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个烤烟品种与施氮量等栽培因素对烟叶可用性的综合效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钟秋,张瑞娜,潘飞龙,秦艳青,董建国,杨军,邹宇航,陈勇[1](2019)在《栽培条件对烟叶光合特性、氮代谢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遮阴和雨淋两种栽培条件对烟叶光合特性、氮代谢及产质量的影响,开展遮阴和雨淋栽培试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烟叶团棵期、现蕾期、圆顶期和成熟期的光合特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结果表明:遮阴处理显着降低了烟叶的光合特性,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升高,NR活性减弱,烟叶经济效益降低;雨淋处理对烟叶的影响与遮阴处理相似,但烟叶光合特性、氮代谢和烟叶经济效益均好于遮阴处理.
赵科[2](2017)在《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与适宜施氮量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以12个烤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各品种生物学特性和产质量的差异,并对其中3个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了适宜施氮量的研究,以期为乌蒙烟区烤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研究云烟97、云烟105、韭菜坪2号和毕纳1号圆顶期综合农艺性状相比其他品种较优;云烟98、云烟99圆顶期综合农艺性状与对照品种云烟87相当;云烟203株高相对稍低,其余农艺性状指标与对照相当;K326圆顶期综合农艺性、田间整齐度与长势相对较差。云烟100和云烟105的综合抗病性较强,云烟97、K326和毕纳1号的综合抗病性较差。从经济性状来看,云烟99、云烟105和云烟203的综合经济性状较为理想,云烟105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在各品种中均最高,K326的经济性状表现最差。由化学成分含量及协调性综合来看,云烟99、云烟105和云烟203表现相对较好,云烟105表现最好。外观质量以云烟98、云烟99、云烟100、云烟105和云烟203优于对照;云烟97外观质量与对照相当;其余品种外观质量均比对照差,云烟110表现最差。云烟97、云烟99、云烟105、云烟203和韭菜坪2号的感官质量评价优于对照品种云烟87;K326的感官质量评价得分与对照基本相当;云烟98、云烟100、云烟110、云烟205和毕纳1号感官质量评价得分均低于对照,云烟98吸食品质最差。综合各品种的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以及质量特征分析表明:云烟99、云烟105和云烟203在所有参试品种中表现最好,田间生长优良,综合抗病性强,化学成分协调,外观质量佳,并有较高的感官质量评价结果,适宜在乌蒙烟区推广种植。2、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适宜施氮量研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叶片长宽、叶片数和茎围随之增大,且3个品种的变化规律一致,均在高氮水平达到最大值,云烟105又在3个品种中表现最好。烟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时期主要集中在45-60d,这一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到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一半左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总量及根、茎、叶干重积累量增加,3个品种均在高氮水平有最大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烟株干物质分配在各器官中表现为:叶>茎>根。随着生育期的推迟,叶干重占干物质总量比例下降,而茎干重和根干重的占比上升。不同品种之间,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为云烟105>云烟203>云烟99。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而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却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中氮水平下有较大值。品种间以云烟105的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品种钾氯比先升高后降低,糖碱比先降低后升高,糖碱比在中氮水平下最为接近1,说明3个品种均在中氮水平化学成分较为协调;品种间,云烟105的化学成分相对更为协调。各品种中部叶的类胡萝卜素类、苯丙氨酸降解类、西柏烷类、新植二烯含量以及致香物质总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棕色化反应产物类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且以云烟105的致香物质总量在3个品种中最高。由感官质量评价结果可知,云烟99、云烟105和云烟203在中氮处理下的各项指标总体表现较好,尤其在香气量、香气质、灰色、燃烧性要明显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因此,在乌蒙烟区生态条件下,云烟99、云烟105和云烟203均在中氮水平,即82.5Kg/hm2时达到优质烤烟要求,经济效益高,化学成分协调,致香物质含量高,具有较好的感官质量评价与经济性状,且云烟105在3个品种中表现相对较好。
崔志燕,阮志,陈富彩,张玲,郑璞帆,高梅,金保锋,张立新[3](2016)在《氮用量对陕南烟叶氮钾含量、光合特性和碳氮代谢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采用大田试验,以秦烟96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供氮水平,研究增施氮肥对烤烟移栽后团棵期、现蕾期、圆顶期和成熟期烟叶氮钾含量、生理特性以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90.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期烟叶氮钾和叶绿素a、b及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以及中部叶硝酸还原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提高,大田生育期延长,农艺形状改善,产质量提高,影响程度因生育期而异;90112.5 kg/hm2范围内,除淀粉酶活性,大部分指标无显着变化或降低。综合分析,在陕南特定气候和土壤生态、栽培等条件下,以纯氮用量90.0 kg/hm2,既可改善烟叶营养和碳氮代谢,提高光合性能和烟叶产质量,又可降低氮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蒋士东[4](2015)在《烤烟群体产量构成与优化施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农艺性状、理化性状、产量以及群体留叶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农艺性状、理化性质、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群体留叶数20000片/667m2时,高密度低留叶数处理对缩短烤烟大田生长时间的作用明显,该群体结构下随着施氮量减少大田生育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移栽后75d,高密度低留叶数设计降低了烟株本身的株高,改善了烟株受光环境,使叶面积系数更加适宜。施氮量一定时,下部叶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大小表现为高密度低留叶数<中密度中留叶数<低密度高留叶数,且在低氮条件下该趋势表现最为明显。在施氮量60kg/hm2时在群体留叶数20000片/667hm2下采用高密度低留叶数处理能够有效提高下、中部叶的钾氯比。与低密度高留叶数相比,高密度低留叶数下施60kg/hm2的氮肥下部叶糖碱比显着降低,氮碱比更为接近1,钾氯比显着提高,两糖差显着降低。在中部叶中,在施氮量为75kg/hm2,中密度中留叶数能显着增加叶长、叶宽、开片度、单叶重,显着降低了单叶厚和叶质重,含梗率无明显差异。高密度低留叶数的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要高于低密度高留叶数处理,其中均价和上等烟比例与低密度高留叶数处理达到了显着水平。2、在种植密度相同时,随施氮量增加,各部位烟叶的叶长、叶宽、单叶重、单叶厚均呈增加的趋势;施60kg/hm2的氮肥有利于提高下部烟叶的有效利用率和提高中、上部叶开片度。在施氮量一定时,随种植密度增加,下部叶总氮和烟碱含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中、上部叶呈减少趋势;中、下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呈显着降低的趋势;各部位烟叶淀粉含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下、上部叶钾含量呈减少趋势;以采用中密度条件下施60kg/hm2的氮肥处理烟叶化学协调性最佳;种植密度对上、中等烟比率、均价、产量及产值的影响均小于氮肥。总体而言,以中密度下施60kg/hm2的氮肥各项经济性状指标较优。
刘晓倩[5](2015)在《20个烤烟品种的农艺与经济性状分析》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对20个烤烟品种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烤烟种植区域的种植,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经济性状和关键化学成分等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对大田生育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早进入团颗期、旺长期的是NCTG55,最早达到打顶时期的是赞比亚烟和净叶黄,最早进入成熟采烤期的是Va116和赞比亚烟,Va1 16的大田生育期最短123d,小黄金0099、NC55和净叶黄生育期最长130d。2.主要农艺性状指标进行LSD法多重比较,我们认为RG11、Va116、K358和RG8四个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较好,株高较高,叶片数适中,叶面积较大,与对照品种云烟87表现相当。3.从田间自然发情况来看,各参试品种普通花叶病发病率较低,ZT99、 IslandGold、农大201、NC55、赞比亚烟、Coker319和长脖黄发病率为O%,净叶黄发病率最高,为13.33%;黑胫病发病率较高,ZT99和Val16发病率最低3-33%,Va116发病率最高58.33%。ZT99对两种病害的抗病性表现最佳。4.经济性状上,在20个参试品种中,黄杆烟的亩均产量、亩均产值均为最高94.14kg/亩、4470.90元/亩,均价最高的是农大20228.39元/斤,中上等烟比例最高的是小黄金009981.25%,亩均产值高于对照品种云烟87的有皱叶红大、RG8和黄杆烟,高于当地烟叶收购的平均经济水平。5.化学指标分析表明,各参试品种的总糖、还原糖整体含量偏高,尼古丁含量在0.23%-2.98%,云烟87、Delhi134、NC55、Va116、DelGold、赞比亚烟、NCTG55、净叶黄和IslandGold的各部位烟叶总氮含量均处于最适宜范围内,氯含量低于最适宜范围低,钾含量高于最适宜范围,总植物碱含量基本上在最适宜范围内;各烤烟参试品种化学成分协调性总体表现比较好的是RGl 1、皱叶红大、NC55、K358、农大202、赞比亚烟、RG8、Coker319.净叶黄和IslandGold。依据化学成分评分标准,得出各品种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综合分值,下部烟叶得分最高的是云烟87,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得分最高的均为赞比亚烟。6.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原理将主要农艺性状、关键化学成分、田间自然感病情况的各个指标作为一个灰色系统,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求出关联系数并求出客观权重系数,按照关联系数原则,得出分值和关联度排名,结果表明,农大201、小黄金0099、DelGold、农大202、NCTG55、赞比亚烟的综合得分高于对照品种云烟87,最高得分为农大2010.9188分,最低得分为NC550.7726分。综合上述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关键化学指标等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农大201、皱叶红大、农大202、RG8、黄杆烟和IslandGold表现较好,与对照品种相当或者高于对照品种,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红光,罗华元,饶智,李晓婷,陈初,朱海滨,杨应明,林昆,陈兴位,阎辉,董石飞[6](2015)在《烤烟品种NC102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烤烟品种NC102在云南烟区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在云南省石林县板桥镇马街村进行了施氮量、株行距、留叶数、打顶时期4因素3个水平对该品种产量、产值影响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施氮量与株距互作对NC102产量的影响极显着,株距、留叶数的影响显着;施氮量、株距、施氮量与互作株距对产值的影响极显着,留叶数的影响显着;各因素对NC102产量与产值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施氮量>施氮量与株距互作>株距>留叶数。NC102品种的田间最佳技术措施组合为施纯氮量6.5kg/667m2、株距0.6m、留叶数20片、现蕾打顶。
王凯[7](2014)在《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巫山烤烟光合特性和产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植密度和留叶数是影响烤烟产量与品质的两个重要栽培措施,本试验于2012年在重庆巫山地区以云烟97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留叶数及其双因素互作对烤烟光合特性、产量产值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02浓度(Ci)、瞬时光能利用率(S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19500株/hm2处理水平下达到最高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6500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蒸腾速率(Tr)和瞬时羧化效率(CUE)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13500株/hm2处理下值最大;气孔限制值(Ls)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在13500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上部烟叶的光照强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中下部烟叶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瞬时光能利用率(SUE)、瞬时羧化效率(CUE)、水分利用效率(WUE)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22片留叶数处理下达最大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蒸腾速率(Tr)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在14片留叶数处理下值最大;胞间C02浓度(Ci)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22片留叶数处理下值最大;气孔限制值(Ls)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8片留叶数处理下值最大。中上部烟叶的光照强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下部烟叶则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双因素互作下,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瞬时光能利用率均在在T9处理(种植密度19500株/hm2,留叶数22片/株)下达到最大值,在T1处理(种植密度13500株/hm2,留叶数14片/株)下蒸腾速率(Tr)达到最大值;瞬时羧化效率在T3处理(种植密度13500株/hm2,留叶数22片/株)下达到最大值;气孔限制值(Ls)在T2处理(种植密度13500株/hm2,留叶数18片/株)下达到最大值。2.单位面积产值和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化趋势是:19500株/hm2>16500株/hm2>13500株/hm2;上等烟率表现为:16500株/hm2>13500株/hm2>19500株/hm2;中等烟率和上中等烟率表现为:19500株/hm2>13500株/hm2>16500株/hm2。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中等烟率和上中等烟率的大小表现为:22片/株>18片/株>14片/株;上等烟率表现为:14片/株>22片/株>18片/株。在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双因素互作下,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产值在T8(种植密度19500株/hm2、留叶数18片/株)处理下最高;上等烟率在T6(种植密度16500株/hm2、留叶数22片/株)处理下最高;中等烟率在T9(种植密度19500株/hm2、留叶数22片/株)处理下最高;上中等烟率在T7(种植密度19500株/hm2、留叶数14片/株)处理下最高。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还原糖、氯和糖碱比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烟碱和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氮、氮碱比和钾氯比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分值在16500株/hm2处理下最高;随着留叶数的增加,还原糖、烟碱、钾和钾氯比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氯和氮含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糖碱比和氮碱比大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分值在22片/株处理下最高。在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双因素互作下,各化学成分指标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通过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分值比较,在T6(种植密度16500株/hm2、留叶数22片/株)处理下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分值最高。4.就本研究的结果来看,结合光合特性、产质量、经济性状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表现,T8处理(种植密度19500株/hm2、留叶数18片/株)综合表现最佳。
何文高[8](2014)在《施氮量和留叶数对贵州烤烟生理及株型特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施氮量和留叶数影响着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生长发育和株型的形成,对产值、产量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生长发育、株型特征及产值量的影响和制定控制株型、优化群体结构的定向栽培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设置施氮量和留叶数二个因素进行研究,以烤烟品种K326,对烤烟株型特征、光合特性、群体生理、根系指标、产值及产量等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烟叶光合色素含量、烟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都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不断下降,胞间cO2浓度变化情况正好相反;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具有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施氮量180kg·hm-2留叶数22片/株的光合特性最佳。群体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时间随着移栽期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施氮量下,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时间、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光合生产力等都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升高,而比叶面积、比叶重等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留叶水平下,留叶数最多的烟株,叶面积持续时间、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和光合生产力均高于另外两种留叶处理烟株。综合分析认为:施氮量在180kg·hm-2留叶数为22片/株的烟株群体生理指标最佳。根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的烟株根系总长、表面积和体积随留叶数的增加而增大,同一留叶水平下,三个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最大的是留叶数为22片/株,施氮在180kg·hm-2的烟株;相同氮素水平下,烤烟根系活力随留叶数的增加而增加;同种留叶数,烤烟根系活力随施氮量的升高先增后减,最大值是在120kg·hm-2施氮量处理时,180kg·hm-2施氮量时反而下降。综合分析认为:烤烟根系活力最佳的处理是,120kg·hm-2施氮量,18片/株留叶数处理的烟株。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留叶数下,淀粉酶活力、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有升高的趋势,而蔗糖磷酸合成变化不一致。同一施氮量下,淀粉酶活力、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蔗糖含量随留叶数变化趋势不一致。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施氮量对烟叶中蛋白质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起到促进作用,180kg·hm-2施氮量处理的烟叶蛋白质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最高;在三种留叶数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22片/株处理的烟叶,而留叶数的增多对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的影响并不显着。经济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施氮量中产量和产值最高的是180kg.hm-2施氮处理,三种留叶数产值量最高的是22片/株留叶处理的烤烟,产量有随着留叶数和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是产值的变化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先增后降,在120kg·hm-2施氮水平时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均价最高的处理是60kg·hm-2施氮量,留叶18片/株处理的烤烟。12个处理中,上等烟比率最大的是施氮120kg·hm-2,留叶数18片/株的烤烟,达20.33%。不同株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留叶数22片/株烟株叶层高、叶层宽最大。株型分析结果表明,烤烟生育期内株型由低矮株型向高株型变化。由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施氮量对株型指标影响不显着,而留叶数对烟株株型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交互作用下对烤烟株型指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14片/株留叶的烟株主要以筒形-筒形变化,留叶18片/株主要以长筒形-长筒形变化,留叶数22片/株处理的烟株主要以腰鼓形-长筒形变化。三种株型中,以腰鼓形-长筒形光合效率、群体生长率、根系生长发育情况、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蔗糖含量、产值量,都较其它两种株型要好;而长筒形-长筒形均价、上等烟比率、淀粉酶活力以筒形-筒形的活力最大。综合分析认为,施氮量对烤烟株型影响不显着,留叶数起着关键作用,施氮量180kg·hm-2,留叶数22片/株的烤烟光合特性、群体生理特性、根系指标以及产值产量等方面都表现最佳,而均价以施氮量60kg·hm-2,留叶数18片/株处理最佳;理想株型为腰鼓形-长筒形。
徐艳丽[9](2014)在《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生态因子、栽培措施和品种是影响烤烟生长发育以及特征香型风格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将移栽期、施氮量、品种为切入点,每个因素有三个水平,经过在云南地区2年的正交试验,进行了移栽期、施氮量和品种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三因素对烤烟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移栽期为4月30日的烟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成熟期的农艺性状指标最好;随着施氮量的升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大,烟株长势较好,但有最高产值产量的是施氮量为75kg hm-2的烟株。品种对烟株的干物质、长势和产值产量的影响较小,最适宜当地环境的品种为NC71。三因素组合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最佳处理相同,都是4月30日移栽、施氮量为105kg hm-2的NC71烟株。而产值产量最大的是4月20日移栽、施氮量75kg hm-2的NC71品种烤烟。研究了三因素对烤烟生长过程中主要致香前体物质和全氮的含量变化的影响。糖类的变化主要受移栽时间的影响,糖分积累量在4月30日移栽时最高;施氮量对糖分个别时期的积累有一定影响,糖分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大;三个品种中糖分积累量最大的是K326,总体评价较好的处理为4月30日移栽施氮水平为105kg hm-2的K326烟株。糖分含量与气象因子中的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有显着的相关性,随降水量、日照时数增加逐渐下降。多酚含量受移栽期的影响较显着;处理组合多酚含量最佳的为4月30日移栽施氮水平为105kg hm-2的K326烟株。类胡萝卜素素中的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烟碱含量在不同的移栽时间下呈现的积累趋势有很大差异,移栽期对石油醚提取的含量有显着影响,施氮量和品种对其含量影响不明显。各因素组合处理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石油醚提取物较好的是5月10日移栽的90kg hm-2的NC71品种,烟碱含量最高的为处理4月30日移栽的105kg hm-2施氮量的NC71烟株。氮素的积累和分配主要受移栽期的影响,各个部位氮素积累量最高值出现在不同处理,叶片中氮素含量较高的为5月10日移栽的施氮量为75kg hm-2的云87烟株,氮素分配量最高的是4月30日移栽的105kg hm-2施氮量的NC71烟株,与烟碱含量最高的处理相同。研究了三因素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感官评析结果的影响。该地区的所有处理的总糖含量整体偏高,超出正常范围。移栽期对烤后烟化学成分指标影响最大,施氮量和品种对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单因素移栽时间为4月20日,施氮量为105kg hm-2,最佳的品种为K326有最佳的化学成分,但三因素组合处理的有最佳化学成分的指标是4月20日移栽的90kg hm-2施氮量的K326。糖分随降雨量增加而逐渐下降,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加;总氮、烟碱和钾离子含量随降雨量增加而逐渐增加,随日照时数增加而降低;另外两个气象因子不同时期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不同。4月30日移栽的75kg hm-2的K326品种感官分析结果最好。总体分析三因素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贡献程度均为移栽期(50.4%)>施氮量(30.3%)>品种(19.3%)。综合评价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最佳的处理组合为4月30日移栽、75kg hm-2的K326品种。
皮本阳[10](2013)在《临澧烟区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填充性烟叶对不同原料的需求,在临澧地区四个乡镇展开了填充性烟叶栽培技术的研究,分别从品种选择,打顶方式、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生长发育、化学品质、经济性状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湖乡实施的品种比较试验以品种YZ-20-6综合表现较好,该品种对当地施肥水平和速效养分影响较小,农艺性状表现较为均衡,叶斑病发病率较低,烤后叶叶长、叶宽、单叶重均达到较高水平,含梗率较低,化学成分均处于适宜范围,协调性权重分达到82.53分,为所有品种最高,产量达168.2kg/667m2,中上等烟比例、产值、均价均显着高于其它供试品种。2、陈二乡实施的打顶方式以二次打顶并留一个烟权较好,该处理株高和出叶数增加较为明显,含梗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下、中、上部叶烟碱含量较低,产量达174.6kg/667m2,产值达到2828.5元/667m2,中上等烟比例达51.5%,均价为16.2元/kg。3、柏枝乡实施的施肥水平试验以纯氮8.08kg/667m2,烟草专用基肥75kg/667m2,硝酸钾21kg/667m2的处理表现较优。该处理下,供试土壤速效养分变化趋势较为理想,出叶数较多,叶面积值处于较高水平,烤后烟叶C3F单叶重、叶长、叶宽均高于其它处理,各部位烟叶烟碱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综合表现较优。4、陈家乡实施的种植密度试验以株距0.50m,即1111株/亩处理较优,在该密度下,烟株生长发育较好,病害减轻,烟叶开片良好,生育期较为合理,而能使各部位烟叶烟碱含量显着降低,产值达2680.9元/667m2,较其它处理处于较高水平。
二、几个烤烟品种与施氮量等栽培因素对烟叶可用性的综合效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个烤烟品种与施氮量等栽培因素对烟叶可用性的综合效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条件对烟叶光合特性、氮代谢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栽培条件对烟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 不同栽培条件对烟叶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栽培条件对烤烟氮代谢的影响 |
2.4 不同栽培条件对烤烟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2)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与适宜施氮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品种与烤烟风格和质量形成的关系 |
1.1.1 品种与烤烟香型的关系 |
1.1.2 优良品种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 |
1.2 氮素对烤烟品质和风格的影响 |
1.2.1 氮素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氮素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1.2.3 氮素对烤烟烟叶品质的影响 |
1.2.4 氮素对烤烟致香物质的影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1 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研究 |
3.1.2 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适宜施氮量研究 |
3.2 测定项目 |
3.2.1 主要植物学性状调查 |
3.2.2 病害调查 |
3.2.3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
3.2.4 干物质积累量 |
3.2.5 经济性状调查 |
3.2.6 外观质量评价 |
3.2.7 化学成分分析 |
3.2.8 致香物质提取及定量分析 |
3.2.9 感官质量评价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研究 |
4.1.1 不同烤烟品种植物学性状、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分析 |
4.1.2 不同品种经济性状分析 |
4.1.3 不同品种中部叶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评价分析 |
4.2 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适宜施氮量研究 |
4.2.1 烤烟农艺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 |
4.2.2 烤烟干物质积累对施氮量的响应 |
4.2.3 烤烟经济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 |
4.2.4 烤烟化学成分对施氮量的响应 |
4.2.5 烤烟致香物质对施氮量的响应 |
4.2.6 烤后烟叶感官质量对施氮量的响应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研究 |
5.1.1 不同烤烟品种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分析 |
5.1.2 不同烤烟品种质量特征分析 |
5.1.3 小结 |
5.2 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适宜施氮量研究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3)氮用量对陕南烟叶氮钾含量、光合特性和碳氮代谢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试验地概况 |
1. 2 供试品种及试验设计 |
1. 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氮钾含量测定 |
1.3.2质体色素与光合特性测定 |
1.3.3酶活测定 |
1.3.4生育期、农艺及经济性状调查 |
1. 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氮用量对烟叶氮、钾含量的影响 |
2. 2 氮用量对烟叶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2. 3 氮用量对烟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2. 4 氮用量对硝酸还原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 5 氮用量对烤烟大田生育期的影响 |
2. 6 氮用量对圆顶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
2. 7 氮用量与烤烟各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4)烤烟群体产量构成与优化施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施氮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概述 |
1.1.2 施氮量对烤烟产质量影响的研究概述 |
1.1.3 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 |
1.1.4 群体结构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概述 |
1.1.5 群体结构对烤烟产量、质量的影响研究概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试验地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产质量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大田生育期的影响 |
2.2.2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3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
2.2.4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2.2.5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2.2.6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大田生育期的影响 |
2.3.2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3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2.3.4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物理特性的影响 |
2.3.5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2.3.6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3章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2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
3.2.3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3.2.4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3.2.5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2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物理特性的影响 |
3.3.3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3.3.4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4章 全文总结 |
4.1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大田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4.2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 群体留叶数设计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影响 |
4.4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理化性质的影响 |
4.5 群体数量与减量施氮对烤烟产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20个烤烟品种的农艺与经济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烤烟品种比较研究现状 |
1.2 烤烟生产对品种的需求 |
1.3 烟叶的品质 |
1.4 影响烟叶品质的因素 |
1.4.1 品种因素 |
1.4.2 生态因素 |
1.4.2.1 气候 |
1.4.2.2 土壤 |
1.4.2.3 海拔 |
1.4.3 栽培措施 |
1.4.3.1 施肥 |
1.4.3.2 种植密度 |
1.4.3.3 打顶留叶数 |
1.5 烤烟的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 |
1.6 攀枝花烤烟生产中品种种植情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4 试验方案 |
4.1 试验地点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区组设计 |
4.4 田间管理与采烤 |
4.4.1 育苗 |
4.4.2 烟苗移栽与大田管理 |
4.4.3 采烤 |
4.5 测定指标和调查方法 |
4.5.1 主要生育期 |
4.5.2 主要农艺性状 |
4.5.3 发病情况 |
4.5.4 经济指标 |
4.5.5 化学成分 |
4.6 数据统计与分析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生育期的比较分析 |
5.2 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5.2.1 株高 |
5.2.2 茎围 |
5.2.3 节距 |
5.2.4 叶片数 |
5.2.5 最大叶面积 |
5.3 田间发病情况的比较分析 |
5.4 各品种经济性状的比较分析 |
5.5 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
5.5.1 关键化学成分比较 |
5.5.2 化学成分评分比较 |
5.6 综合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生育期 |
6.2 主要农艺性状 |
6.3 田间自然发病情况 |
6.4 经济性状 |
6.5 主要化学成分 |
6.6 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烤烟品种NC102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地概况 |
1.2供试品种及肥料 |
1.3试验设计 |
1.4试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产量的正交效应 |
2.2产值的正交效应 |
3结论与讨论 |
(7)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巫山烤烟光合特性和产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种植密度对烤烟的影响 |
1.1.1 种植密度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1.1.2 种植密度对产质量的影响 |
1.1.3 种植密度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1.2 留叶数对烤烟的影响 |
1.2.1 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2 留叶数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1.2.3 留叶数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2.引言 |
3.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设计 |
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4.1 产质量统计 |
3.4.2 烟叶品质测定 |
3.4.3 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 |
3.4.4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3.4.5 光合特性的测定 |
3.5 数据处理 |
4.结果与分析 |
4.1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烟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1 不同种植密度对烟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2 不同留叶数对烟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3 双因素互作对烟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4.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4.2.2 不同留叶数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4.2.3 双因素互作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4.3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1 种植密度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2 留叶数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3 双因素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5.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
5.1.2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5.1.3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烤后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 结论 |
5.3 本文创新点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 |
(8)施氮量和留叶数对贵州烤烟生理及株型特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株型的重要意义 |
1.2 施氮量对烟草的影响 |
1.2.1 施氮量对烟草生长发育和株型的影响 |
1.2.2 施氮量对烟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3 施氮量对烟草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1.3 留叶数对烟草的影响 |
1.3.1 留叶数对烟草生长发育和株型的影响 |
1.3.2 留叶数对烟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1.3.3 留叶数对烟草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1.4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地点 |
3.3 试验设计 |
3.4 样品的采集 |
3.5 试验方法 |
3.5.1 株型调查 |
3.5.2 株型统计 |
3.5.3 光合特性测定 |
3.5.4 光合色素的测定 |
3.5.5 根系活力测定 |
3.5.6 根系表面积等指标测定 |
3.5.7 群体生理指标 |
3.5.8 酶活力及蔗糖含量的测定 |
3.5.9 烤烟经济性状的测定 |
3.5.10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4.1.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
4.1.3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4.1.4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5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4.1.6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气孔导度的影响 |
4.1.7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4.1.8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蒸腾速率的影响 |
4.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根系总长、表面积和体积的影响 |
4.2.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4.3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群体生理的影响 |
4.3.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4.3.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叶面积持续时间、生长速率及群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
4.3.3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相对生长率及叶面积相对生长率的影响 |
4.3.4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比叶重及比叶面积的影响 |
4.3.5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重比及叶面积比的影响 |
4.3.6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互作对烤烟净同化率及光合生产力的影响 |
4.4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4.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4.4.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蔗糖合成酶活力的影响 |
4.4.3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蔗糖磷酸合成酶活力的影响 |
4.4.4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蔗糖含量的影响 |
4.5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氮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
4.5.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烟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5.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的影响 |
4.6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4.7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株型特征的影响 |
4.7.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层高的影响 |
4.7.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层宽的影响 |
4.7.3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顶宽的影响 |
4.7.4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底宽的影响 |
4.7.5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叶层宽在叶层高上的位置的影响 |
4.7.6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株型的影响 |
4.7.7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株型指标的影响 |
4.7.8 不同株型下烤烟光合特性 |
4.7.9 不同株型下烤烟根系指标 |
4.7.10 不同株型下烤烟群体生理 |
4.7.11 不同株型下烤烟碳代谢关键酶活力 |
4.7.12 不同株型下对烤烟氮代谢关键酶活力 |
4.7.13 不同株型下烤烟经济性状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及群体生理的影响 |
5.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
5.3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5.4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株型特征的影响 |
5.5 不同株型对烤烟光合特性及群体生理的影响 |
5.6 不同株型对烤烟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
5.7 不同株型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及群体生理的影响 |
6.2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
6.3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6.4 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株型特征的影响 |
6.5 不同株型对烤烟光合特性及群体生理的影响 |
6.6 不同株型对烤烟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
6.7 不同株型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9)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因素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1.2.2 栽培措施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1.2.3 遗传因素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1.3 评价烟叶品质的相关指标 |
1.3.1 烤烟外观质量评价指标 |
1.3.2 烤烟化学成分评价指标 |
1.3.3 烤烟感官质量评价指标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点基本资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
2.3.1 样品采集与分析项目 |
2.3.2 测定方法 |
2.4 气象数据的采集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干物质积累影响 |
3.1.1 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动态分析 |
3.1.2 干物质积累速率分析 |
3.2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全氮积累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烤烟烟根氮素积累特征分析 |
3.2.2 不同处理烤烟烟茎氮素积累特征分析 |
3.2.3 不同处理烤烟烟叶氮素积累特征分析 |
3.2.4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时期氮素分配分析 |
3.3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烟株农艺性状分析 |
3.3.1 不同处理烟株旺长期农艺性状分析 |
3.3.2 不同处理烟株打顶期农艺性状分析 |
3.3.3 不同处理烟株成熟期农艺性状分析 |
3.4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主要致香前体物质的影响 |
4.1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过程中糖类物质的影响 |
4.1.1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过程中总糖含量分析 |
4.1.2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分析 |
4.1.3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分析 |
4.1.4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过程中果糖含量分析 |
4.1.5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过程中淀粉含量分析 |
4.1.6 气候因素与糖类物质积累的相关性分析 |
4.2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期多酚含量的影响 |
4.2.1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期绿原酸含量分析 |
4.2.2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期莨菪亭含量分析 |
4.2.3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期芸香苷含量分析 |
4.2.4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期多酚含量分析 |
4.3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期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烤烟生长期β-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4.3.2 不同处理对烤烟生长期叶黄素的含量的影响 |
4.4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
4.5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期烟碱含量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品质的影响 |
5.1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后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5.1.1 不同处理烤后烟化学成分分析 |
5.1.2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
5.2 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感官评析结果的影响 |
5.2.1 烤后烟叶感官评析结果 |
5.2.2 统计分析结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临澧烟区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打顶方式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1.2.2 品种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1.2.3 种植密度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1.2.4 施肥量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烤烟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比较 |
2.3.2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成熟期农艺性状的比较 |
2.3.3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病情比较 |
2.3.4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烤后叶C3F物理特性的比较 |
2.3.5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烤后叶C3F化学成分及协调性比较 |
2.3.6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经济性状的比较 |
第三章 烤烟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打顶留叶、留杈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2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病害的影响 |
3.4.3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烤后烟叶C3F物理特性的影响 |
3.4.4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C3F烟碱含量的影响 |
3.4.5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四章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施肥水平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设计 |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4.4.2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3 不同施肥量对薄片烟叶C3F物理特性的影响 |
4.4.4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烟碱含量的影响 |
4.4.5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五章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密度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试验设计 |
5.3 测定方法及项目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5.4.2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
5.4.3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
5.4.4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病情的影响 |
5.4.5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靠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5.4.6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烤后烟叶烟碱含量的影响 |
5.4.7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不同品种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6.2 不同打顶方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6.3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6.4 不同种植密度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几个烤烟品种与施氮量等栽培因素对烟叶可用性的综合效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栽培条件对烟叶光合特性、氮代谢及产质量的影响[J]. 钟秋,张瑞娜,潘飞龙,秦艳青,董建国,杨军,邹宇航,陈勇. 昆明学院学报, 2019(03)
- [2]乌蒙烟区烤烟新品种筛选与适宜施氮量研究[D]. 赵科.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3]氮用量对陕南烟叶氮钾含量、光合特性和碳氮代谢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J]. 崔志燕,阮志,陈富彩,张玲,郑璞帆,高梅,金保锋,张立新.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3)
- [4]烤烟群体产量构成与优化施氮的研究[D]. 蒋士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5]20个烤烟品种的农艺与经济性状分析[D]. 刘晓倩.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5)
- [6]烤烟品种NC102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 刘红光,罗华元,饶智,李晓婷,陈初,朱海滨,杨应明,林昆,陈兴位,阎辉,董石飞.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3)
- [7]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巫山烤烟光合特性和产质量的影响研究[D]. 王凯. 西南大学, 2014(09)
- [8]施氮量和留叶数对贵州烤烟生理及株型特征的影响研究[D]. 何文高. 西南大学, 2014(09)
- [9]移栽期与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D]. 徐艳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10]临澧烟区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皮本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