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拉扬影像效果不同的两款DVD(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炜[1](2020)在《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旅行箱包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谋求发展,这导致我国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人口激增,居住环境和条件成为困扰这些年轻人的首要问题。此外,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们大多选择蜗居在狭小的合租房里,正是由于这样的居住条件让他们不得不开始考虑空间合理利用的问题。与此同时,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趋向于多元化、品质化,他们倾向于体验式、超前式的消费,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有着灵活的思维方式,有着对自我独特的感知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追求,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信条,不论生活多么苟且依旧向往诗和远方,因此旅游出行成为排解年轻人生活压力的不二选择,希望以此来充实自我,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基于这样一种研究背景,旅行箱包的可收纳设计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旅行箱包作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产品,一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变化。其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营造更好的生活体验。因此,本次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家具化一物多用的箱包设计来满足于生活在大城市居住空间有限的年轻人。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参阅、资料及数据整理、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因素以及其对设计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生活方式背景下的人群对箱包设计的需求,分析品牌箱包的发展现状,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着重展开对于收纳式箱包设计的方法研究及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而后,结合对用户的采访调研,明确目标用户并深入挖掘他们的真实需求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点,总结归纳创新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箱包的设计中来,通过对旅行箱包的创新设计提高产品效能感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用户需求,在节省空间和原材料的同时满足产品的功能、审美需求,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新颖的适用于多生活场景的旅行箱包设计。
张艺[2](2019)在《阿格尼斯·芭尔莎演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格尼斯·芭尔莎是二十世纪颇具盛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曾评价:“芭尔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女中音。”她自成一格的演唱理念,成为当代美声演唱革新的先驱。所塑造的一个个精典角色确立了其歌剧界的耀眼地位,同时她也是世人心中卡门形象的完美诠释者,至今难以被逾越。故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系统的分析阿格尼斯·芭尔莎的演唱艺术。第一章集合芭尔莎的音视频作品,利用多种可视化手段梳理出其高频颤音、丰富的胸声、全面的嗓音机能三个嗓音特征。第二章芭尔莎的表演特点,将研究芭尔莎的舞台表演中极具特点的表情与肢体语言。第三章研究芭尔莎演唱艺术的美学探析,论证芭尔莎音色自然性与表演贴切性的追求。最后总结芭尔莎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演唱理念。
李璇[3](2016)在《我国当代服装赛事针对性设计探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服装设计不在局限于满足实用功能,越发的注重其美感。时尚的切合度,以及不断涌出的新鲜感与创新性,也为服装设计大赛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为广大设计师提供了展示学习平台,有力的推动了服装行业的发展,为服装企业注入新鲜活力,迎合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时尚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分析大赛服装的设计创新性,以及与市场服装的区别性,挖掘现实存在主要问题,使得服装赛事的设计研究具有实质性意义。比赛服装设计己经逐渐发展成为有别于其他服装设计的专门性服装设计专题。通过对近年来设计大赛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对比赛服装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性,设计是相通的,将设计技法的创新性应用于时装设计当中。设计师按不同设计大赛定位,以具体"大赛"为研究对象,围绕主题来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设计方案,创作出被大赛认同的作品或易被市场接受创新产品。所以,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是对比赛服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对服装创意设计均有一定借鉴价值。我国服装赛事探究过程以亲身经历,实地参与实践,以图片展示分析和理论论证为基础。通过对参与具体大赛的整个流程的体验,分析大赛服装设计中的方法与价值。其中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发散思维方式理清设计思路,好比当一种流行设计元素兴起时,这个流行元素是否能够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使流行设计元素结合不同的常规服装设计元素的变化,通过变换设计手法,运用在不同风格的服装中,这是服装大赛所体现的重要部分,设计师在维持自己设计风格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运用时下流行设计元素亦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意义。本课题作为个别领域的方法论研究成果是对设计方法论的充实和发展。
毕亦痴[4](2013)在《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文中提出为解开两国时装设计差异的原因,本文从造型要素、装饰要素与服装设计方式三视角分层级分别解析了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经过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总结出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的差异,并通过这三方面所反映出的设计思维,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概括出两者的思维差异。第一章简要概说中英现当代时装历史后得知两国时装设计经过萌兴与停滞先后步入蓬勃发展期,两国时装外观与设计方式明显不同。第二章从造型要素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并从中观察设计思维差异。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经典与创意时装的造型实例,回溯传统服装造型、传统绘画外观,得出中英两国时装造型受显性与隐性原因的双重影响,有各自的造型习惯。中英两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差异是“关注轮廓”与“关注结构”,中英传统服装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差异是“隐形障闭”与“彰显身型”,两国传统绘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艺术思维差异是“平面、线条”与“立体、块面”。这三个差异共同反映出两国现当代时装在造型时“形”与“型”的思维差异,中国重视线条,英国重视结构。第三章从装饰要素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并从中观察设计思维差异。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经典与创意时装案例得出两国现当代时装装饰的特点:中国时装多采用图形类装饰,较重视图意,英国时装喜好实物类装饰,较重视物体。通过回溯两国传统服装的装饰手段、方式与动机,得知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刺绣图形的“图饰”,以意象暗喻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内心,英国传统服装以连缀各式有形物件的“物饰”形式吸引视线与炫耀实力。又通过分析两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象形态,得出以下观点: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内心感觉,追求意境与气韵,英国传统绘画依赖视知觉,追求真实与细节,反映出两者“意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差异。通过对两国时装装饰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的探讨,总结出两国的装饰喜好,同时也反映出两国设计思维的差异:中国设计重“意”,抒发内在情感,英国设计重“物”,强调视觉观感。第四章从服装设计方式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通过分析两国的设计过程与表达方式,得出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的特点,中国设计师普遍采用“想设计”“画设计”方式,英国设计师普遍采用“实验设计”“做设计”方式。又分析了两国设计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得知设计教学对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产生直接导引作用,中国设计教学旨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联想”与“绘图”,英国设计教学重在培养研究能力与设计方法,强调“过程”与“逻辑”。通过简要阐述两国传统思想及思维形式,得知中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思维“合”、“悟”、“象”的特点,英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英国思维“分”、“究”、“物”的特点。经过对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表因与内因的探讨,归纳出两国的设计思维:中国设计是“合象顿悟”的,将大量有动态联系的可观之现象整合、联系在一起思悟;英国设计是“分物深究”的,按逻辑依据一批可触之实物分段、分类地分开来渐进研究。结论中将两国造型、装饰与设计方式贯通起来推论与比较,本文认为中英传统文化差异造就了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精神”与“视觉”之差异,反映出两国设计思维为“意动”与“物进”之差异。
马静[5](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孔繁繁[6](2010)在《时装艺术(Fashion Art)展览在中国的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装艺术”,这一新的概念是在2007年“和——中韩交流展”中正式的被提出。实际上时装艺术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已经较早的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及设计领域中出现了,只不过没有具体的提出这一现象的概念,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只是凭借着本身的感知在不停进行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没有大面积的形成规模,及艺术流派,以点状性存在于各个领域之中,一直也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随着时装艺术展的出现及相应概念的提出,在学术领域中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也没有得到大众及社会的广泛接受。但是到2010年第三届时装艺术展的开幕,‘短短四年的时间,无论从规模、学术水平、影响力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这离不开中国的发展现状,使人们有了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下在中国,“时装艺术”尚处初期阶段,还处于比较混乱的发展状态,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它的出现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现在只需时间的调剂,等待市场的完善,终究中国会迎来时装艺术的时代!
霍步刚[7](2009)在《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当代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兴起,体现了部分国家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演进的基本方向。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的增长极,并业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全球已形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业已进入到一个由传统的资源消耗、投资拉动和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推动和内生增长模式的历史转折时期。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益,具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利用后发优势,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借鉴,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本文选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这一论题,探讨在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业态、功能、市场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和竞争力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凝炼出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本文确立了“总论——分论——总论”的研究思路,以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为逻辑起点,在国外文化产业的具体特点和内容上展开分析和比较,在国外文化产业的经验上进行归结和阐发,最终落脚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层面上。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对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着重讨论了文化、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创意产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由此建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章则从总体上展示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图景。这个图景包括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兴起历程,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进行了模式与类型分析,并预测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本部分着重对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加以比较研究,从文化产业的业态、功能、市场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共5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比较。第3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业态。本文广泛搜集了部分国家发布的文化行业数据,以大量的数据为支撑,描述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动态,尤其是对文化产业中的电影、出版、报业、动漫等核心行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一方面较为深入地总结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从整体上展示了国外文化产业体系中不同行业发展的基本态势。第4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从产值贡献、就业提升等指标来研究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从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模式来研究文化产业的政治功能;从文化传播、受众影响程度等范畴来研究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第5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对国外文化市场运营主体进行了归类整理,并通过分行业的研究来说明市场运营的组织方式、生产销售方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一些知名文化企业在市场运行机制上大都采用了集团化战略、品牌战略、蓝海战略和长尾战略等,从而在发展战略层面上保证了其竞争优势。第6章着重分析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搜集整理,对国外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管理机构、立法、财税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贸易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第7章着重评价了国外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在借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着重讨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初步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第三部分包括第8章。第8章重点对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通畅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较高的文化科技含量、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等。这些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中自然生长的制度体系,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经验的普适性分析,在综合评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并对如何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荷露[8](2008)在《指挥帝王的经典影像 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纪念DVD影碟纵览》文中提出提起"指挥帝王"这个名号,想必绝大多数古典乐迷都会毫不犹豫地认定其应该归属于已故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作为二十世纪最具争议、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卡拉扬在他有生之年享有"指挥帝王"之美誉,而在他故去二十年后,艺术声誉与商业价值均丝毫没有下滑的迹象。卡拉扬对打造乐团达到符合他理想声音的功力,依然是当今许多指挥家学习的对象。与此同时,卡拉扬也是最早热衷实践录音的
凡丁[9](2008)在《“环球”:两位音乐巨人的纪念套碟》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男高音巨人帕瓦罗蒂逝世,而即将到来的2008年,则是指挥巨人卡拉扬诞生的100周年。2007年岁末,为纪念两位音乐巨人,"环球"旗下的DG、Decca分别发行了两个纪念套碟。若细数两位巨人身前所出的演录专辑,可谓汗牛充栋。如何将最精彩演录场景遴选入纪念专辑,总是特别棘手。但此两款套碟不但选入了最令人追忆的演录片段,
黄汉威[10](2000)在《卡拉扬影像效果不同的两款DVD》文中指出 Sony推出了DVD版的卡拉扬与维也纳爱乐的两款影音产品——1985年的德伏扎克的第九《新世界》交响曲和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新进古典乐迷藉此能有机会一睹这位曾雄霸乐坛的霸主风采。资深乐迷的感受则可能会较为复杂了,原因是卡拉扬生前虽然建立了近乎“神”般地位,事实亦有好些乐迷、发烧友,将之视作为“神”般来谟
二、卡拉扬影像效果不同的两款DV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拉扬影像效果不同的两款DVD(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旅行箱包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概述 |
2.1 现代生活方式的定义 |
2.1.1 狭义的生活方式 |
2.1.2 广义的生活方式 |
2.2 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个人因素 |
2.2.1 个性爱好 |
2.2.2 教育背景 |
2.2.3 职业阶层 |
2.2.4 居住环境 |
2.2.5 经济水平 |
2.2.6 影响因素对设计的指导意义 |
2.3 现代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
2.3.1 生活方式对设计的影响 |
2.3.2 生活方式对箱包设计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旅行箱包设计分析与研究 |
3.1 旅行箱包的概述 |
3.2 旅行箱包的分类 |
3.2.1 按功能分类 |
3.2.2 按使用人群分类 |
3.3 旅行箱包的流行趋势及案例分析 |
3.3.1 款式趋势 |
3.3.2 色彩趋势 |
3.3.3 辅料及细节趋势 |
3.3.4 旅行箱包流行趋势总结 |
3.4 旅行箱包的发展现状 |
3.5 可收纳旅行箱包的案例分析 |
3.5.1 折叠式收纳 |
3.5.2 收缩式收纳 |
3.5.3 旋转式收纳 |
3.5.4 模块化收纳 |
3.5.5 多场景家具化收纳 |
3.6 本章小结 |
4 现代生活方式的旅行箱包设计企划 |
4.1 目标用户分析 |
4.1.1 确定目标用户 |
4.1.2 用户体验流程 |
4.1.3 发现用户痛点 |
4.2 设计理念与灵感来源 |
4.2.1 设计理念 |
4.2.2 灵感来源 |
4.3 草图绘制和方案确立 |
4.3.1 草图设计方案 |
4.3.2 明确设计方案 |
4.3.3 主题风格的确立 |
4.3.4 故事版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 |
5.1 制作工艺流程 |
5.1.1 实施流程总览 |
5.2 作品实物展示 |
5.2.1 实物样品图 |
5.2.2 模特展示效果 |
5.2.3 用户使用流程演示图 |
6 结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20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信息表 |
(2)阿格尼斯·芭尔莎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缘由 |
研究的意义 |
研究现状综述 |
研究方法 |
前言 |
第一章 芭尔莎嗓音的独特性 |
第一节 穿透力强的高频颤音 |
第二节 丰富的胸声 |
第三节 较强的嗓音机能 |
第二章 芭尔莎的表演特点 |
第一节 真实化的表情 |
第二节 简洁的肢体语言 |
第三节 芭尔莎真实简洁的表演特点 |
第三章 芭尔莎的演唱美学探析 |
第一节 音色的自然性 |
第二节 表演的贴切性 |
第三节 演与唱并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芭尔莎六版《哈巴涅拉》速度力度对比图 |
致谢 |
(3)我国当代服装赛事针对性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服装设计大赛概述 |
1.1.2 设计方法思路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研究的意义 |
1.2.2 设计实践的意义 |
1.3 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课题设计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期目标、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
1.4.3 工作计划 |
1.5 本篇小结 |
第二章 大赛服装设计综述分析 |
2.1 我国当代服装赛事基本概念理论研究 |
2.2 不同类型赛事归纳研究 |
2.2.1 休闲装 |
2.2.2 运动装 |
2.2.3 商务休闲男装 |
2.2.4 针织服装 |
2.2.5 泳装 |
2.2.6 内衣 |
2.2.7 裘皮皮革服装 |
2.2.8 创意服装 |
2.2.9 礼仪服饰 |
2.3 不同品类大赛进行适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赛服装设计方法及全过程解析 |
3.1 调研与设计 |
3.1.1 调研的目的作用 |
3.1.2 调研的内容 |
3.1.3 小结 |
3.2 面料与设计 |
3.2.1 纺织品 |
3.2.2 纤维 |
3.2.3 织物结构 |
3.2.4 表面整理 |
3.2.5 色彩和流行趋势 |
3.2.6 面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3.2.7 小结 |
3.3 拓展系列设计 |
3.3.1 什么是系列设计 |
3.3.2 调研与拓展 |
3.3.3 如何开始你的系列设计 |
3.3.4 系列设计及其影响因素 |
3.4 不同品类的系列设计 |
3.4.1 童装 |
3.4.2 鞋类与配饰 |
3.4.3 时尚首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实践及结论 |
4.1 "威丝曼"2014中国针织时装设计大赛 |
4.1.1 实践案例解析 |
4.2 第19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 |
4.2.1 实践案例解析 |
4.3 第二届"中国一织里"全国童装设计大赛 |
4.3.1 实践案例解析 |
4.4 2014"西柳杯"第二届北派服饰新锐设计大赛 |
4.4.1 实践案例解析 |
4.5 第23届"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 |
4.5.1 实践案例解析 |
4.6 服装设计大赛效果图的构图攻略 |
4.7 服装设计大赛效果图的色彩攻略 |
4.8 服装设计大赛效果图的完整性 |
4.9 服装企划案 |
4.10 培养自己的时装画风格 |
4.11 从构思到设计 |
4.12 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 |
4.1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录1 "威丝曼"2014中国针织时装设计大赛征稿启事 |
附录2 第19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征稿启事 |
附录3 第二届"中国-织里"全国童装设计大赛征稿启事 |
附录4 2014"西柳杯"第二届北派服饰新锐设计大赛征稿启事 |
附录5 第23届"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征稿启事 |
附件 |
(4)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英现当代时装概说 |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历史 |
一、 中国现当代时装历史 |
(一) 中国现当代时装的萌兴期 |
(二) 中国现当代时装的停滞期 |
二、 英国现当代时装历史 |
(一) 英国现当代时装的萌兴期 |
(二) 英国现当代时装的停滞期 |
第二节 中英时装现状及差异 |
一、 中英时装现状简述 |
(一) 中国时装的现状 |
(二) 英国时装的现状 |
二、 中英时装现状差异 |
(一) 时装外观差异 |
(二) 时装设计表达形式差异 |
第二章 形与型:服装造型要素之解析 |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之比较 |
一、 关注轮廓:中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廓形微变:中国经典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廓形多变:中国创意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关注结构:英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结构精致:英国经典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苛求结构:英国创意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二节 中英传统服装造型的解析 |
一、 “隐形障闭”:中国传统服装造型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平面、线条:中国传统服装造型特点 |
(二) 唯礼:中国传统服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彰显身型”:英国传统服装造型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立体、块面:英国传统服装造型特点 |
(二) 唯体:英国传统服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三节 来自绘画造型的旁证 |
一、 以线表物、平面感:中国传统绘画造型所反映艺术思维 |
(一) 线条、笔墨: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手段 |
(二) 形状、轮廓: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
二、 以面构物、立体感:英国传统绘画造型所反映的思维 |
(一) 光影、透视:英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技术 |
(二) 空间、体积:英国绘画形象的造型特点 |
三、 结语 |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意与物:服装装饰要素之解析 |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之比较 |
一、 重视图意:中国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多有寓意:中国经典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喜用图形:中国创意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重视物体:英国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多用小物件:英国经典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喜立体物件:英国创意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二节 中英传统服装装饰的解析 |
一、 委婉:中国传统服装装饰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刺绣: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手段 |
(二) “图饰”: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方式 |
(三) 意象暗喻: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直观:英国传统服装装饰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连缀: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手段 |
(二) “物饰”: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方式 |
(三) “炫耀实力”: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三节 来自绘画审美的旁证 |
一、 意象思维:中国画审美反映出的思维惯性 |
(一) 注重内心感觉:中国画艺术形象形态所反映的视觉思维 |
(二) 求意、气:中国画审美追求反映出的艺术思维 |
二、 具象思维:英国传统绘画审美反映出的思维惯性 |
(一) 依赖视知觉:英国绘画艺术形象形态所反映的视觉思维 |
(二) 求实、细:英国绘画审美追求反映出的艺术思维 |
三、 结语 |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合象顿悟”与“分物深究”:服装设计方式之解析 |
第一节 中英时装设计方式之比较 |
一、 中国时装设计方式 |
(一) “想设计”:中国时装设计过程 |
(二) “画设计”:中国时装设计表达方式 |
二、 英国时装设计方式 |
(一) “实验设计”:英国时装设计过程 |
(二) “做设计”:英国时装设计表达方式 |
三、 结语 |
第二节 设计教育的直接导引 |
一、 中国设计教育与时装设计思维的养成 |
(一) “众工伐艺”:中国设计教育理念 |
(二) 联想、绘图:中国设计教学对设计方式及思维的导引 |
二、 英国设计教育与时装设计思维的养成 |
(一) “心的训练”:英国设计教育理念 |
(二) 过程、逻辑:英国设计教学对设计方式及思维的导引 |
三、 结语 |
第三节 传统思维的潜移默化 |
一、 中国时装设计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 |
(一) 中国传统思想所反映的传统思维 |
(二) “据象而悟”:中国传统思维对中国时装设计方式的潜在影响 |
二、 英国时装设计方式与英国传统思维 |
(一) 英国传统思想所反映的传统思维 |
(三) “据物而究”:英国传统思维对英国时装设计方式的潜在影响 |
三、 结语 |
本章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语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
2.1 《醒报》词表 |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
2.1.2 《醒报》词表分析 |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
3.1.2 所指对象有别 |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
3.2.1 外来词的差异 |
3.2.2 词序相反 |
3.2.3 语素相近 |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
3.3 台湾特有词 |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
4.1 历史传承词 |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时装艺术(Fashion Art)展览在中国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时装艺术(FsaihonAtr)展览的由来 |
2.1 "Art to Wear"展览在美国的诞生 |
2.2 "Fashion Art"展览在韩国的出现及发展 |
2.3 中国"时装艺术"展览出现的渊源 |
3. 目前时装艺术展览在北京的现状 |
3.1 北京三届时装艺术展览的概况 |
3.2 当下参加时装艺术展览的基本人群 |
3.2.1 艺术家群体 |
3.2.2 设计师群体 |
3.2.3 学院派群体 |
3.2.4 国外参展群体 |
4. 时装艺术(Fashion Art)展览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
4.1 现阶段的问题 |
4.1.1 对时装艺术的界定目前是处于不清晰的状态 |
4.1.2 对于时装艺术的存在价值的探讨 |
4.1.3 地域受限制,传播范围不够广,普及率低 |
4.1.4 展览受赞助的影响导致其自由发展受阻 |
4.2 时装艺术展览在中国的前景 |
4.2.1 时装艺术展览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 |
4.2.2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的其他相似的活动 |
4.2.3 艺术与时尚亲密合作的趋势 |
4.2.4 政府的推动力,市场的需求 |
5. 结语 |
附录一:参考文献 |
附录二:采访信息 |
鸣谢 |
(7)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文化 |
1.2.2 文化产业 |
1.2.3 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 |
1.2.4 本文对文化产业的界定 |
1.3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基本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基本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国外文化产业的现状、模式与趋势 |
2.1 国外文化产业兴起 |
2.1.1 文化产业兴起的技术因素 |
2.1.2 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兴起 |
2.2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2.3 国外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2.3.1 市场发展模式:美国与英国 |
2.3.2 国家战略推动模式:日本与韩国 |
2.3.3 混合发展模式:德国与法国 |
2.4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
2.4.1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向 |
2.4.2 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
2.4.3 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
2.4.4 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 |
2.4.5 文化产业发展的网络化 |
2.4.6 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 |
3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 |
3.1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 |
3.1.1 英美文化产业业态 |
3.1.2 德法文化产业业态 |
3.1.3 日韩文化产业业态 |
3.2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 |
3.2.1 图书出版市场寡头化、网络化、电子化加剧 |
3.2.2 网络广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 |
3.2.3 一极独大的电影市场格局没有明显改变 |
3.2.4 动漫游戏产业多头并进,市场梯度格局明显 |
4 国外文化产业功能比较 |
4.1 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功能 |
4.1.1 英美文化产业功能 |
4.1.2 德法文化产业功能 |
4.1.3 日韩文化产业功能 |
4.2 国外文化产业功能比较——以美国文化产业为重点 |
4.2.1 经济功能比较 |
4.2.2 政治功能比较 |
4.2.3 社会影响力比较 |
5 国外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比较 |
5.1 国外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1 美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2 英国创意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3 德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4 法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5 日本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6 韩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2 国外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比较 |
5.2.1 集团化战略 |
5.2.2 国际化战略 |
5.2.3 产业集聚战略 |
5.2.4 品牌战略 |
5.2.5 竞争策略:蓝海战略兴起 |
5.2.6 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长尾战略 |
6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比较 |
6.1 文化产业政策产生的社会背景 |
6.2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 |
6.2.1 英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2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3 德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4 法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5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 |
6.2.6 韩国文化产业政策 |
6.3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比较 |
6.3.1 文化产业战略意识比较 |
6.3.2 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比较 |
6.3.3 文化产业立法比较 |
6.3.4 文化产业财税支持政策比较 |
6.3.5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
6.3.6 文化产业对外贸易政策比较 |
7 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
7.1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 |
7.1.2 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
7.2 部分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
7.2.1 部分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7.2.2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国外文化产业比较的结论与启示 |
8.1.1 政策法律体系完备,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清晰 |
8.1.2 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保证文化发展空间 |
8.1.3 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资本渠道多元化 |
8.1.4 文化科技含量高,科技带动作用强 |
8.1.5 利用国家力量,拓展国际市场 |
8.1.6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用人机制灵活 |
8.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8.2.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 |
8.2.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8.3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3.1 完善文化立法,提供制度保障 |
8.3.2 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
8.3.3 促进文化贸易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 |
8.3.4 优化文化产业组织内部结构,创新运行机制 |
8.3.5 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
8.3.6 提升行业中介组织地位和作用,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 |
8.3.7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搭建文化产业创新的科技平台 |
8.3.8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卡拉扬影像效果不同的两款DVD(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旅行箱包设计与研究[D]. 张晓炜. 东华大学, 2020(01)
- [2]阿格尼斯·芭尔莎演唱艺术研究[D]. 张艺.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3]我国当代服装赛事针对性设计探究[D]. 李璇.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4]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D]. 毕亦痴. 苏州大学, 2013(10)
-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 [6]时装艺术(Fashion Art)展览在中国的现状[D]. 孔繁繁. 中央美术学院, 2010(11)
- [7]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霍步刚.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8]指挥帝王的经典影像 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纪念DVD影碟纵览[J]. 荷露. 家庭影院技术, 2008(09)
- [9]“环球”:两位音乐巨人的纪念套碟[J]. 凡丁. 视听技术, 2008(01)
- [10]卡拉扬影像效果不同的两款DVD[J]. 黄汉威. 实用影音技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