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遗产收藏——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

民族文化遗产收藏——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

一、民族文化遗产的总汇——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华,姜黎[1](2021)在《彝族口传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口传文献是人们通过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形成的意蕴深邃、哲理深刻的一种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彝族不仅拥有古老浩海的书写文化和文字文献,而且拥有悠久丰裕的口头传统和口传文献。彝族世代传承的口传文献,是一种极具学术价值和亟需抢救保护的文化传统,其整理研究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以降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受口头程式理论、民间文艺学、彝文古籍整理研究、文学人类学等学科兴起的影响,彝族口传文献研究备受重视,发展态势良好、成果颇丰。但与浩瀚的彝族口传文献存在状态还不相匹配,有待学界深入挖掘、深度探索。

洛绒涛格[2](2021)在《居·弥旁“利美”观研究》文中提出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至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传播语言载体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流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连同南传佛教被称为三大佛教体系。经过传播变迁,在同一佛教体系中也分流出不同的宗派。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天台、法相、华严等流派在唐朝时就已经形成。藏传佛教传统,从后弘期陆续出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不管是那支汉藏佛教流派,其众多分支的形成从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对于外来多元文化的包容,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理解、阐释、本土化过程的结果。历史上在藏传佛教教派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沟通逐渐产生了一种相互尊重、融和发展、“在不危害他宗的前提下弘扬自己教派”的“利美”观。这一理念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想潮流,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国内外的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19世纪康区德格土司领地内发生的所谓“利美”思想运动的存在,由此开始了这一主题的研究。它汇集了许多人的智慧,是由佛教学者倡导、响应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利美”活动的主要倡导者绛阳钦则旺波和工珠·云丹嘉措等人的“利美”观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而作为倡导“利美”活动的其他人物却缺少研究,尤其是对“利美”活动的第二代关键人物居.弥旁的“利美”观缺乏系统地研究。本论以居.弥旁的“利美”观为题,在前人对“利美”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梳理、对比、田野考察、历史考证等方法,以求通过对弥旁“利美”观的个案进行研究,探析“利美”观的发展、影响和现实意义。文中对居.弥旁家族的相关记载作了探究;梳理、考证绘制了弥旁年谱简表,对弥旁的生平大事作了系统的梳理;探析了19世纪的“利美”活动的缘由,追根溯源“利美”观的源流,尤其对德格土司政体出现的“利美”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弥旁一生的讲、辩、着、观修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弥旁的“利美”观既有传承前人的继承,也有与其他佛学学者不一样的特色:弥旁在尊重他宗的“利美”原则下,大力复兴宁玛教派的显密重要论典,尤其阐释藏传佛教前期的瑜伽行中观哲学思想,与持应成中观见佛教哲学思想的学者展开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佛学对话,为教派间思想文化对话创造了文明、和谐的范本;弥旁的中观和《慈氏五论》等显宗方面的注疏以及密宗文本的阐释改变了宁玛派“重密轻显、重伏藏轻经藏”的讲经传统;弥旁以济世利民的入世思想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为世俗文化的诸多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着作。时至21世纪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平等和谐地交流、对话、沟通,构建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宗教思想的和谐关系着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研究传统的“利美”观,应对前所未有的多元宗教文化交流,具有理论和社会现实意义,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

徐成[3](2020)在《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壬辰战争(1592—1598)是一场开始于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涉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战争,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对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来自中国宣大地区的宣大将士积极地参与了援朝抗倭,尤其是日军第二次侵朝之时,宣大将士的表现尤为亮眼。既往对其东征援朝事迹的研究相对匮乏,存在可以突破之处。除此以外,宣大将士本身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深度参与了 16世纪后期的这场东亚大战争,研究宣大北兵援朝不仅是中国史的问题,也是东亚史的问题。本文利用正史、金石、谱牒、档案、方志、政书、文集、笔记等材料,佐以田野调查,梳理了两次入援的宣大北兵将领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主要参战将领的生平行历,将其历史形象修复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并且,重点研究了宣大将士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具体参与过的战争事迹,如平壤开城之捷、碧蹄馆战役、稷山之战、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以往针对这些战史,学界已有不少成果积累,但是以往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各方偏重不一,中国学者未尝仔细利用日方史料,日韩学者对明朝史料使用又不尽然充分,对于许多问题莫衷一是。本文综合利用明朝、朝鲜、日本方面的各类史料,尤其是回归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s),尝试厘清这些战争以及宣大将士的作战情况的相关问题。宣大将士驻扎朝鲜期间,与朝鲜当地的中央与地方官员、部队、民众也有着交往互动,对朝鲜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后世朝鲜官方对其亦有一定程度的纪念,并且宣大将士的后裔中有一部分在明清易代后迁居朝鲜,本文尝试分析其后裔在朝鲜的境遇,并与辽东将领李氏后代或其他籍贯将领东迁朝鲜的后代进行对比,分析其待遇差异与成因。而且,宣大北兵将领后裔在国内亦有存留,在其原乡亦繁衍绵瓞,但其与朝鲜的同宗血脉在针对东援祖先的文化与记忆上已发生截然相异的变化。本文比较中朝两国宣大将士后裔之不同,并分析了其成因。由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并发现宣大将士的形象在战后的朝鲜半岛和中国都逐渐归于落寞。在朝鲜半岛而言,这固然与辽兵、南兵第一次来援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有关系,但更与朝鲜王朝官方在战后对战争文化的回溯与建构的过程中对辽兵和南兵相对更加重视有关。而在中国的宣大将士子孙,由于明清易代,清朝官方对于万历抗倭援朝一事整体持否定态度,卫所的裁撤罢改与卫所制度的逐渐解体也使宣大将门失去了赖以维存的根本土壤,其抗倭援朝之功绩亦逐渐泯灭。最终造成了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都逐渐遗忘其援朝的来龙去脉。

臧亚萍[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论文运用出版系统论、把关人理论、媒介讯息论等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了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组织机构及产品策划进行了考察,总结发展规律与特点,属于当代四川古籍出版专门史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籍出版活动,数据样本范围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家社为主。文章通过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计量学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剖析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该时期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概况问题;二是古籍出版机构自外至内的组织构建问题;三是编印发系统下的古籍出版产品策划问题。并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为繁荣四川古籍出版,提供一些理论、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正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通过分析5家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归纳古籍出版数量变化、出版内容类别分布规律,并对古籍出版成就、发展成因,以及复苏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概括出四川古籍出版的三个不足:即重复选题、整理方式不平衡、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第二部分研究四川古籍出版组织系统。研究发现,外部组织由U型结构到M型结构进行设置转变,具有组织人员权威、组织结构一体化的显着特点。以巴蜀书社为例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部门组建上趋于柔性化和灵活性,早期人员构成虽以人才调聘、计划培养为主,但出版队伍始终保持专业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究古籍出版产品策划特点,分别从内容、形式、宣传、营销四个子系统要素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由于古籍出版同其他出版类型不同,内容策划上,策划作者多具有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策划选题表现为延续性、地域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古籍图书的开本设计强调与内容风格统一,封面设计注重体现艺术审美性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装帧设计获奖图书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古籍图书在形式策划上注重设计整体性的特点。宣传、营销策划方面,四川古籍图书宣传方式多样,在传播技术变迁影响下,虽经历传统、网络到媒介融合宣传的三个过渡阶段,但书讯书评、活动推广和媒体宣传仍为现阶段古籍图书的三种主要宣传方式。以巴蜀书社为代表,四川古籍出版产品注重精准营销和海外营销,但在对其进行品牌认知度问卷调查时也发现,巴蜀书社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四川古籍出版的初步对策,指出论文本身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孙汝昕[5](2019)在《中国古籍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初探》文中指出古籍保护立法可以使古籍保护工作更加有规范性和高效性,是尚无古籍保护法的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第一章中对中国古籍、外国古籍、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文章第二章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分别回顾建国前和建国后古籍出台政策法规的历史沿革。文章第三章分析了现有与古籍保护相关之法律、法规的应用情况。本章将内容分为古籍相关法律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和已出台的古籍相关法规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两部分。文章第四章分析了古籍立法的迫切性与可行性,比对了《古籍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和《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并提出了古籍保护立法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彭盼[6](2019)在《2003年以来中国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民族使我国的民俗文化事象纷繁复杂、瑰丽多姿,民俗的脉络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我们才能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和精神风貌。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很多民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并慢慢走向消亡,这不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建设。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例证法和量化统计法对2003年以来中国民俗文化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系统而较深入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国家针对民俗文化面临的窘境,积极采取行动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2003年,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长达十余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让各国掀起了“非遗热”,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相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予以重点保护。于是,沉寂多年的民俗学得以日渐回温,民俗文化出版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3年以来,我国的部分濒危民俗文化先后获得抢救性出版,大批民俗文化图书问世后填补了出版空白,“非遗”类着作成为出版的热门选题,民俗文化图书不断被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如作者资源稀缺、图书制作成本过高、消费者市场不旺等问题阻碍着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的持续发展与繁荣。在找出这些问题后,试图从国家和出版社的角度提出适当的对策,具体措施主要有:运用媒介手段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培养民俗文化专业作者和编辑队伍、争取政府财政资助、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提升民俗文化图书附加值、优化民俗文化图书营销。

周铭,张伟,李婧楠[7](2018)在《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系统散存民族古籍集中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在调查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散存的基础上,揭示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散存状况带来的现实问题,分析阻碍其集中保护的深层因素,进而探讨西部民委古籍办散存民族古籍集中保护的法规依据与对策措施。

杨诗琦[8](2018)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及社会档案意识的觉醒,使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三都等水族地区的实地调研,以生态位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水族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结合生态位相关理论为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提供具备参考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建设策略和方案。本论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1)绪论部分:基于少数民族档案概念的提出、生态位理论的源起与发展及民族记忆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等研究背景,利用文献计量阐述国内外生态位理论及以水书为主的水族档案资源研究现状,提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现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2)第一章:根据学界对少数民族档案概念及国家档案资源概念的相关内容,界定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概念,并按照不同标准对水族档案资源类型进行简要划分,明确水族档案资源的建设内容及范围。此外,论述水族档案资源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建设的基本内容,进一步说明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3)第二章:在前文论述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生态位在档案馆系统和档案界其他领域的理论应用现状及其在水族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具体应用;(4)第三章:以黔南州地区的荔波县和三都县为例,充分利用实地调研的数据、事实从客体因子、主体因子及环境因子三大生态因子分析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的建设优势和存在问题;(5)第四章:针对水族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建构客体生态因子、拓展主体生态因子及优化环境生态因子等解决对策,以优化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与有力保护传承水族的民族文化。借助生态位理论的学科优势,探寻水族档案资源建设问题,剖析构成生态位的三大生态因子并提出优化对策,提高水族档案资源建设质量与效率,助推档案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升黔南州水族地区的经济水位,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赢局面。

刘为[9](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黄金东[10](2018)在《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兼评黄明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文中认为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整理成果,黄明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即是这当中的佼佼者。它借鉴了以往壮族古籍整理的优点,在体例、翻译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民族文化遗产的总汇——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文化遗产的总汇——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彝族口传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彝族口传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彝族口传文献整理研究的回顾
    (二)彝族口传文献整理的现状
        1. 贵州彝族口传文献整理
        2. 四川彝族口传文献整理
        3. 云南彝族口传文献整理
        4. 跨区域的彝族口传文献整理
    (三)彝族口传文献研究的现状
        1. 口头文论背景下的口传文献研究
        2. 口头文化视阈下的口传文献研究
        3.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彝族口传文献研究
三、结语

(2)居·弥旁“利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方法及内容
    四、主要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利美”观源流
    第一节 “利美”观与佛经中的“利美”
        一、“利美”概念及其内涵
        二、佛教典籍中的“利美”观
    第二节 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利美”观
        一、赞普时期的“利美”启蒙(7 世纪-10 世纪)
        二、后弘多教派格局的形成
        三、元明两朝及清初藏传佛教“利美”思想
    第三节 昌波掘藏师的“利美”观
        一、昌波掘藏师西绕威色
        二、“八大修传”系统
        三、小结
第二章 19 世纪的“利美”活动
    第一节 、19 世纪德格甲波时期“利美”观兴起的缘由
        一、蒙古固始汗的军事行动
        二、德格甲波及其政教联盟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上师
        一、绛阳钦则旺波
        二、工珠·云丹嘉措
        三、巴珠·吉美曲杰旺波
        四、拉布·旺青杰绕多吉
        五、19 世纪“利美”活动的特点
第三章 居·弥旁的家族和弥旁生平
    第一节 居氏家族的历史
        一、关于居.弥旁传记中的“阿加珠氏”
        二、有关《居氏族谱》与居氏
        三、居氏与阿加哲的关系
    第二节 弥旁的父母与弥旁生平
        一、弥旁的父母
        二、居.弥旁的生平
第四章 居·弥旁的“利美”着作
    第一节 《弥旁文集》的形成和内容
        一、 《弥旁文集》的形成
        二、版本与内容
    第二节 “利美”佛学着作
        一、弥旁“利美”着作背景
        三、弥旁降央朗杰嘉措的知识总汇-《智者入门论》
        四、弥旁洛桑尼玛与《宗喀巴赞》
        五、弥旁的量论着作
        六、弥旁的《慈氏五论》注疏
        七、对宁玛派传统的继承
        八、弥旁对新密的诠释
    第三节 弥旁的世俗文化着作
        一、语言学作品
        二、医学着作
        三、历算着作
        四、占卜类文本
        五、工巧明文本
        六、诗学着作《修辞学明镜疏》
        八、小结
第五章 居.弥旁的“讲辩修”三事及“利美”观
    第一节 “利美”地讲经说法
        一、讲经传统的继承
        二、四无碍智
        三、弥旁的文化讲授
    第二节 弥旁的“利美”法辩
        一、弥旁辩论的背景
        二、弥旁的辩论
        三、小结
    第三节 “利美”观修
        一、依止本尊文殊
        二、格萨尔王崇拜
        三、十三年在“噶莫达仓”的修行
第六章 弥旁“利美”观的继承和意义
    第一节 弥旁“利美”观的传承和影响
        一、弥旁的“利美”观
        二、弥旁“利美”观的传承
    第二节 对弥旁的评价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一、对弥旁的评价
        二、弥旁“利美”观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两次入援的宣大将士
    第一节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周弘谟、任自强、高策、宋大斌诸将考
        附: 史儒考
    第二节 “丁酉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一 统帅与诸将领简况
        二 闻名疆场“四鞑将”:解生、颇贵、摆赛、杨登山
        附: 牛伯英、柴登科考
    第三节 宣大将领的来源与族属探赜——兼谈明代的“蕃将”现象与特色
第二章 宣大将士援朝战史考析
    第一节 宣大将士在壬辰战争中的表现与评价
        一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二 “丁酉再乱”中的宣大将士
    第二节 宣大将士作战的特点与成因简析
第三章 壬辰战后宣大将士后裔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战后留在朝鲜的宣大将士后裔及其文化传承问题
    第二节 留居雁北与塞上的宣大将领家族个案分析
    第三节 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概念厘定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总结四川古籍出版的地域特色和规律
        二、丰富古籍出版史研究的内容
        三、为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述略
        二、研究专着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一、出版数量变化
        二、出版内容主要类别分布特点
        三、图书获奖情况分析
    第二节 古籍出版成就与发展成因探析
        一、古籍出版成就与特色
        二、发展成因探析
    第三节 古籍出版的阶段性特点
        一、复苏期(1981-1991)
        二、探索期(1992-2002)
        三、转型期(2003年以后)
    第四节 四川古籍出版的不足
        一、存在重复选题现象
        二、整理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三、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
第三章 古籍出版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四川古籍出版组织机构类型及表现特点
        一、设置类型分析
        二、表现特点分析
    第二节 内部组织结构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一、部门设置特点
        二、人员组建方式及构成特点
第四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策划
    第一节 内容策划
        一、策划思想的把关分析
        二、策划作者分析
        三、策划整理形式
        四、策划内容的选题特点
    第二节 形式策划
        一、开本设计分析
        二、封面设计分析
        三、个案分析:“中国最美的书”——《藏区民间珍藏藏文典籍丛刊》
第五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宣传、营销策划
    第一节 宣传策划
        一、宣传方式多样
        二、三种主要方式
    第二节 营销策划
        一、营销渠道特点
        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巴蜀书社历年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4-2017)
    附录2 四川大学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6-2017)
    附录3 四川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1-2017)
    附录4 西南交大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92-2017)
    附录5 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汉、彝、藏文)
    附录6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获奖书目、获奖项目
    附录7 巴蜀书社:社长访谈录、小传
    附录8 巴蜀书社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中国古籍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背景与意义
    (二) 学术史研究
    (三) 文章主旨和研究方法
一. 古籍保护立法相关概念
二. 中国古籍保护立法的历史沿革
    (一) 建国前古籍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历史发展
    (二) 建国后古籍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历史发展
三. 古籍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
    (一) 古籍保护相关法律的应用
        1. 古籍保护主体
        2. 古籍保藏和利用
        3. 古籍流转
        4. 法律责任
    (二) 古籍保护法规的应用
四. 古籍保护立法的问题与展望
    (一) 古籍立法存在的问题
    (二) 《古籍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和《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的比较
    (三) 古籍保护立法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专着
    2. 学位论文
    3. 期刊
    4. 会议论文
    5. 报刊
致谢

(6)2003年以来中国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民俗文化的含义、分类
        一、民俗文化的含义
        二、民俗文化的分类
第一章 民俗文化图书的特点、类型及其出版价值
    第一节 民俗文化图书的特点
        一、图书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二、在选题、读者选择上有明显的地域针对性
        四、具备较强的文化服务性
    第二节 民俗文化图书的类型
        一、按民俗类别分类
        二、非常注重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按实际用途分类
        四、按语言文字分类
    第三节 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的价值
        一、记录与保存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
        二、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繁荣的得力推手
        三、满足读者的生产生活与休闲娱乐需要
        四、依靠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提升出版效益
第二章 2003 年以来中国民俗文化图书出版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出版融入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一、大批民俗文化图书问世,填补出版空白
        二、出版民俗文化图书的主要单位及其抢救的民俗类型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民俗类图书出版升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紧密联动
        二、“非遗热”助推民俗文化图书出版
    第三节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涌现大批民俗类图书
        一、优秀民俗文化图书出版日益受到重视
        二、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的特点分析
    第四节 民俗文化题材成为少儿图书市场新热点
第三章 2003 年以来中国民俗文化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民俗文化出版的动力与内容问题
        一、多因素致使民俗文化出版动力不足
        二、内容存在失真现象且尺度把握不当
    第二节 民俗文化出版的资源与市场问题
        一、民俗资源的消失让出版成了“无米之炊”
        二、民俗文化专业人才稀缺使出版举步维艰
        三、民俗文化出版的高成本令出版社望而止步
        四、民俗文化出版市场没有形成明显优势
第四章 推动民俗文化图书出版持续发展繁荣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需加大对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的扶持力度
        一、运用媒介手段保护民俗资源,为选题奠基
        二、加强对出版业的经济援助,鼓励民间投资
        三、设立传承人机构,培养专业作者与编辑队伍
    第二节 出版社应更好地打造民俗文化图书产品
        一、重新审视出版功能,树立文化本位意识
        二、争取政府财政资助,寻求企业合力出版
        三、合理配置选题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四、坚持读者需求原则,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
        五、提高大众读物质量,增强小众读物趣味
    第三节 出版社在开拓民俗文化图书市场上应具前瞻性
        一、辅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图书产品附加值
        二、跨界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解锁更多的宣传模式,优化营销“小王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2003-2018 年出版的代表性中国民俗文化图书书目
致谢

(7)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系统散存民族古籍集中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散存现状分析
    (一) 保管分散不利于形成资源优势
    (二) 保管粗放极易造成破损流失
    (三) 专业人才匮乏不利于保护发掘
二、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散存状况深层因素分析
    (一) 管理体制因素
    (二) 机构职能因素
    (三) 业绩评价因素
三、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集中保护实践思考
    (一) 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实体的集中保护
        1. 民族古籍实体的档案化集中保护
        2. 民族古籍实体的古籍化集中保护
        3. 民族古籍实体的文物化集中保护
    (二) 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民族古籍内容的集中保护
        1. 构建民族古籍检索体系
        2. 民族古籍数字资源的集中建设

(8)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少数民族档案概念的提出
        (二)生态位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三)民族记忆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
        (四)水族档案资源的珍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生态位学科引用态势
        1.文献来源和概况
        2.研究情况统计
        3.生态位理论的学科引用态势
        (二)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综述
        1.文化传承视角
        2.抢救保护视角
        3.档案编纂视角
        4.社会记忆视角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统计
        2.实地调研
        3.归纳分析
        4.实例举证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概述
    一、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基本概念集合
        (一)少数民族档案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二)国家档案资源概念及内容构成
    二、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概述
        (一)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概念界定
        (二)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类型构成
        (三)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的特点与价值
        1.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的特点
        2.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的价值
        (四)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基本内容
        1.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内涵
        2.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途径
第二章 生态位理论在档案系统及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应用
    一、生态位理论在档案系统的应用
        (一)生态位理论在档案馆系统的应用
        1.传统档案馆生态位
        2.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位
        (二)生态位理论在档案其他系统的应用
    二、生态位理论在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应用
        (一)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系统生态位及其构成
        1.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系统的主体生态因子
        2.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系统的客体生态因子
        3.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系统的环境生态因子
        (二)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系统生态位构建原则
        1.最值原则
        2.动静结合原则
        3.互动性原则
        4.健康发展原则
        5.协同建设原则
第三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动态
    一、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优势分析
        (一)客体生态因子
        1.民族档案资源丰富多元
        2.水书档案资源价值独特
        3.水族民间工艺档案的非遗价值
        4.水族实物档案的文化历史价值
        (二)主体生态因子
        1.抢救保护工作起步早
        2.专门研究组织储备建设力量
        3.水族类出版物的大量问世
        4.以媒体传播助推水族文化抢救保护
        5.非遗档案资源商业价值的开发
        (三)环境生态因子
        1.法规政策环境
        2.经济环境支持
    二、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存在问题
        (一)客体生态因子
        1.水族档案资源的待开发状态
        (1)三都县水族档案资源建设概况
        (2)荔波县水族档案资源建设概况
        2.水族档案资源内部生态位的竞争性
        (二)主体生态因子
        1.水族档案资源建设主体的兼职性
        2.水族档案资源研究队伍的非本土化
        3.水族档案资源建设参与者的单元化
        4.以水书先生为动态传承群体的消亡
        (三)环境生态因子
        1.法规政策亟待完善
        2.档案资源分布与建设能力不匹配
        3.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技术应用水平不足
第四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对策设计
    一、建构客体生态因子
        (一)基于生态管理的水族档案资源有序化
        1.水族档案资源的有序化管理
        2.水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二)水族档案建设系统的内部生态平衡
    二、拓展主体生态因子
        (一)水族档案资源建设主体的专职性与专业性
        1.水族档案资源建设主体的专职性
        2.建设队伍专业人才的管培
        (二)基于协同管理的多元建设主体
        1.确立主体建设机构
        2.动员民间建设力量
    三、优化环境生态因子
        (一)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1.完善档案产权归属机制
        2.提高法规政策的针对性与普适性
        (二)提升经济技术水位
        1.发力第三产业,增强经济能力
        2.提升技术水位,延展档案价值
        (三)优化档案传播生态
结论
附录1 :荔波县水族档案资源调研图集
附录2 :三都县水族档案资源调研图集
附录3 :《西部各单位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建情况调查表》
附录4 :《调查访谈要点》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兼评黄明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 起步晚, 底子薄
    (二) 专业人才匮乏, 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状况及自身特性增加了整理难度
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迎来新机遇
    (一) 整理体系初步建立
    (二)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三、壮族古籍整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结语

四、民族文化遗产的总汇——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彝族口传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张德华,姜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1(06)
  • [2]居·弥旁“利美”观研究[D]. 洛绒涛格.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D]. 徐成. 山东大学, 2020(09)
  • [4]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D]. 臧亚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中国古籍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初探[D]. 孙汝昕.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2003年以来中国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研究[D]. 彭盼.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西部省区民委古籍办系统散存民族古籍集中保护研究[J]. 周铭,张伟,李婧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8]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黔南州水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D]. 杨诗琦. 云南大学, 2018(01)
  • [9]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10]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兼评黄明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J]. 黄金东. 百色学院学报, 2018(01)

标签:;  ;  ;  ;  ;  

民族文化遗产收藏——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