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成气》说“成文”

《文心雕龙成气》说“成文”

一、《文心雕龙·程器》“程文”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然[1](2020)在《“珞珈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心雕龙》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显学,自黄侃先生拉开了《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序幕,一代代学者砥砺前行。现如今,《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这项研究已经成果斐然、蔚为大观。武汉大学位于中国的中部,其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在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早的百年老校之一。《文心雕龙》与武汉大学的缘分,也已有百年历程。1914至1919年,黄侃先生于北京大学传授《文心雕龙》。1919年离开北大后,他将有关《文心雕龙》的课程带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等高校,珞珈龙学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逾百年。黄侃、朱东润、刘永济、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李建中等多位先生的薪火相传,力保珞咖龙学历经风雨,仍龙脉不断。梳理珞珈龙学的百年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一,珞珈龙学初创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黄侃、朱东润、刘永济三位先生。黄先生是导夫先路之人,在学术研究和三尺讲坛上,均点燃了珞珈龙学的星星之火。朱先生接棒,以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贡献了精彩的“刘勰”一章,进一步强化了对义理阐释的重视。刘先生则是筑其重镇式的学者,《文心雕龙校释》一书成为“龙学”经典,由此奠定了珞珈龙学重义理阐释、重宏观研究的学派特质。这三位先生皆注重理论阐释,尤其关注刘勰的创作论思想,此研究倾向对路珈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后的俊贤们基本都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拓展。同时,对理论阐释重视的背后,也有着学者们借古鉴今的良苦用心,注重现实的研究品格开始逐渐显现。简言之,初创期的珞珈龙学之特点可以概括为:开始重视对义理的阐释,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文心雕龙》做研究。阶段二,珞珈龙学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五位先生。刘绶松先生的学术蓬勃期遇上了政治运动的蓬勃期,他的“龙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时时处处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刘勰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相关理论。虽然这种研究视角在无形中削弱了对《文心雕龙》审美思想的探讨,但却成为珞珈龙学现实品格的一种独特的表现。珞珈龙脉传至刘纲纪先生,刘先生凭借极高的理论水平,使珞珈龙学又上了一个高度。他以极强的逻辑性建构了刘勰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并将刘勰及《文心雕龙》定位为哲学家与哲学典籍,这一观点仍时常被后学征引。同时,其专着《刘勰》是较早在台出版的来自大陆的学术专着,是珞珈龙学扩大对外影响的一个范例。吴林伯先生则是珞珈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家,虽着作等身,但所获声名并不相称,这与其专着《<文心雕龙)义疏》《<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出版时间较晚有关,但吴先生真正做到了校注释义全面发展,又因国学基本功扎实,其“龙学”着述功力深厚,是“龙学”界亟待挖掘的一座宝藏。吴先生还指导过一篇硕士论文《<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此文的作者是易中天先生,他同刘纲纪先生一样也研究了《文心雕龙》的美学问题。这篇讨论《文心雕龙》美学问题的论文,历经多次修改后,出版了同名专着《<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是首部研究《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专着。发展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罗立乾先生,他同吴先生一样,在校注释义方面均有建树。他对刘永济先生及《文心雕龙校释》素有研究,其《新译文心雕龙》明显有《校释》的影子。罗先生还注重探讨《文心雕龙》的当下之用,在珞珈龙学现实品格方面,极具代表性。发展期的这几位代表人物,沿着初创期先贤们奠定的重义理、重宏观的研究方向,继承并光大了珞珈龙学的这种学统。无论是刘绶松先生被誉为“《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奠基石”①的《<文心雕龙)初探》,还是刘纲纪、易中天两位先生在建构刘勰美学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努力,抑或是吴林伯先生对刘勰文学思想与其它典籍理论之间关系的厘清,以及罗立乾先生对《文心雕龙》理论精义当下之用的多番探讨,这些都彰显了珞珈学人对初创期先贤们理论品格的自觉追求,以及对刘勰文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现实性考虑。概言之,发展期的珞珈龙学承接了初创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品格,在政治运动纷杂的历史时期没有放弃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研究,并想方设法从各种角度为刘勰及《文心雕龙》赋予“新生”,这也使得现实的品格一直流淌在珞珈龙学的血脉中,并成为其一大亮点。改革开放后,珞珈龙学的发展日益蓬勃。研究领域及方向日渐多元,理论着述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这些都使珞珈龙学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现今珞珈龙学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忽视的“龙学”学派。阶段三,珞珈龙学拓新期(2001至2019年),这一时期的珞珈龙学成果不断,学人辈出,李建中先生是此期代表。他在《文心雕龙》文本的译注,理论的阐释与解读,刘勰的人格精神,“龙学”的学术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皆有涉猎。依靠以中西比较和古今对话的学术思路,他为新世纪的珞珈龙学不仅贡献了《文心雕龙讲演录》《文心雕龙导读》《龙学档案》等重要成果,还凭借“青春版《文心雕龙》”成功地完成了《文心雕龙》课程的教改。拓新期的其他珞珈学人同样在注重理论研究,强调现实针对性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对《文心雕龙》各种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探讨仍旧是主要的研究选题。尤其是珞珈讲坛上的老师善于把《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与学科的学术动向相结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珞珈龙学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有序。尤其是2011年成功承办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年会后,珞珈龙学更是维持每年都有相关“龙学”着述发表的势头,而这也体现了珞珈龙学积极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合理的人员梯队建设。总体而言,新时期珞珈龙学的着述质量及学界认可度均较高,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及多视角的特点,并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前辈学人及整个学派的研究成果。不过,发展至百年的该学派仍然没有出现可以比肩《文心雕龙校释》的经典之作,缺乏可以扛鼎的“龙学”专着。这是种遗憾,但更是对珞珈龙学的鞭策与期待。总之,珞珈龙学以20世纪初黄侃先生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坛上传授《文心雕龙》为发端,以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并将讲义集结成书,作为其学统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代表学人及作品有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刘纲纪先生的《刘勰》、吴林伯先生的《<文心雕龙>义疏》、易中天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罗立乾先生的《新译文心雕龙》以及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等。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对《文心雕龙》做整体性的研究,善于从义理阐释的角度去剖析刘勰的文学思想,突出学术研究的现实品格并着力与教学相结合。

詹文伟[2](2020)在《《文心雕龙》中的“人化文评”现象研究》文中指出“人化文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特别显着的一种现象。它的核心要义是:“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1]在此基础上,本文更推崇“人化文评”之广义的一面。具体言之,它是从广义的“人”与“文”出发,进而构建二者的关联。所谓“人”,是一种符号,它既可指称作为世界的主体,同时也包括从人出发所展开的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所谓“文”,不单指文章,还包括文学、艺术、人文、天文。细而分之,人之身体与文章体制的对应,人事活动与文学现象的互显,人之生命同文学、天文的交并等话题,都是广义的“人化文评”视域下的产物。这一点,在齐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为了将《文心雕龙》中的“人化文评”现象之内涵挖掘得更为充分,本文又从来源跟去处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纵向的梳理。就其诞生而言,社会学层面的相术风气跟人物品藻风尚,政治学层面的察举制度,文化学层面“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是其诞生的外在因素;而“人文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则导向了“人化文评”的直接生成。另一方面,“人化文评”所强调的对人之身体的重视,影响到了后世“唯象思维”中对“身体”这一物象的言论,而“人化文评”所强调的对文章整体直接的把握又造就了后世文学评论中的整体特征与直观性能。无论是“唯象思维”,还是整体性、直观性,都是中国文论、美学的核心词语。由此也可证明,“人化文评”在中国古典文论、美学、文化中的重大价值与地位。

阮慧玲[3](2020)在《蓝鼎元古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蓝鼎元学问,纯正不杂,崇正是其一大特点。其追溯儒学源流,辨析理学学统,明确反对佛老陆王学说。崇实特质更是其事功行践一生的最好注解。做学问要秉承“道不用则虚而无寄”的道用思想,有识之士应内淑“身家性命非空谈”的修养精神,而在自己有可为、能建树的履任上更应推行“经世理物”的应用实践,这三位一体的实学思想透彻表现出其作为清初理学大家内圣外王的追求与风范。蓝鼎元的教育思想体系,以濂洛关闽之学为主体,教育学子不应以弋获科名作为求学目的,做雕章绘句之缛文与空疏无用之浮文,而应将习得学问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实践,以求匡世济民之实效。其教育实践包含书院及义学的倡建、创办、授课,培育学子的品行及学问,又于莅民敷政期间淳化风俗之教,以此做为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古代教育史上值得记录的一页,既致力于学术经遒,又有功于推贤育才,是当之无愧的理学教育大家。在蓝氏的文学思想中,理学之内核是其显着特征,其教育其门生,需将理学之覃思贯注到文章之中,写文章来阐发理学要义,“理学,文章之根本;功名道德之绪余”。其于文中惯用三代典故,喻指其事,无忘道统,彬彬乎存先王礼乐之意,足可见其执着卫道的精神。其自谓“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也”,强调文章与经济、学术与致用必须达到统一,“经济文章皆为有用实学”,实用实学为本,寓目所及所作皆是经济。“文所以载道也,必有益于天下国家,身心性命”,这便是蓝氏的文道观。道需取之于外,“沉浸于四子六经,以正其本,讲究性理先儒诸书,以清其源”;又需取之于内,在及物中求道,“非穷高极远,幽渺难行之谓,即在尔室屋漏,人伦日用之间”。其谓“文以气为主”,特指弥散在天地间、在作家胸襟磊怀吐纳的浩然正气,强调“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正大雄厚,无靡曼邪僻之习”。其于史传散文的记迹传意方面有实践心得,强调“据实直书,而善否自见”,考察现实是个前提。在修史制度观、史书体例方面皆有创见,行文常蕴春秋笔法,是一位具备史之三长并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史学学者。其部分古文,受明清小品文的影响,能从幽微处发议,叙事中含衔真理,理趣风致,咸惬流盎,是点睛与拔高之笔。其对场屋之章能够持辩证的态度,认为制义一科,在训诂上补苴罅漏,义理上融会众说;主张以古文为时文,切中时弊,立主脑合体式,其中“必有中正和平昌明驯雅之气象,匪高、匪深、匪新、匪奇,炼不造作,刻不伤气,镕经铸史,不见饾饤”,且应准以绳墨,规范并不影响创作才能的发挥;至于帖括,则为文辞之末,不可取。其平日鲜少作诗然对品鉴诗歌有独到的认识,“诗以道性情,必真挚而后工焉”,但“真”与“情”还需要有约束和统摄的力量,其于此强调的是儒家义理,“诗必有义理,惟深于道者能知之”,“道心”以义理为内容,“道心”统摄“人心”,亦统摄情与性。诗文虽词章之学,可以觇人品,验德性,人品与诗(文)品相统一的思想根源是中国美学高度强调“美”“善”相统一的特征。蓝氏着述中的记(纪)文,包括山水游记、涉台山水考察纪、斋室记、杂记、亭台楼阁修造记、书画记。记体可以自由地写物、抒情、叙事、说理,这些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在蓝文中皆有体现,有记述天地间奇景,笔墨悠长,情兴无极;有记述险恶世情,清冷荡漾,似一泓秋水;有记述生活平凡事,微处着笔,擘肌分理;有记述想象中的世界,含蓄旨远,笔力矫拔……其还别出心裁地变换叙事视角描述人物、铺设环境使人物活动和性格发展有特殊空间,借言他之笔展现自己的宏才大略……这些不得不说是蓝氏于古文书写方面的思考和创见。蓝氏着述中的论说文,博赡前史,议论宏发,虽时移世易,但其中所透析的理与义亦可深刻鉴今;其于地方建置沿革颇为用心,对黔粤闽多地的区划和地志深思细量,所议析其物土,概其人文,统筹兼顾;其诱掖后进,署以字说,内含儒家修齐治平学说,饱藏儒家立人的价值期望。其论说文一意摄之,雄快警辟,文势流走,高低错落,无牵枝蔓叶的冗沓感,在质辞关系上面把握得当,擅长剪裁材料,于架堂立柱外,亦得益于其对时空跨度极大的历史经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蓝氏着述中的六条奏疏,有古懋自勉、言从肺腑的履历条奏;有卓识远见、裨益地方的经理台湾条奏;有擘析舟楫利涉,飞挽漕粮流通百货的畅兴海运条奏;有移风易俗,力田务农,变流徙民为恒产民的富教条奏;有益吏治民生,改变行政区划的封疆条奏。这些奏疏,都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于政事诸端陈利弊切方案,心系社稷黎庶,思安置运筹划,讲究疏谏策略,诚如旷敏本评价“一腔忠爱之忱,与笔俱飞,与墨俱流,于此见真”,亦足可见蓝氏素日砺乃锋刃,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识。蓝氏着述中的序跋文,序体繁复多样,包含诗文序(诗序、文序、时文序)、颂序、赠序(饯别序、宴集序)、寿序等等。其擅从“人物品藻”的古典美学出发,揭示创作主体与他们各自的品德才性、身世际遇的必然联系。其借为闽学前贤、师长作序之契,崇正学斥异学,溯真儒薮道,倡经济文章,行文笔法,气势如虹。其颂序于润色洪业之余,巧妙融入“以我观瞻”的视角,且不忘借盛世之景论道,阐释皇极经纬之精义。其赠序既表达与友人惜别绸缪之意,并致敬爱陈忠告,甚至协以解决具体问题,指陈弊实,剀切淋漓。其寿序自觉规避夸毗谀词,树风帜淳美俗。其为他人作序,亦言己之心声,从这些序跋文中真切可见其学问、人品、志向和笔力。蓝氏着述中的书牍,绝大多数议政言事,其经略海疆,包括标本兼治、消弭海盗之策,鉥心刿目、呼吁开禁之声,深惟重虑、台湾尤殊之筹,海运要道、辟则利宜之议四个部分,可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国家海洋防卫体系,其中不乏近代化启蒙的思想意识,其独特的海洋思维与经世实功的韬晦,代表了有清一代知识分子敢于推陈纳新,着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风范。其言多切台事,内容涵盖台湾军事部署、海疆经济的开发、移民社会的治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睦邻共处等问题在内的筹台建言,皆是以台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的社会形态为治策出发点,因地制宜,可视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治体系,其兹谏当局数事足见其揆时度势与谋略之长。从书牍中亦可见其奉亲至孝的情怀和对冤狱事件的审思。我们将蓝文放到清代文坛中,尝试着予以定位,并推究其影响力。清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收束期(1644—1911),有部分名家、名作;有少数个性突出的流派;散文理论细致、深入、具体化。我们观蓝鼎元的散文书写,经世之思想、理学之述辩与古文显着结合,经世之文、理学之文构成蓝氏古文的主体。论道、论经济文章或者说学者之文是其特色,明清之际散文流派之争,很大一部分也导源于学术而非散文本身,言事切政与考证察补的文章是其讲求经世实学精神的必然,亦是其匡济天下的儒家学者的担当。蓝鼎元的古文创作是在时代和地域双重因素影响下展开的。蓝鼎元的着述,文体纷繁多样,内容错综复杂,与清初局部战事频仍、文人崇尚经济事功、闽粤台边疆海洋环境等外在因素相关,也与其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深沈多智的个性气质、经世济民的胸襟和抱负等内部因素相关。其古文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在闽地文坛乃至整个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高宏洲[4](2019)在《《文心雕龙·程器》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界对《文心雕龙·程器》篇的主旨的研究不够准确。《程器》的主旨是衡量文士的器用和社会作用。刘勰主要从"名之抑扬"和"位之通塞"两个方面论述文士的器用和社会作用。从"名之抑扬"的角度,刘勰驳斥了"文人无行"之雷同之见的偏颇;从"位之通塞"的角度,刘勰强调文士应该"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程器》有为文士正名的意味在,意在肯定文士的社会价值,尽管刘勰对文士有独特的理解。

李荪[5](2019)在《《文心雕龙》作家论研究》文中认为《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体大虑周”,“笼罩群言”的理论着作,涉及到文艺学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中作家论思想是重要的理论之一。《文心雕龙》全书概括了从先秦到南朝宋代的文学面貌,评论了两百多个作家,全面探讨了作家创作和批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作家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国内学界对《文心雕龙》的作家论思想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本文旨在对《文心雕龙》中的作家理论进行研究,以期能把握作家论思想发展的线路及脉络,以不同的视角对《文心雕龙》展开解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追溯《文心雕龙》作家论的理论背景。其理论背景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先秦传统的“士人器识”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德”论及魏晋时期的“才性”论。其发展线索主要是以“文德”为先,而后才更加重视作家之“才性”。第二章,论述作家的创作心理论。分析创作主体的“虚静”状态,探究“思”与“理”在作家创作中的关涉,对“物我交会”的“物感”说、“移情”说进行梳理,同时,作家创作灵感的生发亦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第三章,分析作家创作风格的不同及成因。主要集中于对《体性》、《才略》篇的探讨,作家才气的不同影响其创作风格的优劣差异,为避免创作中新奇、绮靡的风格,因此刘勰提出要“因性以练才”。第四章,主要探究作家的创作技巧。作家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对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布局以及声律的使用,同时,作家注重积累才学素养,在后天以勤补拙是提升创作技巧的重要途径。第五章,主要论述《文心雕龙》作家论的理论价值。《文心雕龙》作家论思想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对作家素养的提升提出了独到见解,对后世文论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后世文论中对作家审美心理的探讨以及人格论、风格论等。

魏伯河[6](2018)在《《文心雕龙·程器》之干进意图揭秘——兼与张国庆先生商兑》文中提出《程器》是《文心雕龙》全书中有些另类的篇章。刘勰"耿介于程器",说明此篇在其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细究原文,应能发现其中蕴含了刘勰强烈的干进意图,不啻为一篇向统治者进献的有关人才问题的策论。此篇置于全书之末,弥补了此前各篇就文论文的缺憾,已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研究者对《程器》的评价,多年来存在较大分歧。张国庆先生严格按照现代文学理论的标准,认为此篇"明显写得不好",存在着"文意岐离篇章分裂"的问题,属于刘勰的"思考不透构思不周"。之所以会有此偏颇之论,应该和论者对古今"文学"的不同定义和地位、中西诗学的不同特点和原书之"已然"与个人之"己见"的界限未能明确区分有关

刘方[7](2018)在《论《文心雕龙·程器》的主旨》文中研究指明《程器》篇位居《文心雕龙》批评论之末,学界对其主旨的解读历来存在分歧。在考察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回归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从政与为文"以及"人品与文品"两大主流观点,只是《程器》篇谈到的具体问题而已;实则其主旨乃是"程文人",即确立理想文士的标准。

李小叶[8](2017)在《“写作五大素养”视角下《文心雕龙》新探》文中提出《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写作学理论着作,“体大而虑周”,在写作原理、写作动机、写作文体、写作创作等方面都有较深入、全面的研究。“写作五大素养”的提出为建构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方向和路径。本文先对写作素养的基本概念和写作五大素养的内涵作简要的说明,再对《文心雕龙》的性质做了界定,明确研究的立场和视角。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写作动机”、“写作知、情、意”、“写作文体”、“写作行为”、“写作创制力”分成五部分,梳理分析总结《文心雕龙》中的写作动机论,写作知、情、意论,写作文体论,写作行为论,写作创制力论,再在此分析基础上探析对培育写作动机素养,知、情、意素养,写作行为素养和写作创制力素养的启示。

张冉[9](2017)在《《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心雕龙》下篇“剖情析采”的研究迎来一个又一个高潮,但上篇“论文叙笔”的研究则差强人意,依然存在诸多可以挖掘的空间。本文以“论文叙笔”为切入口,对“论文叙笔”之“选文以定篇”部分做系统研究,以期为“龙学”研究特别是其中的文体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绪论部分解决的问题是明辨文体不仅仅指体裁,还有更宽广的含义,以备于不仅仅从文体体裁角度看待“选文定篇”,更能从语体、艺术审美等角度挖掘“选文定篇”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将刘勰对不同文体的论述归入同一个系统而严谨的体系层次中。“选文以定篇”实质分为三部分,一是广泛而不分优劣地选文;二是定篇以定体;三是附加在“选文定篇”后的评语。因此全文先论述“选文定篇”的含义、功用及体例。次以分时统计刘勰的“选文定篇”为主,分先秦时期、两汉时期以及魏晋时期三段,统计各时期选文的篇目和作家,在附录部分呈现。表格式的统计是对选文客观而直接地展示,分时的统计工作一可以从中探究各文体的阶段性变化;二可以判断刘勰的分期选文对整个文体发展的意义和目的。三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上来定位各个朝代的代表性文体。通过对各时期选文的分析,明了刘勰的文体发展观。最后将论析刘勰“选文定篇”的评语作为文章的重点和创新点,包括总结概括评语的形态,分析引评中包含的理论意义,统计概括评语中蕴含着的核心审美范畴,以此规导出刘勰的文体批评观的诸多方面。“选文定篇”的研究既能理清了《文心雕龙》“论文叙笔”四部分之间的体例关系,又能以篇目的收录和篇目的具体分析来看待刘勰的文体发展观以及文体批评观,它的评语又是对《文心》下篇所含抽象理论的补充和具体化。“选文定篇”虽然细碎繁杂,但本文试图将细碎的选文及对选文的评价归拢到系统之中,“论文叙笔”的热度之所以不及“剖情析采”盖是由于本身内容的含量巨大且零碎,操作较难。历来的研究者只挖掘了其佐证《文心》下篇理论的史料价值,但本文的价值在于将刘勰对各类文体的选文作为研究的主体而非辅助,从“选文”的主观行为和“选文”本身的客观价值出发,主客观结合着挖掘刘勰的文体思想。

何越鸿[10](2015)在《《文心雕龙》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修辞学史角度看,《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修辞理输着作,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修辞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估有重要地位。《文心雕龙龙》的修辞理输,结合文学宗旨,探封创作、批评、鉴赏活勤中所涉及的文体、辞格、篇章、风格等修辞问题,展示了中古畴代汉语修辞学的基本框架和面貌。徒汉捂史(尤指修辞史)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龙》的文本修辞实践,既是其修辞理论的实际表现,又是中古时期汉语词汇、修辞发展的重要实绩。我们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和修辞风格等三个方面入手,立足《文心雕能》文本实隙,尝试以古今贯通、理输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梳理《文心雕龙》修辞理输及其创作实践,探讨其修辞理输舆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和意羲。同时,立足於修辞本位,运用比较法及个案分析法,主要封《文心雕龙龙》舆唐代刘知几《史通》进行点与点的纵向比较,并选取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作为校勘个案进行分析,媳结《文心雕龙龙》的修辞影响和地位。《文心雕龙》阴於稹极修辞的理论,涉及後人所说的稹极修辞方式(含辞格和辞趣)。其中,主要讨输了丽辞(封偶)、事类(用典)、比兴(比喻等)、夸饰(夸张)等辞格,以及声律(音趣)、綀字(形趣)等辞趣。《文心雕龙》文本的积极修辞寅践主要体现於与骈文写作密切相关的三种辞格即封偶、用典、比喻的使用,以及辞趣中的音趣一颊。其中,封偶辞格的使用最为典型,封偶类型多檬,常式与燮式有楼结合,宽封、流水封、散式隔句封、镶嵌封、数字封等特殊的封偶形式大量使用,以顺惕说理,且舆其他修辞方式兼用,体现了骈体论文的特色。其用典的目的也在於辅助论证,故多为证言式用典,且以摘引、改引与化引方式为主,以适应骈偶体制,这些都是相关辞格在骈体论文前提下的变通。多种比喻手法的使用则使其议论说理更加明确生勤和贴切。其他修辞格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有使用,同时,辞格的连用和兼用形式亦在《文心雕龙》中成为其议论说理的有效辅助。《文心雕龙》关於消极修辞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封“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上。其中,綀字、虚词遴用、篇章街接与连贯等消极修辞原则,是槽建《文心雕龙》修辞理输体系的要件。为追求骈文写作的高标准,《文心雕龙龙》文本实践同檬重视綀字的“权重出”及不避重字和规则重字封的情况即“权重出”的燮通;重视虚词(尤其是语氟词、连词和助词)在句型中的适用;重视语篇间的整体衔接和语篇内部章句间的结构怖局、顺序安排及群略调适,从而保证其文本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均衡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实现了其关於消极修辞的主张。《文心雕能》修辞风格理论立足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以及骈文文体风格等三个方面。《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中,有较为稳定的常用表达形式,以赞语形式、声训释名和部份高频词为其特色表现,又有骈文体制下的多种骈散结合形式及其他燮通表达形式,作者割勰的个人风格、骈文文体风格及齐梁时代风格综合体现於这种常与燮相结合的言语表达中。而且,从语篇分怖及适用范围上看,《文心雕龙》骈散结合的风格特点融舍於各级语篇单位,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文心雕龙》以骈文体制来阐述复杂深刻的理论,是一项关创性的工作,燕论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还是修辞风格角度来看,常式与燮式的有机结合,都始终贯穿於《文心雕龙》的文本实践中,这是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修辞风格特徵的具体反映。《文心雕龙》的修辞理输与修辞实践封後世影响深速。唐代刘知几的史学专着《史通》主要借鉴《文心雕龙》的史学思想及修辞理输体系,结合史害写作的具体用例,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史髓修辞问题。同时,还沿袭参照《文心雕龙》的骈文髓制和篇章结构体例,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封《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也多有借鉴。此外,作为较为典型的校勘个案,今人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则体现了《文心雕龙》文本实践在文献学上的价值和重要意羲。

二、《文心雕龙·程器》“程文”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心雕龙·程器》“程文”说(论文提纲范文)

(1)“珞珈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初创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奠基
        一、珞珈龙学之诞生
        二、黄侃与珞珈龙学
        三、朱东润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永济:珞珈龙学之功臣
        一、“龙学”专着之特点
        二、《文心雕龙校释》义理研究
        三、“龙学”对词学的影响
        四、“龙学”的中西比较思维
第二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上)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发展
        一、珞珈龙学之长成
        二、胡国瑞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绶松对“龙学”的贡献
        一、高度强调政治性的学术研究思路
        二、论《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
        三、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阶级性”
        四、刘绶松“龙学”之特点
    第三节 刘纲纪的“龙学”成就
        一、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定位
        二、《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刘勰的人格精神、佛学思想与思维模式
        四、对刘勰生平事迹之考证
        五、与刘纲纪先生的商榷
    第四节 吴林伯:珞珈“龙学”的巨匠
        一、极富特点的“龙学”着作
        二、论《文心雕龙》诸命题
        三、论《文心雕龙》与其它典籍的关系
        四、吴林伯“龙学”治学方法
第三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下)
    第一节 易中天的“龙学”着作
        一、《文心雕龙》之文学本体论
        二、《文心雕龙》之创作规律论
        三、《文心雕龙》之审美理想论
        四、易中天对珞珈龙学的贡献
    第二节 罗立乾的“龙学”着述
        一、《新译文心雕龙》的“承”与“新”
        二、两大类“龙学”论文
        三、罗立乾对“龙学”的态度
第四章 拓新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珞珈龙学
        一、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珞珈龙学之壮大
    第二节 李建中:传承“珞珈龙学”的薪火
        一、发现《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
        二、重释《文心雕龙》的关键词
        三、创生《文心雕龙》青春版
结语
    一、珞珈龙学的现实品格
    二、珞珈龙学的辐射效应
附录 “珞珈龙学”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文心雕龙》中的“人化文评”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文章整体架构
第一章 《文心雕龙》中“人化文评”现象的诞生
    一、重视人文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的渗透
    三、人文关系的历史脉络的发展
第二章 《文心雕龙》中“人化文评”现象的呈现
    一、《文心雕龙》中人与文学的关系
        (一)人的身体组成与文学
        (二)人的生命活动与文学
    二、《文心雕龙》中“人化文评”的范畴
        (一)“骨”与“人化文评”
        (二)“体”与“人化文评”
        (三)“气”与“人化文评”
    三、《文心雕龙》中“人化文评”的美学内涵
        (一)“天‐人结构”与“人化文评”
        (二)“天‐文结构”与“人化文评”
第三章 《文心雕龙》“人化文评”现象的影响
    一、《文心雕龙》“人化文评”现象与后世唯象思维
    二、《文心雕龙》“人化文评”现象与后世整体直观批评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蓝鼎元古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蓝鼎元生平及理学、教育、文学思想
    第一节 蓝鼎元生平
        一、书香世家
        二、青少年求学时期(1690-1708)
        三、杜门耕读时期(1709-1720)
        四、参赞戎伍时期(1721-1723)
        五、拔贡入京时期(1723-1728)
        六、知邑普潮时期(1729-1733)
    第二节 蓝鼎元理学、教育思想
        一、崇“正”之学
        二、崇“实”之学
        三、书院、义学教育活动
        四、民众教育与风俗教化
    第三节 蓝鼎元文学思想
        一、理学,文章之根本
        二、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
        三、文所以载道,必有益于天下国家
        四、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
        五、平实典要的语言风格
        六、记迹传意的史传散文观
        七、从幽微处发议的理趣文
        八、对场屋之章的看法
        九、情理气的诗论
第二章 奇峻幽邃之记、纪
    第一节 山水游记
        一、山水游记之“游”
        二、心境、心志下的景语
    第二节 涉台山水考察纪
        一、事实察补,考据真伪
        二、本用实学,心系民生
        三、理趣风致,咸惬流盎
        四、雄劲可追,简净可率
        五、结庐山水,家焉之想
    第三节 斋室记
        一、遥忆涧峦,可室可斋
        二、坎凛咏怀,穷途一恸
        三、出尘之想,济世之怀
    第四节 杂记
        一、及物求道——《除庭草记》
        二、奇骇之记——《饿乡记》
        三、多个视角下的叙事——《怪尹记》
        四、借题发挥——《盘陀宜城记》
    第五节 修造记与书画器物记
        一、亭台楼阁修造记
        二、书画记
    小结
第三章 警策多慨之论、说
    第一节 不述而作,辞不胜理
    第二节 论说之“势”
    第三节 一意摄之,雄快警辟
        一、一意摄之
        二、雄快警辟
    第四节 道南学养
    第五节 诱掖后进之字说
    小结
第四章 雅驯典实之奏疏
    第一节 经国之枢机
        一、谋谟与略猷
        二、思人臣效职
    第二节 雅正
        一、形式上的“雅正”
        二、内容上的“雅正”
    第三节 主文谲谏
        一、美盛德之形容
        二、依违谲谏之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深醇古茂之序、跋
    第一节 铨文与叙引共纪
        一、叙引与铨文两种功能
        二、“传者转师”的意义
    第二节 诗文序
        一、诗序
        二、文序
        三、时文序
    第三节 颂序
        一、记事记象
        二、颂帝王、颂盛世
        三、与作者的联系
        四、皇极经纬,理学之论
    第四节 赠序
        一、致绸缪之意
        二、致敬爱,陈忠告
    第五节 寿序
        一、树风帜淳美俗
        二、规避夸毗谀词
    第六节 跋
        一、窥评学问与人品
        二、借他人事言心声
    小结
第六章 议政言事之书牍
    第一节 宦海沉浮
        一、竭力奉亲以尽孝行
        二、冤狱事件之起伏思量
    第二节 修史志观
        一、增修明史纲目
        二、蓝氏之三史之长
        三、显微阐幽,维持风教
    第三节 经略海疆
        一、蹈厉之志,海疆蓝图
        二、标本兼治,消弭海盗
        三、足国裕民,呼吁开禁
    第四节 筹台宗匠
        一、雷者震也,震东方也
        二、海外明珠,扼略海疆
        三、台地筑城,缓急自固
        四、兵单地广,半线作县
        五、开放渡台,积极垦辟
        六、情法相辅,治民安民
        七、怀柔铁血,徕顺和番
        八、保甲团练,守望相助
        九、振励文教,观感奋兴
        十、风动时雍,教成美俗
        十一、整饬吏治,提高效能
        十二、洞悉战事,运筹帷幄
    第五节 析县辖地
    小结
第七章 蓝鼎元古文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经世之文
        一、叙事条理,录次简净
        二、议论警策,逻辑清晰
        三、阳刚雄浑,多有奇气
    第二节 理学之文
        一、理学家的古文
        二、古文家的理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蓝鼎元年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文心雕龙·程器》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已有研究成果之检讨
    第一种是“发愤而作说”。
    第二种是“文德论”,认为《程器》主要是论述作家的道德修养问题。
    第三种是“论述士人的品德和才能”。
    第四种观点是“论从政与为文的关系”。
    第五种观点是“程文说”。
    第六种观点是“程文士,即确立理想文士的标准”。
二、《程器》的主旨
    (一)“名之抑扬”的问题
        1.对“文人无行”的流俗之见的批评
        2.对文人的瑕疵是承认还是批评
        3.对文士瑕累的辩护
    (二)“位之通塞”的问题
    (三)“名之抑扬”与“位之通塞”的关系
三、《程器》在《文心雕龙》中的位置

(5)《文心雕龙》作家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 《文心雕龙》作家论的理论背景
    (一) 先秦儒家的“士人”理想
    (二)“文德”论对作家论的影响
    (三)魏晋时期的“才性”论
二 作家创作心理学研究
    (一)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
    (二)创作主体的虚静状态
    (三)“神与物游”的心理想象
    (四)创作主体的心理“移情”
    (五)作家的创作灵感
三 创作个性与作家风格
    (一)各师成心 其异如面
    (二)“风趣刚柔”与风格八体
    (三)摹体定习 因性练才
    (四)主要作家风格品评
四 作家的创作技巧研究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文章结构布局
    (三)声律的使用
    (四)创作技巧的提升
五 《文心雕龙》作家论的理论价值
    (一)《文心雕龙》的作家论建构
    (二)《文心雕龙》作家论思想的实践品格
    (三)注重创作主体性研究
    (四)对创作心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五)作家风格论形成范式
    (六)对作家人格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文心雕龙·程器》之干进意图揭秘——兼与张国庆先生商兑(论文提纲范文)

一《程器》的内在理路
二《程器》论“士”的范围
三《程器》的预定读者
五《程器》“明显写得不好”吗?

(7)论《文心雕龙·程器》的主旨(论文提纲范文)

一、释名
    1.程
    2.器
二、解构
    1. 开篇:“《周书》论士, 方之梓材, 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
    2. 辨析“文人不护细行”的命题:“将相以位隆特达, 文士以职卑多诮。”
    3. 提出理想文人的标准:“摛文必在纬军国, 负重必在任栋梁, 穷则独善以垂文, 达则奉时以骋绩, 若此文人, 应梓材之士矣。”
三、析旨

(8)“写作五大素养”视角下《文心雕龙》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
    第一节 写作素养概述
    第二节 《文心雕龙》概述
第二章 《文心雕龙》写作动机论及其启示
    第一节 《文心雕龙》“树德建言”动机
    第二节 《文心雕龙》其他动机
    第三节 对培育写作动机、价值观素养的启示
第三章 《文心雕龙》写作知、情、意论及其启示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知、情、意论梳理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知、情、意关系
    第三节 对培育写作知、情、意素养的启示
第四章 文心雕龙》写作文体论及其启示
    第一节 《文心雕龙》写作文体论概述
    第二节 对培育写作文体素养的启示
第五章 《文心雕龙》写作行为论及其启示
    第一节 《文心雕龙》写作行为论梳理
    第二节 对培育写作行为素养的启示
第六章 《文心雕龙》写作创制力论及其启示
    第一节 《文心雕龙》写作创制力论
    第二节 对培育写作创制力素养的启示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专着
        (二)《文心雕龙》文体论专着及论文
    二、“文体”的层次与《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三、研究“选文定篇”的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文心雕龙》“选文定篇”释义
    第一节“选文定篇”与《文心雕龙》的结构关系
        一、“选文定篇”与“文之枢纽”
        二、“选文定篇”与“原始表末”及“敷理举统”
        三、“选文定篇”与“剖情析采”
    第二节“选文定篇”的体例辨析
        一、刘永济“六例”说与王达津“三例”说
        二、体例的再辨析
    第三节“选文”、“定篇”与定体
        一、“选文”:网罗众作
        二、“定篇”:荟萃精华
        三、“选文”、“定篇”与定体之关系
第二章 《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的选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先秦时期选目统计与分析
        一、先秦时期选目与各类文体的发展
        二、宗经以辨体的根本文体观
    第二节 两汉时期选目统计与分析
        一、两汉时期的选目与文学自觉说的再认识
        二、定篇以立体
    第三节 魏晋时期选目统计与分析
        一、魏晋时期选目与文体风格的突出
        二、在讹变中正体
第三章 《文心雕龙》“选文定篇”之评语论析
    第一节“选文定篇”之评语的主要形态
        一、作家个性论
        二、作品风格论
        三、文体特征论
        四、时代风貌论
    第二节“选文定篇”引评的来源及意义
    第三节“选文定篇”评语之核心审美范畴
        一、雅
        二、清
        三、骨
        四、丽
        五、审美范畴与文体风格
    第四节 综论刘勰的文体批评观
        一、文体审美批评的立场
        二、批评的范式建构
        三、文体批评的三个层面
        四、审美变迁与文体变迁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选文定篇”中先秦时期选目
附录2“选文定篇”中两汉时期选目
附录3“选文定篇”中魏晋时期选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10)《文心雕龙》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概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四、语料来源
    五、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上)
    第一节 丽辞(对偶)
        一、《文心雕龙》的对偶理论
        二、《文心雕龙》对偶的句际地位类型
        (一) 当句对、单句对、扇对与散式隔句对
        (二) 独立对与镶嵌对
        三、《文心雕龙》对偶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 正对与反对
        (二) 平行对与流水对
        四、《文心雕龙》对偶的宽严程度类型
        (一) 工对与宽对
        (二) 特色词对
    第二节 事类(用典)
        一、《文心雕龙》的用典理论
        二、《文心雕龙》所用典故的性质
        三、《文心雕龙》用典的方式
        (一) 显与隐:明引与暗用
        (二) 常与变:全引、摘引、改引与化引
        四、《文心雕龙》用典的功用
    第三节 比兴(比喻)
        一、《文心雕龙》的比兴理论
        二、《文心雕龙》比喻的主要类型
        三、《文心雕龙》比喻的功用
第三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下)
    第一节 其他稹极修辞方式与辞趣
        一、其他修辞格
        (一) 排偶、排比
        (二) 设问、反问
        (三) 顶真、回环
        (四) 其他
        二、辞趣分析:以音趣为例
        (一) 《文心雕龙》的声律理论
        (二) 双声、叠韵
        (三) 叠音
    第二节 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与兼用
        一、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
        (一) 对偶的连用
        (二) 用典的连用
        (三) 比喻的连用
        二、稹极修辞方式的兼用
        (一) 其他辞格用於对偶形式
        (二) 其他辞格的兼用
第四章 《文心雕龙》消极修辞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练字
        一、《文心雕龙》的练字理论
        二、“权重出”及其变通
        (一) 同义避复
        (二) 同义不避复
    第二节 虚词与句型的选择
        一、《文心雕龙》的虚词理论
        二、虚词在句型中的适用
        (一) 语气词的适用
        (二) 连词的适用
        (三) 助词的适用
    第三节 篇章衔接与连贯
        一、《文心雕龙》的篇章理论
        二、语篇间的整体衔接
        (一) 《文心雕龙》的宏观布局
        (二) 语篇衔接与呼应举隅
        三、篇内章句间的连贯
        (一) 结构布局
        (二) 顺序安排
        (三) 详略调适
第五章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
        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二、“通燮”与“定势”
        三、“体性”与“风骨”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特色表达形式
        一、赞语
        二、术语训诂
        三、高频特色词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骈文体制及其变通
        一、骈散结合
        二、骈文体制下的燮通
第六章 《文心雕龙》的修辞影响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史通》的影响
        一、刘知几及其《史通》
        二、《文心雕龙》修辞理论对《史通》的影响
        三、《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对《史通》的影响
    第二节 《文心雕龙》修辞实践的文献学意义
        一、《文心雕龙》的修辞地位
        二、《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在文献学角度的综合影响
        三、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例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四、《文心雕龙·程器》“程文”说(论文参考文献)

  • [1]“珞珈龙学”研究[D]. 张然. 山东大学, 2020(11)
  • [2]《文心雕龙》中的“人化文评”现象研究[D]. 詹文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蓝鼎元古文研究[D]. 阮慧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4]《文心雕龙·程器》辨[J]. 高宏洲. 殷都学刊, 2019(03)
  • [5]《文心雕龙》作家论研究[D]. 李荪.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6]《文心雕龙·程器》之干进意图揭秘——兼与张国庆先生商兑[J]. 魏伯河. 中国文化论衡, 2018(01)
  • [7]论《文心雕龙·程器》的主旨[J]. 刘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8]“写作五大素养”视角下《文心雕龙》新探[D]. 李小叶.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9]《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研究[D]. 张冉. 华侨大学, 2017(01)
  • [10]《文心雕龙》修辞研究[D]. 何越鸿.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  

《文心雕龙成气》说“成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