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钯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103)钯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一、~(103)钯放射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福生[1](2021)在《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前言:软骨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约占全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9.2%,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55%:45%)。软骨肉瘤包括多种亚型,其中传统型/经典型软骨肉瘤约占85%,其它亚型包括去分化型、透明细胞型、皮质旁型、黏液型、间叶型软骨肉瘤及恶性软骨母细胞瘤。传统型软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约为70%,广泛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因肿瘤基质丰富、血运匮乏,化疗和放疗对其效果不敏感。当肿瘤位于颅底、骶骨等不可手术切除的部位或术后肿瘤切缘阳性时可考虑进行放射治疗。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近距离放疗的一种,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肺癌、头颈癌、淋巴结转移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但对肉瘤相关的研究较少,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软骨肉瘤的文献更加罕见。截止至2021年2月,我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与Pubmed上以“125I粒子(125I seed)和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只查到3篇文献报道,其中的1篇是以本文实验研究结果发表的论文,另外2篇均为临床报道。一篇文章的作者对一例椎体低级别传统型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的病例进行了再次手术,术中对肿瘤进行了边缘性的切除,同时在瘤床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进行辅助治疗,随访两年肿瘤无复发;另一篇作者报道了对5例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的病例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随访15.2个月(2~41个月),术后疼痛明显得到改善,镇痛有效率100%,1年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为60%。这两篇临床报道似乎为无法手术广泛切除的软骨肉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25I放射性粒子释放的γ射线可以引起多种恶性肿瘤细胞DNA发生断裂、细胞坏死,同时还可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但对软骨肉瘤的生长、细胞的增殖以及凋亡具有何种影响目前尚无相关报道。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体外125I放射粒子照射模型,用来研究125I放射粒子照射对软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凋亡的影响;再通过建立人软骨肉瘤SW1353裸鼠移植瘤模型,对肿瘤植入粒子后进行相关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软骨肉瘤后对肿瘤的作用;最后进行了miRNA表达谱分析,并对miRNAs-mRNAs调控网络进行了综合分析、验证,为揭示125I粒子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软骨肉瘤的机制奠定基础,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作用2.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3.探索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机制4.为125I放射性粒子临床应用治疗软骨肉瘤及对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1.125I放射性粒子体外照射模型的建立。2.125I放射粒子模型进行体外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3.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4.利用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TUNEL实验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侵袭能力和凋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5.构建SW1353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模型。6.模型构建成功后,在移植瘤内植入粒子,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裸鼠移植人软骨肉瘤增长的影响。利用HE染色与免疫组化等方法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肿瘤组织坏死、增殖、凋亡的作用。7.提取经6Gy 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的SW1353细胞RNA,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分析,并预测其调控的mRNA,找出与本实验结果相关的miRNAs和mRNA并进行实验验证。8.确定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引起细胞凋亡增加的关键miRNA,将转染miRNA特异性mimic NC、mimic、inbibitor NC、inbibitor的各组细胞进行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相关的研究,进一步确定关键miRNA对人软骨肉瘤的作用。9.提取转染后的SW1353细胞RNA并对转录组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实验验证,找出差异表达的靶基因。10.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确定筛选出的差异表达靶基因,明确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引起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改变的部分机制。结果:1.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结果。(1)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暴露于2 Gy总辐射剂量之后的2天内,细胞生长变得不稳定,从第2天到第7天,细胞生长抑制的百分比逐渐增加。暴露于4 Gy辐射总剂量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从暴露后的第1天到第7天,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加。然而,在6 Gy和8 Gy组中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的生长抑制几乎是照射瞬间就发生了,从照射后的第1天起细胞的生长即受到显着抑制。随着辐射剂量从6 Gy增加到8 Gy,细胞生长抑制的百分比也逐渐增加,在暴露后7天达到最高值。照射后的第7天,暴露于2、4、6、8 Gy组辐射总剂量的SW135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4.64%,17.25%,22.41%和26.39%,CAL78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2.30%,15.25%,24.08%和28.39%(P<0.05)。(2)暴露于6 Gy总照射剂量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24 h的细胞迁移率均显着降低(P<0.05)。暴露于6 Gy辐射总剂量的SW1353细胞的迁移率为44.67%,CAL78细胞的迁移率为31.0%。(3)暴露于6 Gy总照射剂量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穿过铺有Matrigel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数量均明显减少,细胞侵袭性显着下降(P<0.05)。(4)TUNE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部分细胞发生了凋亡,呈现出细胞核碎裂、空洞、DNA断裂等异常表现。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实验组的部分细胞发生了凋亡,呈现出细胞核碎裂、空洞、DNA断裂等异常表现。对照组SW1353和CAL78细胞的凋亡率均为0.33%,而实验组SW1353细胞的凋亡率为25.21%,实验组CAL78细胞的凋亡率为15.03%。暴露于6 Gy总照射剂量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无显着差异,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两株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2.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SW1353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后,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1)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裸鼠人软骨肉瘤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在粒子植入术后15d,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平均体积增长率分别为8.81%和391.5%。(2)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5天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分别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剥离肿瘤后进行称重,实验组肿瘤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计算125I放射粒子对SW1353裸鼠移植瘤TIR为80.83%。(3)HE染色后镜下观察,实验组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少于对照组,肿瘤坏死率在实验组TNR 5~20%,对照组TNR 0~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染色后进行评价分析,实验组Ki-67阳性率约31%,对照组Ki-67阳性率约5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aspase-9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Bcl-2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放射粒子对软骨肉瘤SW1353细胞的促凋亡蛋白caspase-9表达具有促进作用,对Bcl-2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3.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SW1353人软骨肉瘤细胞后miRNAs的变化以及验证结果。(1)暴露于6 Gy辐射剂量的SW1353细胞,微阵列分析共鉴定出2549个miRNA。与对照组相比,有189个差异表达的miRNA(P<0.05),包括98个上调的miRNA和91个下调的miRNA。聚类直方图显示了照射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同的miRNA表达谱,并且热图显示了照射组和未照射组之间前15个差异表达的miRNA。(2)使用Target Scan,PITA和miRNA.org数据库预测相关的miRNA靶基因。我们选择了三个数据库的交集进行靶基因预测,然而只有3个miRNA(miR-1224-5p,miR-492和miR-135b-5p)在交集中具有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实验验证。根据KEGG数据库,我们确定了预测靶基因的前20条重要通路,通过STRING构建了预测靶基因的PPI网络,并通过Cytoscape对其进行了可视化。通过筛选,共发现299个必需基因。此外通过MCODE对整个PPI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比网络中研究较少的基因具有更多的相互作用。这些关键基因主要包括VEGFA、MAPK1、CUL3、HNRNPA1和PPP1CC。(3)鉴于miRNA序列互补性预测的靶基因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我们根据微阵列、通路和PPI网络分析结果,对10个miRNA和10个预测的靶基因分别进行了3次q RT-PCR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我们验证的70%(7/10)基因与微阵列分析的表达趋势一致。在选择验证的10个miRNA中,miR-4689、miR-6076和miR1469的表达水平与微阵列分析结果不一致,但差异并不明显。4.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miRNAs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凋亡能力的机制研究结果。(1)为了进一步研究miR-6839-5p对软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我们对SW1353和CAL78人软骨肉瘤细胞转染miR-6839-5p mimic NC和miR-6839-5p mimic后进行MTT、克隆形成、划痕、Transwell和TUNEL实验,结果表明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SW1353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均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SW1353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穿过铺有Matrigel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侵袭性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实验组的部分细胞发生了凋亡,呈现出细胞核碎裂、空洞、DNA断裂等异常表现。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转染miR-6839-5p mimic NC的对照组相比,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无显着差异,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两株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2)采用edge R软件对转染miR-6839-5p mimic NC的对照组(M1)和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M2)SW1353细胞进行差异筛选,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出25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05个上调基因和148个下调基因。聚类直方图显示了M2组和M1组之间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并且热图显示了照射组和未照射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为了便于找到miR-6839-5p调控的靶基因,我们将转录组筛选鉴定出的14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与Target Scan、miRWalk或miRDB三个数据库预测的结果取交集,找到23个差异表达的下调的靶基因。(3)对转染miR-6839-5p mimic NC的对照组(M1)和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M2)SW1353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进一步对转染miR-6839-5p mimic的SW1353细胞选定了8个可能的靶基因,并进行了q RT-PCR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选择验证的8个靶基因中,BST2、VEGFA、FPR3和PPARA的表达显着下调,而miR-6839-5p inhibitor则恢复或者部分恢复了SW1353和CAL78细胞中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1.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可以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2.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后,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发生凋亡、坏死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3.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SW1353人软骨肉瘤细胞和CAL78细胞后,miR-6839-5p可能通过靶向调控BST2、VEGFA、FPR3和PPARA对SW1353人软骨肉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miR-6839-5p可能是治疗软骨肉瘤的靶点之一。

胡月[2](2021)在《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价值;探索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不同时期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超声引导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31例(67个病灶)。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41-81岁,平均年龄(60.6±10.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按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粒子植入,且均一次性植入成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并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复查,观察病灶大小的变化,术前术后的超声造影均做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分析。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对部分病例的粒子区及粒子区周边行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1、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病灶有效率分别为53%、82%、86%、87%。2、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逐渐增大,t PI、t WIS、ΔRT、ΔTTP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AUC、ΔAUC、ΔPI、ΔW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1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增大,t PI、t WIS、ΔRT、ΔTTP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病理组织学活检显示粒子区病灶组织已变性坏死,粒子区周边区域仍有125I粒子的放射性损伤作用。结论:1、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可以成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定量评估方法。3、组织学活检的病理变化验证了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6个月时病灶组织已经被彻底灭活。

邵浦[3](2021)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胰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通常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手术切除时机,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回顾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以明确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7月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是否侵犯重要血管等不同情况分组统计患者的生存期。其中,160例患者肿瘤TNM分期分别为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95例,Ⅳ期37例。84例患者就诊时出现黄疸症状,均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行减黄治疗,有55例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21例,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8例。160例患者术前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为首要治疗手段,粒子植入前未行其他抗肿瘤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均行2个疗程以上的以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化疗。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1、2、4个月来院复查,行胸部CT、腹部CT和/或腹部超声及CA19-9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明确患者是否有局部肿瘤进展、复发、转移等情况,之后的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果:全部患者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手术,Ⅰ期-Ⅱ期、Ⅱ期-Ⅲ期、Ⅲ期-Ⅳ期间生存期比较P值分别为0.0022、0.8230、0.0026;T4-any N-M0分型生存期与Ⅰ期、Ⅱ期比较P值分别为0.0115、0.6561;ⅠA期与No.4组之间比较,P=0.6921;ⅠB期与No.7组之间比较,P=0.1442;ⅡA期与No.10组之间比较,P=0.1151;ⅡB期与No.5,No.8,No.11三组合并数据之间比较,P=0.1138。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肿瘤最大径≤2cm者(D1组:ⅠA,No.1,No.4,No.5,No.6)平均生存期为35.23±19.67(月);肿瘤最大径>2cm,≤4cm者(D2组:ⅠB,ⅡB-T2N1M0,No.2,No.7,No.8,No.9)平均生存期为13.60±7.94(月);肿瘤最大径>4cm者(D3组:ⅡA,ⅡB-T3N1M0,No.3,No.10,No.11,No.12)平均生存期为10.02±4.79(月)。D1组与D2组比较,D2组与D3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1,0.0054。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无淋巴结转移者(N0组:ⅠA,ⅠB,ⅡA,No.4,No.7,No.10)平均生存期为17.24±12.82(月);区域淋巴结转移1~3个(N1组:ⅡB,No.5,No.8,No.11)平均生存期为9.63±3.79(月);区域淋巴结转移≥4个(N2组:No.1,No.2,No.3,No.6,No.9,No.12)平均生存期为7.41±2.50(月)。N0组与N1组比较,N1组与N2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21,0.0179。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病例术后平均生存期(月)分别为24.80、12.89、13.51、7.49,Ⅱ期与Ⅲ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关系密切,与肿瘤是否侵犯血管无关。结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是无法手术切除及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相比于常规手术方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均显着提高,尤其是对Ⅲ期无法切除胰腺癌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程霞[4](2021)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在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9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结直肠癌盆腔局部复发患者。共14例患者(16个目标病灶),男性7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为64岁(50~78岁)。所有患者原发肿瘤病理诊断为直肠癌或结肠癌,并明确为盆腔局部复发。肿瘤最大径中位数4.65cm(2.6~8.4cm),手术体位为仰卧位3个,俯卧位13个。所有患者均有手术史,50%(7/14)接受过化疗,57.2%(8/14)的患者既往接受过体外放射治疗。排除禁忌,遵循粒子植入专家共识流程,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将粒子植入瘤体,术后3天复扫CT行剂量验证。粒子植入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至2020年12月。观察患者的局部控制情况、疼痛缓解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记录对比术前、术后主要剂量学参数;评估肿瘤靶区和危机器官受量。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单因素分析,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最佳值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截至2020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3~29个月)。植入的粒子中位数为49颗(23~152颗),粒子的活度中位数为0.65m Ci(0.50~0.80m Ci)。患者中位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LC)时间为11.0个月(3~22个月)。随访至12个月时,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疾病(SD)3例,疾病进展(PD)4例。术后3、6、12个月的LC率分别为100.0%、87.5%、75.0%。总缓解率(CR+PR)为56.3%。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2个月,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64.3%和21.4%。既往接受过放疗患者8例患者(9个病灶),术后12个月时,总缓解率为66.6%;局部控制率77.8%;疼痛缓解率为83.3%。剂量参数结果显示,术后D90(覆盖90%靶体积的剂量)平均值低于处方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进一步分析D90和D90差值(术前D90-术后D90)显着影响局部控制时间(P=0.018和0.033)。术后D90>128.55Gy组和D90差值<15.50Gy组局部控制率更有优势。无痛持续时间为0~18个月(中位数7.0个月)。术后12个月时,疼痛缓解率为77.8%(7/9)。疼痛评分结果显示,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住院前相比,经粒子植入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粒子脱落及移位,未见3级以上术后不良反应。仅1例(7.1%1/14)出现2级放射性结直肠黏膜反应,为既往接受过外放射治疗患者。结论: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行3D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控制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尤其对于既往放疗患者是优选的挽救治疗手段。

董阿茹汗[5](2020)在《疏郁散结方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乳房肿瘤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疏郁散结方有效成分及成分间协同作用探析其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3年12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收治的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乳房局部肿瘤治疗同时口服疏郁散结方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52例,以患者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时间为随访起点,至疾病发生进展或失访、死亡。收集术后6个月病灶影像学结果对中西医联合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对不同证型间疗效差异进行对比,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分析预后影响因素。2.借助TCMSP平台筛选疏郁散结方中有效活性成分,Uni Prot Knowledgebase数据库查找其作用靶点,通过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挖掘乳腺癌相关作用靶点,使用Venny 2.1.0工具绘制韦恩图,得到疏郁散结方与乳腺癌共同靶点,将靶点代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图,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疏郁散结方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通路PPI网络图,借助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对疏郁散结方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研究结果1.术后6个月局部病灶控制率:评价5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局部乳房病灶体积变化情况,根据WHO实体瘤评价标准,13例病灶完全缓解(CR),32例部分缓解(PR),4例病灶稳定(SD),3例病灶进展(PD),近期局部病灶控制率(CR+PR)86.5%。2.中医证型间疗效差异比较:将52例患者根据证型分布情况,分为虚证组与实证组,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两组数据经检验,P=0.932>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虚证患者根据证型分布情况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疗效差异,P=0.633>0.05,提示气阴两虚组、气血两虚组、冲任失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实证患者根据证型分布情况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疗效差异,P=0.248>0.05,提示气滞痰凝组、毒热蕴结组、瘀毒互结3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无进展生存期:随访时间12-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9%、51.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5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29.9个月。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将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年龄、BMI、激素受体状态、临床分期、有无远处器官转移、是否联合治疗、术前血小板计数、肿瘤标志物CA15-3、中医辨证虚实纳入预后分析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态(P=0.001)、临床分期(P<0.001)、是否伴远处器官转移(P<0.001)、是否联合治疗(P<0.001)与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乳房局部肿物预后相关,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伴远处器官转移(P<0.001)、是否联合其他治疗方法(P=0.004)、临床分期(P=0.012)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5.疏郁散结方中药活性成分:通过数据库检索,经过筛选后,共得到疏郁散结方活性成分65种,其中柴胡17种,枳壳5种、郁金15种、姜黄3种、白芍13种、川芎7种、茯苓15种、浙贝母7种、猫爪草12种,鸡内金直接得到靶点17个。6.疏郁散结方有效成分及核心靶点:通过有效成分靶点信息筛选,共得到疏郁散结方有效成分对应靶点175个,筛选出Degree≥15的成分为疏郁散结方主要成分,共20个,同时筛选出Degree≥10的靶点为核心靶点,共32个。7.疏郁散结方-乳腺癌共同靶标及蛋白互作图中关键靶点:通过搜索相应数据库,共得到乳腺癌相关疾病靶点407个,疏郁散结方-乳腺癌共同靶点13个,分别为:ADRB2、AR、BCL2、CHEK1、ESR1、ESR2、GSK3B、NOS2、NR3C1、PGR、PIK3CG、PPARG、PTGS2,其中ESR1、PTGS2、NR3C1、GSK3B为4个关键作用靶点。8.疏郁散结方GO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疏郁散结方主要参与调控RNA聚合酶启动子转录、DNA转录、基因表达、细胞间信号传导、细胞生长、平滑肌收缩、类固醇激素介导相关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药物反应、乳腺腺泡发育等15个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靶点富集于细胞核、核浆、细胞质、蛋白质复合体、胞浆核周区、线粒体外膜等7种细胞成分;影响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RNA聚合酶II转录因子活性、蛋白结合、酶结合、锌离子结合等15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共得到显着性通路10条,其通路包括肿瘤相关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脂肪细胞脂解通路等,并在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相关信号通路中富集。疏郁散结方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改善甲状腺激素、催乳素、雌激素等相关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水平发挥抗肿瘤效应。

王超[6](2020)在《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排名第7位,肿瘤相关致死率排名第6位。在中国,95%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吞咽困难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症状,这些患者需接受姑息治疗。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两种广泛认可的用于治疗恶性吞咽困难的姑息治疗方式。近年来,碘-125(125I)粒子作为一种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模式,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125I粒子与部分覆膜SEMS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并延长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年中,多种全覆膜SEMS被设计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全覆膜SEMS尤其适用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且需要接受后续治疗和支架移除的患者。因此,与联合部分覆膜SEMS相比,125I粒子联合全覆膜SEMS的治疗模式理论上将更适合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另一方面,尽管大量研究关注了粒子支架的临床疗效,然而125I粒子在ESCC中的抗肿瘤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课题中,首先,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地研究125I粒子在ESCC细胞中的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然后,我们通过联合125I粒子和分节式全覆膜SEMS设计了一款新型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并通过临床研究评估该内照射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照射模型,给予细胞累积剂量为0、2、4、6和8 Gy的125I粒子辐射。在特定的实验中,细胞接受si RNA、N-乙酰-L-半胱氨酸(NAC)或放线菌酮的处理。通过克隆形成试验和台盼蓝染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细胞内Ca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DNA损伤、caspase活化、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构建Eca-109和KYSE-150的荷瘤鼠,并对其进行125I粒子(0.8 m Ci)植入治疗。记录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ROS荧光染色、TUNEL和免疫组化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显着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DNA损伤和G2/M细胞周期阻滞。125I粒子辐射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在照射后,Eca-109细胞主要通过诱导caspase依赖的凋亡而死亡,并在6 Gy时达到凋亡峰值。KYSE-150细胞通过诱导凋亡和类凋亡被杀死,伴有广泛的细胞内空泡形成。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诱导了自噬流,并且通过si ATG5抑制自噬增强了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25I粒子辐射还诱导了细胞内的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此外,125I粒子辐射引起ROS过量产生,ROS清除剂NAC明显削弱了125I粒子辐射对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和类凋亡样空泡化的诱导作用。动物实验显示,125I粒子辐射可引起组织内ROS产生,激活细胞凋亡和潜在的类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结论:在ESCC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在引起DNA损伤、G2/M细胞周期阻滞、胞内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之后,可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同时,触发保护性的自噬。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类凋亡和自噬在很大程度上由ROS介导。目的:评估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通过将125I粒子与分节式全覆膜SEMS结合,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全覆盖内照射支架,并应用于临床。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连续招募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该新型内照射支架的治疗。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支架再狭窄(组织/肿瘤增生)、支架移位和不良事件(CTCAE v4.0)。结果:共计39名患者(31名[79.5%]男性,平均年龄71.3±7.4岁)接受了该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7.4%(38/39),临床成功率为100.0%(39/39)。吞咽困难评分在术后1周内明显下降(P<0.001),6个月内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95%CI 173228)天,3月和6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2%和56.4%。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75(95%CI 128222)天。5名(12.8%)患者发生了支架再狭窄。4名(10.3%)患者发生了支架移位,所有移位支架均成功移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胸痛(59.0%)、食管出血(28.2%)和恶心呕吐(20.5%)。8名(20.5%)患者共发生了8例严重(等级≥3)不良事件。结论: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有效。该治疗模式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目的:比较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与其联合部分覆膜支架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并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全覆膜支架组,77例)或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部分覆膜支架组,69例)治疗的146例食管癌患者数据。根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和不良事件(CTCAE v4.0)对结果进行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可分为支架再狭窄和支架移位,通过计算原因别风险比(CSHR)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计算部分分布风险比(SHR)的FineGray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全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7.4%(75/77),部分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6%(68/69)(P>0.999)。两组的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相当(164天比152天;P=0.382)。术前吞咽困难评分4分(HR 1.624,95%CI 1.1142.369,P=0.012)和远处转移(HR 5.752,95%CI 3.5389.351,P<0.001)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覆膜支架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趋势(143天比113天;P=0.057)。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吞咽困难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比36.2%;SHR 0.676,95%CI 0.3711.233,P=0.202),Cox模型显示全覆膜支架组的累积发生风险更低(CSHR 0.529,95%CI 0.2860.977,P=0.042)。与部分覆膜支架相比,全覆膜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14.3%比29.0%;CSHR 0.387,95%CI 0.1850.810,P=0.012;SHR 0.446,95%CI 0.2150.927,P=0.031)。在多因素分析中,支架类型(全覆膜支架比部分覆膜支架;CSHR 0.377,95%CI 0.1790.794,P=0.010;SHR 0.443,95%CI 0.2120.925,P=0.030)和支架直径(20mm比16 mm;CSHR3.920,95%CI 0.85118.063,P=0.080;SHR 4.479,95%CI 1.02819.515,P=0.046)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支架移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7.2%;CSHR 1.674,95%CI 0.0.5724.897,P=0.347;SHR 1.852,95%CI 0.6365.398,P=0.259)。全覆膜支架组与部分覆膜支架组相比,胸痛较为少见(54.5%比71.0%;P=0.040),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中,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在生存获益和安全性方面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表现相当。相较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潜能。

杨文涛[7](2020)在《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用药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最佳剂量,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55例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相关资料,所有患者都经病理诊断为胰腺癌。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9.7±9.82岁。其中III期36例,IV期19例。肿瘤位于胰头部22例,胰体部24例,胰尾部9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行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一周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对照组单纯行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实验组为30例,其中,12例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剂量为常规剂量的分为A组,11例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剂量为常规剂量的2/3分为B组,7例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剂量为常规剂量的1/3分为C组;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在术后和化疗后即开始密切随访,观察并记录肿瘤疗效、临床受益疗效、毒性反应及实验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实验组有效率(CR+PR)为50%,对照组有效率(CR+PR)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48)。实验组临床受益疗效为60.0%,对照组为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实验组IIIIV级白细胞降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40.0%、33.3%,对照组分别为12.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0.007);实验组IIIIV级血小板降低、血红蛋白降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0.0%、20.0%、16.7%,对照组分别为12.0%、8.0%、4.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00、0.383、0.286)。在耐受性方面,A组有4例患者完成了全部化疗疗程(4/12,33.3%),B组有9例完成(9/11,81.8%),C组有6例完成(6/7,85.7%),B、C两组患者的耐受性几乎相等,显着高于A组;A、B两组耐受性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9);B、C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828);A、C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7)。结论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临床疗效确切,与单纯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肿瘤疗效及临床受益疗效显着提高;2、白细胞降低及恶心等毒性反应发生率上升;3、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剂量为常规剂量的2/3时,患者的化疗耐受性显着提高,可完成既定的化疗方案;当进一步减量时,耐受性无明显变化;4、在患者能耐受化疗的前提下,为获得最佳的肿瘤疗效及临床受益疗效,尽可能降低化疗副反应发生率,推荐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剂量为常规剂量的2/3。

赖中伟[8](2020)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2.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3.为临床医师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2014年7月-2019年6月间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肿瘤情况、吸烟史、饮酒史、CT检查结果)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期等,分析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T分期、原发灶部位、吸烟饮酒史、病理类型、全身系统状况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出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出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数据。结果:1.患者的2、4、6月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65.4%、53.8%。2.研究期间患者随访时间6月至60月,中位随访时间28月。术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92.3%、86.5%;术后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7.7%、36.5%。3.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4.17.3%患者术后近期出现轻度放疗不良反应(RTOG1-2级),无严重近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RTOG3-4级)。结论: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联合手术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微创、高效、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王浩[9](2020)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文中提出目的评估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与二线化疗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及天长市中医院肿瘤科接受一线化疗4-6周期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53例纳入此次研究中,分成两组,其中A组(粒子组)25例,84处病灶,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B组(二线化疗组)28例,96处病灶,接受二线静脉化疗。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每2个月住院随访一次,评价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生活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5~42月)。在治疗后的第2、4、6个月,A、B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0%vs 75.0%(P=0.933)、72.0%vs55.6%(P=0.219)、70.8%vs 42.3%(P=0.042),在第6个月A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B组。A组患者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23.9%,B组分别为62.6%,和22.3%。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95%CI:10.5–15.1)和15.2个月(95%CI:12.2–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第2、4、6个月,A、B两组患者KPS未降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8.0%vs 71.4%(P=0.138)、72.0%vs 48.1%(P=0.044)、62.5%vs 30.8%(P=0.025);随着治疗过程延长,第4和6个月,A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都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事件。A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行的,与二线化疗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以提供更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易芬[10](2020)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旨在通过观察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血清肿瘤标记物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否以及相关副作用,探讨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是采用的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51名男性患者与14名女性患者总共65例,所有的患者均经病理学活检明确诊断为肺部恶性肿瘤,平均年龄为65.26±8.826岁;其中有9名患者为小细胞肺癌,肺鳞癌患者36名,腺癌患者15名,其他非小细胞肺癌5名。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以及KPS评分等,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部平扫+增强CT检查,然后将所得的CT图像输入TPS治疗计划系统,确定患者预计植入的粒子总数目、预先设计最佳的植入通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至少6个月的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第2、4、6个月肿瘤大小、血清肿瘤标记物数值水平、KPS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结果:1、近期疗效:本研究按照RECⅠST1.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术后6个月患者CR 11例,PR 28例,SD 16例,PD 10例,有效率60.0%,局部控制率84.6%。经统计学分析表明:SCLC与NSCLC两组之间局部控制率及有效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NSCLC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治疗2、4、6个月后的局部控制率及有效率进行比较,表明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疗效均无显着性差异。2、肿瘤标记物: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后复查的肿瘤标记物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术后2月复查的CEA、NSE、CYFRA21-1水平较术前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月CEA、NSE水平较术前有差异,术后6月CEA下降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病理类型CEA、NSE、CYFRA21-1术前术后情况:腺癌组患者术后2、4、6月血清CEA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小细胞肺癌组患者术后2、4、6月的NSE较术前均有下降,且术后2月、4月下降显着(P<0.05);鳞癌组术后2、4、6月及腺癌组术后4月、6月的CYFRA21-1水平较术前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KPS评分:本研究对65例肺癌患者行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6月KPS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提示术后6月KP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z=-2.873,P=0.004<0.05)。4、疗效相关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联合化疗的患者术后疗效更显着(P=0.038<0.05,回归系数:-1.243,OR=0.289,95%CⅠ:0.089-0.931)。5、不良反应: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病人共11例:其中气胸发生率13.8%,皮下积气的发生率7.7%,咯血为6.2%,胸痛为3.1%,胸腔积液发生率为4.6%,放射性肺炎和粒子迁移的发生率均为1.5%。所有并发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逐渐缓解。结论:1、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其并发症轻微,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之间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2、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短期内能够有效的降低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且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术前术后CEA、NSE及CYFRA21-1下降水平差异不一致。3、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疗效的危险因素,联合化疗的患者术后疗效更加显着。

二、~(103)钯放射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3)钯放射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125)I粒子体外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变化
    1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125)I粒子照射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3.2 ~(125)I粒子照射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迁移12
        3.3 ~(125)I粒子照射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侵袭
        3.4 ~(125)I粒子照射促进人软骨肉瘤细胞凋亡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人软骨肉瘤细胞SW1353 裸鼠移植瘤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SW1353 人软骨肉瘤裸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3.2 粒子植入术后肿瘤体积测量及对裸鼠移植瘤肿瘤生长的抑制
        3.3 SW1353 裸鼠移植瘤重量对比
        3.4 裸鼠移植瘤HE染色结果
        3.5 裸鼠移植瘤Ki-67 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125)I粒子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125)I粒子照射组和对照组SW1353 细胞的miRNA表达差异
        3.2 预测靶基因和miRNA基因网络分析
        3.3 预测靶基因的GO分析
        3.4 预测靶基因的通路分析
        3.5 预测靶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3.6 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
        3.7 miR-6839-5p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3.8 miR-6839-5p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迁移
        3.9 miR-6839-5p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侵袭
        3.10 miR-6839-5p促进人软骨肉瘤细胞凋亡
        3.11 miR-6839-5p mimic组和miR-6839-5p mimic NC对照组SW1353 细胞的mRNA表达差异
        3.12 差异表达的靶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125)I放射粒子植入在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超声造影评估~(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
    2.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2.1.1 ~(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
        2.1.2 ~(125)I放射性粒子对肿瘤的治疗机制
        2.1.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2.2 超声造影应用
        2.2.1 超声造影剂
        2.2.2 超声造影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2.3 超声造影对于肝脏的临床应用
    2.4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理论基础
    2.5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优势
    2.6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纳入标准
        3.1.2 病例排除标准
    3.2 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125)I放射性粒子
        3.2.2 超声造影剂
        3.2.3 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病理组织学活检
        3.3.2 超声造影检查
        3.3.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意义
        3.3.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3.3.5 治疗后疗效评价
        3.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病灶局部控制情况
    4.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5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6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6个月CEUS 定量参数变化
        4.2.7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与12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病灶局部病理变化
第5章 讨论
    5.1 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5.2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5.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病理变化分析
    5.4 本研究的优势
    5.5 本研究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胰腺癌的诊疗及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势与不足
    2.1 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及诊疗
    2.2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
        2.2.1 胰腺癌的手术方式
        2.2.2 胰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
        2.2.3 胰腺癌的放射治疗
        2.2.4 胰腺癌其他治疗方式
    2.3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点
    2.4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不足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入组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放射性粒子植入操作
        3.2.1 术前准备工作
        3.2.2 术中操作
        3.2.3 术后管理
    3.3 治疗后随访
    3.4 后续治疗
第4章 结果
    4.1 肿瘤最大径与生存期的关系
    4.2 淋巴转移与生存期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
致谢

(4)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材料及设备
    2.3 术前计划设计
    2.4 个性化模板设计和制作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剂量学验证、计划评估及随访
    2.7 观察副反应及评价疗效
    2.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粒子植入情况
    3.2 术后局控及生存
    3.3 剂量学验证和结果比较
    3.4 不良反应
    3.5 疼痛缓解情况
讨论
    4.1 结直肠癌局部复发治疗现状
    4.2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简介
    4.3 放射性 125I 粒子在结直肠盆腔局部复发应用
    4.4 剂量学评估及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 ~(125)I 粒子在盆腔局部复发肿瘤的应用
    一、放射性~(125)I 粒子特点
    二、粒子植入治疗在盆腔局部复发肿瘤的临床应用
        2.1 结直肠癌
        2.2 宫颈癌
        2.3 卵巢癌
    三、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疏郁散结方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操作过程及技术方法
    3 疏郁散结方组成
    4 随访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讨论
        1 疏郁散结方立方思想
        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及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优势
        3 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
        4 疏郁散结方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疏郁散结方治疗乳腺癌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疏郁散结方组成及有效成分分析
        2 疏郁散结方配伍机制分析
        3 疏郁散结方作用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一 ~(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绪论
文献综述一 ~(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二 自膨式金属支架在治疗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部分 ~(125)I粒子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细胞系
        1.2.2 实验动物
        1.2.3 放射源及~(125)I粒子体外照射模型
        1.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2.5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方法
        1.3.1 siRNA转染
        1.3.2 细胞存活率检测
        1.3.3 克隆形成试验
        1.3.4 细胞周期检测
        1.3.5 细胞凋亡检测
        1.3.6 细胞内ROS检测
        1.3.7 细胞内Ca~(2+)检测
        1.3.8 免疫荧光检测
        1.3.9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1.3.10 透射电镜检测
        1.3.11 动物实验
        1.3.12 组织HE染色
        1.3.13 组织ROS水平检测
        1.3.14 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15 组织TUNEL凋亡检测
        1.3.16 统计学方法
    1.4 结果
        1.4.1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空泡化
        1.4.2 ~(125)I粒子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和G2/M细胞周期阻滞
        1.4.3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凋亡与非凋亡样细胞死亡
        1.4.4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产生保护性自噬
        1.4.5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发生类凋亡
        1.4.6 ROS在~(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凋亡、自噬和类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1.4.7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移植瘤
    1.5 讨论
第二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支架设计
        2.2.2 支架制作和理化性能检测
        2.2.3 临床伦理审批
        2.2.4 研究对象选择
        2.2.5 样本量计算
        2.2.6 干预方法
        2.2.7 评价指标及定义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情况
        2.3.3 支架再狭窄和移位
        2.3.4 不良事件
    2.4 讨论
第三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或部分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支架特征
        3.2.2 临床伦理和知情同意
        3.2.3 病例筛选
        3.2.4 手术操作
        3.2.5 评价指标及定义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生存分析
        3.3.3 复发性吞咽困难
        3.3.4 不良事件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用药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2.1 入选标准
    2.2 一般资料
        2.2.1 实验组
        2.2.2 对照组
    2.3 仪器及材料
    2.4 治疗方案
        2.4.1 实验组
        2.4.2 对照组
    2.5 随访
    2.6 疗效评价
        2.6.1 肿瘤疗效评价
        2.6.2 临床受益疗效评价
        2.6.3 毒性反应评价
        2.6.4 实验组患者的耐受性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肿瘤疗效
    3.2 临床受益疗效
    3.3 毒性反应
    3.4 实验组患者的耐受性
第4章 讨论
    4.1 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临床疗效
    4.2 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临床受益情况
    4.3 吉西他滨的放射增敏作用
    4.4 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安全性
    4.5 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耐受性
    4.6 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用药量
    4.7 治疗期间的防护问题
    4.8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选用超声引导的优势
    4.9 本研究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
    2.3 操作过程及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操作
        2.3.3 术后处理
    2.4 跟踪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2.4.1 随访观察
        2.4.2 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研究内容及分组标准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临床疗效(肿瘤大小变化)
    3.3 患者生存期分析
    3.4 影响OS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
    3.5 术后不良反应
    3.6 两例典型病例
        3.6.1 一般资料
        3.6.2 一般资料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3.2 近期疗效判定
    3.3 ~(125)Ⅰ粒子植入术前后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
    3.4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变化情况
    3.5 治疗前后 KPS 评分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
    3.6 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3.7 并发症统计
    3.8 典型病例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论着发表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103)钯放射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李福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D]. 胡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3]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D]. 邵浦. 吉林大学, 2021(01)
  • [4]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D]. 程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疏郁散结方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D]. 董阿茹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D]. 王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7]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用药量的研究[D]. 杨文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8]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 赖中伟. 南昌大学, 2020(08)
  • [9]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D]. 王浩. 东南大学, 2020(01)
  • [10]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D]. 易芬.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103)钯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