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沥青类路面抗滑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1](2019)在《隧道水泥路面抗滑功能改善的措施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隧道路面类型和养护措施主要是水泥类和沥青类。文章针对隧道工作环境,结合文献和规范,分析认为两种措施各有利弊,而环氧抗滑表层结合了两种措施的优点,能适应隧道内特殊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要求。
罗涵宇[2](2019)在《基于重载交通高性能微表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着我国综合实力经济的提高,大型载货汽车承担着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任务,由于载货汽车超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我国的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与服务质量承受了巨大的考验,沥青路面在合适的时机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不仅可以节约后期养护成本,还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预防性养护以微表处为代表,自引进以来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但常规微表处具有松散易开裂等缺陷,往往在重载交通的道路上使用寿命不高。除此之外,在配合比设计环节中对微表处封层受车载作用下的力学机理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本文将针对微表处在重载交通下的受力及应用技术问题,系统地开展微表处封层结构行为及材料配合比设计研究,重点研究微表处在重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为微表处封层的结构及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得出微表处质量的主要控制指标,在采用优良级配以及外加剂条件下制备出高性能微表处混合料。本文将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微表处封层的建模与计算,分别计算了微表处封层在车辆处于静止、均速行驶以及紧急制动状态下的力学响应,综合分析结果来看:在车辆静载作用时,微表处主要受到了轴向压应力与水平剪应力的作用,且封层的受力大小随着外部施加轴载的增大而大幅提高。在均速荷载作用下,微表处会受到拉压交替出现的应力,因此在铺筑封层时应选用优质的粘结材料,防止微表处封层产生疲劳破坏,紧急制动下,微表处受到的剪应力最大,达到了80KPa,为封层发生剪切破坏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时应采用优选材料提高微表处封层的抗剪能力,在车辆紧急制动条件下,微表处封层所受到的最大剪应力随着封层表面构造深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在微表处封层满足抗滑要求的基础上,构造深度较小有利于封层的抗剪。在微表处混合料室内试验研究上,以MS-3型为设计级配基准选取三种设计级配,选定封层的耐磨性能、抗水损性能、粘聚力为微表处的主要路用性能指标,通过试验发现级配A在封层的路用性能指标上要优于其他两种级配,并且级配A的破乳时间更短,这有利于缩短养护时间。级配A的构造深度值与摆式仪值均满足交工要求。通过加入纤维进一步改善微表处的耐久性,比对聚丙乙烯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对混合料的改善效果后,发现聚丙乙烯纤维改善性能要优于玄武岩纤维,且断裂伸长率更大,确定了聚丙乙烯纤维的最佳掺量为1%,纤维微表处的最佳油石比为6.5%-7.0%。
王路生[3](2019)在《不同粗集料对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能与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取了辉绿岩、玄武岩、钢渣和再生骨料等四种粗集料,分别对其组成的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的黏附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辉绿岩、玄武岩、钢渣、再生骨料等4种粗集料的表面构造和吸水率进行测试分析,并测试4种粗集料与乳化沥青间的接触角,进而对4种粗集料与乳化沥青间的黏附功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其次,对水泥、水、矿粉和乳化沥青间发生反应的情况进行探索,对水泥乳化沥青与粗集料间的界面进行了分析评分,设计低温黏结试验和抗剪性能试验验证界面的黏附性评价。最后,分别对四种粗集料混合料相应试件进行浸水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摆式摩擦仪试验和铺砂法试验等的路用性能试验,并对其黏附性与路用性能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辉绿岩、玄武岩、钢渣和再生骨料的总评分分别为2.2分、2.6分、4.0分和3.0分,即4种粗集料表面构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钢渣、再生骨料、玄武岩、辉绿岩;(2)4种粗集料黏附功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钢渣、再生骨料、玄武岩、辉绿岩;(3)利用红外光谱仪对水泥、水、矿粉和乳化沥青等的组合溶液进行测量分析,发现水泥、水、矿粉和乳化沥青之间仅发生简单的水泥水化和石灰石消解反应;(4)粗集料表面构造与水泥乳化沥青界面黏附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钢渣、再生骨料、玄武岩、辉绿岩;水泥乳化沥青钢板上辉绿岩、玄武岩、钢渣和再生骨料等4种粗集料的脱落率分别为:75%、31%、71%、68%;辉绿岩、玄武岩、钢渣以及再生骨料等4种粗集料混合料试件的抗剪强度分别为:1.63MPa、1.97MPa、2.93MPa和2.33Mpa;综合分析可知,粗集料的表面构造与黏附性有着较好的正相关关系;(5)辉绿岩、玄武岩、钢渣和再生骨料等4种粗集料混合料试件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滑性均满足规范要求;(6)辉绿岩、玄武岩、钢渣以及再生骨料等4种粗集料混合料试件的残留稳定度分别为:89.044%、91.299%、114.344%、115.779%,其摆值代表值分别为:67.8、70.1、73.6、71.9。经过分析,考虑水泥继续水化的影响,水稳定性和黏附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抗滑性与黏附性的排序完全一致,即两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主要是由于粗集料表面构造的影响。
张伦超[4](2018)在《道路工程中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滁州市道路工程为例,结合再生沥青混合料发展和工程应用现状,从技术和经济性角度探讨了该工艺的应用前景。由研究结果可知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可较好的在滁州地区推广应用,但需进一步研究该技术拌合设备改造和优化问题;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厂拌热再生AC-20沥青混合料的成本比AC-20普通沥青混合料降低约4.6%。该技术对滁州市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循环可持续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新壮,黄丹,刘磊,蓝日彦,吕海波,赵艳林,曹卫东,常成利[5](2016)在《沥青路面病害力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为促进沥青路面病害力学的研究发展,通过概括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阐述路面几种主要病害的力学模型和力学机理。针对道路条件复杂、超载现象严重的现状,梳理沥青路面永久性变形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目前主要的车辙预测方法;针对沥青路面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出现的断裂损伤,研究沥青材料的开裂及损伤力学模型;针对沥青路面水损坏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水损坏机理,并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探究水对沥青路面的影响;针对车辆反复作用下路面抗滑性能下降的问题,研究了路面磨损机理,以及不同因素对道路抗滑性能衰减的作用。
赵敏,闫雨,王伟,聂永林[6](2015)在《沥青混合料高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多数地区夏季温度都很高,最高温度可达四十多度,由于沥青路面吸收阳光紫外线的作用,实际反映到路面的温度可到接近六十多度。通过衡量沥青路面的温度特性尤其是高温稳定性十分迫切。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指抵抗荷载下车重大小的能力,文章论述了沥青混合料在高温下的几种损坏类型、产生这些病害的成因,并提出防治高温车辙的出现及采取的相应的对策来减小或避免高温病害。
毛雯婷[7](2009)在《328国道江阳段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处治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公路在交通荷载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路面使用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衰减,从而直接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为了评估和预测路面使用性能状况,便于进行科学的养护和管理,系统地提出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并根据实测数据与规范推荐,选择合适的养护维修决策,可为路面养护提供参考。
李庆昌[8](2008)在《Cape路面抗反射裂缝性能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ape路面是一种新的路面结构型式,其造价低廉,施工简单,形成的路面美观密实,在路面修补和低等级公路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依托辽宁省交通厅Cape路面研究项目,对Cape路面抗反射裂缝性能进行了研究,以便为改善道路结构性能、延长使用年限提供参考。本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Cape路面的静力学特性研究。建立基于多层连续线弹性道路结构有限元模型,考察在车辆荷载的对称和非对称作用下,沥青面层顶部及底部的应力变化以及其应力强度因子变化;建立Cape路面细观数值分析模型,考察在不同沥青含量、孔隙率及级配下路面内部应力变化。结果表明,面层厚度和模量变化对Cape路面抗反射裂缝影响显着,采用较低沥青含量及半开级配的沥青碎石均有利于防反射裂缝。2、Cape路面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建立含基层裂缝的有限元模型,对动荷载作用下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分析,分别得出在道路阻尼比和车辆荷载周期变化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分析了材料参数对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动荷载作用下,阻尼比增加及面层厚度和模量变化均有利于提高Cape路面的抗反射裂缝性能。3、实验部分。介绍了利用脆性涂层法观察Cape路面反射裂缝的过程。实验观察表明,大粒径的沥青碎石抗反射裂缝能力较强,有助于对数值模拟结果的深入理解。
徐耀东[9](2007)在《沥青类路面抗裂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人们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试验与理论研究,逐渐认清了各类工程抗裂措施的作用机理以及制约条件,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沥青路面
吴大鸿[10](2007)在《硅质碳酸盐岩在沥青路面抗滑表层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硅质碳酸盐岩路用性能优异,将其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技术上可行,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在分析硅质碳酸盐岩在贵州公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必须解决的三个关键技术,即探明其分布与储量、选择适宜的集料加工工艺、做好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二、沥青类路面抗滑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类路面抗滑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水泥路面抗滑功能改善的措施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有措施 |
1.1 水泥路面的表面处置 |
1.2 沥青类罩面 |
2 现有措施的适应性分析 |
2.1 隧道路面工作条件 |
2.2 隧道路面类型的选择 |
2.2.1 隧道工作条件 |
2.2.2 专家学者的研究意见 |
2.2.3 现行规范的要求 |
3 环氧类处置措施 |
3.1 工程案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原材料 |
3.1.3 施工工艺 |
3.1.4 抗滑提升效果 |
3.1.5 环氧类抗滑表层的缺陷 |
4 结语 |
(2)基于重载交通高性能微表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微表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表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微表处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有限元基本理论及荷载简介 |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介绍 |
2.1.1 有限单元法基本概念 |
2.1.2 有限单元法的求解步骤 |
2.2 Abaqus简要介绍 |
2.2.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2.2.2 Abaqus有限元求解步骤 |
2.3 动态分析理论与方法 |
2.3.1 动态分析主要方法 |
2.3.2 移动荷载的实现 |
2.4 车辆荷载 |
2.4.1 重载沥青路面荷载图式 |
2.4.2 轴载与轮压、轮胎接地面积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微表处沥青封层静、动力学分析 |
3.1 计算模型的简介与假设 |
3.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3.1.2 模型尺寸及单元的划分 |
3.1.3 计算指标的选取 |
3.2 静力作用下微表处封层力学结构响应分析 |
3.2.1 微表处封层在不同模量下的力学响应 |
3.2.2 微表处封层在不同轴载下的力学响应 |
3.3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3.3.1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轴向应力响应分析 |
3.3.2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最大剪应力响应分析 |
3.3.3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水平剪应力响应分析 |
3.3.4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横向剪应力响应分析 |
3.4 不同车辆轴重和行驶速度作用下的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4.1 不同轴载的车辆荷载对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4.2 不同移速的车辆荷载对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5 车辆处于紧急制动状态下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5.1 紧急制动状态下的封层受力分析 |
3.5.2 路表粗糙程度对微表处封层受力的影响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重载交通的微表处研究及配合比设计 |
4.1 国内外微表处技术性能要求 |
4.1.1 国内微表处技术性能要求 |
4.1.2 国外微表处技术标准调查 |
4.1.3 基于重载交通的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指标确定 |
4.2 微表处原材料技术指标 |
4.2.1 改性乳化沥青 |
4.2.2 集料 |
4.2.3 填料 |
4.2.4 水 |
4.2.5 纤维 |
4.3 基于重载交通的高性能微表处配合比优选研究 |
4.3.1 高性能微表处级配设计 |
4.3.2 高性能微表处外加水量确定 |
4.3.3 耐久型微表处室内路用性能研究 |
4.4 纤维的掺量对微表处封层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
4.4.1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可拌合时间的影响 |
4.4.2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粘聚力的影响 |
4.4.3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耐磨性能的影响 |
4.4.4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轮迹变形率的影响 |
4.4.5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负荷轮砂值的影响 |
4.4.6 不同纤维种类对微表处性能改善对比 |
4.5 纤维微表处最佳油石比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及取得科研成果 |
(3)不同粗集料对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能与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粗集料表面微观构造研究 |
1.3.2 粗集料与沥青黏附性研究 |
1.3.3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材料选择与试验方案设计 |
2.1 原材料选择与技术性质 |
2.1.1 乳化沥青 |
2.1.2 集料 |
2.1.3 矿粉 |
2.1.4 水泥 |
2.1.5 水 |
2.2 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仪器 |
2.2.1 试验方案设计 |
2.2.2 粗集料及试件样品制作 |
2.2.3 实验仪器 |
第三章 粗集料性质及其与水泥乳化沥青黏附与剥落分析 |
3.1 粗集料的表面构造 |
3.1.1 粗集料表面构造定性分析法 |
3.1.2 扫描电镜(SEM)简介 |
3.1.3 粗集料表面构造分析 |
3.2 粗集料的吸水率 |
3.3 粗集料与乳化沥青接触角 |
3.4 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机理分析 |
3.4.1 沥青在集料表面的润湿 |
3.4.2 沥青在集料表面的吸附 |
3.4.3 沥青与集料界面黏附力的形成 |
3.5 沥青混合料的剥落理论与黏附功分析 |
3.5.1 剥落理论分析 |
3.5.2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集料-沥青黏附功分析 |
3.6 粗集料与水泥乳化沥青黏附性优化 |
3.6.1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
3.6.2 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粗集料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试验研究 |
4.1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1.1 矿料级配设计 |
4.1.2 最佳沥青用量 |
4.2 集料与水泥乳化沥青黏附界面分析 |
4.2.1 水泥、矿粉与乳化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4.2.2 集料与水泥乳化沥青黏附界面分析 |
4.3 粗集料与水泥乳化沥青的低温黏结试验 |
4.3.1 低温黏结试验与黏附性关系 |
4.3.2 低温黏结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4.4 粗集料与水泥乳化沥青的抗剪试验 |
4.4.1 抗剪试验设计及其与黏附性关系 |
4.4.2 抗剪试验过程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能与路用性能的关系研究 |
5.1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 |
5.1.1 施工和易性 |
5.1.2 水稳定性 |
5.1.3 高温稳定性 |
5.1.4 低温抗裂性 |
5.1.5 抗滑性 |
5.2 水泥乳化沥青黏附性能与路用性能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4)道路工程中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 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技术路线分析 |
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间歇式厂拌热再生生产工艺 |
3.2 连续式厂拌热再生生产工艺 |
4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 再生沥青混合料成本分析 |
4.2 市场应用前景分析 |
5 结论 |
(5)沥青路面病害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常温下路面的塑性变形 |
1.1 常用道路材料塑性本构模型 |
1.2 路面材料的剪胀 |
1.3 路面塑性变形分析 |
2 路面开裂的断裂与损伤力学模型 |
2.1 沥青材料疲劳破坏分析方法 |
(1)现象学法 |
①疲劳寿命-应变模型 |
②疲劳寿命-应变-劲度模型 |
③疲劳寿命-应变-材料和环境参数模型 |
(2)能耗模型 |
(3)断裂力学分析方法 |
(4)损伤力学分析方法 |
2.2 基于断裂力学的沥青材料开裂行为与力学模型 |
2.2.1 沥青材料开裂行为 |
2.2.2 沥青路面疲劳裂纹的生长 |
2.2.3 沥青路面疲劳断裂模型 |
2.3 基于损伤力学的沥青路面破坏力学模型 |
2.3.1 疲劳损伤 |
2.3.2 蠕变损伤 |
2.3.3 疲劳-蠕变损伤 |
3 沥青路面车辙力学机理与预测模型 |
3.1 车辙形成机理[29-30] |
3.2 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方法[31-33] |
(1)理论方法 |
(2)经验方法 |
(3)力学-经验方法 |
4 沥青路面水损坏力学机理 |
4.1 水损坏的微观力学机理 |
4.2 水损坏的流固耦合动力学分析 |
(1)车速 |
(2)车载 |
(3)路面材料 |
(4)路面结构 |
5 路面磨损力学分析 |
5.1 磨损机理 |
5.2 抗滑性能的衰减规律 |
6 结语 |
(7)328国道江阳段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处治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沥青路面评价指标 |
1.1 路面状况指数PCI |
1.2 行驶质量指数RQI |
1.3路面强度系数SSI |
1.4路面抗滑系数SFC |
2综合评价 |
2.1综合评价体系 |
2.2 结果分析 |
3 处治方案 |
3.1 车辙 |
3.2 裂缝 |
3.3 沉陷 |
3.4 泛油 |
4 结语 |
(8)Cape路面抗反射裂缝性能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pe路面简介 |
1.1.1 Cape路面的主要特点和工作机理 |
1.1.2 Cape路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 裂缝及其分类 |
1.2.1 裂缝的分类 |
1.2.2 裂缝的危害 |
1.3 反射裂缝的成因及研究现状 |
1.3.1 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 |
1.3.2 影响反射裂缝的因素 |
1.3.3 反射裂缝的理论研究国内外概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面断裂分析理论及动力分析理论 |
2.1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
2.1.1 裂纹基本类型 |
2.1.2 裂缝尖端区域应力场 |
2.1.3 应力强度因子 |
2.1.4 断裂韧度和断裂准则 |
2.2 有限元法求解断裂力学问题概述 |
2.2.1 奇异等参单元 |
2.2.2 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解法 |
2.3 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学分析理论 |
2.3.1 通用运动方程 |
2.3.2 动力学分析的基本类型 |
2.3.2.1 模态分析 |
2.3.2.2 谐响应分析 |
2.3.2.3 瞬态动力学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Cape路面抗反射裂缝结构静力学分析 |
3.1 宏观体系分析 |
3.1.1 有限元模型 |
3.1.2 基本假设 |
3.1.3 计算荷载 |
3.1.4 结构材料参数 |
3.1.5 网格划分 |
3.1.6 荷载应力分析 |
3.1.7 材料对裂缝尖端和面层应力的影响 |
3.2 细观数值模拟 |
3.2.1 计算模型 |
3.2.2 网格划分 |
3.2.3 材料参数的确定 |
3.2.4 计算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Cape路面结构动力学特性分析 |
4.1 动荷载作用状况 |
4.2 有限元模型 |
4.3 动荷载作用下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解法 |
4.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1 阻尼变化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4.4.2 荷载周期变化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4.4.3 路面结构参数变化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Cape路面反射裂缝试验研究 |
5.1 脆性涂层法基本原理 |
5.2 试验概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沥青类路面抗裂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施工初期的预开裂技术 |
二、沥青类路面抗裂设计方法 |
1. 设计模型。 |
2. 抗裂设计方法。 |
三、结束语 |
(10)硅质碳酸盐岩在沥青路面抗滑表层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硅质碳酸盐岩用作沥青路面抗滑表层集料技术可行性 |
2.1 沥青路面抗滑表层集料质量要求 |
2.2 磨光值 |
2.3 物理力学性能 |
2.4 沥青混和料性能 |
3 贵州硅质碳酸盐岩用于沥青路面抗滑表层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 |
4 贵州硅质碳酸盐岩用于沥青路面抗滑表层的经济性分析 |
5 硅质碳酸盐岩用于沥青路面抗滑表层展望 |
6 结 语 |
四、沥青类路面抗滑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水泥路面抗滑功能改善的措施选择[J]. 李燕. 西部交通科技, 2019(10)
- [2]基于重载交通高性能微表处研究[D]. 罗涵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3]不同粗集料对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能与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 王路生.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4]道路工程中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前景分析[J]. 张伦超.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5]沥青路面病害力学研究进展[J]. 崔新壮,黄丹,刘磊,蓝日彦,吕海波,赵艳林,曹卫东,常成利.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6(05)
- [6]沥青混合料高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 赵敏,闫雨,王伟,聂永林.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07)
- [7]328国道江阳段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处治方案探讨[J]. 毛雯婷. 交通标准化, 2009(09)
- [8]Cape路面抗反射裂缝性能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D]. 李庆昌. 东北大学, 2008(03)
- [9]沥青类路面抗裂措施研究[J]. 徐耀东. 河南科技, 2007(10)
- [10]硅质碳酸盐岩在沥青路面抗滑表层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 吴大鸿. 贵州科学,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