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

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

一、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宏[1](2021)在《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苏州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当地营建了大量的传统园林,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代表,其园林营造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挖掘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形态的营造手法,对于传统园林的研究及生态智慧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苏州传统园林为研究对象,从气候适应性特征为切入点,通过现场实本研究以苏州传统园林为研究对象,从气候适应性特征为切入点,通过现场实测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各类型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冬夏季热环境进行研究,对不同形态园林空间的小气候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索园林空间中存在的气候设计方法,挖掘其在园林设计上的借鉴价值。针对研究内容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部分工作:(1)苏州气候特征分析。通过对气象要素相关指标、人体热舒适的概念指标(1)苏州气候特征分析。通过对气象要素相关指标、人体热舒适的概念指标及评价原理的梳理,分析了本研究中园林空间小气候分析的要素及相关指标。结合苏州气候特征,分析了苏州的气候特点及相关气候问题,为本研究园林空间气候适应性的分析奠定了基础;(2)典型园林空间类型的分类与提取。通过梳理园林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2)典型园林空间类型的分类与提取。通过梳理园林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确定了本研究园林空间形态的认识方法,对苏州园林进行实地调研和平面图纸分析,基于园林空间的功能使用及影响小气候的因素对苏州园林典型空间进行提取和分类,并对其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研究;(3)冬夏季小气候实测与分析。通过使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苏州典型园林(3)冬夏季小气候实测与分析。通过使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苏州典型园林进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实地测试,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以获得活动场地每小时的气候数据,进而分析不同园林空间热环境的差异;(4)ENVI-met热环境的模拟与分析。通过对四座古典园林冬夏季典型气象日(4)ENVI-met热环境的模拟与分析。通过对四座古典园林冬夏季典型气象日的热环境模拟研究,从园林空间形态的几何特征及参数和园林空间的要素组成等方面对比四座园林同一类型不同形态的园林空间的热环境差异,验证和进一步分析不同园林空间形态的小气候作用效果及机制;(5)典型空间的冬夏季气候适应性分析。结合实测与模拟结果,总结分析苏州传统空间冬夏季气候适应的方式,对影响园林空间热环境重要的空间形态进行量变模拟研究,量化分析园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的对应关系,并总结苏州传统园林气候适应的营建手法及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王翰琪[2](2021)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也蕴含着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美学思想与人文思想。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是非常重要的造景元素和营造空间的手段,是园林生机和灵气的所在。水在园林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将亭榭、楼阁、花木、山石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理水艺术所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美,有静与动的美、虚与实的美,为游园者提供泛舟、赏景、休憩等。本文首先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中将理水部分进行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分析了理水发展的四个时期:秦汉时期是自然山水审美观念的萌芽期,多池沼,筑台观。宽阔的水面为游览休闲、军事演练、日常生活等场所。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以自然山水为造园艺术创作主题开始和兴起的时期,山水诗与山水画对造园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娱游逐渐成为园林的主要功能。唐宋时期造园以水景为主,山还为成为景境创作的题材,是中国造园模写山水的时期,理水手法更加多样。明清时期造园已经到达相当成熟的阶段,是园林成熟期,造园模拟自然逐渐从“形似”向“神似”发展。理水手法更加成熟,注重技巧与形式美的结合,形成体系。园林不是园林主人个人的娱乐场所,而是家庭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变成可望、可游、可居的园林。通过对理水历史发展的梳理,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主要原则总结为三点:无水不活;妙在掩与隔;广在借与空。其次从空间和意境两方面结合拙政园、寄畅园、留园等,和苏州博物馆新馆、绩溪县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理水艺术与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美观、人性化、环保原则相符合。最后将理水艺术与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相结合,用抽象化的方式模拟自然,探索更多关于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可能性。

韦珊珊[3](2020)在《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成(1582-1642)是明末造园家、画家、文人。早年从事绘画,游历燕楚,中年以后开始建造园林,前后筑有东弟园、寤园和影园等。年近五十综一生所学,撰写出我国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造园专着《园冶》,将造园之术上升至造园之道,终结了“园有异宜,无成法”的历史,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经典文本。《园冶》全书采用骈文体结合散文体的写作方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审美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因借体宜”方法论。计成工诗善画的素养与园林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该书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思想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特别是文人写意园林美学的经典之作,散发着一种普遍存在、跨越时空的园林美学精神,其隽永的内涵历久弥新。本文围绕计成《园冶》深入研究,做出梳理与探讨,以阐明计成的园林美学思想。导论部分综合介绍了与计成《园冶》美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并说明了论文展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括介绍计成与《园冶》。通过计成的三个身份:画家、文人、造园家和《园冶》书名更替、被禁疑云、流通细节及与日本造园书籍《作庭记》之比较来描摹出计成其人与《园冶》奇书的全貌,并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探寻其工诗善画素养对园林审美旨趣形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对计成和《园冶》形成认知,为下文造园艺术研究作铺垫。第二章通过对计成园林审美理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爬梳,阐明文人写意园林的审美特点和自然观念,同时这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理想还伴有三重审美功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揭示了主观能动“人作”与自然“天开”的辩证关系,明显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并且带有与自然亲和的倾向,这些都成为了计成园林美学自然观念的渊薮。而贯穿于《园冶》全书的生态警语,反应出计成妙法自然的造园理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作为在明代艺术发展至顶峰的文人写意园林,或多或少影响了域内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者无论是意境的构造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都趋向一致。与此同时,遥远的英国正经历着如晚明心学勃兴的时期,经验主义哲学成为其社会主流思潮,古典的束缚开始被感性经验逐渐替代,被几何布局占具的园林,半个世纪后被一种模仿中国文人园的“英华园林”所突围。而脱胎于中国园林的日本庭院艺术发展到江户早期(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同江南文人写意园林迥异的园林审美观念。在与以上四种“他者”简略比较后,计成造园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愈发显现。而《园冶》中所呈现的这种审美理想还伴有感官陶醉、抚慰心灵、畅神寄情等三重审美功能。第三章以计成“意在笔先,拟入画中”的意境追求为主题,首先从意象与意境、情景交融两个方面考察意境的产生。再以园、诗、画三者意境营造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趋同性揭示计成园林意境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形式层面上,园林“布局”对标诗歌“对仗”,以求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假山“非常态”造型源自山水画论中的山势形态,以自然集萃之形达至行、望、居、游之林泉精义。内容层面上,园林建造要素以诗歌文字意象为准则,“园景”仿“诗情”,以求突破客观时空限制通往神思妙境。画家绘制山体力求“深远”之态,造园家理水渴求“不尽”之感,“山远水长”皆意使观照主体感知到时空的旷达性,于有限中见无限,谙熟于此的计成于园林实践中通过铺地、掇山等技法营造出外物观赏→主观情化→意境生发的园林意境品赏路径。第四章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借景法则为中心,考察计成的“贵因”观和借景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营造园林的艺术目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从历史上的“贵因”观念和《园冶》体现出的巧于用“因”展开,联系现有园林实例,详细解读计成所提出的六大借景模式。第五章以计成所造三座园林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规范为逻辑线索考察计成造园实践与其美学观念的结合。他善于“因借”原有客观环境在园林中展现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东弟园、寤园建于《园冶》成书前,为计成提供理论储备的实践机遇,影园建造于《园冶》成书之后,可视作其园林美学理论指导造园实践的成功案例。计成不仅是园林美学的倡导者亦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本文尝试从美学、文化史角度切入晚明社会,通过同域内外其他园林和诗画艺术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园冶》展现出的造园主旨、意境追求及其造园法则进行解读,梳理出其整体思路及各造园步骤间的内在美学逻辑,而这套园林美学逻辑迄今不失其先进性与成熟性,值得我们一再研究。

陈真[4](2020)在《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呈井喷式发展。同时,住宅的商品化,为住区建设提速,也为景观行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伴随而来的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水景设计的问题也相继出现。比如,水景位置选择不合理,水量过多面积过大、分布过于分散、空间单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缺乏内涵与品位等。为了解决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生态、技术、艺术、文化各个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也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面对日趋紧张的城市住区绿地用地上的水景设计现状,仍然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纵观目前我国南方中式住区的水景设计,总体上仍是处在“有”的阶段,有待向“优”的方向提升。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悠久历史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是中国造园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是值得挖掘和运用的宝库与源泉。譬如,传统园林理水蕴含主题思想及意境;根据区域环境与场地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址与水景布局;以及“芥子纳须弥——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等等。其对提高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品位、识别性,以及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意在选取中国中小型传统园林作为研究范围,以南方中式风格住区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资料,调研传统园林理水案例,从中梳理与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将其在南方住区中式水景设计中进行转译与应用。论文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梳理国内外水景研究的现状,并说明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指出当今南方住区中式水景设计所遇到的问题。接下来第二章,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基本特征及形态类型,归纳其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为下文的研究作铺垫;第三章,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构思立意,布局手法及五种“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理水手法;第四章,首先分析传统园林理水手法与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并进一步提出转译的原则与策略、方法。其次,分别从构思立意、总体规划、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水景细节设计等四个方面分析住区水景设计。最后,结合安徽滁州翰林雅院、广西玉林绿地城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总而言之,本论文从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转译的视角的研究丰富了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理论,并为今后中式水景研究及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郭奕瑶[5](2020)在《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演绎,古典园林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皇家园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无疑是一笔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发展鼎盛时期的一座大型人工山水园,由一百多个园林景群共同造就了其特有的园中有园、园园相连的集锦式园林大观。园景集江南水乡之明秀与北国山川之雄奇于一体,两者相生相融,展现出超高的造园技艺和审美意趣。写仿在古代艺术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绘画、诗词、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其本质是在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目前关于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提纲挈领的论述,亦或者针对某一个典型案例从特定角度的深入分析,缺乏写仿背后成因的深入探究和系统性的归纳分析,以及对写仿实例一一对应的细致深入剖析。因此,文章通过对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创作手法研究,旨在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契机、类型、创作手法特点,丰富圆明园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同时对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古代文学绘画艺术、士人隐逸文化方面对写仿创作手法产生的渊源背景进行分析,同时依据古典园林的发展梳理写仿创作手法的发展演变。其次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分析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契机、成因。最后通过对全园式写仿、扩展式写仿、局部式写仿、山水结构式写仿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从相地选址、空间布局、掇山理水、建筑布局以及植物配置五个方面对写仿创作手法进行归纳总结,明晰写仿创作手法的特点。通过以上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圆明园造园手法的理论内涵,更好地学习借鉴及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为古典园林的优秀典范继承与发扬尽一点绵薄之力。

王雨晴[6](2020)在《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与现代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的快速建设,导致城市景观风貌雷同,文化活力缺失,公众参与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条件下,如何提升园林景观的可参与性,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以园林理景过程中的参与性设计为研究主体,从参与性设计的概念出发,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依据设计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融入深度和设计结果的不同,对园林理景中的参与式造景设计进行了层次划分,将其划分为认知、互动和精神三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参与层次,以此构建了参与性设计的研究体系。借助参与性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对苏州传统园林理景过程中的参与性设计类型进行了分类,探究人的不同参与方式对园林景观产生的深入影响。研究表明,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不仅发生范围广泛,而且达到了人与景之间融会契合、精神共鸣的参与深度。为了继承和发展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精髓,将其从认知参与、互动参与、精神参与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概括,得出“自然融入,应时而借”、“多感官互动”、“景境营造,借物比德”三个参与性设计方法。同样以参与性设计的概念和内涵为衡量标准,从认知层面、互动层面、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剖析苏州市姑苏区现代公园景观参与性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选取苏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市民公园——桐泾公园为例,进行了景观参与性优化设计实证研究,以此探究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对于现代景观营造的借鉴意义。

刘彦民[7](2020)在《苏州香山帮传统园林营造中测量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山帮起源于古代苏州香山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苏州地区园林营造的代名词。其营造技术的发展过程既存在地方性的特点,也具有多地区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目前对苏州香山帮园林的研究多停留在造园风格与规划布局方面,很少触及营造,对营造中使用的测量工具的研究更是非常有限。笔者认为营造工具是造园的基础,而其中的测量工具是在所有园林营造活动中率先入场,香山帮造园的风格必定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测量工具与技术是造园的源头,只有透彻的了解源头,对其后流出的风格之流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本文着重对香山帮营造中的测量工具以及技术的演化与传承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古代测量工具以及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给香山帮这一地方营造团体的测量工具以及技术的演化进程提供一个大的背景与参照系。然后具体深入到苏州香山帮的营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古代有关香山帮营造的史籍资料如《鲁般经营造正式》、《园冶》与《营造法原》等的研究,探索历代香山帮使用的测量工具与技术的演化进程。为了进一步研究,将测量工具与技术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包括定向工具与技术、定平工具与技术、角度测量工具与技术、长度测量工具与技术。并针对每一部分的特点与演化历程进行研究,以期理清香山帮测量工具与技术的演化发展的脉络。本文重点探索了各类测量工具在具体营造过程中的应用,只有把测量工具放在实际的营造活动中,其真正的作用以及限制才能最清晰的展示出来。最后通过对现代香山帮的调查,研究现代香山帮在测量工具方面对前辈的继承与创新,并由此上述到近代时期,寻找其现代化的起源的契机与脉络。最终得到香山帮测量工具与技术在园林营造中的应用情况与细节,并且得出从古代到现代的一套完整的演化、传承谱系。

谷瑞雪[8](2020)在《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中西方园林文化入手,以中国拙政园与意大利埃斯特庄园为个例进行深入研究,对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的选址特点、空间布局、造园要素、设计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园林差异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成因。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都是十六世纪时建造的,当时中西方都出现了文化大变革,人文主义也逐渐兴起,两者在建筑史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从选址上来看,拙政园属于“城市地”。古时候文人士大夫希望能逃离官场的失意寻求心灵解脱,但又贪恋城市的生活美景,所以一般选在城市中建造园林,在归隐山林的同时又能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意大利境内多山地丘陵,他们继承罗马人享乐的生活方式,崇尚享受自然。而且意大利人修建别墅主要是用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所以园林多建造在郊区较为空旷的山地上,视野开阔便于欣赏山间的田园风光。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是向内围合的庭院结构,符合中国人与生俱来内敛的心理特征。园内空间处理以山水为主题,强调自然景象在园林中的再现,追求曲折雅致的风格特征。埃斯特庄园是向外延伸的空间布局,更加突出建筑的实用功能。庄园整体重点突出,轴线贯穿始终,园内景物都经过严密的计算,几何图案化明显,反映的是井井有条的人工美。在造园要素的处理上,拙政园山石的使用以土筑山、假山为主,多采用天然未加工的石料;园内水景以静水为主,多呈池、湖、涧之态,追求婉转曲折,览之不尽;园路设置力求曲折蜿蜒;园内植物数量繁多,它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是园主内心世界的反映。埃斯特庄园对石头的运用采用人工干预的手法,做成台地、栏杆、花坛、雕塑等,很少使用未经打磨的石块;园内水景以动态、奔腾为主,做成喷泉、瀑布等形式,庞大的水景系统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景象;园路以直线型为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秩序感;园内植物以常绿色为主,硕大树木多是成行成列地排列在园内,矮植绿篱则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形状,以方形坛植或绿廊的形式布置在园内。中西园林在选址特点、空间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差异反映着其各自存在文脉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念。在艺术表达上强调情感的抒发,把园林看作是寄托人格理想的载体。西方园林是在“物我两分”的哲学观上建立起来的,他们面对自然时采取积极的改造精神。认为任何事物只有经过“数”的概念和几何原则才是最完美的构图,在艺术表达上处处体现理性思维的应用。通过对中西两座古典园林的对比研究,探讨其造园理念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现代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尹莹[9](2020)在《苏州宅园建筑入口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宅园作为园居生活艺术的载体,空间形态类型多样,别具特色。宅园建筑的入口空间是园内一类特殊的空间类型,作为不同类型空间、层次结构之间的转化、过渡空间,满足穿行、缓冲、驻足等需要,是宅园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宅园建筑入口空间进行研究时,立足于“园居时期”时代背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文献、平面图纸以及旧照片,结合空间现状,推断园居时期的入口空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入口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归纳宅园建筑入口空间共性特征。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解释宅园建筑入口空间相关概念以及主要应用的空间研究理论,并对空间理论在古典园林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补充说明。其次应用空间原型理论对入口空间的基本空间进行提取和量化分析,从空间的本质切入,总结虚实两类空间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整理虚实空间原型的配置关系,通过案例整理构成入口空间的形态结构和操作手法。再结合空间句法理论量化分析空间之间的相对连接关系,选取典型园林案例,从园林整体出发,建立园林凸空间和视域模型。根据园居时期功能性建筑及入口空间的应用特点,归纳入口空间在园林整体空间流线以及拓扑结构内的布点规律,以及入口空间内部元素在可行层和可视层的相对布局形式。最后总结作为园林整体中空间转换片段的建筑入口空间,在宅园中主要运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整理出典型的入口空间应用类型并归纳园居时期各类型建筑入口空间的应用规律。总之,作为园林空间局部的建筑入口空间具有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空间的构成和布局遵循园林整体空间布局和所服务建筑的功能需要。通过对“园居时期”建筑入口空间构成和布局的量化分析和总结,不仅能对园林空间研究范围和古典园林量化研究模型进行补充,也为现代类园林建筑的局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杨博雅[10](2020)在《网师园水池个案研究及其对当代园林水景设计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一直是园林中永恒的主题,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来说,水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是贯穿整个园林建筑的核心。本文选取网师园水池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历史沿革并结合园中的生活情境,探究水池的功能性以及背后的人文情怀对于当代园林水景的价值与作用。网师园作为是江南地区众多私家园林的代表,其整体格局以园内的主水池为中心,建筑依水而建,水池的存在让网师园本不大的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可游。四时之景、朝阳晚霞,每时每刻的变换与景象都会通过水池的放大触及到人的感官,这种可以带动园林气氛以及人的感受的自然的力量正是园林中水池的魅力所在。本文试图从文化内涵、空间营造等方面来深入探究网师园水池在园林中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以小见大,进一步探讨水体景观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今天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多领域的文化趋同对我国的文化进步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显得同样弥足珍贵。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深入研究以及其独特的意义与功能探究其对当代水环境设计的启示。

二、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
        1.1.2 对地域建筑的关注
        1.1.3 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性
        1.1.4 多学科交叉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文献梳理
        1.4.2 相关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写作框架
2 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形态气候适应性的理论分析
    2.1 苏州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的目标
        2.1.1 苏州地区的气候特征
        2.1.2 苏州地区气候适应的目标
    2.2 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小气候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2.2.1 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
        2.2.2 构成要素与小气候的关联
    2.3 苏州传统园林及园林空间形态的调研与分类
        2.3.1 基本概况及调研
        2.3.2 典型园林空间的调研与分类
        2.3.3 园林空间形态的几何特征及参数调研与分类
        2.3.4 典型园林空间类型的提取
    2.4 本章小结
3 苏州典型传统园林冬夏季小气候实测与分析
    3.1 苏州传统园林实测概况
        3.1.1 实测目的
        3.1.2 实测对象
        3.1.3 实测内容
        3.1.4 实测方法与仪器
        3.1.5 实测时间及天气概况
    3.2 苏州传统园林冬夏季实测结果与分析
        3.2.1 拙政园实测结果与分析
        3.2.2 留园实测结果与分析
        3.2.3 网师园实测结果与分析
        3.2.4 艺圃实测结果与分析
    3.3 苏州传统园林实测结果总结
        3.3.1 实测结果分析
        3.3.2 各类型空间冬夏季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苏州典型传统园林热环境的模拟与分析
    4.1 苏州传统园林热环境研究概述
        4.1.1 研究内容
        4.1.2 研究方法
        4.1.3 典型气象日的选择
    4.2 苏州传统园林日照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冬夏季分时段日照分析
        4.2.2 典型空间分时段日照分析
    4.3 苏州传统园林空气温度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夏季空气温度模拟与分析
        4.3.2 苏州传统园林冬季空气温度模拟与分析
    4.4 苏州传统园林相对湿度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夏季相对湿度模拟与分析
        4.4.2 冬季相对湿度模拟与分析
    4.5 苏州传统园林风环境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夏季风环境模拟与分析
        4.5.2 冬季风环境模拟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苏州传统园林典型空间的冬夏季气候适应性分析
    5.1 庭院类园林空间冬夏季气候适应性分析
        5.1.1 冬夏季庭院类园林空间小气候效应与作用机制分析
        5.1.2 庭院类园林空间形态量变模拟研究
    5.2 厅堂亭廊类园林空间冬夏季气候适应性分析
        5.2.1 冬夏季厅堂亭廊类园林空间小气候效应与作用机制分析
        5.2.2 中心山水空间形态量变模拟研究
    5.3 苏州传统园林气候适应的营建手法
        5.3.1 园林空间的分隔
        5.3.2 园林空间的围合
        5.3.3 园林空间要素的配置
    5.4 苏州地区小尺度园林空间设计的启示
        5.4.1 设计思路
        5.4.2 设计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苏州古城区域现存古典园林一览表
附录-Ⅱ 苏州园林名录姑苏区园林名单
附录-Ⅲ 各测点夏季测试温湿度数据
附录-Ⅳ 各测点冬季测试温湿度数据
附录-Ⅴ 苏州园林测试日模拟气象数据
附录-Ⅵ 苏州传统园林测试日模拟结果
附录-Ⅶ 图片索引
附录-Ⅷ 表格索引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考察法
        1.4.3 实例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历史演变
    2.1 秦汉时期——理水的综合性功能较强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理水的娱游功能增强
    2.3 唐宋时期——理水手法更加多样
    2.4 明清时期——理水成为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主要原则
    3.1 无水不活
    3.2 妙在掩与隔
    3.3 广在借与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水艺术在园林“景”与“境”营造中的作用
    4.1 从“有限”达“无限”——营造空间的往复无尽
        4.1.1 虚实结合
        4.1.2 互相借资
        4.1.3 疏水无尽
    4.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营造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
        4.2.1 营造意境
        4.2.2 情景交融
        4.2.3 诗画入园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代设计中理水艺术的应用案例与分析
    5.1“有限”达“无限”的空间意趣
        5.1.1 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的空间意趣
        5.1.2 绩溪县博物馆的空间意趣
        5.1.3 扬州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主展馆的空间意趣
    5.2 诗情画意的山水意境
        5.2.1 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的意境营造
        5.2.2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意境营造
        5.2.3 本福寺水御堂的意境营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理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6.1 理水艺术在现代设计原则中的可行性
        6.1.1 美学原则
        6.1.2 人性化原则
        6.1.3 环保性原则
    6.2 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
        6.2.1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理论概念
        6.2.2 理水艺术与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融合的基本思路
        6.2.3 建筑生态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6.3 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的新追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成与《园冶》
    第一节 计成其人
        一、画家计成
        二、文人计成
        三、造园家计成
    第二节 《园冶》其书
        一、书名更别,由术到道的升华
        二、全书结构
        三、湮灭疑云
    第三节 《园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园冶》诞生之社会背景-纵情欲乐的社会风尚
        二、《园冶》诞生之文化背景-明末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章 计成造园之审美理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一节 计成园林审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二、道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三、禅宗“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第二节 “天开”与“人作”在园林史中的渊源
    第三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皇家、寺庙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二、静谧超然的宗教园林
    第四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域外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如画”的英国园林
        二、极度抽象自然的日式枯山水
    第五节 计成造园之三重审美功能
        一、感官陶醉: “醉心即是”
        二、抚慰心灵: “烦顿开除”
        三、畅神寄情: “凡尘顿远襟怀”
    小结
第三章 计成造园之意境追求:意在笔先、拟入画中
    第一节 意境的产生
        一、从意象到意境
        二、情景交融
    第二节 园境与诗境
        一、形式层: “布局”与“对仗”
        二、内容层: “园景”与“诗情”
    第三节 园境与画境
        一、形式层:“石形”与“山势”
        二、内容层:“不尽”与“深远”
    第四节 计成造园意境营造的方法
        一、铺地
        二、掇山
        三、文学联想
    小结
第四章 计成造园之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第一节 “贵因”思想
        一、历史传承
        二、继承了贵因思想的计成造园
    第二节 借景实践
        一、因地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借五感
        四、借景窗框
        五、借境
        六、障景
    小结
第五章 计成园林实践中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以小见大”会意之美:以东弟园为例
        一、东弟园园主吴又予
        二、东第园
        三、以小见大,咫尺山林
    第二节 “蜿蜒曲折”线性之美:以寤园为例
        一、寤园园主汪士衡
        二、寤园
        三、蜿蜒曲折,端方非额
    第三节 “虚实相生”生命之美: 以影园为例
        一、影园园主郑元勋
        二、影园
        三、虚实相生,真假相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房地产的快速发展
        1.1.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转译是当前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1.3 现代中式居住区水景设计的问题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基本概念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特征与形态类型
    2.1 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2.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
        2.2.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2.2 因地制宜,随曲合方
        2.2.3 诗情画意,蕴含意境
    2.3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
        2.3.2 思想观念
        2.3.3 文心画意
    2.4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形态类型
        2.4.1 形态与类型
        2.4.2 布局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构思立意与手法分析
    3.1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构思立意
        3.1.1 神话主题立意
        3.1.2 文学主题意象
    3.2 因地制宜、随曲合方的理水布局手法
        3.2.1 结合区域环境的水景布局
        3.2.2 结合场地特点的水景布局
    3.3 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理水手法
        3.3.1 通过水景平面布局扩大视觉效果
        3.3.2 通过水景空间变化扩大视觉效果
        3.3.3 通过水景的设计要素扩大视觉效果
        3.3.4 通过视线的组织扩大视觉效果
        3.3.5 通过借景手法扩大视觉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在南方住区水景设计中的转译
    4.1 传统园林理水与现代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与转译原则、策略
        4.1.1 传统园林理水与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
        4.1.2 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在南方住区中转译的原则与策略
    4.2 水景的主题意境
        4.2.1 水景主题的意义
        4.2.2 主题水景的构建方法
    4.3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4.3.1 尊重自然先天条件
        4.3.2 联系周边景观资源
        4.3.3 总体规划与水景位置选择
    4.4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4.4.1 水景设计的原则
        4.4.2 水景空间的规划布局
        4.4.3 水景形态组合
        4.4.4 水源点与流向设计
        4.4.5 地形设计
        4.4.6 观景点与观景路线设计
    4.5 水景细节设计
        4.5.1 倒影设计
        4.5.2 山石与池岸设计
        4.5.3 建筑
        4.5.4 植物配置
        4.5.5 配套设施及小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方住区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1 安徽滁州翰林雅院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1.1 水景的构思与立意
        5.1.2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5.1.3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5.1.4 水景环境要素设计
    5.2 广西玉林绿地城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2.1 水景的构思与立意
        5.2.2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5.2.3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5.2.4 水景细节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语
    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阐释
    1.4 已有研究与评述
        1.4.1 写仿相关研究
        1.4.2 圆明园的研究
        1.4.3 圆明园写仿的相关研究
        1.4.4 综合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写仿创作手法概述
    2.1 写仿创作手法产生的渊源
        2.1.1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2.1.2 中国古代文学绘画艺术
        2.1.3 士人隐逸文化
    2.2 写仿创作手法的发展演变
        2.2.1 象天法地时期——商、周、秦、汉
        2.2.2 范山模水时期——魏晋南北朝
        2.2.3 诗画写意时期——隋唐
        2.2.4 程式写仿时期——两宋至清初
        2.2.5 多元写仿时期——清代中后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原因分析
    3.1 圆明园改建、增建之需
    3.2 江南私家园林的繁盛
        3.2.1 江南私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3.2.2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技艺
    3.3 政治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推动
        3.3.1 南巡政治目的影响
        3.3.2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3.3.3 “移天缩地在君怀”的造园思想
        3.3.4 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3.3.5 对江南风景意趣的喜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实例分析
    4.1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实例统计
    4.2 全园式写仿——长春园狮子林写仿苏州狮子林
        4.2.1 苏州狮子林历史沿革
        4.2.2 长春园狮子林建设
        4.2.3 仿建的原因
        4.2.4 两园分析
        4.2.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3 局部式写仿——圆明园本园之安澜园写仿海宁陈氏园
        4.3.1 海宁陈氏园的历史沿革
        4.3.2 圆明园本园之安澜园建设
        4.3.3 仿建原因
        4.3.4 两园分析
        4.3.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4 扩展式写仿——长春园如园写仿江宁瞻园
        4.4.1 江宁瞻园历史沿革
        4.4.2 长春园如园建设
        4.4.3 仿建原因
        4.4.4 两园分析
        4.4.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5 山水结构式写仿——圆明园本园之廓然大公写仿无锡寄畅园
        4.5.1 无锡寄畅园历史沿革
        4.5.2 圆明园本园之廓然大公建设
        4.5.3 仿建原因
        4.5.4 两园分析
        4.5.5 “仿”与“创”总结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特点总结
    5.1 相地选址
        5.1.1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5.1.2 就自然之势,取环境之胜
    5.2 空间布局
        5.2.1 轴线关系
        5.2.2 对景关系
    5.3 掇山理水
        5.3.1 山嵌水抱
        5.3.2 理水
        5.3.3 叠山
    5.4 建筑营造
        5.4.1 问名取意
        5.4.2 建筑形制
        5.4.3 建筑体量、数量
        5.4.4 空间序列
    5.5 植物配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与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文化活力消减
        1.1.2 优化人居环境的现实需求
        1.1.3 景观参与性热度增加,深度欠缺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论文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参与性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
    2.2 参与性设计基本特点
        2.2.1 人本性
        2.2.2 互动体验性
        2.2.3 体现个性化
    2.3 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层次划分和相关案例分析
        2.3.1 认知层面的范式参与
        2.3.2 互动层面参与性设计
        2.3.3 精神层面参与性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类型与方法
    3.1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者
    3.2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类型
        3.2.1 观赏性参与
        3.2.2 娱乐性参与
        3.2.3 生产性参与
        3.2.4 情感参与
    3.3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参与性设计方法归纳
        3.3.1 认知参与——自然融入,应时而借
        3.3.2 互动参与——多感官互动
        3.3.3 精神参与——借物比德,景境营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市姑苏区现代公园景观参与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场地选择
    4.2 场地调研概况
        4.2.1 认知层面
        4.2.2 互动层面
        4.2.3 精神层面
    4.3 桐泾公园景观参与性问卷调查与分析
        4.3.1 区位概况
        4.3.2 设计现状
        4.3.3 问卷设计及发放
        4.3.4 使用人群分析
        4.3.5 景观满意度评价
        4.3.6 使用者提升需求分析
    4.4 苏州市姑苏区现代公园景观参与性现状问题总结
        4.4.1 设计过程缺少使用者参与
        4.4.2 使用主体与景观客体互动性不足
        4.4.3 景观缺乏文化意趣,参与深度受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探究——苏州桐泾公园景观参与性优化改造设计
    5.1 景观参与性提升策略
        5.1.1 优化功能分区,满足公众需求
        5.1.2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公众参与
        5.1.3 营造互动景观,丰富参与体验
        5.1.4 深化环境教育,实现精神参与
    5.2 桐泾公园景观参与性改造设计方案
        5.2.1 总体方案
        5.2.2 认知层面优化提升
        5.2.3 互动层面优化提升
        5.2.4 精神层面优化提升
        5.2.5 活动策划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桐泾公园使用情况调研问卷
致谢

(7)苏州香山帮传统园林营造中测量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进展
        1.5.1 香山帮园林营造工艺的相关研究进展
        1.5.2 古代各类测量工具的研究进展
        1.5.3 古代测量工具在营造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古代测量工具的发现演进
    2.1 古代测量工具的分类
    2.2 古代定平工具的发展演进
        2.2.1 早期定平工具的发展
        2.2.2 定平工具的发展演进
        2.2.3 真尺的发展演进
    2.3 古代定向工具的发展演进
        2.3.1 利用日影与星象定向
        2.3.2 利用指南针定向
    2.4 古代测量长度与角度工具的发展演进
        2.4.1 规与矩
        2.4.2 早期尺度的产生
        2.4.3 历代官方标准尺的变迁
        2.4.4 标准尺与地方尺
        2.4.5 历代木工营造尺的变迁
        2.4.6 鲁班尺的产生与变迁
        2.4.7 杖杆的产生与变迁
        2.4.8 小结
第三章 古代香山帮的地域范围与发展历史
    3.1 香山帮的起源与影响
        3.1.1 苏州香山帮起源地分析
        3.1.2 古代香山帮影响范围分析
        3.1.3 小结
    3.2 古代香山帮园林营造的发展史
        3.2.1 几种起源说
        3.2.2 宋代香山帮园林营造的发展
        3.2.3 明代香山帮园林营造的发展
        3.2.4 清代香山帮园林营造的发展
第四章 香山帮测量工具的特点与演变
    4.1 香山帮定平定向工具的特点与演变
        4.1.1 香山帮所用定平工具的特点与演变
        4.1.2 香山帮所用定向工具的特点与演变
    4.2 香山帮长度测量工具的特点与演变
        4.2.1 古代苏州地区地方尺长度演变
        4.2.2 苏州香山帮所用营造尺长度变迁
        4.2.3 古代苏州香山帮工匠所用木工尺种类
第五章 古代香山帮测量工具在园林建筑营造中的应用
    5.1 香山帮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基本结构
    5.2 古代香山帮定平定向测量与园林建筑基础营造
        5.2.1 定平测量与园林建筑基础营造
        5.2.2 定向测量与园林建筑基础营造
    5.3 香山帮长度、角度测量与园林建筑营造
        5.3.1 角度测量技术与园林建筑基础营造方法探究
        5.3.2 篾尺与营造选材测量
        5.3.3 长度测量与园林建筑木构架营造
        5.3.4 长度、角度测量与建筑提栈
        5.3.5 长度与角度测量与墙垣营造
        5.3.6 测量技术与发券的发展——以苏州园林的拱桥与月洞门的营造为例
第六章 古代香山帮测量工具在园林理水中的应用
    6.1 苏州老城水系概况
        6.1.1 苏州地区水系的特点与苏州古城水系的形成
        6.1.2 苏州古城水系的变迁
        6.1.3 苏州古城水系对园林营造的影响
    6.2 苏州香山帮的园林理水技艺特点以及实例分析
        6.2.1 苏州香山帮理水理水技艺特点
        6.2.2 沧浪亭的理水特点与技术分析
        6.2.3 留园的理水特点与技术分析
        6.2.4 网师园的理水特点与技术分析
        6.2.5 拙政园的理水特点与技术分析
        6.2.6 小结
    6.3 古代香山帮园林理水所用测量工具与技术分析
        6.3.1 苏州地区古代水利建设情况
        6.3.2 古代水利建设中测量工具的使用
        6.3.3 苏州地区水利建设使用的测平技术与工具调查
第七章 古代香山帮测量工具在园林铺地中的应用
    7.1 香山帮古典园林营造中铺地的特点
        7.1.1 香山帮铺地技术概况
        7.1.2 香山帮传统铺地纹样
    7.2 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香山帮古典园林中的铺地实例
        7.2.1 《园冶》中的铺地纹样分析
        7.2.2 《营造法原》中的铺地纹样分析
        7.2.3 现存古典园林中的铺地纹样研究
    7.3 古代香山帮园林铺地所用测量工具与技术分析
        7.3.1 园林铺地中测平工具与技术的应用
        7.3.2 园林铺地图案布局中长度与角度工具与技术的应用
第八章 近现代香山帮测量工具的传承与改进
    8.1 近现代香山帮的转型之路
        8.1.1 上海开埠与“香山帮”近现代转型的开始
        8.1.2 近现代苏州香山帮的发展
    8.2 近代香山帮现代测量工具与方法的引入
        8.2.1 近代公制尺与先进测量仪器的引入
        8.2.2 近代先进几何学与测量学的引入
    8.3 现代先进测量工具的运用
        8.3.1 定平定向工具的传承与改进
        8.3.2 长度测量工具的传承与改进
        8.3.3 从手工测量到数字化测量
第九章 当代香山帮园林营造中的测量实践——以歇山方亭营造为例
    9.1 项目背景
        9.1.1 当代苏州香山帮园林营造活动概况
        9.1.2 歇山亭营造项目概况
        9.1.3 个人参与情况
    9.2 歇山亭营造过程以及测量工具的运用
        9.2.1 前期工作
        9.2.2 备料与选材
        9.2.3 木构架加工制作
        9.2.4 现场安装
    9.3 歇山方亭营造中测量工具与技术的特征总结
第十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图表索引

(8)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方法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选址特点
    2.1 拙政园的“闹中取静”
        2.1.1 自然环境
        2.1.2 人文因素
    2.2 埃斯特庄园的“世外桃源”
        2.2.1 自然环境
        2.2.2 社会文化
第3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空间处理
    3.1 中西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3.1.1 拙政园“向内围合”的空间布局
        3.1.2 埃斯特庄园“开放延伸”的空间布局
    3.2 中西私家园林在空间艺术上的差异
        3.2.1 拙政园的空间艺术
        3.2.2 埃斯特庄园的空间艺术
第4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造园要素处理
    4.1 石材
    4.2 水体
    4.3 植物
    4.4 道路
第5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设计思想
    5.1 拙政园寓情于景的设计文化
        5.1.1 强调情感表达的艺术目的
        5.1.2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5.1.3 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念
    5.2 埃斯特庄园寓理于景的设计文化
        5.2.1 强调理性依托的艺术法则
        5.2.2 “物我两分”的哲学观
        5.2.3 “数”的美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苏州宅园建筑入口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研究
        1.4.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入口空间
        2.1.2 宅园建筑
    2.2 宅园建筑入口空间
        2.2.1 宅园建筑入口空间范围界定
        2.2.2 宅园建筑入口空间功能
        2.2.3 宅园建筑入口空间分类
    2.3 空间原型理论
        2.3.1 空间原型概念
        2.3.2 空间原型提取
        2.3.3 空间配置分析
        2.3.4 研究特点
    2.4 空间句法理论
        2.4.1 空间句法概念
        2.4.2 分析方法
        2.4.3 研究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入口空间的构成特征
    3.1 基本单位形态类型
        3.1.1 实空间表现形式
        3.1.2 虚空间表现形式
        3.1.3 基本单位形态特征
    3.2 空间配置类型
        3.2.1 实空间主导型
        3.2.2 虚空间中心型
        3.2.3 虚实空间结合型
    3.3 空间组织结构
        3.3.1 曲折结构
        3.3.2 向心结构
    3.4 空间组构操作
        3.4.1 并置操作
        3.4.2 包裹操作
        3.4.3 嵌套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入口空间的布局特征
    4.1 入口空间在园林环境内布局特点
        4.1.1 基于空间通过度的园林交通流线分析
        4.1.2 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园林拓扑结构分析
        4.1.3 基于园林整体布局的入口空间布点规律
    4.2 入口空间可行层拓扑布局形式
        4.2.1 简洁明快的浅树型布局
        4.2.2 曲折幽深的深树型布局
        4.2.3 循环往复的环型布局
    4.3 入口空间的可视层布局形式
        4.3.1 开合对比式布局
        4.3.2 内向取景式布局
        4.3.3 融合环境式布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规律总结
    5.1 宅园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手法总结
        5.1.1 环境为先的开放型建筑入口空间
        5.1.2 中庸可变的半开放型建筑入口空间
        5.1.3 幽深僻静的私密型建筑入口空间
    5.2 宅园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原则
        5.2.1 主从一致性设计
        5.2.2 园林整体布局优先
        5.2.3 独立的空间构型
    5.3 宅园建筑入口空间应用规律
        5.3.1 基于建筑功能的入口空间类型
        5.3.2 建筑入口空间形态表现及应用规律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宅园建筑入口空间原型配置表
附录二 :部分宅园空间句法计算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网师园水池个案研究及其对当代园林水景设计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解释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现有研究整理
        1.3.1 明清传统园林水景研究文献综述
        1.3.2 网师园及其水池相关文献综述
        1.3.3 关于园林及园林水景艺术与文化性相关文献
    1.4 研究内容
        1.4.1 设计(创作)内容
        1.4.2 论文结构图
    1.5 研究方法
2.网师园水池考辨
    2.1 网师园历史沿革
    2.2 网师园水池变迁始末
    2.3 网师园理水探究
        2.3.1 源头
        2.3.2 水面
        2.3.3 水口
        2.3.4 驳岸
    2.4 网师园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5 小结
3.网师园水池的文化意义分析
    3.1 网师园渔隐主题的演变
        3.1.1 网师园之名
        3.1.2 网师园中景及装饰鱼图案
        3.1.3 网师园中池
        3.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渔隐主题
    3.2 本章小结
4.网师园水池的空间功能分析
    4.1 网师园水池的空间营造
        4.1.1 驳岸的虚实变化:
        4.1.2 水池源头的虚化
        4.1.3 水池中观赏鱼的景观功用
    4.2 增强视觉层次变化
    4.3 对园林声音环境的影响
    4.4 调节园内小气候
    4.5 同类园林对比分析
        4.5.1 沧浪亭水体分析
        4.5.2 拙政园水体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网师园水池对当代水体景观设计的启示及应用
    5.1 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与发展
        5.1.1 对传统园林水景文化内涵的继承
        5.1.2 对传统园林水景艺术手法的继承
    5.2 对当代水体景观设计的启示
        5.2.1 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需求
        5.2.2 林泉之心的映射
        5.2.3 精神境界的提升
    5.3 水体景观设计实践方案
        5.3.1 区位背景
        5.3.2 设计定位
        5.3.3 设计内容
        5.3.4 设计理念
    5.4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 刘星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研究[D]. 王翰琪.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3]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韦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4)
  • [4]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 陈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清乾隆时期圆明园写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手法研究[D]. 郭奕瑶.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6]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与现代应用研究[D]. 王雨晴. 苏州大学, 2020(02)
  • [7]苏州香山帮传统园林营造中测量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传承研究[D]. 刘彦民. 苏州大学, 2020(02)
  • [8]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D]. 谷瑞雪.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9]苏州宅园建筑入口空间特征研究[D]. 尹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网师园水池个案研究及其对当代园林水景设计的意义[D]. 杨博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