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电器及可调电源(论文文献综述)
朱江,胡鑫,魏朋飞[1](2022)在《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控制器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保证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控制器(充电桩)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升产品质量,研制了一种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控制器检测系统。本文阐述了该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硬件组成及控制软件,介绍了可展开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并给出了部分试验数据。
马瑞[2](2021)在《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新型应急电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技和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都对电能供应及电能质量的要求大大增加。因此,众多应急电源设备和装置被不断开发和改进。应急电源的基本组件是由多个部件组成,如蓄电池组、逆变器、隔离变压器等。当市电断开,应急电源切换开关瞬间闭合,逆变器具有把蓄电池的电能传递给负载。待到市电恢复时,应急电源自动断开与负载的连接,整流器把市电电能整流成直流电给蓄电池充电,从而填补蓄电池所耗费的电能。在实际应用中,市电掉电的情况少之又少,而仅作为应急使用的电源其功能略显单一。本文应用了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采样等技术,通过在应急电源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无功补偿的功能,使得应急电源除应急之外也可以作为对负载无功补偿的装置来使用,大大增加了应急电源使用的灵活性。本文在完成了具有无功补偿的新型应急电源的硬件架构搭建和软件设计流程之后,通过对设备的实际运行和输出电能质量的实时监测,表明了本文设计的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新型应急电源既能够在市电掉电情况下作为备用电源来使用,也能够作为补偿装置对负载进行无功补偿。新型应急电源具备了传统应急电源所没有的经济和多元化等特点。
马海霞,林于原,梁恒胜,颜志源,罗灿宏[3](2021)在《无人机太阳能无线充电装置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多旋翼无人机在电力巡检中被广泛使用,但大多数无人机持续工作时间不超过30 min,且输电线路多在野外,续航问题成为其短板。为了解决此问题,设计了一套可以用于户外的无人机太阳能无线充电装置。该装置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以太阳能板提供能源,蓄电池存储电能,使用无线充电技术为无人机充电,利用PCF8591数模转换模块检测蓄电池电压和照度,实现对蓄电池过充过放保护和光能的合理利用。并对影响无线传输效率的参数进行了测试,确定了最优参数。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充电成功率达到99%。
李良[4](2019)在《带容量统计的平充式充电器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对锂电池组进行合理的均衡充电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电池组的使用安全和寿命。常用的均衡充电方法存在诸如实现难度大、电路设计复杂、热功耗大,成本高等缺陷。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平充充电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制作了一种带容量统计功能的平充式充电器。所谓平充充电是指利用两套相互独立的电源,在不改变电池组现有串联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电池组内单体电池独立完成充电过程。在充电时电池组中的电池是相互独立的平充关系,而非串联充电,由此可有效保证电池组中的电池均能通过平充方式达到最佳荷电状态,进而保证电池组具有最好的工作效率。本文所设计的带容量统计的平充式充电器不仅可以实现对电池组的充放电,而且还加入了电池组荷电状态统计显示功能,通过本文所设计的装置可显示电池组中的每节电池充入或放出的电量,同时将统计得到的容量按照设定的算法进行计算,最终将其输入到统计芯片之中,得到整个电池组当前的充放电状态。本文所设计的带容量统计的平充式充电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为主控电路,其二为显示模块,其三为充放电单元。其中第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单片机组成的电路来获取当前电池组的充放电状态,同时将得到的数据和电池组的充放电情况在显示模块中予以显示。在本文所设计的系统中,显示模块采用CM124064液晶模块,充放电单元可对电池组中的单个电池进行独立的充电和放电,除此之外也可将单个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在显示模块中予以显示,利用三极管和电阻元件等组成的放电电路实现对电池组的放电,通过芯片bq2060芯片来对电池组的电量状态予以测量。将上述单独模块进行组合,并进行封装和调试之后最终得到本文所设计的带容量统计的平充式充电器,该充电器实现了预期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充电器可对电池组进行充放电,并将充放电状态通过显示模块进行显示,对于当前其他类型充电器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高东明,陈武,董正洪,杨洋,张鸿丹,张运琴[5](2019)在《基于ZIGBEE的交直流电源控制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智能家居日益发展壮大的现代化社会,工商业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传统的家居都迎来了更新换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受此启发,可以将家用电压的220V经过变压器变压以后得到交直流110V、36V、24V、12V等4个等级的ZigBee交直流电源控制装置应运而生。该装置可降压整流为学生电源,也可直接接入工作电压为220V的用电器。当用电器工作时,ZIGBEE节点会检测此时家里正在工作的各个用电器的功率、电压、电流,并将收到的数据与运行的用电器参数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如果当前用电器没有工作在正常电压、电流范围值之内,APP持有者可在手机上观察到电器异常,并且手机也会出现提示音告知用户及时检修,避免用电危险。
王舒卿[6](2019)在《基于STM32的UPS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了保证电子或电力设备在电网波动时稳定性,对于以不间断电源为核心供电系统的可维护性、可管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UPS的网络管理功能也变的尤为重要。UPS为非常重要的设备提供保护,一旦UPS供电系统出现问题,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对UPS状态和工作环境的监视变的非常重要。论文首先介绍了 UPS数据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UPS数据监控系统,硬件方面,本课题设计交流和直流采样调理电路、开关量调理电路等以及温度采样电路用于采集UPS的电参量和非电参量的信息,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了 STM32的最小系统以及部分外围电路。软件方面,首先是根据硬件需要实现的功能来设计相应的执行程序,分析了 STM32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转换、处理流程,分析了各种电参量的计算方法和提高AD精度的方法。然后设计了上下位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定义了下位机与不同上位机之间的通信流程。把处理好的数据通过三种途径分别发送到UPS机器的触摸屏、PC调试时的UPS监控后台以及实现远程监控功能的基于Flask的树莓派服务器,最后设备管理者可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选择对应的监控方式。完成软硬件的设计以后,开始对系统硬件部分进行仿真与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将测量结果进行校正。然后对上下位机之间的通信功能做了测试,并通过实验测试了触摸屏、PC后台以及Flask网络服务器的模拟量量化数据的显示功能,达到了本课题的设计目标,并且测试期间系统运行比较稳定。
姜丽萍[7](2019)在《双电池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蓄电池无纹波特性,设计了一种双电池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分析了由蓄电池到输出直流电压的设计方案,给出了以LM317、LM337可调线性稳压芯片为核心的外围电路设计和四刀双掷开关充放电控制电路,并对纹波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双电池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实现了输出电压纹波低、输出电压可调的功能。
路成强[8](2018)在《铁路货运车辆的双系统供电装置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铁路货运车辆逐步向重载、快捷、安全、智能及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为解决铁路货运车辆日益突出的运行安全问题,以及未来实施货运列车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采用智能监控设备对货运车辆实时监测与控制是大势所趋。然而铁路货运车辆与客运列车运用维护体制不同,货车车厢基本未安装供电装置,而且车厢在运输中频繁拆挂、重新编组,导致铁路货运车辆缺乏监控,适用于铁路货车的供电技术一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关于铁路货运车辆供电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首先本文对国内外铁路货车供电装置的相关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现有铁路货车及客运列车的供电方式展开论证,对各种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架构和功能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综合对比各种供电方案,确定了车轴轴端供电和风力供电的双系统模式,再结合蓄电池储能系统实现可持续供电。然后规划双系统供电装置总体设计方案,重点对车轴供电与风力供电两种模式展开方案设计,先详细描述了轴端发电机的改进方案和新型设计方法,再分析风能采集发电装置中风力机的设计架构和最大风能利用率、最佳功率曲线,然后对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供电装置控制系统架构与程序流程图进行分析。此外针对双系统供电装置的硬件电路展开设计,采用STM32F103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详细设计了整流电路、Buck电路、稳压电路、逆变电路、检测电路、耗能负载控制电路的结构图以及供电装置提供电能的等效电路图。最后对风力供电装置机械系统和整体系统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设置相应模拟数值进行仿真测试,利用制作的车轴供电实物模型和风力供电实物模型进行实验分析,得到在不同转速、不同风速状况下供电装置输出的电能质量。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双系统供电装置总体方案设计合理,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该装置可以相互独立地为铁路货车智能监控设备提供稳定电能,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货车的运行安全性能,促进了我国铁路货运的持续健康发展,在铁路供电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志波[9](2018)在《润滑油净化用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文中提出润滑油中水的存在会对润滑油造成污染,降低润滑油的理化机能,继而对整个系统造成破坏导致严重的工业损失。因此对润滑油的净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诸多脱水方法中,高压脉冲电场脱水方法具有效率高、节能、安全、可稳定操作等优势。在润滑油净化脱水中,高压脉冲电场的三个参数电场强度、频率、占空比对脱水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根据静电破乳的原理设计一台电场强度、频率、占空比都可调的高压脉冲电源。课题采用单片机输出PWM波控制全桥逆变电路的开关管,改变逆变器的工作状态以得到稳定的双极性脉冲波形。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高压脉冲电场对润滑油净化的影响规律以及国内外对于高压脉冲电源的研究现状并比对了几种实现途径的优缺点,然后介绍了系统整体框图与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进行了分析。硬件电路包括:辅助电源电路、脉冲形成回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高压脉冲变压器设计、主电机指示电路,隔离电路等。软件编程部分的主要算法有:脉冲产生算法,直流可调电源输出电压控制算法,电压电流检测信号处理算法。同时给出了各程序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流程图。利用课题所设计的高压脉冲电源以及静电聚结器和净油机及其它除水装置搭建实验平台和设计实验流程,进行了多次试验,探究了频率、电场强度对润滑油的影响规律。发现在电场频率在1500Hz时,透亮时间最短除水量也最大,小于或大于1500Hz时,除水效果均有所下降;在电场强度4000V以下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透亮时间缩短,除水量也增大且理论分析存在最优电场强度;在润滑油净化实验中,频率主要影响净化效率,电场强度主要影响净化效果。
居鹏[10](2018)在《ITER传感器测试平台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TER电气测试中心电流传感器稳态测试平台用于测试电流传感器在双向稳态大电流下的输出特性,该测试平台120 kA稳态电流测试能力不仅能满足现有40 kA电流传感器的测试要求,也能满足未来PF电源电流传感器60 kA的测试条件。传感器测试平台电源为稳态电流测试平台提供双向可调大电流,是其中最主要的设备。为确保电源系统稳定输出,并能对系统实施保护和远程控制,本文对ITER传感器测试平台电源及其控制系统进行研究。ITER传感器测试平台电源需具备输出电流精度高、输出电压大、稳态性能好等特点。因此,本文采用H桥级联逆变技术和载波移相脉宽调制技术(CPS-PWM)以满足其大功率输出和精度高的要求。详细阐述了级联H桥逆变器的拓扑及工作原理,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在对现有应用于级联H桥逆变器的载波移相脉宽调制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级联H桥逆变器输出电压、电流特性,理论上验证了 CPS-PWM控制策略用于级联H桥逆变器控制的可行性。为使ITER传感器测试平台电源能够实现输出电流跟踪给定波形并达到精度指标,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设计。从本地控制系统到远程控制系统,从硬件电路设计到软件程序编写,从器件选型到设备通讯,从电流闭环控制的理论分析到其控制策略的算法实现,从数据读取到波形显示。最后基于DSP+CPLD的组成架构设计了电源数字控制系统。本文对ITER传感器稳态电流测试平台电源系统主回路拓扑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建模,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仿真分析,并在ITER传感器稳态电流测试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二、充电器及可调电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电器及可调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控制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检测系统设计思路 |
2 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项目 |
2.1 安全性测试项目 |
2.1.1 过载保护性能测试 |
2.1.2 充满自停性能测试 |
2.1.3 空载保护性能测试 |
2.2 性能要求测试项目 |
3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池模拟器 |
3.2 串口服务器 |
3.3 交流模拟负载 |
4 检测装置软件设计 |
5 试验结果 |
6 总结 |
(2)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新型应急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应急电源的国内外发展背景 |
1.2 应急电源技术需求 |
1.3 应急电源工作原理 |
1.4 应急电源广泛的应用领域 |
1.5 基于EPS应急电源增加无功补偿功能的进一步改进 |
1.5.1 无功功率的危害及无功补偿的作用 |
1.5.2 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EPS改进后的对比 |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新型应急电源 |
2.1 主电路设计 |
2.2 新型应急电源的逆变技术研究 |
2.3 新型应急电源的整流/充电技术研究 |
2.3.1 整流/充电电路工作原理 |
2.3.2 加续流二极管的整流/充电电路工作原理 |
2.4 新型应急电源的无功补偿技术研究 |
2.5 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 |
2.5.1 PWM脉冲宽度调制原理 |
2.5.2 PWM调制优点及应用 |
2.5.3 PWM 调制的几种控制方法 |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
3.1 DSP核心板控制设计 |
3.1.1 核心控制器TMS320F28335 的选用 |
3.1.2 PWM模块的结构及组成单元 |
3.2 F28335 供电电路设计 |
3.3 功率模块设计 |
3.3.1 智能功率模块IPM的优点 |
3.3.2 IPM的结构 |
3.4 驱动电源模块 |
3.5 电压及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3.5.1 交流电流互感器 |
3.5.2 交流电压互感器 |
3.5.3 直流电压传感器 |
3.6 运算放大电路设计 |
第四章 控制方法及软件设计 |
4.1 PWM脉冲输出控制 |
4.1.1 ePWM的周期和频率计算 |
4.1.2 ePWM死区延时设置 |
4.1.3 PWM输出子程序流程图 |
4.2 A/D采样控制算法子程序设计 |
4.3 应急/补偿模式的控制策略设计 |
第五章 实验数据波形图像分析 |
5.1 逆变器输出电能特性分析 |
5.1.1 应急模式下输出特性 |
5.1.2 无功补偿模式下输出特性 |
5.2 新型应急电源装置的模型展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无人机太阳能无线充电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输电系统设计与传输效率测试 |
1.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原理 |
1.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系统电路设计 |
1.3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效率 |
2 智能充电装置硬件设计 |
2.1 系统方案 |
2.2 STC90C58AD单片机 |
2.3 降压斩波电路 |
3 无人机充电装置软件设计 |
4 实物模型测试 |
5 结论 |
(4)带容量统计的平充式充电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池充电技术国外研究状况 |
1.3 电池充电技术国内研究状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锂电池电池组充电环境的配置搭建 |
2.1 锂电池的分类 |
2.1.1 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
2.1.2 锂聚合物电池(Lithium-Polymer) |
2.2 锂电池的外特性 |
2.2.1 锂电池的充电 |
2.2.2 锂电池的放电 |
2.2.3 锂电池的寿命 |
2.3 锂电池电池组充电方法 |
2.4 锂电池的平充充电法 |
2.4.1 锂电池平充充电方法 |
2.4.2 平充充电方法的优势 |
3 平充充电器硬件部分设计 |
3.1 主控电路(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3.1.1 电源部分设计 |
3.1.2 微控制器部分设计 |
3.1.3 计时部分设计 |
3.2 充放电单元(下位机)硬件设计 |
3.2.1 微控制器部分设计 |
3.2.2 充电部分设计 |
3.2.3 放电部分设计 |
3.2.4 容量统计部分设计 |
3.2.5 电池保护部分设计 |
3.2.6 接口电路部分设计 |
3.3 电池连接板的硬件设计 |
3.3.1 电池连接板的电源部分设计 |
3.3.2 电池连接板的显示部分设计 |
3.3.3 电池组的容量测量部分设计 |
3.3.4 电池组的保护电路部分设计 |
3.4 锂电池平充充电器通信总体设计 |
4 平充充电器软件部分设计 |
4.1 主控电路(上位机)软件设计 |
4.2 充放电单元(下位机)软件设计 |
5 平充充电器参数调整及系统调试 |
5.1 充放电单元(下位机)参数调整 |
5.1.1 参数调整上位机界面 |
5.1.2 参数调整下位机硬件连接 |
5.2 电池连接板参数调整 |
5.3 系统调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主控电路原理图 |
附录 B 充放电单元原理图 |
致谢 |
(5)基于ZIGBEE的交直流电源控制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Zig Bee交直流电源控制装置总体设计 |
二、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
四、软件设计及数据传输 |
五、结语 |
(6)基于STM32的UPS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UPS数据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UPS数据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总体方案概述 |
2.3 主要模块的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UPS数据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 UPS蓄电池检测模块设计 |
3.4 下位机硬件电路设计 |
3.5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UPS数据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下位机程序设计 |
4.3 UPS后台监控软件设计 |
4.4 基于Flask网络框架的网络服务器设计 |
4.5 MCGS触摸屏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测试平台搭建与测试方案 |
5.3 下位机测试与分析 |
5.4 上位机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课题相关图片 |
附录 2 N-X采样法C代码 |
附录 3 PC后台主程序python代码(部分) |
附录 4 Flask主程序python代码(部分)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双电池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设计方案 |
3 系统电路设计 |
3.1 正输出电路设计 |
3.1.1 充、供电开关电路设计 |
3.1.2 正可调输出电压电路设计 |
3.2 负输出电路设计 |
4 电源纹波测试对比 |
5 结论 |
(8)铁路货运车辆的双系统供电装置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供电装置综合方案论证 |
2.1 蓄电池供电方案 |
2.1.1 工作原理 |
2.1.2 综合分析 |
2.2 车轴轴端供电方案 |
2.2.1 工作原理 |
2.2.2 组成架构 |
2.2.3 功能分析 |
2.3 风力供电方案 |
2.3.1 工作原理 |
2.3.2 组成架构及功能分析 |
2.3.3 风力机分类及选型 |
2.4 振动能量供电方案 |
2.4.1 设计原理 |
2.4.2 组成架构及功能分析 |
2.5 太阳能供电方案 |
2.6 储能系统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系统供电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3.1 车轴轴端供电装置设计方案 |
3.1.1 传统轴端发电机设计 |
3.1.2 轴端发电机结构改进方案 |
3.1.3 新型轴端发电机设计 |
3.2 风力供电装置设计方案 |
3.2.1 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3.2.2 能量转换单元 |
3.3 风能采集发电装置设计方案 |
3.3.1 风力机发电装置设计 |
3.3.2 风力机最大风能利用率 |
3.3.3 风力机最佳功率曲线 |
3.4 发电机工作特性 |
3.4.1 发电机基本设计要求 |
3.4.2 发电机工作原理 |
3.4.3 风力发电机分类及选型 |
3.5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
3.5.1 恒流恒压充电 |
3.5.2 充电控制方式 |
3.6 双系统供电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3.6.1 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3.6.2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系统供电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
4.1 主控制器 |
4.1.1 主要实现功能 |
4.1.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2 整流电路设计 |
4.2.1 整流电路类型与拓扑结构 |
4.2.2 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工作原理 |
4.2.3 整流电路二极管选型 |
4.3 Buck电路设计 |
4.4 稳压电路设计 |
4.5 逆变电路设计 |
4.6 检测电路设计 |
4.6.1 温度检测电路 |
4.6.2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
4.7 耗能负载控制电路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建模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风力供电装置机械系统建模 |
5.1.1 货车综合风速建模 |
5.1.2 风力机建模 |
5.1.3 永磁同步发电机建模 |
5.1.4 机械系统总体建模 |
5.2 风力供电装置整体系统建模 |
5.3 风力供电系统仿真结果 |
5.3.1 综合风速仿真结果分析 |
5.3.2 风力机仿真结果分析 |
5.3.3 发电机仿真结果分析 |
5.4 风力供电装置实验测试 |
5.5 车轴供电装置实验测试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润滑油净化用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设计依据以及原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压脉冲电源总体设计结构 |
2.1 脉冲电源总体结构 |
2.2 高压脉冲电源设计基本原理 |
2.2.1 PWM逆变电路基本原理 |
2.2.2 高压脉冲电源输出控制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高压脉冲电源硬件电路设计 |
3.1.1 辅助电源电路 |
3.1.2 脉冲形成回路及其驱动电路 |
3.1.3 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
3.1.4 隔离电路 |
3.1.5 主电机指示电路 |
3.1.6 人机接口电路 |
3.2 外部接线说明 |
3.3 高压脉冲变压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整体程序流程 |
4.2 高压脉冲设计与实现 |
4.2.1 电压控制程序 |
4.2.2 脉冲产生程序 |
4.2.3 A/D转换程序 |
4.3 键盘输入与液晶显示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结果分析 |
5.1 测试过程电压电流分析 |
5.2 电场参数对破乳效果的影响规律 |
5.2.1 脉冲频率的影响 |
5.2.2 电场强度的影响 |
5.3 系统可靠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件 |
(10)ITER传感器测试平台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ITER传感器稳态测试平台介绍 |
1.3 双向可调电源系统的技术特点 |
1.4 电源主回路拓扑和关键器件参数选择 |
1.4.1 主回路拓扑 |
1.4.2 变压器选型 |
1.4.3 三相整流桥选型 |
1.4.4 IPM选型 |
1.4.5 开关频率选择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源中级联H桥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
2.1 级联H桥逆变器的拓扑及工作原理 |
2.2 单极性倍频CPS-PWM调制策略分析 |
2.2.1 单极性倍频PWM调制原理 |
2.2.2 CPS-PWM调制原理 |
2.2.3 CPS-PWM双重傅里叶分析 |
2.2.4 电源中级联H桥CPS-PWM仿真分析 |
2.3 双向可调电源输出电流分析 |
2.4 PWM逆变器数学模型分析 |
2.5 双向可调电源电流反馈控制系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向可调电源的本地控制系统设计 |
3.1 本地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3.2 本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2.1 控制器芯片简介 |
3.2.2 信号采样和调理电路 |
3.2.3 ADC电路 |
3.2.4 IPM光纤驱动电路 |
3.2.5 过流保护电路 |
3.2.6 辅助电源电路 |
3.3 本地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3.1 软件程序流程图 |
3.3.2 A/D采样的软件实现 |
3.3.3 电流闭环PI控制算法的软件实现 |
3.3.4 CPS-PWM的软件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向可调电源的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
4.1 远程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4.1.1 控制基本要求 |
4.1.2 控制系统信号分析 |
4.2 远程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4.3 远程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
4.3.1 LABVIEW简介 |
4.3.2 Twin CAT I/O配置 |
4.3.3 LABVIEW与Twin CAT的ADS通讯 |
4.4 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4.1 人机交互界面 |
4.4.2 事件触发模块 |
4.4.3 数据采集和发送模块 |
4.4.4 电源控制单元模块 |
4.4.5 数据显示和存储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及实验验证 |
5.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简介 |
5.2 双向可调电源系统建模仿真分析 |
5.2.1 双向可调电源系统仿真模型 |
5.2.2 仿真波形及分析 |
5.3 双向可调电源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5.3.1 本地控制下实验波形及分析 |
5.3.2 远程控制下实验波形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充电器及可调电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控制器检测系统的研究[J]. 朱江,胡鑫,魏朋飞. 中国检验检测, 2022(01)
- [2]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新型应急电源研究[D]. 马瑞.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无人机太阳能无线充电装置设计[J]. 马海霞,林于原,梁恒胜,颜志源,罗灿宏. 电子设计工程, 2021(02)
- [4]带容量统计的平充式充电器研究与设计[D]. 李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基于ZIGBEE的交直流电源控制装置设计[J]. 高东明,陈武,董正洪,杨洋,张鸿丹,张运琴.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2)
- [6]基于STM32的UPS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D]. 王舒卿.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双电池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设计[J]. 姜丽萍. 信息记录材料, 2019(03)
- [8]铁路货运车辆的双系统供电装置研究与设计[D]. 路成强.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 [9]润滑油净化用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D]. 陈志波. 山东大学, 2018(01)
- [10]ITER传感器测试平台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D]. 居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2)
标签:应急电源论文; 电池论文;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论文; 锂电池充电器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