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树主要害虫—梨木虱的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龙龙,张未仲,刘朝红,胡增丽[1](2021)在《4种矿物源农药对冬型中国梨木虱卵灭杀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矿物源农药对冬型中国梨木虱卵的防控效果,本文测试比较了4种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松脂酸钠、矿物油、石硫·矿物油)和1种化学对照农药(吡丙醚)对冬型梨木虱卵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石硫合剂、松脂酸钠、矿物油、石硫·矿物油、吡丙醚的LC50值分别为1.14Be°、1 107.98mg/L、3 564.13mg/L、1 202.24mg/L和75.85mg/L.在4种矿物源农药中,以石硫合剂杀卵效果最好,其次为松脂酸钠、石硫·矿物油和矿物油,建议选用石硫合剂、石硫·矿物油作萌芽前的杀卵药剂.
魏明峰[2](2021)在《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Hemiptera:Psyllidae)是我国梨园中一种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梨果的品质和产量。本文以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发生程度有别为出发点,就中国梨喀木虱对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和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的适合度差异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通过中国梨喀木虱在寄主上的种群密度、为害指数、选择和产卵偏好、适生性等指标,对不同品种梨抗虫水平进行分级,筛选、确定供试品种;通过供试品种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两性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对其寄主适合度予以评价;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质联用方法收集和鉴定了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采用熏蒸法和嗅觉仪对相关物质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驱避效果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物进行了鉴定,筛选出了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途径;证实了中国梨喀木虱对绿巴和红巴适合度较差,并初步确定了梨叶片挥发物中的萜类物质为其重要影响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表现:通过对50个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调查,依据感虫指数筛选出两个敏感品种酥梨、红香酥和两个抗性品种绿巴、红巴作为供试品种;酥梨和红香酥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数量、成虫寄居和产卵量、取食指数均大于绿巴和红巴,且差异显着;在选择条件下,夏型成虫在不同品种梨枝条上单枝产卵量(卵/枝)为红香酥(187.25)>酥梨(170.75)>绿巴(38.25)>红巴(15.25);若虫取食指数酥梨(1.78)>红香酥(1.75)>绿巴(0.95)>红巴(0.89)。结果表明,中国梨喀木虱对酥梨和红香酥有产卵和取食偏好,对绿巴和红巴表现出忌避性。(2)中国梨喀木虱在4种梨树上生命参数分析:与在酥梨和红香酥上相比,中国梨喀木虱在绿巴和红巴上成虫(雌/雄)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均较长,而产卵期均较短,成虫前存活率及繁殖力均较低,且差异均显着;其中总产卵前期:绿巴(45.20 d)>红巴(42.25 d)>红香酥(36.22 d)>酥梨(35.06 d);繁殖力(卵/雌):红香酥(70.78)>酥梨(64.50)>绿巴(30.90)>红巴(25.75)。中国梨喀木虱在绿巴和红巴上种群增长受限,其上中国梨喀木虱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值率均显着低于酥梨和红香酥,其中内禀增长率:红香酥(0.0393 d-1)>酥梨(0.0367 d-1)>绿巴(0.0086 d-1)>红巴(0.0034 d-1)。上述结果说明在西洋梨两品种(绿巴和红巴)寄主上中国梨喀木虱生长发育迟缓,种群增长速率低,中国梨喀木虱对绿巴和红巴适合度较差。(3)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收集、鉴定和生物测定及田间试验:酥梨、红香酥、绿巴和红巴4个品种梨中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在两个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中存在的特有挥发性物质为邻苯二甲酸-1-丁酯-2-异丁酯、2-莰酮和α-蒎烯;用2m L/L的α-蒎烯熏蒸中国梨喀木虱成虫12 h、24 h和36 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18.75%、50.00%和100%,而10 m L/L的α-蒎烯在处理12h后死亡率达到100%;768 mg/L的2-莰酮在处理12 h、24 h和36 h后,成虫死亡率分别为28.41%、68.86%和100%。成虫对12 mg/L-192 mg/L的2-莰酮有显着的负趋性反应,而对α-蒎烯未表现明显的趋性反应。19.2 mg/kg的2-莰酮连续喷雾3 d和7 d后植株上成虫数量为6.25头/株和3.75头/株,均少于对照植株13.25头/株和9.50头/株。结果发现,α-蒎烯、2-莰酮对中国梨喀木虱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死亡率与熏蒸时间和浓度有关,且2-莰酮对成虫有驱避性。(4)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物的鉴定、分析和差异代谢途径筛选:在酥梨、红香酥、绿巴和红巴4个品种梨间共鉴定出111种差异代谢物,在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和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间相对含量均存在差异的代谢物有68种,其中有8种黄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在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中比在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中显着较高(槲皮苷和Biorobin含量高100多倍),4种黄酮类物质显着较低(山奈酚-7-奈山梨苷和Genistin含量低至1/100以下);4个品种梨间的差异代谢物共注释到18个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筛选出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和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间有显着差异的代谢通路共9个,其中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及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是差异最为显着的两个。(5)不同品种梨影响中国梨喀木虱适合度的内在因子:中国梨喀木虱适合度较差的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叶片中存在的萜类挥发性物质对成虫不仅有驱避作用,而且对其有杀灭活性。因此,挥发性萜类物质对中国梨喀木虱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可以利用该类物质为中国梨喀木虱绿色防控提供新途径。
赵龙龙,张未仲[3](2021)在《温度和水分对越冬代冬型中国梨木虱存活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是危害梨树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梨树的生长发育和果品产量,掌握环境因素对梨木虱生存的影响对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温度和水分对越冬代冬型中国梨木虱存活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分别测定了2,10,20℃3种温度条件下,有无外源水分对梨木虱的死亡率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均会影响梨木虱的存活.在相同时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梨木虱死亡率明显提高,寿命缩短;在所设置温度条件下,当有外源水分时,梨木虱的存活率和寿命提高;而在干燥处理下,梨木虱死亡率明显增加,寿命变短,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一趋势逐渐加重.
魏明峰,姚众,常芳娟[4](2020)在《以梨木虱为主题研究的中文文献分析》文中认为为探究梨木虱的研究历史、研究趋势和发展动向,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主题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1964年至2020年11月的国内梨木虱研究主题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国内发表梨木虱主题研究论文共875篇,源于302种期刊;发表论文年度数量呈现逐年增加,后趋于稳定趋势;《河北果树》发文量最多;李大乱以第一作者发表梨木虱论文数量最多,魏巍等撰写的《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中国梨木虱与其天敌类群的相互作用》论文被引频次最高;以梨木虱为主题发表的研究论文主要以该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为主.
杨庆仙[5](2020)在《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梨木虱是梨树的专食性害虫。本文总结了中国梨木虱的危害,介绍了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控对策,以期为中国梨木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赵龙龙,张未仲,胡增丽,韩凤[6](2019)在《山西省太谷县梨木虱发生规律的调查》文中提出采用梨树枝干缠绕瓦楞纸法、透明胶带法、涂抹粘虫胶环法、振落法、黄板诱捕法、目测法调查研究山西省梨木虱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越冬代梨木虱为成虫态,称为冬型梨木虱,在树干翘皮或枯叶下越冬,发生于10月至翌年4月的梨树休眠期、萌芽期,温度高时,有出离越冬场所活动现象,其基数决定梨木虱的年发生量。梨树生长季发生的梨木虱称为夏型梨木虱,有成虫、若虫、卵3个虫态,发生于3~10月,年发生4~5代,8月为发生高峰期;冬型梨木虱成虫体型较大,体色灰暗,夏型梨木虱成虫个体较小,体色多为黄色和绿色。
朱文雅,张烨,李唐[7](2019)在《不同颜色诱虫板对梨木虱诱杀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不同颜色诱虫板对运城梨园梨木虱的诱杀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黄、白、蓝3种诱虫板的诱杀效果差异显着,其中,黄色诱虫板的诱杀效果最佳,梨木虱诱杀量是白色诱虫板的2.09倍,是蓝色诱虫板的5.86倍;白色诱虫板诱杀效果次之,而蓝色诱虫板诱杀到的梨木虱虫量最少。说明梨园悬挂诱虫板进行物理防控可行,建议在梨木虱大发生时,运城梨园中可悬挂黄色诱虫板,以降低园中梨木虱的虫口数量、减轻梨木虱的发生为害。
徐策[8](2019)在《海城市东南部地区南果梨用药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配合国家相关科研项目要求,本文首先通过对辽宁省海城市王家村果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了2018年南果梨园的用药情况,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王家村全村近80%农民以种植南果梨为主要种植产业,且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王家村成立了海城闯盛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为果农统一购买农药、化肥和一切农用物资及提供技术培训等。并且王家村的村民具有一定的科技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有一定认识,但还需提高。根据对南果梨园的调查结果,选定7种农药在南果梨果实、枝条和叶片上进行农药残留的测定,包括啶虫脒(Acetamiprid)、吡虫啉(Imidacloptid)、灭幼脲(Chlorbenzuron)、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 benzoate)、阿维菌素(Avermectin)、高效氯氰菊酯(Beta cypermethrin),结果表明每种农药的残留量都较低,分析认为可能与用药时间距采果期时间较久,用药量在农药合理的施用范围之内,用药次数也不多,所以检测结果较低。上述结果旨为国家项目“梨树和桃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提供必基础数据,与后续实行减量化措施后的结果做分析比对。根据调查结果和农药残留测定的结果,提出一些施药方案,主要包括三种施药的建议;第一:在前期用螺虫乙酯防治梨木虱、二叉蚜和用啶虫脒防治山楂红蜘蛛的情况下,其他虫害发生较严重时,可采用螺虫乙酯、灭幼脲和啶虫脒间隔施药,可共施药6次,每次施药一种,间隔期在21天;第二:要在幼果期防治苹小卷叶蛾和梨小食心虫,可连续施用两次灭幼脲,但注意每次施药间隔期要在21天以上;第三:果实膨大期到采果前期防治梨木虱、梨二叉蚜、苹小卷叶蛾和梨小食心虫时建议在果实膨大期用螺虫乙酯和灭幼脲交替施药,共施用4次,此时在采果期时的总残留量最低。本实验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检测了7种农药的残留,并根据残留检测结果进行计算,推算出采果时的农药残留含量,均未超标,并结合调查的数据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提出了在农药施用次数最多的情况下,残留量最低的施药方法,可以达到控制农药残留和保证防效的目标,其结果与建议,也将为本实验所在的项目“梨树和桃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提供基底的数据,作为减量化措施实施以后的对比数据。
黄彤彤,苑士涛,李梦瑶,范凡,杨静然,魏国树[9](2019)在《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不同剂量防治梨木虱田间药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不同剂量对梨木虱的防治效果及对梨树和非靶标有益昆虫等的安全性,明确其适宜的施药时期、用量和方法。为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喷雾器将不同剂量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均匀喷洒于受害植株各部位。[结果]对梨树进行喷药1次,15 d后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3、64、80 mg/kg对梨木虱防效效果均达到90%以上。[结论] 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3~80 mg/kg对梨木虱防效效果显着,建议推广使用。
赵龙龙,王劲恒,胡增丽,张未仲,刘朝红,李捷[10](2019)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梨树害虫演替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梨树害虫的期刊文献,分析了自1950年以来我国梨树害虫演替特点,以及用药种类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关文献报道共涉及109种害虫,梨树主要害虫由初始的多种类逐渐向刺吸类、钻蛀类害虫变化;自1990年以后,刺吸类害虫已演替为梨树害虫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梨木虱、梨二叉蚜等极成;在近几年中,刺吸类害虫仍为当前主要防治对象,但所占比率有所下降。对梨树害虫防治措施分析表明,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药剂种类随梨树害虫种类变化而变化,施用药剂种类数量呈递增趋势;药剂特点由早期的高毒、广谱性杀虫剂向低毒、高效、内吸性杀虫剂和生物农药转变。
二、梨树主要害虫—梨木虱的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梨树主要害虫—梨木虱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4种矿物源农药对冬型中国梨木虱卵灭杀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药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对冬型梨木虱卵的致死作用 |
2.2 不同药剂对冬型梨木虱卵的室内毒力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2)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梨喀木虱研究现状 |
1.1.1 中国梨喀木虱简介 |
1.1.2 危害 |
1.1.3 生物学特性 |
1.1.4 种群生态学 |
1.1.5 防治策略 |
1.2 寄主植物与昆虫的关系 |
1.2.1 昆虫对寄主植物适应性 |
1.2.2 寄主植物适合度评价 |
1.3 不同品种梨对昆虫适应性影响因素 |
1.3.1 物理形态结构 |
1.3.2 寄主挥发物 |
1.3.3 营养物及次生代谢物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梨喀木虱寄主选择及适生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和装置 |
2.1.3 研究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品种筛选 |
2.2.2 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动态 |
2.2.3 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感虫指数和为害指数 |
2.2.4 中国梨喀木虱对不同品种梨选择及产卵偏好 |
2.2.5 中国梨喀木虱卵在不同品种梨上孵化率 |
2.2.6 中国梨喀木虱若虫在不同品种梨上取食指数及死亡率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生命表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寄主植物 |
3.1.2 试虫 |
3.1.3 生命表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生长发育 |
3.2.2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存活率 |
3.2.3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繁殖力 |
3.2.4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种群参数 |
3.2.5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寿命预期 |
3.2.6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繁殖价值 |
3.2.7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净增值率比较 |
3.2.8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种群特定存活率年龄比较 |
3.2.9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种群模拟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及其活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和装置 |
4.1.3 挥发物收集方法及分析 |
4.1.4 生物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组分比较 |
4.2.2 2-莰酮和α-蒎烯对成虫杀灭活性 |
4.2.3 2-莰酮和α-蒎烯对成虫选择行为影响 |
4.2.4 2-莰酮对中国梨喀木虱成虫驱避效果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备和装置 |
5.1.3 代谢物提取及检测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物PCA和OPLS-DA分析 |
5.2.2 不同品种梨叶片差异代谢物分析 |
5.2.3 不同品种梨叶片差异代谢物KEGG注释 |
5.2.4 不同品种梨叶片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3)温度和水分对越冬代冬型中国梨木虱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3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20℃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型梨木虱存活的影响 |
2.2 10℃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型梨木虱存活的影响 |
2.3 2℃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型梨木虱存活的影响 |
2.4不同温度及水分处理条件对冬型梨木虱存活时间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4)以梨木虱为主题研究的中文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献发表年度分析 |
2.2 文献来源分析 |
2.3 作者及被引频次分析 |
2.4 文献相关主题及种类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5)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梨木虱的危害 |
1.1 直接危害 |
1.2 间接危害 |
1.3 其他因素 |
1.3.1 危害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1.3.2 梨木虱危害部位与危害程度的关系。 |
2 发生规律 |
3 生活习性 |
3.1 越冬场所 |
3.2 隐蔽危害 |
3.3 分泌物 |
3.3.1 发生规律。 |
3.3.2 组成。 |
3.3.3 分泌物附生菌发生条件。 |
4 综合防治对策 |
4.1 休眠期防治 |
4.2 化学防治 |
4.2.1 出蛰时期用药。 |
4.2.2 第1代若虫初期用药。 |
4.2.3 控制若虫和分泌物。 |
4.2.4 防止霉菌附生。 |
(6)山西省太谷县梨木虱发生规律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概况 |
1.2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冬型梨木虱活动规律调查 |
2.2 夏型梨木虱发生动态 |
3 小结与讨论 |
(7)不同颜色诱虫板对梨木虱诱杀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8)海城市东南部地区南果梨用药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梨树害虫发生与现状 |
1.1 国内梨生产发展现状与趋势 |
1.1.1 河北省梨产业发展现状 |
1.1.2 辽宁省梨产业发展现状 |
1.1.3 山东省梨产业发展现状 |
1.2 梨树上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1.2.1 主要虫害 |
1.2.2 主要病害 |
1.3 防治方法 |
1.3.1 春季防治 |
1.3.2 夏季防治 |
1.3.3 秋季防治 |
1.3.4 冬季防治 |
1.4 我国梨园农药残留现状 |
1.4.1 涉及的农药残留种类 |
1.4.2 影响农药残留的因素 |
1.5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进展 |
1.5.1 样品预处理 |
1.5.2 快速检测法 |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辽宁省海城农药使用情况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1.1 调查地区的地理及气候条件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调查时间 |
2.1.4 数据分析 |
2.1.5 分析与建议 |
2.2 问卷设计 |
2.3 王家村的基本情况 |
2.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5 调查地区主要作物基本情况 |
2.6 购药基本信息 |
2.6.1 购药依据 |
2.6.2 购药渠道 |
2.6.3 对农药标签信息的关注 |
2.7 用药基本情况 |
2.7.1 农民用药理念 |
2.7.2 农药量取工具选择 |
2.7.3 安全使用农药意识 |
2.7.4 小结 |
2.8 海城地区南果梨园农药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8.1 海城地区南果梨园杀菌剂品种调查结果与分析 |
2.8.2 王家南果梨园杀虫剂品种调查结果与分析 |
2.8.3 小结 |
2.9 讨论 |
第三章 南果梨不同组织上几种农药残留检测及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标准液的配制 |
3.1.5 样品前处理 |
3.1.6 净化 |
3.1.7 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啶虫脒的残留量检测结果 |
3.2.2 吡虫啉的残留量检测结果 |
3.2.3 灭幼脲的残留量检测结果 |
3.2.4 螺虫乙酯的残留量检测结果 |
3.2.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残留量检测结果 |
3.2.6 阿维菌素的残留检测结果 |
3.2.7 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测定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杀虫剂在南果梨园上的农药的减量化施用建议 |
4.1 试验方案 |
4.1.1 试验设计 |
4.1.2 分析方法 |
4.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不同剂量防治梨木虱田间药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剂、作物及防治对象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试验地点及条件 |
1.2.3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2.4 药效计算方法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治期间的气候资料 |
2.2 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对梨木虱田间防治效果 (2017年) |
2.3 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对梨木虱田间防治效果 (2018年) |
2.4 对生物安全性的调查 |
3 讨论 |
(10)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梨树害虫演替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梨树害虫种类分类 |
2.2 梨树害虫种类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
2.3 梨树主要蛀干类害虫年度文献变化特点 |
2.4 梨树主要蛀果类害虫的年度文献变化特点 |
2.5 为害梨树叶、花、芽类害虫年度文献变化特点 |
2.6 梨树害虫防治药剂年度变化特点 |
3 结论与讨论 |
四、梨树主要害虫—梨木虱的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4种矿物源农药对冬型中国梨木虱卵灭杀效果的研究[J]. 赵龙龙,张未仲,刘朝红,胡增丽. 植物医生, 2021(04)
- [2]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研究[D]. 魏明峰. 山西农业大学, 2021
- [3]温度和水分对越冬代冬型中国梨木虱存活的影响[J]. 赵龙龙,张未仲. 植物医生, 2021(01)
- [4]以梨木虱为主题研究的中文文献分析[J]. 魏明峰,姚众,常芳娟. 植物医生, 2020(06)
- [5]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J]. 杨庆仙.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7)
- [6]山西省太谷县梨木虱发生规律的调查[J]. 赵龙龙,张未仲,胡增丽,韩凤. 落叶果树, 2019(06)
- [7]不同颜色诱虫板对梨木虱诱杀效果比较[J]. 朱文雅,张烨,李唐.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0)
- [8]海城市东南部地区南果梨用药现状调查与分析[D]. 徐策.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9]32%螺虫乙酯·依维菌素悬浮剂不同剂量防治梨木虱田间药效[J]. 黄彤彤,苑士涛,李梦瑶,范凡,杨静然,魏国树. 农药, 2019(05)
- [10]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梨树害虫演替特点分析[J]. 赵龙龙,王劲恒,胡增丽,张未仲,刘朝红,李捷. 中国果树,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