分析 |
5.6.1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来源 |
5.6.2 传统价格指数偏差的量化分析 |
第6章 ICT设备特征价格指数与实际经济增速的调整 |
6.1 ICT产业的界定 |
6.1.1 ICT产业的概念界定 |
6.1.2 ICT产业的范围界定 |
6.1.3 ICT设备的分类 |
6.2 ICT设备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 |
6.2.1 ICT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 |
6.2.2 数量调整乘数 |
6.2.3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与实际GDP增速的调整 |
6.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6.3.1 规格品的选取 |
6.3.2 权重的确定 |
6.3.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与调整 |
6.4 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 |
6.4.1 构建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面临的困难 |
6.4.2 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 |
6.4.3 跨国转移法 |
6.5 实际GDP增长速度的调整 |
6.5.1 ICT设备投入产出构成分析 |
6.5.2 实际GDP增速调整幅度的估算 |
6.5.3 实际GDP增速调整的国际比较 |
6.6 关于调整实际GDP增速的几点说明 |
6.7 ICT与生产率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2 山东地区的零售市场现状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访谈研究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与论文创新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2.1 4P营销组合理论 |
2.2 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2.4 STP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第3章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营销问题与成因分析 |
3.1 SP公司 |
3.1.1 山东分公司简介 |
3.1.2 SP笔记本电脑经营现状 |
3.1.3 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市场的销售现状 |
3.2 问题及成因分析 |
3.2.1 产品定位不够清晰,产品设计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 |
3.2.2 价格体系混乱,竞争激烈 |
3.2.3 渠道管束薄弱,缺乏相应的管控机制 |
3.2.4 品牌传播单一化,忽视新媒体营销 |
3.2.5 缺乏完善的客户管理机制,零售客户易流失 |
第4章 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环境分析 |
4.1 SP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3 资源条件与能力分析 |
4.3.1 资源条件分析 |
4.3.2 营销能力分析 |
4.4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SWOT分析 |
第5章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战略选择 |
5.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市场山东零售市场细分 |
5.1.1 从山东消费城市和SP品牌笔记本电脑客户分布分析 |
5.1.2 从笔记本电脑购买者生活方式和购买动机分析 |
5.1.3 从购买者消费行为分析 |
5.2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
5.2.1 细分市场的评估 |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5.3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定位 |
5.3.1 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对比 |
5.3.2 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定位 |
第6章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6.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产品组合策略 |
6.1.1 差异性产品选择 |
6.1.2 产品的包装设计 |
6.2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产品的定价策略 |
6.2.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产品价格策略定位与定价 |
6.3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渠道营销策略 |
6.3.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渠道优化 |
6.3.2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渠道管理 |
6.4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促销传播策略 |
第7章 SP山东公司的保障措施 |
7.1 SP山东公司的订单系统改进 |
7.2 SP山东公司的人员组织管理保障 |
7.3 SP山东公司的资源配置保障 |
7.4 SP山东公司的销售企业文化转变 |
第8章 研究结论 |
第9章 展望与不足 |
9.1 展望 |
9.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大学生对电脑的需求状况调查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二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思路和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我国文旅融合的发展回顾与概述 |
第一节、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二、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第二节、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原因 |
一、从本质与定义来看 |
二、从产业供需来看 |
三、从政策和顶层设计看 |
四、从经济环境看 |
五、从技术来看 |
第三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成果 |
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需求互补、实现共赢 |
二、产生新的交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特色小镇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特色小镇的产生背景 |
一、“特色小镇”模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
二、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
三、全国各地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率先成功示范 |
第二节、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与现状 |
一、特色小镇的政策概述 |
二、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
三、溱潼特色小镇的建设概况 |
第三节、特色小镇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 |
一、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 |
二、特色小镇中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
三、溱潼“会船小镇”文旅融合路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与概述 |
第一节、旅游纪念品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历程 |
一、前身:改革开放前 |
二、启蒙: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末 |
三、发展:本世纪前十年 |
四、兴起:近十年来 |
第三节、文旅融合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影响 |
一、注重品牌的打造和IP开发 |
二、注重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 |
三、注重产品的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
第一节、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第二节、特色小镇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要求 |
一、围绕小镇的独特符号设计旅游纪念品 |
二、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品牌与特色小镇同步建设原则 |
第三节、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流程研究 |
一、宏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二、微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溱潼会船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 |
第一节、市场调查 |
一、特色小镇的资源调查 |
二、特色小镇特色产品市场调查 |
三、特色小镇游客调查 |
第二节、品牌设计 |
一、品牌定位 |
二、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语 |
三、品牌的标志设计 |
第三节、筛选资源、确定开发题材 |
一、整理特色小镇资源 |
二、筛选资源 |
三、将资源与小镇的核心符号串联和规划 |
第四节、产品开发环节 |
一、“寻溱记”品牌产品整体规划 |
二、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一——“船潼潼”会船节选手不倒翁收纳盒 |
三、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二一“寻会船”溱潼会船节民俗介绍笔记本 |
四、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三——“泛舟寻香”草本鱼形香囊DIY套装 |
第五节、品牌运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后现代美学版图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2.1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 |
1.2.2 后现代美学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研究综述 |
1.3.2 后现代美学的研究综述 |
1.3.3 文创产品的后现代美学研究 |
1.3.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策略 |
1.6 研究价值及意义 |
2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概述 |
2.1 故宫文创产品的总体 |
2.2 故宫文创产品的分类 |
2.3 故宫文创产品的总体美学特征 |
3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后现代性表征 |
3.1 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解构 |
3.1.1 故宫文创产品对创作主题的解构 |
3.1.2 故宫文创产品对人物形象的解构 |
3.1.3 故宫文创产品对语言文本的解构 |
3.2 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创作 |
3.2.1 故宫文创产品中的拼贴艺术 |
3.2.2 故宫文创产品中的戏仿艺术 |
3.3 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艺术精神 |
4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生成原因 |
4.1 故宫文创产品的生成环境 |
4.1.1 社会语境 |
4.1.2 文化语境 |
4.2 故宫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
5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后现代性反思 |
5.1 故宫文创研究中的美学思辨 |
5.2 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创新场景 |
5.2.1 文化品牌民族化 |
5.2.2 消费群体年轻化 |
5.2.3 文化消费精品化 |
5.2.4 产品研发众创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问题与思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奏的法哲学批判 |
第一节 面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
一、承接启蒙的理性自由观 |
二、遭遇物质利益的困惑 |
三、对黑格尔理性哲学的怀疑与动摇 |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激进批判 |
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复杂性 |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吸取 |
三、“克罗茨纳赫笔记”中政治批判维度 |
第三节 法哲学批判的成就展现与思想定位 |
一、《德法年鉴》中市民社会批判转向与无产阶级概念的产生 |
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人本主义的性质差别 |
三、经由政治批判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三章 对黑格尔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经济批判的开启 |
第一节 费尔巴哈因素与国民经济学研究 |
一、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高估” |
二、马克思对于国民经济学的初始研习 |
三、费尔巴哈与国民经济学都未在思想深层触动马克思 |
第二节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 |
一、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体系与马克思的激烈批判 |
二、从精神生产史向劳动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 |
三、感性活动的唯物史观定向 |
第三节 哲学批判基础上的经济批判 |
一、哲学批判成果与经济批判的路径 |
二、作为私有财产概念本质的异化劳动 |
三、通向唯物史观与重构国民经济学的线索 |
四、“穆勒笔记”中的交往异化与批判成就 |
第四章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经济批判的深层奠基 |
第一节 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 |
一、对一切观念史观的颠覆 |
二、对一切市民社会科学的批判与超越 |
三、唯物史观创立中的自发分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内涵 |
一、作为总体性理论的唯物史观 |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性与否定性 |
三、唯物史观中概念的二重性 |
第三节 唯物史观对于经济批判的深层奠基 |
一、深层生产结构的辩证决定 |
二、社会形式的生成及其赋形作用 |
三、唯物史观中的主体问题 |
第五章 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互为推进 |
第一节 读不懂“社会关系”的蒲鲁东 |
一、处处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贫困的哲学》 |
二、蒲鲁东“构成价值”的“科学发现” |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
第二节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 |
一、作为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关联的社会关系 |
二、对蒲鲁东经济改造理论的批判 |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上的唯物史观澄清 |
第三节 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推进 |
一、《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正面阐释 |
二、《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 |
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成型及其结构解析 |
第一节 作为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 |
一、“伦敦笔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创作背景 |
二、“生产一般”与作为总体的生产 |
三、政治经济学方法:两种不同的“抽象” |
四、未完成的《导言》及其地位与意义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起点的确定与结构调整 |
一、关乎整个批判的起点 |
二、作为起点的“商品” |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结构体系中的唯物史观 |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成型与唯物史观发展 |
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 |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关系的再生产 |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推进与唯物史观发展 |
第四节 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经济科学的确立 |
一、古典经济学的功绩与困境 |
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于古典经济学的具体批判 |
三、经济科学的确立与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 |
第七章 《资本论》的唯物史观呈现方式 |
第一节 《资本论》的形式分析与实质内容 |
一、《资本论》的结构与《逻辑学》的关联 |
二、形式分析的客观限度 |
三、唯物史观的在场性及其“上升”路线 |
第二节 价值形式与社会形式 |
一、价值形式与系统辩证法 |
二、价值形式的唯物史观回溯 |
三、实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
第三节 资本逻辑的唯物史观限度 |
一、资本逻辑的思辨解读 |
二、颠倒的世界及资本逻辑的限度 |
三、资本逻辑与生产逻辑的问题 |
第四节 《资本论》内在矛盾路径及对唯物史观的深化 |
一、资本在实现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危机与矛盾 |
二、《资本论》内在矛盾解析路径及其根本意义 |
第八章 结语:当代启示与意义 |
一、彰显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与经济批判的唯物史观属性 |
二、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方法论基础 |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提供指导 |
四、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沧桑正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9)面向领域的推荐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面临的挑战 |
1.4 研究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2 推荐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2.1 隐特征模型 |
2.2 嵌入模型 |
2.3 基于方面的情感分析方法 |
2.4 推荐系统中的常用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长时推荐的项目推荐算法 |
3.1 数据分析与问题定义 |
3.2 项目水平和用户水平 |
3.3 ILMF和 ULMF算法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多维信息的兴趣点分组推荐算法 |
4.1 问题定义 |
4.2 模型的预处理 |
4.3 GTSAR-RNN模型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不确定用户偏好的反向Top-k推荐策略 |
5.1 问题分析与定义 |
5.2 NA和NA~*算法 |
5.3 UPBBR算法 |
5.4 实验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专利目录 |
(10)电子商务环境下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O2O模式的出现 |
1.1.2 O2O供应链渠道选择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捆绑销售对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的影响 |
1.2.2 需求迁移对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的影响 |
1.2.3 产品退货对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的影响 |
1.2.4 再制造对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捆绑销售和不同主导力量相关研究 |
2.1.1 捆绑销售和渠道选择策略 |
2.1.2 不同主导力量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
2.2 线上线下需求迁移的O2O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1 O2O供应链的线上线下定价策略 |
2.2.2 与市场需求相关的O2O供应链决策 |
2.3 与产品退货和定价相关的供应链决策问题 |
2.4 关于产品再制造的供应链决策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捆绑销售产品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策略 |
3.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3.2 独立销售模型 |
3.2.1 供应商主导的Stackelberg模型 |
3.2.2 平台商主导的Stackelberg模型 |
3.3 捆绑销售模型 |
3.3.1 供应商主导的Stackelberg模型 |
3.3.2 平台商主导的Stackelberg模型 |
3.4 O2O供应链的决策分析 |
3.5 数值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需求迁移的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策略 |
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2 需求无迁移情形下的O2O供应链决策模型 |
4.2.1 线下实体店为平台商自营门店的情形 |
4.2.2 线下实体店为加盟门店的情形 |
4.3 需求迁移情形下的O2O供应链决策模型 |
4.3.1 线下实体店为平台商自营门店的情形 |
4.3.2 线下实体店为加盟门店的情形 |
4.4 O2O供应链协调机制 |
4.5 数值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产品退货的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策略 |
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 双头垄断情景下的O2O供应链决策模型 |
5.3 完全垄断情景下的O2O供应链决策模型 |
5.4 两个模型的比较分析 |
5.5 数值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产品再制造的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策略 |
6.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6.2 再制造品的模型构建及求解 |
6.2.1 单一渠道模型(模型P) |
6.2.2 O2O模型(模型M) |
6.3 模型比较分析 |
6.3.1 均衡决策比较 |
6.3.2 经济可持续性比较 |
6.3.3 环境可持续性比较 |
6.3.4 社会持续性比较 |
6.4 数值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7.1.1 主要研究工作 |
7.1.2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贡献 |
7.3 研究局限性 |
7.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浅析商务与消费笔记本之融合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零售时代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 ——以H电脑公司为例[D]. 安兆剑.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基于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研究[D]. 林萍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研究[D]. 贾琦.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D]. 雷泽坤. 辽宁大学, 2020(07)
- [5]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赵超. 山东大学, 2020(05)
- [6]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D]. 徐倩. 苏州大学, 2020(03)
- [7]后现代美学版图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究[D]. 牛梦珍.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D]. 徐文越.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面向领域的推荐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陈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电子商务环境下O2O供应链渠道选择策略研究[D]. 魏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