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挤压机制造

台湾省挤压机制造

一、台湾省的挤压机制造业(论文文献综述)

朱莉[1](202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美国资本与台湾地区》文中提出

田哲明,王祝堂[2](2021)在《世界铝挤压工业纵横(2)》文中提出本文为该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综述了中国铝挤压工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国挤压工业发展的初创阶段和大发展阶段,中国大挤压机的结构、挤压力、投产年度、分布等,对中国典型的大挤压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要装备、生产能力、产品类型及所引进的挤压机进行了简评。

赖世贤[3](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陈闻鹤[4](2020)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依赖于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制造业产品出口国,但与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口贸易存在“多而不强”的问题,即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特别容易受到中美贸易战、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负面行为的影响,导致出口增速放缓。如何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从而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二届进博会的召开表明我国将继续扩大市场开放,完善开放格局和优化营商环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进一步指出要扩大商品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从而优化贸易结构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但是,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必然会增加国内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这种进口规模的扩大是否会影响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渠道和作用机理是什么?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总结评述的基础上,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分析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并基于2009-2016年省际层面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异质性,同时研究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是如何通过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途径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整体处于上升状态,东部地区技术复杂度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第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呈现正U型特征,即产品在进口规模较小时会抑制国内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在进口规模较大时会促进其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第三,进口国通过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本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提升作用最为显着。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鼓励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根据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差异性的进口策略,帮助制造业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2)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和改革现有科研制度等方式,帮助制造业有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3)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通过加大各级别教育投入力度,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从而实现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4)重视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激励和造假处罚机制,从而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王效云[5](2020)在《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用演化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解读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困境。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曾是最有希望实现对发达国家赶超的发展中国家,然而,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似乎证明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危机扭转了之前良好的赶超势头,并促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转型。人们因危机爆发而否定之前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寄希望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然而,新自由主义没能将拉美国家重新拉回到赶超轨道上,反而使拉美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而且危机和动荡不断,拉美国家随之落入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社会方面出现了倒退,贫困和两级分化加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不满于新自由主义的失败,21世纪以来拉美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其中以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最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将矛头指向积怨已深的社会矛盾,试图通过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缓和社会矛盾,减少贫困,在经济领域则实行国有化,将重要部门的私有产权变为国有产权,以便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然而,这一发展模式在21世纪最初十年展现出颇具希望的势头之后,很快归于沉寂了,这些国家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中。拉美国家的人民从来没有放弃改变命运的努力,他们对有可能改变落后现状的理论和模式抱有极大地热情,拉美国家因此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试验田。然而,拉美国家至今仍没有找到那条真正能使其实现赶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自进口替代工业化以来的所有发展模式,在拉美国家都失败了?如何看待拉美国家面临的发展困境?摆脱发展困境的突破口和出路在哪里?本文以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采用较长时期的历史视角,针对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以来的发展模式,抽取演化发展经济学市场、技术与制度的三个关键考察角度,进行经济发展的长历史纵向分析和对比东亚经济发展的横向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生产结构是拉美国家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源。经济发展是生产结构特定的,只有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才能带来发展,而拉美国家生产结构却专业化于低端的、远离技术中心的、报酬不变或递减的生产活动。正是因为这样的生产结构,使得拉美国家缺乏对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内在需求,无法启动技术和创新这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的特质,意味着产品市场基本都是完全竞争的,难以为国民福利的增加提供基础;低端的生产活动生产环节少、产业链条短,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也难以形成产业间的协同效应。造成这种生产结构的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拉美国家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放弃对高端产业的保护和扶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不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选择和干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所,政府干预是实现赶超和发展的前提,而是因为政府干预的方式和方向出现偏差,没有遵循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其营造有序运转的大规模市场和建立相应的内生技术能力。对于拉美国家来说,要突破经济发展困境,就要在生产领域谋求大变革,综合借助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利于生产和创新的工具,建立和发展高质量的生产活动,改变当前的生产结构。

贺少军[6](2020)在《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1950年的不足12亿美元,迅猛发展至2019年的4.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创造了我国经济发展史和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不断上涨,国外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建设裹足不前,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外贸发展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在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环境下,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对外贸易传统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亟待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着力提升传统竞争优势,大力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推进贸易强国战略建设。论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逻辑,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变化,中国外贸发展的历史和贡献,分析了中美经贸摩擦对于中国在当前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贸易强国价值链建设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美德日等主要贸易强国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提出了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战略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论文重点对数字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旅游服务贸易是贸易强国建设的短板,数字贸易是要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突破,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是根本要求。建议重点通过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抢占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和价值链的制高点,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弯道超车,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快实现贸易强国建设战略。

刘兰炜[7](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然而,也正是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现有国际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同时,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台湾从幕后走向台前,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方都希望台海局势保持和平稳定,这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最大的外部条件。在国内,随着中国综合国显着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备了更多更充分的条件。同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现实转变,这也要求回应人民诉求,将祖国统一事业推向新的层次。在台湾岛内,新旧因素也交织存在,其中既有历史地缘因素导致的认同差异逐渐强化,又有岛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有台湾对大陆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两岸联系日益紧密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又有台湾社情民意变化带来的挑战。基于以上历史和现实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继承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理论的核心要义,又与时俱进,深刻洞悉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论述,这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广泛而深刻对台工作实践,在复杂局势中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保持了台海局势稳定,将两岸关系推向了新的更高层次,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奠定了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理论发展和实践深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凸显了极强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又防范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更在新时代探索和丰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使得祖国统一事业迈向了新的更高层次。

胡晓亮[8](2020)在《发达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 ——以苏州市吴中区西巷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乡村正面临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展现出乡村空间分化的多元场景。乡村地区从农业生产空间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空间转型,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空间要素的潜在价值正在逐步显现,乡村空间商品化态势明显,以乡村空间商品化为研究主题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要求。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界直接针对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研究较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形成机制的讨论也不够深入,相关研究亟待拓展。本文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西巷自然村为具体案例,深入开展发达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研究。在明晰乡村空间商品化的概念、综述国内外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综合空间的生产理论、地租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和结构化理论,形成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研究的理论建构。以统计年鉴数据、企业空间位置数据、网络点评文本数据以及实地调研获取的访谈、照片、地方志等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关定量分析与质性研究方法,对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1)1978年以来苏州市乡村空间商品化过程可划分为工农产品商品化的乡镇企业时期、土地资源商品化的园区经济时期、空间资源商品化的美丽乡村时期三个阶段,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深化,整体上遵循由乡村空间中具体产品的商品化到乡村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商品的发展过程,地租的主要表现形式由级差地租转变为垄断地租。(2)1978年以来西巷村空间商品化过程可划分为农产品的商品化、空间商品化的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乡村空间逐步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向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多功能空间转变,西巷村愈发注重对空间品质与体验等非实体产品的营销,垄断地租形成了较高的民宿价格和住宅租金。(3)从结构性理论视角出发,西巷村空间商品化是结构性的资本逻辑与地方行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和激励的作用,而行动又能够塑造与重构结构。(4)对西巷村空间商品化过程中的症结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西巷村的发展实际对相关政策建议的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对苏州市吴中区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格局、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资本逻辑与行动者网络两个角度开展乡村空间商品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并基于结构化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弥补了以往研究仅仅从政治经济或者社会文化单一视角开展的不足,是对乡村空间商品化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也能够为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提供一定的学理性认知,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启示。

吴丹洁[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迈入21世纪,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方向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对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对促进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海洋强国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已步入高效开发应用的时期。经济发展受到陆地资源缺口日益扩大、社会需求不减反增、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走向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实现海洋经济展的新突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需要。在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探讨推进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论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综合运用产业经济、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等相关理论,采用归纳与演绎推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理论阐释——现实分析与评价——路径选择的思路展开。本文核心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进展,阐释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海洋经济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和“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文献梳理和述评,研究发现将海陆经济一体化与再平衡的研究较少,研究中存在着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结果导致目前理论研究滞后和不足,本论文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凝练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提炼、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本论文阐释了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中蕴含的海陆再平衡战略思维:在以海带陆、陆海联动,陆海经济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推动福建省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强化,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协同发展,海洋经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扩大开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二部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描述,发展评价与实证研究。在分析了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同时提出福建省海陆统筹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两个模型的对比评价分析,得出2010年以后,海陆经济逐渐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海洋经济需要深度调整,通过海陆再平衡的战略思维,加强海陆联动,促进优质要素向海集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三部分,以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论文实现了系列层面的创新。一是研究视角上,研究主要指出海陆再平衡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战略思维;二是理论框架上,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理论框架,在海陆联动、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之间的要素有效流动与协同发展、海峡两岸合作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升级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借助并助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洋经济迈向深化发展;三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要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的体系化政策建议。

傅春杨,陆江源[10](2019)在《服务业的扭曲是否挤压了制造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在具有投入产出网络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各行业的要素价格扭曲如何影响其他行业,重点讨论了细分服务业对细分制造业是否存在挤压效果,为产业政策和产业协同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结论有:(1)行业间的价格弹性对产业联动协同影响显着;(2)消除金融业和批发贸易行业的要素价格扭曲,可以促进大部分制造业的产出份额提升,但降低了大部分服务业的产出份额。最后本文从产业协同和效率提升的角度对产业政策提出了建议。

二、台湾省的挤压机制造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省的挤压机制造业(论文提纲范文)

(2)世界铝挤压工业纵横(2)(论文提纲范文)

5中国的铝挤压工业
    5.1 1956年-1985年的发展概况(初创阶段)
    5.2中国台湾地区的铝挤压工业
    5.3大发展阶段(1986年-2019年)的铝挤压工业
    5.4中国铝产业的大挤压机
        5.4.1大挤压机结构
        5.4.2生产能力匡算
    5.5第三届中国建筑铝型材20强
    5.6挤压用圆锭
    5.7典型的大型挤压企业简介
        5.7.1辽宁忠旺集团———世界最大的铝材挤压厂
        5.7.2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结构铝挤压材领跑者
        5.7.3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5.7.4广东坚美(集团)有限公司
        5.7.5广亚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5.7.6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5.7.7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
        5.7.8金桥铝厂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铝挤压材出口企业
        5.7.9吉林麦达斯铝业公司
        5.7.10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5.8挤压机的引进
6表面处理
    6.1建筑铝型材阳极氧化处理和喷涂流程
    6.2铝材电镀
    6.3表面处理生产线
7结束语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出口技术复杂度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1.2.2 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2.3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影响效应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2.1 直接影响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分析
        2.1.1 直接影响理论基础
        2.1.2 直接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2.2 间接影响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分析
        2.2.1 间接影响理论基础
        2.2.2 间接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测度分析
    3.1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2 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分析结果
        3.2.1 分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现状分析
        3.2.2 省际出口技术复杂度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4.1.3 描述性统计
    4.2 计量模型构建
        4.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
        4.2.2 空间面板模型
        4.2.3 空间权重矩阵
        4.2.4 面板门槛模型
    4.3 直接影响研究
        4.3.1 空间相关性分析
        4.3.2 空间面板模型适用性检验
        4.3.3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间接影响研究
        4.4.1 面板门槛效应检验
        4.4.2 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3 门槛效应省际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与建议
        5.1.1 研究结论
        5.1.2 政策建议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述评
    第一节 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节 市场发育和创造理论
    第四节 理论述评
第三章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机制和逻辑
    第二节 市场的创造、培育和保护——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第三节 知识、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第四节 制度与政策——发展的保障
    第五节 总结
第四章 市场角度的考察
    第一节 拉美国家的市场特征
    第二节 制约市场扩张的背后因素——土改的延误与失败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技术角度的考察
    第一节 拉美地区科技发展状况综述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考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制度与政策角度的考察
    第一节 简要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需求侧的考察
    第三节 供给侧的考察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困境的总结
    第二节 启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思路与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3 论文特色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理论
        2.1.1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论述
        2.1.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1.4 以贸易保护思想为基础的贸易保护理论
    2.2 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理论
    2.3 国际贸易政策
        2.3.1 自由贸易政策
        2.3.2 出口导向贸易政策
        2.3.3 进口替代贸易政策
        2.3.4 战略性贸易政策
    2.4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
        2.4.1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定义
        2.4.2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研究
        2.4.3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2.5 关于数字贸易
第三章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
    3.1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
        3.1.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1.2 关于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关系
        3.1.3 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3.2 贸易强国的定义和内涵
    3.3 中国外贸发展历史
        3.3.1 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阶段
        3.3.2 我国外贸发展的成绩
    3.4 中国外贸发展体制演变
        3.4.1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4.2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3.5 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贡献
    3.6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3.6.1 外贸发展的国内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3.6.2 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调整
第四章 中美经贸摩擦对贸易强国建设的影响分析
    4.1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4.1.1 中美经贸发展互利共赢
        4.1.2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阶段
    4.2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演变
    4.3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分析
        4.3.1 中美贸易顺差情况
        4.3.2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4.3.3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发展趋势
    4.4 中美经贸摩擦对服务贸易影响
        4.4.1 对中美服务贸易影响
        4.4.2 对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影响
    4.5 中美经贸摩擦前景分析
    4.6 中美经贸摩擦对贸易强国建设的可能影响
        4.6.1 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是发展之争
        4.6.2 美希望通过经贸摩擦阻碍中国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4.6.3 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
        4.6.4 充分认识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第五章 旅游服务贸易:贸易强国建设的短板
    5.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5.1.1 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阶段
        5.1.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5.1.3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5.2.1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
        5.2.2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5.3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短板比较凸显
        5.3.1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较大
        5.3.2 入境旅游市场单一
        5.3.3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5.3.4 旅游服务贸易附加值不高
        5.3.5 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
    5.4 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5.4.1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5.4.2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5.4.3 推动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 数字贸易: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突破
    6.1 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迅速
        6.1.1 数字贸易定义和特点
        6.1.2 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
    6.2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博弈激烈
    6.3 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3.1 数字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6.3.2 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6.4 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6.4.1 加强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
        6.4.2 健全数字贸易发展相关法律法规
        6.4.3 完善数字贸易监管政策体系
        6.4.4 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谈判
        6.4.5 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6.4.6 扩大数字贸易对外开放
第七章 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建设贸易强国
    7.1 贸易强国建设与提高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息息相关
    7.2 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7.2.1 当前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7.2.2 全球化新阶段的主要特点
    7.3 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新趋势
        7.3.1 国际产业布局加快调整
        7.3.2 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呈现平台化网络化分散化等特征
        7.3.3 新技术催生新的全球价值链合作模式
        7.3.4 亚洲区域价值链将加速整合
        7.3.5 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博弈将更加激烈
        7.3.6 中国订单和产业向外转移速度加快
    7.4 提升我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贸易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
    8.1 贸易强国的国际比较
        8.1.1 美国
        8.1.2 日本
        8.1.3 德国
    8.2 贸易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
        8.2.1 夯实贸易强国建设的制造业基础
        8.2.2 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8.2.3 推动贸易和双向投资协同发展
        8.2.4 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汇率等方面支持政策措施
        8.2.5 营造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9.2.1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刻不容缓
        9.2.2 服务贸易在全球经贸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9.2.3 发展数字贸易是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
        9.2.4 新冠肺炎疫情将对全球化带来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历史背景
    一、台湾问题产生的历史由来
        (一)1895年前台湾的历史沿革
        (二)1895——1945年日据台湾与“皇民化”
        (三)1945——1949年台湾回归祖国
        (四)1949年蒋介石集团兵败退据台湾
    二、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历史沿革
        (一)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成型时期
        (三)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持续巩固时期
        (四)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稳步深化时期
    三、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重大历史成就
        (一)形成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
        (二)确立了“九二共识”并不断巩固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三)开启了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
        (四)取得了一系列反“台独”及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现实背景
    一、国际方面: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风险与挑战增多,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二)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
    二、大陆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一)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三、台湾方面:新旧因素交织存在
        (一)历史原因及地缘因素导致长期的认同差异日益强化
        (二)岛内政治力量发生逆转,两岸关系发展再次面临阻碍
        (三)岛内社情民意发生转变,青年政治认同“去中国化”明显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深化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
        (一)提出“民族复兴论”
        (二)提出“大陆发展决定论”
        (三)提出“融合发展论”
        (四)提出“心灵契合论”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实践深化
        (一)以“惠台三十一条”为蓝本的惠台政策全面落地
        (二)以文化交流为重要抓手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谋划工作
        (四)福建先行先试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总体评价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人民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全局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
        (三)战略意识: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时代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
        (二)防范和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
        (三)探索和推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
        (四)争取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发达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 ——以苏州市吴中区西巷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地区成为城市过剩资本寻求增值收益的必然选择
        1.1.2 乡村空间的潜在价值在乡村多元转型过程中逐渐显现
        1.1.3 苏州市吴中区具有研究乡村空间商品化问题的典型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数据说明
第2章 概念辨析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辨析
        2.1.1 商品化
        2.1.2 乡村空间商品化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乡村重构研究
        2.2.2 乡村空间商品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2.2.3 乡村空间商品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2.2.4 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研究方法体系
    2.3 国外相关研究
        2.3.1 政治经济视角下的乡村空间商品化
        2.3.2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乡村空间商品化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建构
    3.1 理论基础
        3.1.1 空间的生产
        3.1.2 地租理论
        3.1.3 行动者网络理论
        3.1.4 结构化理论
    3.2 理论建构
第4章 1978年以来苏州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与特征
    4.1 苏州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
        4.1.1 乡镇企业时期:工农产品的商品化
        4.1.2 园区经济时期:土地资源的商品化
        4.1.3 美丽乡村时期:空间资源的商品化
    4.2 苏州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特征
        4.2.1 商品化对象由工农产品、土地资源扩展为空间资源
        4.2.2 商品化过程中的地租形式由级差地租转变为垄断地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1978年以来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现状与特征
    5.1 研究案例概况
    5.2 1978年以来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
        5.2.1 农产品的商品化
        5.2.2 空间商品化的起步阶段
        5.2.3 空间商品化的发展阶段
    5.3 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现状分析
        5.3.1 土地利用现状
        5.3.2 村民住宅商品化
        5.3.3 景观设计
        5.3.4 游客感知
        5.3.5 村民日常生产生活
    5.4 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特征
        5.4.1 注重营销空间品质与体验等非实体产品
        5.4.2 垄断地租推动民宿价格和村民住宅租金的上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机制分析
    6.1 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资本逻辑
        6.1.1 城市过剩资本的外溢是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前提
        6.1.2 基于地方性的垄断地租是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关键
        6.1.3 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商品是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结果
    6.2 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行动者网络
        6.2.1 行动者网络的构成
        6.2.2 行动者网络的转译
        6.2.3 行动者网络的重构
    6.3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的综合机制
        6.3.1 结构对行动的制约与激励
        6.3.2 行动对结构的塑造与重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西巷村空间商品化中的症结及其政策启示
    7.1 西巷村空间商品化中的症结
        7.1.1 利益分配不均,村集体与村民参与度低
        7.1.2 较高的成本挤压外来经营者的利润空间
        7.1.3 商品化发展逐渐脱离地方性基础
    7.2 相关政策启示
        7.2.1 资本下乡要以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7.2.2 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实现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可持续发展
        7.2.3 空间治理策略应从物质形态约束向地方性内涵挖掘拓展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2.1 研究内容的创新
        8.2.2 研究视角的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意义
        1.1.2 海洋经济深化发展是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1.1.3 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海洋经济”以及“‘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1 国外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2 国内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4 文献述评
    2.2 相关概念
        2.2.1 “一带一路”
        2.2.2 海洋经济
        2.2.3 海洋文化
        2.2.4 海陆再平衡
    2.3 理论工具
        2.3.1 空间经济学理论
        2.3.2 产业经济理论
        2.3.3 区域经济理论
        2.3.4 海洋经济理论
    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2.4.1 提出“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的政策背景
        2.4.2 海陆耦合关联分析
        2.4.3 海陆再平衡的内涵
        2.4.4 海陆再平衡的逻辑
第三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
    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
        3.1.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背景
        3.1.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
    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3.2.1 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2.2 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2.3 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
        3.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3.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与评价
    4.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海丝核心区与政策叠加效应
        4.1.1 福建海洋经济迎来的崭新经济机遇——海丝核心区建设
        4.1.2 “一带一路”倡议后福建海洋经济迎来政策方案密集的环境
    4.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分析
        4.2.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与条件
        4.2.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产业基础与条件
        4.2.3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科研基础与条件
        4.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条件
    4.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评价
        4.3.1 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
        4.3.2 有关数据说明
        4.3.3 实证数据与解释
        4.3.4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4.4.1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方法
        4.4.2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式
        4.4.3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的数据及解释
        4.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海陆再平衡特征分析与战略选择
    5.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分析
        5.1.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
        5.1.2 海陆相关基础关系与海陆再平衡动因分析
    5.2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相关要素再平衡
        5.2.1 海陆资源要素再平衡
        5.2.2 海陆资本要素再平衡
        5.2.3 海陆技术要素再平衡
        5.2.4 海陆劳动力要素再平衡
    5.3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1 福建省与内陆地区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2 海峡两岸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3 福建省与东南亚国家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第六章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6.1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
        6.1.1 融入“一带一路”
        6.1.2 秉承两种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6.2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6.2.1 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
        6.2.2 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6.2.3 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
        6.2.4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
        6.2.5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6.2.6 以创新为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6.2.7 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四、台湾省的挤压机制造业(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美国资本与台湾地区[D]. 朱莉. 外交学院, 2021
  • [2]世界铝挤压工业纵横(2)[J]. 田哲明,王祝堂.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21(01)
  •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研究[D]. 陈闻鹤.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5]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D]. 王效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D]. 贺少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D]. 刘兰炜. 武汉大学, 2020(05)
  • [8]发达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 ——以苏州市吴中区西巷村为例[D]. 胡晓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D]. 吴丹洁. 西北大学, 2019(07)
  • [10]服务业的扭曲是否挤压了制造业?[J]. 傅春杨,陆江源. 南开经济研究, 2019(03)

标签:;  ;  ;  ;  ;  

台湾省挤压机制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