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癫痫的发生与c-fos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满益娟[1](2021)在《马融教授运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观察及方证特点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收集2010年至2020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服用旋覆代赭汤的癫痫患者,整理并分析归纳相关临床基本资料,分析服用旋覆代赭汤的癫痫患者的疗效,并探索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旋覆代赭汤治疗儿童癫痫的方证特点。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方法。1.疗效研究:将收集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间、脑电图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等评价其疗效。2.疗效相关因素:根据患者疗效,分析影响服用旋覆代赭汤疗效的相关因素。3.方证特点探索:将41例服用旋覆代赭汤患者首次服用本方药的症状总结整理并分析,建立数据库,探索其方证特点。研究结果:1.疗效研究:41例患者服用旋覆代赭汤总有效率为63.41%。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的总有效情况分别为10/41(24.39%)、15/36(41.67%)、20/31(64.51%)、23/30(76.67%)。难治性癫痫治疗有效率为54.55%,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有效率达81.82%。经旋覆代赭汤治疗,癫痫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脑电图情况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经过安全性评价,服用旋覆代赭汤治疗癫痫安全性良好。2.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性别、出生胎龄、生产方式、围产期情况、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发病年龄、服药年龄、患者病程、服药周期等均对旋覆代赭汤治疗癫痫疗效无明显影响。3.方证特点:服用旋覆代赭汤有效的核心症状为:呕吐,恶心干呕,纳差,头晕,噫气,胃脘部不适。服用旋覆代赭汤有效的核心舌象为:舌淡红,苔白或苔腻;服用旋覆代赭汤有效的核心脉象为:脉缓。研究结论:1.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儿童癫痫,对癫痫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脑电图情况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旋覆代赭汤治疗儿童癫痫疗效肯定,且具有安全性。2.旋覆代赭汤对于难治性癫痫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发作伴随的呕吐、恶心干呕等中医证候情况。3.对于临床上癫痫发作伴见呕吐,恶心干呕,纳差,头晕,噫气,胃脘部不适,舌淡红,苔白或苔腻,脉缓的患者,可以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
马茗晗[2](2020)在《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临床观察及对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脑内卡马西平浓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初步探讨马融教授运用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证治规律。2.初步探讨疏风止痉方对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癫痫发作及脑脊液中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浓度的影响。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马融教授运用疏风止痉方治疗的癫痫患儿62例,采集其性别、发病年龄、发作表现、发作频次、发作诱因、既往史、家族史、脑电图及颅脑核磁、服用抗癫痫西药情况及中医证素特征等,使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录入相关全部信息,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规律。2.选取大鼠100只,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大鼠,其余90只均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癫痫大鼠模型,将点燃成功的癫痫大鼠先后通过14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预处理后,将仍有癫痫发作的大鼠作为耐药性癫痫模型。将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予以卡马西平、卡马西平联合特异性抑制剂PDTC及卡马西平联合低、中、高剂量疏风止痉方药灌胃治疗28天,观察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每周的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灌胃治疗结束后,每组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利用微渗析采样技术收集大鼠脑脊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脑脊液中卡马西平浓度。结果:1.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证治规律(1)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显效率为35.5%,总有效率为80.6%。治疗非耐药性癫痫儿童显效率为45.9%,总有效率为94.6%;治疗耐药性癫痫儿童显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60.0%。(2)通过证素分析结果表明,疏风止痉方更适用于癫痫风热上扰证,患儿既往多有热性惊厥病史;发作常以外感发热为主要诱因;以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主要发作类型,中医证候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目直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角伴或不伴流涎,四肢强直抽搐,常伴有外感症状,如打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咽红,舌淡红或红,苔白,脉浮或滑。2.疏风止痉方对耐药性癫痫大鼠发作行为的影响除正常对照组大鼠之外,其他各组大鼠每周均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1)发作次数的影响:第1周、第2周疏风止痉方中、高剂量组发作次数少于耐药模型组、阳性对照组(p<0.01);疏风止痉方低剂量组发作次数少于阳性对照组(p<0.01),与耐药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3周、第4周疏风止痉方各剂量组随药物剂量增加,发作次数呈减少趋势(p<0.05);疏风止痉方中、高剂量组发作次数明显少于耐药模型组、阳性对照组(p<0.01)疏风止痉方低剂量组发作次数少于耐药模型组(p<0.01),与阳性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第1周、第2周疏风止痉方各剂量组随药物剂量增加,发作持续时间逐渐缩短(p<0.01);阳性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其他各组(p<0.05)。第3周、第4周疏风止痉方各剂量组随药物剂量增加,发作持续时间逐渐缩短,各剂量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疏风止痉方高剂量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耐药模型组、阳性对照组(p<0.01)。3.疏风止痉方对耐药性癫痫大鼠脑脊液中卡马西平浓度的影响(1)疏风止痉方各剂量组随着中药剂量增加,脑脊液中卡马西平浓度呈递增趋势,各剂量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疏风止痉方高剂量组卡马西平浓度低于阳性对照组,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疏风止痉方低、中剂量组卡马西平浓度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3)耐药模型组大鼠脑脊液中卡马西平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各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疏风止痉方高剂量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显效率为35.5%,总有效率为80.6%。疏风止痉方不但对治疗非耐药性癫痫儿童有一定疗效,总有效率为94.6%,且对治疗耐药性癫痫儿童也有一定疗效,总有效率为60.0%。2.临床中疏风止痉方更适用于癫痫风热上扰证,患儿既往多有热性惊厥病史;发作常以外感发热为主要诱因;以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主要发作类型。3.疏风止痉方可减少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疏风止痉方通过调节脑内NF-κB炎症信号通路,抑制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下调P-gp水平,继而提高脑内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的浓度有关。
玉倩[3](2020)在《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此课题旨在观察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病的选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03月03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部的62例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设计方案,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拟定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口服丙戊酸钠片0.2g/次,ti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服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方,疗程为8w。评估拟定患者在治疗后的癫痫控制疗效,记录经治前后癫痫发作频数、发作持续时间、脑电图表现、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item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n Epilepsy,QLOIE-31)评分的改变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该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癫痫整体控制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以90%的癫痫整体控制有效率优出有效率为83%的对照组(P<0.05);(2)主要疗效指标-癫痫发作频数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减少癫痫发作频数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3)主要疗效指标-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4)次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以90%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优出有效率为80%的对照组(P<0.05);(5)次要疗效指标-QLOIE-31量表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QLOIE-31量表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6)临床安全性评估:治疗组以1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的对照组(P>0.05),因此,两组不良反应的出现无明显差异,且柴胡疏肝汤加减并不增加丙戊酸钠片的不良反应。结论: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可以减少患者的癫痫发作频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其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脑电图表现和QOLIE-31评分等情况,在控制了癫痫发作频数、改善癫痫症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
王志婕[4](2020)在《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先经系统综述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再以动物实验探究大椎穴埋线疗法调控Egrl-T型Ca2+-Limkl-cofilin通路对癫痫小鼠模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有效的方案以及有力的证据学依据。方法:系统综述部分应用meta分析评价关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方法学评价。经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两名研究人员根据既定的纳入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以临床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癫痫相关评价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分析应用RevMan5.3软件。动物实验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对大椎穴埋线调控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小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先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8mg/kg、10mg/kg、12mg/kg)的海仁酸确定造模方案;之后将5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15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随机数字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全剂量药物组、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和埋线+半剂量药物组6组,每组25只。空白组不做干预,每日只行抓取称重;模型组造模后不做治疗,每日只行抓取称重;埋线组造模后予大椎穴埋线治疗(将3mm长的可吸收外科手术缝合线埋入大椎穴),共埋线1次,7天后观察疗效;全剂量组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半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15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结局指标包括:小鼠体重、旷场实验、HE染色、尼氏染色、Fluoro-Jade B染色、PET/CT检测以及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 以及 p-cofilin)的表达量测定。以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系统综述分析临床研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与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相比可显着提高临床有效率;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与抗癫痫药相比可显着降低癫痫评分;单纯使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有效率(RR 1.03,95%CI[0.95,1.12])和癫痫评分(MD-2.26,95%CI[-5.08,0.56])与西药相比,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穴位埋线疗法对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MD-0.46,95%CI[-1.48,0.56]);安全性方面,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时会造成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2.造模注射剂量小鼠腹腔单次注射8mg/kg、10mg/kg以及12mg/kg海仁酸造模成功率分别为0%,71.4%和25%,3组间造模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故予小鼠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复制本研究实验周期内较成功的模型成功率,故将以此为复制癫痫小鼠模型的标准计量。3.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癫痫小鼠体重减轻(P<0.05),经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治疗后均能使小鼠体重增加(P<0.05);从治疗第2天,使用奥卡西平药物的3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治疗第3天起,单纯埋线疗法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海仁酸诱导的癫痫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爬壁次数、中央路程以及中央时间均减少,小鼠表现出焦虑情绪;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疗法都能改善小鼠的焦虑情绪(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差(P<0.01),埋线+全剂量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优(P<0.01),埋线+半剂量疗法和单纯全剂量疗法居中且两者治疗效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4.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规整,细胞结构整齐,细胞器完整;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大量凋亡,排列极其不规整,细胞丧失原本形态,细胞破裂不完整;经治疗后,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所改善,细胞的凋亡数目与模型组相比减少;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改善神经细胞形态方面效果最优,细胞排列欠整齐,细胞欠完整,形态欠规则;其次为埋线+半剂量组和全剂量组,且二者的效果相近,细胞排列相对规整,细胞结构较完整,形状较规则;埋线组最差,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相对完整,形状相对规则。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经造模后的5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缩减,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目显着减少,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多,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少,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JB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经造模后的5组中海马CA3区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CA3区神经元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FJB(+)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多,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小鼠全脑处于18F-FDG高摄取灶,模型组小鼠为极低摄取灶,治疗4组介于二者之间。SUVmax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经造模后的5组SUVmax值均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4组治疗组SUVmax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SUVmax较其他3组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SUVmax较其他3组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介于二者之间,且两者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以及p-cofilin)在空白组海马组织中表达量极低,造模后其表达量均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的4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的表达量最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最高,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相比表达量居中,且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结果可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2.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以成功复制本实验期内稳定的小鼠癫痫模型;3.大椎穴埋线疗法可以改善癫痫小鼠的体重和癫痫共患之焦虑;4.大椎穴埋线疗法可能是通过降低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变化以及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状态,从而控制癫痫发作;5.药物联合大椎穴埋线疗法时,可增强正常剂量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的药物疗效;将奥卡西平的服用量减半时,仍能取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平鑫[5](2020)在《基于cAMP-PKA-CREB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和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本方对癫痫模型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低剂量组(化低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中剂量组(化中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化高组)。采用戊四氮化学点燃法诱导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期间观察大鼠的痫性发作情况及行为学表现。建立模型后给予化浊解毒疏肝方和西药丙戊酸钠进行分组对照治疗,治疗周期内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痫性发作行为学变化。治疗结束后通过认知行为学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光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AMP-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细胞表达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正常组大鼠发育良好,体重增长迅速。造模周期结束,与正常组比较,癫痫模型大鼠均出现明显的发育迟缓、体重下降(P<0.01)、脱毛且光泽变差等现象。经治疗的各组大鼠饮食饮水量较前有所增加,被毛光泽较前改善,脱毛现象得到减轻,但在体重方面与正常组大鼠相比仍较少(P<0.01)。西药组、化中组、化高组大鼠经治疗后的体重增长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2.癫痫发作情况:在治疗第21天时,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化高组大鼠的痫性发作情况均表现为等级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在治疗第28天时,化中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痫性发作等级较低、潜伏期较长(P<0.05);而西药组和化高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水迷宫测试:(1)定位航行实验:实验的前两天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之后两天正常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实验第4天,化中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而西药组和化高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空间探索实验: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少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化中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较多(P<0.05),而西药组和化高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八臂迷宫测试: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工作记忆错误(WME)、参考记忆错误(RME)和总错误(TE)三项数值均显着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化高组大鼠的WME、RME和TE三项数值均明显减少(P<0.05,P<0.01),化中组仅有RME、TE明显减少(P<0.05,P<0.01)。5.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细胞丰富,排列结构规整,层次清晰分明。模型组神经细胞数量骤减,排列凌乱,胞核固缩,胞质颜色加深,出现较多凋亡小体和变性、坏死细胞。经治疗后的西药组和化浊解毒疏肝方组的神经细胞排列较为规整,层次较清晰,数量回升,轻微核固缩,胞质颜色略深。6.免疫组化检测:正常组、西药组、化中组、化高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的cAMP-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细胞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多(P<0.05,P<0.01)。结论:1.戊四氮化学点燃法可成功诱导建立癫痫大鼠模型,且模型稳定可靠。癫痫模型大鼠可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2.化浊解毒疏肝方具有显着的抗癫痫作用,并且能够明显提升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3.化浊解毒疏肝方提升癫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可能是上调cAMP-PKA-CREB通路信号,提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产生改善学习记忆障碍行为表现的效应。
汪顺贵[6](2020)在《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临床疗效及细胞炎性因子水平,以探讨该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患者共62例。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予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及记录发作频次、发作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脑电图、不良反应情况,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脑电图及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评定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符合的60例患者均完成了试验,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程、癫痫类型、脑电图方面经统计分析,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治疗组发作控制有效率97%优于对照组8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脑电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临床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刘冲冲[7](2020)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耐药性癫痫的主要治疗困境是患者对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耐药,如何减少或抑制患者对AEDs的耐药是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团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能够提高西药抗痫作用,前期基础实验结果显示其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l,Mdrl)及编码的P-糖蛋白(P-giycoprotein,P-gp)有关,而调节P-gp的途径与炎症信号通路相关。本次临床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检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本次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海人酸(KainicAcid,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以进一步了解其在复方中的抗耐药机制及其贡献度。[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柴贝止痫汤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炎症抗体芯片观察耐药性癫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α细辛醚、β细辛醚、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方法]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由疗效观察和机制探讨两部分组成,疗效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84例,治疗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柴贝止痫汤治疗,对照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安慰剂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主要疗效指标包括月发作频次、无发作率、50%应答率(Response Rate,RR);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癫痫发作程度的变化、中医证候变化、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epileptic patients-89,QOLIE-89)、癫痫伴发抑郁筛查量表(Neurological Disorders Depression Inventory For Epilepsy,NDDI-E)、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安全性评价。通过对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各采取血清一次,利用炎症抗体芯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抗痫作用。动物实验:采用侧脑室注射KA的方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将癫痫大鼠分为模型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并设假手术组。连续灌胃60天后,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海马P-gp、Mdrla/b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脑内 CBZ 及其代谢产物 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10,11-epoxidation of carbamazepine,CBZE)的含量,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临床试验一(1)基础资料:共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84例,入组前两组在两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基线资料基本一致。(2)主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月发作频次及无发作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50%应答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3)次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发作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及情绪量表评价:生活质量总评分,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单项比较,二者在疼痛、精力/疲乏、注意力、发作恐惧、社会支持等方面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P<0.01,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SD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治疗:在观察期内未发现与柴贝止痫汤添加有关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异常,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临床研究二(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下调血清中 IL-1β、IL-4、IL-17、IL-1α、IL-15、IL-6、IL-11、1-309、MIG、GCSF、GM-CSF炎症因子的趋势。(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中1-309、IL-11、MIG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下调IL-1β、1-309、IL-1α、IL-15、IL-8、IL-17、IL-6、IL-11、IL-16、MIG、IL-1ra、GCSF、BCL、MIP-1β、MIP-1α、IL-12P40 炎性因子的趋势。(3)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可能具有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其KEGG通路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1)各组大鼠海马组织P-g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及柴贝止痫汤+CBZ组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β细辛醚+CBZ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各组大鼠海马组织Mdrla/b mRNA表达:与假于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贝母素乙+CBZ组Mdrla mRNA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海马Mdrla/b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P<0.01,P<0.01),β细辛醚+CBZ 组 Mdrla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海马组织中Iba-1及GFA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CBZ组Iba-1及GFAP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β细辛醚+CBZ组Iba-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Iba-1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4)各组大鼠右脑CBZ、CBZE含量:右脑CBZ含量比较: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右脑CBZE含量比较: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右脑内CBZE的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CBZ组含量降低,贝母素甲+CBZ组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贝母素甲+CBZ组相比,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1,P<0.01)。(5)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尼氏染色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急剧减少,排列紊乱,胶质细胞的增生,尼氏小体降解明显。CBZ组神经元细胞较模型组增多,胶质细胞增生较多,尼氏小体较少。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丰富,少量胶质细胞,β细辛醚+CBZ组和贝母素乙+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数目较少,空泡病变比较明显。[结论]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安全、有效,可以减少癫痫发作频次、降低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自身抑郁状况。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有降低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趋势,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患者血清中Ⅰ-309、IL-11、MIG水平降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柴贝止痫汤添加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逐渐明显。3.柴贝止痫汤及入血成分α细辛醚、贝母素甲分别联合CBZ可能具有促进KA致痫大鼠脑内CBZE含量增加、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P-gp、Mdrla/b mRNA表达、抑制海马Iba-1激活有关。
陈立颖[8](2020)在《成体新生颗粒细胞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脑内异常的癫痫神经环路形成为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性的不自主发作。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 drugs,AEDs)来控制癫痫发作;然而,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因对药物耐受而发展为难治性癫痫。其中,以海马为主要病灶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难治性癫痫中最常见的一种,耐药率高达75%,因此亟需研究其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药物靶点。TLE通常伴有海马的多种病理性改变,包括异常的成体神经再生。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致痫因素会导致成体新生的颗粒细胞(adult-born dentate granule cells,abDGCs)产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但是abDGCs究竟是否以及如何参与到TLE的发作中仍不明确。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小鼠TLE模型,采用光遗传学、逆转录病毒干预、清醒动物钙信号记录、药理学、电生理等多种技术,探究癫痫不同阶段产生的abDGCs对TLE发作的作用。首先,我们使用免疫组化标记增殖的abDGCs,发现在小鼠海马电点燃造模成功后,abDGCs的数量呈现一过性增加,具体表现为完全点燃后的急性期(第3天和第7天)abDGCs数量明显增加,随后逐渐降低。我们进一步使用了清醒动物在体钙信号记录的方式探究了异常增加的abDGCs是否参与后续小鼠海马电点燃诱导的TLE发作中。我们发现abDGCs在后续的全身性发作(generalized seizure,GS)中内部的钙信号大量减少,提示它们的功能是被抑制的。为了进一步明确abDGCs如何参与TLE发作,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技术对它们选择性的双向调控,发现特异性激活急性期产生的abDGCs功能能够显着延长后续TLE的发作时长,而抑制abDGCs则缩短TLE发作时长;而选择性调控abDGCs并不会影响发作等级和到达全身性发作的潜时,表明abDGCs可能直接参与TLE发作的维持。有意思的是,上述的TLE发作的调控作用只局限于小鼠完全点燃后急性期产生的abDGCs,而选择性调控其他阶段(点燃前1周或点燃后3周)产生的abDGCs对TLE后续的反复发作无明显作用。随后,我们采用在体电生理技术结合光遗传学的方式,发现选择性激活急性期产生的abDGCs可以激活附近兴奋性的成熟颗粒细胞(early-born dentate graule cells,ebDGCs)。药理学手段抑制DG区的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或是化学遗传学手段选择性抑制ebDGCs功能,可以逆转激活abDGC的促癫痫作用,提示ebDGCs可能是abDGCs发挥作用的下游环路基础。此外,我们发现abDGCs介导的兴奋环路调控容易导致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在海马电点燃模型和海人酸(kanic acid,KA)诱导的慢性TLE自发模型中,反复的光遗传学或化学遗传学抑制abDGCs都容易产生长时程的对TLE发作的抑制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发现在TLE中特定关键阶段产生的abDGCs可以通过作用于下游的异常兴奋性环路参与癫痫发作的维持,而抑制abDGCs能够长时程地缩短癫痫发作时间,削弱其严重程度。这些结果补充了我们对于TLE发病机制的理解,同时为未来的癫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药物新靶点。
吴琼[9](2019)在《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血清hs-CRP(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患者共67例。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予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及记录发作频次、发作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清hs-CRP、脑电图及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评定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发作控制有效率93%优于对照组8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临床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水平。
张欣[10](2019)在《GABA-A受体介导的KLF4对癫痫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围术期医学和麻醉治疗学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癫痫患者的麻醉治疗和围术期管理对麻醉医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癫痫(Epilepsy)是一类以反复的癫痫性发作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总称,中枢神经系统(CNS)多部位神经元同步异常放电是其最显着的生理特点。全球癫痫患病率达到0.5%-1%,我国目前约有900万癫痫患者。癫痫患者常并发其他各类认知障碍,心境障碍及躯体运动障碍。目前,临床上癫痫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癫痫手术治疗的麻醉难度较高。镇静类麻醉药物对自发性脑电活动有较大影响,且许多麻醉药物与抗癫痫药物具有相同的作用位点,术中麻醉药物选择不当可能诱发癫痫发作。因而,癫痫手术中应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案,既要减少对皮层脑电图(ECo G)的不适当激发或抑制,保证致痫灶的定位准确,也要避免术中麻醉药诱发的癫痫发作。然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仅能控制癫痫发作,并不能预防由脑损伤等外部因素诱发的继发性癫痫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癫痫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性,说明遗传因素对于癫痫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分子水平探讨癫痫的发生机制,寻找预防或延缓初始促发性损伤后(IPI)的慢性癫痫发生,同时为癫痫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麻醉治疗及必要的神经保护策略提供新的分子靶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Kruppel-Like Factor 4(KLF4),属于Kruppel样转录因子蛋白家族的一员,是真核生物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其最早被发现表达在口腔、胃肠等消化道的上皮细胞中。KLF4对胚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发现KLF4在神经系统中也有表达,并参与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轴突生长等关键事件,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自闭症、先天性脑积水和脑瘫等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未见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KLF4在癫痫发作及慢性癫痫形成中的作用。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对KLF4对癫痫的调控机制展开研究。目的:KLF4是最近进入神经生理学家视野的一个转录因子,其在胚胎发育时期对神经系统的分化和增殖的调控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传统抗癫痫药物对癫痫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寻找有效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控制癫痫发作,预防脑损伤后的慢性癫痫形成已成为神经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本课题提出了科研问题,KLF4是否影响癫痫的发作,KLF4是否参与戊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活动的调控,旨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阐明转录因子KLF4和癫痫的关系,同时对KLF4在癫痫以及睡眠活动中的调控作用进行初步探讨。通过本研究为防治慢性癫痫发生、发展,同时也为癫痫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麻醉治疗及必要的神经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GABA-A受体介导的KLF4在癫痫发作中的影响方法:1.选取16只健康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癫痫模型组(PTZ)。利用免疫印记的方法对小鼠海马KLF4的表达进行测定。2.选取24只健康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PTZ组、PTZ+VPA组和PTZ+CBZ组,每组各8只。观察戊四唑给药后20min内小鼠癫痫发作行为的变化。并且,利用免疫印记的方法对小鼠海马KLF4的表达进行测定。3.选取32只健康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PTZ组、VPA组、蝇蕈醇(Mus)组和氟马西尼(Flu)组。观察PTZ给药后20min内小鼠癫痫发作行为的变化。并且,利用免疫印记的方法对小鼠海马KLF4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1.比较对照组和PTZ急性给药组,PTZ组小鼠海马KLF4的表达降低。2.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均能够显着延长戊四唑诱导的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发作潜伏期。而比较两组发现,VPA组的潜伏期长于CBZ组。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均能够显着降低小鼠癫痫发作等级并且促进小鼠海马KLF4表达。且比较两组发现,CBZ组KLF4表达高于VPA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3.丙戊酸钠灌胃能够显着延长小鼠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氟马西尼腹腔注射能够显着拮抗这种作用,Flu组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显着低于VPA组。Mus组较VPA组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Flu组小鼠的平均癫痫发作等级略高于VPA组,比较Mus组和VPA组的癫痫发作等级,未见显着性差异。Flu组小鼠海马的KLF4表达显着低于VPA组,而比较Mus组和VPA组,未见显着性差异。KLF4抗癫痫作用的机制初步探讨方法:选取32只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saline+lv-GFP组,PTZ+lv-GFP组,saline+lv-KLF4组和PTZ+lv-KLF4组。定位向小鼠海马注射以慢病毒为载体的KLF4过表达病毒和对照病毒,注射病毒后待表达三周,建立海马KLF4过表达小鼠模型。按照分组给予PTZ腹腔注射,观察并记录给药后20 min内小鼠癫痫行为的变化。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和梨状皮层的c-Fos表达变化。结果:1.PTZ+lv-KLF4组小鼠较PTZ+lv-GFP小鼠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显着延长,同时其组内小鼠的平均发作等级也显着降低。2.PTZ给药后小鼠海马和梨状皮层的c-Fos表达显着增多。比较PTZ+lv-KLF4组和PTZ+lv-GFP组小鼠发现,PTZ+lv-KLF4组小鼠海马和梨状皮层的c-Fos表达量显着减少。KLF4对戊巴比妥诱导的小鼠睡眠活动的影响方法:1.选取16只健康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戊巴比妥(Pentobarbital,PBBT)组。通过免疫印记的方法对给药后小鼠海马KLF4表达进行测定。2.选取32只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PBBT+lv-GFP组、PBBT+lv-KLF4组、PBBT+si-GFP组和PBBT+si-KLF4四组。定位向小鼠海马注射以慢病毒为载体的KLF4过表达病毒和KLF4干扰表达病毒,及相应的对照病毒,待表达三周后,按照分组给予戊巴比妥腹腔注射,观察并记录给药后小鼠睡眠行为的变化。结果:1.急性戊巴比妥腹腔注射后,小鼠海马KLF4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升高。2.lv-KLF4组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都较对照病毒组没有统计学差异。si-KLF4组小鼠的睡眠潜伏期较对照病毒组显着延长。同时,其睡眠时间较对照病毒组显着减少。结论:1.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的抗癫痫作用与促进海马KLF4表达有关。2.氟马西尼能够通过抑制丙戊酸钠上调KLF4的作用,拮抗其抗癫痫效应。3.KLF4可能通过抑制戊四唑诱导的小鼠海马和梨状皮层c-FOS表达,发挥其抗癫痫作用。4.KLF4能够参与戊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活动的调控。
二、小儿癫痫的发生与c-fos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癫痫的发生与c-fos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融教授运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观察及方证特点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观察及方证特点探索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设计 |
3.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一般信息资料 |
2.疗效分析 |
3.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4.方证特点 |
5.旋覆代赭汤来源 |
6.旋覆代赭汤病因病机 |
7.旋覆代赭汤治疗儿童癫痫 |
8.旋覆代赭汤药理作用 |
9.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儿童癫痫病例2则 |
附录2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癫痫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临床观察及对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脑内卡马西平浓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疏风止痉方治疗62例癫痫儿童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小结 |
研究二 疏风止痉方对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发作行为及脑脊液中卡马西平浓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炎症反应与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热痫及抑制炎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概述 |
1 西医文献概述 |
1.1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相关述要 |
1.2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 |
1.3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 |
1.4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脑电图表现 |
1.5 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防治 |
2 中医文献概述 |
2.1 中医对卒中后癫痫的病名认识 |
2.2 痫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3 中医对“气滞、瘀血致痫”理论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基线资料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3.3 次要疗效指标 |
4 不良反应 |
5 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
6.3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
6.4 临床安全性评价 |
7 讨论 |
7.1 导师对“气滞、瘀血致痫”理论和“理气化瘀”治则的认识 |
7.2 本研究选方用药的依据及组方分析 |
7.3 现代药理分析 |
7.4 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疗效分析 |
7.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从肝论治癫痫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癫痫的中医学相关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辨证论治 |
五、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 |
六、大椎穴治疗癫痫的依据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 |
一、病因 |
二、诊断方法 |
三、分型 |
四、治疗 |
第三节 癫痫耐药的研究进展 |
一、耐药假说 |
二、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 |
三、耐药的治疗 |
第四节 癫痫共患疾病的研究进展 |
一、焦虑和抑郁 |
二、偏头痛 |
三、心脏病 |
四、其他 |
第五节 癫痫相关的动物模型 |
一、遗传性癫痫模型 |
二、急性癫痫模型 |
三、慢性癫痫模型 |
第六节 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
一、钙离子稳态失衡是癫痫发生的主要根源 |
二、Cav3.2表达上调导致Ca~(2+)大量内流是癫痫发作的关键 |
三、Egr1介导Cav3.2表达 |
四、Egr1调控T型Ca~(2+)通路异常可能是癫痫发作的重要路径 |
五、钙离子异常内流是导致Limk1/cofilin细胞凋亡通路开放的前提 |
六、葡萄糖代谢异常促进Ca~(2+)内流 |
七、埋线疗法可能干预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调控癫痫 |
第二章 Meta分析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癫痫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体重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节 大椎穴埋线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五节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cAMP-PKA-CREB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癫痫发作行为观察 |
2.1.6 学习记忆行为学观察 |
2.1.7 标本取材及处理 |
2.1.8 HE染色观察 |
2.1.9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IHC) |
2.1.10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一般情况观察 |
2.2.2 癫痫发作情况 |
2.2.3 HE染色观察结果 |
2.2.4 学习记忆行为学检测结果 |
2.2.5 IHC检测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从中医学角度讨论 |
3.1.1 浊毒与癫痫及学习记忆障碍的关系 |
3.1.2 化浊解毒疏肝方之组方要义 |
3.2 从现代医学角度讨论 |
3.2.1 癫痫模型的选择 |
3.2.2 癫痫与学习记忆障碍的关系 |
3.2.3 癫痫及学习记忆与海马的联系 |
3.2.4 学习记忆与cAMP-PKA-CREB通路的关系 |
3.2.5 对照西药丙戊酸钠的选择 |
3.3 药物干预对癫痫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
3.3.1 对痫性发作行为学影响 |
3.3.2 对学习记忆行为学影响 |
3.3.3 对病理形态学影响 |
3.3.4 对cAMP-PKA-CREB通路表达水平影响 |
3.4 课题创新点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综述 |
5.1 中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5.1.1 中医学对癫痫病机的概括 |
5.1.2 中医药对癫痫的治疗 |
5.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5.2.1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机的概括 |
5.2.2 现代医学治疗癫痫的方法总结 |
5.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1.1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定义和诊断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危险因素 |
1.4 发作类型 |
1.5 发病机制 |
1.6 脑电图表现 |
1.7 血清炎性因子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关系 |
1.8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方药治疗 |
2.3 针刺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内容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疗效性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 安全性指标 |
5 讨论 |
5.1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的理论基础 |
5.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癫痫的研究 |
5.3 醒脑静组方的方义解析及单药药理研究 |
5.4 疗效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
5.5 初步探讨醒脑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证)的作用机制 |
5.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略缩词表 |
综述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癫痫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癫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概述 |
1 癫痫的常见病因病机 |
2 癫痫的治法分述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抗痫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
1 疏肝理气药 |
2 平肝熄风药 |
3 活血化瘀药 |
4 补虚药 |
5 开窍药 |
6 淡渗利湿药 |
7 安神定志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临床研究二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对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创新性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癫痫发作程度表 |
附录2 痫病痰气郁滞证中医证候评定量表 |
附录3-1 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9项 |
附录3-2 生活质量量表各分项题目分值表 |
附录3-3 生活质量量表各项得分权重分值 |
附录4 NDDI-E量表(中文版) |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6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 |
附录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4项(HAMD-24) |
(8)成体新生颗粒细胞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光纤及电极的植入 |
2.3 小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 |
2.4 病毒注射 |
2.5 钙信号光纤记录与分析 |
2.6 光/化学遗传学实验和药理学 |
2.7 在体单细胞记录与分析 |
2.8 KA诱发的慢性癫痫自发模型 |
2.9 免疫荧光染色 |
2.10 统计检验 |
3 实验结果 |
3.1 abDGCs 在颞叶海马癫痫发作中功能受到抑制 |
3.2 光遗传学激活急性期产生的 abDGCs 延长癫痫发作时长 |
3.3 光遗传学抑制急性期产生的abDGCs 缩短癫痫发作时长 |
3.4 光遗传学调控完全点燃后慢性期或癫痫形成前产生的abDGCs 不影响癫痫发作 |
3.5 急性期产生的abDGCs 通过形成局部异常兴奋性的环路促进癫痫发作 |
3.6 反复抑制abDGCs 可以持续性的缓解癫痫发作 |
4 讨论 |
5 结论和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认识 |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2 中医对痫病的认识 |
1.3 中医对中风与痫病关系的认识 |
1.4 古代医家对于痰瘀致痫的认识 |
2 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危险因素 |
2.3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 |
2.4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脑电图表现 |
2.5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机制 |
2.6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治疗 |
3 血清hs-CRP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关系 |
3.1 对血清hs-CRP的认识 |
3.2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
3.3 血清hs-CRP对癫痫的影响 |
3.4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入组病人病史采集 |
2.3 研究指标 |
2.4 纳入病人基础疾病治疗 |
2.5 纳入病人抗癫痫治疗 |
2.6 不良反应 |
2.7 疗效评定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疗效 |
5 讨论 |
5.1 导师对“痰瘀生风”理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5.2 组方分析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5.4 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影响的探讨 |
5.5 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疗效分析 |
5.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略缩词表 |
综述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GABA-A受体介导的KLF4对癫痫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癫痫概述 |
1.2.2 癫痫治疗 |
1.2.3 癫痫与麻醉 |
1.2.4 癫痫中的脑损伤 |
1.2.5 癫痫与神经保护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GABA-A受体介导的KLF4在癫痫发作中的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2.3 主要溶液配制 |
2.2.4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5 PTZ诱导的急性癫痫小鼠模型 |
2.2.6 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PTZ急性给药诱导癫痫小鼠的KLF4表达变化 |
2.3.2 抗癫痫药物对PTZ诱导的急性癫痫小鼠癫痫发作及KLF4表达的影响 |
2.3.3 GABA-A 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对 PTZ 诱导的急性癫痫小鼠的癫痫发作及KLF4 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KLF4的抗癫痫作用的机制初步探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主要溶液配制 |
3.2.4 慢病毒介导的KLF4过表达小鼠模型 |
3.2.5 PTZ急性给药诱导癫痫小鼠模型 |
3.2.6 免疫荧光组织染色 ( Immunofluorescence histochemistry )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KLF4过表达对PTZ诱导的小鼠癫痫发作的影响 |
3.3.2 KLF4过表达对PTZ诱导的急性癫痫小鼠的海马c-fos表达的影响 |
3.3.3 KLF4过表达对PTZ诱导的急性癫痫小鼠的梨状皮层c-fos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KLF4对戊巴比妥诱导的小鼠睡眠活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4.2.2 戊巴比妥急性给药诱导小鼠睡眠模型 |
4.2.3 慢病毒介导的KLF4干扰表达小鼠模型 |
4.2.4 免疫印迹实验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戊巴比妥给药小鼠海马KLF4的表达变化 |
4.3.2 KLF4过表达对戊巴比妥急性给药小鼠睡眠活动的影响 |
4.3.3 慢病毒介导的KLF4沉默对戊巴比妥急性给药小鼠睡眠活动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全文讨论 |
5.1 KLF4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
5.2 KLF4与GABA神经传递的关系探讨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小儿癫痫的发生与c-fos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融教授运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观察及方证特点探索[D]. 满益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疏风止痉方治疗儿童癫痫临床观察及对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脑内卡马西平浓度影响的研究[D]. 马茗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D]. 玉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D]. 王志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基于cAMP-PKA-CREB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D]. 平鑫. 河北大学, 2020(08)
- [6]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痰火扰神型的疗效观察[D]. 汪顺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D]. 刘冲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成体新生颗粒细胞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立颖. 浙江大学, 2020(08)
- [9]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D]. 吴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GABA-A受体介导的KLF4对癫痫的调控机制的研究[D]. 张欣. 吉林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