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hall用作情态动词的四种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云[1](2021)在《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在对瑞士语言学家巴利(Charles Bally)的“态式-陈述”理论以及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俄罗斯语言学家阿鲁秋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的“刺激-反应”对话研究理论,对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形式、语义、语用研究。“态式-陈述”理论的核心是将句子语义划分为呈现现实世界的客观内容(陈述)和说话人对客观内容的主观心理操作(态式)。“刺激-反应”对话研究理论的核心是言语行动可以引发言语反应,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轮流交替构成对话。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产生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核心概念是态式。态式被英语、汉语语言学界视为情态意义,俄罗斯语言学界却将其等同为命题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态式语言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比态式和情态的词源意义、术语来源以及主要学者对二者的研究厘清了二者的异同,明确了态式的语言学意义,并将态式研究从抽象而有庞大的语句主观内容具化为由态式主体和态式谓词构成的态式框架,并从态式主体的变化和态式述谓结构的变化总结出语句中态式框架显现和弱化的规律。态式刺激是说话人针对听话人的态式进行的言语刺激,态式反应是听话人针对说话人的态式做出的言语反应。对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形式研究体现为对其语言表达手段的模式化,针对态式进行提问的疑问句是二者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将其称作态式疑问句,并根据疑问焦点理论将其划分为四个模型。对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语义研究体现为将其主要表现手段——态式疑问句放置于问答对话统一体中,根据它与相邻话轮的互动关系对其进行语义描写。对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语用分析则主要在于借助语用学理论分析其语用意义和语用功能。本研究表明,态式疑问句是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主要表现手段,它的疑问焦点可以是态式谓词、态式生成的原因、态式的真值、态式主体以及态式框架的信源功能。部分态式疑问句在形式上还体现了对话的引用现象。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不仅能体现对话的语用连贯性,还呈现了三种对话策略:让步策略、委婉策略和转移策略。
吴亚军[2](2021)在《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对语词概念的反身性认识及语义探究成为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模态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逻辑学的新进展,与语言学也密切相关。本文以汉语典型模态词的语义本体为探讨对象,通过哲学问题分析廓清并归纳各类模态词的内容实质及本体特征。分类描写基础上,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进行量化和质性描写。层次维度上,同一语义范畴内模态词的语义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属性。模态词是传达模态的主要语言手段,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对汉语模态逻辑、语用调节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积极意义。当前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尚不系统。模态词的多义性和语义动态演化特性使得该类词特别重要,却又特别让人困惑。综述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个别或某一语义域内模态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多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刻画其模态语义特征,鲜有研究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上升到语用层面以实现模态逻辑和模态自然语言的互动互补。汉语模态系统的次级范畴以松散的方式勾连共现,各语义范畴的语义属性并不一致。同时,模态还面临信念与辩护之间的融贯、理由与认识判断之间的蕴涵、道义连贯、罗斯困惑以及预设失灵等诸多哲学难题,无法通过认识论角度分析达成一致认识。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和新描写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语义描写,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是阐明模态逻辑语义进而澄明上述哲学难题的可能出路。鉴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规范语用学理论,基于自然语言语料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要素、逻辑语义结构和模态源等成分展开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聚焦汉语模态词的分类描写、分层描写和特征描写以实现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刻画。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1)根据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性质,汉语模态系统包括哪些模态语义范畴?每一模态语义范畴内所包括的典型模态词又有哪些?(2)基于自然语例分析,每一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分布和语义特征是什么?(3)面对单义观和多义观的争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汉语模态词的意义?分类描写发现,完整汉语模态系统包括五个模态语义范畴,分别为真势模态、认识模态、道义模态、动力模态和评价模态。除公认的认识模态和道义模态外,本文论证并确立了汉语中真势、动力和评价模态的语义范畴地位。这三种模态和认识、道义模态共同构成了严密的语义自然类。真势、认识和评价模态是对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道义模态兼具说话者导向和情景导向,其语义辖域处于屈折层。动力模态受主语意识节制,其语义辖域则处于词汇层。分层描写采用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模态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或命题成真的主观态度或看法,其确定性程度不是“是”或者“不是”,而是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统(0~1)。依据模态词的词频和三元划分框架,本文认定的典型汉语模态词包括“必然”“偶然”“可能1”“一定”“应该”“可能2”“必须”“应当”“可以”“要”“能”“会”“敢”“果然”“竟然”“幸亏”“偏偏”和“配”等共计18个。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法和语义结构分析法,分别从语义分布、语义内容及语义结构特征等维度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特征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真势模态语义域内,真势模态词是对基本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必然”的语义指向说话者,属命题外成分,充当句子副词。其语义结构包括行为主体的判定前提条件(A),行为主体对命题为真的确定性判断(B),和命题引发的后续结果(C)等三个语义成分。其中,语义成分B是“必然”语义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最常见的“必然”语义结构是“A+B”(58.82%),表明依据在前而确定性判定在后的语义结构最常见。“可能”的语义中预设了说话者在说话当时并不知道命题的真值,基本命题的真值为真或为假,“可能1”的语义内涵体现为两者的强合取,即(?)。“偶然”的语义中编码有时间变元。现在和过去语境中,“偶然”的语义体现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和逻辑上可能不发生的合取;将来语境中,“偶然”的语义本体则为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与意外的合取。第二,认识模态传达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观点或态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结构中包括证据成分或认识成分,是说话者借以形成主观认识的条件。“一定”侧重证据义,其语义中的证据成分是基于推理产生的间接证据,认识成分则是对证据的主观评估则具有私有性质。“应该”也侧重证据义,多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作用于命题真值。现在和将来语境中,“应该”暗含说话者期待,过去时语境中则隐含对命题的否定。“可能2”侧重认识成分而非证据成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推测和估计,其语义确定性非常低,隐含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否定。“可能2”的语义指向将来,不能出现在现在时和过去时语境中。第三,道义模态是说话者依据道义规则使得命题成真的观点或态度,具有施动属性。道义规则是道义模态词的核心语义成分,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产生的规范强制力介于义务性和授权性。“必须”的客观道义源多于内在主观道义源,语义色彩偏客观。“必须”多出现于未然态语境中(96%),72%的用例表达规范义或准规范义,传达说话者的企望义,具有显着规范功能,引申为祈使用法。“应当”以规范义和准规范义用法为主(75.13%),表建议或忠告语气。当说话者为施动对象时,“应当”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承诺。“可以”的语义结构中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87.10%的语例表达说话者的授权性规范其强制力趋于零;而12.90%的用例表达法律或机构对机构或个体的授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动力模态关乎主语-参与者对事件成真的能力或意愿,是说话者对主语-参与者自身特性使得事件为真的可能性判断。“要”的动力模态用法包括表意愿的“想、希望”和表意志的“欲求”,传达主语对自身施加正向的力。“能”的核心语义是具备使某事成真的条件,有表能力和表意愿两种用法。表能力义时又可划分为生理能力或心智能力,具有低稳定性和非持久性。此外,“能”不能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与着、了、过连用。“会”表能力用法最为突出(98.11%),其核心语义是懂得怎么做或有能力做某事。“会”的物性用法(1.89%)指“能力义”是由事物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会”的共存限制分析发现,该词不具备时间指向性。“敢”主要出现在否定语境中(81.37%),其语义具有非断言性,受话者或相关行为主体在意识层面经验到风险或危险,相关行为或事件没有被执行或实现的可能性。第五,评价模态是行为主体基于预设对已知命题的主观评估。“果然”的核心语义是主体对所述命题的主观料定,表示事情的发展与预料、期待相一致,传达意料之中的语气。“果然”的关系类别有五种:解说关系(71.05%);因果关系(17.54%);承接关系(8.77%);条件关系(1.75%)和转折关系(0.88%)。“果然”的语义特征包括[+预设]、[+结果]和[+料定]。“竟然”的核心语义是反预期,表达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间的语义不兼容(66.32%)或同一事件中事态之间存在反差(33.68%),其语义特征包括[-常理]、[+结果]。“幸亏”的语义结构包括基础小句、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其中,82.05%的语例中基础小句表原因,17.95%的基础小句表条件。其中,基础小句表原因或条件,前提小句不利,结果小句却正面的占比最大(84.62%)。但也存在前提小句有利或无法判定,结果小句不利的情况。“偏偏”的前后相邻命题间语义关系分析发现其核心语义表偏离(77.05%),此外还可表增益(占21.86%)和范围义(占1.09%)。表偏离义时,57.39%的“偏偏”语例中后续命题偏离“希望”,表遗憾语气;42.61%的语例偏离“预期”,表吃惊、惊讶语气。“配”后接“V+N”结构,依据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明晰性,表达模糊义、准规则义或推测义。词语搭配分析表明,“配”的语义色彩为中性偏积极。本文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类别、分层和特征三个维度展开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意义。实践上,深化了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理解,为对外汉语教学、言语交际和汉语模态逻辑提供有益启示。理论上,通过探索模态词的语用/语义界面互动,文本论证了多维度描写对词义中弱规范性的外显作用,夯实了新描写主义的理论根基。方法论上,多层次的词义精细描写是解决语言哲学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模态词的语义演化和复杂语境意味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待学者们通力合作,推动汉语模态逻辑更加系统与全面。
王敏辰[3](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来全[4](2020)在《系统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语境层,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交际是国际商务语类内常见的两个亚语类,也是国际商务交际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前者为国际商务交际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后者贯穿国际商务交际全过程。在语篇层,与通用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都是高度语法隐喻化的专业语篇,但二者之间也存一些文体上的细微差异。这两类亚语类语篇在文体上的异同或许与语法隐喻的使用有关。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明显关注不足。在凤毛麟角的相关研究当中,存在诸多局限:研究内容囿于语法隐喻对其词汇句法结构形式特征的影响,尚未触及语法隐喻对其意义特征的建构功能;所考察的语法隐喻仅限于名词化和情态语法隐喻这两种类型,未涉及形容词化、介词短语化、语气语法隐喻等其它语法隐喻类型;研究方法单一,导致一些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交际目标的显着改变通常会引起语类的改变,在同一语类内交际目标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引起不同亚语类的产生。在语篇层,不同语类语篇乃至不同亚语类语篇都会呈现出在词汇语法资源、意义风格类型、修辞成分的位置、意义表达式等语类限制性因素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不同的文体。语法隐喻,作为对经验现象进行重新建构的重要词汇语法资源,在这两类亚类语篇中的“失衡”运用情况会对它们的语类结构、意义风格、词汇句法结构等文体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同时择取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这两类国际商务亚语类语篇,试图探讨在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语法隐喻所发挥的文体功能,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总体分布情况分别如何?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和商务英语信函相比,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有哪些?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和商务英语合同相比,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有哪些?(2)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对于该文体的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产生何种影响,即发挥何种文体功能?(3)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对于该文体的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产生何种影响,即发挥何种文体功能?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其意义建构观、语言层级观、例示观和语境观为理论基础,设计本研究的文体分析模式(系统与语篇相互参照下的商务英语合同/信函文体分析模式)。遵循该文体分析模式中的描述和解释与评价两大步骤,本研究首先运用语料库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自建的三个小型语料库(商务英语合同语料库、商务英语信函语料库及通用英语语料库)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进行数量上的描写和比较。其次,本研究综合运用语料库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例示分析法,对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分别进行解释与评价。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在商务英语合同词频表中,名词化语法隐喻享有最高的使用频次,形容词化、介词短语化、动词化及情态语法隐喻分别位居第3、第13、第34及第52位,语气语法隐喻的使用频次只有1词次(出现在雇佣合同的落款处)。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乃至同一语类内的商务英语信函相比,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有名词化、形容词化及介词短语化这三种概念语法隐喻,以及情态语法隐喻和语气语法隐喻这两种人际语法隐喻。这三种概念语法隐喻表现出明显的“超用”特征,而这两种人际语法隐喻则呈现出明显的“少用”特征。在商务英语信函词频表中,名词化语法隐喻享有最高的使用频次,形容词化语法隐喻、情态语法隐喻及语气语法隐喻分别位居第4、第5及第15位,介词短语化和动词化语法隐喻仅位居第60和64位。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乃至同一语类内的商务英语合同相比,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只有情态语法隐喻和语气语法隐喻这两种人际语法隐喻。(2)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概念语法隐喻对商务英语合同文体的一些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都具有建构功能。在文体意义层,首先,它们可以建构合同文体与语境的关联,即建构合同交际的目标、合同交际者之间平等的主体关系与“作者-读者”双重身份以及合同交际的正式语式。其次,它们可以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一些概念语法隐喻化主题词通过高频重述隐喻实体来建构语法隐喻化主题,另一些概念语法隐喻化主题词通过呈现出较高的主题值来凸显语法隐喻化主题。再次,它们可以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标题和语法隐喻化语步信息,尤其是“终止条款”、“不可抗拒力条款”、“仲裁条款”这三个基本语步。最后,它们还可以建构合同文体的客观性、抽象性、正式性、严肃性、严谨性等意义风格。在文体形式层,它们会促使合同文体的语法隐喻化形式特征凸显。第一,名词化专业术语的高频使用和介词短语化结构的前置用法,会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信息结构特征凸显;第二,它们会导致合同语篇的型/次比(词汇密度)较低,即词汇自由度较小,专业性较强;第三,它们会促使合同语篇的词形和句形较长;第四,它们会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和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3)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人际语法隐喻对商务英语信函文体的一些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都具有建构功能。在文体意义层,首先,它们可以建构信函文体与语境的关联,即实现合作共赢的交际目标、建构相互平等与尊重的贸易伙伴关系以及建构信函交际的正式语式。其次,它们可以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主要表现为人际语法隐喻化主题词通过呈现出较高的主题值来凸显语法隐喻化主题。再次,它们可以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信息,尤其是“建立信任/事由”、“征求反馈”、“礼貌结尾”这三个基本语步。最后,它们还可以通过创造出更大的符号距离和社会距离来建构信函文体的主观性、谦虚性、含蓄性、礼貌性等意义风格。在文体形式层,它们会促使信函文体的语法隐喻化形式特征凸显。信函语篇含有丰富的情态语法隐喻(尤其是显性主观倾向性情态语法隐喻)和语气语法隐喻(涉及五种语气语法隐喻类型)。它们的高频使用会促使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和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本研究的结论是:第一,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不仅体现为一种文体形式特征,来区别于日常生活语篇乃至这两类亚语类专业语篇,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为一种文体建构功能。在文体意义层,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发挥建构文体的语境关联、语法隐喻化主题、语法隐喻化语步及文体意义风格的功能,在文体形式层发挥促使文体的语法隐喻化形式特征凸显的功能。第二,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是作者在国际商务交际情境语境中对语言系统资源(概念意义系统和人际意义系统)进行选择的自然结果,即语言概念意义系统和人际意义系统分别在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的例示化结果。本研究兼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首先,本研究揭示了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这两类国际商务亚语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建构功能这一语言使用规律,可以助推国内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研究领域,本研究证实并拓展了Halliday(2004/2007)有关“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用来区分专家语言与日常语言”这一论断,突破了以往语法隐喻研究仅把语法隐喻视为一种文体形式特征而忽略其文体建构功能的局限。在实践层面,本研究有关国内外商务英语研究和语法隐喻研究现状的综述发现对相关学者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研究设计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等。
刘淑影[5](2020)在《女性语言的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三大功能之一,而情态是人际意义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Halliday将情态分为认知型情态与责任型情态,但责任型情态的研究目前仍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而且以小说为语料展开分析的研究并不丰富。因此,本文选择Austen的经典名作《傲慢与偏见》作为研究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责任型情态为理论框架,分析其女性语言的人际意义,这进一步证明应用责任型情态分析小说的可行性,丰富责任型情态在小说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责任型情态的整体分布上,《傲慢与偏见》中的典型女性人物Elizabeth,Mrs.Bennet和Jane通常倾向于采取中、低值责任型情态词以及主观责任型情态取向表达义务或意愿,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通过对Elizabeth,Mrs.Bennet和Jane的语言的责任型情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她们的责任型情态词、责任型情态取向以及责任型情态值的分布仍存在差异,这清晰地反映出她们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行事方式、态度以及习性的差异。第三,在责任型情态隐喻方面,Elizabeth,Mrs.Bennet,Jane有时也会故意采取不同的责任型情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因为显性主观责任型情态隐喻具有强调说话者的责任、观点、决心、自信等效果,而显性客观责任型情态隐喻具有强调说话者的客观性、逃避责任、掩盖事实、委婉、展示礼貌或尊重等效果,所以不同的责任型情态隐喻的选择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她们动机的差异,从而人际意义得到了实现。
李艺茗[6](2019)在《科技文本中情态量值取向及其汉译策略 ——以《联合舰队维护手册》第五册节选为例》文中指出科技文本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传统上人们大都注重字、词、句子或文本信息的翻译,鲜有人注意到文本中表现出的一些情态的翻译。本文主要关注这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采取举例分析的方法,针对翻译材料《联合舰队维护手册》中出现的主要情态表达进行举例和分析。论文的结构是首先介绍情态量值的含义,然后阐明情态取向的含义,最后探究出不同量值取向的情态表达在科技文本中的汉译方法,即明确指示、弱化语气及两者相结合的译法,从而较全面地解决科技英语中情态表达的汉译问题。
吴广慧[7](2019)在《《GDA海水淡化厂招标文件》中高频情态动词的汉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国际招标、投标已经成为商品、工程或服务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之一,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英文招投标文件是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和法律依据。准确传输、获取和呈现招投标文件的信息是确保招投标活动顺利的前提。本文是一篇基于《巴基斯坦瓜达尔发展局海水淡化厂招标文件》汉译的翻译实践报告。由于“shall”和“may”等情态动词在原文本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所以本文认为译好“shall”和“may”对于翻译同类型的文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梳理现有学者对情态动词及其翻译的研究,本文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对情态动词的研究,从中英文情态的差异对比出发,分析了情态动词在招标文本中的使用和翻译。本文对招标文本中情态动词“shall”和“may”的使用和翻译分析、归纳得出如下翻译规律:当“shall”在条款中规定商业主体招投标双方的义务或责任时,应根据文本表达的态度的强硬程度将其翻译为“须(必须)”、“应当”或“应该”;有时也可根据文本内容,选择不译。而“may”在招投标文本中通常表示的是授权性许可,表明商业主体招投标双方可以自行选择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一般直译为“可”或“可以”;除此之外,可以将“may”译为“可能”,表示一种可能性。希望本文对该规律的归纳总结对同类文本的翻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静宜[8](2019)在《《修正和重述A序列优先股份购买协议》的汉译中情态动词“shall”和“may”的翻译》文中指出《修正和重述A序列优先条款股份购买协议》是开曼群岛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所达成的协议。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修正和重述A序列优先条款股份购买协议》中情态动词“shall”和“may”的翻译,并试图总结情态动词“shall”和“may”在本协议中的翻译规律。本翻译实践报告从汉语和英语中对情态的表达方法来研究。情态动词其本身有一定的词义,情态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又叫做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指的是一种用以表达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在英语中,情态助动词给出了它所支配的主动词的功能信息,情态动词有各种各样的交际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通常与可能性(“可能”)和必要性(“必须”)相关。本翻译报告采用了中英语中情态动词的对比方法和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笔者发现并总结了该购买协议中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情态动词“shall”和“may”的翻译方法:“shall”被译为“须”、“应”的情况,还有被译成“必须”的情况,不译的情况。“may”主要有两种翻译:一、翻译成“可以”;二、翻译成“可能”。笔者希望对情态动词“shall”和“may”的翻译探索能够对同类文本的翻译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徐燕雯[9](2019)在《《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汉语语气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汉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单独将语气词进行分析的成果并不多。本文选取了时间相近的两本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汉语语法巨着——《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旨在通过梳理两本书中对语气词的分析描写,总结出甲柏连孜和马建忠从不同视角和语法观出发得出结论的异同。同时发现二者对前人经验和观念的总结创新之处。论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研究现状,对目前学界对甲柏连孜和马建忠语气词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指出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两本书中对汉语语气词的界定和特征比较入手,发现以甲柏连孜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对汉语语气词的界定受母语影响,从“情态Modality”来界定,而马建忠借用拉丁语法,从“语气Mood”来界定,因此马建忠的语气、语气词和句类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以甲柏连孜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将语气词约等于语调。第三章比较汉语语气词的语法化功能,从二者对部分有争议的语气词入手,通过历时分析比较二者不同的语法观,并从甲柏连孜的论述中发现语气词突显时范畴的语法功能。第四章比较两本书中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发现《汉文经纬》中对语气词的分析体现了语气词的主观性、信息突显功能、停顿标记功能,其对语气词的把握相较于《马氏文通》是更准确的。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能推进国内语气词研究,既从共时的角度,联系语法和句式,结合先进的语言学观点来研究汉语,又从历时的角度,关注古汉语的系统性,从而实现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效果。
江节明,丁小琴[10](2015)在《通过语篇学语法 语法才能学到家——语法填空高效备考指南》文中研究说明一、考纲解读1.考试说明。语法填空是试卷第三部分语言知识运用的第二节。第三部分共分两节,完形填空(赋分30分)和语法填空(赋分15分),共计45分,考査考生对语法、词汇和语用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纲说明如下: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00词左右的语言材料中留出10个空白,部分空白的后面给出单词的基本形式,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白处所需的内容(1个单词)或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
二、Shall用作情态动词的四种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hall用作情态动词的四种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态式的语言学研究 |
第一节 俄语语言学界的态式研究 |
第二节 英语语言学界的“态式”研究 |
第三节 汉语语言学界的“态式”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巴利的“态式-陈述”理论 |
二、阿鲁秋诺娃的“刺激-反应”理论 |
第二节 态式概念 |
一、俄语语言学中的модус和модальность |
二、态式与命题态度、言语行为意向 |
三、态式的定义 |
四、陈述 |
第三节 对话研究的基本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句中的态式 |
第一节 态式谓词 |
一、态式类型 |
二、感知态式谓词 |
三、心智态式谓词 |
四、情感态式谓词 |
五、意志态式谓词 |
六、言说态式谓词 |
第二节 态式主体 |
第三节 态式框架的弱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 |
第一节 态式与对话 |
一、态式与对话性 |
二、态式型对话和陈述型对话 |
第二节 对话中的态式疑问句 |
一、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基本特征 |
二、态式疑问句的概念和分类 |
三、态式问答统一体 |
第三节 态式反应和对话中的引用现象 |
一、对话中的耐用现象 |
二、对话中的引用型态式疑问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用层面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 |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和态式疑问句 |
一、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
二、包含态式疑问句的反应话轮的结构 |
三、态式疑问句在反应话轮中的语用意义 |
第二节 态式反应和对话的语用连贯性 |
一、基于话轮言外功能一致的连贯性 |
二、基于言语行为有效条件的连贯性 |
三、基于预设矛盾的连贯性 |
第三节 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中的对话策略 |
一、对话策略的概念 |
二、让步策略 |
三、委婉策略 |
四、转移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术语界定及研究对象 |
1.2.1 术语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4.1 语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模态和模态词 |
2.2 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地位 |
2.2.1 词义本质及其内容 |
2.2.2 模态词的语义性质 |
2.2.3 模态词的释义路径争论 |
2.3 模态逻辑史视域中模态词研究 |
2.3.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模态逻辑 |
2.3.2 中世纪时期的模态逻辑 |
2.3.3 近代时期的模态逻辑 |
2.3.4 现当代的模态逻辑 |
2.4 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2.4.1 模态次级语义范畴 |
2.4.2 典型模态词认定 |
2.5 模态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 |
3.1.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内容 |
3.1.2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
3.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 |
3.2.1 可能世界概念 |
3.2.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内容 |
3.2.3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
3.3 规范语用学理论 |
3.3.1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
3.3.2 规范语用学理论内容 |
3.3.3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
3.4 理论的综合与分析对象的确定 |
3.4.1 理论综合的三个维度 |
3.4.2 汉语模态词的本体特征与语义范畴 |
3.4.3 五类模态语词的本体典型性 |
3.5 小结 |
第4章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4.1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4.1.1 真势模态简评 |
4.1.2 信念与辩护的融贯问题 |
4.1.3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4.2 典型真势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4.2.1 “必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4.2.2 “可能_1”的语义特征分析 |
4.2.3 “偶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4.3 层级维度真势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5.1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5.1.1 认识模态、事实性和言据性 |
5.1.2 认识模态简评 |
5.1.3 理由与认识判断的蕴涵问题 |
5.1.4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5.2 典型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5.2.1 “一定”的语义特征分析 |
5.2.2 “应该”的语义特征分析 |
5.2.3 “可能_2”的语义特征分析 |
5.3 层级维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6.1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6.1.1 道义模态简评 |
6.1.2 道义连贯和罗斯困惑 |
6.1.3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6.2 典型道义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6.2.1 “必须”的语义特征分析 |
6.2.2 “应当”的语义特征分析 |
6.2.3 “可以”的语义特征分析 |
6.3 层级维度道义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6.4 小结 |
第7章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7.1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7.1.1 动力模态简评 |
7.1.2 动力模态词的语义不确定性 |
7.1.3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7.2 典型动力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7.2.1 “要”的语义特征分析 |
7.2.2 “能”的语义特征分析 |
7.2.3 “会”的语义特征分析 |
7.2.4 “敢”的语义特征分析 |
7.3 层级维度动力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7.4 小结 |
第8章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8.1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8.1.1 评价模态简评 |
8.1.2 预设失灵问题 |
8.1.3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8.2 典型评价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8.2.1 “果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2 “竟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3 “幸亏”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4 “偏偏”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5 “配”的语义特征分析 |
8.3 层级维度评价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9.1 主要发现 |
9.1.1 汉语模态词的语义范畴以及典型模态词 |
9.1.2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性质 |
9.1.3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释解方式 |
9.2 研究贡献与启示 |
9.2.1 研究贡献 |
9.2.2 研究启示 |
9.3 问题与展望 |
9.3.1 研究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缩写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
2.5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基本理论 |
3.2.1 元功能思想 |
3.2.2 功能句法理论 |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
3.3.1 强调语义模型 |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
3.4 小结 |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
4.1 引言 |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
4.5 小结 |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
5.1 引言 |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
5.5 小结 |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
6.1 引言 |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
6.2.1 语料说明 |
6.2.2 数据统计 |
6.2.3 总体分布异同 |
6.2.4 局部分布异同 |
6.2.5 小结 |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
6.5 小结 |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
7.1 引言 |
7.2 历时因素 |
7.3 认知因素 |
7.4 思维因素 |
7.5 小结 |
8 结语 |
8.1 引言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系统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类与文体 |
2.1.1 语类的定义和特征 |
2.1.2 文体的定义和特征 |
2.1.3 语类与文体的关系 |
2.2 商务英语研究 |
2.2.1 商务英语的定义和特征 |
2.2.2 商务英语研究综述 |
2.2.3 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的定义及其文体特征异同 |
2.3 语法隐喻研究 |
2.3.1 语法隐喻的定义和特征 |
2.3.2 语法隐喻研究综述 |
2.3.3 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发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意义观 |
3.1.1 意义建构观 |
3.1.2 语言层级观 |
3.1.3 语境观 |
3.1.4 例示观 |
3.2 本研究文体分析模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语料库研究法 |
4.1.1 语料库的建设 |
4.1.2 语料库的标注方法和过程 |
4.1.3 语料库的检索工具和方法 |
4.1.4 数据统计和检验方法 |
4.2 例示分析法 |
4.3 比较分析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 |
5.1 商务英语合同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 |
5.1.1 合同中语法隐喻的总体分布 |
5.1.2 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 |
5.2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 |
5.2.1 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总体分布 |
5.2.2 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商务英语合同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 |
6.1 合同中突出的概念语法隐喻的文体意义特征建构功能 |
6.1.1 建构合同文体的语境关联 |
6.1.2 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 |
6.1.3 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 |
6.1.4 建构合同文体的意义风格 |
6.2 合同中突出的概念语法隐喻的文体形式特征凸显功能 |
6.2.1 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信息结构特征凸显 |
6.2.2 促使合同语篇的词汇密度特征凸显 |
6.2.3 促使合同语篇的词长和句长特征凸显 |
6.2.4 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凸显 |
6.2.5 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 |
7.1 信函中突出的人际语法隐喻的文体意义特征建构功能 |
7.1.1 建构信函文体的语境关联 |
7.1.2 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 |
7.1.3 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 |
7.1.4 建构信函文体的意义风格 |
7.2 信函中突出的人际语法隐喻的文体形式特征凸显功能 |
7.2.1 促使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凸显 |
7.2.2 促使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 |
7.3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发现 |
8.2 研究贡献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女性语言的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语料选取及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人际意义的研究现状 |
一、人际意义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人际意义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女性语言情态的研究现状 |
一、女性语言情态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女性语言情态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责任型情态研究现状 |
一、责任型情态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责任型情态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傲慢与偏见研究现状 |
一、傲慢与偏见国外研究现状 |
二、傲慢与偏见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人际意义 |
一、责任型情态的概述 |
二、人际意义的概述 |
第二节 责任型情态词的表现形式 |
一、责任型情态实意动词 |
二、责任型情态形容词 |
第三节 责任型情态取向 |
一、主观的显性分析 |
二、客观的显性分析 |
三、主观的隐性分析 |
四、客观的隐性分析 |
第四节 责任型情态值 |
一、高值 |
二、中值 |
三、低值 |
第五节 责任型情态隐喻 |
一、显性主观责任型情态隐喻 |
二、显性客观责任型情态隐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的分析 |
第一节 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一、Elizabeth·Bennet的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二、Mrs.Bennet的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三、Jane·Bennet的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第二节 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一、Elizabeth·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二、Mrs.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三、Jane·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第三节 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一、Elizabeth·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二、Mrs.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三、Jane·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傲慢与偏见》中责任型情态隐喻的人际意义分析 |
第一节 显性主观责任型情态隐喻的人际意义分析 |
第二节 显性客观责任型情态隐喻的人际意义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科技文本中情态量值取向及其汉译策略 ——以《联合舰队维护手册》第五册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翻译任务描述 |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
2.2 翻译文本分析 |
2.3 翻译材料选择标准 |
2.4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2.5 翻译计划 |
3.情态量值与情态取向 |
3.1 情态量值 |
3.2 情态取向 |
3.2.1 显性主观情态取向 |
3.2.2 显性客观情态取向 |
3.2.3 隐性主观情态取向 |
3.2.4 隐性客观情态取向 |
4.不同量值取向的情态表达在科技文本中的汉译策略 |
4.1 明确指示 |
4.1.1 明确指示在显性客观情态取向中的应用 |
4.1.2 明确指示在隐性主观情态取向中的应用 |
4.2 弱化语气 |
4.2.1 弱化语气在显性客观情态取向中的应用 |
4.2.2 弱化语气在隐性主观情态取向中的应用 |
4.3 明确指示与弱化语气相结合的应用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7)《GDA海水淡化厂招标文件》中高频情态动词的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翻译项目介绍 |
第二部分 翻译稿 |
第三部分 翻译研究报告 |
第1章 翻译项目与研究报告概述 |
1.1 项目简介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报告结构 |
第2章 招标文件的特点 |
2.1 招标文件的词汇特点 |
2.1.1 专业词汇 |
2.1.2 正式词语 |
2.1.3 词语并列 |
2.1.4 情态动词 |
2.2 招标文件的句式特征 |
2.2.1 陈述句 |
2.2.2 长句 |
第3章 情态动词研究 |
3.1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
3.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
3.3 英汉情态动词对比 |
第4章 译例分析 |
4.1 招标文件中情态动词的特点 |
4.2 招标文件中高频情态动词的翻译 |
4.2.1 招标文件中shall的翻译 |
4.2.2 招标文件中may的翻译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修正和重述A序列优先股份购买协议》的汉译中情态动词“shall”和“may”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协议介绍 |
第二节 协议意义 |
第三节 翻译任务简介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第一节 译前准备 |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三节 译后事项 |
第三章 情态动词 |
第一节 汉语中的情态动词 |
第二节 英语中的情态动词 |
第三节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shall”的译法探究 |
4.1.1 “shall”表示义务或责任时的译法 |
4.1.2 “shall”零翻译 |
第二节 “may”的翻译探究 |
4.2.1 “may”表示许可或授权的译法 |
4.2.2 “may”表示可能性的译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汉语语气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二章 《经纬》、《文通》汉语语气词的界定、特征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汉语的语气和情态 |
第二节 语气词和语气的对应关系 |
第三节 语气词功能和句类的关联 |
第四节 类型学下汉语语气词的实质 |
第三章 《经纬》、《文通》中汉语语气词语法化功能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汉语语气词的语气概念结构化 |
第二节 汉语语气词时范畴突显的语法功能 |
第四章 《经纬》、《文通》汉语语气词语用功能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汉语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
第二节 汉语语气词表达传信范畴的功能 |
第三节 汉语句末语气词连用的表意功能及组合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语 |
(10)通过语篇学语法 语法才能学到家——语法填空高效备考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纲解读 |
1.考试说明。 |
2.样题分析。 |
3.命题规律。 |
(1) 命题形式 。 |
(2) 考查内容 。 |
(3) 设空规律 。 |
(4) 命题趋势 。 |
二、备考策略 |
1.复习建议。 |
(1) 要全面系统复习语法基础知识 。 |
(2) 要结合语篇理解和运用语法 。 |
三、考点全解 |
考点1: 名词 |
1.名词的种类。 |
(1) 个体名词与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 。 |
(2) 物质名词与个体名词的相互转换 。 |
(3) 抽象名词与个体名词的转换 。 |
2.名词的复数。 |
3.名词所有格。 |
4.名词作定语。 |
考点2: 冠词 |
1. 不定冠词的用法 。 |
2. 定冠词的用法 。 |
3. 零冠词 (不用冠词的情况 )。 |
考点3: 代词 |
1. 代词的种类 。 |
2. 不定代词的用法 。 |
考点4: 形容词 |
1. 形容词的位置 。 |
2.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 |
3. 形容词的主要用法 。 |
考点5: 副词 |
1. 副词的分类 。 |
2. 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 |
3. 副词的主要用法 。 |
考点6: 动词和短语动词 |
考点7: 动词的时态 |
1. 常用常考的动词时态的用法: (以do为例) |
2. 一般将来时的多种表达法 。 |
3. 容易混淆的时态比较 。 |
考点8: 动词的语态 |
1. 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 。 |
2. 其他形式的被动语态 。 |
3. 被动语态应注意的问题 。 |
考点9: 非谓语动词 |
1. 非谓语动词的语法功能 。 |
2. 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 。 |
3. 非谓语语法功能的比较 。 |
(1) 作宾语的非谓语动词比较 。 |
(2) 非谓语动词作宾语补足语的区别 。 |
(3) 非谓语动词作定语的区别 。 |
考点10: 情态动词 |
1. 情态动词的主要特点 。 |
2. 情态动词的基本用法 。 |
3. 情态动词的用法比较 。 |
4. 情态动词的完成式 。 |
考点11: 句子的种类 |
1. 按用途分 。 |
2. 按结构分 。 |
考点12: 名词性从句 |
考点13: 状语从句 |
考点14: 定语从句 |
1. 定语从句的基本用法 。 |
2. 只用that的几种情况 。 |
3. 用which, who, whom而不用that的情况 。 |
4. as、 which和that的区别 。 |
5. 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意义上的区别 。 |
6.定语从句与其他从句(句型)的区别。 |
考点15: 虚拟语气 |
1. 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 。 |
2. 含蓄条件句 。 |
3. 用过去式表示的其他虚拟语气 。 |
4. 由 “(should +) 动词原形 ” 构成的虚拟语气 。 |
考点16: 主谓一致的三个原则 |
1. 语法一致原则 。 |
2. 意义一致原则 。 |
3. 邻近一致原则 。 |
考点17: 强调 |
1. 强调句型it is...that... |
2. 其他强调方式 。 |
考点18: 倒装 |
1. 部分倒装 。 |
2.完全倒装。 |
3. as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的倒装 。 |
考点19: 省略 |
1. 词法上的省略 。 |
2. 句法中的省略 。 |
四、解题方法 |
1.有提示词语。 |
2.无提示词语。 |
五、标准测试 |
(A) |
(B) |
参考答案: |
四、Shall用作情态动词的四种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研究[D]. 杨晓云.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D]. 吴亚军. 西南大学, 2021(01)
-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系统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D]. 宋来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女性语言的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D]. 刘淑影.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科技文本中情态量值取向及其汉译策略 ——以《联合舰队维护手册》第五册节选为例[D]. 李艺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7]《GDA海水淡化厂招标文件》中高频情态动词的汉译[D]. 吴广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修正和重述A序列优先股份购买协议》的汉译中情态动词“shall”和“may”的翻译[D]. 杨静宜.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9]《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汉语语气词比较研究[D]. 徐燕雯. 厦门大学, 2019(08)
- [10]通过语篇学语法 语法才能学到家——语法填空高效备考指南[J]. 江节明,丁小琴.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