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乳酸膜防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粘连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吉超,戴婉薇,张绍丹,郭宝华,曾心苗,张雅斓,张纯[1](2018)在《聚羟基脂肪酸和聚乳酸膜在兔青光眼滤过手术和角膜层间移植手术中的探索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膜性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在兔青光眼滤过手术(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GFS)中的应用维持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效果,评价膜性聚羟基脂肪酸在角膜层间植入后的形态学。方法选新西兰兔28只,其中24只随机分为6组,GFS中植入高分子材料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按植入材料辐照剂量不同又分为4个亚组:PHA-low组、PHA-high组、PLA-low组和PLA-high组,对应的膜性材料植入巩膜瓣和结膜瓣下;GFS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使用者设为阳性对照MMC组:巩膜瓣和结膜瓣下使用MMC(0.2 mg/m)3 min;单纯行兔GFS而不用任何材料者设为空白对照组。三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7、14、28、84 d分别测量术眼眼压。4只角膜层间植入PHA膜,观察术后84 d角膜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84 d,PHA-low和PLA-high组眼压比空白对照组眼压低(P<0.05),PHA-low和PLA-high实验组眼压与MMC组眼压近似(P>0.05)。形态学见滤过通道未被胶原纤维充填,植入材料周围胶原纤维大致平行排列。角膜层间植入PHA膜的周边胶原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膜性PHA和PLA应用于兔GFS可能促进眼压维持,效果与MMC类似。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机械性阻隔纤维组织长入滤过通道实现的。
武犁,周芸芸,陈樱[2](2017)在《聚乳酸防粘连膜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结膜囊狭窄患者运用聚乳酸防粘连膜重建结膜囊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27只眼)结膜囊狭窄患者行结膜囊重建术。术中运用聚乳酸防粘连膜包裹薄壳义眼片,穹隆部采用埋线法固定在眶壁骨膜,上下睑缘粘连缝合。术后36个月剪开上下眼睑粘连缝合,定制合适的义眼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14只眼Ⅱ度结膜囊狭窄患者全部治愈;10只眼Ⅲ度结膜囊狭窄患者8只眼痊愈,1只眼好转,1只眼无效,半年后重新行结膜囊成形术。3只眼结膜囊闭锁患者2只眼好转,1只眼无效,半年后重新行结膜囊成形术。完成治疗的患者无义眼座暴露、感染、睑球粘连等并发症,配戴义眼片后患眼外形良好。结论对于Ⅱ度、Ⅲ度结膜囊狭窄和结膜囊闭锁患者采用聚乳酸防粘连膜行结膜囊成形术,方法简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刘钰维[3](2016)在《高岭土杂化改性端羧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乳酸(PLA)既是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又是一种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它是以可再生植物为原料合成的。聚乳酸分子中的酯键易水解,属于脂肪族聚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在人体或土壤中发生降解,然后生成乳酸,最终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医药及医疗用品方面的应用与开发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这是因其有着良好的化学惰性并且易于加工,又有着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聚乳酸的意义不单单体现在环镜保护方面,它对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了端羧基改性聚乳酸的制备和高岭土/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1)丙交酯和聚乳酸的制备。本文采用先缩聚再解聚的两步法,乳酸发生酯化反应脱去水分,并生成乳酸低聚物,然后在较高温度下将生成的乳酸低聚物进行催化解聚,最后得到丙交酯。实验首先以乳酸为单体,氧化锌为催化剂,压力为0.095MPa,温度逐渐升温至180℃,脱水反应3h,制得丙交酯单体,探讨影响丙交酯合成的因素,得出乳酸单体在140℃条件下,催化剂氧化锌的质量百分比为1.5%,反应时间为3小时制得高分子量的聚乳酸。然后再以丙交酯为原料,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压力为0.095MPa,温度逐渐升温至160℃,聚合5h,制得聚乳酸。讨论聚乳酸合成的影响因素,得出聚合反应的时间为5h,聚合温度在170-180℃之间时,当n(丙交酯)/n(辛酸亚锡)=5000,可以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的聚乳酸。红外图谱和氢谱数据表明,在辛酸亚锡催化剂作用下,单体丙交酯发生了开环反应。(2)端羧基聚乳酸的扩链和改性。在对PLA分子进行扩链时,大多数人选用二恶唑啉类型的催化剂,这是因为这类催化剂的活性高,催化选择性好。本实验以丙交酯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丁二酸酐为改性剂,采用梯度升温法,直接熔融合成端羧基聚乳酸共聚物P(L-SA),接着用1,3-PBO(2,2-(1,3-亚苯基)-二恶唑啉)对共聚物进行扩链,制得聚酰胺酯(PEA),最后将高岭土与PEA熔融复合改性。红外图谱和核磁图谱数据表明,聚乳酸中的—COOH与二恶唑啉成功合成出目标产物。研究得出,以丙交酯为原材料,丁二酸酐为亲水改性剂,1,3-PBO为扩链剂合成聚乳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0.098MPa,150℃下,n(丁二酸酐):n(丙交酯)=1:9.5,n(丙交酯):n(1,3-PBO)=1:2.4,扩链反应时间为1h,制得扩链产品聚酰胺酯PEA.GPC测出该条件下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为24万。玻璃化转变温度数据表明扩链后的聚乳酸和复合改性后的耐热性能均提高。拉伸强度测试说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电子扫描图表明成功地将聚酰胺酯颗粒插入到高岭土片层之间。(3)高岭土改性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本实验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高岭土/PLEA(聚酰胺酯)纳米复合材料。首先制备出分子量较小的的端羧基聚乳酸P(LA/SA),其次合成出插层复合物高岭土/二甲亚砜,一定温度减压原位扩链聚合45 min,制备PLEA/高岭土复合材料。根据前面所述的实验步骤将PLEA与不加高岭土/二甲亚砜复合物合成的产物作比较。研究发现,实验成功的以1,3-PBO作为扩链剂,制备出了高岭土改性聚乳酸基复合材料,并确定在m(P(LA/SA)):m(高岭土/二甲亚砜)=1:1.2,聚合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十二小时时所得到的的高岭土/PLEA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高岭土改性后的高岭土/PLEA复合物的耐热性得到提高。
王莲莲,曹霞,罗希,施展[4](2012)在《几丁糖和透明质酸钠防粘连材料在妇产科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妇产科防粘连材料的应用可避免再次给患者造成痛苦和伤害,减少不孕、肠梗阻等其它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目的:分析在妇产科各种防粘连材料临床应用的效果,为防粘连材料的临床应用选择提供可参考借鉴的理论信息。方法:对不同防粘连材料妇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采用动物模型试验和临床病例随访的方法,重点分析几丁糖和透明质酸钠用于多种妇产科疾病防粘连治疗时的选择应用范围及效果。结果与结论:妇产科临床应用防粘连材料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医用生物膜、玻璃酸钠、聚乳酸凝胶等也可用于妇产科防粘连的应用,但是相比而言,几丁糖和透明质酸钠的防粘连效果更优异。
李由[5](2012)在《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青光眼滤过术后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瘢痕粘连导致滤过泡瘢痕化是青光眼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基于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生理特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们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显着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该技术包括:改进手术方式和技巧,引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在术中外置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控制性定量拆除或激光松解巩膜缝线;术中术后使用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术中使用植入物。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手术,它在巩膜表层下作深层巩膜、Schlemm管外壁、前小梁和狄氏膜前的角膜基质切除,保留自然的小梁狄氏膜作为滤过层,并在巩膜层间植入透明质酸钠生物胶,使房水通畅外渗的同时有一些阻力,在眼压逐步降低时保持眼球完整性,由此建立一个巩膜内空间,使房水在巩膜腔中经不同流出通道进行引流。该手术优点在于: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视力恢复较快;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滤过泡更加弥散及扁平;眼内炎的发生率较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预防瘢痕形成的药物只有5-Fu和丝裂霉素C(MMC)。丝裂霉素C是使用最早抗代谢药物之一,抗增殖作用很强,约为同剂量5-Fu的100倍,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延缓术后伤口瘢痕愈合的过程,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FU,可提高预后较差眼的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其效果已经临床和询证医学验证。临床常在术中用MMC0.2~0.4mg/ml的棉片置于巩膜瓣、结膜瓣下2-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但局部单独一次性给药方式远期易形成包裹性无功能滤过泡,导致手术失败。青光眼滤过手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植入材料的改进。现有的术中植入物有包括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物膜、晶体前囊膜、胶原膜、自体巩膜条等,可机械隔离巩膜瓣和巩膜床,避免或减少纤维粘连,保持滤过道通畅。现在常用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胶原的生物降解期大约只有3-6个月。当植入物降解过程中,非穿透部分的滤过膜表面会逐渐发生纤维增殖而变厚。从而房水的滤过效果可能受到影响,减压室也常常会因纤维增殖而逐渐减小,甚至完全消失。羊膜、巩膜条等植入物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等副作用。而透明质酸钠凝胶则因来源受限、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因此我们考虑植入材料的改进。在材料的改进上应该选择成型性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眼内降解缓慢、且具有一定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作用的生物材料。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可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瘢痕粘连等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类重要的控制释放给药系统,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骨关节、腹腔术后粘连,可作为眼科粘弹剂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以上研究基础和文献复习,我们希望在植入物中整合抗纤维化药物,即研制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嵌合式丝裂霉素C壳聚糖的缓释海绵,进行体外及体内动物实验研究,从而达到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滤过泡的瘢痕形成,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第一章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目的:通过制剂学手段将药物和材料结合起来,制备性质稳定的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方法:(1)选用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为基本原料同时复合医用几丁糖通过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海绵;(2)采用二次冷冻干燥技术将两种材料进行嵌合,制备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MMC-SPCM),使制品的孔隙率更大,孔径更小,更利于药物的填充和负载;(3)采用SD大鼠体内植入MMC-SPCM,测定其组织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海绵干、湿态厚度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海绵干湿态厚度比较,P干态=0.593,P湿态=0.2033,各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1);(2)检测载药海绵有效地体外缓释的药物释放量;(3)载药海绵在大鼠体内无毒副作用,体内吸收时间3月以上。结论:(1)成功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2)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为其作为体内植入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确认MMC-SPCM中丝裂霉素的生物学活性,体外验证该控释系统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同时探索最低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较低丝裂霉素浓度。方法:(1)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收集稳定传代4-6代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将其分为四组:A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组(MMC-SPCM组)、B组--单纯丝裂霉素组(MMC组)、C组--壳聚糖海绵组(SPCM组)和D组--磷酸盐缓冲液组为空白对照组(PBS组)。在MMC-SPCM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其中含有MMC含量分别为250、100、50、25、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MMC浓度分别为250、100、50、25、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壳聚糖海绵;PBS组设空白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3)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数量并照相;(4)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5种不同浓度和4个处理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应用LSD法进行组件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并经免疫荧光证实;(2)随着样品中MMC的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浓度25μg/ml即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组与100μg/ml的MMC组抑制率分别为77.48%和76.18%,两者抑制率相当;(3) MMC-SPCM影响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形态,使正常细胞形状改变,细胞数减少,凋亡和坏死细胞增多;(4)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丝裂霉素浓度较高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细胞死亡与凋亡比例适当。结论:(1)成功培养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验证了我们所制备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中丝裂霉素的活性正常,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利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考察和比较了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凋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25μg/ml)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仍然具有抑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说明其具有缓释作用。(4)筛选出浓度为50μg/ml的4MC-SPCM为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最佳浓度。为下一步体内实验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其在抗青光眼术后粘连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研究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预防兔眼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有效作用,从基因水平证明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有效性。方法:(1)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右眼为实验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A组为生理盐水组(NS组),仅作非穿透小梁手术,瓣下注入生理盐水;B组植入SPCM组;C组植入MMC-SPCM组。(2)分别在术后1天、3天、5天、1周、2周、4周、8周、12周观察结膜充血等一般情况、滤过泡高度和面积、眼压变化(每组6只)。(3)分别于术后10d和28d将兔处死(每组2只),3月时处死18只。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4)分别于术后10d将兔处死(每组2只),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三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的眼压、滤过泡面积和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采用LSD法或Dunnett T3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一般情况,三组无明显差异;(2)术后滤过泡大小和高度变化,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变小、消失。21天时NS组滤过泡完全消失。方差分析三组组间两两比较术后滤过泡情况,滤过泡高度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15,P<0.05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滤过泡面积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02,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d时,NS组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56-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3)术后眼压变化,术后3d,NS组分别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眼压变化有显着差异;术后5-84d,三组组间P<0.001,三组组间两两比较眼压值变化都有显着性差异。MMC-SPCM组3月时仍能维持较低眼压;(4)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10d时,NS组结膜、结膜下及滤过道区域可见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管明显充血扩张,并可见到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滤过道区域的炎性细胞较前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较前紧密,成纤维细胞较前增多。MMC-SPCM组,可见壳聚糖海绵,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最少,SPCM组介于两者之间。术后28d,NS组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排列致密,滤过道基本堵塞。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膜片残留。术后3月,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SPCM组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均远远低于NS组和SP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成功建立兔眼青光眼非穿透小梁手术模型。(2)通过观察术后兔眼前节一般情况无异常,表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眼内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组织相容性良好。(3)通过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的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应用MMC-SPCM能有效预防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粘连。(4)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缓释海绵组通过明显抑制手术部位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从基因水平证明了MMC-SPCM的有效性。
周吉超,张绍丹,戴婉薇,卓彦伶,郭宝华,曾心苗,张纯,王薇[6](2011)在《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聚乳酸(polylacetic acid,PLA)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三种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PHA、PLA、PCL为实验组,材料植入兔右眼结膜下。假手术组结膜下钝性分离,但不植入任何高分子材料。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植入后不同时间手术眼的反应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材料的吸收时间。术后4周和16周取眼球,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分别定性观察组织结构和炎症细胞、胶原纤维和胶原纤维的亚型与排列方向。结果术眼刺激性评分等级各组均不高于"轻度刺激性"。结膜下吸收时间PHA、PLA和PCL组分别是16周,12周和大于16周。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PHA、PLA和PCL组均形成材料包裹囊腔,囊壁以纤维组织为主,伴有毛细血管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胶原纤维染色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和Ⅲ型为主,大致呈平行排列。术后16周PHA和PLA组材料已不可查及,包裹囊腔结构不规则,而PCL材料整体可查及,包裹囊腔规则。各组未见毛细血管,偶见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和Ⅲ型为主,仍大致呈平行排列。结论 PHA、PLA和PCL三种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膜下吸收时间分别是16周,12周和大于16周。
迟静[7](2011)在《紫杉醇聚乳酸微球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在兔小梁切除术后抗增殖作用的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在房水中的释放时间,观察其在房水中的缓释作用。②将健康成年家兔48只构建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标准对照组、实验Ⅰ组及实验Ⅱ组,均行右眼标准小梁切除术;术前对实验Ⅱ组行F-ERG检查眼底情况,并对各组的角膜、结膜、前房、晶体、眼底、眼压等进行检查以排除眼部疾患。术中在手术部位的巩膜瓣下各组对应不用药、用0.3mg/ml丝裂霉素C(MMC)及0.3mg/ml紫杉醇5min,及在实验Ⅱ组的结膜与巩膜之间放置2.5mg紫杉醇聚乳酸微球。③滤过泡按Kronfeld标准分型[1]。比较术后第7、21、35、49天各组功能型滤过泡的数量。④测量术前及术后第7、21、35、49天各组眼压并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在各时间点的眼压有无差异。⑤组织病理学:术后第21、35、49天各组均随机取四只兔子,摘除已做手术眼球,取滤过泡及其周围角巩膜组织,固定,制成石蜡切片,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滤过道开放情况及炎性细胞数量;做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做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的增殖情况。⑥术后用裂隙灯检查各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膜伤口漏、角膜上皮点状脱落、浅前房、前房炎症反应、晶体混浊、薄壁滤过泡等;用间接眼底镜观察有无眼底损害。⑦紫杉醇聚乳酸微球的安全性评价:将12只兔子于术后第7、21、35、49天均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有无结膜伤口漏、角膜上皮点状脱落、浅前房、前房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用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情况,观察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对眼内组织的安全性;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21、35、49天行角膜内皮镜检查及F-ERG检查,分别观察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对角膜内皮细胞、视网膜的毒副作用;并于术后第49天将兔子处死,取手术部位对应的角膜、房角、晶体前囊膜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对角膜内皮细胞、房角小梁网内皮细胞及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结果:①房水中药物含量测定表明紫杉醇聚乳酸微球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内药物浓度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②术后第7天各组功能型滤过泡的数量基本相同;术后第21、35、49天空白对照组功能型滤过泡的数量均是四组中最低的,标准对照组与实验Ⅰ组功能型滤过泡的数量无显着差别;实验Ⅱ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功能型滤过泡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三组;③术后第7天四组眼压基本相同(P>0.05);实验Ⅱ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低于其他三组(P<0.05);标准对照组与实验Ⅰ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基本相同(P>0.05),无显着差异;术后第21、35、49天空白对照组眼压均较其他三组高(P<0.05),有显着差异;④术后第7天四组组织病理学无显着差异;术后第21、35、49天实验Ⅱ组HE染色显示大部分滤过道开放情况良好,炎性细胞数量较少,PCNA染色显示成纤维细胞增殖数量及Masson三色染色显示新生胶原纤维增殖数量均较其他三组少;而从术后各时间点HE染色、PCNA免疫组化染色、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来看,标准对照组与实验Ⅰ组的抗增殖效果无显着差异,随着时间的发展,滤过道中增殖的细胞与纤维逐渐增多;术后第21天空白对照组滤过道的增殖情况较其他三组出现差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别越来越明显,滤过道在术后第49天已被完全堵塞。⑤术后并发症:标准对照组有兔眼出现结膜伤口漏和浅前房的现象;标准对照组与实验Ⅰ组分别有兔眼出现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及薄壁滤过泡现象,这些并发症经过几天后均愈合,并未发现异常。而术后标准对照组有兔眼出现晶体轻微混浊现象。术后空白对照组的前房炎症反应较重,易出现浅前房;而实验Ⅱ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前房炎症反应均较其他三组轻。⑥紫杉醇聚乳酸微球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裂隙灯检查: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对眼内组织未产生明显的并发症;眼底检查也未发现异常;术后F-ERG检查显示视网膜电流图潜时及波幅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角膜内皮细胞镜检查显示紫杉醇聚乳酸微球未使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的指标发生明显改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眼相比,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对角膜内皮细胞、房角小梁网内皮细胞、晶体上皮细胞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而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在应用于手术之前经过60Co辐射灭菌,达到了无菌手术的要求,可应用于手术中。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在房水中的药物浓度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术中在手术部位结膜和巩膜之间植入可有效抑制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胶原纤维的增殖,有助于功能型滤过泡的形成,保持滤过道的通畅,有效地降低眼压;同时,其应用于眼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会对眼内组织产生危害。因此,紫杉醇聚乳酸微球有望成为青光眼滤过术后抗增殖的一种新的辅助药物。
张春梅[8](2011)在《端基改性聚乳酸共聚物的扩链研究及其表征》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用端基改性剂和二异氰酸酯对聚乳酸进行改性和扩链研究,并探索三嵌段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选用端羟基改性剂ε-己内酯(ε-caprolactone,ε-CL)、1, 4-丁二醇(1, 4-butanediol, BDO)、二乙醇胺(diethanolamine, DEA)和端羧基改性剂丁二酸酐(succinic anhydride, SA)、已二酸(adipic acid, AA)、柠檬酸(citric acid, CA)分别与乳酸在0.098 MPa压力条件下,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采用梯度控温法合成了几种端羟基聚乳酸共聚物[P(LA/CL)、P(LA/BDO)、P(LA/DEA)]和端羧基聚乳酸共聚物[P(LA/SA)、P(LA/CA)、P(LA/AA)]。用乌氏粘度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核磁共振分析(1H-NMR)、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三种端羟基聚合物的Tg均比PLA的小,降低了聚乳酸的刚性,起到了一定的增塑作用;各聚合物热稳定性较好,为一步分解;P(LA/CL)和P(LA/BDO)的结晶度比PLA的有所降低,柔韧性增强,而P(LA/DEA)为无定型聚合物,这种无定型结构有利于材料的降解。用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3-Isocyanatomethyl-3, 5, 5-trimethylcyclohexyl isocyanate, IPDI)扩链后,分子量均有增大;三种端羧基共聚物的Tg均比PLA的小,降低了聚乳酸的刚性;TGA结果表明各共聚物热稳定性提高,为一步分解;XRD分析得出P(LA/SA)和P(LA/AA)比PLA的结晶度有所升高,而P(LA/CA)的结晶度略微降低,说明可通过调节乳酸和改性剂的配比来调节材料的力学性能。此端基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方法简单可行,成本低廉,为后续采用扩链等反应合成高分子量的PLA提供了有效的活性低聚物。探讨了P(LA/CL)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压力0.098 MPa,原料配比n(D, L-LA)∶n(ε-CL) =8∶2,催化剂Sn(Oct)2用量为0.8 %(质量分数,下同),采用梯度控温法,最后聚合温度为170℃,聚合反应时间7 h。合成的系列P(LA/CL)中的最大Mη可达20785。以乳酸、ε-己内酯、丁二酸酐为单体原料,在0.098 MPa压力条件下,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采用梯度控温法合成了三嵌段聚乳酸共聚物,用IPDI对其扩链。产物用乌氏粘度法、FT-IR、1H-NMR、TGA及XRD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FT-IR和1H-NMR测试结果得出三嵌段聚乳酸共聚物合成成功;几种合成方法中,先合成端羟基低聚物P(LA/CL),再加第三种单体SA与之共聚来合成三嵌段共聚物[P(LA/CL-SA)]分子量最高。IPDI扩链后的产物分子量提高不多,可能的原因是IPDI为端羟基型扩链剂,对端羧基封端的聚合物扩链效果不明显。TGA测试结果表明P(LA/CL-SA)的热稳定性比PLA的低,为一步分解;X–射线衍射结果为无定形峰,表明此材料易降解,结晶度比PLA低,说明增加了PLA的塑性,柔韧性增强。
童晓春,李幼林,窦巩昊[9](2011)在《聚乳酸凝胶对兔术后腹腔粘连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聚乳酸凝胶预防腹腔粘连的疗效。方法将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全麻下于兔回盲部结肠人工形成创面并切除对应的壁层腹膜建立肠粘连动物模型。实验组创面均匀涂布聚乳酸凝胶,对照组创面不予处理,分别于术后2周和12个月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粘连分级比对照组低(P<0.05);术后12个月实验组粘连分级比对照组明显低(P<0.01)。结论聚乳酸凝胶可有效减少大白兔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
樊国栋,张春梅[10](2010)在《聚乳酸在医学领域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聚乳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吸收性的脂肪族聚酯类高分子材料,主要原料乳酸来源于玉米等天然材料,其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对人体高度安全,对环境友好,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成型,被公认为新世纪最有前途的生物医用材料和新型包装材料。通过改性后的聚乳酸类材料在力学性能、热性能及降解性能等方面均有改善,更加符合现代医药学材料的要求,近几年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用生物材料中。本文详述了聚乳酸类材料在医用手术缝合线、牙科材料、眼科植入材料、骨折固定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药物缓释材料及临床应用等医药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聚乳酸类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方向,为在克服聚乳酸材料原有缺陷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用途的医药学类材料提供有效的资料依据。
二、聚乳酸膜防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粘连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乳酸膜防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粘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羟基脂肪酸和聚乳酸膜在兔青光眼滤过手术和角膜层间移植手术中的探索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实验分组 |
1.3.2 眼内压测量 |
1.3.3 兔角膜囊袋内植入PHA膜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眼压随时间变化趋势 |
2.2 各实验组组间眼压比较 |
2.3 PLA膜应用于兔GFS后组织形态学描述 |
2.4 兔角膜层间植入PHA膜84 d组织形态学观察 |
3 讨论 |
(2)聚乳酸防粘连膜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三、治疗效果标准 |
结果 |
讨论 |
(3)高岭土杂化改性端羧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聚乳酸的合成方法 |
1.2.1 直接缩聚法 |
1.2.2 丙交酯开环聚合法 |
1.2.3 反应挤出聚合法 |
1.2.4 固相缩聚法 |
1.2.5 扩链聚合法 |
1.3 聚乳酸的改性 |
1.3.1 聚乳酸的化学改性 |
1.3.2 聚乳酸的物理改性 |
1.3.3 纳米复合 |
1.3.4 高岭土插层研究进展 |
1.3.5 聚合物/高岭土复合材料的研究 |
1.4 聚乳酸的应用 |
1.4.1 药物释放材料 |
1.4.2 骨折固定材料 |
1.4.3 外科手术缝合 |
1.4.4 眼科植入材料 |
1.4.5 工农业、生活领域的应用 |
1.4.6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2 丙交酯和聚乳酸的合成及其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过程 |
2.2.4 测试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丙交酯产率的影响因素 |
2.3.2 丙交酯和聚乳酸的结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3 端羧基聚乳酸的扩链、改性及其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 |
3.2.2 原料 |
3.2.3 实验过程 |
3.2.4 测试和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产物结构的确定 |
3.3.2 n(丁二酸酐)/n(丙交酯)对端羧基聚乳酸P(LA/SA)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3.3.3 n(丙交酯)/n(1,3-PBO)对聚酰胺酯PEA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3.3.4 玻璃化转变温度分析 |
3.3.5 拉伸性能测试 |
3.3.6 扫描电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岭土改性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2.3 实验过程 |
4.2.4 测试和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LA/SA)与高岭土/二甲亚砜复合物质量比对PLEA/高岭土复合材料Mn的影响 |
4.3.2 原位聚合温度对PLEA/高岭土复合材料Mn的影响 |
4.3.3 原位聚合时间对PLEA/高岭土复合材料Mn的影响 |
4.3.4 FT-IR分析 |
4.3.5 玻璃化转变温度分析 |
4.3.6 SEM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丙交酯和聚乳酸的合成及其性能 |
5.1.2 端羧基聚乳酸的扩链、改性及其性能 |
5.1.3 高岭土改性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几丁糖和透明质酸钠防粘连材料在妇产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入选标准 |
1.3资料提取 |
1.3.1几丁糖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应用的文献 |
1.3.2透明质酸钠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应用的文献 |
1.3.3医用生物膜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应用的文献 |
1.4 分析指标 |
2 结果 |
2.1 几丁糖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的应用作用分析 |
2.1.1 几丁糖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应用的作用分析 |
2.1.2 几丁糖联合其它方法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应用的作用分析 |
2.1.3 几丁糖与其它生物材料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应用的作用比较分析 |
2.2 透明质酸钠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应用的作用分析 |
2.3 医用生物膜在妇产科防粘连治疗中的应用作用分析 |
2.4 Pub Med数据库收录几丁糖用于预防腹腔和盆腔粘连的相关研究文献举例 |
2.5 Pub Med数据库收录透明质酸钠用于预防腹腔和盆腔粘连的相关研究文献举例 |
3 讨论 |
(5)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 |
1.1 壳聚糖样品的制备 |
1.1.1 几丁质的制备 |
1.1.2 特定壳聚糖的制备的性质研究 |
1.1.3 实验结果 |
1.2 嵌合丝裂霉素C壳聚糖海绵的制备及性质评价 |
1.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1.2.3 实验内容 |
1.2.4 实验结果 |
1.2.5 统计学方法 |
1.3 讨论 |
1.3.1 壳聚糖的性质 |
1.3.2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相容性 |
1.3.3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降解性 |
1.4 结论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体外的实验研究 |
2.1 人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荧光鉴定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2 MMC缓释海绵促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2.4 结果 |
2.2.4.1 CCK8法检测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2.2.4.2 MMC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4.3 MMC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观察指标由同一检查者采用盲法完成.记录术前、术后1D、3D、1w、2 w、3w、1M、3M检查 |
3.3.1 一般情况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情况 |
3.3.2 滤过泡 |
3.3.3 眼压 |
3.3.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5 荧光实时定量PCR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一般情况 |
3.5.2 滤过泡情况 |
3.5.3 眼压变化 |
3.5.4 组织病理学改变 |
3.5.5 荧光实时定量PCR |
3.6 讨论 |
3.6.1 关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瘢痕化 |
3.6.2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 |
3.6.3 相关基因检测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
3.7 结论 |
3.8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大纲) |
缩写词简表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6)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3 实验方法 |
1.3.1 在体观察指标: |
1.3.2 组织学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新西兰兔一般情况 |
2.2 新西兰兔术眼刺激性评分 |
2.2.1 PHA组术后第1天: |
2.2.2 PLA组术后第1天: |
2.2.3 PCL组术后第1天: |
2.2.4 假手术组术后第1天: |
2.3 膜性高分子材料情况 |
2.4 组织学观察 |
2.4.1 PHA组和PLA组材料植入术后4周: |
2.4.2 PCL组材料植入术后4周: |
3 讨论 |
(7)紫杉醇聚乳酸微球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紫杉醇聚乳酸微球的体内释药特性研究 |
1 材料和设备 |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房水中紫杉醇含量测定 |
2.1 色谱条件 |
2.2 标准曲线 |
2.3 色谱行为 |
2.4 稳定性研究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术后房水中药物浓度测定 |
小结 |
第二部分 紫杉醇聚乳酸微球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手术 |
2.2 滤过泡按Kronfeld 标准分型 |
2.3 眼压 |
2.4 HE 染色、PCNA 染色、Masson 三色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 |
2.5 并发症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1 滤过泡数量的比较 |
2 眼压变化 |
3 组织学研究 |
3.1 HE 染色 |
3.2 PCNA 染色 |
3.3 Masson 三色染色 |
4 并发症 |
讨论 |
1 抗青光眼的治疗 |
2 紫杉醇的药理作用与抗增殖作用 |
3 紫杉醇聚乳酸微球的特点 |
4 紫杉醇聚乳酸微球对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预防作用效果评价 |
小结 |
第三部分 紫杉醇聚乳酸微球的安全性评价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裂隙灯与间接眼底镜检查 |
2.2 F-ERG 检查 |
2.3 制备透射电镜标本 |
2.4 角膜内皮镜检查 |
3 结果 |
3.1 裂隙灯显微镜与间接眼底镜检查 |
3.2 F-ERG 检查 |
3.3 透射电镜检查 |
3.4 角膜内皮镜检查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8)端基改性聚乳酸共聚物的扩链研究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聚乳酸的性质 |
1.3 聚乳酸的合成 |
1.3.1 开环聚合法 |
1.3.2 直接聚合法 |
1.3.3 固相聚合法 |
1.3.4 扩链反应 |
1.4 聚乳酸的改性 |
1.4.1 聚乳酸的化学改性 |
1.4.2 聚乳酸的物理改性 |
1.5 聚乳酸的医学应用 |
1.5.1 外科手术缝合线材料 |
1.5.2 牙科材料 |
1.5.3 眼科植入材料 |
1.5.4 骨科固定材料 |
1.5.5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1.5.6 药物控释材料 |
1.5.7 临床应用研究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2 端羟基聚乳酸预聚物的制备及扩链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过程 |
2.2.4 测试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子量的测定 |
2.3.2 红外光谱分析 |
2.3.3 ~1H-NMR 图谱解析 |
2.3.4 DSC 分析 |
2.3.5 TGA 分析 |
2.3.6 XRD 测试聚合物的结晶程度 |
2.4 本章小结 |
3 端羧基聚乳酸预聚物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过程 |
3.2.4 测试和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产物粘均分子量测定 |
3.3.2 红外光谱分析 |
3.3.3 ~1H-NMR 图谱解析 |
3.3.4 DSC 分析 |
3.3.5 TGA 分析 |
3.3.6 结晶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已内酯对聚乳酸的共聚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合成方法 |
4.2.4 分子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ε-己内酯用量对共聚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
4.3.2 催化剂用量对产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
4.3.3 聚合温度对共聚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
4.3.4 聚合时间对共聚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三嵌段聚乳酸共聚物的制备及扩链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过程 |
5.2.4 测试和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反应物配比对分子量的影响 |
5.3.2 单体添加顺序对分子量的影响 |
5.3.3 红外光谱分析 |
5.3.4 ~1H-NMR 图谱解析 |
5.3.5 TGA 分析 |
5.3.6 XRD 测试聚合物的结晶程度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端羟基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及扩链研究 |
6.1.2 端羧基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 |
6.1.3 P(LA/CL)的最佳工艺条件 |
6.1.4 三嵌段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 |
6.2 本论文的后续工作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聚乳酸凝胶对兔术后腹腔粘连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术后2周和12个月。 |
1.3.1 粘连分级: |
1.3.2 组织学观察: |
1.3.3 电镜观察: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粘连情况 |
2.3 病理学改变 |
2.3.1 光镜观察: |
2.3.2 电镜观察: |
3 讨论 |
四、聚乳酸膜防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粘连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羟基脂肪酸和聚乳酸膜在兔青光眼滤过手术和角膜层间移植手术中的探索应用[J]. 周吉超,戴婉薇,张绍丹,郭宝华,曾心苗,张雅斓,张纯.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03)
- [2]聚乳酸防粘连膜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应用[J]. 武犁,周芸芸,陈樱. 临床眼科杂志, 2017(06)
- [3]高岭土杂化改性端羧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钰维.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4]几丁糖和透明质酸钠防粘连材料在妇产科的应用[J]. 王莲莲,曹霞,罗希,施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47)
- [5]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D]. 李由.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7)
- [6]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J]. 周吉超,张绍丹,戴婉薇,卓彦伶,郭宝华,曾心苗,张纯,王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1(04)
- [7]紫杉醇聚乳酸微球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实验研究[D]. 迟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8]端基改性聚乳酸共聚物的扩链研究及其表征[D]. 张春梅. 陕西科技大学, 2011(04)
- [9]聚乳酸凝胶对兔术后腹腔粘连的疗效[J]. 童晓春,李幼林,窦巩昊.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01)
- [10]聚乳酸在医学领域应用研究进展[J]. 樊国栋,张春梅. 科技导报, 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