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期国际公路隧道重大事故的隧道安全设施回顾

基于近期国际公路隧道重大事故的隧道安全设施回顾

一、由近年国际重大公路长隧道事故检讨隧道安全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罗浩顺,徐良杰,杜志刚,曾欢[1](2020)在《城市长隧道导向视觉参照系安全改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保障城市长隧道交通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分析含多出口匝道的城市长隧道视觉环境特征,结合视错觉机制与色彩心理学原理构建空间导向视觉参照系;基于E-prime软件开展驾驶员心理物理学感知试验,研究该视觉参照系对城市长隧道驾驶安全的改善效果以及最优设计形式。结果表明:蓝、绿信息环境下驾驶员行车舒适度最高,黄色信息警示性强且不会造成剧烈刺激,有利于提高驾驶员注意力;该视觉参照系能够缩短驾驶员对导向信息的视认时间,增加视认距离;韵律图案向隧道进出口适度倾斜以诱导驾驶员产生坡度错觉,当倾斜75°时,诱导驾驶员在坡道主动控速的效果最佳。

杨哲[2](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交通运营安全分析》文中认为截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公路隧道总数发展最快的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公路隧道工程数量最多、条件最为复杂的国家。发生在隧道内的交通事故数也随之增多,而当前国内对不同视角下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及其事故率预测的研究稍显不足,常用的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结论仅局限于某单一维度,不足以为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管理者们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故本研究依托所收集到的山西省高速公路2012-2018年的隧道交通事故数据、部分隧道线形数据、交通量数据等,得到不同条件下的隧道事故特征和隧道事故率预测模型,为后期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运营提供工作基础。首先,收集山西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历史数据、发生事故隧道的线形数据、交通量数据和自然区划数据等,基于对隧道区段、交通量等级的不同定义,对不同类别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从1)全省总体;2)不同长度类型;3)不同气候分区;4)不同交通量等级;5)不同路面材料条件下隧道事故的类型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事故涉及车辆特征,后从两种路面材料隧道的交通事故数、事故率、事故严重程度(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涉及车辆数、重要事故次数)和事故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四个角度对其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不同路面材料、不同交通量等级条件下的隧道事故率与各单项指标间(隧道内最长直线段、隧道内最长平曲线、隧道内最短缓和曲线、隧道内最小圆曲线半径、隧道内最大纵向坡度、隧道内最大纵坡长度、隧道内货车比例)的数据进行分布拟合,可得出隧道事故率与各单项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后可建立多项指标与隧道事故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分析,得到:1)全省整体、不同长度类型、不同气候分区、不同交通量等级和不同路面材料分类条件下的事故类型、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涉及车辆类型特征及其区别;2)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在事故数、事故率、事故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上的安全性差异;3)隧道事故率与隧道不同线形指标的单因素回归模型;4)隧道事故率与隧道不同线形指标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

王骏横[3](2019)在《顶部排烟与纵向通风协同作用下的隧道火灾回流烟气蔓延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隧道的交通流量也越来越大,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近年来我国建成了大量公路隧道。隧道火灾虽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但其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将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统计结果表明,高温和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烟气是隧道火灾中导致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研究隧道火灾的烟气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控制火灾烟气蔓延和保护火源下游人员安全,目前我国有很多隧道采用了纵向通风+顶部排烟的组合通风排烟系统。由于该排烟模式是火源热烟羽在纵横两个方向组合扰量作用下的复杂受限扩散过程,与单一的纵向通风或横向排烟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此类组合通风排烟系统时,回流烟气长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指标,根据设定火灾的回流烟气长度,可以得到安全经济的设计参数。目前国内外对顶部排烟和纵向通风协同作用下的回流烟气长度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旨在通过量化该类系统中回流烟气的蔓延过程,分析其烟气蔓延规律,从而提出能够帮助实际工程设计的参数确定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通过对回流烟气蔓延过程的分析,推导出了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对于单一纵向通风这一较为基础的情况下,烟气的蔓延过程的分析,结合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等基础物理规律,建立了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其次,在单一纵向通风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顶部排烟和纵向通风协同作用下的排烟口分别位于火源上游、正上方以及下游等情况下的回流烟气长度进行了量化,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对建立的所有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整合出了统一的回流烟气预测模型。基于缩尺隧道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了纵向风作用下烟气的分布规律。首先,基于缩尺(相似比为1/3)隧道模型试验平台的搭建过程,分析了火源系统、温度测量系统、风速测量系统的测量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的整理,计算了各个参量的不确定度。其次,通过缩尺隧道模型试验,对纵向风作用下的烟气质量流率分布规律进行了探究,该参数对回流烟气长度预测结果十分重要,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提出了在纵向风作用下隧道中烟气质量流率的分布规律:当纵向风速较小时,上下游的烟气质量流率相等;随着纵向风速的增加,向上游蔓延的烟气质量流率占比会逐渐减小;直至纵向风速达到临界风速时,上游烟气质量流率减为零。另一方面,通过缩尺试验,还得到可以用于后续的模型验证提的回流烟气长度数据。基于试验和文献中相关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首先,通过代入缩尺模型试验所得比例系数同无量纲纵向风速(1*的关系,得到了最后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其次,通过单一纵向通风以及顶部排烟与纵向通风协同作用下(包括不同排烟口位置)等情况下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可得到的试验数据以及其它理论模型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基于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讨论了回流烟气蔓延规律。首先,通过对将缩尺试验所得的比例系数同无量纲纵向风速(1*的关系带入预测模型前后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代入缩尺试验所得关系式后模型预测结果更加接近试验数值;其次,基于对不同纵向风速作用下的回流烟气长度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纵向风速对于不同情况下回流烟气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但是均有增大纵向风速可以减小回流烟气长度。再次,基于对不同排烟风速作用下的回流烟气长度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对于排烟口位于火源上游和正上方的情况,增加排烟风速可以减小回流烟气长度;但是对于排烟口位于火源下游的情况,则取决于烟气撞击顶棚位置和排烟口之间的关系,若排烟口位于撞击点位于上游,则增大排烟风速不会改变回流烟气长度。此外,基于不同排烟口距火源距离下回流烟气长度的计算结果,发现:当排烟口位于火源上游时,如果减小排烟口距火源之间的距离同样可以减小回流烟气长度,且其对于回流烟气长度的影响程度较排烟风速更为显着;而若排烟口位于火源下游,排烟口距离火源较远时,将不会对回流烟气长度产生影响。最后,基于此前分析所得回流烟气蔓延规律,提出了该类排烟系统相应参数的设计原则,并以某城市水下公路隧道的排烟系统为实例,计算确定了相应的设计工况下的排烟口间距等参数。

王志刚[4](2018)在《典型液体池火燃烧特性及其烟气的细水雾幕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各种隧道不断涌现。隧道一旦发生火灾,将产生高温、热辐射、烟气颗粒以及有毒有害气体等,严重危害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细水雾作为清洁高效的灭火技术,在隧道交通等领域中逐渐被应用和推广。发展基于细水雾的控烟技术,期望在降温、灭火、衰减火焰热辐射的同时,可以有效阻挡火灾烟气蔓延。然而前人基于细水雾系统的火灾烟气控制技术的研究,依然十分缺乏,仅部分学者开展了缩尺度实验和全尺度数值模拟实验,而且针对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的有效性,研究者们意见并不统一,因此本文通过中尺度实验、全尺度实验和全尺度数值模拟实验,证明了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的有效性,并分析细水雾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的机制。为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细水雾对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法和机制,本文针对隧道液体池火这一火灾背景,开展了隧道内柴油池火燃烧特性实验研究,对隧道中不同直径和液位深度柴油池火燃烧速率、CO产量以及温度分布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无纵向风时,油盘直径较小时,柴油池火燃烧速率随液位深度变化不明显,然而CO产量随液位深度增大而明显降低;油盘直径足够大时,柴油池火燃烧速率,随液位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然而CO产量随液位深度增加没有明显变化。施加纵向风后,柴油池火燃烧速率随风速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此时CO产量变化趋势和燃烧速率变化趋势相同,风速约为0.3 m/s时,油池火燃烧速率和CO产量均达到最大值。无纵向通风时,火灾烟气沉降速度由燃烧速率和液位深度共同决定。施加纵向风后,较低风速促进柴油池火燃烧,隧道顶棚温度增加,当风速增大到0.8 m/s左右时,隧道内部最高温度位置开始下移。考虑到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法研究这一目的,选用了产烟量较大的柴油作为火源,柴油燃烧行为直接影响烟气产量的大小以及烟气蔓延方式,所以对柴油燃烧过程进行细致的研究十分必要。液体池火燃烧过程中形成温度场,温度场控制着烟气颗粒、烟气的形成,以及烟气的传播形式。因此,利用传统的温度测量方法,如热电偶等,对池火烟气颗粒所在的温度场进行测量,有助于了解池火烟气颗粒随时间变化的运动过程。热电偶探头上烟气颗粒的聚集,会对热电偶测温响应时间产生影响,在不同测温环境中,热电偶的测量误差,会随着辐射交换的增益和损耗而发生改变。因此本论文借助美国NIST池火火焰温度测量实验平台,采用一种典型的无烟颗粒产生的甲醇池火替代柴油池火,通过对中尺度甲醇池火火焰区域温度测量,利用Matlab等有效计算工具,获得火焰中心面平均温度场和单脉冲周期内瞬态温度场,提高我们对液体池火燃烧行为和动力学过程的认识。结果表明:热电偶所测火焰温度在相同温度区间所占比例符合高斯分布。利用纤维测温方法对中尺度甲醇池火火焰高温点(>1150K)瞬态温度进行测量,利用累计分布函数(CDF)方法拟合得到火焰中任意一点平均值温度,并通过与Wecman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CDF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利用Petty误差计算方法计算平均温度误差范围。利用Matlab程序获得3400幅火焰图片中相同位置高温点(>1150K)温度平均值,并计算得到相应的温度场。利用Gollner方法计算得到平均温度场分布图。通过拟合得到Gollner方法与CDF方法温度平均值之间的关系式,并利用拟合公式,计算得到CDF方法平均温度场分布图,最后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到湍流池火单脉冲周期内不同瞬态温度场变化图,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湍流池火火焰动力学特性,同时对考虑到瞬态温度场的火灾模型起到很好的验证作用。在典型液体池火燃烧特性研究基础之上,自主搭建中尺度多作用力协同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实验台,对复杂环境下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效果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复杂环境下,细水雾幕可以有效控制隧道火灾烟气蔓延,提高被保护侧能见度,降低CO有毒气体浓度;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蔓延机制,发现细水雾幕施加过程中,在雾幕两边形成较大涡旋,有助于沉降雾幕附近烟气颗粒。同时发现,不同喷嘴形成细水雾幕对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效果不同,实验中所采用两种喷嘴,在控制隧道火灾烟气中,均存在较理想工作压力。针对无风条件,发展了细水雾幕诱导火灾烟气下降距离计算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验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在中尺度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实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高大空间火灾烟气实验和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细水雾幕喷头,在全尺度高大空间实验中可以有效的进行防火分隔,降低被保护侧火焰辐射强度,对火灾烟气蔓延有延缓作用。在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数值模拟实验中,发现增加细水雾幕喷嘴个数或排数,在与施加细水雾幕相对的地面设置排烟口,以及将细水雾幕和挡烟垂壁结合使用,可以提高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阻挡效率,对细水雾幕在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的工程应用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思[5](2018)在《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路网的快速发展,中东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网已经逐步形成,路网建设的主阵地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桥隧比高,应急救援难度大,存在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超特长隧道及桥隧相连段等复杂形式,其运营安全风险远高于其他路段。本文围绕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及防控措施展开,在重庆市杰青项目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在公路隧道设计、养护规范主编林志教授的直接指导下,搜集统计了G65包茂高速渝湘段自运营以来的全部事故资料及道路设计资料,分析了该高桥隧比路段的事故发生规律,并进一步深入搜集调研了国内外关于公路隧道及连续隧道群路段的事故资料和运营风险评估成果,提出了三种运营安全评估方法体系,并依托银百高速城口(陕渝界)至开县段进行实例评估。本文还紧密结合规范,系统地分析了隧道群路段及不良线形组合段的风险源及风险防控措施,并对防控措施提出了五级分类标准。最终形成了成套的隧道群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防控技术,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运营期安全状态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在重庆市高速公路执法总队三支队蹲点调查三个月,获得了准确的事故资料,通过对调研路段及国内外相关事故资料的搜集分析,对事故发生机理进行致因分析,密切贴合我国隧道设计及养护管理等相关规范,从运营管理、机电结构、土建设施、交通环境这四方面对风险源展开全面分析,整理得到隧道(群)运营安全风险源清单,并辨识出重点风险源。2)针对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路段的组成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在特殊路段运营风险源及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小半径曲线段、长大纵坡、弯坡组合、隧道群、桥梁等特殊路段,从“人-车-路-管理-环境”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指标体系的山区高速特殊路段运营安全层次评估法”。3)本文还重点从“路-环境”安全角度,基于《公路隧道运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综合评价法,对隧道(群)土建结构、交通环境、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状态、交通状态进行单项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路隧道(群)运营状态综合评估法”。4)在以上评估方法研究基础上,基于隧道群运营风险源辨识及安全防控措施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工程建设实际,分别从隧道(群)总体、照明、交通与控制等8大类,共计160子项,构建了隧道(群)运营安全因子评价模型;从隧道(群)总体、路面结构、交通量、交通形态等这10类风险源,构建了隧道(群)运营风险因子评价模型,最终提出了“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并以城开路作为工程依托进行了实例应用。5)针对评估得到的隧道(群)运营风险等级,按照五类划分标准,并参照实际工程及最新规范,提出了与各风险等级相对应的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并为新建及已运营工程项目提供交安措施的应用参照。本文在对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运营安全事故风险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运营风险辨识、评估和防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套“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控”并重的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运营安全等级”的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设计方法,对提高新建、扩建和已运营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运营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肖烽[6](2018)在《基于历史事故数据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隧道交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国内在隧道交通安全方面研究稍显欠缺。常用的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方法是基于系统思维,全面考虑人-车-路-环境四因素。这类评价方法采用的数据大多来自专家评分,数据带有一定主观性。本文依托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历史数据,研究确定隧道运营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改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研究提供基础。首先,分析隧道交通事故历史数据,得出隧道交通事故基本特征。时间分布特征上,10月份事故数最多,3月份事故数最少;周末事故数较高于工作日;事故主要集中在10:0012:00和15:0017:00。空间分布特征上,隧道交通事故主要集中在洞口向内延伸100米范围内。涉及车型特征上,隧道交通事故主要涉及小轿车和货车。事故类型分布特征上,追尾事故类型最多。其次,根据隧道交通安全主要指标-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结合事故数据,确定事故率分为近6年事故率、近5年事故率、近4年事故率、近3年事故率、近2年事故率和近1年事故率共6项二级指标,事故严重程度分为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涉及车辆数和重要事故(火灾事故、客车事故、危化品车事故)次数共4项二级指标。按照这10项二级指标对隧道进行单指标排序,得出事故率下6项二级指标的隧道排序结果相似,但事故严重程度下4项二级指标的隧道排序结果不一致,表明隧道交通安全状况应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若选取事故率下单一二级指标作为排序指标,为了充分利用事故数据,应选择近6年事故率。然后,对隧道交通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研究选择了熵权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根据这三种方法理论组合形成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AHP-TOPSIS综合评价法和熵-AHP-TOPSIS综合评价法。最终,通过实例验证了这三种综合评价方法。三种综合评价方法皆得出二级指标中死亡人数的权重值最大,并且隧道综合评价结果排名相似。对比分析这三种综合评价方法,熵-AHP-TOPSIS综合评价法得出的二级指标权重值处于前两种综合评价法所得的指标权重值之间,且征询当地富有经验管理者主观意见,初步判定熵-AHP-TOPSIS综合评价法更适用于隧道交通安全综合评价。

章志刚[7](2018)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掌子面稳定性上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在强度折减法下的掌子面稳定性问题,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把切线法引入刚性块体的非线性破坏机制,同时结合强度折减理论,构建了掌子面安全系数上限解的目标函数。运用Matlab中的fmincon函数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获得掌子面稳定安全系数的最小上限解,并研究了各参数对掌子面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埋深越大其安全系数呈线性减小;随着土体容重的增加安全系数呈减小趋势。此外,掌子面的安全系数对非线性系数m的敏感性也不同,随着土体容重的增加,非线性系数m对掌子面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减小。

赖金星,周慧,程飞,汪珂,冯志华[8](2017)在《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文中认为为研究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发生规律,通过对2000—2015年我国隧道火灾事故的统计分析,获得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特点和产生的后果,以及隧道火灾的发生频率、车辆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规律特征。结果表明:车辆自身故障是诱发隧道火灾的主要因素,约占总数的63%;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占16.3%,造成隧道结构受损的事故占24.8%,后果较为严重;货车是引起火灾的主要车型;夏季和冬季是火灾的频发季节,且年平均月分布呈现"W"形分布规律;山区及经济发达地区火灾次数相对较多。最后基于统计结果提出进一步减少隧道火灾事故的针对性建议,指出今后防火减灾对策的研究方向。

孟令成[9](2017)在《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及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公路隧道的修建技术日趋成熟。然而交通量的日益增大,以及易燃品运输的增多等也给公路隧道的运营安全埋下了隐患。针对公路隧道的灭火救援问题发明了一种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灭火救援车以及时灭火救援为其核心理念,集语音疏散救援、物资供给、动态监控、灭火等功能于一体,有效的帮助人员逃生并及时灭火,以期减少隧道火灾带来的损失。灭火车通过采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作为灭火车控制系统的核心,保证功能的使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隧道灭火救援现状及现有的灭火救援设备进行研究,取长补短,为灭火车的发明提供思想来源。根据隧道内轮廓、建筑限界、灭火车功能等要求,设计出适用于公路隧道灭火救援的机械装置。(2)控制系统是灭火车功能实现的重要因素,采用PLC作为其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GX Developer软件对PLC进行梯形图设计。梯形图的设计使得PLC对灭火车的各个功能均实现了有效的控制。(3)通过EV5000组态王对触摸屏界面进行设计,触摸屏作为图视化的手持终与PLC进行数据连接,手持终端与灭火车之间设置天线,可以简单而又直观的实现对灭火车的操控和对各功能发出指令并进行联机调试。(4)隧道的里程过长加之山体的覆盖等,要保证控制中心与隧道内灭火车有效的信号连接,在二者之间增加基站设备进行网络拓扑,真正实现灭火车的远程控制。通过试验对灭火车各功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反馈设计,以期发挥其最大功用,提高公路隧道灭火救援效率。

任炳旭[10](2017)在《设排烟道隧道的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隧道是公路交通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建成了越来越多的公路隧道。隧道在给人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新问题的产生,尤其是隧道火灾,尽管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如果发生,则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一方面,火灾会损毁隧道内的附属设施,产生的高温会破坏隧道内衬结构、影响隧道的稳定性;同时,火灾产生的大量有毒烟气,会导致隧道内的人员窒息伤亡。为此,人们对于隧道火灾防治备受关注。本文选择隧道火灾的烟气流动特性及控制进行研究,对隧道安全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隧道火灾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以半横向排烟方式的隧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排烟速率和不同纵向通风速度时的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等。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隧道火灾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半横向排烟方式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与控制措施的必要性。(2)以国内常见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应尺寸大小的数值计算模型,以温度作为关键控制参量,将数值模拟结果与Kurioka等人的理论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的可靠性。(3)研究了不同排烟速率和纵向通风速度条件下隧道拱顶的温度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最高温度随纵向通风速度增大而减小,随排烟速率增大而升高。相同排烟速率和纵向通风风速条件下,隧道纵向坡度对拱顶最高温度有一定影响。坡度为负时,拱顶最高温度高于相应的水平隧道;坡度为正时,最高温度低于相应的水平隧道。坡度的倾角越大,差异越明显,直到纵向通风风速较大时这种差异逐渐减小。半横向排烟使火灾产生的高温烟气更集中于火源与排烟口之间,导致排烟口与火源之间的部分拱顶沿程温度升高,同时降低了排烟口以外的沿程温度。(4)采用因次分析方法,推导出了临界风速与排烟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排烟速率和纵向通风速度条件下的烟气逆流长度,获得了临界风速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烟气逆流长度受纵向通风速度和排烟速率共同影响。逆流长度随纵向送风速度的增大程指数减小,排烟速率的增大使相应的临界风速程指数减小。与常规纵向通风相比,设置排烟道时排出了火灾烟气,明显减少了隧道内的烟气量,有利于保持烟气的层化状态,因此更有利于人员的疏散救援。

二、由近年国际重大公路长隧道事故检讨隧道安全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近年国际重大公路长隧道事故检讨隧道安全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长隧道导向视觉参照系安全改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城市长隧道视觉环境分析
2 空间导向视觉参照系
    2.1 视觉参照系构建
    2.2 色彩选择
3 试验方案设计
    3.1 参照系构建方案
    3.2 试验设计
4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4.1 模型精度校核
    4.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5 结论

(2)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交通运营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组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基本特征分析
    2.1 概述
        2.1.1 高速公路隧道分类原则
        2.1.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定义
        2.1.3 隧道区段划分定义
    2.2 山西省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2.1 全省事故类型特征统计分析
        2.2.2 全省事故时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
        2.2.3 全省事故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
        2.2.4 全省事故涉及车辆特征统计分析
    2.3 不同长度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3.1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类型特征
        2.3.2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2.3.3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2.3.4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涉及车辆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不同类型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1 类型划分方法
        3.1.1 山西省公路自然区划
        3.1.2 交通量等级划分
    3.2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2.1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类型特征
        3.2.2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3.2.3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3.2.4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涉及车辆特征
    3.3 不同交通量等级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3.1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类型特征
        3.3.2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3.3.3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3.3.4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涉及车辆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及安全性对比
    4.1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4.1.1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类型特征
        4.1.2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4.1.3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4.1.4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涉及车辆分布特征
    4.2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安全性对比分析
        4.2.1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数对比
        4.2.2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对比
        4.2.3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影响程度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率关系分析
    5.1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1 数据来源
        5.1.2 线形数据处理
        5.1.3 事故率统计
    5.2 隧道事故率分析
        5.2.1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长直线段关系
        5.2.2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长平曲线关系
        5.2.3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短缓和曲线关系
        5.2.4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小圆曲线半径关系
        5.2.5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大纵向坡度关系
        5.2.6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大纵坡长度关系
        5.2.7 事故率与隧道内货车比例关系
    5.3 事故率模型的建立
        5.3.1 自变量的选择
        5.3.2 模型建立
    5.4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顶部排烟与纵向通风协同作用下的隧道火灾回流烟气蔓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本文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隧道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推导
    2.1 引言
    2.2 纵向通风单独作用下的回流烟气长度的预测模型
    2.3 排烟口位于火源上游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
    2.4 排烟口位于火源正上方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
    2.5 排烟口位于火源下游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
    2.6 统一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缩尺模型试验平台搭建
    3.1 引言
    3.2 模型概况
    3.3 装置与设备
    3.4 不确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小尺寸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述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烟气回流长度预测模型对比验证
    5.1 引言
    5.2 纵向通风作用下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验证
    5.3 排烟口位于火源上游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验证
    5.4 排烟口位于火源正上方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对比
    5.5 排烟口位于火源下游的回流烟气长度预测模型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回流烟气长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6.1 引言
    6.2 δ值对回流烟气长度的影响
    6.3 不同纵向通风风速
    6.4 不同顶部排烟风速
    6.5 排烟口距火源距离
    6.6 工程应用实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典型液体池火燃烧特性及其烟气的细水雾幕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公路隧道火灾特点
    1.2 研究现状
        1.2.1 液体池火燃烧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火灾模拟实验台构建与相关测量技术
    2.1 中尺度隧道火灾模拟实验平台
        2.1.1 实验台设计
        2.1.2 实验测量仪器介绍
    2.2 细水雾雾特性测量
        2.2.1 细水雾发生系统
        2.2.2 细水雾雾特性测量
    2.3 甲醇池火火焰温度测量实验平台
        2.3.1 燃烧器介绍
        2.3.2 实验测量仪器介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典型液体池火燃烧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隧道柴油池火燃烧特性研究
        3.2.1 模拟隧道风速标定
        3.2.2 实验设置
        3.2.3 隧道柴油池火燃烧速率分析
        3.2.4 隧道柴油池火CO产生量分析
        3.2.5 隧道柴油池火温度分布分析
    3.3 甲醇池火火焰温度场研究
        3.3.1 实验设置
        3.3.2 火焰温度测量及标定
        3.3.3 火焰温度场计算方法分析
        3.3.4 火焰温度场变化分析
    3.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实验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设置和实验方法介绍
        4.2.1 实验设置
        4.2.2 实验工况和方案
        4.2.3 雾特性表征
        4.2.4 热释放速率的确定
    4.3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与火灾烟气层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4.3.2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温度的影响
        4.3.3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能见度的影响
        4.3.4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CO浓度的影响
        4.3.5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诱导烟气下降距离
    4.4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控制火灾烟气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温度的影响
        4.4.2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能见度的影响
        4.4.3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CO浓度的影响
        4.4.4 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辐射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总结
    本章符号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火灾烟气模拟研究
    5.1 前言
    5.2 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火灾烟气实验
        5.2.1 新型细水雾幕喷头介绍
        5.2.2 全尺度实验设置
        5.2.3 全尺度细水雾幕防火挡烟效果分析与讨论
    5.3 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数值模拟实验
        5.3.1 数值模拟相关理论模型
        5.3.2 模拟实验设置
        5.3.3 结果分析
        5.3.4 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技术设计建议
    5.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公路隧道运营风险评估
        1.2.2 运营安全风险对策措施
        1.2.3 国外隧道交通安全管理主要做法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风险源辨识
    2.1 公路隧道(群)运营风险源辨识概述
    2.2 公路隧道(群)运营风险事故统计
        2.2.1 运营交通事故
        2.2.2 土建结构事故
        2.2.3 危险品运输事故
        2.2.4 火灾事故
        2.2.5 自然灾害及其他事故
    2.3 公路隧道(群)运营事故分析
        2.3.1 运营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2.3.2 基于运营事故类型的分析
        2.3.3 隧道群连接段运营风险源分析
        2.3.4 隧道群不良线形组合段运营安全风险源分析
    2.4 公路隧道(群)总体及重点风险源辨识
        2.4.1 公路隧道(群)运营管理风险源辨识
        2.4.2 公路隧道(群)机电设施风险源辨识
        2.4.3 公路隧道(群)土建结构风险源辨识
        2.4.4 公路隧道(群)交通环境风险源辨识
        2.4.5 公路隧道(群)重点风险源识别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运营安全评估方法
    3.1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速公路特殊路段运营安全评估方法
        3.1.1 交通设施安全评价
        3.1.2 交通流指标评价
        3.1.3 运营管理指标评价
        3.1.4 交通事故指标评价
        3.1.5 环境指标评价
        3.1.6 总体指标评价
    3.2 公路隧道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方法
        3.2.1 评价基本要求
        3.2.2 隧道土建结构评价
        3.2.3 交通环境评价
        3.2.4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状态评价
        3.2.5 隧道交通状态评价
        3.2.6 总体运营状态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
    4.1 公路隧道群定义
    4.2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
    4.3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因子
        4.3.1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概述
        4.3.2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因子评价模型
        4.3.3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参数类别
    4.4 公路隧道(群)运营风险因子
        4.4.1 公路隧道(群)运营风险概述
        4.4.2 公路隧道(群)运营风险因子评价模型
        4.4.3 公路隧道(群)运营风险参数类别
    4.5 安全评估注意事项及限制
        4.5.1 安全评估注意事项
        4.5.2 安全限制
    4.6 应用实例
        4.6.1 工程概况
        4.6.2 某隧道群运营安全因子计算
        4.6.3 某隧道群运营风险因子计算
        4.6.4 某隧道群运营安全等级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良线形组合段运营安全评估方法
    5.1 不良线形组合段定义
    5.2 不良线形组合段运营安全评估方法
        5.2.1 不良线形组合段运营安全因子
        5.2.2 不良线形组合段运营风险因子
        5.2.3 安全评估注意事项及限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路隧道(群)运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6.1 隧道(群)总体措施
        6.1.1 隧道平面线形
        6.1.2 隧道纵面线形
        6.1.3 隧道横断面
        6.1.4 隧道路面
    6.2 隧道(群)照明和诱导设施
        6.2.1 隧道照明设施
        6.2.2 隧道诱导设施
        6.2.3 隧道进口特别措施
    6.3 隧道(群)交通与控制设施
        6.3.1 标志
        6.3.2 标线及视线诱导设施
        6.3.3 风险防控措施
        6.3.4 隧道标志、标线设置
        6.3.5 隧道入口交安设施
    6.4 隧道监控管理设施
        6.4.1 隧道管理设施
        6.4.2 隧道监控设施
    6.5 隧道群特别措施
    6.6 特殊线形安全设计
        6.6.1 长直线安全设计
        6.6.2 长大下坡安全设计
        6.6.3 弯坡组合路段安全设计
    6.7 隧道与互通式立体交叉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北屏-罗家梁隧道群基本资料
    附录B 北屏-罗家梁隧道群运营安全参数计算表
    附录C 北屏-罗家梁隧道群运营风险参数计算表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历史事故数据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组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及其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1 高速公路隧道分类
    2.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定义
    2.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分析
        2.3.1 时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
        2.3.2 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
        2.3.3 事故涉及车辆特征统计分析
        2.3.4 事故类型特征统计分析
        2.3.5 隧道追尾事故分析
        2.3.6 隧道火灾事故分析
        2.3.7 撞隧道壁事故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分项评价研究
    3.1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率
        3.1.1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率二级指标排名
        3.1.2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率二级指标排名综合
        3.1.3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数结合交通流量
    3.2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严重程度
        3.2.1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二级指标排名
        3.2.2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严重程度二级指标排名综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1 隧道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分级概述
    4.2 隧道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2.1 熵权法求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4.2.2 层次分析法求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4.2.3 TOPSIS法求综合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实例验证
    5.1 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
        5.1.1 熵权法求权重
        5.1.2 TOPSIS法求综合结果
    5.2 AHP-TOPSIS综合评价法
        5.2.1 AHP法求权重
        5.2.2 TOPSIS法求综合结果
    5.3 熵-AHP-TOPSIS综合评价法
    5.4 综合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掌子面稳定性上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原理
    1.1 强度折减法
    1.2 极限分析上限法
    1.3 非线性破坏准则
2 掌子面安全系数上限分析
    2.1 开挖方案
    2.2 掌子面稳定性的计算模型
    2.3 掌子面破坏机制
    2.4 安全系数求解
3 算例
    3.1 案例隧道概况
    3.2 参数对掌子面安全系数的影响
4 结语

(8)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
    1.1 公路隧道火灾的起因分析
    1.2 公路隧道火灾的特点
    1.3 公路隧道火灾产生的后果及危害
2 公路隧道火灾的分布特征
    2.1 时空分布
    2.2 车辆类型分布
    2.3 公路隧道火灾的地区分布
3 公路隧道防火减灾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9)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及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隧道火灾的原因和特点
        1.2.1 国外重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
        1.2.2 中国重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
        1.2.3 隧道火灾事故原因
        1.2.4 隧道火灾事故特点
    1.3 国内外灭火救援现状研究
        1.3.1 国外隧道灭火救援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我国隧道灭火救援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灭火救援装置
    2.1 国内外灭火救援装置现状分析
        2.1.1 国内外灭火救援装置的兴起背景
        2.1.2 国内外公路隧道标准、规范中对灭火救援设施的要求
    2.2 国内外公路隧道逃生设备评价
        2.2.1 水消防
        2.2.2 逃生门
        2.2.3 避难室
        2.2.4 高压脉冲设备
        2.2.5 雪炮
        2.2.6 其他消防设施
        2.2.7 共同演练
    2.3 国内外最新的高端防灾产品
        2.3.1 火山灰防火建材
        2.3.2 救灾机器人
        2.3.3 新颖的球体灭火装置
        2.3.4 火灾逃生管
        2.3.5 灭火设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机械构造研究
    3.1 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的研究背景
    3.2 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的结构
        3.2.1 基本功能要求
        3.2.2 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的整体
    3.3 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悬挂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控制系统研究
    4.1 控制系统研究的基本思路
    4.2 基于PLC的悬挂式灭火车控制系统研究
        4.2.1 PLC的发展
        4.2.2 PLC的技术环境
        4.2.3 PLC机型的选择
        4.2.4 控制系统梯形图设计
    4.3 触摸屏模块设计
    4.4 灭火车监控报警系统研究
        4.4.1 公路隧道监控技术的发展
        4.4.2 灭火车监控报警系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试验研究
    5.1 系统建设
    5.2 具体试验
    5.3 应用技术说明
    5.4 灭火救援车所解决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成果与展望
    研究成果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设排烟道隧道的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隧道火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火灾温度分布特性
        1.2.2 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
        1.2.3 半横向排烟式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隧道通风与火灾排烟方式
    2.1 隧道通风排烟概述
    2.2 纵向通风方式
    2.3 横向通风方式
    2.4 半横向通风方式
    2.5 不同通风排烟方式的对比及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隧道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火灾数值模拟概述
        3.1.1 隧道火灾的计算机模拟
        3.1.2 FDS模拟软件介绍
    3.2 隧道火灾模拟几何模型的构建
    3.3 模拟的初始条件
    3.4 模型的网格划分
    3.5 模拟计算的合理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拱顶烟气温度分布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隧道火灾模拟方案设计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隧道顶棚最高温度
        4.3.2 隧道顶棚沿程温度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隧道火灾烟气逆流长度与临界风速研究
    5.1 概述
    5.2 临界风速的理论模型
    5.3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4.1 烟气逆流长度与临界风速分析
        5.4.2 设排烟道与未设排烟道时烟气流动状态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由近年国际重大公路长隧道事故检讨隧道安全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长隧道导向视觉参照系安全改善效果研究[J]. 罗浩顺,徐良杰,杜志刚,曾欢.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0(04)
  • [2]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交通运营安全分析[D]. 杨哲. 东南大学, 2019(06)
  • [3]顶部排烟与纵向通风协同作用下的隧道火灾回流烟气蔓延特性研究[D]. 王骏横. 武汉大学, 2019(06)
  • [4]典型液体池火燃烧特性及其烟气的细水雾幕控制方法研究[D]. 王志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5)
  • [5]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运营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 陈思.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6]基于历史事故数据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 肖烽. 东南大学, 2018(05)
  • [7]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掌子面稳定性上限分析[J]. 章志刚. 路基工程, 2018(02)
  • [8]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J]. 赖金星,周慧,程飞,汪珂,冯志华. 隧道建设, 2017(04)
  • [9]悬挂式隧道灭火救援车及其试验研究[D]. 孟令成. 长安大学, 2017(02)
  • [10]设排烟道隧道的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D]. 任炳旭. 重庆大学, 2017(06)

标签:;  

基于近期国际公路隧道重大事故的隧道安全设施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