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捕捞技术和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张镇昌[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谢峰,张敏,陈新军[2](2021)在《“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任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应通过产学研用联盟进行协同创新,重点在远洋渔业资源分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化远洋渔业专业渔船的标准化体系等若干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增强对远洋渔业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利用能力、掌控能力提供支撑,增强科技贡献率,向远洋渔业强省(市)迈进。
董恩和,石胜旗,贺建文,唐峰华[3](2020)在《北太平洋鱿钓现状及作业渔船的专业升级改造对策研究——以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北太平洋鱿钓渔场是我国最早开发的传统远洋渔场之一,我国已在该渔场持续开展近30年的商业捕捞。近年来,该渔场面临萎缩和产量持续下滑的不利形势。通过调查与论述北太平洋鱿钓渔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北太平洋鱿鱼资源仍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生产渔船及捕捞设备老化、捕捞技术落后等是目前北太平洋鱿钓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北太平洋渔场鱿鱼资源分布和渔场海洋环境特征,以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作为案例,从鱿钓生产渔船的设计和布局、捕捞装备和机械配置、作业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鱿钓渔船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突破我国鱿钓企业在该渔场发展的瓶颈,促进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秦锦清[4](2020)在《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作为渔农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海洋教育的开端与重要组成,对丰富海洋教育发展史,完善海洋教育理论,促进海洋水产业的发展,乃至建设海洋强国,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但学界长期以来对海洋水产教育这一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较为贫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对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从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背景、教育实践以及评价启示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清末民初,我国渔权屡屡受到侵犯,急需加强维护;传统渔业面临困境,急需大力变革;海洋水产教育落后,急需培养专门人才。随着清末“癸卯学制”颁布,大力提倡实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海洋水产教育应运而兴。其先后经历了诞生(1903-1912)、发展(1912-1922)、完善(1922-1937)和调整(1937-1949)四个主要阶段。为我国沿海地区培养了一批海洋水产专业人才,促进了海洋水产科学观念与技术的传播,并提高了渔民的文化素养与水产技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是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主体。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其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制系统;从中观层面梳理其各司其职的学校管理系统;从微观层面梳理其详尽完备的专业课程系统。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是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有机组成,是对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重要补充。本文对各种非学历教育组织代表性机构及其教育目的、形式、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比较。总体而言,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主要效仿外国先进海洋水产教育;二是学校选址布局区域相对均衡;三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完备;四是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五是注重海洋水产调查研究与成果出版。当然,受多方因素制约,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成效不等的问题。众所周知,“三渔”问题不仅是当代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是近现代以来的一个历史问题。近现代许多水产教育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解决渔业、渔民、渔村问题的见解和思路,对于我们今天从教育和科技的视角解决“三渔”问题仍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知往鉴今,历史启迪未来。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也留给了我们当代巨大的启示:一是海洋水产教育要主动服务海洋水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要重视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要注重实践;四是要高度重视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五是必须保持高度开放性与国际化。因此,认真地研究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仍可为我们解决今日的“三渔”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周扬[5](2020)在《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作为全球海洋捕捞渔业大国,2019年我国海洋捕捞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稳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海洋渔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舟山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城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效果显着。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近海过度捕捞的压力,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我国海洋捕捞渔业为研究对象,选取舟山市作为研究案例。文章全面梳理了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70年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并运用渔业、经济、统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把近十年来舟山市海洋捕捞产量、捕捞品种、捕捞渔船数量、捕捞渔船功率、捕捞劳动力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在文献资料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阐述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认为,舟山市地理位置优越、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这是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的优势,使得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海洋捕捞渔业安全隐患高、监管难度大、渔民收入低的问题。此外,捕捞海域环境恶化、捕捞作业不合理、转产转业困难、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渔业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国内外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家级群岛新区的建立,以及我国对远洋渔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让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基于以上分析,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会。从修复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入手,逐步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融合。推进海洋捕捞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并依靠科技驱动,发展数字渔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执法监管,推进组织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使海洋捕捞渔业迈向高质量的现代渔业发展轨道。
谌志新,王志勇,欧阳杰[6](2019)在《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装备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极磷虾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积极参与南极磷虾渔业开发,可有效促进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专业性的捕捞和加工装备技术成为现代南极磷虾渔业的基本特征,是南极磷虾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外先进磷虾船装备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以及我国在南极磷虾捕捞装备和虾粉、虾油设备研发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国内在南极磷虾开发专业装备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原因。针对我国南极磷虾船装备存在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工艺落后、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在磷虾生态高效捕捞、精深加工工艺和资源探测评估技术方面提出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南极磷虾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对策和建议。
吴若男[7](2019)在《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东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推进方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林、渔业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从东盟国家渔业发展趋势中探索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首先,本文从渔业资源、渔业发展现状、渔业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东盟渔业发展情况。本文认为,东盟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开发潜力很大。渔业是东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目前东盟国家渔业产量稳定,海洋捕捞业、内陆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加工设施落后限制了其出口产品的加工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兼顾渔业经济效益和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目前,中国与东盟已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多个方面有了合作进展,但总体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合作范围比较局限。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贸易相关指数衡量中国与东盟渔业技术和渔业贸易的合作潜力,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技术和贸易方面存在互补性,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合作空间。接着,本文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前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但也存在投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减退和主权争议等方面的挑战。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合作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水产养殖、渔业加工贸易、渔港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主要渔业合作领域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掘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潜力,突破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沈卉卉[8](2019)在《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兼论中国金枪鱼远洋渔业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枪鱼是最重要的海洋鱼种之一,以罐装、生鱼片等各种形式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金枪鱼渔业由于其较大的生产价值,对沿海国和远洋渔业国,尤其是依赖渔业经济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日本、美国等远洋渔业大国的推动下,金枪鱼渔业从传统的竿钓拓展到延绳钓、围网等捕捞效率较高的作业方式。随着人工集鱼装置、直升机等现代技术的应用,金枪鱼渔获量得到迅速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衰退、捕捞能力过剩、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兼捕渔获物大量上岸等问题,不仅导致鱼类种群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梳理金枪鱼渔业管理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探索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了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而带来的诸多管理问题,提出只有根据金枪鱼鱼类种群高度洄游的特性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枪鱼渔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金枪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金枪鱼渔业资源再分配的方法体系,具体的分配途径以及审核机制。同时,文章讨论了中国作为非传统远洋渔业国,非发展中小岛屿国家,非金枪鱼资源大国,如何在资源衰退、竞争激烈的金枪鱼渔业中生存和发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思考,以期为中国金枪鱼远洋渔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金枪鱼渔业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意义和作用。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通过渔业资源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资源现状和趋势,评估管理措施的实施效力。通过文献搜集和整理对金枪鱼渔业管理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矛盾,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第一章作为论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渔业资源“公地悲剧”存在的原因和背景,以现代产权理论作为资源管理和分配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现代渔业资源管理中的发展趋势,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负责任捕捞理论以及生态系统方法等。第二章较为系统地构建了渔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框架,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执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关于港口国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的措施协定》、《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和粮农组织四个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金枪鱼等高度洄游鱼种列出了专门的条款,呼吁沿海国和相关国家通过建立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进行合作管理。为了确保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国际社会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指导原则,通过了《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执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规定的协定》和《关于港口国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的措施协定》等国际文书,为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章对金枪鱼渔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梳理。在1958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召开之前,国际社会并没有具体的针对金枪鱼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资源分配体系,渔业管理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收集金枪鱼相关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了解种群当前和过去的状况及趋势。由于捕捞技术的限制,当时的金枪鱼捕捞量并未超过最大平均可持续产量,资源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随着捕捞技术的发展,渔获量的迅速增加,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限制捕捞量以避免资源的衰退。1961年美洲间热带金枪鱼渔业委员会第一次出台金枪鱼渔获管理限制规定,为下一年黄鳍金枪鱼设置了总捕捞限额。此后,总可捕量制度成为控制金枪鱼捕捞能力的主要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配额分配体系。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始实施,海洋渔业管理从本质上产生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五个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s)相继成立,负责金枪鱼渔业的管理工作。文章第四章讨论了这些RFMOs实施的养护管理措施及其资源分配和实施方式。一方面RFMOs从技术上对渔具、渔网、捕捞规格、捕捞时间和区域等进行限制,确保种群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配额制度和捕捞能力限制,确保金枪鱼种群的捕捞量不超过最大可持续捕捞产量。但是,由于配额的核定多基于历史捕捞量这一定量因素,很多国家允许捕捞的资源配额与其实际捕捞能力不匹配,导致过度捕捞、产能过剩以及非法捕捞问题仍然存在,同时还伴有海鸟、海龟、鲨鱼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的兼捕,威胁金枪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措施的执行效力也因此受到质疑。第五章作者分析了资源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金枪渔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技术不足、政策缺陷和执法不力等。成员国在提交捕捞数据中存在低报、高报、或误报的情况,而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几乎无法核实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在提交的数据中,只有金枪鱼和渔船相关数据较为充分,但是兼捕渔获物和其他生物数据,由于渔民辨识困难,或者没有明确的规定,往往提交不完整。此外,兼捕仍然是金枪鱼渔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管理组织要求渔船在作业时避开鲨鱼和海洋哺乳动物聚集和活跃区域,但是这仅仅是作为建议,并非强制性要求。政策和决策体系本身的缺陷也是导致养护管理措施执行不力的主要因素。在确定总捕捞量和捕捞努力量分配标准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现有种群状况和捕捞努力量水平、成员国的历史捕捞量、成员国的历史捕捞方式和习惯捕鱼法以及对养护和管理措施的遵守情况等。以上这些因素中,只有历史捕捞量是可以明确核定的标准,事实上在配额的分配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据成员国的历史捕捞量进行分配的,并一直遵循“相对稳定”原则,配额的变动不大,导致一些传统远洋渔业国家和区域捕捞配额相对较多,新兴渔业国家虽然在捕捞设备和捕捞能力上发展较快,现有的捕捞配额却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和渔业企业的需要。而且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内部的决策体系导致成员国无法就一些实质性问题达成一致,使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仅仅“走过场”。成员国内部存在多重利益分歧,在执行养护管理措施时并没有像执行国内政策那么严格,对本国渔船和捕捞活动的监管上也经常渔业利益高于养护利益。尤其是对公海作业的渔船的监管上,由于能力限制或主观意愿的缺乏,常常导致一些违法捕捞行为的发生。此外,成员国在养护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消极态度从侧面反映了缺乏激励措施的情况下,成员国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界限不清,定位模糊。作者提出,基于权利的管理体系使渔业从业者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渔业生产,从而主动削减过剩产能,淘汰老旧渔船。进一步说,渔业资源使用权的有效分配促使成员国主动承担资源养护的责任,以保障其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长期回报。作者建议配额分配机制的改革以总可捕量为依据,由独立评审机制决定成员国应享有的配额比例。除了历史捕捞数据,成员国对养护的责任(包括打击非法捕捞的实践和效力)也作为重要的分配依据进行考虑。在短期内,作者建议采用基本配额+可转让配额叠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即保护历史捕捞者的利益,又为新成员的加入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金枪鱼渔业管理中要进一步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建设,弥合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距,加强对资源的利用。最后,作者分析了中国发展金枪鱼远洋渔业的可能性及对策。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适度有序的发展金枪鱼渔业是现阶段中国的最优选择。在全球经济的衰退和渔业资源的减少的大环境下,中国一方面需要减少渔船数量、控制捕捞能力,严惩违法行为,提高履约水平,以树立积极的渔业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资源调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通过国际合作和谈判争取其他国家转让配额,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延长产业链,进行渔获物深加工,从而提高鱼品的单位价值。最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渔业大国,需要积极适应管理制度的不断演变,在国际渔业管理中贡献中国智慧,在构建国际秩序中发挥应有的大国作用。总之,确保金枪鱼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于国际社会、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还是作为远洋渔业大国的中国,金枪鱼渔业管理制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兰婷,韩立民,杨义武[9](2019)在《渔业技术进步对渔民增收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渔业技术进步对渔民持续增收有何影响尚存争议。本文基于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门限面板模型分别对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展开检验。结果显示:①沿海地区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均对渔民增收具有显着的正效应;内陆地区仅养殖技术进步增收效应显着,捕捞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不明显。②当地方人均GDP低于18792元时,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的渔民增收效应不明显;当地方人均GDP高于18792元时,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对渔民增收的积极效应开始显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越来越大。③当城乡市场分割较为严重时,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不明显;当城乡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显现。④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增收效应的发挥以一定的城镇化率为门槛,当城镇化率高于0.460时,捕捞和养殖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显着。本文为如何贯彻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更好地促进渔民增收提供经验支持。
章寒[10](2019)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探捕研究 ——基于渔业生物学、渔场变动及捕捞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远洋鱿钓船2018年1-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进行的探捕项目。作者对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的渔场情况、环境因子、茎柔鱼生物学以及钓捕的渔具结构、操作方法、作业方式、主要捕捞对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查。本文在研究渔场环境上利用了温盐深探测仪和NASA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GAM模型、SⅠ模型分析了茎柔鱼产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了温度和茎柔鱼产量以及拉尼娜现象对茎柔鱼栖息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茎柔鱼生物学特性,包括茎柔鱼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1)2018年为拉尼娜年,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场温度相比2017年同期下降1到2.5摄氏度,两年温度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2017与2018年第一季度海表面温度均为上升趋势,2017年的茎柔鱼中心渔场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向渔场东部、美洲沿岸靠近。2018年中心渔场较2017约向东偏移了 2°W,且捕捞点更为集中。农历日对茎柔鱼捕捞产量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周期约15天,每次持续5-7天。2017年比2018年茎柔鱼最适温度高0.5℃且存在南北半球两个最适温度,推断可能存在两个茎柔鱼种群。(2)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19.33%),30~32 cm(26.46%),28~30 cm(31.82%),雌性分别为 24~26 cm(16.8%),28~30 cm(24.95%),26~28 cm(21.79%);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28%、20.67%),600~800g(29.14%、28.25%),600~800g(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份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2、4月份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P2-3<0.01,P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 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3)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鱿鱼钓是使用海锚使船体在海面保持基本静止,利用灯光诱鱼,再由钓机捕获的一种作业方式。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鱿鱼钓的主捕对象是赤道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基本没有兼捕对象,捕捞对象较少。其主要作业区域较为固定,但是面积巨大,且现存大量渔业资源,所以竞争较少。鱿鱼钓船不仅仅需要先进的渔具渔法提高产量,还需要配套的相关设备的支持。现有的鱿鱼钓船虽然作业技术先进,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部分改进的空间。
二、四、捕捞技术和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捕捞技术和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
(一)改革管理制度 |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需求分析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
2.1 国外发展现状 |
(1)加强远洋与极地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
(2)加强信息技术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
(3)开展高效、生态、节能型渔具渔法的研究。 |
(4)远洋渔船不断向专业化发展,自动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
3 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和思路 |
3.1 发展目标 |
3.2 发展思路 |
4 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与保障措施 |
4.1 重大任务 |
(1)远洋渔业资源分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 |
(2)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研究。 |
(3)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前沿问题研究。 |
(4)建立现代化远洋渔业专业渔船的标准化体系。 |
4.2 保障措施 |
(3)北太平洋鱿钓现状及作业渔船的专业升级改造对策研究——以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渔业现状 |
2 渔场优劣势剖析 |
3 存在的问题 |
3.1 渔场分配的问题 |
3.2 渔船装备的问题 |
3.3 捕捞技术的问题 |
4 鱿钓渔船的升级改造对策 |
4.1 渔船装备与配置的智能化改造 |
4.2 渔船作业模式的智能化改造 |
4.3 集鱼装备的升级改造 |
5 结论 |
(4)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文献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基本概念和范围界定 |
1.3.1 基本概念 |
1.3.2 范围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文献的统计学特征 |
1.4.2 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1.4.3 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历史分析法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背景及概况 |
2.1 中国近现代海洋渔业的自然环境及资源 |
2.1.1 全国海洋渔业的环境与资源概述 |
2.1.2 沿海各省的海洋渔业资源具体表现 |
2.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兴起的动因 |
2.2.1 渔权屡屡受到侵犯,急需加强维护 |
2.2.2 传统渔业面临困境,急需大力变革 |
2.2.3 海洋水产教育落后,急需专门人才 |
2.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概况 |
2.3.1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诞生阶段(1903-1912) |
2.3.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阶段(1912-1922) |
2.3.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完善阶段(1922-1937) |
2.3.4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调整阶段(1937-1949) |
2.4 中国近现代沿海各省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 |
2.4.1 近现代辽宁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2 近现代河北省(含天津市)海洋水产教育 |
2.4.3 近现代山东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4 近现代江苏省(含上海市)海洋水产教育 |
2.4.5 近现代浙江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6 近现代福建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7 近现代广东省海洋水产教育 |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实践 |
3.1 教育制度的近代化演变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1 “癸卯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2 “壬子·癸丑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3 “壬戌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4 《职业学校规程》与海洋水产教育 |
3.2 海洋水产学校建筑与实习设备 |
3.2.1 学校建筑面积与规模 |
3.2.2 教学实习设备及场所 |
3.3 海洋水产学校的行政管理 |
3.3.1 管理组织结构 |
3.3.2 学校主要部门及其功能 |
3.4 海洋水产学校的学生状况 |
3.4.1 入学资格 |
3.4.2 招生方式 |
3.4.3 学生规模 |
3.4.4 学生管理 |
3.5 海洋水产学校的专业设置 |
3.5.1 “癸卯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
3.5.2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
3.5.3 “壬戌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
3.6 海洋水产学校的课程设置 |
3.6.1 “癸卯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
3.6.2 “壬子·癸丑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
3.6.3 “壬戌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
3.7 海洋水产学校的实习活动 |
3.7.1 海洋水产教育实习课程的发展概况 |
3.7.2 海洋水产教育实习活动典型案例 |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实践 |
4.1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 |
4.1.1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典型案例 |
4.1.2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的特点 |
4.2 渔业技术传习所 |
4.2.1 渔业技术传习所典型案例 |
4.2.2 渔业技术传习所的特点 |
4.3 渔民小学(学堂) |
4.3.1 渔民小学典型案例 |
4.3.2 渔民小学的特点 |
4.4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 |
4.4.1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典型案例 |
4.4.2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的特点 |
4.5 四种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组织形式的比较 |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
5.1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特点 |
5.1.1 效仿外国先进海洋水产教育 |
5.1.2 学校选址布局区域相对均衡 |
5.1.3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完备 |
5.1.4 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
5.1.5 注重海洋水产调查研究与成果出版 |
5.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
5.2.1 初步建立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 |
5.2.2 培养了一批海洋水产专业人才 |
5.2.3 促进了海洋水产科学观念与技术传播 |
5.2.4 提高了渔民的文化素养与水产技术 |
5.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不足 |
5.3.1 政府对海洋水产教育投入不足 |
5.3.2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本土化不够 |
5.3.3 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成效不等 |
5.4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启示 |
5.4.1 海洋水产教育要主动服务产业 |
5.4.2 政府要重视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
5.4.3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要注重实践 |
5.4.4 高度重视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 |
5.4.5 必须保持高度开放性和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洋捕捞渔业的概念 |
2.1.2 海洋捕捞渔业的特点 |
2.1.3 海洋捕捞渔业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公地悲剧理论 |
第三章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历史 |
3.1.1 恢复发展期(1949—1958年) |
3.1.2 曲折发展期(1958—1978年) |
3.1.3 调整发展期(1978—1985年) |
3.1.4 快速发展期(1985—1999年) |
3.1.5 转型发展期(1999年至今) |
3.2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洋捕捞产量 |
3.2.2 海洋捕捞品种 |
3.2.3 海洋捕捞渔业作业量 |
3.2.4 海洋捕捞劳动力情况 |
第四章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SWOT分析 |
4.1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优势分析(S) |
4.1.1 地理位置优势 |
4.1.2 渔业资源优势 |
4.1.3 发展基础优势 |
4.1.4 经济发展优势 |
4.2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劣势分析(W) |
4.2.1 捕捞渔业安全隐患高 |
4.2.2 海洋捕捞监管难度大 |
4.2.3 捕捞渔民收入水平低 |
4.3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机会分析(O) |
4.3.1 渔业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
4.3.2 国内外巨大的消费市场 |
4.3.3 国家级群岛新区的建立 |
4.3.4 远洋渔业发展的新机遇 |
4.4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威胁分析(T) |
4.4.1 捕捞海域环境恶化 |
4.4.2 捕捞作业不尽合理 |
4.4.3 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
4.4.4 制度、政策待完善 |
4.4.5 法律、法规不健全 |
4.5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SWOT矩阵分析 |
4.5.1 SO增长型战略 |
4.5.2 WO扭转型战略 |
4.5.3 ST多元化战略 |
4.5.4 WT防御型战略 |
第五章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对策 |
5.1 修复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 |
5.1.1 治理海洋污染问题 |
5.1.2 科学利用渔业资源 |
5.1.3 保护修复海洋环境 |
5.1.4 转变渔业发展理念 |
5.2 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融合 |
5.2.1 有序开发远洋渔业 |
5.2.2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
5.2.3 延长渔业产业链条 |
5.3 渔业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
5.3.1 转变捕捞作业方式 |
5.3.2 适度发展海洋养殖 |
5.3.3 培育新型职业渔民 |
5.3.4 推进渔民减船转产 |
5.4 依靠科技驱动,发展数字渔业 |
5.4.1 打造捕捞管理系统 |
5.4.2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
5.4.3 提升海洋科技水平 |
5.5 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执法监管 |
5.5.1 科学管理渔船渔具 |
5.5.2 完善渔业管理制度 |
5.5.3 加强渔业安全监管 |
5.5.4 严抓渔业执法检查 |
5.6 推进组织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
5.6.1 推进渔业组织建设 |
5.6.2 完善渔业相关法规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装备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国外南极磷虾渔船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外南极磷虾渔船专业装备技术现状 |
1. 南极磷虾捕捞装备的高效性、生态性 |
2. 南极磷虾船载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化、自动化 |
3. 南极磷虾资源探测系统信息化 |
(二)发展趋势 |
三、国内南极磷虾渔船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差距 |
(一)捕捞技术与装备 |
(二)磷虾船载加工技术与装备 |
(三)南极磷虾探测技术 |
四、我国南极磷虾渔船捕捞加工装备的重点发展方向 |
(一)南极磷虾新型高效捕捞设备 |
(二)磷虾船载高值精深加工工艺 |
(三)南极磷虾资源探测评估与信息化保障 |
五、对策建议 |
(一)加强合作,创新加快南极磷虾专业化渔船与装备国产化 |
(二)政策引导,鼓励科研机构及渔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 |
(三)实施人才强渔战略,加快人才培养 |
(7)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东盟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
第一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资源 |
第二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研究 |
第一节 渔业合作现状 |
第二节 渔业合作特点 |
第三节 渔业合作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
第一节 渔业合作机遇 |
第二节 渔业合作挑战 |
第三节 渔业合作前景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兼论中国金枪鱼远洋渔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意义及作用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渔业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
1.1 渔业管理基本概念 |
1.2 渔业管理的发展 |
1.3 渔业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
1.3.1 公地悲剧 |
1.3.2 现代产权理论 |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4 负责任捕捞 |
1.3.5 渔业生态系统方法 |
第二章 渔业资源管理法律体系 |
2.1 传统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律框架 |
2.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2.3 后UNCLOS时代国际渔业资源管理 |
2.3.1 《种群协定》 |
2.3.2 《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 |
2.3.3 《港口国措施协定》 |
2.3.4 《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
2.3.5 FAO国际行动计划 |
第三章 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
3.1 金枪鱼渔业的发展历史 |
3.2 金枪鱼资源渔获历史 |
3.3 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演变 |
第四章 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 |
4.1 金枪鱼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 |
4.1.1 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 |
4.1.2 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ICCAT) |
4.1.3 养护南方蓝鳍金枪鱼委员会(CCSBT) |
4.1.4 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 |
4.1.5 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 |
4.2 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现状 |
4.2.1 捕捞数据上报 |
4.2.2 渔获量限制 |
4.2.3 捕捞能力限制 |
4.2.4 合规和执法管理 |
4.2.5 兼捕渔获物管理 |
4.2.6 技术性管理措施 |
第五章 金枪鱼渔业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5.1 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问题 |
5.1.1 资源管理技术不足 |
5.1.2 资源分配体系的政策缺陷 |
5.1.3 执法不力 |
5.2 完善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对策 |
5.2.1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5.2.2 加强海上执法 |
5.2.3 资源分配决策体系的变革 |
5.2.4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5.3 基于使用权的配额分配体系 |
第六章 中国的金枪鱼渔业发展历程及展望 |
6.1 中国金枪鱼渔业介绍 |
6.1.1 发展扩张(1988-1994) |
6.1.2 结构调整阶段(1995-1998) |
6.1.3 巩固发展(1999-2015) |
6.1.4 控制规模,规范有序发展(2016-今) |
6.2 中国的金枪鱼渔业政策 |
6.3 中国的金枪鱼渔业管理实践 |
6.3.1 数据收集和上报 |
6.3.2 渔船管理 |
6.3.3 船员管理 |
6.3.4 加强执法 |
6.3.5 参与政策制定 |
6.4 中国金枪鱼渔业发展展望 |
6.4.1 加强资源调查,提高生产效率 |
6.4.2 严惩违法行为,提高履约水平 |
6.4.3 完善产业链,开发国内市场 |
6.4.4 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正当权益 |
6.4.5 完善国内立法,加入国际协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9)渔业技术进步对渔民增收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假设 |
3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
3.1 模型构建 |
3.2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
3.2.1 被解释变量 |
3.2.2 核心解释变量 |
3.2.3 控制变量 |
3.2.4 门限变量 |
4 实证分析 |
4.1 渔业技术进步对渔民增收的影响 |
4.1.1 沿海地区 |
4.1.2 内陆地区 |
4.1.3 小结 |
4.2 异质性分析 |
4.3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10)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探捕研究 ——基于渔业生物学、渔场变动及捕捞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地理环境与海洋环境特征 |
1.3.1 东太平洋赤道地理位置 |
1.3.2 东太平洋赤道海洋环境 |
1.4 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 |
1.4.1 群落结构 |
1.4.2 摄食生态学 |
1.4.3 生长与洄游 |
1.5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具渔法 |
1.6 国内外GAM技术在渔业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材料 |
2.1.1 水文材料与生物材料 |
2.1.2 捕捞技术研究材料 |
2.1.3 遥感数据 |
2.2 调查时间与站位 |
2.3 水文数据处理 |
2.3.1 实地水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2.3.2 遥感水文数据的处理 |
2.4 生物学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
2.4.1 生物学采样 |
2.4.2 确定样本体型分布 |
2.4.3 胴长体重关系的拟合 |
2.4.4 环境数据对比 |
2.4.5 性成熟胴长的拟合 |
2.4.6 生物学数据分析 |
2.5 捕捞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
2.5.1 捕捞数据记录 |
2.5.2 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标准化 |
2.5.3 广义可叠加模型 |
2.5.4 适宜温度分析 |
第三章 茎柔鱼渔场环境因子与产量的关系 |
3.1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场环境因子分析 |
3.1.1 水温 |
3.1.2 叶绿素 |
3.1.3 盐度 |
3.2 茎柔鱼产量变动趋势 |
3.2.1 周产量情况 |
3.2.2 产量分布情况 |
3.3 GAM分析结果 |
3.3.1 海水表温对茎柔鱼产量的影响 |
3.3.2 农历日期对茎柔鱼CPUE的影响 |
3.4 渔场内适宜温度分析结果 |
3.4.1 2018年茎柔鱼适宜温度分析 |
3.4.2 2017年茎柔鱼适宜温度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栖息地空间分布变化 |
第四章 茎柔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体型与生长 |
4.1.1 胴长组成 |
4.1.2 体重组成 |
4.1.3 胴长与体重的关系 |
4.2 繁殖与摄食 |
4.2.1 性别比与分布 |
4.2.2 性腺成熟度与胴长、体重的关系 |
4.2.3 摄食等级组成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体型与生长 |
4.3.2 繁殖与摄食 |
第五章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具渔法 |
5.1 渔船及相关设施 |
5.1.1 钓机 |
5.1.2 网托架 |
5.1.3 水上集鱼灯 |
5.1.4 海锚与装配 |
5.1.5 海锚绞机 |
5.1.6 尾帆 |
5.1.7 主要助渔助航仪器设备 |
5.2 钓具及装配 |
5.2.1 钓具 |
5.2.2 装配 |
5.3 茎柔鱼捕捞作业的一般过程 |
5.3.1 探索渔场 |
5.3.2 抛投海锚 |
5.3.3 开启集鱼灯诱鱼 |
5.3.4 进行钓捕 |
5.4 渔获物的处理 |
5.4.1 分级、装盘 |
5.4.2 称重 |
5.4.3 速冻 |
5.4.4 出冻 |
5.4.5 包装 |
5.4.6 冷藏 |
5.5 总结 |
5.6 设想与讨论 |
5.6.1 加强鱿鱼钓安全操作规范,提高船员安全生产意识 |
5.6.2 提高船员劳动积极性 |
5.6.3 消化吸收国外鱿钓设备先进技术,研发国产设备并生产 |
5.6.4 水下集鱼灯和卷扬机的置换 |
5.6.5 集鱼灯配置的相关改换 |
5.6.6 水温传感器等助渔助航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四、捕捞技术和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J]. 谢峰,张敏,陈新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21(03)
- [3]北太平洋鱿钓现状及作业渔船的专业升级改造对策研究——以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为例[J]. 董恩和,石胜旗,贺建文,唐峰华.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03)
- [4]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D]. 秦锦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D]. 周扬.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装备科技发展研究[J]. 谌志新,王志勇,欧阳杰. 中国工程科学, 2019(06)
- [7]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D]. 吴若男. 厦门大学, 2019(08)
- [8]金枪鱼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兼论中国金枪鱼远洋渔业的发展[D]. 沈卉卉.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渔业技术进步对渔民增收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张兰婷,韩立民,杨义武. 资源科学, 2019(04)
- [10]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探捕研究 ——基于渔业生物学、渔场变动及捕捞技术分析[D]. 章寒.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