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姜忠[1](2022)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局域网网络安全建设思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8号),明确提出要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并且,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建设相关要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制定了《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Y/T 352-2021)和《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Y/T 337-2020)等标准与规范。本文对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局域网的网络安全防护建设做了探讨,提出了建设思路。
杨永青[2](2021)在《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安全防护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承载规模的扩大,校园网安全方面的需求剧增,高校越来越重视信息化中网络安全相关工作,部分设备的处理能力出现了较明显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学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随着各类服务的上线,安全能力的不足显现出来,安全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介绍了高校网络安全现状,分析目前校园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校园网安全防护原则出发,对当前校园网安全防护的原则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高校校园网安全防护系统的建设现状,提出高校校园网的安全防护思路。
沈昌祥[3](2021)在《按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底线》文中指出1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建设,意义重大而任务艰巨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主权领域空间。网络安全是国际战略在军事领域的演进,这对我国网络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并在"4·19"讲话中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公共利益的核心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强调,要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和维护国家主权能力。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第745号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的发布,对加快构建网络空间保障体系具有里程碑战略意义。
李志鹏[4](2021)在《基于云计算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云计算与网络信息安全进行了概述性分析,同时从传统安全问题以及5G网络、云计算新技术的发展两个角度提出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必要性,并基于云计算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通过云计算网络信息防护体系的服务化、智能化、动态化三项功能,实现统一管理,保障了网络信息、数据等应用的安全性。
白亚斐,童锋[5](2021)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开启广东数字经济发展新征程》文中指出在数字经济的强势崛起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根本遵循。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攻击和破坏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数字经济所赖以生存的网络设施,有必要加强重点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打击侵犯个人信息,提高安全意识,提高主体的安全意识,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真正发挥态势感知系统的价值,需要从技术支撑、组织保障、运行维护、外部合作等方面进行协同联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构整体网络安全观、建立态势感知体系、践行网络信息工作新要求,构建发展数字经济的全面防护网。
马子健[6](2021)在《面向公共安全的异常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公共安全向全领域、大纵深拓展的重要手段,但面临着黑客、网络间谍组织、APT组织等复杂、多变的攻击渗透,且呈现出攻击领域不断扩大、攻击方式隐蔽性强、攻击和防守不对称、持续时间增强、破坏威胁不断深化等特征。本文从安全防护角度出发,针对公共安全信息基础设施攻击渠道多样化、攻击方式多层化的现实问题,开展公共安全领域异常检测的研究,立足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交织融合,分层设计面向物理安防的人员攻击、互联互通的网络攻击、信息服务的数据攻击的异常检测方案,构建一种层次化的检测体系,为纵深式的安全防护机制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公共安全中人员攻击的暴力冲突检测研究,聚焦于人体姿态的行为识别问题。针对公共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防领域广、监控范围大、安全需求强等现实,致力于暴力冲突行为的规则判定、有限资源下的检测性能提升等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暴力冲突行为的轻量级检测模型。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思想,在维持感受野的前提下,将大尺寸卷积分割为深度可分离卷积,采用卷积层堆叠方法,在确保内部数据结构、空间层级化等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降低姿态识别的计算量。在识别出冲突方姿态的基础上,采用矩形边框函数对人体框架范围进行定位,通过计算冲突方的人体姿态活动范围,根据德·摩根定律对暴力冲突行为进行规则约束,提升冲突识别的准确率。提出基于可分离卷积的滑动窗口冲突检测算法,通过开展深度可分离卷积训练获得特征并计算关键点位置坐标,使用滑动窗口对冲突行为进行判别,实现暴力冲突的轻量级检测。该算法在维持主流检测较高准确率情况下降低运行时间,可以高效预警暴力冲突行为,并标明暴力冲突行为的动作实施者,验证了轻量级、实时化、低损耗的实验效果。(2)面向公共安全中网络攻击的异常隐蔽信道检测研究,聚焦于网络异常流量中的隐蔽信道识别问题。针对公共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存在隐蔽信道现实,致力于异常隐蔽信道的特征提取、异常信道检测准确率的提升等难点,本文提出一种融合语义特征的隐蔽信道检测模型。通过预处理,采用“词向量”嵌入和“字符向量”嵌入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维度对DNS隐蔽信道的域名长短、域名统计、特殊资源纪录类型统计、域名字符频率分析等语义关联信息进行提取并向量化,实现更丰富的有效特征捕捉。在有效提取异常隐蔽信道向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多头注意力机制来克服前馈网络和循环网络等模型在复杂度增加时,对计算能力要求高、长距离对信息“记忆”能力低等弊端,再通过求和与归一化前馈神经网络,输出键值矩阵,最终通过线性变换和Softmax完成分类操作。(3)提出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异常隐蔽信道检测算法,通过多头注意力机制来扩大模型的搜索空间、提升模型的并行操作,采用融合向量方式进一步丰富特征的提取,实现对DNS恶意域名的有效检测。该算法较大幅度提升检测隐蔽信道中恶意域名效率,并且采用“词向量”嵌入和“字符向量”融合方式的检测率无论是本文算法还是在CNN网络上,都要高于“字符向量”或“词向量”特征。(3)面向公共安全中数据攻击的异常检测研究,聚焦于国密环境下区块链攻击特征的识别问题。针对公共安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安全防护面临的多种攻击现实,致力于国密环境的性能优化、区块链攻击的安全检测等难点,本文提出了国密环境下的区块链异常攻击检测模型。针对公共安全较高的保密和安全要求,采用国密密码杂凑算法SM3和SM9替代弱加密算法、国际加密算法,搭建一个安全可控的国密环境。基于工作量证明(Po W)设计区块链。通过构造私链,记录和监测公共安全区块链数据情况,提高检测效率和监管效率。提出基于Light GBM的区块链攻击检测算法,通过采用Light GBM来提升模型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区块链攻击的检测性能。该模型显示,工作量证明的计算开销稳定,国密算法SM3/SM9的优化效果明显,采用有向图抽象交易检测与报警策略能够及时检测接收方不存在、节点保有量不足、质量损失超出预期等情况。在采用的机器学习方法中,Light GBM在七类机器学习检测率中最为稳定,在数据集的11种不同划分比例下,能够达到较高准确率。在采用的深度学习模型中,典型的深度学习模型CNN在特征集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因子表现要略低于Light GBM的检测效果,较好地维持了攻击检测的效果。
李琳[7](2021)在《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检察机关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反贪局、反渎局等职能从检察院分离,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检察机关的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正在从普通的检察信息化建设向智慧检务建设过渡。2015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印发《“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开始探索“智慧检务”新模式,全国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在推进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推进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智慧检务建设工作质量和效率。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相关研究方法,以政府流程再造、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山东省枣庄市所辖6个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基层检察院在“全业务智慧办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务、全领域智慧支撑”方面的建设现状,并对智慧检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基层检察院在智慧检务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系统平台应用不畅、专业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并分析出是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保障制度不健全、统筹规划和管理缺失等方面原因造成的。通过对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借鉴,结合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理论,针对性提出了强化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和保障机制、提高运维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等对策建议,推进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不断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王倩如[8](2021)在《边缘计算下终端安全策略推荐与选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推进,传统的以云计算为主的服务模式存在安全保护不足、网络延迟或中断、数据处理瓶颈等问题。因此,智能电网引入了边缘计算以克服当前电力系统的弊端。这种新型电网架构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保护需求。一方面,边缘网络环境复杂不稳定,增加了边缘设备被攻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传统安全防护体系难以适应资源有限的边缘终端。因此,对边缘计算下的电网终端安全进行研究,选择并推荐合适的安全策略进行安全保护,对于边缘计算的安全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结合已有的边缘计算安全架构研究边缘侧终端安全策略,突破以往的被动式防护体系,在发生安全威胁之前通过评估终端风险主动适配安全策略并进行推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边缘计算侧终端接入安全策略选择方案,分析电网终端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提出安全风险计算方法,建立了安全策略选择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WOA(鲸鱼优化算法)的终端安全策略选择算法和改进的IWOA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快速为边缘侧接入终端选择合适的安全策略并推荐给安全管理人员,降低了边缘计算系统安全风险和防御成本。(2)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终端安全策略实时推荐方法,在边缘侧部署训练好的安全策略选择模型从而实时选择并推荐终端安全策略。为了适应终端风险和安全需求的动态变化,提出了离线训练和边缘侧在线判断的方法,并基于LSTM网络设计安全策略选择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不断更新优化安全策略选择模型,提高模型性能,并且在边缘侧实时推荐终端安全策略。(3)提出了基于图与势函数的边缘计算终端安全加固方法,根据终端安全防护漏洞构建风险图,并通过图节点拓扑势进行重要性评估,从而确定终端安全防护体系需要加固的薄弱点。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对终端关键安全机制进行升级加固,提升了终端安全保护系统的性能,有利于边缘计算系统的安全管理。(4)在搭建的电力边缘计算系统平台上实现了终端安全策略推荐,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终端分级安全策略推荐方案,并以智能计量系统为应用场景详细说明实现过程,本文方案能够在实际边缘计算系统平台上使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石松柏[9](2021)在《企业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并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自身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希望能够借此来提升自身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是在迈向信息化时代的道路中,很多需求过于追求信息化体系的应用,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至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存在较为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需要在享受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利益前提下,切实的做好网络安全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因网络安全问题阻碍企业的稳健发展。基于此,本文对企业网络安全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张宏涛[10](2021)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智能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其车载信息娱乐(IVI)系统的安全性挑战尤为突出,研究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对提升汽车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针对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比较缺乏,涉及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体系、车载总线网络安全、车联网隐私保护、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等方面。针对IVI系统存在复杂多样的外部网络攻击威胁、与车载总线网络间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以及数据传输安全性保障需求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深入分析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提出了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和基于模糊综合评定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从外部环境、内部网络、应用平台、业务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采用分层级建模方式,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攻击角度分析IVI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能够深入、全面、直观的掌握IVI系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其本质。2.针对IVI系统面临来自外部网络环境的安全威胁,基于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的安全信任基础,构建了IVI系统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通过利用持续的、动态的、多层级的、细粒度的访问授权控制提供动态可信的IVI系统安全访问;同时,基于“端云端”三层结构的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向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中的信任算法提供外部安全风险信息输入,以提高访问控制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相对于传统基于防火墙安全边界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本方法在目标资源隐藏、身份认证策略、访问权限控制以及外部安全信息决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针对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存在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采用简单、有效的轻量级设计思路,通过融合IVI应用服务总线访问控制、总线通信报文过滤、报文数据内容审计和报文传输频率检测等安全机制与设计,实现了IVI系统的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本方法在总线访问权限控制以及数据报文异常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的安全风险。4.针对IVI系统数据在车联网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在使用综合评价法对数据传输过程中所面临安全威胁目标进行等级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匿名化技术增强传输数据自身的安全性,并采用基于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算法,实现数据传输过程的攻击威胁抑制。相对于现有的相关研究,本方法在威胁识别和威胁目标抑制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检测偏差控制在2%以内。5.针对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存在的传输时延长、传输中断率高、传输速度慢等问题,在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评价车联网环境下数据传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数据传输路径选择、传输路径切换以及数据传输荷载分配等手段,实现车联网环境下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的优化。与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相比,本方法在传输速率上提高3.58MB/s,且丢包率降低41%,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论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IVI系统存在的复杂多样安全风险,在分析并构建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和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IVI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网络安全体系,对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局域网网络安全建设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2.1 边界隔离与访问控制 |
2.2 防入侵和防病毒 |
2.3 网络安全审计与控制 |
2.4 数据完整性与保密性 |
2.5 内网各系统脆弱性评估和检测 |
2.6 系统操作审计和管理 |
2.7 统一终端安全管控需求 |
3 建设原则 |
3.1 统一性、整体性原则 |
3.2 一致性原则 |
3.3 多重保护原则 |
3.4 适应性及灵活性原则 |
4 建设思路 |
4.1 安全技术体系 |
4.2 安全管理体系 |
5 总体安全建设拓扑设计 |
6 结语 |
(2)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安全防护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网络安全现状 |
1.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拓展与升级 |
1.2 数据共享交换需明确共享主体安全责任并强化保护 |
2 网络安全防护原则 |
2.1 依法依规,紧扣需求 |
2.2 先进高效、弹性扩展 |
2.3 整体规划、分期建设 |
2.4 技管并重、安全运营 |
2.5 高校网络安全规划总体框架 |
3 探讨网络安全防护思路 |
3.1 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 |
3.2 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
3.3 提升云计算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
3.4 强化关键数据资源的保护能力 |
3.5 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构建网络安全统一管控 |
3.6 建立情报共享和协同联动机制 |
3.7 优化现有安全管理体系 |
(3)按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底线(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建设,意义重大而任务艰巨 |
2 敢于自主创新,树立安全可信科学网络安全观 |
2.1 认清网络安全本质,主动化解安全风险 |
2.2 离开“封堵查杀”,建立主动免疫防护新理念 |
3 坚持自立自强,构建主动免疫安全可信保障体系 |
3.1 建立主动免疫安全可信新计算模式 |
3.2 构造“计算+防护”并行双重体系结构 |
3.3 建设“一个中心+三层防护”保障体系框架 |
3.4 执行四要素可信动态访问控制 |
3.5 加强 “五环节”全程“技”“管”融合管控 |
3.6 取得“六不”防护效果 |
4 开创可信计算3.0新时代,筑牢网络空间安全防线 |
4.1 创建主动免疫双结构体系框架 |
4.2 开创可信计算3.0新时代 |
4.3 用可信计算3.0筑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线 |
(4)基于云计算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云计算与网络信息安全 |
2 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必要性 |
2.1 来自传统安全的威胁 |
2.1.1 我国网络环境过于复杂 |
2.1.2 计算机网络问题 |
2.2 新技术带来安全的隐患 |
2.2.1 5G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 |
2.2.2 云计算自身信息安全问题 |
3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
3.1 防护目标与核心理念 |
3.1.1 防护目标 |
3.1.2 核心理念 |
3.2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
3.2.1 保障服务化 |
3.2.2 服务智能化 |
3.2.3 防护动态化 |
4 结束语 |
(5)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开启广东数字经济发展新征程(论文提纲范文)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形成及内涵 |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与网络安全隐患并存 |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特征及规模 |
1.数字经济的内涵 |
2.数字经济发展特征 |
3.数字经济的规模 |
(二)网络安全隐患与挑战 |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探索及成效 |
(一)探索 |
(二)成效 |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引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对策 |
(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二)建构整体网络安全观 |
(三)建立态势感知体系 |
(四)践行网络信息工作新要求 |
1.完善顶层设计 |
2.践行新发展理念 |
3.突破核心技术 |
(6)面向公共安全的异常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2.1 立足国家需求 |
1.2.2 当前工作局限性 |
1.2.3 致力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 |
1.5 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关于异常冲突检测的研究进展 |
2.1.1 视频暴力行为检测的发展 |
2.1.2 视频暴力行为的检测方法分类 |
2.1.3 视频暴力行为检测方法的应用 |
2.2 关于隐蔽信道检测的研究进展 |
2.2.1 网络隐蔽信道定义及分类 |
2.2.2 隐蔽信道的检测技术研究 |
2.2.3 DNS隐蔽信道检测研究进展 |
2.3 关于区块链攻击的研究进展 |
2.3.1 基于攻击特征的检测方法 |
2.3.2 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测方法 |
2.4 关于机器学习的基础研究 |
2.4.1 机器学习方法的基础研究 |
2.4.2 深度学习方法的基础研究 |
3 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异常行为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人体姿态识别的基础知识 |
3.2.1 人体关键节点标签 |
3.2.2 OpenPose框架下人体姿态识别 |
3.2.3 深度学习在姿态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
3.3 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检测模型 |
3.3.1 问题描述 |
3.3.2 模型介绍 |
3.3.3 暴力冲突行为规则判定 |
3.3.4 暴力冲突检测算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评价指标 |
3.4.2 数据集选取 |
3.4.3 实验环境 |
3.4.4 对比方法 |
3.4.5 结果分析及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的网络隐蔽信道检测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的检测模型 |
4.3.1 问题描述 |
4.3.2 理论模型 |
4.3.3 检测算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评价指标 |
4.4.2 数据集 |
4.4.3 实验环境搭建 |
4.4.4 对比方法 |
4.4.5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国密环境下基于LightGBM的区块链攻击检测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2.1 有关区块链应用的相关研究 |
5.2.2 有关区块链异常检测的研究 |
5.3 基于国密环境的区块链攻击检测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模型介绍 |
5.3.3 监控算法实现 |
5.4 国密环境构建及算法优化 |
5.4.1 SM3算法的计算流程设计 |
5.4.2 SM9算法的计算流程设计 |
5.4.3 国密算法环境的实验验证 |
5.5 实验结果 |
5.5.1 评价指标 |
5.5.2 数据集 |
5.5.3 实验环境 |
5.5.4 对比方法 |
5.5.5 结果分析与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6.3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层检察院 |
2.1.2 智慧政务 |
2.1.3 智慧检务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2.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3 智慧检务建设目标 |
2.3.1 提升司法办案质效 |
2.3.2 提升司法管理水平 |
2.3.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小结 |
第3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
3.1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 |
3.1.1 智慧检务的发展历程 |
3.1.2 智慧办案现状 |
3.1.3 智慧管理现状 |
3.1.4 智慧服务现状 |
3.1.5 智慧支撑现状 |
3.2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概况 |
3.2.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
3.2.3 系统平台应用不畅 |
3.2.4 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不到位 |
3.2.5 专业人才缺乏 |
小结 |
第4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
4.1 保障制度不健全 |
4.1.1 经费投入不足 |
4.1.2 考评机制不健全 |
4.1.3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
4.2 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 |
4.2.1 缺乏整体规划 |
4.2.2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
4.3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存在缺陷 |
4.3.1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存在困难 |
4.3.2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
4.4 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不足 |
4.4.1 缺少专业培训 |
4.4.2 智慧检务专业人才晋升渠道狭窄 |
小结 |
第5章 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借鉴 |
5.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5.2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5.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小结 |
第6章 完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保障机制 |
6.1.1 完善支持保障制度 |
6.1.2 明确各方工作职责 |
6.1.3 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6.2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建设 |
6.2.1 加强规划管理 |
6.2.2 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
6.2.3 吸引各方参与智慧检务建设 |
6.3 完善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
6.3.1 做好运维管理工作 |
6.3.2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
6.3.3 推动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 |
6.4 注重人员培养和素质提升 |
6.4.1 加强智慧检务人才队伍建设 |
6.4.2 强化技术培训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边缘计算下终端安全策略推荐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边缘计算安全研究现状 |
1.2.2 电网终端安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边缘计算下终端安全保护框架设计及关键技术 |
2.1 边缘计算下终端安全保护概述 |
2.1.1 边缘计算下电网终端介绍 |
2.1.2 边缘计算下终端安全风险分析 |
2.1.3 边缘计算下电网终端安全防护架构 |
2.2 边缘计算下终端接入安全策略选择与推荐框架设计 |
2.2.1 终端常见安全威胁 |
2.2.2 终端常见安全保护技术 |
2.2.3 边缘计算侧终端接入安全策略选择与推荐框架 |
2.3 关键技术介绍 |
2.3.1 启发式算法 |
2.3.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边缘计算侧终端接入安全策略选择方案 |
3.1 量化的边缘计算侧终端接入安全策略选择方案设计 |
3.2 边缘节点风险计算 |
3.3 安全防护策略评估 |
3.4 边缘侧终端安全策略选择模型 |
3.5 算例分析 |
3.6 基于WOA的终端接入安全策略选择算法 |
3.6.1 基于WOA的算法设计 |
3.6.2 改进的IWOA算法设计 |
3.6.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终端安全策略实时推荐方法 |
4.1 边缘侧安全策略实时推荐需求分析 |
4.2 边缘侧终端安全策略实时推荐方法 |
4.3 基于LSTM网络的终端安全策略实时推荐 |
4.3.1 基于LSTM网络的模型设计 |
4.3.2 实验过程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图与势函数的边缘计算终端安全加固方法 |
5.1 安全防护系统脆弱性分析 |
5.2 终端安全加固方法设计 |
5.2.1 方法设计 |
5.2.2 风险图 |
5.2.3 拓扑势 |
5.3 节点评估流程 |
5.4 方法实现 |
5.5 仿真实验 |
第六章 边缘计算系统终端安全策略推荐实现 |
6.1 电力边缘计算系统介绍 |
6.1.1 系统简介 |
6.1.2 开发环境及实验设备 |
6.2 安全功能实现 |
6.3 终端安全策略推荐设计 |
6.3.1 总体方案 |
6.3.2 实现过程 |
6.4 系统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企业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企业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2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原则 |
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
3.1 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提升 |
3.2 被病毒侵扰 |
3.3 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
3.4 缺乏相关安全机制 |
4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策略 |
4.1 切实提高企业安全意识 |
4.2 科学运用信息安全技术 |
4.3 构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
4.4 合理划分网络安全区域 |
4.5 做好安全防护培训宣传 |
5 结语 |
(10)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汽车安全体系研究 |
1.2.2 车载总线网络安全研究 |
1.2.3 车联网隐私保护研究 |
1.2.4 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研究 |
1.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IVI 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
2.2.1 IVI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
2.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
2.3 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3.1 网络安全威胁建模方法 |
2.3.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 |
3.1 引言 |
3.2 零信任安全 |
3.3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 |
3.3.1 外部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
3.3.2 IVI应用资源安全等级分析 |
3.3.3 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 |
3.3.4 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 |
3.4 实验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 |
4.1 引言 |
4.2 安全代理技术 |
4.3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 |
4.3.1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
4.3.2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
4.4 实验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匿名化技术 |
5.3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
5.3.1 安全威胁目标等级识别 |
5.3.2 数据匿名化分析 |
5.3.3 基于私密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威胁抑制 |
5.4 实验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
6.1 引言 |
6.2 模糊综合评价 |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
6.3.1 车联网无线通信传输机制 |
6.3.2 传输特征综合评价分析 |
6.3.3 无线通信传输机制优化 |
6.4 实验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局域网网络安全建设思路探讨[J]. 姜忠. 广播电视网络, 2022(01)
- [2]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安全防护路径探究[J]. 杨永青. 蚌埠学院学报, 2021(06)
- [3]按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底线[J]. 沈昌祥.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4]基于云计算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的研究[J]. 李志鹏.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17)
- [5]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开启广东数字经济发展新征程[J]. 白亚斐,童锋. 广东经济, 2021(06)
- [6]面向公共安全的异常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马子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D]. 李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边缘计算下终端安全策略推荐与选择研究[D]. 王倩如.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企业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探讨[J]. 石松柏.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1(04)
- [10]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D]. 张宏涛.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