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的误区

浅谈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的误区

一、论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认识上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田丽君,付华民,但君,马毅[1](2022)在《聚焦项目数据处理 突出造价信息服务——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如何适应工程造价改革浪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建办标[2020]38号)[1]后,工程造价领域迎来新一轮重大变革。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将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鉴于此,企业应当充分明晰市场规则,盘活现有的工程数据,培训一线员工的数据采集能力,提升员工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高质量、可持续地进行工程造价数据建设,抓住工程造价数据形成机制改革的窗口期,使科技保障业务发展[2]。根据咨询业的本质和发展要求,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要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要求,适应建筑产业化和未来建筑业改革的要求,并以新的商业模式发展理念提高咨询效率和价值,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闪涛[2](2020)在《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监管制度》文中认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新型治理方式。我国已经在2012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本文试从行政法的角度对其行政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力图分析与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试点结束后改进和完善该制度提供理论支撑。由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尚在从试点到成形的过渡期内,理论与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本文的选题尚属一个新的课题。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研究了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制度的国际与国内实践现状。本章首先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来源与基本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碳排放权交易这一制度之所以产生,主要来自于经济学上的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财产理论以及稀缺资源理论。上述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功能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从目的角度,是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资源的稀缺性问题;从功能的角度,则提出了产权以及市场机制的逻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正是运用了经济学上的上述理论,将环境资源或者环境容量进行了产权化设计并引入市场交易机制,从而解决如何用更加经济与有效的方式推动排放主体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基于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本身的分析,本章转向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制度的考察,并从我国试点阶段的行政监管体系与行政监管规则两个方面展开。在行政监管体系方面,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在行政监管规则方面,总量控制规则、配额分配规则、监测报告与核查规则、履约规则、登记规则、交易规则等均初步建立。试点运行期间,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下降趋势,监管成效初显。目前正值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从试点阶段转向全国统一建设阶段,因此及时总结试点阶段的经验尤其是分析其不足之处,有助于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阶段尽快形成相对完善的行政监管制度。第二章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制度与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理论维度指的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制度在理论基础上的薄弱之处,包括监管理念的缺失、监管价值取向与位序不明确、监管主体理论存在局限性以及在对碳排放权属性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制度维度指的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包括监管体系尚不完整、监管规则尚未完全统一、监管法律责任的界定仍不清晰等问题。方法维度指的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在监管方法上存在短板,具体包括了信息披露制度不完整、监管手段的科技化水平不高以及激励约束方法在程序上存在瑕疵等问题。第三章主要是研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在理论上的完善。具体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在行政监管理念方面提出了行政管制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监管理念、预防为主的全程监管理念以及科技支撑的监管理念。三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所应当具备的监管理念。在监管价值取向与位序上,提出在“风险社会”语境下,行政监管应当更加重视“公平与秩序”的价值取向,并应对“自由与效率”的价值取向进行修正,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考量。在监管主体理论方面,基于对公共行政视角中的管理主体与合作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监管主体理论,并从生态环境监管主体与金融监管主体合作治理、第三方核查机构与交易机构监管合作以及行业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协作三个方面构建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的主体理论。在碳排放权本质属性方面,基于对碳排放权及碳排放配额概念的比较分析,提出碳排放权本质上是一个公法框架下的有限的功能性的私法权利,在碳排放权的取得与分配环节应注重其公法属性及规制作用,在碳排放配额的交易环节、金融化环节应注重其私法属性及激励作用。对碳排放权既要明确其公法属性的法律地位,也要正确对待其私法属性所发挥的功能。第四章重点从监管体系的完善、监管规则的统一以及法律责任制度的明晰这三个方面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制度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思路。首先在监管体系方面,从完善制度体系、明确职能设置以及增设程序性规范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在监管规则的统一上,主要从配额分配规则、监测、报告与核查规则以及履约与交易规则三大核心规则提出统一化的建议。在法律责任制度方面,明晰了排放主体的法律责任以及核查主体的法律责任。第五章主要研究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管方法,分别从重视信息披露制度、提升科技监管能力以及规范奖惩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建议。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提出了应当从信息披露主体、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获取信息的权利主体、信息披露的时点、信息披露的内容诸方面进一步完善。在提升科技监管能力方面,应当通过对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来提升监管效能、弥补监管短板、克服监管的有限性。在奖惩机制方面,着重从奖惩的适用条件、奖惩的类型、奖惩的形式、奖惩的程序以及奖惩的救济等方面给予具体建议。

张登利[3](2019)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是完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完善当前的支持性政策,要真正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目标,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本研究基于供需关系的研究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经济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缺失——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梳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出政策客体逐渐扩大、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日益丰富、居家养老方式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型和动员型政策工具成为主流、政策效果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等显着特点。同时,在老龄化、城镇化、空巢化等新形势下,也表现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地位亟需政策巩固,“社区为依托”的制度化政策机制缺失,“机构为补充”的弱自主性和强依附性。通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定量计算和需求预测分析,对比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供给预测定量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认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供给水平有限,关键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缺失有效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经费与实际需求不对等;专业人员与服务需求差距大;社会组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财税政策、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老龄产业四大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财税政策是发展养老服务中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工具,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人力需求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其居家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中的核心意涵;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与递送,在面对老年人多元需求时能够弥补国家、市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老龄产业发展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广度、深度和规范化迈进的保障。支持性政策体系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支持性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理念原则:坚持老年人主体需求是政策支持体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财是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组织、资本市场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主体和相关政策支持主体之间应通力合作、互补联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完善,应强化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形成财税支持体系,从而多层面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应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家人三方面的支持来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时,应通过广泛的汲取、挖掘、开拓社会资源,发展多元供给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完善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培育居家养老老龄产业发展。

许可[4](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关乎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与之相应,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内蕴的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就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宝贵的集体智慧结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既是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也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补充与完善,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应变能力。深入学习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引领改革的纵深推进意义重大。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法、分析归纳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挖掘和研究相关文本资料,按照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展开研究。同时,本文没有单纯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理论内容的考察上,而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扩展研究视野,向前追溯了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向后则对其进行总体评价与价值定位。基于此,在研究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鲜明特征、重要价值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力求展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整体面貌,把握其精神实质。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的不断演进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东升西降”的力量对比极大的改变了国际格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的长期存在使得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改革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风险不断加剧,而这也标志着改革已经步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正是在世情发生新变化、国情处于新方位、党情出现新特点、改革步入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改革理论。归纳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目的论、必然论、系统论、合力论、方法论等五个部分。其中,目的论通过对全面深化改革内涵、方向、目标的剖析与阐释,回答了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必然论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系统论主要阐释各领域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改革链条,解决了全面深化改革究竟要改什么的问题。合力论通过对改革动力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解答了谁来领导改革、依靠谁来改革的问题。方法论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与理论升华的基础上,从认识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评价改革四个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回应了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通过对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总结,从中提炼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即: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导向、严密的逻辑结构、长远的战略眼光、攻坚克难的胆略、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理论作风、高超的政治智慧等。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理论价值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指引了改革的纵深推进,而且也促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面向未来,实践探索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仍在路上,而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研究还有待于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创新之处:一是通过对改革内涵的界定以及相关词语的辨析,在详细梳理全面深化改革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二是在系统分析和整理相关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力求展现其更为完整、精炼的整体形态。三是立足宏观的理论视野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探究,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补充了新内容。

郭庆珅[5](2015)在《武罐高速公路土建十四标物资管理流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工程物资管理流程的角度对高速公路工程进行分析。为了充分发挥“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这一物资管理机制的优势,在确保物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物资优化配置、降低工程总造价、提高劳动效率等发面,使高速公路工程物资管理流程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要求。首先,从已竣工工程的项目组织结构入手,对现有项目在组织机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信息的传递存在路径过长、部门间协作运行困难等,并且得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管理部门职能的过度细分以及工作人员的任命制。随后又对现行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得出项目部C类物资管理失控、物资部工作人员对现场管理缺失、反馈机制不健全等若干的弊端。随后从实践角度和理论相结合的层面,通过运用管理学原理对现行机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①项目部各部门间建立起横向联系机制;②物资部与设备部进行合并;③对原体系中可自主采购的C类物资进行项目部集中采购;④建立起PDCA循环等优化方案。建立全新的高速公路项目物资管理工作流程,改正现行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弊端。最后以武罐高速十四标项目部的物资管理工作流程为例,分析了新的工程物资管理流程对高速公路项目所起到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对大型高速公路施工企业项目部的物资管理流程进行必要的优化后,可提高项目部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物资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的利润,并且可以为其他的同类工程项目所借鉴。

周静[6](2014)在《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高专院校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紧密围绕着高职高专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主题,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背景,结合国内外高校改革的相关经验,参照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高等教育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以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为指导,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典型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叙述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其次,对一些与高校后勤改革有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再次,根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后勤社会化建设的现状,引出了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其他地区的高职高专后勤社会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为参考;最后,提出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的对策,即实行高校联合后勤集团。

韩树杰[7](2014)在《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凭借,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按要素分配原则下,土地收益是经济主体凭借其拥有的土地财产权利而分享的地租;同时政府通过再分配措施进行收益调节。土地收益分配是土地权利的实现和土地制度的核心,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前制度环境下,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主要有五大利益主体。地方政府是土地收益分配的最大赢家,其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税收收入规模呈现总体扩大趋势;农民(农村集体)和市民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获得一次性补偿,近年来这一补偿规模快速提升,大大挤压了政府土地出让纯收益,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和城郊土地食利阶层;开发商借助快速城市化东风,通过土地增值暴利获得高利润率,实现了财富迅速膨胀;私人业主(企业或个人)获得了大量并非由其自身贡献而是由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房地产增值收益和房租收益;金融机构获得大量来自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开发商土地和业务融资及家庭个人购房抵押贷款等融资收益,房地产业务成为其重要盈利点。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是传统以物为本发展方式的典型代表,大规模畸形的土地收益分配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刺激了土地补贴的“粗放工业化”(粗放供地、低效浪费、囤地卖地,企业竞争力差、创新力低)和见物不见人、“经营城市”的“虚假城市化”(大搞城市建设,忽视人的城市化和社会保障),错失了农民市民化这一中国城市化关键,导致国民经济以增长代替发展。二是土地财政导致的城市化成本越来越高、不可持续。征地拆迁成本大幅度提高,大大压缩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纯收益,高额补偿造就了一个由城市市民和城郊农民组成的土地食利阶层。同时,征地拆迁导致大量涉地违法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维稳压力和维稳支出越来越大。三是土地收益作为财产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过大,缺乏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分配原则,抑制了劳动收入、人力资本收入和国内消费需求,大量固化了社会资本,导致资本失业、利用效率低,强化了物质资本投资依赖和畸形储蓄消费结构,加剧了财富转移和两极分化,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四是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开发商、家庭个人的土地(房地产)融资,导致土地(房地产)虚拟经济化和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房地产金融资产属性加上宽松货币政策放大了价格泡沫,助推了高房价,造成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绑架了政府政策和国民经济。五是当前我国土地所有者收益权的缺位、错位导致土地所有权虚化。国有资产不等于政府资产,在土地收益分配中,国有土地所有权未得到应有体现,大量级差地租落入政府和私人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大量地租补贴下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自生能力,靠土地食利,竞争力差、创新力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进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系统性的实质变革。一是要树立公平效率相统一的土地收益分配改革指导思想,明确按要素分配原则,体现市场效率和经济公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明确人力资本的核心作用,规范财产性收入,鼓励劳动收入和人力资本收入。二是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和收益调节原则,破解土地二元制,避免土地私有化。三是明确国有土地资产收益,实行国有土地使用年租制;确立“社会贡献增值归公”原则,理顺租税费体系。四是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破除土地财政依赖,形成征地批租环节的整体改革方案,以物业税(财产税)等形式形成替代土地财政的财政平衡发展新模式。五是破解城市化误区,以“土地换社保”模式加速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功能城市化”。

裴赓[8](2011)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使用财政性资金、依照法定的程序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世界上政府采购的发展距今已有230年的历史。我国于1998年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在节约财政资金、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起步较晚,《政府采购法》实施只有8年时间,政府采购制度尚有较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总体上看,政府采购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行为的规范上,均未达到预期的制度设计目标,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措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由过去的重分配向事前部门预算、事中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事后绩效评价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政府采购在公共财政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评价、资产管理等其他公共支出领域改革呈现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关系。此外,从2007年底开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府采购协议》(GPA)已有明确的时间表,这对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从公共财政视角研究政府采购问题,将对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契约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等为理论依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政府采购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将政府采购功能明确划分为两个层次的功能,即基本功能和政策功能,这种功能划分,为政府采购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计算政府采购节支效果,提出了另一口径的节支率。同时,本文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状、效应、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一、健全政府采购法制体系,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明确各个环节的详细规范和实施准则,实施细则要涵盖政府采购所有当事人及运作过程的全部标准要求;应协调《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的关系。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应与其他公共支出管理改革协调推进,形成整体合力。目前,公共支出管理改革进展并不均衡,有的有法可依,有的无法可依,有的已在全国取得明显成效,有的尚处于试点摸索阶段,这影响了财政支出领域改革的整体效果,需要我们将这些改革统筹规划,系统梳理各单项改革之间的流程、衔接点,避免走弯路,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试验成本。三、主动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政府采购制度成熟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是早期注重政府采购基本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注重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交织的时期,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政府采购工具,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四、以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审慎对待政府采购国际化问题。由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大,尤其是政府采购市场呈快速扩容趋势,引起了很多GPA签约国的密切关注,目前我国已进入政府采购国际化时期,今后需要面对政府采购国际化的考验。对待国际化问题,我们要立足国家和民族利益,充分利用例外条款,渐进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促进国内供应商提高整体竞争力。五、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从政府采购的范围来看,重点要规范工程类政府采购管理;从政府采购当事人来看,重点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诚信管理,构建供应商诚信评价体系。六、要高度重视政府采购领域的廉政风险,严加防范,切实发挥政府采购的源头防腐功能。防范措施主要有,选取采购机构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在集中采购机构之间、集中采购机构与社会代理机构之间、社会代理机构之间都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全方位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绩效考核和问责力度。七、发展电子化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目前存在的政府采购领域腐败问题、政府采购运行成本较高、政府采购效率不高等问题,只有依靠政府采购手段的革新,发展电子化政府采购,才能得以解决。电子化政府采购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推进,建立统一的全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节省建设和运维成本。

王天增[9](2011)在《对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当前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造价管理理念滞后、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顺、造价咨询业市场尚不成熟、工程造价计价方式落后、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需从观念、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多管其下,综合治理。

王天增[10](2010)在《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造价管理理念滞后、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顺、造价咨询业市场尚不成熟、工程造价计价方式落后、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需从观念、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多管其下、综合治理。

二、论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认识上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认识上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聚焦项目数据处理 突出造价信息服务——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如何适应工程造价改革浪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存在的不足
    1、只按定额计价不完全反映新工艺
    2、只按定额计价不能完全反映供求关系
    3、只按定额计价不利于造价数据积累
三、改革给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带来的机遇
四、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面对改革采取的对策建议
    1、盘活现有的工程数据
    2、培训一线员工的数据采集能力,规范数据采集格式
    3、提升员工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4、抓住工程造价数据形成机制改革的窗口期,使科技保障业务发展[2]
五、结语

(2)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监管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的现状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一、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法律途径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机制
        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启动与发展
    第二节 试点阶段的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监管
        一、试点阶段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监管体系
        二、试点省市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监管规则
        三、试点阶段行政监管的成效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问题的三个分析维度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理论基础的缺陷
        一、监管理念的缺失
        二、监管的价值取向及其位序不明
        三、监管主体的理论局限
        四、监管的核心内容——碳排放权属性的认识误区
    第二节 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的制度缺陷
        一、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
        二、监管规则缺乏统一性
        三、监管法律责任的界定不明
    第三节 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的方法粗放
        一、信息披露制度不系统完整
        二、监管手段的科技化的水平不高
        三、激励与约束手段的程序规则不完备
第三章 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的理论完善
    第一节 行政监管理念的三重构建
        一、明确行政管制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监管理念
        二、确立预防为主的全程监管理念
        三、树立科技支撑的监管理念
    第二节 价值取向位序的调整
        一、“公平与秩序”价值的凸显
        二、“自由与效率”价值取向的修正
    第三节 监管主体理论的拓展
        一、公共行政视角中的管理主体
        二、合作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
        三、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主体理论的更新
        四、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主体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碳排放权的双重法律属性分析
        一、相关国家与组织中有关碳排放配额的规定
        二、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及其特殊性
        三、碳排放权双重法律属性及其意义
第四章 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的制度完善
    第一节 监管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制度体系
        二、明确职能设置
        三、增设程序规范
    第二节 行政监管规则的统一化
        一、初始分配规则的统一
        二、监测、报告与核查规则的统一
        三、履约与交易规则的统一
    第三节 行政监管法律责任的类型化
        一、排放主体的法律责任
        二、核查机构的法律责任
        三、完善失信惩戒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条件
第五章 碳排放权交易行政监管的方法完善
    第一节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在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现状
        二、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
    第二节 科技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监管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监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克服监管资源的有限性
    第三节 奖惩机制的规范化适用
        一、激励型监管中的奖惩机制
        二、碳排放权交易中奖惩机制的规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发展
    2.1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演进
    2.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成效与特点
    2.3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的困境
3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测算分析
    3.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测算分析
    3.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3.3 结论
4 居家养老服务中财税支持性政策的完善
    4.1 财税政策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方式
    4.2 现行养老服务相关税收政策
    4.3 居家养老服务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
5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力资源支持政策的完善
    5.1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分类及素质要求
    5.2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5.3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6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完善
    6.1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定位
    6.2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
    6.3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
7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中的老龄产业
    7.1 老龄产业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关联性
    7.2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的市场环境分析
    7.3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世情新变化——人类社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世界多极化不断演进
        (三)我国周边环境稳中有变
    二、国情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
    三、党情新特点——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一)“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复杂、尖锐
        (二)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更加突出
    四、改革新阶段——改革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
        (一)改革所面临的压力增大
        (二)改革所面临的风险加剧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目标与方向
        (一)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
        (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必然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改革的常态化
        (二)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决定了改革攻坚期的到来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倒逼改革的全面深化
    三、系统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与协同推进
        (一)围绕各领域的具体改革目标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二)抓住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纵深推进
    四、合力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整合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改革的主体动力
        (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改革的整体合力
    五、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认识方法
        (二)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改革指导方法
        (三)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改革推进方法
        (四)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改革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坚定的人民立场
    二、鲜明的问题导向
    三、严密的逻辑结构
    四、长远的战略眼光
    五、攻坚克难的胆略
    六、强烈的责任担当
    七、务实的理论作风
    八、高超的政治智慧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
    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指引改革的纵深推进
        (二)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武罐高速公路土建十四标物资管理流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现状
    2.1 物资管理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同时间段的体现
        2.1.1 项目部物资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工作流程
        2.1.2 商品经济时期多种形式混合存在的物资管理工作流程
    2.2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项目部物资管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2.2.1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部物资管理流程的机制
        2.2.2 物资管理工作流程在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部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当前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部物资管理流程分析
    3.1 物资管理机构的简介
        3.1.1 组织机构的基本情况
        3.1.2 组织结构的分析
    3.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物资管理工作流程分析
        3.2.1 工作流程简介
        3.2.2 工作流程分析
第4章 项目组织结构调整和物资管理流程改进方案
    4.1 组织机构的优化方案
    4.2 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优化方案
    4.3 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工程项目简介
    5.2 组织机构
    5.3 物资管理业务流程
        5.3.1 施工准备阶段
        5.3.2 物资采购阶段
        5.3.3 物资验收阶段
        5.3.4 物资的仓储管理阶段
        5.3.5 竣工验收阶段
        5.3.6 经验总结
    5.4 项目部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特点
        5.4.1 施工准备期的特点
        5.4.2 物资采购过程的特点
        5.4.3 武罐十四标项目部物资验收管理的特点
        5.4.4 武罐十四标物资消耗的特点
        5.4.5 武罐十四标项目部物资调差索赔管理的特点
        5.4.6 武罐十四标项目部物资管理经验总结的特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职高专院校后勤
        2.1.2 高职高专院校后勤管理
        2.1.3 高职高专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2.1.4 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2 社会分工理论
        2.2.3 市场经济理论
        2.2.4 高等教育理论
第3章 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现状
    3.1 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3.1.1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3.1.2 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1.3 后勤服务初步实现企业化
    3.2 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3.2.1 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政策制度不完善
        3.2.2 学院后勤管理体制不健全
        3.2.3 后勤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3.2.4 后勤资金缺乏
    3.3 不足产生的原因
        3.3.1 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3.3.2 制度建设和相应改革政策不适应改革的需求
        3.3.3 产权不明晰
        3.3.4 行政职能转换缓慢
第4章 国内M高校后勤社会化建设经验借鉴
    4.1 建设状况
        4.1.1 M校的概况和改革背景
        4.1.2 M校后勤改革的特点
        4.1.3 M校后勤改革中的具体措施
    4.2 经验借鉴
        4.2.1 选择适当的后勤发展模式
        4.2.2 拓宽融资渠道
第5章 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的对策
    5.1 完善后勤社会化的相关政策制度
    5.2 健全和完善后勤管理体制
        5.2.1 后勤管理体制的转变
        5.2.2 成立高校联合后勤集团
    5.3 合理配置后勤人力资源
        5.3.1 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5.3.2 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
    5.4 多渠道筹集资金
        5.4.1 政府对后勤的资金投入
        5.4.2 学校对后勤的资金投入
        5.4.3 从社会筹集资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园区内高校后勤服务满意度调研分析
附录B 公主府校区调研结果分析
附录C 大学城校区调研结果分析
致谢

(7)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主要观点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澄清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基本概念分析
        一、 地租、地价与房价
        二、 土地收益及其分配
    第二节 简要文献述评
        一、 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反思
        二、 土地财政与物业税问题
        三、 现有主流研究总体评价
第三章 基于经济主体土地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是土地收益分配最大赢家
        一、 土地出让收入激增造就地方政府土地财政
        二、 土地税收逐年攀升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税源
    第二节 农民(集体)市民获得一次性补偿
        一、 现行补偿政策形成城乡土地收益“剪刀差”
        二、 补偿规模大幅提高造就了土地食利阶层
    第三节 开发商获取暴利实现财富迅速膨胀
        一、 房价基本构成中开发商成本估计
        二、 开发商高额利润率呈现下滑趋势
    第四节 私人业主获得大量财产性增值收益
        一、 房价持续上涨带动业主资产大幅升值
        二、 各类物业租金呈现长期持续上涨趋势
    第五节 金融机构房地产业务成重要赢利点
        一、 政府信用担保的大量土地融资利息收益
        二、 从开发商土地开发融资中获取巨大收益
        三、 个人抵押贷款成金融机构重要收入来源
    第六节 小结:五大主体土地收益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 当前土地收益分配要害问题及主要影响
    第一节 “以土地谋增长”模式下工业化城市化粗放低效
        一、 粗放低效土地供应带动工业化城市化虚假繁荣
        二、 二元制阻碍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率大大高估
    第二节 土地财政成地方支柱财源但成本很高不可持续
        一、 分税制后土地批租带来支柱财源但问题重重
        二、 征地拆迁成本持续提高,维稳压力和支出增大
        三、 巨大利益致大量涉地违法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第三节 土地财产收入比重过大制约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
        一、 强化了物质资本投资,抑制劳动收入和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
        二、 大量固化社会资本抑制消费需求,强化了畸形储蓄消费格局
        三、 加剧了财富转移和两极分化,成重要社会不公平不稳定因素
    第四节 房地产虚拟经济化倾向导致巨大财政金融风险
        一、 持续暴利造成房地产脱实向虚和实体产业空心化
        二、 全社会巨额房地产融资潜伏着巨大财政金融风险
        三、 房地产金融资产属性加宽松货币放大了价格泡沫
    第五节 土地所有权虚化导致国资流失,企业自生能力差
        一、 土地所有权有名无实导致大量国有土地收益流失
        二、 大量地租补贴下国企乃至民企普遍缺乏自生能力
    第六节 小结:现行土地收益分配是物本发展典型代表
第五章 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略
    第一节 树立公平效率统一的土地收益分配改革指导思想
        一、 破除公平效率对立思维,维护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二、 重新认识按要素分配,明确要素收益的政策原则
        三、 厘清土地收益分配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节 坚持用途管制和收益调节原则,破解土地二元制
        一、 不同所有制下用途管制与收益调节原则趋同
        二、 私有化并非灵丹妙药,国有化也非洪水猛兽
    第三节 明确国有土地资产收益,实行国有土地使用年租制
        一、 确立“社会贡献增值归公”原则,理顺租税费体系
        二、 推行国有土地年租制,实现国有土地所有权收益
    第四节 破解土地财政依赖,形成财政可持续平衡方式
        一、 央地权责调整配合房地产税破除土地财政
        二、 围绕征地批租收益分配的整体改革思路
    第五节 “土地换社保”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
        一、 回归本质破解误区,推动“功能城市化”
        二、 推进“土地换社保”,加速农民工市民化
结语:转变旧方式,释放新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内涵界定
        1.2.1 采购、私人采购、政府采购
        1.2.2 政府采购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政府采购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政府采购思想溯源
        2.1.1 亚当.斯密和萨伊的政府采购思想
        2.1.2 边际革命对政府采购思想的影响
        2.1.3 凯恩斯的政府采购思想
        2.1.4 福布斯的政府采购思想
        2.1.5 鲍莫尔的政府采购思想
        2.1.6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采购思想
        2.1.7 李、多布勒、佩奇的政府采购思想
        2.1.8 麦克阿菲和麦克米兰的政府采购思想
        2.1.9 普雷姆詹德的政府采购思想
        2.1.10 麦肯尼的政府采购腐败论
    2.2 政府采购的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契约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博弈论
    2.3 政府采购制度的构成要素
        2.3.1 基本原则
        2.3.2 政府采购的主体与客体
        2.3.3 政府采购方式
        2.3.4 政府采购形式
        2.3.5 政府采购程序
        2.3.6 政府采购管理
    2.4 政府采购的功能
        2.4.1 政府采购功能划分的意义
        2.4.2 基本功能
        2.4.3 政策功能
3. 政府采购与公共财政
    3.1 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3.1.1 公共财政的提出
        3.1.2 公共财政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1.3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主要内容
    3.2 政府采购在公共财政框架中的地位
        3.2.1 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编制的关系
        3.2.2 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关系
        3.2.3 政府采购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系
        3.2.4 政府采购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3.3 政府采购对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作用
        3.3.1 实施政府采购有利于加快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3.3.2 实施政府采购有助于丰富公共财政政策手段
4. 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比较
    4.1 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历程
    4.2 政府采购的国际规范
        4.2.1 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
        4.2.2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4.2.3 世界银行的《采购指南》
        4.2.4 亚太经合组织的《政府采购非约束性原则》
    4.3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
        4.3.1 英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4.3.2 美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4.3.3 日本的政府采购制度
        4.3.4 韩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4.3.5 新加坡的政府采购制度
    4.4 国外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4.4.1 健全政府采购法制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保障
        4.4.2 形成充分竞争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
        4.4.3 加强透明度建设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
        4.4.4 发挥政策调控功能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出发点
        4.4.5 保护国内市场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落脚点
        4.4.6 推行电子化采购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支撑
5. 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1 我国政府采购的基本现状
        5.1.1 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背景
        5.1.2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阶段
    5.2 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积极效应
        5.2.1 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节支效果显着
        5.2.2 政府采购的源头防腐功能得到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5.2.3 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有所显现
    5.3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
        5.3.1 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亟需完善
        5.3.2 在加入GPA的进程中,我国面临诸多挑战
        5.3.3 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有待充分发挥
        5.3.4 政府采购与其他财政改革的衔接不够紧密
        5.3.5 政府采购管理不够规范
        5.3.6 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到位,廉政风险不容忽视
        5.3.7 政府采购电子化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6.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政策建议
    6.1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6.1.1 中长期目标
        6.1.2 基本原则
        6.1.3 政策建议
    6.2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配套措施
        6.2.1 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相协调
        6.2.2 政府采购与国库集中支付相协调
        6.2.3 政府采购与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相协调
        6.2.4 政府采购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协调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论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认识上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项目数据处理 突出造价信息服务——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如何适应工程造价改革浪潮[J]. 田丽君,付华民,但君,马毅. 工程造价管理, 2022(01)
  • [2]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监管制度[D]. 闪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D]. 张登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D]. 许可. 河南大学, 2019(05)
  • [5]武罐高速公路土建十四标物资管理流程研究[D]. 郭庆珅.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6]呼和浩特市高职高专园区后勤社会化建设研究[D]. 周静.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4)
  • [7]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D]. 韩树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8]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D]. 裴赓.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9]对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王天增.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1(04)
  • [10]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王天增.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0(Z1)

标签:;  ;  ;  ;  ;  

浅谈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的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