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滑坡防治工程数值模拟研究

抗滑桩滑坡防治工程数值模拟研究

一、抗滑桩滑坡治理工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雄[1](2021)在《竹管混凝土抗滑桩支护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部地区滑坡治理 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研究难题,传统的直线排桩结构在黄土边坡支护工程中应用广泛,但仍存在受力不合理、资源浪费及土体污染等问题。针对传统抗滑结构的局限性,本文提出选取毛竹管混凝土作为抗滑结构桩身的主要材料,将结构改为拱形布置,并在桩顶增设连梁,提高结构的刚度与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证明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分析竹管混凝土构件的承载特性与拱式结构的受力特性,结合滑坡推力作用下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的分布特点,将拱形竹管混凝土抗滑桩结构应用于黄土地区的滑坡治理工程中,推导并提出其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合理拱轴线布置形式。(2)对直线形钢管混凝土、拱形竹管混凝土与拱形钢管混凝土一种抗滑结构开展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二种工况下桩后土压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呈“一角形”分布;直线形布置的抗滑桩桩顶切向位移几乎为零,法向位移为拱形结构布置下两种抗滑桩的6倍;一种工况下的桩身弯矩沿桩身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反向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拱形布置时测试桩的桩身弯矩与直线形布置相比,桩身锚固段附近的弯矩减小值分别为177 kN·m与156 kN·m,表明拱形连梁能够很好的约束桩顶位移与改善桩身弯矩分布。(3)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一种抗滑支挡结构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得出在理想条件下抗滑桩和连梁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并将数值计算与室内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抗滑桩的内力、桩身位移与桩顶连梁应变及位移分布的规律基本一致,仅桩顶处附近的弯矩分布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分析拱形抗滑结构在矢跨比与桩体锚固深度变化时结构的受力特点,得出拱形结构合理的矢跨比和桩体锚固深度,并结合抗滑支护结构效应分析,得出拱形竹管混凝土抗滑结构体系应用于黄土地区滑坡治理中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韩晨曦[2](2021)在《降雨作用下张家窑滑坡稳定性及抗滑桩治理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滑坡灾害时有发生,对当地社会经济稳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并且我国多数滑坡灾害的发生直接或间接由降雨引起,滑坡的产生与降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以张家窑滑坡为工程背景,对张家窑滑坡进行了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查明该滑坡水文与地质条件,结合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分析滑坡成因。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滑坡区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然后利用有限元计算不同降雨条件下张家窑滑坡二维及三维渗流及稳定性变化。从渗流、应力、位移三个场方面研究滑坡在不同降雨情形下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滑坡失稳的内在机制。基于极限平衡法及强度折减法定量分析滑坡稳定性变化,并提出适用于该滑坡的I-D预警曲线,以对滑坡发生起到预警作用。同时利用三维有限元研究抗滑桩在不同桩位、不同嵌固深度及不同桩间距下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确定较优的设计方案,以使这一治理举措达到较好的水平。主要研究结果有:(1)利用滤纸法测得该滑坡区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并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常用模型对其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效果,推荐使用Van Genuchten模型以更好的拟合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通过室内直剪试验查明了黄土的抗剪强度受其含水率的影响较大,在含水率增大时,强度参数c、φ都出现了降低,且c的降幅较大。同时使用变水头渗透试验测得该区土样的饱和渗透系数为1.09×10-4-1.92×10-4cm/s。(2)利用Morgenstern-Price法分析滑坡各个不同剖面在天然及饱和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稳定性系数。在饱和情形下的稳定性系数较天然情形时的均有明显降低,其中3-3′剖面和4-4′剖面处于不稳定状态,降雨使得滑坡出现局部失稳破坏。(3)利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对张家窑滑坡渗流及稳定性模拟研究发现随着降雨时长的增长,土体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基质吸力逐渐减小,滑坡体非饱和带向饱和带过渡,饱和带范围逐渐扩大。降雨强度越大,土体孔隙水压力增长的越快,基质吸力减小的越快,且坡脚处最先达到饱和状态。滑坡体内部竖向有效应力随着降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降雨强度越大,竖向有效应力降低幅度越大,降低速度也越快。滑坡位移也受到了雨强和降雨时长的影响,滑坡体的位移在它们增强和增大的过程中逐渐增大。滑坡的稳定程度随降雨时间的不断持续而降低,当降雨强度越大,滑坡稳定性系数降低的越快,并根据不同降雨强度下滑坡失稳的临界时刻,建立I-D预警曲线,作为滑坡失稳临界降雨判据。(4)为更真实地反映张家窑滑坡地形和降雨对滑坡的影响规律,基于CAD建立三维地形模型,利用ABAQUS计算分析张家窑滑坡三维状态下的渗流、应力以及位移的变化,其规律与二维研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且能更好的反映滑坡整体的渗流及稳定性变化规律。三维整体滑坡研究发现由于雨水的汇集作用以及地下水的影响,降雨入渗对滑坡坡脚及坡中较平缓处的影响较大,因此不利于坡脚和坡中的稳定性。同时基于强度折减法计算滑坡不同降雨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系数发现滑坡降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滑坡稳定性系数越低。但三维计算得到的滑坡整体稳定性系数较二维大,因此二维计算结果偏保守。(5)对抗滑桩治理措施的研究表明当桩位的设置由坡脚至坡顶变化时,其稳定性系数先增大,后又减小,桩位布置在距坡脚100m处时,滑坡稳定性达到最大。滑坡稳定性系数因抗滑桩嵌固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其与桩间距的关系为负相关,在桩间距不断增大的影响下而减小。张家窑滑坡治理措施选择尺寸为2×3m的矩形截面抗滑桩,其桩位应设于距坡脚100m处,桩间距选择5m,嵌固深度为1/3H。

郑川[3](2020)在《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滑坡灾害尤为严重,每年因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常常因为对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认识不足,造成后期治理设计的失败。本论文以北碚区某公路边坡滑塌为工程背景,对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与治理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成果如下:(1)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对比各工况边坡的变形、应力、安全系数,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大,使边坡安全系数大幅下降,且夹层土倾角越大,边坡稳定性越差;岩土参数变化时,滑体的重度、滑动面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坡体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小。暴雨工况以及边坡坡脚开挖均会使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坡顶的道路荷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2)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对比各工况边坡的变形、应力、安全系数,并辅以监控量测数据验证,研究滑坡整治过程中封闭裂缝和反压回填的应急抢险效果,结果表明:裂缝封闭和反压回填土后各剖面边坡安全系数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回填反压施工完成后裂缝监测点位移速率明显变小,变形监测点的位移速率和位移量明显变小,各变形监测点的位移曲线趋于平稳。(3)基于应急抢险后的边坡体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锚拉桩板墙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滑坡治理效果,并对抗滑桩的桩间距以及桩锚固深度进行优化:当抗滑桩悬臂端长度不变,其锚固长度可取8.5m~10.5m,即0.37L~0.42L,在此范围内抗滑桩桩身位移以及内力变化较大;当抗滑桩锚固段长度为10.5m时,桩间距不宜大于5m,当桩间距超过5m时,桩身自由段变形以及下部变形有较大程度的增加。(4)总结滑坡治理过程中,边坡体的位移、应力特征,以及锚拉桩板墙的变形、受力特征如下:(1)恢复坡顶路面交通后,桩后回填土以及坡脚处的桩间岩土体的位移较大,塑性区集中于软弱夹层和坡脚处。(2)抗滑桩在距桩顶10.5m~12m的位置位移较大,即砂岩和泥岩层的分界处至坡脚的范围,挡土板在距离桩顶8m~10m范围的位移较大。抗滑桩锚固段所受轴向压力相对较大,最大值在锚固段的中部,桩身剪力在软弱夹层处较大,抗滑桩的弯矩图沿桩身对称分布,自由段弯矩较大。

韩彪[4](2020)在《广州高陂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抗滑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拓展和完善,修建高速公路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开挖路堑导致山体原有平衡破坏。在机械化施工的扰动下,因工程开挖引起的老滑坡复活、工程滑坡及不稳定斜坡等带来的地质灾害是新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依托的滑坡工程位于大埔至潮州高速公路沿线的高陂镇附近,在对该滑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该滑坡的稳定性、破坏行为及抗滑桩设计控制因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滑坡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和地层岩性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滑坡稳定性与工程现状进行了评价。(2)根据监测资料,提出了基于现场监测位移的数值模拟参数反演分析法(即监测位移值与滑坡数值模拟值大致相符,滑带位置相吻合),以此确定建立模型能够准确反映滑坡现状;监测资料显示滑坡处于欠稳定状况,滑坡前缘形变量大于后缘,中部受到挤压,判断滑坡性质为牵引式滑坡。分析三种工况下滑坡的变形位移、滑带位置和塑性区分布,以滑坡典型断面为基础建立3个数值计算模型,提取滑带及坡脚处垂直路线方向平均位移值,基于计算所得的三种工况滑坡稳定系数值,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揭示了正常,暴雨,地震三种工况影响下滑坡破坏方式和稳定性变化规律。(3)根据高陂滑坡实际施工工况,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建立了 5种桩位、5种桩长、5种桩间距变化和4种排桩间距变化计算模型(共19个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加固方式下滑坡垂直路线方向位移、最大剪应变增量、塑性区分布及稳定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研究得出,在滑坡加固治理过程中,改变桩位对滑坡治理效果最为明显,桩长、桩间距和排桩间距均影响滑坡的治理效果,综合考虑经济及施工环境因素,确定2号桩位为最佳布桩位置,桩长24m~27m,桩间距4m~6m,排桩间距15m~20m时滑坡治理效果最为明显。(4)对原滑坡治理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建立原设计方案数值计算模型,根据计算结果评价原设计方案,得出原设计方案由于布桩位置并非最佳桩位,抗滑桩不能完全发挥作用。针对此问题结合本文得到的抗滑桩加固结论,建立3×3共9种数值模型,交叉分析排桩间距和后排桩长变化时的滑坡加固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分析9种工况下滑坡的塑性区变化和稳定系数,最终得出:桩长为27m、排桩间距20m时,滑坡治理效果为9种对比方案中最佳方案。此结论可用于施工设计借鉴,可作为未来施工参考。

艾正伟[5](2020)在《沿江高速某古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江高速公路从宜宾市沿金沙江而上,途径雷波、金阳、宁南、会东、会理,止于攀枝花市,全长约478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成都至丽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沿线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本文研究的古滑坡群位于宁南县石梨乡,公路在滑坡区内以桥梁的形式通过,滑坡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公路的施工及运行安全。因此,研究该古滑坡群成因机制,评价滑坡的稳定性,进而提出滑坡治理方案,对确保公路施工及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钻探等手段,在查明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力学分析法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其成因机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并以HP05为典型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桥梁桩基施作前后的滑坡稳定性及桩基位移特点,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滑坡治理方案,并利用FLAC 3D软件论证了滑坡治理方案的有效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古滑坡群发育于岩性组合为砂岩、泥岩及页岩不等厚互层的顺向或斜顺向斜坡中。滑坡群包括11个滑坡,其中HP01、HP02、HP03、HP04、HP05及HP11规模较大,属于大-特大型滑坡,HP06、HP07、HP08、HP09、HP10属于中型滑坡,线路穿越其中的HP05、HP06、HP07及HP08。(2)在滑坡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而研究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滑坡的形成主要是在河谷下切导致软弱夹层切露及软弱夹层受降雨软化、泥化作用的影响下,软弱夹层力学性质降低,坡体内部裂缝沿软弱层不断向前缘扩展,斜坡抗滑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滑坡发生。(3)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定量分析了HP01、HP02、HP03、HP05、HP06、HP07及HP08在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HP01、HP02、HP03、HP05、HP06、HP07及HP08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HP01及HP07整体处于稳定状态,HP02、HP03、HP05、HP06及HP08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HP07整体处于稳定状态,HP01、HP02、HP03、HP05、HP06及HP08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HP03的后部、HP05的前部及后部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中,HP05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小于安全系数,稳定性不满足工程要求。(4)以HP05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桩基施作前后的滑坡稳定性及不同工况下的桩基位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P05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且桩基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位移超过桥梁位移容许值,严重威胁桥梁安全。(5)在对HP05进行稳定性研究及对桥梁桩基位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截排水+抗滑桩”的治理方案,利用FLAC 3D软件论证了该治理方案的有效性。

饶亮[6](2020)在《沿江高速某桥址区古滑坡群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滑坡是我国山区公路建设的一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了满足线路线形及环境保护的需要,不可避免地需要将线路布设在滑坡等不良地段。当公路穿越滑坡堆积体时,滑坡的稳定性影响着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一旦发生滑坡,可直接埋没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甚至迫使道路改线,还直接威胁正在施工人员和施工器械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其中滑坡对桥梁桩基的不良影响较为显着,桥梁桩基桩身产生位移过大直接影响桥梁上部结构的稳定性。本文以沿江高速某桥址区古滑坡群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古滑坡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滑坡稳定性及相应防治措施研究,对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施工和桥梁桩基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力学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滑坡稳定性,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施作桩基前后滑坡的稳定性、桥梁桩基桩身的位移,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案,运用数值模拟对治理工程的有效性进行论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滑坡发育于灰岩夹炭质页岩的斜坡中,其坡体结构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滑坡区处于两条NWW向F11-4及F12-1逆冲断层之间,靠近F12-1断层下盘。受断层影响,滑坡区岩层产状倾向SW,倾角25°,总体构成了缓倾顺向层状结构斜坡。受前缘F12-1断层牵引褶皱影响,斜坡坡脚一带岩层变缓,甚至反倾坡内。(2)区内发育有三个古滑坡,后期曾发生过多次解体,形成明显的“圈椅状”地貌。其中1#滑坡呈“长条状”,方量约320万m3,滑坡体堆积有后期形成胶结较好角砾碎块石,其发生时间较早。2#滑坡在平面上呈上宽下窄的不规则“长条形”,方量约890万m3,3#滑坡在平面上呈长“舌”状,上窄下宽,方量约852万m3,形成时间均晚于1#滑坡。堆积体主要为粉质黏土夹碎块石灰岩,滑带为碳质页岩顶部泥化形成的一层粉质黏土。(3)斜坡总体为缓倾顺向层状结构斜坡,炭质页岩在构造作用下易发生层间错动,受长期地下水浸泡,产生了泥化现象形成软弱夹层,随着地壳抬升,沟谷下切,软弱夹层切露于坡脚,高陡斜坡在暴雨作用下,雨水沿着节理裂隙入渗到坡内,导致岩土体自重增加,软弱夹层抗剪强度降低,下滑力增加,抗滑力减小,发生了滑移-拉裂变形破坏。(4)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滑坡整体和局部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1#滑坡整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中部和后部局部边坡在各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2#滑坡整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后部和前部局部边坡在各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3#滑坡整体在各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由于1#滑坡、2#滑坡在暴雨和地震稳定性系数均小于安全系数,拟建大桥从滑坡群中后部穿过,其安全储备不满足高速公路桥梁桩基的设计要求。(5)通过Flac3D软件模拟分析了1#滑坡施作桩基前后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以及桥梁桩基桩身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滑坡施作桩基前后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桥梁桩基桩顶水平位移最大达1.4619×10-2m,超过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第5.7.2.2条文规定的对水平敏感的建筑物6mm,非敏感建筑物10mm的水平位移限值的要求。(6)在查明滑坡发育特征、岩土体物质组成特征及坡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和稳定性评价,对滑坡提出了在桩基上部进行抗滑桩支挡工程+截排水工程的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治理工程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论证。

陶盛宇[7](2020)在《四川宣汉县大园包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文中认为受特殊的岩性组合和坡体结构的控制,红层地区往往是滑坡灾害的易发区域。四川省宣汉县大园包滑坡为一发育于缓倾顺层红层中的古滑坡。在2004年9月暴雨期间,该滑坡发生了明显的蠕滑拉裂变形,严重威胁其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该古滑坡复活机理,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可为滑坡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查明滑坡区基本地质条件及滑坡基本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古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影响因素,分析了滑坡的变形复活机理,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滑坡的复活机理;采用极限平衡法评价了滑坡的整体及局部稳定性,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滑坡的防治措施。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大园包滑坡发育于缓倾顺层斜坡结构中,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簸箕形。滑坡区相对高差78~59m,滑坡纵向最大长度270m,纵向上滑体中后部较厚,厚度5.0~12.0m,前部厚度相对较小,厚度4~10m;横向上厚度整体为中间厚两侧薄的特点,滑体平均厚度约7m,方量约64.4×104m3,属中型滑坡,滑坡整体主滑方向39°。(2)在分析古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致使斜坡发生滑动破坏的各种因素。古滑坡的形成主要受缓倾顺层斜坡结构和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控制,在降雨作用下,岩体沿着软弱泥岩层开始逐渐产生顺层蠕变,最终坡体在动静水压力、软弱泥岩层抗剪强度降低等作用下以“滑移-拉裂”的破坏模式失稳。(3)滑坡于2004年9月3日因连续的强降雨发生复活,其复活主要是由于不利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连续强降雨综合作用导致的。滑坡区下部多为平台耕地,雨水汇集到中前部不利于排泄,表层第四系土层结构较松散,利于降雨及地表水下渗,在持续的强降雨作用下,雨水逐渐入渗到坡体内部,在坡体内部形成动水压力及浮托力,最终因为滑带抗剪强度的衰减和地下水的共同作用,古滑坡发生变形破坏形成“蠕滑-拉裂”型滑坡。(4)运用二维渗流数值模拟再现古滑坡体变形破坏前4天强降雨下的渗流变化过程,在强降雨作用下,雨水由上向下流动,首先在坡体前缘的基覆界面处土体饱和,形成暂态饱和渗流场,随着降雨的继续,饱和区域不断由坡体前缘沿着基覆界面向坡体的中后部推移,水位不断上升,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古滑坡体的稳定性不断降低。耦合分析现实强变形区的渗流场与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强变形区的稳定性发生显着变化,稳定性逐渐降低,最终处于不稳定状态。(5)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降雨作用下,位移主要集中古滑坡体中前部,后缘变形量小。位移发生在基覆界面以上,最大的位移为2.05m,位于高程约982m一带(即强变形区后缘),向前位移逐渐减小,前缘最小位移为0.2m。与古滑坡变形现实发生的位移变形情况基本一致。(6)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了滑坡整体及强变形区在天然、暴雨两种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滑坡整体及强变形区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7)在古滑坡复活机理、变形特征及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滑坡的治理方案。治理工程采用“抗滑桩+截排水沟+裂缝夯填”,并对治理后滑坡的稳定性进行验算,其计算结果达到治理要求。

赵海南[8](2020)在《h型抗滑桩受力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h型抗滑桩作为由倚式桩板墙演化而来的一种新型抗滑组合式支挡结构,因其具有刚度大、施工方便、稳定性好、支挡效果好和节约材料等优点,广受研究者和工程设计人员的青睐,但由于其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工程实践,迄今为止在相关规范和手册上也没有明确说明,严重制约了h型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因而对其开展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选取黄土地区典型滑坡为原型,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在与平行布设双排抗滑桩模型试验对比分析基础上,研究在滑坡推力作用下,h型抗滑桩从开始受力直到桩体破坏全过程的桩体受力和变形破坏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h型抗滑桩的桩后滑坡推力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大致呈三角形分布,靠近滑面处土压力最大。(2)通过前后排桩滑坡推力和土体抗力分析对比,后排桩与前排桩对滑坡推力的分担比约为1.15:1。(3)前后排桩的变形与弯矩图形状大致一致,均呈“S”型分布,反弯点位置位于滑面附近,后排桩的最大弯矩大于前排桩。(4)由桩体的变形和弯矩图分析可知,桩体的破坏为双塑性铰破坏模式,两铰的位置分别位于桩前滑面以上和桩后滑面以下,位置与最大弯矩值位置基本接近。(5)相同试验条件下,与平行布设双排抗滑桩相比,h型抗滑桩能承受更大滑坡推力,前后排桩受力形式更加合理,且较为经济。

刘一波[9](2020)在《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云南红河州某高速k107+680路堑高边坡工点为工程背景,以实际工程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滑坡进行现场勘察,较系统地概述了错麽平寨1号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滑坡形成的机理和发育过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然后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了滑坡在天然和降雨工况下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案,并对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滑坡进行数值模拟,来验证和对比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效果,以求拿出最佳的防治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开挖边坡的监测,作出位移-时间变化折线图,成果分析得出,整个滑坡的水平和沉降位移逐渐增大,开挖的边坡呈不稳定趋势。2、对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滑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坡脚位置进行开挖,形成临空面,失去支撑力,这给滑坡造成了有利条件。后期加上降雨作用下,雨水渗入坡体,土体抗剪强度较低,使得坡体极易发生沿软弱面产生滑移,引发工程滑坡。3、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建立二维模拟分析与评价,数值模拟分析揭示边坡在开挖前与开挖后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知,整个开挖边坡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应立刻加强滑坡的防治措施。4、根据上述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提出不同的四种防治方案,运用Midas GTS NX模拟技术分别对提出的四种治理措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各防治方案下的治理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方案四中的剪切应变带分布最小,滑动剪切应变带收敛最大,安全系数最高,为1.2500,位移场分布范围最小,综上所述,从防治效果及安全来看,方案四(坡脚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砂浆锚杆+坡腰抗滑桩)为最佳的防治方案。

柳新颖[10](2020)在《四川巴州松林村滑坡形成机制与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巴州松林村滑坡位于川北低中山-丘陵区,于2017年雨季时前缘发育形成两处滑塌,勘察发现该滑坡处在蠕滑变形阶段,在长期降水等条件下有逐渐加剧的态势,若变形继续发展,会发生整体滑动,将给当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破坏,且研究区滑坡在该区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相关研究可为类似滑坡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具有防灾减灾的积极意义。在掌握各类滑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该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研究场地及周围已有区域地质、水文、及气象等资料,采用钻探+探槽+地质调绘的方法对滑坡区进行了详细勘察和地质分析,通过采集土样、岩样和水样等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查明滑坡岩土体工程物理性质。依靠Rhino软件和Griddle网格插件为过渡平台,建立滑坡典型剖面的FLAC3D仿真模型,通过岩土层力学参数改变和外部动力施加等计算仿真,对天然、暴雨及地震等条件下模拟。采用规范中建议的传递系数法,进行各条件下稳定性定量计算,并借助GEO-Studio软件的Morgenstem-pirce法等极限平衡算法进行了典型剖面的验算,通过这些研究过程和手段,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查明了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滑坡体规模结构、发育特征及地下水赋存、滑坡灾害历史等,粒度分析表明碎石土与粉质粘土颗粒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性,滑坡上覆土体整体工程地质性能较差,下伏泥岩、砂岩基岩具有较好力学稳定性,试验成果也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数据参考。通过对降水、岩性及矿物组成、地形地貌、地震和水-岩(土)化学作用等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考量,在FLAC3D中分析不同条件下,各处应变、位移及塑性区等的变化特征,表明暴雨下这些特征改变更为显着,同时表现出粉质粘土层为主要软弱变形带,前缘土体率先滑塌的特征,计算暴雨下稳定性后,2-2′典型剖面稳定系数在0.858~1.048,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通过敏感性计算,土体内摩擦角对稳定性影响更明显,降雨-重力耦合作用在研究区这类土质滑坡中起绝对主导,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发育变形、局部拉裂滑塌、蠕滑失稳等阶段。设计两种方案:一为滑坡中后部公路外侧挡土墙+前缘抗滑桩+后缘鱼塘防渗+裂缝封填;二为滑坡中后部公路外侧桩板墙+后缘鱼塘防渗+裂缝封填,经过FLAC3D模拟验证及各评价因素对比,推荐选择方案二。

二、抗滑桩滑坡治理工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滑桩滑坡治理工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竹管混凝土抗滑桩支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微型抗滑桩相关研究动态
        1.2.1 理论研究
        1.2.2 模型试验
        1.2.3 数值模拟
        1.2.4 工程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黄土边坡抗滑结构基本理论
    2.1 边坡基本工程性质
        2.1.1 黄土成因及特性
        2.1.2 边坡常见破坏类型
    2.2 滑坡治理常用抗滑结构
    2.3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
        2.3.1 定义及存在条件
        2.3.2 基本形态
    2.4 拱形抗滑结构
        2.4.1 拱形支挡结构
        2.4.2 抗滑结构工作原理
        2.4.3 均布荷载下结构合理布置研究
    2.5 毛竹管抗滑构件物理力学性能分析
    2.6 小结
3 拱形抗滑结构模型试验
    3.1 概述
    3.2 试验目的
    3.3 模型试验方案
        3.3.1 相似理论
        3.3.2 试验装置及材料选取
        3.3.3 模型试验工况及过程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桩侧土压力分析
        3.4.2 桩顶位移结果分析
        3.4.3 桩身弯矩变化趋势分析
        3.4.4 桩顶连梁受力分析
    3.5 小结
4 拱形抗滑桩结构数值分析
    4.1 ABQUS软件简介
        4.1.1 概述
        4.1.2 常用计算单元
        4.1.3 强度折减法
    4.2 本构模型及单元接触模型
        4.2.1 本构模型
        4.2.2 接触模型设置
    4.3 数值计算求解流程
    4.4 连梁抗滑结构支护体系模型
        4.4.1 基本假定
        4.4.2 建模过程
        4.4.3 荷载和边界条件
    4.5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地应力平衡
        4.5.2 边坡位移场
        4.5.3 抗滑桩桩身受力分析
        4.5.4 支护结构抗滑桩桩身位移分析
        4.5.5 支护结构连梁受力分析
        4.5.6 桩身锚固深度影响
        4.5.7 连梁矢跨比影响
        4.5.8 抗滑支护结构效应分析
    4.6 数值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6.1 桩身受力对比分析
        4.6.2 连梁结构受力对比分析
    4.7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降雨作用下张家窑滑坡稳定性及抗滑桩治理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现状
        1.2.2 降雨诱发滑坡研究现状
        1.2.3 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4 抗滑桩治理滑坡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理论
    2.1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2.1.1 达西定律
        2.1.2 瞬态渗流微分方程
        2.1.3 定解条件
    2.2 土-水特征曲线基本理论
        2.2.1 土中吸力理论及组成
        2.2.2 土-水特征曲线
    2.3 降雨入渗的基本理论
    2.4 滑坡稳定性分析理论
        2.4.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2.4.2 Morgenstern-Price法计算滑坡稳定性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工程概况及滑坡成因分析
    3.1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3.1.1 气象水文
        3.1.2 地形地貌
        3.1.3 地层岩性
        3.1.4 地质构造
    3.2 张家窑滑坡工程地质概况
    3.3 滑坡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4.1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4.1.1 吸力测试方法
        4.1.2 滤纸法
        4.1.3 试验结果
        4.1.4 土-水特征曲线拟合
    4.2 抗剪强度试验
        4.2.1 试验过程
        4.2.2 试验结果
    4.3 变水头渗透试验
        4.3.1 试验仪器
        4.3.2 试验过程及步骤
        4.3.3 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雨条件下滑坡渗流及稳定性研究
    5.1 极限平衡法分析滑坡稳定性
    5.2 降雨作用下滑坡二维渗流及稳定性研究
        5.2.1 滑坡二维模型建立
        5.2.2 边界条件与计算工况设置
        5.2.3 滑坡二维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2.4 降雨条件下滑坡二维稳定性研究
    5.3 降雨作用下滑坡三维渗流及稳定性研究
        5.3.1 滑坡三维计算模型建立
        5.3.2 滑坡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3.3 降雨条件下滑坡三维稳定性研究
    5.4 张家窑滑坡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张家窑滑坡抗滑桩治理研究
    6.1 抗滑桩治理措施方案设计
    6.2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6.3 不同抗滑桩治理措施结果分析
        6.3.1 抗滑桩在不同桩位时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6.3.2 抗滑桩在不同嵌固深度时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6.3.3 抗滑桩在不同桩间距时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滑坡工程概况及形成机理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3 滑塌概况及分析
        2.3.1 边坡滑塌形态特征
        2.3.2 边坡近期变形破坏特征
        2.3.3 边坡滑塌体特征
        2.3.4 滑带(面)特征
        2.3.5 滑床特征
    2.4 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
        2.4.1 边坡滑塌形成机制
        2.4.2 边坡滑塌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Midas GTS基本介绍
        3.1.2 有限单元法基本概述
        3.1.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3.2 数值模型
        3.2.1 计算假定
        3.2.2 计算模型
        3.2.3 计算参数
    3.3 岩土体内部因素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3.3.1 岩层内软弱夹层的影响
        3.3.2 岩土体参数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4 外部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4.1 坡脚开挖的影响研究
        3.4.2 暴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3.4.3 坡顶道路荷载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应急排危效果研究
    4.1 应急抢险措施研究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抢险前滑坡稳定性系数
        4.1.3 裂缝封闭及坡脚反压效果研究
    4.2 应急抢险后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4.2.1 监测点布置
        4.2.2 强变形区前缘变形分析
        4.2.3 强变形区中部变形分析
        4.2.4 强变形区后缘变形分析
    4.3 治理方案的确定
        4.3.1 滑塌区总体布置
        4.3.2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4.4 抗滑桩治理效果及方案优化
        4.4.1 计算假定
        4.4.2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4.4.3 计算工况和施工步骤
        4.4.4 抗滑桩嵌岩深度优化研究
        4.4.5 抗滑桩间距优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广州高陂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抗滑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滑坡监测研究现状
        1.2.3 抗滑桩优化设计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水文环境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分析
        2.2.6 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1)滑坡周界及变形破坏特征
        (2)滑坡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滑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3.1 监测孔布置及监测数据分析
        3.1.1 监测孔布置
        3.1.2 垂直路线方向监测位移分析
        3.1.3 监测位移分析结论
    3.2 FLAC3D计算不同工况下滑坡稳定性
        3.2.1 模型建立
        3.2.3 正常工况下稳定性分析
        3.2.4 暴雨工况下稳定性分析
        3.2.5 地震工况下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FLAC~(3D)的抗滑桩加固滑坡设计参数分析
    4.1 结构单元基本原理
    4.2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4.2.1 滑坡原设计概况
        4.2.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3 数值模拟参数的选取
        4.2.4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与方案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桩位变化模拟
        4.3.2 桩长变化模拟
        4.3.3 桩间距变化模拟
        4.3.4 排桩间距变化模拟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方案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5.1 原设计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5.1.1 原设计方案简述
        5.1.2 原设计方案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1.3 优化设计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5.2 优化后设计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优化设计方案与原方案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实践项目

(5)沿江高速某古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群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3.1 滑坡群基本特征
        3.1.1 滑坡群概况
        3.1.2 HP01基本特征
        3.1.3 HP02基本特征
        3.1.4 HP03基本特征
        3.1.5 HP05基本特征
        3.1.6 HP06、HP07、HP08基本特征
    3.2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2.1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2.2 滑坡形成演化分析
    3.3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3.3.1 室内试验法
        3.3.2 工程类比法
        3.3.3 综合取值
第4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定性评价
    4.2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稳定性评价
        4.2.1 计算方法及工况
        4.2.2 计算剖面选取
        4.2.3 计算参数选取
        4.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因素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桩基施作前后的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软件介绍
    5.2 桩基施作前的滑坡稳定性评价
        5.2.1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5.2.2 天然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2.3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2.4 地震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 桩基施作后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桩基变形特征
        5.3.1 模型建立
        5.3.2 天然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3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4 地震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滑坡防治措施研究
    6.1 滑坡防治目标及原则
        6.1.1 滑坡防治目标
        6.1.2 滑坡防治原则
    6.2 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6.2.1 滑坡治理方案初步选择
        6.2.2 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6.3 滑坡治理方案分项计算
        6.3.1 抗滑桩工程
        6.3.2 截排水工程
    6.4 滑坡治理效果论证
        6.4.1 模型建立
        6.4.2 天然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6.4.3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6.4.4 地震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沿江高速某桥址区古滑坡群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3 滑坡治理工程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人类工程活动
    2.8 小结
第3章 滑坡群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3.1 滑坡群发育特征
        3.1.1 滑坡群概况
        3.1.2 1#滑坡发育特征
        3.1.3 2#滑坡发育特征
        3.1.4 3#滑坡发育特征
    3.2 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3.2.1 滑坡堆积体和基岩物理力学特性
        3.2.2 滑带土物理力学特性
        3.2.3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3.3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3.3.1 滑坡形成因素影响分析
        3.3.2 “滑移-拉裂”判据
        3.3.3 滑坡形成演化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4.1 滑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4.2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稳定性计算
    4.3 计算剖面及参数
    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滑坡对桥梁桩基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5.1 桩基处下滑力计算
    5.2 滑坡对桥梁桩基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
        5.2.1 计算模型
        5.2.2 天然工况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3 暴雨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5.2.4 地震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滑坡群治理工程方案研究
    6.0 治理目标和原则
    6.1 治理方案比选
    6.2 治理措施分项方案研究
        6.2.1 抗滑桩方案
        6.2.2 截排水沟工程方案
    6.3 支护方案有效性论证数值模拟
        6.3.1 天然工况下支护方案有效性论证
        6.3.2 暴雨工况下支护方案有效性论证
        6.3.3 地震工况下支护方案有效性论证
        6.3.4 支护方案有效性的综合判定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四川宣汉县大园包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层地区平缓岩层滑坡研究现状
        1.2.2 滑坡复活机制的研究现状
        1.2.3 降雨入渗研究现状
        1.2.4 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5 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效应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工程活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3.1 滑坡形态特征及规模
    3.2 古滑坡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2.1 滑坡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2.2 滑带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2.3 滑床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3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3.3.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试验成果统计
        3.3.2 滑带土体力学参数反演分析
        3.3.3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4 古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3.4.1 古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3.4.2 古滑坡的形成机制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复活机理研究
    4.1 滑坡变形破坏及裂缝发育特征
        4.1.1 强变形区裂缝发育特征
        4.1.2 弱变形区裂缝发育特征
    4.2 滑坡复活机理研究
        4.2.1 复活体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4.2.2 复活体成因机制分析
    4.3 复活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4.3.1 持续降雨条件下古滑坡体渗流场及稳定性分析
        4.3.1.1 计算模型建立
        4.3.1.2 渗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4.3.1.3 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4.3.2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4.3.2.1 计算模型建立
        4.3.2.2 计算结果分析
    4.4 古滑坡体复活机理综合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5.2 极限平衡法滑坡稳定性评价
        5.2.1 计算方法选取
        5.2.2 计算模型及工况
        5.2.3 参数选取
        5.2.4 结果分析
    5.3 滑坡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
    6.1 治理目标及原则
    6.2 治理方案研究
        6.2.1 治理方案比选
        6.2.2 抗滑桩工程
        6.2.3 截排水沟工程
        6.2.4 裂缝夯填工程
    6.3 治理后稳定性验证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h型抗滑桩受力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h型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型抗滑桩模型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相似比确定
    2.4 试验方案
    2.5 模型试验设计
        2.5.1 试验模型箱选择
        2.5.2 滑坡坡体设计与选择
        2.5.3 模型桩设计与选择
        2.5.4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与选择
    2.6 试验测量内容与测量仪器
        2.6.1 土压力量测
        2.6.2 桩身应变量测
        2.6.3 位移量测
    2.7 试验步骤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型抗滑桩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坡体位移及变形情况
        3.2.1 位移变化规律
        3.2.2 坡体变形迹象
    3.3 土压力分析
        3.3.1 桩体前后土压力分布规律
        3.3.2 土压力峰值比较
        3.3.3 各变形阶段土压力变化情况
        3.3.4 推抗力比分布规律
    3.4 桩身弯矩分析
        3.4.1 弯矩峰值统计
        3.4.2 各变形阶段桩身弯矩变化情况
    3.5 抗滑桩在滑坡体内变形破坏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型抗滑桩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建立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4.2.1 选取数值模型和屈服准则
        4.2.2 计算模型
    4.3 数值模拟数据分析
        4.3.1 位移分析
        4.3.2 弯矩分析
        4.3.3 压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型抗滑桩与平行布设双排抗滑桩试验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土压力数据对比分析
        5.2.1 桩后滑坡推力对比
        5.2.2 桩前土体抗力对比
        5.2.3 推抗力比值对比
    5.3 弯矩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路堑高边坡滑坡治理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理位置
        2.1.3 气象与水系
        2.1.4 地形地貌
        2.1.5 地层岩性
        2.1.6 区域地质构造
        2.1.7 水文地质条件
    2.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2.1 滑坡体的分布特征
        2.2.2 滑坡体的结构特征
        2.2.3 滑坡类型及规模
        2.2.4 滑坡体的变形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3.1 路堑高边坡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3.1.1 滑坡监测
        3.1.2 现场监测点布设
        3.1.3 滑坡体地表水平位移数据分析
        3.1.4 滑坡地表竖直位移数据分析
    3.2 路堑高边坡滑坡破坏原因分析
        3.2.1 产生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2 滑坡的发育过程
        3.2.3 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
    3.3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3.3.1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3.3.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定量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值模拟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4.1 MIDAS GTS NX软件概况
        4.1.1 Midas GTS NX软件基本介绍
        4.1.2 边坡工程中的本构模型选取
        4.1.3 计算方法的选取-强度折减法(SRM)
    4.2 开挖边坡建模
        4.2.1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计算模型建立
        4.2.2 模型计算参数
        4.2.3 确定边界条件及模拟工况
    4.3 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1 原状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2 开挖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3 边坡稳定性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防治技术研究
    5.1 工程滑坡防治
        5.1.1 滑坡防治原则
        5.1.2 滑坡治理基本工程措施
    5.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概述
        5.2.1 预应力锚索
        5.2.2 抗滑桩
        5.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5.3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治理方案设计
        5.3.1 滑坡的具体治理设计方案
        5.3.2 支护结构参数选取
    5.4 基于数值模拟防治方案对比分析及优选
        5.4.1 治理方案边坡分析模型建立
        5.4.2 治理后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4.3 防治方案优化选择及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10)四川巴州松林村滑坡形成机制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3 地表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2.4 人类工程活动
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发育特征
    3.1 滑坡的规模及发育特征
    3.2 滑坡物质组成及工程地质性质
    3.3 地表及地下水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形成机制
    4.1 滑坡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4.2 滑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4.3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4.4 研究区滑坡的形成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滑坡治理方案及优选
    5.1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5.2 治理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5.3 治理效果的数值模拟及优选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抗滑桩滑坡治理工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竹管混凝土抗滑桩支护结构研究[D]. 王一雄.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降雨作用下张家窑滑坡稳定性及抗滑桩治理数值模拟研究[D]. 韩晨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D]. 郑川.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广州高陂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抗滑设计优化研究[D]. 韩彪.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沿江高速某古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 艾正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沿江高速某桥址区古滑坡群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饶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四川宣汉县大园包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评价[D]. 陶盛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h型抗滑桩受力特性的试验研究[D]. 赵海南. 长安大学, 2020(06)
  • [9]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一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四川巴州松林村滑坡形成机制与治理研究[D]. 柳新颖.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抗滑桩滑坡防治工程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