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

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

一、屠格涅夫笔下的风景描写(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21)在《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尤里·卡扎科夫是苏联抒情散文的中坚力量,被誉为“散文领域中的诗人和画家”,为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卡扎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语言优美,文笔亲切而真诚,明丽如画的大自然景色描绘和诗一般的抒情韵味见长,并以非比寻常的坦诚来展示人类心灵世界最深处的秘密,以深邃的目光反思自我,带有浓厚的审美意味。然而,当俄罗斯学界已经掀起“卡扎科夫学”热潮的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迄今更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就俄罗斯的卡扎科夫研究,笔者经研究发现,虽然角度较多,但对代表作家艺术风格的抒情叙事却缺乏充分研究,尚不足以言系统与深入。此等状况为本论文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以及对抒情叙事概念的界定,综述了中外学界对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相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抒情叙事的情感叙述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的情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笔者从卡扎科夫的叙事美学出发,分别阐释其简约之美、真诚之美、自然之美,并基于这三方面分析作家文学创作中抒情叙事。第二章研究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的文本建构及其特色体现,笔者将从叙事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叙事时间的内化等角度阐释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以作家的《北方日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抒情叙事中所蕴涵的体裁混合特征,主要是日记、游记、诗歌、随笔之间体裁混合所呈现出的文本特征。第四章研究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将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契诃夫、布宁、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比,分别阐释对其抒情叙事特征的继承与创新。结语部分,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来呈现所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卡扎科夫散文中抒情叙事的总体特征。

王立业[2](2021)在《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文中指出布宁与屠格涅夫的文学关系是一个颇具学术意义的命题,它将为我们研究俄罗斯文学19—20世纪之交新现实主义与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可以认定,屠格涅夫的艺术世界是布宁创作风格的重要源流之一,同时又因现代派影响日渐形成了布宁基于传统而有别于传统的创作个性。本文依据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布宁的乡村小说,围绕着相似主题的揭示、相近社会情绪的艺术呈现、屠格涅夫笔下"农民"与布宁小说"庄稼汉"的形象塑造、俄罗斯中部平原大自然的诗性描绘等,得出结论,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与布宁的乡村小说不仅有着创作历程与思想内容的近似,也有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张颖[3](2021)在《京派散文中的风景与观念》文中研究指明京派的创作总体来说是"散文性"的,这当然不是要消弭散文与其他文类之间的界限,而毋宁说这是京派创作本质的一种体现。考察京派的散文及其部分散文化的小说,会发现作者大多嗜好描写乡土风景(自然的或风俗的),风景描写是他们在文明立场、民族想象、审美追求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他们各自在观念与现实之间找到的平衡,蕴含了他们对现实、历史与社会的看法。

孙宏新[4](2021)在《《猎人笔记》中的生态思想解读》文中认为俄罗斯文学有着大量对自然的诗意描写并形成了文学传统。《猎人笔记》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但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中由传统的对自然的热爱而生发最初的生态思想。从而在对原始自然美的艺术表现中,融注进最初的生态整体主义与和谐共生生态意识。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对大自然生命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猎枪"内涵的独特理解,是形成《猎人笔记》生态思想的主要原因。分析《猎人笔记》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对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着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钟凯丽[5](2020)在《论周立波小说中的抒情》文中研究指明抒情特质是周立波小说在“十七年”时期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周立波将抒情融于小说人物、自然风景和民间文化中。在周立波笔下,人物是抒情的主体,而小说中的自然风景和民间文化则承载着作家的情感体验,表现出着鲜明的抒情色彩。抒情的背后,是周立波丰富的文化资源、宽容的文化态度和坚定的美学追求。周立波小说中的抒情既受到古典抒情传统、“五四”抒情传统的影响,也有欧美抒情传统和湖湘文化传统的促成。古典抒情传统对周立波小说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感物缘情、引譬连类和情感节制。“五四”抒情传统对其创作的影响则表现为小说中明朗的情调、抒情诗氛围和抒情功利化倾向。在对欧美文学的阅读中,周立波又接触到了欧美抒情传统中浪漫主义、人道主义和崇高精神。他以敏锐的文学感知和出色的艺术审美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吸收和整合。除了学习和阅读,湖湘文化传统中真挚果敢的文化性格、诗意浪漫的艺术想象和经世致用的美学思想也影响到了周立波小说的抒情。最后,周立波小说中的抒情体现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协调、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并存,并深刻影响到了后来的湖南作家群体。

杨敏[6](2019)在《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比较》文中指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伟大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而屠格涅夫是其钟爱一生的作家。可以说,两位作家都是大自然的歌者,对自然有着温婉诗意的抒发。笔者在阅读两位作家的小说后发现,自然虽是他们诗性小说((?))的主要呈现,但两位作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均充盈着诗性,同时,作品中诗意与抒情同样因哲理的内涵而获得几分凝重与饱满。关于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的比较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得还不很充分,二者的比较分析远没有展开,更谈不上系统深入,所以这种“诗性”在他们笔下是如何呈现的,在其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中又是怎样体现和阐发的,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疑惑都引发了笔者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故以“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比较”为题来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中俄文资料,并从整体出发把握两位作家小说创作中的诗性特征,通过对“诗性”的理解分析并运用文学比较法、历史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等来分析普里什文和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4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绪论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两位作家研究的现状,阐明选题理由,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小说诗性的定义及内涵、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体裁风格的异同及二者小说诗性内涵的总体特征,由此得出自然描写、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构成了两位作家小说诗性的主要内容特征。第二章中,笔者从两位作家整体的自然观、景物描写的功用及景物描写的象征意蕴来分析两位作家笔下大自然的异同。第三章对比分析两位作家笔下农民、女性及儿童形象的诗性塑造,探明普里什文对屠格涅夫人物形象刻画的继承与革新。第四章侧重研究两位作家小说中关于“普世之爱”和象征精神探索之“道路”的母题,并对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在这些主题中所折射出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观点上的异同予以分析。结语总结全文,对本论文所得结论予以呈现,确定屠格涅夫与普里什文可持续研究的空间,指出本论文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比较中不尽完善之处和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

王克难[7](2019)在《从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到王族的《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宗明义,一个人在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同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得到的享受也不同。读屠格涅夫的散文是超级的艺术享受,尽管他写的是遥远的俄罗斯草原上的事情,但是摒弃人名陌生而且冗长的缺憾,他笔下的风景好像刚刚在中国的新疆发生。美是没有国界的。在写《白净草原》的时候,他很善于使用铺垫和点睛相结合,刚开头是大段的铺垫,风景是动的,人也是动

王立业[8](2016)在《屠格涅夫小说在中国的百年研读》文中提出屠格涅夫在中国拥有110年的译介史,其小说早在建国前就得到全面的翻译并有了初步的文学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位作家的研究在中国可谓几起几落:17年政治意识形态视野下的解读,10年浩劫的封禁与批判,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历史批评,90年代起文化与审美的多元发掘。对屠格涅夫小说在中国的百年研读进行考察分析,有助于探明其艺术世界的真谛;客观总结中国屠学研究的特色与成就,对探究作家创作遗产的普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王安荣[9](2016)在《屠格涅夫小说的审美形象及其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被誉为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三巨头之一,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美感的审美形象。面对我国屠格涅夫小说的研究现状,学术界应该对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审美形象进行系统性研究,因此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并分析文献,从而深入研究屠格涅夫小说审美形象及其塑造成因。在审美形象方面,本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以人物审美形象为主,分别探讨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中女性审美形象及塑造,长篇小说中的男性审美形象及塑造。另一方面以景物审美形象为主,探讨作家在小说中塑造出的具有俄国风情的自然风景画,并进一步研究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另外,在塑造审美形象的同时,文学情感以诗意化的抒情方式以及哲理化的抒情效果呈现在小说中,浓郁的文学情感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审美形象与景物审美形象。本论文认为屠格涅夫塑造审美形象的成因主要表现为民族风格与人道主义情怀相结合、理想与自然观相结合。屠格涅夫继承了俄国文学传统中“悲怆与救赎”的民族风格,并在创作中融入了人道主义情怀;同时他把生活上升到理想进而为读者呈现出具有俄国风情的景物审美形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研究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审美形象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反思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陈洁[10](2016)在《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屠格涅夫的作品是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作家非同寻常的艺术天赋,·也反映了其复杂、独特的世界观,其中包括作家的社会政治观点、道德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神秘小说是屠格涅夫小说中特殊的一类,与作家早期创作的作品大不相同。在这些素被称为“神秘中短篇小说”的作品中,屠格涅夫塑造了一系列超自然力的形象,描写人的神秘的心理状态和非理性的、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招魂术,死人复活,遗传,梦境、梦游和催眠术等。在这类作品中,作家回避了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也不给文中出现的神秘现象予以准确的解释和确定的结论,反而力图在作品中留下未尽之意和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作家把现实因素和梦幻因素相结合,为作品营造出神秘、怪诞的氛围。神秘小说创作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苦难、转折的时代。作家坚持创作此类作品近三十年,直到去世前夕。神秘小说是一系列屠格涅夫特殊作品的总称,它们见证了作家创作和思想心理上的矛盾与转变。在神秘小说中,屠格涅夫提出了许多道德、哲学问题,揭示了生、死、爱等永恒主题,同时也对人类内心的秘密和现实世界的奥秘予以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屠格涅夫的神秘小说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俄罗斯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但是在国内,却还没有走入大多数屠格涅夫研究家的视线,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专门研究神秘小说的学术着作出现。本论文是在这个领域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论文由绪论、正文(4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几部分构成。绪论简要介绍了俄罗斯和国内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指出论文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第一章概述了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哥特小说的发展与特点,作家本人的矛盾性格和哲学美学观点,分析了它们与神秘小说之间的联系。第二章到第四章从情节、心理、象征三个方面对屠格涅夫的神秘小说进行研究。第二章分析了作品中的哥特式背景和神秘的、幻想的形象在情节推动上的作用。第三章研究了神秘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病态、矛盾心理,并揭示梦境和自然力对人物心理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作品中具体的象征意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神秘小说的三大整体象征:恶魔、死亡和永恒,此外还探讨了这些整体象征与作家的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结语简要总结全文,做出研究结论,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前景。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近年来,在学术领域对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关注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俄罗斯,神秘小说都没有得到系统充分的研究。本文对神秘小说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是对屠格涅夫文学肖像的还原和圆满,是对国内屠格涅夫研究的丰富和补充,也为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本文是国内第一篇专题研究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博士学位论文,系统全面地对神秘小说进行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空白。其次,本文首次从情节、心理、象征三个方面分析了屠格涅夫的神秘小说。详尽阐释了神秘小说中的具体象征意象和整体象征。这是神秘小说研究上的一个有益尝试。在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论文参考了大量中俄两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使用了传记研究法,社会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此外,还借鉴了象征研究,精神分析,英美的新批评研究等多种理论方法。

二、屠格涅夫笔下的风景描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屠格涅夫笔下的风景描写(论文提纲范文)

(1)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叙事美学特征
    第一节 简约之美,道无穷之意
        一、语言的简洁凝练
        二、环境描绘的简练
        三、情节淡化
    第二节 真诚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一、真实诚恳的创作态度
        二、心灵美的欣赏与判断
        三、儿童的纯真心灵
    第三节 自然之美,美在生命
        一、自然美:卡扎科夫的心灵归宿
        二、自然美与道德的关系
        三、自然美的生态智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建构
    第一节 叙事的抒情性
        一、叙事视角的抒情性
        二、叙事情调模式
    第二节 叙事的音乐性
        一、叙事内容的音乐性
        二、叙事语言的音乐性
        三、叙事结构的音乐性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内化
        一、季节时间内化的情感体验
        二、日常生活时间的内化
        三、叙事时间的模糊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扎科夫抒情叙事之体裁混合特点——以《北方日记》为例
    第一节 《北方日记》日记与游记体裁的混合
        一、日记体真实性与游记灵活性的结合
        二、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
    第二节 《北方日记》中诗与随笔体裁的混合
        一、诗歌元素的引用与随笔形式的自由
        二、诗意与内蕴思辨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狩猎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二节 卡扎科夫与契诃夫:幸福
        一、个人幸福与社会现实
        二、幸福与道德
    第三节 卡扎科夫与布宁:怀旧
        一、怀旧涵义
        二、怀旧与审美
    第四节 卡扎科夫与普里什文:俄国北方
        一、北方的神秘之美
        二、北方的人性之美
    第五节 卡扎科夫与帕乌斯托夫斯基:旅行
        一、旅行:心灵的回归之路
        二、道路意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2)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3)京派散文中的风景与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京派散文家笔下的风景描写
二、风景作为一种文明批判
三、风景中的民族文化想象
四、风景作为一种文体风格

(4)《猎人笔记》中的生态思想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生态文学
二、《猎人笔记》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1. 原始的生态美思想
    2. 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3. 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4.“猎枪”功能的转化:现代生态意识萌发的象征
三、《猎人笔记》中生态思想形成的原因
    1. 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影响
    2. 屠格涅夫对自然的独特感受
四、《猎人笔记》中生态思想的当下意义
结语

(5)论周立波小说中的抒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抒情的概念界定
    (二)周立波创作概况
    (三)周立波研究综述
一、周立波小说中抒情的呈现
    (一)人物的抒情功能
    (二)自然风景的抒情功能
        1.地域风景与怀乡之情
        2.田园风景与浪漫情怀
        3.社会主义风景与国家想象
    (三)民间文化的抒情功能
二、周立波小说中抒情的来源
    (一)古典抒情传统
        1.感物缘情
        2.引譬连类
        3.情感节制
    (二)“五四”抒情传统
        1.明朗的情调
        2.抒情诗氛围
        3.抒情功利化
    (三)欧美抒情传统
        1.浪漫主义
        2.人道主义
        3.崇高精神
    (四)湖湘文化传统
        1.真挚果敢的文化性格
        2.诗意浪漫的艺术想象
        3.经世致用的美学思想
三、周立波小说中抒情的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协调
    (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
    (三)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并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何谓小说诗性
    第一节 诗性的由来
        一、诗、诗人以及诗性的定义
        二、小说诗性内涵
    第二节 普里什文小说对屠格涅夫体裁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屠格涅夫“散文诗”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的主要内容特征
        一、对自然诗性之美的继承
        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对命运的关注
        三、对理想人性与理想世界的渴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自然的诗性之美
    第一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自然观的异同
        一、整体自然观的呈现
        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三、关于大自然的死亡与个性存在问题
    第二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景物描写特点分析
        一、景物描写的思想艺术功用
        二、景物描写是民族心理及精神风貌的写照
        三、景物描写伴随着对宇宙的认知
    第三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景物描写的象征意蕴
        一、对“太阳”的意象分析
        二、关于景物色彩的意象分析
        三、作家笔下庄园与花园的象征意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人物形象的诗性塑造
    第一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农民形象的诗性塑造
        一、与自然相依相融的农民形象
        二、农民的精神境界与道德追求
        三、农民的个性化与时代性特征
    第二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诗性塑造
        一、对理想女性的塑造
        二、对反抗女性的塑造
        三、对新女性的塑造
    第三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儿童形象的诗性塑造
        一、儿童诗意的内心世界
        二、儿童的民族性特征
        三、儿童的“成长”主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哲学与美学思想探微
    第一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爱”的诠释
        一、爱的行为方式
        二、爱情与幸福的交织
        三、爱的普世与救赎
    第二节 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笔下“道路”母题的分析
        一、个体生命的斗争之路
        二、主人公的迷失与信仰之路
        三、知识分子的漫游之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

(8)屠格涅夫小说在中国的百年研读(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建国前的屠学研究
2.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屠学研究
3.20世纪80年代的屠学研究
    3.1长篇小说创作方法研究
    3.2长篇小说人物研究
    3.3研究转型:从思想性到艺术性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屠学研究
    4.1重要成果评述
    4.2屠氏作品的文化解读
    4.3中短篇小说及其男女性形象新论
    4.4屠氏比较研究
5.结语

(9)屠格涅夫小说的审美形象及其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和国内的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方法
        1.3.1 研究特色
        1.3.2 研究方法
2 人物审美形象及塑造
    2.1 女性审美形象及塑造
        2.1.1 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2.1.2 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2.2 男性审美形象及塑造
        2.2.1 长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及塑造
        2.2.2 人物形象的心理塑造
3 景物审美形象及塑造
    3.1 自然风景的真实描写
        3.1.1 自然世界中的俄国风景画
        3.1.2 景物审美形象类型
    3.2 审美形象的塑造
        3.2.1 景物形象与人物命运的结合
        3.2.2 景物形象塑造技巧
4 文学情感的表达及对审美形象的塑造
    4.1 情感的表现方式与表达效果
        4.1.1 诗意化的抒情方式
        4.1.2 哲理化的抒情效果
    4.2 文学情感与审美形象塑造
        4.2.1 情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4.2.2 情感对景物形象的塑造
5 屠格涅夫小说审美形象塑造的成因
    5.1 民族风格与人道主义情怀相结合
        5.1.1 对俄国文学民族风格的继承
        5.1.2 人道主义情怀的融入
    5.2 理想与自然观相结合
        5.2.1 “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的运用
        5.2.2 对“自然观”的坚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二、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三、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创作和由来
    第一节 神秘小说的创作历程
    第二节 个人气质和思想产物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余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情节
    第一节 哥特式的背景:营造神秘氛围的基础
    第二节 神秘的形象:推动情节的主要力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隐蔽心理原则”在神秘小说中的艺术表现
    第二节 神秘小说中病态、矛盾心理分析
    第三节 梦境:表达人物潜意识的重要方法
    第四节 自然力:推动心理发展的神秘力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象征
    第一节 神秘小说中的象征意象
    第二节 神秘小说中的整体象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屠格涅夫笔下的风景描写(论文参考文献)

  • [1]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D]. 张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J]. 王立业. 中国俄语教学, 2021(02)
  • [3]京派散文中的风景与观念[J]. 张颖. 许昌学院学报, 2021(01)
  • [4]《猎人笔记》中的生态思想解读[J]. 孙宏新. 俄罗斯文艺, 2021(01)
  • [5]论周立波小说中的抒情[D]. 钟凯丽.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比较[D]. 杨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7]从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到王族的《树》[J]. 王克难. 岁月, 2019(02)
  • [8]屠格涅夫小说在中国的百年研读[J]. 王立业.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6)
  • [9]屠格涅夫小说的审美形象及其塑造研究[D]. 王安荣.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10]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研究[D]. 陈洁.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