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水村村都有劳务开发点(论文文献综述)
肖广州[1](2018)在《基于产业链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研究 ——以井冈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截止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部分脱贫人口仍存在返贫风险,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在诸多扶贫方式中,乡村旅游扶贫具有外溢效应作用大、涵盖面广、产业链条长、示范带动性强等特有优势,被寄予了厚望。根据研究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矛盾日益严重。所以当前很多学者着重关注如何提高配置乡村旅游业资源,提升旅游扶贫效应,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井冈山市坝上村、神山村作为调研地,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扶贫的有关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产业链理论及系统论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度访谈法,开展实地调研。基于产业链视角,从空间链、产品链、协作链、价值链维度探索井冈山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形成的旅游扶贫机制,主要是研究乡村旅游扶贫参与主体、各生产要素的作用机制、参与过程、运行机制等内容,并得出进一步优化的措施。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空间链、产品链、协作链、价值链维度着手探讨乡村旅游扶贫机制,在包含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外,还应包含乡村旅游扶贫监督管理机制。第二,在产业链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机制上,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整个乡村旅游产业链构建及扶贫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第三,乡村旅游扶贫机制是通过利益相关者共同对各要素进行匹配的过程,其中贫困户是重要主体参与者,重点强调贫困户自身拥有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要素的参与,真正建构了多因素、多主体、多链条参与的机制,贫困户积极参与获益,实现了长足发展。第四,乡村旅游扶贫作用效果明显,形成对贫困户志智双扶,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提升。第五,本文通过对案例点深度调查研究,坝上村、神山村乡村旅游扶贫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隐患,需要加以关注和预警,持续巩固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孟庆娜[2](2007)在《扩大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现阶段农村人口占我国全部人口将近60%,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影响我国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民消费需求,正确分析与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进而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其农民消费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状况、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潜力展开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首先系统地评述了具有代表性的消费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然后,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状况,分析表明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属于轻度滞后型模式,虽然消费总量明显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然而与城镇居民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接着,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表明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环境差、社会保障制度滞后、金融体系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着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继而运用消费函数和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别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未来五年内消费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发现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相关对策建议,包括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农村金融环境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
杨汭[3](2007)在《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主旨,从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入手,运用史论结合、中西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论述和谐社会问题。全面深入地阐述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经济结构优化这一河北省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化河北省经济结构奠定较完备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如下:1.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学分析。明晰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内涵,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经济指标、必须妥善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和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经济矛盾;梳理了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和谐社会与经济结构相关性展开分析,加深对和谐社会结构内涵的认识以及经济结构效应的机理分析;认为社会和谐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和归宿。2.国外经济结构调整经验借鉴。首先就经济转轨与社会和谐对中国、俄罗斯、中东欧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低度和谐中的停滞与经济转轨,到以效率为目标的经济转轨与社会两极分化,以及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经济转轨的目标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3.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分析。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描述了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论证了构建“和谐河北”的基础、思路及目标。分别从产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结构入手,阐述了和谐社会标准中的河北省经济结构的构成体系。4.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首先梳理了河北省产业结构演进脉络;其次,分析了产业结构与资源特点、投资结构、传统产业、人力资源以及政府行为导向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重点。调整方向是:建立与需求结构相和谐的产业结构、建立与生产要素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建立内部和谐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外部环境。5.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剖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及根源;分析了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低水平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认为河北省要把调整城乡经济结构的重点放在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等方面。而政策工具选择应主要放在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调整城乡财税分配政策,加快耕地流转,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人口向外转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思路,重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加快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6.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的环渤海和京津冀都市圈,到河北省“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了产业增长点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指出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实施“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重点,壮大沿海经济带;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坚持把城市化摆在活跃全局的战略位置,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7.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财政税收结构调整研究。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行为,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要尽快地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分析了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提出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分析了税收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财税政策取向。
陈自祥[4](2004)在《农民工进城不能只会拉板车》文中提出 眼下, 村富余劳力纷纷涌向城镇谋职就业,而多数人因无技术专长,只能局限于拉板车等重活、脏活,甚至危险活,其收入自然也抗微薄。常见不少大街小巷板车排成长长的阵势,车主或睡大觉或"守株待兔",一有顾主光临,立马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见此景现颇使人同情使人惆怅。激烈的竞争、极低的价格,拉车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因难问题。
王贵锁[5](2004)在《衡水村村都有劳务开发点》文中认为
二、衡水村村都有劳务开发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衡水村村都有劳务开发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业链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研究 ——以井冈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
1.3.2 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
1.3.3 乡村旅游产业链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有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旅游产业链定义 |
2.2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 |
2.3 乡村旅游扶贫有关基础理论 |
2.3.1 产业链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比较优势理论 |
2.3.4 系统论 |
第3章 井冈山乡村旅游扶贫实践 |
3.1 井冈山旅游扶贫概况 |
3.1.1 井冈山旅游扶贫总体思路 |
3.1.2 井冈山乡村旅游扶贫开展情况 |
3.1.3 案例点1—坝上村 |
3.1.4 案例点2—神山村 |
3.2 案例点乡村旅游产业链扶贫参与主体:多主体协作 |
3.2.1 政府层面 |
3.2.2 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及第一书记)层面 |
3.2.3 企业层面 |
3.2.4 游客层面 |
3.2.5 贫困户层面 |
3.3 案例点乡村旅游产业链扶贫贫困户参与程度:多因素综合影响 |
3.3.1 资源因素 |
3.3.2 劳动力因素 |
3.3.3 性别、年龄、学历因素 |
3.3.4 获取信息渠道因素 |
3.3.5 其他因素 |
3.4 案例点乡村旅游产业链构建:多链条关联 |
3.4.1 空间链 |
3.4.2 产品链 |
3.4.3 协作链 |
3.4.4 价值链 |
第4章 产业链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机制 |
4.1 空间链维度:乡村旅游扶贫决策机制 |
4.1.1 旅游扶贫的决策参与者和决策内容 |
4.1.2 乡村旅游扶贫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
4.2 产品链维度:乡村旅游扶贫动力机制 |
4.2.1 乡村旅游扶贫的动力来源 |
4.2.2 乡村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运行 |
4.3 协作链维度:乡村旅游扶贫协调机制 |
4.3.1 乡村旅游扶贫协作方式 |
4.3.2 乡村旅游扶贫协调机制的运行 |
4.4 价值链维度: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
4.4.1 旅游扶贫利益的表现形式 |
4.4.2 乡村旅游扶贫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 |
4.4.3 乡村旅游扶贫利益共享机制 |
4.5 乡村旅游扶贫四大机制之间协同运行 |
第5章 结论和启示 |
5.1 结论 |
5.2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作用效果提升的对策建议 |
5.2.1 向区域内外整合和延伸产业链 |
5.2.2 进一步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
5.2.3 健全考核机制 |
5.2.4 构建监督管理机制 |
5.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2)扩大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简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简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简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消费需求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消费函数理论 |
2.1.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
2.1.2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 |
2.1.3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
2.1.4 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 |
2.2 消费水平理论及评价方法 |
2.3 消费结构理论及评价方法 |
2.3.1 恩格尔定律 |
2.3.2 消费结构变动度 |
2.3.3 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 |
2.4 消费方式理论 |
3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状况 |
3.1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 |
3.1.1 农村居民人均价值消费量 |
3.1.2 农村居民人均实物消费量 |
3.1.3 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消费量 |
3.1.4 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
3.1.5 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评价 |
3.2 河北省农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
3.2.1 农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 |
3.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析 |
3.2.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
3.3 河北省农民消费方式的变化 |
3.3.1 农村居民逐步由粗放型消费转向节约型消费 |
3.3.2 农村居民由自给性消费逐步转向货币性消费 |
3.3.3 农村居民逐步由集市消费转向超市消费 |
4 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
4.1 收入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1.1 过去收入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1.2 现期收入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1.3 预期收入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1.4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2 价格指数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3 利率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4 消费观念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5 消费环境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5.1 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完善 |
4.5.2 农村市场秩序混乱,农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
4.5.3 市场中的消费品不适合农村居民的需求 |
4.6 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7 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4.8 财政投入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5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前景预测 |
5.1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建立 |
5.1.1 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
5.1.2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预测 |
5.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
5.2.1 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参数估计 |
5.2.2 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
5.2.3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预测分析 |
6 扩大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
6.1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2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村居民消费预期 |
6.4 规范农村金融环境,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
6.5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科学消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 |
1.2.2 我国经济结构研究回顾 |
1.2.3 我国城乡结构研究综述 |
1.2.4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3.2 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1.3.3 比较研究的方法 |
1.4 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学分析 |
2.1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内涵分析 |
2.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经济指标 |
2.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
2.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经济矛盾 |
2.2 和谐社会的相关经济理论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科学发展理论 |
2.3 和谐社会与经济结构相关性分析 |
2.3.1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构内涵的认识 |
2.3.2 经济结构效应的机理分析 |
2.4 用和谐社会原则指导经济结构调整 |
2.4.1 对和谐社会内涵的深入解读 |
2.4.2 社会和谐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
2.4.3 用和谐社会原则指导经济结构优化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和谐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 |
3.1 中国、俄罗斯、中东欧经济转轨比较研究 |
3.1.1 低度和谐中的停滞与经济转轨 |
3.1.2 以效率为目标的经济转轨与社会两极分化 |
3.1.3 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经济转轨的目标 |
3.2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
3.2.1 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 |
3.2.2 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对象 |
3.2.3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
3.2.4 美国经验对我国当前结构调整的借鉴意义 |
3.3 经济结构调整:国外的进展与中国的选择 |
3.3.1 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脉络是全球化和高技术化 |
3.3.2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脉络是补牢和融入 |
3.3.3 转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在于制度建设 |
3.3.4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选择:全球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 |
3.3.5 经济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分析 |
4.1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
4.2 河北省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4.3 河北省经济发展增长模式 |
4.3.1 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 |
4.3.2 开发与节约并重,发展循环经济 |
4.3.3 发挥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创新 |
4.3.4 搞好生态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
4.4 构建“和谐河北”的基础、思路和目标 |
4.4.1 构建和谐河北的基础 |
4.4.2 构建和谐河北的思路 |
4.4.3 构建和谐河北的目标 |
4.5 和谐社会标准中的河北省经济结构的构成体系 |
4.5.1 产业结构 |
4.5.2 城乡经济结构 |
4.5.3 区域经济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5.1 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 |
5.1.1 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
5.1.2 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
5.1.3 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成为发达国家发展重点 |
5.1.4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 |
5.2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方向 |
5.2.1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
5.2.2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5.2.3 农产品结构将面临大的调整 |
5.2.4 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
5.3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进脉络 |
5.3.1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
5.3.2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进脉络 |
5.4 河北省产业结构关键影响要素分析 |
5.4.1 资源特点与产业结构 |
5.4.2 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 |
5.4.3 传统产业与产业结构 |
5.4.4 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 |
5.4.5 政府行为导向与产业结构 |
5.5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重点 |
5.5.1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5.5.2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
6.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及根源剖析 |
6.1.1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 |
6.1.2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
6.1.3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根源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6.2 河北省城市化发展评析 |
6.2.1 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
6.2.2 河北省低水平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
6.2.3 河北省低水平城市化的原因剖析 |
6.3 调整城乡经济结构的重点及其政策工具 |
6.3.1 调整城乡经济结构的重点 |
6.3.2 调整城乡经济结构的政策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
7.1 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
7.1.1 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布局演变 |
7.1.2 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3 造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分析 |
7.2 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演进趋势 |
7.2.1 国家层面的区域关注点:环渤海和京津冀都市圈 |
7.2.2 河北省区域格局:“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7.2.3 产业增长点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7.3 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 |
7.3.1 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
7.3.2 全面推进“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 |
7.3.3 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重点,壮大沿海经济带 |
7.3.4 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
7.3.5 要坚持把城市化摆在活跃全局的战略位置,加快城市化进程 |
7.3.6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财政税收结构调整研究 |
8.1 税收影响经济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 |
8.1.1 税收政策影响需求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
8.1.2 税收政策影响供给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
8.1.3 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8.2 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
8.2.1 尽快地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 |
8.2.2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8.3 财政税收在构建和谐河北中的作用 |
8.3.1 我国现阶段税收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
8.3.2 财政在构建和谐河北中的作用 |
8.3.3 税收在构建和谐河北中的作用 |
8.4 构建和谐河北的财政税收政策取向 |
8.4.1 构建和谐河北的财政政策取向 |
8.4.2 构建和谐河北的税收政策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9.1 全文总结 |
9.1.1 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学分析 |
9.1.2 国外经济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
9.1.3 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分析 |
9.1.4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9.1.5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
9.1.6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
9.1.7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河北省财政税收结构调整研究 |
9.2 研究展望 |
9.2.1 建立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研究 |
9.2.2 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全面和谐社会研究 |
9.2.3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四、衡水村村都有劳务开发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业链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研究 ——以井冈山为例[D]. 肖广州. 南昌大学, 2018(12)
- [2]扩大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D]. 孟庆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3]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研究[D]. 杨汭. 天津财经大学, 2007(09)
- [4]农民工进城不能只会拉板车[J]. 陈自祥. 致富天地, 2004(06)
- [5]衡水村村都有劳务开发点[J]. 王贵锁. 农村百事通,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