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粉聚醚的分子量测定及结构分析

木粉聚醚的分子量测定及结构分析

一、木粉聚醚分子量测定及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香[1](2020)在《γ-戊内酯木质素结构及其酚化改性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木质生物质是世界上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近些年,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提出了很多生物质预处理或生物质精炼的新方法。与传统的化学制浆方法不同,生物质预处理或精炼新方法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提取及转化利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γ-戊内酯(GVL)是一种可再生的天然化合物,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其产生的压力也比较低,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有关木质素在这一预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或反应机理的相关报道较少。木质素是木质生物质的主要组分,对木质素在GVL预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益于优化预处理工艺以及对GVL木质素进一步应用的研究。以此作为出发点,本课题研究了木质素模型物、木材及酶解木质素在GVL/硫酸(H2SO4)/水预处理体系(本论文对所得木质素产物简称为:GVL木质素)中的结构变化,并对所得GVL木质素在酚化改性中的结构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GVL木质素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首先,对包括β-O-4、β-5和β-β在内的木质素模型物在GVL/H2SO4/水预处理体系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合成的β-O-4、β-5和β-β等木质素模型物作为起始物,采用GVL/H2SO4/水预处理体系进行预处理,继而,使用二氧化硅(Si O2)色谱柱结合薄层层析板(TLC)对预处理后所得的混合物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二维核磁(2D NMR)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为了进一步确认各个模型物经过预处理后的产物结构,设计并合成了部分产物。研究发现,经GVL/H2SO4/水预处理后,β-O-4模型物的主要产物包括1,3-二氧六环结构、苯基-苯并二氢呋喃结构、烯醇醚二聚体、二苯基甲烷结构、愈创木酚、希伯特酮(Hibbert’s ketones)、高香草醛和Cα位缩合的三聚体,并对β-O-4的主要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β-5模型物而言(无论是含有饱和侧链,还是含不饱和侧链),均会生成苯并呋喃结构和二苯代乙烯结构的产物:当β-5模型物的侧链为不饱和侧链时,侧链结构会先转化为苯甲醛,而当β-5模型物的侧链为饱和脂肪族侧链时,侧链结构保持不变。在预处理过程中,β-β模型物主要发生了立体化学异构化,生成立体异构体,同时也发生了少量的缩合或聚合反应。接着,研究了不同的木质素原料在GVL/H2SO4/水预处理体系处理中的结构变化。为了确认模型物反应所得的产物是否真实存在于木质素经过预处理后所得的产物中,以思茅松木粉、思茅松酶解木质素和桉木酶解木质素为原料,使用二维异核单量子相关谱(2D HSQC NMR)研究了这些原料经过GVL/H2SO4/水处理之后的木质素产物(GVL木质素)结构。最终,确认了GVL木质素中存在以下结构:希伯特酮(Hibbert’s ketones)、1,3-二氧六环结构、苯基-苯并二氢呋喃、烯醇醚二聚体、来自β-5结构的反式-二苯代乙烯结构SB5和来自β-1结构的反式-二苯代乙烯结构SB1;同时,证明了经GVL处理之后,?-?结构会发生异构化。并对比了在是否添加H2SO4条件下所得的GVL木质素结构,发现在不添加H2SO4的条件下所得GVL木质素的结构更接近原木木质素结构,但所得GVL木质素的得率较低。随后,针对GVL木质素的结构特点,研究了包括烯醇醚二聚体、酚型和非酚型的含或不含γ-CH2OH的β-O-4、同位素标记γ-CD2OH的β-O-4以及β-β在内的木质素模型物经H2SO4/苯酚处理之后的结构变化。GVL木质素中含有一定量的烯醇醚二聚体,为了研究GVL木质素的酚化改性机制,本部分首先对烯醇醚二聚体的酚化产物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烯醇醚二聚体的主要产物是愈创木酚和三苯代乙烷结构。酚型和非酚型的(包括含γ-CH2OH的三个碳侧链以及不含γ-CH2OH的二个碳侧链)β-O-4模型物的主要产物均是模型物Cα位的-OH被苯酚取代的Cα位缩合三聚体和三苯代乙烷结构;当模型物有γ-CH2OH时,其产物中还包括了二苯基甲烷结构。以同位素氘标记γ-位氢(即γ-CD2OH)的β-O-4模型物为反应物,证明了二苯基甲烷结构产物主要来自于模型物释放的甲醛与苯酚或者愈创木酚的缩合反应。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以及文献报道的相关结论,提出了β-O-4模型物的衍化路径。SS型β-β模型物(syringaresinol)的酚化产物有:2,6-二甲氧基苯酚、1,3-二甲氧基-2-萘酚、二苯基甲烷结构、含有一个亚甲基(-CH2-)基团与苯酚相连的萘酚类产物、annulated homosyringaldehyde以及含有两个亚甲基(-CH2-)基团且分别与苯酚相连的萘酚类产物。尽管产物得率很低,GG型β-β模型物(pinoresinol)也生成了与上述结构类似的产物。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木质素中β-β结构在酚化改性反应中的衍化路径。最后,研究了思茅松GVL木质素、碱木质素、酶解木质素和桉木碱木质素在H2SO4催化酚化改性反应之后的结构。以木质素模型物酚化反应所得到产物的2D HSQC NMR数据为基础,对酚化GVL木质素的2D HSQC NMR进行解析。结果发现,酚化GVL木质素中生成了Cα位的缩合产物和三苯代乙烷结构产物。同样的,对酚化桉木碱木质素进行2D HSQC NMR表征,发现了大量的含有一个亚甲基(-CH2-)基团与苯酚相连的萘酚类产物以及含有两个亚甲基(-CH2-)基团且分别与苯酚相连的萘酚类产物。另外,对不同酚化反应时间得到的木质素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GVL木质素的酚化速度比碱木质素的酚化速度快;在相同的酚化时间,三种木质素的酚化程度大小顺序如下:酶解木质素>GVL木质素>碱木质素;经过30 min的酚化处理之后,酚化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急速降低,然后随着酚化时间的增加,酚化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会进一步降低,但降低的幅度明显减小;木质素的多分散性系变化幅度较小。总之,本论文以木质素的预处理和酚化反应研究为核心,在研究了木质素模型物的各种反应产物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木质生物质及各种分离木质素为原料进行相应的化学处理,对处理后的木质素产物进行二维核磁共振谱表征分析,确认了GVL木质素和酚化木质素的各种结构。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木质素经过GVL处理之后的降解、衍化和缩合反应路径,以及木质素经酚化处理之后的降解、衍化和缩合反应路径,为人们应用GVL木质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宋飞[2](2020)在《基于桐油的酚醛泡沫材料增韧和阻燃改性及其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酚醛泡沫(Phenolic foam,PF)由于其出色的阻燃性能而有望代替高易燃性的聚氨酯泡沫和聚苯乙烯泡沫作为保温材料。但是,PF由亚甲基连接酚环的刚性分子结构导致其掉渣严重,这阻碍其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本研究以生物质资源桐油为原料,利用其碳碳双键与苯酚的Friedel-Crafts反应,将桐油的柔性烷基链嵌入到酚醛树脂的刚性分子结构中,以达到增韧目的;但烷基链的易燃性导致改性PF的阻燃性下降,为此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磷或氮、磷或硅、磷的反应性桐油基阻燃增韧剂,并用来合成改性酚醛树脂,从而制备出一系列韧性增强的阻燃桐油基酚醛泡沫。1.以桐油为原料合成了桐油改性酚醛树脂,进而制备了桐油增韧的酚醛泡沫(TPF-x,x代表桐油相对苯酚的添加量,下同),并研究了TPF-x的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与纯PF相比,TPF-x的机械性能的显着增强,其中增韧泡沫TPF-6的抗压和抗弯强度最大,分别为0.278 MPa和0.450 MPa,分别提高了68.8%和86.7%。但是,TPF-x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均随桐油含量的增加而下降。TPF-x的残炭率(800℃)和Tmax(DTG峰值温度)均明显小于纯PF。TPF-9和TPF-12的极限氧指数(LOI)分别为25.2%和23.8%,低于难燃等级。TPF-12的着火时间(TTI)、峰值热释放速率(p HRR)和残炭率分别为15s、46.30 k W/m2和0.84%,远差于纯PF的56 s、38.19 k W/m2和7.8%。尽管如此,TPF-12显示出良好的抑烟性能,其总烟释放量(TSR)为7.77 m2/m2,降低了72.2%。2.桐油经胺解和取代反应合成了阻燃桐油基磷酸二乙酯(TAP),并以TAP为增韧剂制备了酚醛泡沫(TAPPFx)。TAPPFx的机械性能优于纯PF,TAPPF6的抗压和抗弯强度最大,分别达到0.243 MPa和0.416 Mpa,与纯PF相比分别提高了51.9%和73.3%;TAPPFx的粉碎率均低于纯PF,TAPPF12的粉碎率最小,减小了38.5%。TAPPFx的Tmax与纯PF相当,且其残炭收率略有增加。TAPPFx的LOI值随TAP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为41.2%。TAPPF18的p HRR和THR(总释放热)最小,分别为28.36 k W/m2和16.57MJ/m2,分别减少了25.9%和10.2%。这些结果表明,阻燃磷元素的引入消除了烷基链易燃的隐患,使TAPPFx获得增强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3.合成了一种含三嗪环的桐油基磷酸酯类反应性阻燃剂(TAPC),并以TAPC为增韧剂制备了酚醛泡沫(PF-x)。PF-10的抗压和弯曲强度最大,分别为0.265 MPa和0.57MPa,相比纯PF分别提高了65.6%和137.5%;PF-10的脆性也最低,掉渣率为11.8%,降低了53.1%。PF-x的热稳定性增强,其在各个温度下的残炭高于纯PF。PF-x的阻燃和抑烟性能随TAPC含量的增加而增强,PF-15的p HRR、THR和TSR分别为27.81 k W/m2、17.36 MJ/m2和9.73 m2/m2,减小了27.2%、5.9%和67.7%。TAPC中的磷酸酯和三嗪环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形成致密而连续的保护性炭层,既能隔氧隔热,又有效的限制了烟灰转移;而且三嗪环又能吸热分解释放出水蒸气和含氮不可燃气体,不仅稀释泡沫表面的易燃挥发物和氧气,还让炭层膨胀变厚,从而增强了泡沫的阻燃和抑烟性能。4.为了增强桐油基磷酸酯增韧剂在固相中的阻燃效果,设计合成了含磷桐油基硅氧烷(TDK),并制备了TDK增韧的酚醛泡沫(TDKPFx)。与纯PF相比,TDKPFx具有类蜂窝状的泡孔结构,更均匀规整的泡孔,更高的孔密度,更小的平均孔径和更窄的孔径分布范围;TDKPF10的抗压和弯曲强度最大,分别提高了65.6%和137.5%,说明TDK的引入改善了泡沫的微观形貌和机械性能;一方面TDK中的C=C键与苯酚发生Friedel-Crafts反应,另一方面硅氧烷水解并与酚醛树脂的羟基发生缩聚反应,最终将柔性的烷烃链和硅氧链嵌入酚醛泡沫的刚性分子结构中,达到增韧的目的。随着TDK量的增加,TDKPFx的LOI值增大,TDKPF15的最大LOI值为41.7%;TDKPF15的p HRR和THR分别减小了15.5%和22.2%;TDKPF5,TDKPF10和TDKPF15的TSR值分别降低了55.3%,75.8%和69.2%;说明TDK增强了泡沫的阻燃和抑烟性能。通过EDS、FT-IR、拉曼光谱和XPS表征残炭发现,泡沫中磷和硅通过协同作用促进聚合物炭化,形成更高石墨化和致密的富含聚磷酸盐和SiO2的杂化炭层。

王玉峰[3](2020)在《POSS杂化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应用及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丙烯酸树脂因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腐蚀性,耐化学品沾污性、耐久性、柔韧性等性能,以及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等优势,其应用研究颇受关注;常常被应用于涂料、胶粘剂、油墨、纺织助剂、制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但由于丙烯酸树脂的耐热性、阻燃性欠佳以及热粘冷脆等现象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对其改性成为提升其物理机械性能、赋予其新功能的有效手段。聚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一种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兼顾有机、无机两者性能特点,用POSS改性丙烯酸树脂,POSS既能提高丙烯酸树脂的耐热性、耐腐蚀性和机械性等性能,又能与之发生聚合反应,并与丙烯酸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为此,本文研究了 POSS杂化丙烯酸树脂的聚合机理及其聚合反应动力学,并用POSS及其衍生物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其涂层,对其性能和应用进行研究。基于此,做了以下工作。(1)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七异丁基POSS(MA7iBu-POSS)改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性能研究采用二次成型工艺,将MA7iBu-POSS与MMA进行本体共聚,制备了一系列MA7iBu-POSS含量不同的共聚物PMAPS。用FT-IR、1H-NMR、XRD、XPS、AFM和DSC等仪器对PMAPS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将MA7iBu-POSS引入PMMA体系中,可明显改善PMMA的耐热稳定性和断裂脆性,并增加聚合物PMAPS的表面粗糙度,其内部结构由明显的层状脆性断裂转变为柔性断裂。对聚合物PMAPS的热性能研究表明,随着MA7iBu-POSS用量的增加,聚合物PMAPS的耐热稳定性增加,当MA7iBu-POSS用量从0增加至12%时,PMAPS玻璃化温度(Tg)从102.87℃上升至117.24℃,Tg提高了 14℃;再将MA7iBu-POSS与八甲基丙烯酰氧丙基POSS(8MA-POSS)共改性PMMA,其三元共聚物的Tg达到了 129.58℃,与未改性PMMA相比较,Tg提高了 27℃。另外,研究还发现,MA7iBu-POSS的引入,会降低聚合物PMAPS的透光性,当MA7iBu-POSS含量为9%的聚合物PMAPS的力学性能较佳。(2)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七异丁基POSS(MA7iBu-POSS)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采用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在低转化率≤10%条件下研究MA7iBu-POSS与MMA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分别研究了反应温度、原料以及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物PMAPS的转化率及聚合反应速率(Rp)的影响,并用核磁面积积分法对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及单体分布进行了研究。①MA7iBu-POSS与MMA的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速率Rp随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随MMA用量增加而减小。另外,随MA7iBu-POSS用量的增加Rp先增大后减小。该反应的活化能Ea=7.297 kJ/mol,反应级数i(引发剂)=0.617,当CN小于 0.1239 mol/L,n(MA7iBu-POSS)=0.217,当CN大于 0.1239 mol/L,n=-0.202。②MA7iBu-POSS与MMA的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速率Rp随温度、MMA和引发剂(K2S2O8)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MA7iBu-POSS和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MA7iBu-POSS与乳化剂的协同效应会对乳液聚合反应速率有较大的延缓作用。同时,还发现MA7iBu-POSS和乳化剂的反应速率曲线都存在一个拐点,当MA7iBu-POSS和乳化剂用量小于拐点浓度值时,反应速率较快且乳液稳定;当其用量大于拐点值时,反应速率急剧下降,乳液聚合诱导期延长。当MA7iBu-POSS的用量小于13.7 wt%,乳化剂用量小于5.3 wt%时,更有利于乳液聚合的稳定。计算得出,乳液聚合反应的活化能Ea=215.54 kJ/mol,反应级数m(MMA)=1.291,n(MA7iBu-POSS)=-0.0150,i(引发剂)=0.399,e(SDS)=-0.033,反应速率方程Rp=k×[SDS]-0.033×[MMA]1.291 ×[MA7iBu-POSS]-0.0150×[K2S2O8]0.399。③采用核磁共振法研究了其本体聚合反应下的竞聚率,r1(MMA)=1.212,r2(MA 7iBu-POSS)=0.567,r1r2=0.687,并由此推断,MMA的自聚大于共聚,而MA7iBu-POSS的共聚大于自聚;MMA与MA7iBu-POSS在聚合物中呈无规分布。通过比较这两种单体本体共聚和乳液共聚的反应动力学,发现聚合机理的不同,各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也不同,并且活化能差异也较大。此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POSS杂化丙烯酸树脂的聚合机理,可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3)桥连双POSS聚醚(DPPE)的合成及改性丙烯酸树脂的性能研究,本部分做了以下工作:①以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水解缩聚合成半封闭笼状的七苯基POSS三硅醇[Ph-T7(OH)3]。再将其与自制的双(三甲氧基硅烷)聚醚(DTPE)缩聚,制得了一种未见报道的新型桥连双POSS聚醚(DPPE),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确定了 DPPE的结构,最后将其用于后续PMMA改性以及含氟的丙烯酸树脂涂层改性。②在DPPE用于PMMA改性中,制得了一种新型DPPE物理杂化改性的聚甲基丙烯酸树脂(DPPMA),用FT-IR、XPS、AFM、DSC、TGA等仪器研究了改性树脂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DPPE的以物理共混方式引入,能增加聚合物DPPM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材料柔韧性;随着DPPE用量的增加,其耐热稳定性增加,其玻璃转化温度(Tg)则是先增大后减小。当DPPE用量为4 wt%时(以单体MMA质量计),聚合物DPPMA的Tg达到最大,为118.92℃;还发现DPPE用量为8%时所获得的聚合物DPPMA力学性能较佳。由此可见,加入适量的DPPE可改善DPPMA树脂的表面粗糙度、耐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③在DPPE改性含氟的丙烯酸树脂涂层中,首先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丙酯(HPAA)、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等进行本体预聚,先制成结构中含羟基官能团的含氟丙烯酸树酯(FAAO)预聚物。然后将DPPE与FAAO物理共混,再混入多异氰酸酯固化剂(N3390)加热固化制备涂层,得到了一种优良的拒水拒油性的丙烯酸树脂涂层(FPAPUA),并研究了该涂层的结构、形貌及性能。结果表明:DPPE可显着增加FPAPUA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和耐热稳定性。并且研究发现DFMA和DPPE对涂层的疏水性均有影响,随DFMA用量的增加,涂层的接触角增大,而随DPPE用量的增加,其接触角先增大后减小,当DFMA用量为18%时,DPPE用量为8 wt%时,接触角最大为117.5°。最后,对FPAPUA涂层机械性能研究发现,当DPPE用量为总单体质量的8%时,FPAPUA涂层的机械性能较好。(4)紫外光固化POSS改性含氟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涂层构筑、制备及其应用以七苯基POSS三硅醇[Ph-T7(OH)3]为扩链剂,首先对预聚体PUA进行改性制得改性的预聚体聚氨酯丙烯酸酯(T7@PUA),再将其与甲基十二氟庚脂(DFMA)、八臂甲基丙烯酸酰氧丙基POSS(8MA-POSS)、光引发剂1173等共混,在紫外光照射下制得了一种高性能POSS杂化含氟聚氨酯丙烯酸树酯涂层(UV-PFPUA),然后分别用FT-IR、XPS、AFM、DSC等仪器研究了UV-PFPUA涂层的结构、形貌和性能。结果表明:经Ph-T7(OH)3改性后的涂层均具有较高耐热稳定性,并且UV-PFPUA涂层随8MA-POSS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对UV-PFPUA涂层的疏水性研究发现,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可增加涂层的疏水性,最大可达到110°;而8MA-POSS的引入,反而降低了涂层的疏水性,因此对于8MA-POSS的量需要综合考虑。同时还发现,含有6%的8MA-POSS的涂层UV-PFPUA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因此,在不影响其疏水性的情况下,适量的8MA-POSS对涂层UV-PFPUA的综合性能是有益的。合成的光固化UV-PFPUA涂层具有良好疏水性、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和耐久性等性能,可为铁质基材提供较为出色的保护作用。

王盟盟[4](2019)在《竹材液化产物树脂发泡墙体材料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制备的树脂制备高强度轻质发泡墙体材料,通过调整试验条件确定了树脂在常温状态下进行发泡的工艺条件,通过对树脂进行聚醚多元醇改性、对树脂和发泡材料进行疏水改性和阻燃改性研究,改进了发泡材料现场施工工艺,提高了材料的防水、阻燃性能,为发展绿色环保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论文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高温加热发泡工艺探究常温不加热发泡工艺条件,分析树脂粘度和环境温度对材料发泡性能的影响,确定优化的常温发泡工艺:当树脂粘度为2000 mPa.s、温度为30℃时,按照质量比为树脂:表面活性剂:交联剂:发泡剂:固化剂=100:9:45:10:14制备的材料发泡状态最好,但材料压缩强度较低,需要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一步优化。2.在常温发泡优化方案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聚醚多元醇增韧改性,运用表观密度分析、压缩强度分析、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分析改性前后材料的性能变化。结果确定在树脂中添加5 g聚醚多元醇330后发泡材料性能进一步提高,压缩强度达到0.23 MPa,符合标准LY/T 2484-2015的要求。3.对聚醚改性后的发泡材料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表观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达到了标准要求,测试分析了材料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和疏水性能。确定了两种优化的疏水改性方案:材料内部添加5%的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后,材料的接触角从63.28。提高到105.10°;材料表面喷涂自制疏水涂料后,材料接触角从103.40°提高到144.10°。两种改性工艺,材料的疏水性能均有明显提升。4.对聚醚改性后的材料进行阻燃改性,改性后的表观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达到标准要求,分析了改性后的材料化学组成、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的变化。确定优化的改性方案为:在材料内部添加5 g的M-APP后,氧指数从30.1%提高到33.2%,点燃时间从5 s提高到15 s,热释放速率峰值只有81.00 kW.m-2;在材料内部添加3 g的MCAPP后,试样残余质量达到42%,炭化温度从624.99℃提高到651.64℃;在材料表面浸泡CMAp后氧指数从30.80%提高到31.50%。改性后的材料阻燃效果均有明显提高。

张明秀[5](2019)在《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压力和石油资源消耗的增加,可替代石油基化合物的绿色材料备受关注。聚乳酸(PLA)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绿色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生物基、生物降解聚合物之一。PLA硬度高且脆性大而限制了 PLA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通过常用的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三种体系的聚乳酸共混材料,以期开发出韧性及耐热性能良好的新型聚乳酸材料。采用环氧氯丙烷处理松木粉,利用表面环氧基团与聚乳酸端羟基/端羧基进行反应,实现了松木粉与聚乳酸的增容。处理前后对比研究表明,适量的处理过后的松木粉(EWF)有利于提高共混材料的机械性能。当EWF用量为20%,拉伸强度最大为52.8MPa,比纯PLA提高了 13MPa,断裂伸长率最大为23.2%,比纯PLA提高了 3.5倍。适量EWF可以显着提高异相成核效率并提高结晶度,可改善结晶性能;松木粉的加入可使体系内的分子链缠结力增加,从而体系的粘度,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上升。经环氧氯丙烷处理后,木粉与PLA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综合性能更优。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为交联剂成功制备了交联改性聚乳酸共混材料。红外分析结果表明,聚乳酸与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成功交联,当A-171的含量为3wt%时交联度最大。交联的聚乳酸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引发剂含量为0.3%,A171含量为3%时,交联聚乳酸的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最高为49.2MPa,断裂伸长率最高为15.3%,冲击强度为10.4 kJ/m2。随着A-171用量的增加,交联密度增加,熔融峰向低温偏移,结晶度明显下降。A-171过量后起增塑剂作用,异相成核增加,均相成核减小,交联聚乳酸的结晶度提高。共混体系的储能模量和储能模量随A-171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交联结构的引入有效改善了共混材料力学综合性能与热性能。以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作为反应性增韧单体,在熔融共混过程中原位生成聚氨酯增韧相,制备了新型增韧PLA/PU材料。随着增韧单体用量的增加,共混物中PLA组分的冷结晶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共混物结晶能力提高;2种单体之间的官能团摩尔比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共混物韧性的改善。当n NCO/n OH=1/1,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用量为30%时,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比纯PLA分别增加71.8倍和15.6倍;原位聚合物对聚乳酸有较好的增韧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聚乳酸的耐热性能。

王梅[6](2019)在《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新型界面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石油基塑料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危机,制备生物可降解的复合材料迫在眉睫。本文利用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基聚氨酯预聚体作为生物质和聚乳酸(PLA)的增容剂,在密炼机中制备了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首先探究PBA基聚氨酯预聚体(PBAPUP)对淀粉/PLA复合材料增容效果的影响,以及对淀粉/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改变PBAPUP含量,进一步探究不同PBAPUP含量对淀粉/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由于生物质填料的种类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也有重要影响,所以最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生物质,探究PBAPUP对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1)研究PBAPUP对淀粉/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与淀粉和PLA简单熔融共混物相比,加入PBAPUP的淀粉/PLA复合材料更加相容,并且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显着提高。红外结果进一步表明加入PBAPUP后,复合材料中淀粉与PLA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型界面结构。聚氨酯预聚体上的异氰酸酯基团与淀粉中的羟基发生反应形成化学交联作用;同时其软段部分与PLA基质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力相容,增强了淀粉与PLA之间的界面粘附力,最终使得淀粉与PLA相容性增加。因此,证明了 PBAPUP对淀粉/PLA复合材料有增容效果。(2)研究不同PBAPUP含量对淀粉/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APUP含量的增加,增容后的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以及疏水性能也随之增强。这是因为淀粉与PBAPUP以氨酯键形成的化学交联作用增强,导致复合材料中淀粉与PLA的界面粘附力增强。因此,可以说明PBAPUP含量对淀粉/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有重要影响。(3)研究PBAPUP对三种不同的生物质/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BAPUP后的淀粉、木粉或大豆分离蛋白与PLA的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均有所提高,并且增容后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均提高。但是,增容后的淀粉/PLA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改善效果更佳,这是因为相同生物质含量的复合材料中,淀粉与聚氨酯预聚体反应的活性基团更多,更利于聚氨酯相容界面层的形成。因此,证明了 PBAPUP可以明显改善生物质/PLA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是因为聚氨酯相容界面层的形成,使得界面层既能与生物质相容,也能与PLA基质相容。

孟繁蓉[7](2019)在《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多元醇液化技术将香蕉茎秆废弃物转变为富含活性基团羟基的液体产物,使其作为平台原料化合物,制备生物基可降解薄膜;同时采用水溶剂体系和绿色试剂从副产物液化残渣中提取纤维素、碳点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实现香蕉茎秆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香蕉茎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主要成分,并分别进行液化,跟踪香蕉茎秆液化过程中三大成分含量变化,建立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三种组分活化能大小顺序为: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非均相液化过程中多种反应并存;液化物为富含羟基或酚羟基的碳水化合物残基,分子量分布较宽。在溶剂:原料(液固比)5:1,催化剂1 mmol/g,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90 min时,香蕉茎秆液化残渣中纤维素含量最高达85.21%。(2)以多元醇液化物(LBP,羟值为246.52 mg KOH/g)为增塑剂,在硅溶胶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二者协同体系中,具有疏水性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复合薄膜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分别提升425.79%和250.81%;以卡拉胶-聚乙烯醇(CG-PVA)为薄膜基体,添加K+促进大分子链相互螺旋聚集;采用等转化率法、伪组分模型法等计算方法分析CG-PVA/LBP/K复合膜热解动力学,致密的网络结构可增强薄膜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通过浸泡实验表明两种液化物基薄膜均具备可降解性。(3)以多元醇液化物作为引发剂,与ε-己内酯(CL)开环聚合反应,LBP与ε-CL比例为9:1(wt/wt)时,得到的液化物基聚己内酯多元醇(LBP-PCL)重均分子量为14251;以多元醇液化物作为交联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硬链段,自制和市售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己内酯多元醇为软链段,采用两步聚合法合成聚己内酯型聚氨酯。经FT-IR、13C NMR和GPC等表征分析跟踪复合薄膜的逐步扩链过程,经拉伸试验及DMA、TG和DSC等分析表明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高弹态和热稳定性,其拉伸强度高达37.24 MPa,最大拉断伸长率可达638.83%,且具有优异的紫外吸收性能。(4)采用最佳液化条件下所得最高纤维素含量的液化残渣,利用TEMPO氧化法和酸解法成功地制备出残渣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和纳米晶体(CNC),CNF平均长度为332.3 nm,平均直径为5.9 nm;CNC平均长度为93.3 nm,平均直径为3.5 nm。(5)对残渣纤维素进行水热反应,利用酸性离子液体(S03H-IL)和PEG协同作用,制备出高产率、高荧光强度的碳点(CDs);其粒径分布为1-4.6 nm,且具有较强的荧光稳定性,可选择性地检测水溶液中的Cr(Ⅵ)。

霍淑平[8](2019)在《自催化型腰果酚羟基衍生物及其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氨酯泡沫因其卓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且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然而,传统的石油基聚氨酯泡沫材料难以降解,废弃物回收困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全球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绿色环保型聚氨酯泡沫逐渐成为各国研究和开发的热点。腰果酚是一种具有独特侧链烷烃(-C15H2531)的天然酚类化合物,用途十分广泛且环保性能突出。腰果酚的高效开发利用对促进林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腰果酚的分子结构特性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自催化活性的腰果酚羟基衍生物。该系列化合物不仅能够自发催化聚氨酯发泡过程,而且还能控制发泡过程中发泡反应(水-异氰酸酯)和胶凝反应(多元醇-异氰酸酯)的平衡。利用所制备的腰果酚羟基衍生物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在无催化剂下交联聚合创制了高强度的生物质基聚氨酯泡沫材料。重点研究了腰果酚胺基多元醇、腰果酚含羟基苯并恶嗪及其聚氨酯泡沫的制备方法、自催化交联反应特性与机理、泡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征。(1)腰果酚胺基多元醇的合成及其自催化反应特性研究以腰果酚为原料,通过环氧化、开环和硅氢加成等反应,创制了4种不同黏度和分子结构且具有自催化交联反应特性的生物质基多元醇(CAP-1、CAP-2、SCAP-1和SCAP-2),所制备的4种胺基多元醇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且满足工业聚醚多元醇的要求,可用于制备聚氨酯泡沫(PUFs)。采用非等温动态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4种胺基多元醇与PAPI的交联反应活性及动力学特征。利用Málek方法对交联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推算,获得4种反应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动力学参数及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4种胺基多元醇与PAPI交联反应具有自催化特性且交联反应过程符合Seatak-Berggren双参数自催化模型(SB模型)。(2)自催化型腰果酚基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一步法,以水为发泡剂,由所合成的4种腰果酚胺基多元醇(CAP-1、CAP-2、SCAP-1和SCAP-2)与PAPI在无催化剂下制备了4种自催化型腰果酚基聚氨酯泡沫(CAP-1/PUF、CAP-2/PUF、SCAP-1/PUF和SCAP-2/PUF)。通过研究泡沫体的热力学性能发现,4种聚氨酯泡沫的压缩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CAP-1/PUF>CAP-2/PUF>SCAP-1/PUF>SCAP-2/PUF,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160.30℃、110.13℃、145.77℃和110.03℃。扫描电镜分析表明,4种泡沫的泡孔呈多边形闭孔结构,泡孔均一。热重-红外光谱联用分析(TGA-FTIR)与热重-红外光谱联用分析(TGA-MS)研究表明,泡沫在受热时氨基甲酸酯先断裂生成大分子多元醇和异氰酸酯组分,然后再进一步裂解形成H2O、CO2、CO、羧酸、胺、小分子饱和烃、不饱和烯烃、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合物。(3)腰果酚含羟基苯并恶嗪的合成及其热聚合反应特性研究利用腰果酚、甲醛及氨基醇合成了3种腰果酚含羟基苯并恶嗪(CBozH-1、CBozH-2和CBozH-3),并利用FTIR及NMR表征了其化学结构。采用DSC法研究了3种含羟基苯并恶嗪单体的热聚合反应过程,发现CBozH-1、CBozH-2和CBozH-3的热聚合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级数分别为0.9072、0.9094和0.9093,表观活化能分别为81.75k J/mol、85.47 k J/mol和87.42 k J/mol。3种单体热聚合可分别形成类似于“蜈蚣型”聚苯并恶嗪树脂(PCBozH-1、PCBozH-2及PCBozH-3),聚合产物具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热稳定性高。采用TG-FTIR-MS联用技术研究了3种聚苯并恶嗪树脂的热降解过程,发现其热降解时Mannich桥上的C-N和C-C键在高温下先断裂生成苯并恶嗪低聚物、苯并恶嗪单体、腰果酚甲醛低聚物及腰果酚衍生物等化合物;然后这些降解物受热再分解为小分子饱和烃类、烯烃类化合物、CO、CO2、H2O、醇、腈类、胺类及芳香烃化合物等。(4)阻燃型腰果酚苯并恶嗪/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3种CBozH为原料,以三羟甲基氧磷(THPO)为阻燃剂及扩链剂、水为发泡剂,采用一步法制备了无卤阻燃型腰果酚苯并恶嗪/聚氨酯泡沫(CBozH/PUFs)。极限氧指数(LOI)分析结果表明,当THPO用量为15%时,CBozH-1/PUF、CBozH-2/PUF及CBozH-3/PUF的极限氧指数分别为28.1%、29.0%和27.5%。此外,THPO的加入可以显着降低泡沫燃烧过程的热释放速率(HRR)、热释放(THR)、产烟速率(SPR)和烟释放(TSR)。结合燃烧残炭分析可知,THPO通过气相和凝聚相结合阻燃来提高泡沫的阻燃性。TGA-FTIR和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研究结果显示,THPO能在较低温度下提前分解产生磷酸、偏磷酸等非燃烧性化合物并促进成炭,有效延缓了泡沫材料的热降解过程,显着提高泡沫材料的热稳定性。

张爱宾[9](2018)在《落叶松单宁/软木粉改性酚醛树脂发泡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酚醛树脂发泡材料具有优良的绝热和阻燃性能,但存在苯酚原料毒性大且非可再生,发泡材料脆性大、易掉粉、韧性差以及力学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论文利用落叶松单宁部分替代苯酚制备落叶松单宁基可发性酚醛树脂及发泡材料,通过在发泡过程中添加软木粉对落叶松单宁基酚醛树脂发泡材料进行增韧改性。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落叶松单宁的组成、结构特点、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单宁的分子结构主要以原花青素类单元为主,含有少量的原翠雀素类以及多酚类二聚体单元,并有葡萄糖基和没食子酸两种取代基的存在;聚合度可达1 1,单元间以C4-C8连接为主,A环主要为间苯三酚型,热降解包含两个降解阶段。(2)研究酸性条件下落叶松单宁解聚工艺,并对解聚产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得到优化酸解聚条件:巯基乙醇为亲核试剂,反应温度和时间为60℃和2 h,催化剂浓度为0.1 mol/L;解聚的落叶松单宁的热稳定性提高,大部分产物的分子量在600 Da以下,主要以单体和二聚体的形式存在。相比酸解聚,亚硫酸钠碱性解聚也得到较好的解聚效果,其产物更适合制备单宁基酚醛树脂和发泡材料。(3)采用绿色环保的亚硫酸钠碱性解聚方法对落叶松单宁进行解聚处理,制备落叶松单宁基可发性酚醛树脂和发泡材料。改性前后的树脂和发泡材料的化学结构均相似。与纯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相比,落叶松单宁基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的阻燃性能提高,但表现出较差的泡孔形态、韧性和力学性能。(4)在落叶松单宁基酚醛树脂发泡过程中加入软木粉制备木粉增强型发泡材料。结果表明,软木粉在发泡过程中起到成核剂作用,对发泡材料增强效果显着。改性前后落叶松单宁基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的化学结构相似,改性后的发泡材料的泡孔形态、力学性能和韧性都有很大的改善。软木粉添加量为1%的改性发泡材料综合性能最好,其泡孔中值直径为221.41 μm,泡孔密度为9.64×104cells/cm3,压缩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14.84%和16.18%,粉化率降低18.4%,导热系数降低32.29%。

丁婷婷[10](2017)在《耐热型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缓解当代资源匮乏的困境,解决木质素的利用和污染环境的难题,探索耐热型环氧树脂材料的开发的新思路,将木质素进行溴化改性,从而能替代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A),并与双酚A(Bisphenol A,BPA)混合进行环氧化,制备耐热型环氧树脂,降低生产成本、缓解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本实验将木质素与双酚A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制备出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Lignin-bisphenol A epoxy resin,LBEP),分析不同木质素添加量对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探索和研究木质素溴化改性工艺,研究溴化木质素添加量对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brominated lignin-bisphenol A epoxy resin,Br-LBEP)热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双酚A环氧树脂(bisphenol A epoxy resin,LBEP)、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和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溶剂提取木质素结构研究,同振动球磨法获得的竹磨木木质素相比,用80%醋酸、90%二氧六环从蒸爆竹浆中提取木质素的得率更高;由于蒸爆过程中,木质素结构中的非缩合型结构降解比较强烈,因此不同溶剂从蒸爆竹浆中提取的木质素,其硝基苯氧化产物的得率低于竹磨木木质素;不同溶剂提取的蒸爆竹浆木质素吸热峰特征不同,80%乙酸、90%二氧六环、80%甲醇在155℃出现吸热峰,而95%乙醇提取的木质素在163℃才出现吸热峰,表明95%乙醇提取的木质素玻璃化温度大于其他溶剂提取的木质素,热稳定性更好。(2)对比木质素和双酚A的热稳定性,木质素失重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分别较双酚A高112.2℃、3.7℃,木质素的热稳定性高于双酚A,加入木质素后,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当木质素添加量为10%时,失重峰值温度比双酚A环氧树脂分别高出7.3℃,质量残留量也高出3.81%。(3)木质素经过溴化改性后,红外光谱证明其分子结构中成功引入溴,测定结果表明溴含量达到42%,热重结果表明溴化木质素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溴化木质素与双酚A混合制备的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的失重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比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高,并且随着溴化木质素添加量的增加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但溴化木质素最多不能超过15%。(4)对双酚A环氧树脂、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和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木质素和溴化木质素后,环氧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固化起始温度分别降低了1K、8K,固化温度分别降低了7.5K、12.5K,木质素和溴化木质素的加入,促进了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双酚A环氧树脂、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和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与聚醚胺D-230的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46.6138kJ/mol、29.1919 kJ/mol、20.0286kJ/mol,逐渐减小,说明加入木质素和溴化木质素后,环氧树脂的固化速率得到提高,也证明溴化改性能够进一步促进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双酚A环氧树脂、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和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级数均为小数,说明双酚A环氧树脂、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和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与聚醚胺D-230之间的反应都为复杂反应。

二、木粉聚醚分子量测定及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粉聚醚分子量测定及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γ-戊内酯木质素结构及其酚化改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生物质概述
    1.2 预处理方法
        1.2.1 物理方法
        1.2.2 物理-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2.4 化学方法
        1.2.4.1 酸预处理
        1.2.4.2 碱预处理
        1.2.4.3 氧化预处理
        1.2.4.4 离子液体预处理
        1.2.4.5 有机溶剂预处理
    1.3 酸性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的反应路径
        1.3.1 酸性条件下β-O-4模型物的反应路径
        1.3.2 酸性条件下β-5模型物的反应路径
        1.3.3 酸性条件下β-β模型物的反应路径
    1.4 木质素的应用
        1.4.1 燃料和芳香化学品
        1.4.2 木质素基材料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木质素模型物在γ-戊内酯/硫酸/水预处理体系中的结构变化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β-O-4模型物的合成过程
        2.2.3 β-5模型物的合成过程
        2.2.4 SS型β-β模型物的合成过程
        2.2.5 1 ,3-二氧六环结构的合成过程
        2.2.6 苯并呋喃结构的合成过程
        2.2.7 二苯代乙烯结构的合成过程
        2.2.8 部分产物的核磁信息
        2.2.9 模型物预处理反应及其产物分析和定量方法
        2.2.10 NMR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β-O-4模型物在γ-戊内酯/硫酸/水体系中的结构变化
        2.3.2 β-5模型物在γ-戊内酯/硫酸/水体系中的结构变化
        2.3.3 β-β模型物在γ-戊内酯/硫酸/水体系中的结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木质素在γ-戊内酯/硫酸/水预处理体系中的结构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酶解木质素的提取
        3.2.3 木材在GVL/H_2SO_4/水体系中的反应
        3.2.4 木质素在GVL/H_2SO_4/水体系中的反应
        3.2.5 2D HSQC NMR分析检测
        3.2.6 木质素分子量的测定
        3.2.7 ~(31)P-NMR测定木质素分子中的酚羟基、脂肪羟基和羧基含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VL木质素中1,3-二氧六环结构的2D HSQC NMR指认
        3.3.2 GVL木质素中苯基-苯并二氢呋喃结构的2D HSQC NMR指认
        3.3.3 GVL木质素中烯醇醚二聚体结构的2D HSQC NMR指认
        3.3.4 GVL木质素中β-β异构体结构的2D HSQC NMR指认
        3.3.5 酸(H_2SO_4)对GVL木质素结构的影响
        3.3.6 思茅松酶解木质素经过不同时间的预处理后所得GVL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β-芳基醚和β-β木质素模型物经酸酚化改性后的结构变化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木质素模型物的反应及产物分析
        4.2.3 NMR分析检测
        4.2.4 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检测
        4.2.5 芳基烯醇醚二聚体模型物的合成
        4.2.6 非酚型β-O-4模型物的合成
        4.2.7 同位素标记β-O-4模型物的合成
        4.2.8 1 -甲氧基-2-萘酚与3-甲氧基-2-萘酚的合成
        4.2.9 GG型β-β模型物的合成过程
        4.2.10 部分产物的核磁信息及其高分辨率质谱信息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烯醇醚二聚体模型物经硫酸/苯酚处理之后的结构变化
        4.3.2 β-O-4模型物经硫酸/苯酚处理之后的结构变化
        4.3.3 γ-氢标记(γ-CD2OH)β-O-4 模型物经硫酸/苯酚处理之后的结构变化
        4.3.4 β-β模型物经硫酸/苯酚处理之后的结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木质素原料酚化改性的对比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2.2 GVL木质素的提取
        5.2.3 酶解木质素(CEL)的提取
        5.2.4 碱木质素的提取
        5.2.5 GVL木质素、碱木质素和酶解木质素的酚化改性
        5.2.6 Cα位缩合β-芳基醚三聚体模型物的合成
        5.2.7 三苯代乙烷模型物的合成
        5.2.8 2D HSQC NMR分析检测
        5.2.9 木质素分子量的测定
        5.2.10 ~(31)P-NMR测定木质素分子中的酚羟基、脂肪羟基和羧基含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酚化木质素中Cα位缩合三聚体和三苯代乙烷结构的指认
        5.3.2 酚化木质素中萘酚类产物的指认
        5.3.3 酚化过程中木质素的功能基和分子量的变化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三、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桐油的酚醛泡沫材料增韧和阻燃改性及其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酚醛泡沫的增韧改性
        1.2.2 酚醛泡沫的耐热阻燃改性
        1.2.3 生物质增韧酚醛泡沫的研究进展
    1.3 设计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设计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2 桐油增韧改性酚醛泡沫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桐油增韧酚醛泡沫(TPF-x)的合成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桐油与苯酚之间的Friedel-Crafts反应
        2.3.2 桐油对酚醛泡沫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3 桐油基磷酸二乙酯增韧酚醛泡沫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桐油基磷酸二乙酯(TAP)的合成
        3.2.3 TAP增韧酚醛泡沫(TAPPFx)的制备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3.3.2 TAP对酚醛泡沫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4 含氮桐油基磷酸二乙酯增韧酚醛泡沫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桐酰二乙基二胺(TA)的合成
        4.2.3 三嗪环磷酸酯(PC)的合成
        4.2.4 含氮桐油基磷酸二乙酯(TAPC)的合成
        4.2.5 TAPC增韧酚醛泡沫的制备
        4.2.6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4.3.2 TAPC对酚醛泡沫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5 含磷桐油基硅氧烷增韧酚醛泡沫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试剂
        5.2.2 桐油基硅氧烷(TD)的合成
        5.2.3 含磷桐油基硅氧烷(TDK)的合成
        5.2.4 TDK增韧酚醛泡沫的制备
        5.2.5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桐油酸甲酯、TD和TDK的结构分析
        5.3.2 TDK对酚醛泡沫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POSS杂化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应用及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丙烯酸树脂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1.3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分类、合成方法及应用领域
        1.3.1 POSS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3.2 POSS的分类
        1.3.3 POSS的合成方法
        1.3.4 POSS杂化材料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1.4 POSS改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4.1 POSS物理杂化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
        1.4.2 POSS化学共聚杂化丙烯酸树脂研究进展
        1.4.3 POSS改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研究进展
        1.4.4 POSS改性聚合物PMMA动力学研究现状
        1.4.5 POSS杂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PUA)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案的提出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研究方案的提出
2 MA~(7IBU)-POSS改性聚合物PMMA(PMAPS)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材料及仪器
        2.1.2 原材料的预处理
        2.1.3 聚合物PMAPS的合成
        2.1.4 聚合物PMAPS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合物PMAPS的结构表征
        2.2.2 聚合物PMAPS板材的形貌图分析
        2.2.3 聚合物PMAPS的热性能研究
        2.2.4 聚合物PMAPS的透光性研究
        2.2.5 聚合物PMAPS的力学性能研究
    2.3 小结
3 MA~(7IBU)-POSS与MMA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3.1.2 竟聚率研究方法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与仪器
        3.2.2 原材料预处理
        3.2.3 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实验步骤
        3.2.4 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实验步骤
        3.2.5 竟聚率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结论
        3.3.2 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结论
        3.3.3 竞聚率计算及结果讨论
    3.4 小结
4 桥连POSS聚醚(DPPE)的合成及改性丙烯酸树脂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与仪器
        4.1.2 原材料的预处理
        4.1.3 桥连双POSS聚醚(DPPE)单体的合成
        4.1.4 DPPE杂化改性PMMA聚合物(DPPMA)的制备
        4.1.5 DPPE改性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FPAPUA)的制备
        4.1.6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桥连双POSS聚醚(DPPE)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4.2.2 DPPE杂化改性PMMA树脂(DPPMA)的形貌及性能研究
        4.2.3 DPPE杂化改性含氟丙烯酸树脂(FPAPUA)涂层的性能研究
    4.3 小结
5 紫外光固化POSS改性含氟聚氨酯丙烯酸树酯涂层的构筑、制备及应用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与仪器
        5.1.2 原材料的预处理
        5.1.3 低聚体T_7@PUA的合成
        5.1.4 紫外光固化涂层UV-PFPUA的制备
        5.1.5 前体原料和涂层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低聚物T_7@PUA的设计与表征
        5.2.2 UV-PFPUA涂层的结构表征
        5.2.3 UV-PFPUA涂层的XPS表征
        5.2.4 UV-PFPUA涂层的形貌表征
        5.2.5 UV-PFPUA涂层的热性能研究
        5.2.6 UV-PFPUA涂层的机械性能表征
        5.2.7 UV-PFPUA涂层的疏水性研究
        5.2.8 UV-PFPUA涂层的耐久性检测
    5.3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竹材液化产物树脂发泡墙体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新型轻质墙体材料研究现状
        1.2.1 有机轻质墙体材料
        1.2.2 无机轻质墙体材料
        1.2.3 复合轻质墙体材料
    1.3 新型墙体材料防水研究现状
        1.3.1 刻蚀法
        1.3.2 气相沉积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层层自组装法
        1.3.5 其他方法
    1.4 新型墙体材料防火研究现状
        1.4.1 卤系阻燃剂
        1.4.2 磷系阻燃剂
        1.4.3 氮系阻燃剂
        1.4.4 硅系阻燃剂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竹材液化发泡墙体材料发泡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树脂粘度对发泡材料的影响
        2.2.2 环境温度对发泡材料的影响
        2.2.3 性能分析
        2.2.4 最优试验配比方案
    2.3 小结
3 聚醚多元醇改性竹材液化发泡墙体材料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发泡性能分析
        3.2.2 FTIR分析
        3.2.3 微观结构
    3.3 小结
4 疏水改性竹材液化发泡墙体材料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发泡性能分析
        4.2.2 FTIR分析
        4.2.3 微观结构
        4.2.4 接触角分析
    4.3 小结
5 阻燃改性竹材液化发泡墙体材料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1.2 试验方法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发泡性能分析
        5.2.2 FTIR分析
        5.2.3 微观结构分析
        5.2.4 热稳定性分析
        5.2.5 阻燃性能分析
    5.3 小结
6 总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乳酸概述
    1.2 聚乳酸共混物制备方法
        1.2.1 溶液共混
        1.2.2 熔融共混
    1.3 聚乳酸共混研究现状
        1.3.1 聚乳酸与生物基可降解聚合物共混
        1.3.2 聚乳酸与生物降解聚合物共混
        1.3.3 聚乳酸与不可降解聚合物共混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PLA/WF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PLA/WF共混物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环氧基含量的测定
        2.3.2 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与衰减全反射红外测试
        2.3.3 力学性能测试
        2.3.4 TGA测试
        2.3.5 DSC测试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3.7 流变性能测试
        2.3.8 维卡软化点(VST)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木粉改性条件对环氧值的影响
        2.4.2 红外分析
        2.4.3 TG分析
        2.4.4 DSC分析
        2.4.5 扫描电镜分析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流变性能分析
        2.4.8 维卡软化点分析
    2.5 小结
3 交联增塑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PLA/A-171共混物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傅利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测试
        3.3.2 凝胶含量测试
        3.3.3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
        3.3.4 力学性能测试
        3.3.5 TGA测试
        3.3.6 DSC测试
        3.3.7 流变性能测试
        3.3.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3.3.9 维卡软化温度(VST)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TIR分析
        3.4.2 凝胶含量测试
        3.4.3 共混物在转矩流变仪中的流变行为
        3.4.4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
        3.4.5 力学性能分析
        3.4.6 热性能分析
        3.4.7 SEM分析
        3.4.8 维卡软化温度分析
        3.4.9 流变性能分析
    3.5 小结
4 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原位聚合增韧聚乳酸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PLA/PU共混物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红外光谱测试
        4.3.2 凝胶含量测试
        4.3.3 力学性能测试
        4.3.4 TGA测试
        4.3.5 DSC测试
        4.3.6 流变性能测试
        4.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4.3.8 维卡软化点温度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TIR分析
        4.4.2 共混物扭矩变化
        4.4.3 凝胶含量分析
        4.4.4 TG分析
        4.4.5 DSC分析
        4.4.6 SEM分析
        4.4.7 力学性能分析
        4.4.8 流变性能分析
        4.4.9 维卡软化点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论文发表情况
9 致谢

(6)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新型界面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的简介
    1.2 淀粉的改性
        1.2.1 淀粉的改性概述
        1.2.2 淀粉的物理改性
        1.2.3 淀粉的化学改性
        1.2.4 淀粉的生物改性
    1.3 木粉的简介
    1.4 木粉的改性
    1.5 大豆分离蛋白的简介
    1.6 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
        1.6.1 大豆分离蛋白的物理改性
        1.6.2 大豆分离蛋白的化学改性
        1.6.3 大豆分离蛋白的酶改性
    1.7 聚乳酸的概述
    1.8 聚乳酸的改性
        1.8.1 聚乳酸的共聚改性
        1.8.2 聚乳酸的共混改性
    1.9 增容剂的概述
        1.9.1 增容剂的研究进展
        1.9.2 增容剂的物性与增容效果
    1.10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1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PBA基聚氨酯预聚体增容的淀粉/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
        2.3.1 PBA基聚氨酯预聚体(PBAPUP)的合成
        2.3.2 PBAPW的制备
        2.3.3 淀粉/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2.3.4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淀粉/PLA复合材料片材
        2.3.5 用注压、注塑成型法制备淀粉/PLA复合材料片材
        2.3.6 淀粉/PLA复合材料的提纯
        2.3.7 表征与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分析
        2.4.2 力学性能分析
        2.4.3 热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PBA基聚氨酯预聚体含量对淀粉/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 PBAPUP的合成
        3.3.2 淀粉/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3.3.3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淀粉/PLA复合材料样品片材
        3.3.4 用注压、注塑成型法制备淀粉/PLA复合材料片材
        3.3.5 表征与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分析
        3.4.2 力学性能分析
        3.4.3 热性能分析
        3.4.4 疏水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BA基聚氨酯预聚体对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步骤
        4.3.1 PBAPUP的合成
        4.3.2 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4.3.3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片材
        4.3.4 用注压、注塑成型法制备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片材
        4.3.5 表征与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分析
        4.4.2 力学性能分析
        4.4.3 热性能分析
        4.4.4 疏水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在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7)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香蕉茎秆原料的性质及资源化利用
        1.1.1 香蕉植物
        1.1.2 理化性质
        1.1.3 综合利用现状
    1.2 木质类生物质液化技术
        1.2.1 木质类生物质
        1.2.2 液化剂
        1.2.3 催化剂
        1.2.4 液化条件
        1.2.5 液化机理
    1.3 可降解生物基复合薄膜
        1.3.1 聚氨酯
        1.3.2 聚己内酯
        1.3.3 聚乙烯醇
        1.3.4 性能
    1.4 生物质基碳点
        1.4.1 性质
        1.4.2 合成方法
        1.4.3 应用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过程分析及液化产物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原料
        2.2.2 试剂及仪器
    2.3 原料成分分析
        2.3.1 灰分含量测定
        2.3.2 综纤维素含量测定
        2.3.3 纤维素含量测定
        2.3.4 木质素含量测定
    2.4 原料三大组分分离
        2.4.1 综纤维素分离
        2.4.2 纤维素分离
        2.4.3 半纤维素分离
        2.4.4 木质素分离
    2.5 原料及三大组分多元醇液化
    2.6 液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
    2.7 表征方法
        2.7.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7.2 X射线衍射测试
        2.7.3 热性能测试
        2.7.4 分子量分布测试
    2.8 结果与讨论
        2.8.1 成分分析及组分分离
        2.8.2 各组分液化过程与结构表征
        2.8.3 液化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蕉茎秆液化物基纳米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原料
        3.2.2 试剂与仪器
    3.3 制备多元醇液化物
        3.3.1 酸值和羟值测定
    3.4 制备聚醋酸乙烯酯复合薄膜
        3.4.1 硅溶胶改性制备
        3.4.2 疏水改性制备
    3.5 制备卡拉胶-聚乙烯醇复合膜
        3.5.1 钾离子、钙离子改性制备
        3.5.2 复合薄膜热解动力学
    3.6 表征方法
        3.6.1 分子量分布测试
        3.6.2 气相色谱-质谱测试
        3.6.3 表面与截面形貌测试
        3.6.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3.6.5 机械性能测试
        3.6.6 接触角测试
        3.6.7 耐水性测试
        3.6.8 热性能测试
    3.7 液化物基聚醋酸乙烯酯复合薄膜
        3.7.1 液化物物理化学性质
        3.7.2 复合薄膜性能
        3.7.3 复合薄膜结构
        3.7.4 复合薄膜改性制备路径
    3.8 液化物基卡拉胶-聚乙烯醇复合膜
        3.8.1 力学性能
        3.8.2 复合薄膜结构
        3.8.3 热解动力学分析
        3.8.4 复合薄膜合成机理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蕉茎秆液化物基聚己内酯型聚氨酯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原料
        4.2.2 试剂及仪器
    4.3 制备多元醇液化物
    4.4 制备聚己内酯多元醇
    4.5 制备聚己内酯型聚氨酯
    4.6 表征方法
        4.6.1 分子量分布测试
        4.6.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4.6.3 表面与截面形貌测试
        4.6.4 热性能测试
        4.6.5 示差扫描量热测试
        4.6.6 动态热机械测试
        4.6.7 机械性能测试
        4.6.8 薄膜透光率测试
        4.6.9 X射线衍射测试
        4.6.10 接触角测试
    4.7 结果与讨论
        4.7.1 复合薄膜结构
        4.7.2 结晶度和热性能
        4.7.3 力学性能
        4.7.4 紫外吸收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化残渣基纳米纤维素及碳点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原料
        5.2.2 试剂及仪器
    5.3 纤维素纳米纤维和纳米晶体
        5.3.1 提取分离纤维素
        5.3.2 TEMPO氧化法
        5.3.3 酸解法
    5.4 纤维素基碳点
        5.4.1 合成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
        5.4.2 水热处理纤维素
        5.4.3 荧光量子产率测试
        5.4.4 Cr(Ⅵ)和抗坏血酸检测
    5.5 表征方法
        5.5.1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5.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5.5.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
        5.5.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5.5.5 粉末X射线衍射测试
        5.5.6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测试
        5.5.7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5.6 纤维素纳米纤维和纳米晶体
        5.6.1 液化法分离提取纤维素
        5.6.2 结构表征
        5.6.3 纳米纤维素提取路径
    5.7 纤维素基碳点
        5.7.1 光学性质
        5.7.2 结构表征
        5.7.3 检测Cr(Ⅵ)和抗环血酸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自催化型腰果酚羟基衍生物及其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聚氨酯泡沫材料概述
        1.2.2 生物质基PUF的研究现状
        1.2.3 生物质基PUF的阻燃改性
        1.2.4 腰果酚的结构及反应特性
        1.2.5 腰果酚的应用概况
    1.3 设计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设计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腰果酚胺基多元醇的合成及其自催化反应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腰果酚胺基多元醇的制备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腰果酚胺基多元醇的结构表征
        2.3.2 腰果酚胺基多元醇的理化性能
        2.3.3 腰果酚胺基多元醇的自催化交联反应活性
        2.3.4 腰果酚胺基多元醇的自催化反应动力学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自催化型腰果酚基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发泡工艺
        3.2.3 PUFs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自催化型PUFs的力学性能
        3.3.2 自催化型PUFs的表观密度
        3.3.3 自催化型PUFs的微观结构形貌
        3.3.4 自催化型PUFs的热稳定性
        3.3.5 自催化型PUFs的热降解气相产物分析
        3.3.6 自催化型PUFs的热降解机制
    3.4 小结
第四章 腰果酚含羟基苯并恶嗪的合成及其热聚合反应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腰果酚含羟基苯并恶嗪及其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4.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BozHs的结构表征
        4.3.2 CBozHs的热聚合反应动力学
        4.3.3 PCBozHs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4.3.4 PCBozHs的热稳定性
    4.4 小结
第五章 阻燃型腰果酚苯并恶嗪/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阻燃型CBozH/PUFs的制备
        5.2.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HPO用量对CBozH/PUFs压缩强度的影响
        5.3.2 THPO用量对CBozH/PUFs阻燃性能的影响
        5.3.3 CBozH/PUFs的燃烧分析
        5.3.4 CBozH/PUFs的残炭分析
        5.3.5 CBozH/PUFs的阻燃机理分析
        5.3.6 CBozH/PUFs的热稳定性
        5.3.7 CBozH/PUFs的热解产物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落叶松单宁/软木粉改性酚醛树脂发泡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酚醛树脂
        1.2.1 酚醛树脂的发展
        1.2.2 酚醛树脂的合成
        1.2.3 酚醛树脂的应用
    1.3 酚醛树脂发泡材料
        1.3.1 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的发展
        1.3.2 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的应用
        1.3.3 酚醛树脂发泡材料改性研究
        1.3.3.1 物理改性
        1.3.3.2 化学改性
        1.3.3.3 生物质改性
    1.4 单宁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相关研究
        1.4.1 单宁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研究进展
        1.4.2 单宁酚醛树脂发泡材料研究现存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落叶松单宁的结构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落叶松单宁的红外分析
        2.3.2 落叶松单宁的固体碳核磁(~(13)C-NMR)分析
        2.3.3 落叶松单宁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
        2.3.4 热重(TGA)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落叶松单宁的解聚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亲核试剂对落叶松单宁解聚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落叶松单宁解聚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落叶松单宁解聚的影响
        3.3.4 催化剂浓度对落叶松单宁解聚的影响
        3.3.5 亚硫酸钠对落叶松单宁解聚的影响
        3.3.6 酸性解聚工艺工业化可行性探讨
    3.4 本章小结
4 落叶松单宁基可发性酚醛树脂及发泡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R和LTPRs的表征
        4.3.1.1 PR和LTPRs的性能分析
        4.3.1.2 PR和LTPRs的红外分析
        4.3.2 PF和LTPFs的表征
        4.3.2.1 PF和LTPFs的红外分析
        4.3.2.2 PF和LTPFs的表观密度分析
        4.3.2.3 PF和LTPFs的表观形貌分析
        4.3.2.4 PF和LTPFs的压缩性能分析
        4.3.2.5 PF和LTPFs的粉化率性能分析
        4.3.2.6 PF和LTPFs的导热系数分析
        4.3.2.7 PF和LTPFs的热稳定性分析
        4.3.2.8 PF和LTPFs的极限氧指数(LOI)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软木粉增强落叶松单宁基酚醛树脂发泡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LTPFs的红外分析
        5.3.2 CLTPFs的表观密度分析
        5.3.3 CLTPFs的表观形貌分析
        5.3.4 CLTPFs的压缩性能分析
        5.3.5 CLTPFs的粉化率性能分析
        5.3.6 CLTPFs的导热系数分析
        5.3.7 CLTPFs的热稳定性分析
        5.3.8 CLTPFs的极限氧指数[LOI)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耐热型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木质素
        1.1.1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1.1.2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
    1.2 环氧树脂
        1.2.1 环氧树脂的结构与特性
        1.2.2 环氧树脂的应用及其新进展
    1.3 耐热性环氧树脂及其研究进展
        1.3.1 阻燃剂与阻燃性固化剂的选择
        1.3.2 溴化环氧树脂
        1.3.3 木质素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小结
2.木质素结构特征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蒸爆竹浆的准备
        2.1.2 磨木木质素(MWL)及不同溶剂提取木质素
        2.1.3 木质素苯环结构特性
        2.1.4 木质素结构特性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木质素得率
        2.2.2 木质素苯环结构特征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木质素热性质
    2.3 本章小结
3.木质素-双酚A型环氧树脂热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的准备
        3.2.2 环氧树脂的合成
        3.2.3 原料及产品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木质素和双酚A的对比分析
        3.3.2 木质素环氧树脂的结构分析
        3.3.3 热失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溴化木质素-双酚A型环氧树脂结构和热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部分
        4.2.1 木质素的溴化改性
        4.2.2 溴化木质素-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制备
        4.2.3 分析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溴化改性对木质素结构的影响
        4.3.2 溴化木质素的热性能分析
        4.3.3 溴化木质素-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化工艺的确定
        5.3.2 固化反应参数的研究
        5.3.3 固化反应模型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木粉聚醚分子量测定及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γ-戊内酯木质素结构及其酚化改性机理的研究[D]. 李素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桐油的酚醛泡沫材料增韧和阻燃改性及其结构和性能研究[D]. 宋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3]POSS杂化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应用及反应动力学研究[D]. 王玉峰. 陕西科技大学, 2020
  • [4]竹材液化产物树脂发泡墙体材料的改性研究[D]. 王盟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
  • [5]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明秀.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8)
  • [6]三种生物质/PLA复合材料新型界面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王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3)
  • [7]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 孟繁蓉. 海南大学, 2019(06)
  • [8]自催化型腰果酚羟基衍生物及其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霍淑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9]落叶松单宁/软木粉改性酚醛树脂发泡材料性能研究[D]. 张爱宾.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10]耐热型溴化木质素双酚A环氧树脂材料的研究[D]. 丁婷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标签:;  ;  ;  ;  

木粉聚醚的分子量测定及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